① 上實集團和上海醫葯是什麼關系
上海醫葯是上實集團旗下的成員企業,上實集團成立於1981年,是上海市在境外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綜合性企業集團,香 港著名的中資企業之一,主業有醫葯、基建、房地產等等,上海醫葯就是上實集團的一個生物醫葯類上市公司,在國內A股和港股市場上上市。上海醫葯是國內一家大型生物醫葯企業,旗下的知名品牌有雷氏、青春寶、胡慶余堂等,重點產品有諾新康、紛樂、鋒替新等,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知名度。上海醫葯研發創新能力較強,是實力型醫葯國企。
② 上海醫葯未來前景好嗎
上海醫葯是全國知名的大型醫葯產業集團,在滬港兩地上市,上海醫葯擁有很強的研發創新和管理經營實力,公司前景很好。上海醫葯是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全球制葯企業50強,全國醫葯企業居第二位。上海醫葯堅持創新發展,持續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取得發明專利授權549件。2020年,多個創新葯管線取得多階段性進展,已經有25個產品,其中15個產品進入臨床研究階段,或者已經上市。上海醫葯的產品覆蓋全國醫療機構超3.2萬家,零售網路覆蓋全國16個省市區,全國零售葯房數量超過2000家。
③ 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的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簡介
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葯集團)的前身是上海醫葯(集團)總公司,1996年10月由原上海醫葯管理局下屬企業改制組建而成,2002年9月進一步改製成為多元投資的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7月,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上葯集團股權,將上海華誼(集團)公司、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各持有的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30%股權調整給上海上實(集團)有限公司
上葯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科、工、貿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現有員工近3萬人,注冊資本31.58億元,是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營銷網路最健全的醫葯企業,並躋身中國企業五百強,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醫葯全球合作夥伴。
④ 國葯上葯包攬96%國采配送,兩家公司都有怎樣的背景
這次國家第三批第三批國采中選結果名單中,國葯、上葯包攬接近總量96%的葯品配送權,在這次配送權爭奪中也是有絕對性的優勢,這也是醫葯流通行業格局變化的好兆頭,意味著醫葯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國葯和上葯同時也是排名前兩位的行業龍頭,兩家也有自己的特點和經營的范圍。
國葯以規模效益取勝,發揮批零一體化優勢,上海醫葯利用華東地區電子商務發達的優勢大力發展醫葯電商,國葯控股在葯品流通領域具有絕對主導的地位,華潤醫葯和上海醫葯則具在各價值鏈環節發揮了協同效應,二者在葯品生產領域也在我國具有領先的市場地位。
這兩家都算是行業龍頭,但是身為國有企業的國葯,不管是在葯品流通領域還是營業收入的方面,都是有著比上葯更優厚的條件。
⑤ 上海醫葯(600849-CN)重組獲批,啟動換股合並。對散戶來說是利還是弊
不是好消息,看一看今天的下跌就知道了,都在拋出
上海醫葯[15.40 -4.94%](600849.SH)今日表示,向上葯集團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以及換股吸收合並上實醫葯[23.88 -2.85%](600607.SH)和中西葯業[14.37 -2.51%](600842.SH)等事項,已經獲得中國證監會核准。
三家公司將於2月4日起開始連續停牌,直至本次換股吸收合並完成。而2月4日,上海醫葯還將通過網下申報方式向異議股東提供收購請求權申報服務。
其中,上海醫葯的收購請求權的行權價格為每股11.83元,上實醫葯為19.07元,中西葯業為11.36元。
據長江證券[16.93 0.95%]分析,本次重組完成後,新上葯業務將形成醫葯工業(包括研發、生產和製造)和醫葯商業(包括分銷和零售)兩大板塊,新上葯將力爭成為覆蓋醫葯行業全產業鏈的綜合性醫葯龍頭企業。
重組後公司將進行大規模資產和業務整合,上海醫葯將以本次重組為契機,啟動以三大基地為核心的產業布局調整計劃,即以大浦東為制劑產業基地、奉賢為中葯產業基地、星火為原料葯產業基地,集中、集聚生產資源發展聚焦產品,進一步降低營運成本,提高整體營運質量;憑借新上葯的集團化優勢,將工業產品銷售渠道的拓展與分銷渠道的擴張有機結合,形成工商一體協同發展的局面,擴大工業、商業的整體市場佔有率。同時,利用零售門店網路優勢,提升新上葯自有品牌非處方葯的市場佔有率。
雖然重組前景誘人,但根據醫葯行業的特點,長江證券認為新上葯的整合之路不會輕松。
上海醫葯換股吸收合並上海實業醫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中西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收購請求權實施公告:本次收購請求權實施股權登記日為2010年2月3日,申報時間為2010年2月4日上午9:30-11:30、下午1:00-3:00,公司股票自該日起連續停牌,直至本次換股吸收合並完成。股份轉讓協議現場簽署時間為2010年2月5日。
重大資產重組事宜獲得核準的公告:中國證監會核准公司向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發行455289547股股份購買相關資產;核准公司向上海上實(集團)有限公司發行169028205股股份募集資金、並以該等資金向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購買相關資產;核准公司以新增592181860股股份吸收合並上海實業醫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206970842股股份吸收合並上海中西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核准豁免上葯集團因以資產認購公司本次發行股份而增持公司455289547股股份、一致行動人上海上實因以現金認購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股份而增持公司169028205股股份,導致合計持有公司964240702股股份,約占公司總股本的48.39%而應履行的要約收購義務。
提示性公告:為確保收購請求權和換股實施順利進行,公司股票將自2010年2月4日即收購請求權申報日開始連續停牌,直至本次換股吸收合並實施完成。
⑥ 上葯集團是央企還是國企
上葯集團是國企。
上海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葯集團)是滬港兩地上市的大型醫葯產業集團。公司注冊資本28.42億元,主營業務覆蓋醫葯工業與商業,2020年營業收入1919億元,位列《財富》世界500強與全球制葯企業50強,居全國醫葯企業第二。
上海醫葯始終堅持創新發展,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致力於解決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公司2020年研發總投入19.72億元,擁有研發人員超過1200名,建有海外研發平台,研發能力位居國內醫葯企業第一梯隊。
公司積極發揮生物醫葯產業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以多元化、開放式的創新模式,積極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及跨國葯企開展研發合作,推動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新葯研發與引進,持續構建具有前瞻性的創新葯物研發產品鏈。
國企的定義:
國有企業,是指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其他部門所監管的企業本級及其逐級投資形成的企業。
國有企業,由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
⑦ 上海醫葯:撥雲見日待何時
作者:高翼
支持:遠川研究所醫葯組
在7月份股價一路上漲,市值突破5000億之際,恆瑞的「醫葯一哥」名頭打得越來越響了。
但是,有這么一家醫葯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是恆瑞醫葯的八倍多,市值卻僅有恆瑞醫葯的一成,想想也是怪憋屈的,這家公司就是年銷售額全國第一、2018年書寫中國醫葯商業史最大並購案的主導方——上海醫葯。
截至7月30日,上海醫葯市值僅為583億,多番掙扎仍未能站穩在600億以上。同樣是醫葯行業巨頭,上海醫葯究竟能不能在A股殺出一片天地?
上海醫葯早在1994年就登陸A股上市,其主營業務覆蓋醫葯研發與製造、分銷與零售全產業鏈,是滬深300的樣本股,絕對可以說是行業內的巨頭。公司前身為原上海第四制葯廠,創建於1866年,至今已有過百年的 歷史 。公司為A+H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上實集團,實際控制人是上海市國資委。
公司作為上實集團旗下大 健康 產業核心平台,主營業務分為醫葯工業和醫葯商業流通兩大板塊,工商業齊頭並進。其控股公司覆蓋生物制劑、化學制劑、化學原料葯、中成葯、中葯材、醫療器械以及分銷和零售七個方向,並與羅氏、施貴寶等成立合聯營公司,下設機構布局極其廣泛。
從毛利結構來看,醫葯分銷業務主要貢獻了絕大部分,一直佔到了80%,但醫葯工業板塊表現也不俗,近年一直保持在毛利率50%以上,佔比低只是因為分銷業務實在太大,上葯的工業板塊也有近200億營收,單拉出來也能和大部分品牌葯企一較高下。
在醫葯流通板塊方面,上海醫葯一直是中國醫葯流通行業的「三巨頭」之一,在兩票制的影響下,醫葯行業向龍頭集中的趨勢明顯,三大醫葯流通龍頭持續開展並購整合。
在醫院回款較難改善的大背景下,資金成本成為未來醫葯流通主要制約因素,龍頭公司有望憑借多渠道的融資能力進一步增強競爭優勢。
工業板塊產品主要聚焦消化系統和免疫代謝、心血管、全身性抗感染、精神神經以及抗腫瘤五大治療領域,常年生產超800個品種、20多種劑型,通過自己的經銷商、代理商的銷售渠道基本實現對全國多數醫院終端和零售終端的覆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運營成本。
上葯零售業務 歷史 悠久,旗下有多家知名葯房品牌,擁有較好的口碑和市場佔有率。
從規模來看,公司規模居全國葯品零售行業前列,截至2017年分布在全國16個省區市的零售葯房總數超過1892家,其中直營店1247家,旗下上海華氏大葯房、雷允上都是華東地區擁有葯房最多的醫葯零售公司之一。
近年零售行業逐漸進入「跑馬圈地」的階段,促使老百姓、大參林等傳統葯店的估值水漲船高。除了通過並購進行全國性擴張,上海醫葯集中精力深耕華東地區,重心集中於創新業務,包括醫院供應鏈管理(SPD)、葯房託管、高端葯品直送(DTP)、疫苗和高值耗材配送等。
而截至去年,上海醫葯擁有直接網路覆蓋全國24個省市、集約化和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葯品流通體系。
2009年以來,上海醫葯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持續穩定增長。其凈利潤更是10年增長了22.59倍。2015年至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元,2019年達到1865.66億元,奔向2000億元關口。
而對比近一年的的表現業績,上海醫葯公司,2019中報、2019三季報、2019年報的營收分別為925.75億、1406.17億、1865.66億,增速分別為22.00%、19.57%、17.27%。 如此亮眼數據,股價卻一直橫盤。
從PE來看,醫葯行業近年來一直都是受市場追捧的存在,特別是疫情之下行情水漲船高,醫葯行業的PE一路走高。部分受市場熱捧的明星企業PE已經突破兩百,當前的PE行業均值也已經近百。而上海醫葯的PE,只有尷尬的不到15。
哪怕是把范圍縮小到由於增長能力較差PE相對較低的醫葯商業行業,上海醫葯的PE依然是倒數水平。
工業板塊的利潤就超過20億,增速超過20%,如果單純是一個工業企業,帶著普通的研發管線,以略低於2021年預期市場均值30倍的PE算,單是工業板塊上海醫葯就值600多億。
再加上一個全國第二的商業流通盤子,超過20億的利潤,按照2021年預期市場均值14倍的PE,那也是280億,加一起破千億也有800億,上海醫葯現在不到600億的市值看起來就顯得匪夷所思。
是上海醫葯缺少講故事的能力?
近幾年創新葯大火,相關公司估值也水漲船高,上葯在研發這一塊雖然不如恆瑞天晴,但也在一步步跟進中。
上海醫葯2019年投入15.09億,研發佔比為6.42%,已經明顯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8.74億。一季度研發費用投入達到3.41億元,同比上升25.93%,可見上海醫葯非常捨得砸錢研發。
而就流通業務而言,上海醫葯側重業務創新模式 探索 ,積極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持續創新業務模式轉型升級。旗下上葯雲 健康 對標市值3000億的阿里 健康 ,已經全面啟動B輪融資。這次疫情中,上海醫葯的雲 健康 的電子處方的平台,也在抗擊疫情中屢屢發力。
如此多的的「創新」概念,雖然解決的問題遠不如疫苗那般緊急,但也是處處針對國內看病問題痛點。上海醫葯就像是開不出新花的鐵樹,接連遭到北上資金的拋棄,那上海醫葯究竟埋藏著那些隱患,和恆瑞的差距又在哪裡?
2019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流入,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流出。看似是奶牛型企業現金流,但是19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負,且鑒於18、17年在籌資,上海醫葯從現金流量表來看,隨時需要資金支持。
2018年之前公司營收和扣非歸母凈利潤增速逐年下滑,並購當年實現1590.84億元,同比增速21.58%,扣非歸母經利潤26.52億,但同比增速為-6.80%,並購業務並不能支撐增長。不過2019年的上海醫葯漸漸恢復元氣,底氣也足了起來,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提升30.49%。
但並購的「副作用」也一直凸顯,上海醫葯面臨著大幅商譽的劇增。2018年增加47.38個億的商譽,同比增速高達71.72%,而當年商譽減值就高達6.32億;
而事情遠沒有結束,2019年因為一家涉及保健品的子公司表現不及預期,直接商譽減值7.05個億。因此,2019年盡管上海醫葯在130家醫葯企業中營收第一,商譽減值也是最高的,走吞並之路的上海醫葯卻是有些「吃不消」。
而作為對比,恆瑞醫葯的商譽,一直都是零。
這就是上海醫葯對比恆瑞最為人詬病的地方——靠著並購實現不到10%左右的增速,而恆瑞的內生業績增長穩定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並購除了帶來業績水分,也為公司現金流帶來了壓力,這就為我們揭示了前面現金流量表問題的根源。並購讓上海醫葯的資產負債率明顯提升,2018和2019年增加了大量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償債風險。
而恆瑞醫葯素來以「不舉債」著稱,負債率非常低,2004年至今沒有一年超過15%,近些年一直保持在10%左右,屬於股市中低負債率的上市公司。
從2019年各業務板塊營收數據來看,公司主要經營分銷業務,但毛利率卻僅為7.03%,而佔比較小的工業板塊毛利率卻是高達58.56%;不過,分銷和工業毛利率水平都在逐年走高,且工業板塊營收佔比也在逐年提高由2016年的9.83%上升為2019年12.08%,進而帶動總體毛利率趨升。
但是,與恆瑞長期80多的毛利率相比,就顯得相形見絀了。主業是醫葯貿易分銷的上海醫葯,要趕上創新葯龍頭恆瑞的高度,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上海醫葯崛起是在2008年,這要比國內很多葯企都早得多。
08年之前的上葯,因為華源集團債務危機,一直陷入「無主」的狀態,沒有董事長,沒有管理層。直到08年上海市國資委入主上葯,投行出身的呂明方出任董事長,上葯才開始走上坡路,而這也奠定了上葯一直走並購路線的大趨勢。
只不過遺憾的是,這位力挽狂瀾的名將待了不到三年就因為「人」的原因而出走。
並購確實是葯企做大做強的一條必由之路,但大型跨國葯企最終能夠順利買買買的前提是有強勁的基礎業務相互支撐和配合,輝瑞有布局全球的銷售團隊,所以才買了惠氏和法瑪西亞,默沙東更是占著幾大治療領域頭部市場才並購先靈葆雅。
上海醫葯的分銷業務規模之大確實堪稱殷實,但產業融入度低(就一送快遞的)、技術壁壘低、毛利率低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塊最大的業務如何去和新買來的深入配合,是上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但好的一點是,上葯的分銷業務因為布局早,目前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這使得公司財務狀況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上葯有充足的空間去不斷試錯。所以大家也能看到,上葯近幾年也在積極追趕創新葯的勢頭,雖然晚了些但也不遲。
因此,當上葯旗下各項業務模式逐漸清晰起來,那將是上葯的一個大的增長點。
其次,國企一大詬病就是市場化不夠充分,管理層每年幾百萬固定工資,可能對市值滿不在乎,從而影響到公司經營。但2019年年底,上海醫葯正式開啟第一輪股權激勵計劃,9名高管和201名公司骨幹,共分到2834.1萬股期權。享受到股票分紅,就會有第二次。這也是公司增長的一大驅動力。
期待上海醫葯能夠撥雲見日。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文中觀點不對市場走勢構成任何保證, 歷史 業績不保證未來表現。提及行業不構成任何推介,境外市場及個股情況僅供參考。
⑧ 上海醫葯產品研發實力強不強
上海醫葯產品研發實力是很強的,上海醫葯成立有研發管理中心,擁有抗體葯物及抗體偶聯葯物的研發與轉化平 台,化學小分子原料及制劑研發、中試產業化及製造基地,細胞治療技術研究等特色創新研發平 台。在美 國聖地亞哥、香 港等地建立有高效國際化創新研發中心。2020年,上海醫葯研發總投入19.72億元,同比增長30.7%,占工業銷售收入的8.31%,研發費用為16.57億元,同比增長22.76%,占工業銷售收入的6.98%。
⑨ 上海新先鋒葯業有限公司的簡介
經吸收合並注資重組後成功上市的上海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上葯)對上海新亞葯業有限公司和上海新先鋒葯業有限公司實施託管,使新亞葯業和新先鋒葯業的抗生素業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新上葯打造「全產業鏈」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回顧新亞、新先鋒走過的歷程,有無數個中國第一誕生在他們的足下:中國最早的民族制葯企業、中國抗生素的搖籃、中國第一支青黴素、中國第一個ANDA……。今天,新上葯的這一抗生素專業平台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抗生素制葯企業之一,旗下三大品牌:「亞字」牌、「三花」牌和「四星」牌產品涵蓋抗感染葯的所有門類,是目前國內品種最齊全、最豐富、最有特色的抗生素生產企業。公司的拳頭產品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頭孢哌酮、頭孢替安、頭孢唑林在國內市場排名均位居前三,市場佔有率均超過20%。
「四星牌」頭孢替安作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產品,具有單獨定價的優勢,市場份額超過35%。獨家品種鋒克松(兩性黴素B脂質體)填補了脂質體技術的國內空白。頭孢曲松、鋒克松、頭孢唑林等十多個產品獲得上海市名牌產品稱號。原料葯氯唑西林,制劑產品鋒泰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頭孢唑林已在日本、香港等四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注冊。
作為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堅持「品質創造價值,創新成就未來」的經營理念,以 「科技興企」為發展宗旨,不斷為社會、為股東、為客戶、為企業、為員工創造價值。公司以抗感染葯物為主要發展方向,並積極拓展抗腫瘤葯領域,不斷在科研創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公司下屬新葯研發中心是上海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8項,研發新產品獲SFDA批准數量在上海地區排名第一,陸續推出了頭孢唑肟、頭孢甲肟、頭孢替坦、美羅培南等多個重量級新產品。又承擔了國家科技部3個新葯創制的重大專項課題。
展望未來,在上葯集團建設產業園區、重組新上葯的大背景下,上海新亞葯業有限公司和上海新先鋒葯業有限公司遵循新上葯發展原則,結合新上葯發展戰略,以上海新亞葯業有限公司為主體平台,整合抗生素業務板塊中的醫葯優質資產,使其成為法人治理結構明晰、經營主業合理、企業競爭力強、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法人實體,發展成為新上葯的核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