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匯率對外貿會計的影響論文

匯率對外貿會計的影響論文

發布時間:2023-09-07 07:46:21

① 急需會計的畢業論文:匯率變動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及對策

人民幣浮動匯率對中小企業出口的影響分析
[摘要]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對我國長久以來適應了固定匯率制度的中小企業來說,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首
先是基於人民幣對美元相對價值的變化,對進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造成的影響;其次,浮動匯率制度給中小企業的對外貿易
帶來了更多的風險,這就要求中小企業在進出口貿易過程中不斷提高抵禦匯率風險的能力、完善出口交易的方式。為此,本
文從以上兩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及建議。
[關鍵詞]浮動匯率制度價格競爭力匯率風險中小企業出口影響一、概述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盯住美元,而是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
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此,人民幣對美元匯
率呈現出不斷地走強趨勢(見圖)。這對我國長久以來適應了相對固定
匯率制度的中小出口企業來說,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首先,是基於人民
幣對美元相對價值的變化,由替代效應、互補效應等綜合作用引起的,
進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的變化對企業出口本身造成的影響;其次,浮動
匯率制度對中小企業在進行外貿交易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抵禦匯率風險
能力、完善出口交易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二、匯率對中小企業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的影響
匯率是用一國貨幣所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當一定單位的外幣
摺合本幣的數額增多,表示外幣匯率上升;一定單位的本幣摺合外幣的
數額增多,表示本幣匯率上升。通常情況下,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有:
貨幣流通狀況、國際收支差額、實際經濟增長、資金市場供求與利率、政
府幹預、心理預期等。在這些因素作用於匯率的同時,匯率的變動也反
作用於經濟增長,其最直接表現是:匯率上升會鼓勵進口,促使國內物
價下降,抑制出口,使大量商品由出口轉為內銷,增加國內市場商品供
應,從而壓低國內物價,具有減少國內生產和國民收入並加大失業率。
2005年底,我國經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已佔全國企業總
數的99.3%,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
的55.6%,吸納了75%左右的城鎮就業人員,生產的商品占社會銷售
額的58.9%,貨物出口額佔62.3%左右,上繳稅收佔46.2%,其已經
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和就業擴大的生力軍。目前,我國中小企
業出口產品以初級加工產品為主,自主定價權小,主要涉足市場准入壁壘較低的傳統製造業、手工業和服務業,生產的大多是居民日用消費
品、紡織工藝品、小五金、小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技術含
量低、生產簡單,國內企業基本上都藉助於傳統的薄利多銷、低價競爭
的營銷策略進軍國際市場,近年來,這些產品的出口出現了趨向單純數
量擴張、出口額增幅大大低於出口量增幅、出口效益下降的現象。人民
幣升值後這些產品的價格優勢會進一步得到削弱,在替代效應和互補效
應的作用下,其出口必將受阻,這會對我國的整體進出口局勢乃至經濟
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因為我國處在國際分工的下游,出口產品大都是發達國家產業轉
移的標准化了的產品,市場需求彈性較大,替代品較多。從中小企業出
口競爭戰略看,似乎形成這樣一種路徑依賴,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發揮
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通過降低價格,佔領市場。但應看到,這種價格
競爭的路徑依賴,不僅會使出口方形成一味強調價格和成本競爭的慣性
思維,還會使進口方也形成中國的出口商品可以不斷壓價的預期,使得
出口企業的價格越壓越低,利潤十分微薄,很多企業依靠出口退稅和有
關優惠政策才能維持出口。如果單純依靠價格競爭,匯率風險的影響是
很大的,因此,我國中小企業必須從依靠成本價格優勢的出口競爭戰略
向依靠產品差異競爭優勢的戰略調整。構建差異性優勢的關鍵在於培育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較強的不可替代性,
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比重,使商品從低檔次、低價位向中高檔、中
高價位提升,這樣在面對匯率風險時,可以採取降價讓利等手段從容應
對,又可以憑借較強的產品品牌、品種等非價格競爭力,有效避免或減
少匯率波動的負面影響。
中小企業必須轉換思路,加大結構調整,使商品競爭從傳統的價
格競爭向以品牌為中心的非價格競爭轉變,靠品牌、靠質量來爭奪市
場。通過對企業自身特點和企業所處產業價值鏈的分析,確定企業的定
位和發展戰略,明確企業的競爭力,在技術、產品、組織管理、營銷渠
道和網路、品牌、資源等方面著力塑造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構築企業
在全球化的經營和競爭中持續發展壯大的基礎和動力。在生產方式上堅
持最低成本,最快反應,走信息化之路;在創新上,要千方百計加強培
訓與交流,共享公共技能。另外還要特別注重利用國際互聯網提供信息
和交流信息,在進口產品中加大高科技產品的進口比例,依靠科技優勢
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並且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企業進口原材料
和設備,特別是產能擴張要求高的企業,要充分利用人民幣升值的空
間,進口國外先進的加工設備,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優化產業結構,生
產高品質的產品,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匯率風險對中小企業外貿交易形式的要求
近十年來,人民幣匯率一直盯住美元基本不動,我國中小企業為
了便於計算成本、核算收益,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一直主要以美元進行結
算,而不願用匯率變化頻繁的歐元、日元結算,一些出口市場主要在歐
洲的中小企業也爭取用美元進行結算,這致使企業在國際貿易結算中過
分依賴美元。2005年上半年貿易收入中,中小企業以美元結算的筆數和金額均佔到98%以上。因此,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我國中
小企業必然要面對人民幣升值的風險和損失,導致出口產品的人民幣收
入相應下降。此外,我國中小企業習慣於在固定匯率制下經營,在匯率
相對固定的環境下進行商業談判和成本測算,對匯率變化和風險缺乏考
慮和關注,盡管各外匯指定銀行近年來積極宣傳遠期結售匯、貨幣掉期
等金融工具,但大多數企業並未廣泛使用,在定價時只計算利率成本,
根本沒有考慮到匯率風險,規避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較為缺乏。
經過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我國人民幣匯率將更加具有靈活性,人
民幣匯率水平的變動方向和幅度將更有彈性。我國中小企業將不得不面
臨匯率風險,為了減少匯率風險對中小企業出口的不利影響,對企業的
短期業務和長期業務可分別採取以下措施加以防範:
1.針對企業的短期業務
(1)早日收匯。人民幣升值是近一年的趨勢,出口企業早日收匯就
意味著日後損失的減少。出口企業應盡量將收匯期限定得短些,以減少
由於人民幣升值給出口企業造成收益的下降。如企業可以採用現金折扣
的方法,對提前付款的客戶給予一定比例的現金折扣,以吸引對價格比
較敏感的客戶提前付款,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而
且還可以防範商業風險,還可以減少應收賬款的損失。
(2)加強企業與外商聯系,減少中間環節。中小企業很多出口業績
突出的企業,其產品都是經外貿公司代理出口,出口過程的中間環節較
多,企業出口成本較高,人民幣升值對這部分企業的影響最大。人民幣
升值後,雖然出口產品成本提高,但海外並購和擴張的成本卻降低了不
少。如果企業能夠直接與外商聯系或在國外設立銷售公司,通過減少中
間環節來提高企業利潤,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人民幣升值的影響。
(3)採用靈活的出口報價策略。為減輕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中小
企業可以採用漸進式報價策略,即每月將報價做適應性調整,逐步提高
價格,這樣人民幣升值時,結匯的損失就可以減至最小。如企業可以在
報價中加入這樣一項條款:報價有效期一個月,10日內接受報價價格為
8美元,以後每隔10天,價格增加1%。這不僅使企業達到減輕人民幣
持續升值的損失,還可以促使外商盡快接受報價,達成交易。
(4)正確選擇計價貨幣。由於人民幣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管理調
節,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並不代表人民幣對籃子內其他貨幣也必然升值。
因此,在出口貿易中,企業應盡量採取不同貨幣進行結算。如對歐出口
中採用歐元,對日出口則採用日元,以減輕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影響。
(5)採用「福費庭」交易方式。即出口企業將經過進口方承兌過的
遠期匯票,向出口企業所在地的金融機構貼現,提前取得人民幣。由於
此種票據是無追索權的,故出口企業一旦將手中的遠期票據賣斷給金融
機構,同時也就賣斷了一切風險,免除了人民幣升值的後顧之憂。通過
「福費庭」方式,還可以為國外買方提供延期付款的條件,提高出口商
品的競爭力。出口企業只需支付一定的貼現費用就可將延期付款變成現
金交易,變遠期票據為即期收匯,提高資金的使用率,避免由於人民幣
幣值的不確定性給自己帶來的損失。
此外,我國中小企業還可以採取打包貸款、出口押匯等方式規避
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
2.針對企業長期業務
(1)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遠期結售匯業務,是指銀行與客戶協
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幣幣種、金額、
匯率和期限;到外匯收入或支出發生時,按照該遠期結售匯合同訂明的
幣種、金額、期限匯率辦理結匯或售匯。
(2)外匯期權。外匯期權,是一種選擇性契約,期權購買方享有在
契約屆期或之前,以規定的匯率買入或出售一定數量的某種貨幣的權
利;而期權賣方收取期權費,銀行作為期權的賣方有義務在買方要求執
行時,賣出(或買進)期權買方買進(或賣出)的該種貨幣。利用外匯期權
進行保值,買方可根據匯率的實際變化情況,靈活地決定是否執行該合
約,即在期權合約到期日之前或到期日,屆時外匯市場的即時匯率和約
定的遠期匯率比較,如果和買方的市場預期相反,則可選擇放棄執行合
約,損失期權費,所需的貨幣可在外匯市場按即時匯率價購買。但若匯
率變動,正如買方所預期的結果,就按契約所約定的貨幣匯率和數量進
行貨幣交換,在這種情況下,採用外匯期權不僅使企業可以避免較大的
匯率風險損失,而且還可以獲得匯率有利變化所帶來的較大收益機會。
(3)掉期業務。掉期業務即客戶委託銀行買入A貨幣,賣出B貨幣,
確定將來另一工作日反向操作,賣出同等金額A貨幣,買入B貨幣。客
戶需做遠期外匯買賣後,因故需要提前交割,或者由於資金不到位或其
他原因,不能按期交割,需要展期時,都可以通過敘做外匯掉期買賣對
原交易的交割時間進行調整。在掉期外匯買賣中,客戶和銀行按約定的
匯率水平將一種貨幣轉換為另一種貨幣,在第一個起息日進行資金的交
割,並按另一項約定的匯率將上述兩種貨幣進行方向相反的轉換,在第
二個起息日進行資金的交割。最常見的掉期交易是把一筆即期交易與一
筆遠期交易合在一起,等同於在即期賣出甲貨幣買進乙貨幣的同時,反
方向地買進遠期甲貨幣、賣出遠期乙貨幣的外匯買賣交易。
(4)加強人才儲備和培養。防範匯率風險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業務,
准確的預測匯率變化趨勢是避免外匯風險的前提條件。經濟的全球化,
投資自由化的發展,匯率波動的復雜性增加,對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素
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精通會計、審計的理論與方法,還應通曉國
際金融知識,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開放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為了更好地
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企業必須擁有精通金融工程理論與實踐操
作的專業金融人才,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不僅缺乏精通會計、審
計、金融的綜合性人才,更缺乏國際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對企業防範
匯率風險極為不利。所以有條件的企業要加強人才的儲備和培養,不斷
充實外匯風險管理方面的人員,安排專職人員從事匯率的預測和防範匯
率風險的研究工作,從而能夠熟練使用外匯期權、遠期、掉期等金融衍
生工具為企業避險套利。
四、結論
本文認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對我國長久以來適應了相
對固定匯率制度的中小出口企業來說,主要造成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
基於人民幣對美元相對價值的變化,由替代效應、互補效應等綜合作用
引起的,進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的變化對企業出口本身造成的影響;二
是浮動匯率制度對企業不斷提高抵禦匯率風險能力、完善出口交易方式
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使企業進出口盡可能小的受到以上沖擊,企業
自身除了需要轉換思路,加大結構調整,使商品競爭從傳統的價格競爭
向以品牌為中心的非價格競爭轉變,靠品牌、靠質量來爭奪市場外,還
需要不斷關注匯率變化,積極運用遠期結售匯、貨幣掉期等金融工具,
改善外匯支付方式,從而提高規避匯率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小企業簡報:2005年中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J],2006(14)
[2]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情況調查[J].2006-03
[3]趙建設:國際結算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中國工商銀行網站
[5][美]約翰.丁.斯蒂芬斯著徐傑譯:金融衍生工具管理貨幣風險[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龍江李桂芳:企業運用外匯掉期問題分析.金融經濟發展研究
[J]
[7]中國國際商務網站

② 求一篇關於人民幣匯率的論文

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外貿的影響?人民幣匯率改革對我國稅收影響的各層面分析 人民幣匯率改革給我國的稅收安全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分析這種不確定性並進而得出應對方法是很復雜的過程,首先要基本了解影響的各個方面,通過分析各個層面的影響途徑和後果,我們可以對症下葯,維護我國的稅收安全。 (一)人民幣匯率改革在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層面對我國稅收的影響 1.匯率風險與進出口貿易 進出口貿易受匯率變動影響很大。在我國實行盯住匯率體制下,以美圓結算的大部分進出口貿易基本不受影響,進出口企業對於匯率風險基本不敏感。而在我國匯率基本實現市場化後,匯率更多的表現市場因素。 在匯率波動對貿易影響的一般分析中,意味著貨幣貶值將改善貿易收支,反之貨幣升值會使貿易陷入惡化的境地。但是,現實情況並非如此。「一些經濟體在匯率波動過程中,當貨幣貶值時卻沒有達到改善貿易收支的目的,反而使貿易收支轉向了相反的預期。在追尋這種沖突原因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匯率傳遞理論(imperfect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對於匯率傳遞程度,許多經濟學家對匯率傳遞系數進行了實證估計,發現匯率傳遞是不完全的,即匯率變動後進出口價格不同比例的發生變動,匯率傳遞系數不等於1.因此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具體在出口環節,我國出口產品主題還在於紡織品,初級加工品和部分電器設備,在大型機電項目,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標志性台階。外國對於我國的產品需求彈性很小,在價格優勢下,人民幣目前2%的小幅度升值不會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升值預期存在的情況下,更有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未來50年樂觀的預測,這種升值力度會繼續增加,幅度將會是緩慢的,在這種升值預期的長期存在下,出口環節資金周轉會加快,企業會創造更多的利潤。 另外在進口方面,我國長期表現為內需嚴重不足,利率變動對我國儲蓄的影響不大,消費品市場長期處於輕度通貨緊縮的態勢,生產資料市場在未來10年內仍將是供應大於需求的態勢,進口環節不會有很大的增長,外貿環節稅收會隨著進出口企業的貿易增長而增加。 匯率變動並不完全由於市場本身的變化,還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比如國際熱錢和游資的干擾。我國目前處於金融改革的關鍵階段,關繫到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成敗。由於我國金融系統承受著巨大的歷史包袱,積聚了巨大的金融風險,人民幣市場化改革前進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這對我國的稅收安全增加了很多的不確定因素。 2.外匯匯兌損益風險對經濟體的影響 外匯匯兌損益也是影響進出口企業和有外匯交易的企業的風險。由於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強制結售匯制度,企業保有的自主性外匯很少,進出口企業要完成進出口交易,需要經過結匯和售匯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都存在著本幣和外幣的相互兌換,在匯率市場化變動的情況下,兌換中會發生匯兌損益,這是企業必須面對的風險,同時對我國的稅收造成風險。在我國近期推出遠期交易後,企業可以通過掉期交易等遠期交易規避這部分風險。 (二)人民幣匯率改革在國際收支資本項目層面對我國稅收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改革在資本項下逐步實現完全可兌換,實現資本的自由流動。而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進而得出的不可能三角理論,一國不可能同時達到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的目標,只能同時達到其中的兩個。在我國的未來的匯率制度選擇中,偏向於彈性更大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必然要求我國的資本項目下資本不是完全自由流動的,而事實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為了防止國際資本的沖擊,對國際資本流動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1.資本自由流動與我國金融風險 資本自由流動帶來的金融風險是金融系統的不穩定和金融脆弱性的增大。資本自由流動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很多負面的效果,比如國際投機資本的惡意炒作和游資的蓄意沖擊。 自改革開放以後,湧入中國的國際資本一直呈現增長勢頭。「中國在利用國際資本方面保持了合理的結構和期限,資本流入絕大部分採用國外自接投資的形式,外債增長適度,而證券投資相對少。」 國外直接投資中有相當部分投入我國房地產行業,導致金融風險積聚。再加上我國長久以來積聚的金融風險,如果被蓄意利用,將危害到我國金融系統的穩定和改革的成敗,也將危害到我國稅收的安全。 2.國際資本流動變化對我國稅收的影響 資本自由流動將大大提高我國的金融效率,在我國將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有限制的資本自由流動是適合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需要的。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適合國際資本進入投資的環境將越來越好,可以肯定的是,我國的投資價值在未來會好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增長形象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進入,帶動我國國內市場的繁榮,拉動我國的經濟增長,從而帶動我國稅收的增長。 一般說來,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金融風險主要表現在貨幣危機、泡沫經濟和銀行業危機等幾個方面。但資本流動帶來的金融風險不一定必然演變為貨幣危機或銀行業危機,這主要取決於各國貨幣當局的政策以及所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對於國際游資和熱錢的進入,我們要加強監管,採取部分限制性措施,增強風險預警,維護我國經濟的穩定和稅收的安全。 (三)人民幣匯率改革在國內金融市場層面對我國稅收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改革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金融市場,通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等影響我國的金融風險。 1.人民幣匯率改革與我國金融市場風險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有一句話在目前值得思考:弱的銀行體系與開放的資本項目相結合是「等著發生事故」。可見人民幣匯率改革後,資本項目可兌換對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在我國實行單一制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我國金融市場基本處於封閉的狀態,金融市場主要受國內經濟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渠道不是特別通暢。這也是我國能夠抵禦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當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完全市場化後,資本市場放開後,我國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將融為一體,我國金融市場會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金融風險將會有更廣泛的傳播性與傳染性,影響也會是更大的。 2.金融中介機構市場風險與我國稅收安全 銀行資產質量惡化,不良貸款比重較高。在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由於資本市場發展滯後,融資格局主要以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在統一利率政策指導下,對支持企業不斷增長的投資需求以及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於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內容的企業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各級政府對銀行的正常經營管理干預較大,不僅信貸資金的經營帶有「半財政」性質,而且扭曲了銀企關系;在近幾年的企業資產重組過程中,債、廢債現象嚴重,這無疑加重了銀行的壓力。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日益暴露。我國的非銀行機構主要包括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證券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等,由於經營管理存在問題,再加上監管落後,這些機構經營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隱含的風險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人民幣匯率改革後,金融中介機構將會面臨更多的金融風險。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後,金融機構將會面對市場化的利率,匯率風險,直接影響到金融機構的收益,另外隨著金融機構逐漸趨向於混業經營,我國金融機構將面臨更多的投資風險與經營風險,這將勢必影響到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影響到我國的稅收安全。 (四)人民幣匯率改革在國內產品市場層面對我國稅收的影響 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匯率體現的是一國貨幣對外的價值,物價體現是一國貨幣對內的價值,因而對於一個開放度有限的國家來說,物價還是主要受國內供求和內部經濟因素變化的影響,隨著一國開放度的不斷加深,外部因素,特別是匯率因素對物價的影響才會逐步加深。 具體到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影響的研究, Lu. M and Z Zhang (2003)採用VARs(向量自回歸)方法對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的影響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到了人民幣匯率貶值將給國內物價帶來通貨膨脹效果的結論。另外J. Scheibe and D. Vines(2005)在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實證研究中得出,以貿易額為權重的名義有效匯率變動是影響國內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名義有效匯率貶值一個百分點,將導致國內物價上升0.3個百分點。「 人民幣匯率波動帶來的國內物價變動將導致我國產品市場價格和企業格局的變動,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稅收安全。 (五)人民幣匯率改革後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選擇對我國稅收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改革對我們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宏觀政策方面,我們所考慮的不僅是國內市場的均衡,更綜合考慮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均衡政策選擇考慮內外兩個市場的相互協調。

③ 人民幣匯率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

摘要:匯率是一個國家進行國際活動時最重要的綜合性價格指標,它的變動對國家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後,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刺激我國出口,改善我國貿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對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進行了介紹,並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外貿的影響以及對策。

關鍵詞: 匯率 價格指標 改革開放 貿易收支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對外貿易作為帶動經濟發展、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對促進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反映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在世界經濟發展交流與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融合程度。
匯率是一國貨幣單位兌換他國貨幣單位的比率,是一個國家進行國際經濟活動時最重要的綜合性價格指標,在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活動中執行著價格轉換職能。它的變動對一國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的波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許多國家通過調整匯率達到平衡對外貿易收支的目的。
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融合程度的提高,匯率的變動對外貿的影響越發顯著。從1981年我國開始實行雙重匯率制,1994年人民幣確立以市場為供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6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自由兌換,到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單一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再到2005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的匯率制度改革更具靈活性,可以使我國的貨幣政策在資本流動更加自由和頻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我國宏觀調控的工具中增加匯率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對我國的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進行調節,使內外均衡的同時實現更有保障。2006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實際匯率每一次大幅度調整都與進出口貿易狀況有密切聯系,人民幣匯率的階段性波動對進出口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同時,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也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二、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的理論分析
1.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的理論綜述
匯率變動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數量,進而影響到一國的貿易收支,而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義學派對此的有關論述。重商主義學派認為貨幣才是唯一的財富,並把貨幣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國財富的標准,主張獎勵出口、限制進口以增加貨幣的流入,從而增加一國的社會總財富。其認為在「匯兌上壓低我們的幣值是於外人有損而於我們有利的」。因為壓低本國匯率後,本國在對外貿易中就可以用少量的外幣去購買外國商品而外國人卻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本幣來購買本國商品,從而使更多的貨幣流入本國。
有關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彈性分析是由馬歇爾、勒納、梅茨勒等人在國際經濟學的彈性理論建立之後逐步完成的。彈性分析法主要是從商品市場的角度來分析由匯率變動所導致的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的改變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貨幣貶值實際上等於對國內出口實行補貼,對進口施加征稅。在馬歇爾一勒納條件下,出口的增長率上升,進口的增長率削減,貿易收支從而得以改善。然而,即使馬歇爾勒納條件是成立的,貶值能否改善一國貿易收支仍取決於其進出口數量的調整。彈性分析法指明了匯率變動平衡貿易收支的必要條件,並將貿易條件效應納入到匯率變動影響的分析中。然而彈性分析法採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馬歇爾等人建立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的,隨著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國際收支調節的吸收分析法應運而生。
吸收分析法採用一般均衡分析,更加註重宏觀經濟對貶值的反應。該理論指出,貿易差額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匯率變動通過影響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進一步影響貿易收支。貨幣貶值能否改善貿易收支一方面取決於國內的宏觀經濟狀況即國內經濟是否處於非充分就業。如果國內經濟已經實現充分就業,那麼貶值不但不會改善貿易收支反而會導致物價上升另一方面,只有當國內的邊際吸收傾向小於時,貨幣貶值才能引起收入的增加大於吸收的增加,貶值才能改善貿易收支。吸收分析法強調本幣貶值降低了國內商品的相對價格及國內產量和收入對貿易存在的反饋效應,故貶值對改善貿易收支的效果要比完全的彈性分析法小。
2.匯率變動對外貿的影響
(1)貨幣升值對外貿的影響。本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表現為當生產出口商品使用本國原材料時,本幣國內價值貶值的情況下,本幣匯率升值會使出口商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導致出口減少本幣國內價值穩定的情況下,本幣升值仍會使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漲,導致商品的出口減少本幣國內價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是否上漲及上漲幅度的大小,由本幣國內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幣價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幣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的幅度共同決定,若前者大於後者,則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於後者,則不影響出口若前者小於後者,則只會較少地減少商品出口。本幣升值對進口的影響表現為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不受他國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本幣升值會使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下降,從而導致國內商品進口的增加。
(2)貨幣貶值對外貿的影響。貨幣貶值對出口的影響表現為本國生產的出口產品生產成本要受原材料來源的影響,其以本幣表示的商品價格要受本國國內價值影響。在不同情況下,匯率下降對出口產品的本幣價格和外幣價格的影響不同,因而對貿易也會產生不同影響。對進口來講,由於進口商品是外國生產的,其外幣價格不會因別國匯率的變動而變動。本幣匯率下降使本幣對外貶值,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折算成本幣就會使以本幣表示的商品價格上升,從而導致進口商品的減少。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的影響以及政策建議
由於我國出口貿易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很小。以貶值為主基調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低經濟效益的出口企業。出口商品的價格相對較低的優勢不斷引起了我國與貿易夥伴國的貿易摩擦;連續多年的順差及巨額的外匯儲備引起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壓力。
從前的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調整是解決目前經濟中流動性泛濫的關鍵。匯率的低估令外貿順差過大和強烈的升值預期下資本的大量流入,這才是貨幣增速過快的根本所在。二是加快升值,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原則。有利於維持國際經濟平衡。目前我國對全球的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將會造成更多的貿易摩擦,而最好的解決方式是貿易雙方自願調整。三是升值幅度加快並不會導致出口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即使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的產品價格變得更昂貴,但目前全球經濟景氣度持續回升,這會對出口有很強的支持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美日等西方發達所提出的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與美國、日本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因為名義匯率是一國貿易收支和資本收支共同形成的外匯供求關系的結果,人民幣名義匯率對資本項目具有較大的調節作用,對貿易收支的調節作用並不明顯,真正決定我國貿易收支水平的是
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實際有效匯率的管理只能通過控制通貨膨脹率,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使外貿真正建立在互通有無及成本、技術的比較優勢上,杜絕投機性貿易,為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營造一個健康有利的內部環境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問題。
1.促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一國經濟的增長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依賴於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由於我國出口市場集中,出口產品的類型單一以及高附加值的產品占出口的比例比較低,極有可能出現出口越多,貿易條件越惡化,進而降低本國的福利水平。其次,我國現行的匯率政策雖然能夠提高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但由於國家債務負擔率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迅猛上升,財政政策繼續擴張的空間十分有限。而且從中長期看,一方面維持現行匯率政策的成本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現行匯率政策調節內部經濟的有效性也在不斷削弱,因而現行匯率政策不具有可持續性,存在著調整的必然。
改革現行匯率制度的總體思路是在短期內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同時增加匯率形成的靈活性在中期內以一籃子貨幣為中心,實行匯率目標區制度,在長期內實行浮動匯率制。改革現行匯率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1)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培育健全的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要素不足,關鍵在於現行的強制結售匯制。因此,要改革強制結匯售匯制為意願結匯制,擴大充許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企業范圍及限額,增加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放鬆市場准入條件,增加外匯交易工具,並加強外匯市場監管,建立市場穩定機制。
(2)完善央行干預機制。外匯的市場化改革要求逐步減小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頻率。現在的情況是中央銀行入市干預的交易日數超過總交易日數的,對銀行間市場的頭寸基金全部收購或供應,可以說主導了市場匯率的形成。擴大匯率波動區間後,中央銀行應減少市場干預頻率,除非當市場匯率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趨勢性的、較長期內的低估或者高估,並可能對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時,中央銀行才入市干預。
(3)建立國際貨幣合作制度。目前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具有很強投機性的短期游資對各國匯率制度的選擇影響越來越大。一個國家想單獨依靠自身的力量來保護該國匯率制度不受沖擊和匯率穩定,幾乎是不可能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時的各國表現就是一個明證。因此加強國際貨幣合作對於匯率穩定、避免匯率制度崩潰意義重大。如我國可以支持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做法,促使日元進一步國際化,部分取代美元成為區域清算貨幣,使日本與美國承擔與其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穩定亞洲金融市場的責任。亞洲貨幣基金的成立將會加強亞洲各國的貨幣合作,當一國出現問題時,會迅速有效地施以援助,避免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發生。
2.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匯率變動對外貿發展的長期有利效果並非匯率變動本身造成,而是以匯率變動為契機,通過比較優勢的轉換形成。因此,不應把匯率作為刺激出口的唯一手段,從貿易角度看,我們要不斷提高出口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1)要進行貿易觀念上的創新。我國在改革開放前只注重靜態的貿易利益,一味強調進出口的平衡,把貿易當作「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的工具,不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改革開放後開始注重對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但以出口創匯為目標的貿易政策是以經濟效益的損失為代價的。之後開始強調進出口的經濟效益觀念,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增長。但是,目前我國的出口仍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包括人民幣價值低估造成的出口產品外幣價格較低和出口企業競相壓價,使許多產品不斷招致反傾銷調查和制裁,導致一些出口市場萎縮,同時,出口數量優勢難以轉化為收入優勢和利潤優勢。這種觀念必須轉變,為此,一方面要重新評估出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將危機轉嫁到國外,使經濟增長真正回到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經濟發展利用國際市場的軌道上來,要吸取日本的教訓,不給外國政府借匯率政策對我國政策施壓的口實另一方面要在繼續發揮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出口中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重視民營企業的進出口自主權,要鼓勵企業在技術、管理和經營策略等方面的創新,提高其綜合競爭能力。
(2)要在貿易格局上進行創新。以前我們更多地參與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今後則要在保持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積極開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
(3)要加強貿易工具的創新我國應加大在信息技術上投入力度,鼓勵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更多的採用電子商務方式,通過貿易工具的創新,縮短與西方跨國公司在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差距,以效率的提高促進我國出口產品總體質量的提高。

④ 求一篇我國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影響的論文

提出三個方面的主題,就是人民幣在近年來發生了多少變化。二是中國國際收支平衡出現了哪些變化。三是關於人民幣匯率影響中國國際收支的關系。 最後是我的一點看法。

用幾張圖說明一下,這幾張圖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第一張圖關於人民幣美元和匯率,從 2005 年 1 月到 2007 年 10 月,人民幣處在升值過程當中。人民幣升值是對美元升值。因為要問人民幣的匯率升值,需要考慮到人民幣對美元,和其他非美元的貨幣關系,這張圖反映了歐元和日元的關系。歐元對人民幣,到 2006 年 1 月之前,人民幣對歐元是升值,從 2006 年 1 月以後,人民幣對歐元是貶值,人民幣對歐元在我們所觀察的區域是升值,對日元是略有升值的。這只是兩個非美元的貨幣,比如說貨幣區域,美元、歐元、英鎊,這四種貨幣,從 2005 年 1 月到 2006 年初,人民幣對四種貨幣綜合的是升值的,但是從 2006 年初一直到現在,人民幣匯率基本上是不變的。這樣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 2005 年實行匯率體制改革以來,到現在我們看,人民幣和主要貨幣的關系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關系那樣,這是我們可以得到的第一個看法。

我們更關心的是利率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這個時候,我們心目中的匯率概念和前面所說的人民幣與這幾種貨幣的綜合匯率概念又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在理論上我們分析匯率對國際收支影響的時候,實際上所關心的不是名義匯率,我們關心的是實際匯率,實際匯率是有關的貿易體和名義匯率中,按照有關經濟體的物價指數來進行調整的匯率指數。它的變動是會影響到進口商、出口商它的產品相對競爭力。在市場上相對競爭力,相對價格競爭力是主要的決定因素。 2005 年初到 2006 年名義人民幣匯率是升值的,是略有升值,實際有效匯率按照這個,在整個過程中,基本上保持了是上升的趨勢,但是人民幣升值了很多,按照實際概念升值了很多,按照它的計劃,大概從 2005 年初到最近 2007 年 10 月份,大概上升了 15% 到 18% 。實際有效率的指數它的基期是 2000 年,那個時候指數水平是 100% ,也就是說在 2007 年 10 月份,所看見的指數還是 100 ,換句話說,比較 2007 年 10 月份、 9 月份人民幣實際有效指數和 2002 年相比是 0.2% 。人民幣有效匯率是上升的,但是要展開,把它包括進去 2000 年那個時候,就沒有變化。針對這個圖所說的比如說整個 21 世紀初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水平是沒有發生變化。另外還有,我們在解讀這張圖,這張圖包含的信息,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 BIS 實際有效匯率是基於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而進行調整的,根據我們所理解的匯率和貿易國際收支的關系,實際有效匯率應該是更加准確的或者更加直接相關的,應該按照生產品價格。這個工作還沒有能夠把它完成,但是根據現在所觀察到的中國近年來生產者的價格,就是出廠價格指數大大低於消費者物價指數。這張圖按照我們所理解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的上升,高估了。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在近幾年並不大。這張圖顯示的是經常帳戶順差,從 2001 年到 2007 年上半年,幾乎是直線上升,這個比重在 2006 年已經高達 9.5% , 2007 年上半年的數據是 12% ,可以說 2007 年比 2006 年進度到 12% 。這是全世界進一步要加強為人民比匯率問題關注的重要事實的依據。在經常帳戶和貨物貿易兩者當中,經常帳戶順差主要由貨物貿易順差造成的,如果稍微有一點差別,就是從 2003 年開始,我們經常帳戶順差超過了貨物貿易順差,這種情況不完全是正常的,因為按照過去所觀察的順差,我們在服務貿易,在收益項目當中都存在逆差的,但是我們投資收益項目變成了順差,不是太正常,因為對外投資大大小於外國對我們的投資。在貨物貿易當中可以觀察到一點,看上去是不正常的情況。

這三條代表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合其他貿易,一般貿易余額 2004 年以前曾經是負數,在 06 年、 07 年一直是正數,而且是不斷增長的,這跟前面觀察到實際有效匯率是有所升值,跟它的匯率關系不溫和的,從這點上,我們可以去猜測,並得出結論,可以去推測,去猜測,今天所觀察到的中國貿易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值得我們去認識。我們所理解的匯率和觀察到的匯率指數和貿易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在最近幾年當中出現了以前所沒有看到的和以前認識不相融合的地方。

我的幾點結論,概括出一人民幣匯率水平 2005 年 7 月以來匯率的變動幅度不大。二,匯率因素對貿易平衡的快速調節影響作用由於新的經濟結構因素出現出現了減弱。三,如果我們認為前面這個看法成立的話,我們可以說人民幣匯率現在至少可以由較大名義波動性而不至於嚴重影響國際收支平衡。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擔心中國的國際收支會因為這個因素而出現快速大幅度的變動。第四,我們可以推測很多專家已經做了這樣的推測,現在關於貿易收支以及經常帳戶收支國際收支當中,統計數據表明,很可能包含超過直觀檢查所看到的資本流動因素。這至少提示我們,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形勢實際上是資本流動更加靈活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之下,需要掌握新的調節宏觀經濟的政策能力。
參考頁面http://www.forexnet.cn/news/ZT_forex_zb_zcjx/2007/1110/_2.html

⑤ 論文:匯率變動對浙江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人民幣升值對浙江經濟的深遠影響及對策

人民幣升值是一個長期趨勢,總的對浙江經濟是有利的。央行7月21日宣布人民幣升值,標志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市場化改革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很可能意味著發展和改革的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一、人民幣升值的宏觀背景

1、人民幣升值是中國生產力增強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至今,人民幣匯率經歷了由貶值到緩慢升值的倒U字型變化過程(見圖1)。從1994年開始,人民幣進入了長期緩慢升值階段。也就是在這一年前後,中國經濟出現了由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重大變化。從宏觀指標看,全社會物價指數開始下降;而從體制上看,非國有企業開始全面替代國有企業。人民幣由貶轉升表明,一方面是在長期貶值後,人民幣回歸到真實匯率,而在另一方面,則是生產力水平的持續上升支持了人民幣的持續升值。

生產力增強必然導致本幣走強。在制度變遷和技術進步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經濟迅猛發展。1978年至2004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4%,以人民幣為單位的名義GDP累計增長了21倍。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明顯快於美國。1990—2001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6.75倍,扣除價格因素則提高了3.58倍;美國提高了1.52倍,扣除價格因素則僅提高1.29倍。勞動生產率提高導致成本下降,再加上中國企業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商品競爭力明顯增強,吸引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於中國商品的極大需求,而這又引發了中國外匯順差的持續上升。

1994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金融資本項目順差一直呈增長態勢(見圖2),形成了一種雙順差狀況。2004年,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累計高達6368億美元。匯率是貨幣的價格,由外匯市場上本幣和外幣的供求關系來確定。如果外匯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超過人民幣的供給,人民幣就會面臨升值壓力,反之則面臨貶值壓力。我國經濟十多年持續增長、累積額高達6000多億美元的國際收支順差,在外匯市場上形成了對人民幣的巨大需求。正是在這種需求的拉動下,人民幣升值成為一個必然選擇。

與此同時,持續十多年的國際收支雙順差致使我國的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截至今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額高達7110億美元,這雖然有國際炒家的因素,但誘因卻是國力增強所引發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巨額外匯儲備遠遠超過了基於正常需要的安全儲備,並由此而進一步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持有過量的外匯儲備會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同時也會造成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特別是持有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遠遠低於外商來華投資的收益率(差額約為10%),大量利潤被外國人賺走。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人民幣幣值有利於克服資源配置的扭曲。

2、人民幣升值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一些人士喜歡引用日本的案例,來說明本幣升值的不良後果。更有人把此政治化,說壓本幣升值是美國人搞垮一國經濟的陰謀,其實這些都是缺乏說服力的。

應該說,日元升值並不是當前日本經濟頹勢的元兇。日元升值始於1971年8月26日,日本由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轉為浮動匯率制。當年12月8日,按照斯密森協定,日元從360日元兌換1美元,升值到308日元兌換1美元。在此之前,日本已經歷了自1955年至1970年,長達15年的經濟快速增長。然而這以後,即1970年至1990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仍高達9.2%。從下圖可以直觀地看到,1970年以後,日元持續升值,而日本的年度GDP增長,卻相對穩定地保持8%左右,最高年份為21.8%,最低年份為4.1%。1990年以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較低,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經濟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拿日本經濟來類比中國經濟,其實還忽略了中日經濟的兩個巨大差別。一是內需差別。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看中的也是中國巨大的市場資源。因此人民幣升值後,即使出口受到一定影響,也可以通過開發國內市場來彌補總需求不足。日本是小國,內需有限,特別是日本政府長期採取保護國內農業、中小企業主利益的政策,進一步導致總體經濟缺乏較強競爭力。二是要素成本差別。日本是典型的資源小國,經濟快速增長導致其國內要素價格急劇上升,最典型的如職工平均現金收入快速增長。1970年,日本職工的月平均收入為7.6萬日元,1990年上升到37.0萬日元,上升了4.9倍,如果以美元計算,則上升了13.0倍[1],成本上升削弱了日本商品競爭力。雖然中國的自然礦產資源並不豐富,但勞動力價格將長期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3、人民幣升值為何如此艱難

2002年底以來,人民幣就已經面臨升值的顯性壓力,尤其是2004年10月央行加息後,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其實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人民幣面臨的也主要是升值壓力。從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到開始升值,歷時三年多,正反映了人民幣升值一個艱難的政策抉擇,這里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升值結果很難判斷。經濟運行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對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預期,很難做出具體的量化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幣升值必將「牽一發而動全局」,萬一出現不可控局面,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因此人民幣匯率調整必須全面考慮,統籌協調,慎之又慎。尤其是現階段,國際游資大量入境豪賭人民幣升值,而國內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不成熟,金融機構抵禦抗風險能力較弱。在這樣背景下,人民幣匯率調整的時機、幅度、方式等,更需謹慎選擇,稍有差錯,可能就會造成經濟的巨大波動。

其次是長期低估人民幣匯率所導致的路徑依賴。人民幣被低估,使得出口部門具有價格優勢,形成了出口企業低匯率的路徑依賴。很多出口企業依靠低價格獲取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靠「跑量」贏得大量外匯,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而人民幣升值幾乎可以肯定會給依靠低價競爭的出口企業帶來較大壓力,從而將打破利益分配格局,這就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因此,人民幣升值必須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處理好多方面關系。

二、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

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有利有弊。從宏觀和長遠來看,如果宏觀經濟政策處理較好,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就當前而言,人民幣升值所帶的不利影響,大都是短期和局部的,不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的全局。

1、出口額不會大幅度銳減。

首先,匯率調整的國際經驗證明「匯率升值必定打擊出口」的觀點沒有經驗依據。日本和德國都經歷過貨幣大幅度升值,但這兩個國家的出口不降反升(見圖4、圖5)。1971年「尼克松沖擊」後,日元對美元匯率從360:1上升到308:1。之後日元逐漸升值,到1984年上升到231日元兌1美元,而與此同時,日本對美國的出口則呈上升態勢。以日元計算,1985年日本對美國出口總額為42.9萬億日元,比1970年增長6倍,平均每年增長12.7%。70年代是德國馬克升值最快的時期,雙邊匯率從1970年的3.68馬克兌換1美元,升值到1979年的1.73馬克兌換1美元,累計升值1.13倍,而在這期間德國外貿出口額則增長了1.5倍,且一直保持較大順差。

其次,浙江以工業製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決定了人民幣升值不會造成出口的急劇銳減。出口商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初級產品,另一類是工業製成品。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趨同率較高,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人民幣升值後,初級產品出口有可能受此影響而減少。但從浙江情況看,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逐年降低,2003僅占出口總額的5.1%,因此對貿易出口的整體影響不大。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具有國際化特徵,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以及機器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後,企業進口原材料、機器設備成本將會降低,給企業提供了一定的降價空間,緩解了人民升值所帶來的價格壓力。更重要的是,工業製成品的產品差異較大,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影響,主要是看與相關國家產品的比價關系。從我國產品近幾年大幅壓價競爭的情況看,我國低層次工業製成品與其它國家相比具有巨大的價格優勢,即使因人民幣升值而小幅提價,也不一定會高於別的國家和地區,從而不至於較大程度地影響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再次,低廉的勞動成本使得出口企業可以承受一定的升值壓力。浙江是中國勞動密集產品生產的一個典範,由低工資所支撐的國際競爭力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廉的勞動成本成為浙江商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明顯價格優勢的主要支撐。根據2002年《貿易與發展報告》的計算,在17個重要樣本國內,中國的單位勞動工資最低,美國工資是中國工資的50倍。勞動力成本的低廉並不會被出口價格的上漲而完全抵消。人民幣升值後,如果幅度不是非常大,勞動力成本依然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出口企業可以採取降價策略來緩解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出口不會因人民幣升值而大幅減少。

最後,匯率不是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導致出口迅速增長的關鍵。從歷史上看,自1994年以來,人民幣實際匯率一直處於升值趨勢,但中國出口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1994—2002年,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歐元(2001年前為德國馬克)和日元的名義匯率升值幅度分別為5.1%,17.9%和17%,實際匯率升值幅度分別為18.5%,39.4%和62.9%,而此期間中國對美德日的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17.3%,11.5%和14.1%;浙江對美德日的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23.9%,20.7%和14.7%。這說明匯率不是左右出口的關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核心因素。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保持了高於美國1.5—2倍的增長速度,浙江又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只要保持了勞動生產率的較快提高,出口額自然也會不斷增長。

2、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大規模下降

1994—2003年我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計29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37.2%,外資企業已成為促進我省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引入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的重要方式。人民幣升值後,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大幅下降,因為外資企業來華投資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看好13億人口的大市場。世界上已經不可能再找到第二個如此巨大的潛在市場。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外資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台灣的康師傅集團進入大陸市場前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進入祖國大陸後,巨大的內地市場使其迅速成長為中國國內最大的台資食品公司,獲得了「中國面王」的美譽。

二是充分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我國勞動力工資水平相當低下,以1998年製造業名義工資水平衡量,中國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1/50,日本的1/30,甚至只有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1/4~1/5。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長期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造就了中國農民特別善於吃苦的優良品質,以及思維與身體的靈巧性。

三是相似文化傳統的感召力。浙江外資企業中,港資、台資企業佔了一半左右。大陸和港台地區具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高度的文化認同感是這些企業來華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幣的小幅升值並不會對這類外資引入構成重大影響。

外資迅速增長的這三點主導因素都具有明顯的長期性特徵,因此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因為人民幣對外價格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逆轉。2003年「非典」肆虐的特定背景下,我省利用外資仍然取得可觀成績即可證明這一點。

3、不會出現大面積失業

就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很多人擔心人民幣升值後,會嚴重影響總需求,從而造成大面積的失業,影響社會穩定。這種擔心是沒有道理的。

匯率調整主要通過兩個渠道對就業產生影響,一是人民幣升值將引起進出口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影響出口,最終影響就業;二是人民幣升值會影響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影響固定資產投資,繼而波及到就業狀況。根據前面的分析,人民幣升值後,企業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都不會出現根本性逆轉,因此就業也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此外,2002年以來中國內需十分旺盛,央行從2003年年初就開始利用公開市場操作回籠貨幣,7月後又採取了一些加大控制國內貸款力度的貨幣政策。到目前為止,內需仍然有自動擴張的傾向。人民幣升值後,只要內需保持穩定增長,就可以抵消升值對外需的影響,維持總需求的穩定。在總需求保持穩定增長情況下,就業可能會在人民幣升值後出現小幅波動,但不太會造成大面積失業。

三、人民幣升值對浙江的六大影響

人民幣升值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次匯率調整雖然只升值了2%,但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意味著匯率形成機制向市場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浙江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主體更加成熟理性,更容易抓住匯率變動所表達出來的價格信號,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一)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境外資源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增加居民福利。2003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萬元,人民幣升值2%,相當於每個人增加了262元的對美國商品的購買力。這可以擴大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購買,降低出國留學和旅遊成本。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利用國外資源。資源、技術等要素制約將是浙江經濟的長期問題。最近幾年,浙江進口鐵礦石、原油等基本資源快速增長,2004年比2003年分別增長了325%和140%。人民幣升值,進口成本降低,對浙江是一個利好消息。據杭州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浙江進口146.1億美元,按照升值後的人民幣匯率計算,可以節省23.4億美元。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利用國外先進知識。人民幣升值,購買力提升,國內企業能以較低費用,加大直接購買境外專利、技術和裝備的力度,同時增加派遣管理、技術人員出國學習。湖州久立特殊鋼有限公司,前不久簽約進口一台單機壓力在全球排第9位的熱擠壓機,價值975萬歐元,人民幣升值2%以後,企業將少支付225萬元人民幣。

(二)有利於加速勞動力向第三產業流動

人民幣升值後,降低了企業進口成本,會形成擴大進口機器設備等高科技產品的局面;與此同時,對出口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勞動成本的相對提高,因此會出現用境外資本貨品替代國內勞動的情形,即企業擴大機器設備進口,利用新科技的高效率減少對企業工人僱傭。從這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會造成一定數量的人員失業。

但這一過程將加快提高製造業的整體生產效率,提高製造業工人的工資收入,從而增加他們的消費能力,這就為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這樣,高科技所替代下來的就業人員將會被第三產業所吸納,形成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的加快轉移,從而使得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也符合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

(三)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首先,人民幣升值可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後,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將會受到抑制,企業利潤空間降低。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企業不得不轉變競爭方式,一方面將更加關注國內市場,而不是一味追求出口,成為跨國公司的一個車間;另一方面將努力轉變出口結構,增加高附加值產品所佔的比重,這會迫使企業提高科技水平,形成加快轉變產業結構的壓力。此外,人民升值後,進口成本降低,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境外知識、技術、先進設備等,降低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本。

其次,人民幣升值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浙江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和資源壓力越來越嚴重,幾乎已經到了承受的極限。浙江主要產品單位能耗比發達國家高3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比發達國家低10多個百分點。2003年人均能源消費、人均年用電比「九五」末分別增長了23%和100%。一些出口產品就是在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生存,是國外轉嫁環境壓力的產物。人民幣的適當升值將使低能耗高環保的高技術設備進口成本降低,進口數量增加,有效減少資源的浪費,減輕環境壓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優勝劣汰」效用,淘汰部分能源消耗大、產品附加值低的出口企業,逐步轉變向世界廉價拍賣我們珍貴資源的現象,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四)有利於減少貿易摩擦和改善貿易環境

浙江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缺乏核心技術的工業製成品為主,這些產品大致占出口總額的80%以上。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主要依靠低價格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出現貿易摩擦在所難免。2002—2004年,浙江共遭遇國外「二反二保」和「337調查」案件71件,涉案企業2496家、涉案金額15億美元,分別佔全國的45%、50%和60%,浙江已成為遭受反傾銷、保障措施等立案調查最多的省份。

從短期看,人民幣升值後產品的出口價格會提高。但由於我省出口產品價格已非常低,即使適當提高價格,產品仍將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且有助於減少其它國家對中國提出產品低價傾銷的訴訟。浙江部分出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相當高,如果利用這種市場優勢,適當提高產品價格,反而可能增加利潤。人民幣升值也向世界表明了我國對待匯率改革的態度,歐美等國必然會隨之調整對華貿易政策,減少各類貿易摩擦的次數。

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調整雖然只有2%的增幅,但卻說明了一個信號:人民幣正在向真實匯率回歸。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今後必須調整其低價競爭策略,以提高質量、款式、功能和售後服務等方面取勝,提高其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的位置,增加產品附加值,使出口貿易逐步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而這顯然是有利於減少貿易摩擦的。

(五)有利於加速我省企業走向世界的進程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雄厚,具有典型的「藏富於民」的特徵。全省存款余額2003年達1475.8億元,從1990年算起,平均每年增長27.8%。但由於經濟和金融結構的不完善,儲蓄轉為投資的傳導機制受阻,大量剩餘資本在尋找獲利機會。在股市不景氣的情況下,資本瘋狂湧向房地產市場,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溫州炒房團」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省並不缺少投資資金,缺乏的是投資機會。

人民幣升值後,可以用較少的貨幣購買更多的國外資源,將刺激企業發展對外投資,實行跨國經營,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而不必擔心貿易壁壘的制裁。縱觀國外跨國公司的發展歷程,低級階段是單純的產品出口,高級階段則是直接投資,實行現地生產。浙江企業要率先走向世界,也必然需要經歷這一過程。人民幣升值將加速這一進程的實現。

(六)人民幣升值的若干不利影響

浙江經濟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特徵,2004年浙江省外貿總額為852.3億美元,外貿依存度到高達66%,出口依存度高達43%。對浙江這樣一個出口大省而言,人民幣升值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打擊出口企業。對紡織業等低附加值產品沖擊最大。浙江有很多出口額在200萬美元以下的小紡織企業,紡織業的利潤一般不足10%,而這些小企業的利潤僅在3%左右,一次性升值2個百分點,對企業的打擊不小。

——影響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將使同量的外幣折算成人民幣的價值下降,就會使得外國投資者利潤減少,投資自然減緩。

——影響就業。我省的出口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在人民幣升值,出口企業利潤下降的情況下,企業很可能用壓低工人工資、減少工人數量的方法來轉嫁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這會給就業帶來一定的沖擊。

——擴大收入差距。人民幣升值後,用美元表示的收入增加了。但只有能夠購買進口高檔產品的中高收入群體才能真正享受到升值的好處。此外,人民幣升值後,滬深股市上揚,受益的也是有投資能力的中高收入群體。收入差距會因人民幣升值而有所擴大。

四、積極把握人民幣升值形成的新發展階段特徵,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德國,本幣升值都會推動本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日本經驗更是表明,本幣進入升值過程以後,一國經濟社會起碼還有20年左右的快速發展期。人民幣升值同樣表明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大致有五個重要特徵。

一是市場化水平進一步更高,市場對資源配置將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二是中國經濟競爭力上升,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走強;三是商品和勞務的低價優勢開始弱化,形成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壓力;四是中國經濟進一步接軌全球經濟,至少會逐漸在貿易、商品價格等方面形成內外經濟一體化格局;五是浮動匯率制度導致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但只要靈活地進行相機抉擇的宏觀調控,將有利於激活經濟社會內部的積極因素,且增強了要素合理配置的敏感性

充分把握人民幣升值所形成的新發展階段的若乾重要特徵,加快轉變浙江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們當前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政府而言,應該借人民幣升值的契機,進一步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企業而言,在短期內可以利用各種金融手段來規避匯率風險,也可以採取向經銷商轉嫁負擔等辦法來降低人民幣升值的損失,而從長期看,則應化壓力為動力,加快技術進步,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抓住匯率變動機遇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匯率不僅僅是一種政策工具,而且也是一種價格。作為價格,匯率在市場經濟中應由市場決定;作為政策工具,調整匯率是要影響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因此,匯率的變動能否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關鍵就在於市場機制是否完善,在於市場主體能否及時靈敏地能對匯率調整做出反應。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市場化程度較高,當前應以產權改革為抓手,加快由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提高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水平。只有在市場體制完善的狀況下,市場競爭主體才能准確地把握匯率所傳遞的國內外價格信息,正確地進行成本和盈利的國際比較,從而使進出口貿易真正建立在比較利益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競爭力。當前要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進程,如減少政府對於工業用地出讓的行政干預,提高工業用地的招標、掛牌和拍賣比重;加快政府改革步伐,以一個更具創新精神的政府,低成本地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良好運行;加快提升誠信水平,強化政府監管力度,維護和優化市場經濟秩序。

2、實施進口戰略,加大利用境外先進知識等資源的力度。人民幣升值給我省企業帶來了出口壓力,但也降低了我省利用境外先進知識等資源的成本,這對既遭遇自然礦產資源制約,又受著知識缺乏制約的浙江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因此,要從「借力」發展和開放促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要像抓出口一樣,研究和實施進口戰略,加快引進境外先進知識,積極利用境外礦產資源。要系統地研究和加大出國留學培訓、引進專利和技術裝備、采購先進商品、購買能源原材料等。通過利用境外先進知識,購買礦產資源,來優化進口結構,來用好浙江的巨額外匯,加快提升浙江經濟社會的知識水平,緩解浙江的資源制約,走出產業結構的路徑鎖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3、強化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建設,把成本上升因素轉嫁給經銷商。向境外經銷商轉嫁成本,是出口商緩解人民幣升值成本壓力的一個重要策略。但是單個企業勢單力薄,需要在政府引導下,由非政府的行業組織牽頭和出面,增強與境外經銷商的價格談判能力。行業協會也要抓住這一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事實上,我省一些企業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較高佔有率,我們在價格上具有較強的談判能力,可以要求和客戶共同分擔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利潤損失。比如紹興豪納紡織品貿易有限公司與沙烏地阿拉伯某外商簽訂的出口合同中,1米(長1.5米、寬1米)「捷達化纖面料」單價比以前提高了3美分,增幅為4.3%,這就能有效地和經銷商一起分擔人民幣升值帶來成本上升壓力。

4、增強核心競爭力,轉變外貿出口結構。企業不可能長期依靠匯率、利率等外在政策的保護實現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產品的內在競爭力,實現企業的轉型發展。藉助人民幣升值機會,企業應合理安排好進口計劃,加大先進技術和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力度,提高企業科技水平。提升企業品牌內涵,創建品牌的國際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和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多元化戰略,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由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和資本輸出。

5、加強對人民幣匯率的長期研究。人民幣匯率調整將對浙江經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我所今後將作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也希望有關部門能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在全省組織科研力量,進行定期研討,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趨勢下的浙江經濟應對之策。

⑥ 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外貿的影響(論文3000~5000字)急需,謝謝!

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中國自2005年7月21日實行新一輪的人民幣匯制改革以來,人民幣一直處於升值的狀態,對中國的外貿經濟存在著多方面的影響。本文主要概述了人民幣升值以後對我國外貿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以及升值以來中國外貿的現狀。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而且連年保持著貿易順差,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也使我國與主要貿易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後,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存在著各種影響,外貿經濟也不例外,人民幣的升值將對我國外貿進出口的總額及其結構產生一系列影響。

一、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外貿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進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幣升值以後,進口商品的價格將會發生相同幅度的下降,降低我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和在進口環節支付的費用。我國進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鋼鐵、航空、電力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將使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降低,進而改善相關行業的贏利狀況,對經濟建設非常有利。

2.有利於推動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貿增長方式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經濟效益非常低下。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而不是低價競銷佔領市場。一些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可能因為人民幣升值被擠出市場。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於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3.有利於改善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同等數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換回更多的進口商品。我國雖然每年的貿易順差很大,但由於出口商品價格不斷下降而導致貿易條件持續惡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才能換回少量的國外高科技產品或稀缺資源。人民幣升值以後,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就可以用較少的出口產品換回本國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出口利潤不斷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國目前的貿易條件。

4.有利於推動部分出口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人民幣升值以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成本就會相應提高。但沿海地區投資成本升高以後,一些跨國公司不一定就會撤出中國。為了降低成本,他們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會轉向中西部城市和地區發展。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近年來已經有了顯著改善,完全可以承接這種產業轉移,有利於中國經濟未來幾年更平衡的發展。
5.有利於緩解貿易摩擦
我國自1994年外匯改革以來,對外貿易連年順差,就2004一年,我國的外貿總額為11 547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319.8億美元。連年的順差導致中國與各個貿易夥伴的摩擦日益增加,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大。人民幣升值可增加我國的進口總額,從而有利於減少貿易順差的數值。低價競銷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進口,有利於減弱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勢頭,減少一些貿易夥伴對我國進行保護主義貿易攻擊的借口。人民幣的適當升值,有助於緩和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少經貿糾紛,促進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和諧發展,創造和保持更加平穩的貿易環境。

6.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成本相對來說比以前下降,這使得他們能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建立跨國公司。根據投資地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建立全球性的生產、營銷網路。所以有利於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造就出中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二、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外貿的消極影響

1.削弱我國外貿出口增長
人民幣升值將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直接削弱我國出口的價格競爭優勢。目前我國主要是以極易替代的製造業產品出口為主,這種出口的製造產品大多數是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高科技產品很少。一旦人民幣升值,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可能會逐漸消失,極易發生製造業向國外轉移。人民幣幣值的提升,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的利潤,出口單位產品的外幣價格將有所提高,不利於出口持續擴大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率的提高;另外如果保持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沖擊。

2.不利於我國吸引外資
雖然人民幣升值對已在華投資或在華擁有資金的外國企業家有利,因為他們的資產因人民幣升值而增值,但卻會使即將到中國投資的企業家徘徊不前,因為相應的新增投資成本上升。另外中國許多周邊國家都提供了非常優惠的投資條件,所以新增資金在周邊地區存在著引資競爭的形勢下,就會轉向其他國家投資,這將會導致我國引進、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減少,也會影響到國內的就業率和經濟增長。另外,人民幣升值使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加,從而使得加工貿易型的外商投資下降。這都將影響到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利潤再投資的規模及產業本地化的進程,不利於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持續發展、升級。

3.使我國就業壓力加大
人民幣升值以後的一個重要不利影響是導致我國國內就業壓力加大。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我國目前出口的產品大部分是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人民幣升值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出口量減少必然會增加就業壓力。第二,中國目前提供新增就業機會的主要是出口和外貿企業,人民幣升值影響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影響就業,對當前就業環境的改善帶來一定的沖擊。「歐元之父」蒙代爾也明確指出,人民幣升值會加速中國的通貨緊縮,減少經濟增長,增加失業壓力。這樣,人民幣升值將對穩定物價、經濟增長、充分就業三個目標都帶來負面影響。所以,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非常明顯。

4.我國的農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我國出口增長較快的農產品主要是水產品、蔬菜和水果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與國外相比,這類農產品具有價格競爭優勢。人民幣升值有可能喪失此優勢,而且,目前我國玉米和小麥與國際市場價格相差不大,但如果人民幣升值,進口量可能明顯增加,而大米的價格優勢也可能消失。因此,人民幣升值將阻滯我國農產品貿易出口增長的步伐,進口將明顯增加,對我國農業生產將造成沖擊,影響農民增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可能發生逆轉,由順差變成逆差。

5.給各個行業帶來不同影響
對出口依存度比較大的企業遭受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沖擊也較大。紡織服裝業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出口依存度高達51%,而且其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又是建立在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價格優勢之上的,因此,人民幣升值後,將大大削弱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據測算,人民幣升值2%,我國紡織業出口額將減少25億美元,行業總產值增速將下降近3.5%。家電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電子設備製造業也是人民幣升值的重災戶。當然,對於出口依存度比較小的企業來說,受人民幣升值的沖擊也就相對較小。
三、人民幣匯率升值以來中國外貿的現狀

1.匯改後我國進出口貿易的表現:貿易順差繼續擴大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出口減少和進口的增加,貿易收支向均衡方向發展。但從實際效應來看並非如此,2005年我國不但進出口均實現大幅度的增長,分別比上年增加28%和18% ,進出口總額達14 2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23% ,而且貿易順差有增無減,全年貿易順差達1 019億美元(幾乎相當於2001—2004年四年的貿易順差累計總和),其中下半年貿易順差達623億美元,比匯改前的上半年貿易順差的396億美元還多226億美元。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消息稱,2006年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達1 058億美元,同比增長25.8%。其中出口增長22.3%,進口增長29.6%。這是自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我國單月進口增速連續第7個月超過20%,部分月份接近或超過25%,遠遠超出去年全年17.6%的進口增速。同時,單月出口增速也連續兩個月再次回升到20%以上,部分月份還接近或超過了30%。由此可見,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後,我國的貿易量不但沒出現貿易順差減少的現象,反而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2.貿易順差擴大的原因
我國的貿易現狀與傳統的貿易理論完全相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存在著許多別國所不具備的各種條件。主要有以下四點:
⑴加工貿易佔主體地位是貿易順差擴大的根本原因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貿易出口近年來占我國商品出口的比重已接近55%,加工貿易進口加上外商設備進口和一般貿易中的原料進口已佔我國總進口的60%左右,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商品貿易順差作出巨大貢獻。可見,我國進出口貿易具有十分顯著的加工貿易型特徵。在加工貿易尤其是進料加工貿易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本幣保持升值態勢,將會使「進料」的成本減少。由於進料加工的產品均銷往國際市場,因此出口產品的成本也呈下降趨勢,出口競爭力並不會因本幣升值而受到過大沖擊。中國的部分出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相當之高,如果利用這種市場優勢提高產品價格,反而可能增加其利潤。比如,對於那些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企業,如鞋類、紡織品企業,人民幣升值不見得會降低企業的利潤,反而會增加他們的美元收入。
⑵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是長期保持出口優勢的主要原因
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低廉並不會因為出口價格的上漲而被完全取消,因此出口價格的上漲並不會使出口下降。中國目前國內的平均工資是馬來西亞和台灣的1/5,香港的1/10,新加坡的1/10。據郭樹清分析說,中國製造業的人均工資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3%,即使人民幣升值100%,也才相當於美國的6%。盡管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平均工資增長水平高於東南亞國家,但總的來說,我國勞動力價格的廉價優勢仍然可以保持20年,可見人民幣的適當升值很難抵消這種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一直對我國貿易順差貢獻較大,就2005年而言,WTO成員間紡織品貿易配額的取消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增加,是該年貿易順差增加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因此,即使人民幣升值,如果幅度不是很大,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依然具有比較優勢。
⑶各種優惠措施是促進出口的重要因素
我國在稅收、外匯留成、出口補貼、貿易信貸等方面的鼓勵出口的各項優惠措施是刺激出口的重要因素。特別是使用出口退稅這項有利措施,2004年1月份由於出口退稅率下調3個百分點,在匯率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2004年上半年卻出現了將近十年沒有發生的貿易逆差。所以,雖然人民幣發生了升值,出口價格相對來說比以前增長了很多,但是國家對出口企業實施的出口退稅政策可以使企業降低價格,以達到與升值前相同的兌換價格,使企業的出口總量不受影響,甚至在外部環境良好的情況下,增加出口總量。
⑷出口企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趨勢是出口繼續增加的制度保證
我國外貿順差雖然保持多年,但企業居安思危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所以許多出口企業的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進入2003年以來,出口企業經營主體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2 403.4億美元,增長41.4%,出口增量占總出口增量的62.4%;進口2 319.1億美元,增長44.7%,進口增量占總進口增量的60.8%。人民幣升值以後,雖然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量會減少,但通過企業整體策略的調整,整體的損失就可以降到最低。對於我國整個外貿經濟也是如此,部分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降低,可以通過其他產業進行彌補,以使我國的總出口量保持不變。
總之,人民幣匯率升值既存在著對我國外貿有利的影響,也存在著對我國外貿不利的影響。中國目前的現狀是外貿的順差額繼續擴大,這主要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升值給我們帶來的有利影響,同時通過多種途徑規避升值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使中國的外貿朝著更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⑦ 關於「匯率」的論文(字數3000)

基於人民幣升值的出口企業匯率風險分析
[摘 要] 中國加入WTO六年多以來,對外貿易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自2005年7月的匯率改革開始,人民幣匯率仍然一路走高,已經進入「6」時代,出口企業將面臨更大匯率風險。本文就三個層次分析了出口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並就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提出了出口企業面對匯率風險所應採取的措施。
[關鍵詞] 人民幣升值 出口企業 匯率風險 金融衍生工具

一、引言

中國加入WTO後,貿易大國的地位不斷提升。2008年7月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529,一舉創出年內第五十一個新高。至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較2007年底累計升值近6.2%。目前,中國出口企業亦正以積極方式應對匯率風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的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匯率避險方法較匯率改革之前更加多樣,對匯率波動的適應性也有所增強。

二、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是指經濟實體、個人因外匯匯率波動而導致的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的價值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匯率風險包括:交易風險、折算風險、經濟風險。
1.交易風險,運用外幣進行計價收付的交易中,經濟主體因外匯匯率的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交易風險主要發生在:(1)商品勞務進口和出口交易中的風險。(2)資本輸入和輸出的風險。(3)外匯銀行所持有的外匯頭寸的風險。
2.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指經濟主體對資產負債表的會計處理中,將功能貨幣轉換成記賬貨幣時,因匯率變動而導致賬面損失的可能性。這里的功能貨幣指經濟主體與經營活動中流轉使用的各種貨幣,記賬貨幣指在編制綜合財務報表時使用的報告貨幣,通常是本國貨幣。
3.經濟風險,又稱經營風險,指意料之外的匯率變動通過影響企業的生產銷售數量、價格、成本,引起企業未來一定期間收益或現金流量減少的一種潛在損失。

三、人民幣升值條件下的匯率風險分析

本幣升值時,使以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的行業和依靠價格策略競爭的行業面臨很大的匯率風險。匯率風險正在成為企業的「新成本」。
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的行業而言是長期利好,但對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的行業沖擊較大。絲、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行業,附加值低,利潤本來就薄,最容易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資料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銷售利潤率下降2%~6%。
人民幣升值對那些主要依靠價格策略競爭的企業影響是巨大的,如家電行業,但對家電各子行業的影響程度不同,從輕到重依次是空調、照明、手機和彩電子行業;資料顯示,家電企業在簽訂出口訂單時普遍採取閉口合同的形式,短期內對各公司的出口盈利情況存在明顯的負面影響;長期來看,一方面,家電出口企業同國際家電巨頭和經銷商之間的討價還價能力有限,使得每次升值後出口價格的上升幅度達不到人民幣的升幅;另一方面,調價行動總是在人民幣升值以後;所以出口利潤水平將長期受到壓制;另外,人民幣升值將使得以出口為主要市場的中小家電企業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四、出口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措施

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關鍵是要選擇合理的避險工具和產品。其中包括與交易對手通過協議方式直接鎖定匯率風險,或者選用銀行的衍生避險工具如遠期結售匯及人民幣掉期業務,使用貿易融資、衍生交易、定期存款等產品。
1.爭取非美元報價和縮短報價有效期鎖定交易風險。國外進口商一般多以美元結算,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預期環境下,他們也更樂意使用美元支付。但是我們要讓客戶體諒我們的難處,用歐元或日元報價,爭取實現更多客戶接受非美元報價。將以前正常情況下1~3個月報一次價縮短到10天至15天,期滿再根據實際匯率調整價格。此外,簽訂出口合同時,在外貿合同中加註有關條款,規定若遇匯率變動超過一定的幅度,事先約定匯率變動引起損失的分擔比例,使得損失風險雙方共擔。
2.遠期結售匯鎖定會計風險。針對人民幣快速升值的情況,可以運用匯率方面的金融工具管理風險。具體的方法有遠期外匯交易、貨幣期權、匯率期貨等金融工具固定成本或收益來規避匯率風險。企業採取遠期結售匯的方法,企業可以對未來將要發生的外匯收支提前敲定匯價。結售匯業務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續費,只需要申請企業提供交易金額3%的保證金。只要結匯價格高於預期的升值幅度,那就可以成功規避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⑧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影響與對策

一、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增長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無論從何種角度看,經濟增長狀況始終是決定一國貨幣價值的根本因素。其原因在於:如果一國經濟增長率較高,人們對宏觀經濟的良好運行狀態產生信心,外國投資者必然踴躍前往該國投資,從而引起該國國際收支資本項目的收入增加,該國貨幣需求旺盛,幣值自然上升。但也不能就說「經濟的高速增長會帶來貨幣升值,而經濟增長的停滯或衰退則會使貨幣貶值」。事實上,經濟增長對匯率的影響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1)一國經濟起飛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的發展表現為粗放式經營,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是較高的通貨膨脹率,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使國內的一般價格水平上升,從而本國的幣值下降,即匯率的上升。這與中國在1981—1994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快的同時人民幣也跟著貶值的事實相符。(2)一國經濟較為成熟階段。當經濟增長較快時,產出必然增加較快,這就使它相對以前有更多的供給,包括更多的出口品的供給,而消費者的需求雖然隨著收入而增長,但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律表明,消費需求的增長趕不上產出供給的增長,故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供給相對消費的需求旺盛,從而對物價有向下的壓力。這就使得1995年開始人民幣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而出現升值壓力的原因所在。
(二)國際收支狀況和外匯儲備情況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外匯市場的形成與國際貿易和投資是分不開的,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收支的總和。在浮動匯率制下,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變動,因此國際收支逆差將引起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國際收支順差則引起外匯匯率下降。由於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項目差額和資本項目差額不僅是國際收支狀況的主要影響因素,還是外匯儲備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我們將選取經常項目差額和資本項目差額作為分析指標,揭示國際收支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第一,經常項目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隨著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經常項目順差近年來保持著較高的水平,這就潛在地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第二,資本項目對中國匯率的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減少意味著該國外匯市場上需求大於供給,本國貨幣有貶值壓力,儲備的增加則表明外匯市場上的供給大於需求,本國貨幣有升值的壓力,而通過分析發現資本項目和外匯儲備量有較高的相關性(0.65)。同時外匯占款的增多也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激增,對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以及通貨膨脹構成一定的壓力。
(三)貨幣供應量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與中國貨幣供應量大體上成正相關,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投資者不但可以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更看好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因此,外商投資大幅增加。由於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人民幣資金相當緊張,外資進入又多,所以出現了明顯的外匯供大於求,造成人民幣升值趨勢。
(四)中外利率差異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利率政策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利率影響匯率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利率的相對高低會影響資本流動的方向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較高的利率水平會刺激國際資本流入,並減少本國的流出資金。從而影響國際貿易規模,使利率差異對匯率走勢的影響力不斷提高。

二、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有利影響
匯率變動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有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刺激進口增加,人民幣匯率升值,國外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比以前便宜,有利於降低進口成本;二是有利於改善吸引外資的環境,人民幣匯率升值,可使已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的利潤增加,從而增強投資者的信心,促使其進一步追加投資或進行再投資;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吸引大量外資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間接投資比重將進一步增加。三是有利於減輕外債還本付息壓力,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未償還外債還本付息所需本幣的數量相應減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外債負擔。
(二)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1.抑制出口增長
人民幣匯率升值後,出口企業成本相應提高。在國際市場價格保
http://..com/question/142920054.html

閱讀全文

與匯率對外貿會計的影響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船舶運力指標 瀏覽:473
理財產品的利息和分紅是兩個么 瀏覽:392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贖回時間是幾點到幾點 瀏覽:54
聯通基金理財 瀏覽:299
八年級物理下冊杠桿視頻講解 瀏覽:255
哪個劵商傭金比較低 瀏覽:408
深圳市前海達飛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69
格林大華期貨有限公司首頁 瀏覽:478
信託公司崗位層級 瀏覽:203
海康威視股票歷史行情 瀏覽:105
哈葯集團組織機構 瀏覽:991
冠群旗金融服務 瀏覽:518
招聘國內期貨高手 瀏覽:613
中色股份薪酬 瀏覽:226
金融公司的中後台什麼意思 瀏覽:144
廣東貴金屬回購和銷售 瀏覽:237
期貨出現在什麼時候 瀏覽:425
玩股票感覺 瀏覽:914
期貨原油股票 瀏覽:599
股指期貨一點通 瀏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