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M2貨幣去杠桿

M2貨幣去杠桿

發布時間:2023-09-14 07:31:29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1)M2貨幣去杠桿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去杠桿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

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❷ 貨幣市場基金納入M2有什麼意圖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公布1月份金融數據的同時也調整了廣義貨幣(M2)的統計口徑。1月份,人民銀行完善貨幣供應量中貨幣市場基金部分的統計方法,用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存款(含存單)。

據介紹,這是1994年以來,央行第四次調整M2統計口徑,也是央行首次納入銀行存款以外的項目。2011年,非銀存款統計入M2後,M2主要由4個方面構成:流通中現金(M0)、企業存款、居民存款和非銀存款。在經過上述調整後,未來非存款機構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將正式納入M2的計算基礎。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外匯研究員王有鑫認為,將貨幣市場基金直接納入M2,有助於完善貨幣供應統計。近年來,我國貨幣市場基金規模迅速成長。根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末,貨幣市場基金總規模為6.74萬億元,相當於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的4%左右。「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比較高,使用方便,對於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比較直接,同樣具有貨幣創造的功能。」王有鑫說。

「隨著貨幣市場基金規模持續升高,給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和央行貨幣政策調控帶來較大影響。」王有鑫表示,從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看,在各類貨幣市場基金出現之前,銀行資產負債表結構相對簡單,負債端主要是存款,資產端是各類貸款和債券。隨著貨幣市場基金的發展,負債端結構變得愈加復雜,部分活期存款從銀行體系流失,轉而購買收益率更高的貨幣市場基金,再通過協議存款或同業存單等渠道迴流銀行體系,拉長了負債鏈條,同時造成負債成本提高。將企業和個人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直接算入M2的統計中,無疑有利於加強金融監管。

此外,這也符合當前市場主體資產配置形式多樣化和支付手段智能化的變化趨勢。業內人士認為,從貨幣屬性和資金來源角度看,貨幣市場基金與銀行存款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主要是從居民和企業存款中分流而來,轉而以新型金融產品的形式存在。對於居民和企業來說,只是持有形式發生了變化,本質上並無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口徑調整扣減貨幣市場基金存款(含存單)後,並非加入全部貨幣市場基金規模,而是加入非存款類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廣發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這種方法有效避免了重復計算問題。也就是說,存款類金融機構持有貨幣市場基金,資金主要來自於居民、企業或者非銀存款,已經在既有M2匡算范圍內。

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按照新的統計口徑,1月末M2餘額擴大1.15萬億元,同比增長8.6%,而按照之前的方法統計,1月末M2增速為8.5%,前後變動並不是很大。「這更多的是表明監管層希望優化對貨幣市場基金的管理,使M2增速更好地反映貨幣供應量,以便更加精準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把握金融去杠桿的力度。」王有鑫表示。

貨幣市場需要調控的。

❸ 經濟學杠桿_談談經濟學中的杠桿的作用和去杠桿化

導 讀

融資規劃師」7月24日登了一篇文章

先來講個故事,二千一百九十年前,在古希臘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國,出現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叫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阿基米德曾發現杠桿定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並利用這些定律設計了多種機械。阿基米德經過反復地觀察、實驗和計算,終於確立了杠桿的平衡定律。就是,「力臂和力(重量)成反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長力臂就應當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長。阿基米德確立了杠桿定律後,就推斷說,只要能夠取得適當的杠桿長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舉起來。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地球!」據說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豪言壯語:在力學里,典型的杠桿(lever)是置放連結在一個支撐點上的硬棒,這硬棒可以繞著支撐點旋轉。古希臘人將杠桿歸類為簡單機械。並且嚴謹地研究出杠桿的操作原理。某些杠桿能夠將輸入力放大,給出較大的輸出力,這功能稱為「杠桿作用」。杠桿的機械利益是輸出力與輸入力的比率。

在經濟學里,杠桿是一種金融工具,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杠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指「財務杠桿」。廣義的杠桿其實與物理杠桿的原理相同,即涵蓋所有「以小搏大」的經濟行為,但核心還是借貸。宏觀經濟中的杠桿利用的是資金流動倍數產生作用。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經濟的杠桿作用簡單理解就是"自有實物資本所撬動的交易資本總和"。

財務杠桿概念: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

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財務杠桿影響的是企業的稅後利潤而不是息前稅前利潤。財務杠桿率等於營業利潤與稅前利潤之比,反映由於固定的債務存在,財務費用(利息)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負債的程度和企業償債能力,財務杠桿率越高反映利息費用越高,導致ROE指標越低。在微觀層面,可以使用「債務/息稅前利潤」來衡量企業債務償付的能力及其安全性。換言之,只要企業仍在創造利潤,且其規模大於債務支付,該債務便具有可持續性,不存在到期無法償還債務的危險。在宏觀層面,一般用「債務/可付息收入流」來衡量債務的可持續性。最簡化的衡量是「利率/經濟增長率」,即將利息支付和經濟增量相比較,這種分析認為,只要債務支付的利率水平低於經濟增長率,使得運用債務所產生的現金流能夠支撐利息償還,債務便具有可持續性。

資金交易杠桿概念;簡單的講就是通過杠桿的原理把你的資金放大,這樣的話你的資金成本就很小,同時你的滾歲風險和收益就放大了,因為大凳睜盈虧的百分比不是依據原來的資金,而是根據放大後的資金來衡量的。

杠桿是在炒股票,期貨交易或外匯交易中,所用的保證金的杠桿比例。期貨中的杠桿效應是期貨交易的原始機制,即保證金制度。「杠桿效應」使投資者可交易金額被放大的同時,也使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加大了很多倍。假設一個交易者一筆5萬元的資金用於股票或者現貨交易,交易者的風險只是價值5萬元的股票或者貨物所帶來的。如果5萬元的資金全部用於股指期貨交易,交易者承擔的風險就是價值50萬左右的股票或貨物所帶來的,這就使風險放大了十倍左右,當然相應得利潤也放大了十倍。應該說,這既是股指期貨交易的根本風險來源,也是股指期貨交易的魅力所在。

外匯交易的杠桿效應在國內也相當普遍,交易者只付出1%至10%的保證金,就可進行10至100倍額度的交易。更甚者保證金低至0.5%,進行高達200倍額度的交易。由於杠桿式外匯交易對投資者的資金要求甚低,可粗顫以無限期持有頭寸;加上交易方式靈活,吸引了不少投資者。杠桿式外匯交易看似本小利大,實質屬於一種高風險的金融杠桿交易工具。由於按金交易的參與者只支付一個很小比例的保證金,外匯價格的正常波動都被放大幾倍甚至幾十倍,這種高風險帶來的回報和虧損十分驚人。杠桿式外匯交易保證金的金額雖小,但實際動用的資金卻十分龐大,而且外匯價每日的波幅又很大,如果投資者在判斷外匯走勢方面失誤,就很容易全軍覆沒。一旦遇上意料之外的市況而沒有及時採取措施,不僅本金全部賠掉,而且還可能要追加差額。各投資者切不能掉以輕心。在決定杠桿倍數時,必須明白其中的風險。

由此可見,杠桿越大,風險也越大,當然利潤也越大。高杠桿對投資是一把「雙刃劍」:其在短期內能把股指和股價急速炒上去,也能讓股指和股價暴跌。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長期實踐表明,大起大伏的股市行情是不可持續的,只是在特定時期和特別環境下的短期現象。

杠桿的優勢

在市場經濟尤其資本市場發展趨於成熟的過程中,加大資金杠桿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貨幣乘數實際上就是資金杠桿作用。企業通過融資擴大資金實力,促進企業發展也是杠桿作用。事實上我國證券市場上所進行的多項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圍繞加杠桿進行的,如2010年以來開展的融資融券,還有質押式回購和約定式購回等,都是對股市投資的加杠桿行為。又如,備受推崇的分級基金,其實也是一種杠桿產品,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聚集起大量的資金投放到某個板塊之中推升行情;股指期貨也有明顯的杠桿效應,它最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認可,而且一旦股指期貨起來以後,又會對現貨產生拉動作用。

杠桿的風險

資金的高杠桿在短期內快速推高股價和指數的同時,也隱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在高杠桿不能持續的情況下,稍有風吹草動,高杠桿的資金就會迅速從股市撤退,從而引起股價和指數的急劇下跌。因此,股市的火爆行情,有時與股市的暴跌甚至崩盤如影相隨。藉助於高杠桿來投資股市的交易模式和行情走勢很難具有持續性。更何況,各路加杠桿或拆借入市的資金中難免有違規或打政策「擦邊球」的情況存在,一旦強化監管,這類資金將不計代價撤離股市,加劇股市的大起大伏。企業如果融資不當,融資成本過高,資不抵債,利潤率低於償債率,對企業發展是個致命的危險。

什麼是杠桿率

杠桿率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也有把債務對GDP之比稱為全社會杠桿率,高杠桿率意味著在經濟繁榮階段,金融機構能夠獲得較高的權益收益率,但當市場發生逆轉時,將會面臨收益大幅下降的風險。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般都採取杠桿經營模式。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一般為10-20倍,投資銀行的杠桿率通常在30倍左右。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債務總額為168.48萬億元,全社會杠桿率(債務對GDP之比)為249%。與美、英、法、日等主要國家相比,這一水平並不算高。

杠桿率的優點

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銀行體系的表內外杠桿率的過度累積。杠桿率累積也是以前金融危機(例如1998年金融危機)的特徵。危機最為嚴重時期,銀行業被迫降低杠桿率,放大了資產價值下滑的壓力,進一步惡化了損失、銀行資本基礎減少與信貸收縮之間的正反饋循環。引入杠桿率作為資本監管的補充手段,其主要優點為:一是反映股東出資的真金白銀對存款人的保護和抵禦風險的作用,有利於維持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水平,確保銀行擁有一定水平的高質量資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潤)。二是能夠避免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復雜性問題,減少資本套利空間。通過引入杠桿率,能夠避免過於復雜的計量問題,控制風險計量的風險。三是有利於控制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快增長。通過引入杠桿率,使得資本擴張的規模控制在銀行有形資本的一定倍數之內,有利於控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快增長。

巴塞爾銀行管理委員會在汲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完善新資本協議時,提出杠桿率作為監管指標,設置下限為3%。

杠桿率=核心資本/表內表外總資產風險暴露。巴塞爾委員會將引入杠桿率要求,旨在實現以下目標:

(1)為銀行體系杠桿率累積確定底線,有助於緩釋不穩定的去杠桿化帶來的風險以及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2)採用簡單、透明、基於風險總額的指標,作為風險資本比例的補充指標,為防止模型風險和計量錯誤提供了額外的保護。

杠桿率計算在不同經濟體之間應具有可比性,並調整會計准則方面的差異。某些表外項目將適用100%的信用風險轉換系數。並且將測試杠桿率與風險資本比例之間的相互作用。巴塞爾委員會將杠桿率設定為風險資本要求的可靠的補充措施,基於適當的評估和校準,將杠桿率納入第一支柱框架。

2011年,中國銀監會頒布關於中國銀行業實行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不得低於4%,比巴塞爾委員會的規定多一個百分點。

杠桿率也有其內在缺陷:一是對不同風險的資產不加以區分,對所有資產都要求同樣的資本,難以起到鼓勵銀行有效控制資產風險的目的。二是商業銀行可能通過將資產表外化等方式規避杠桿率的監管要求。三是杠桿率缺乏國際統一的標准和定義,同時對會計准則有很強的依賴性。由於杠桿率的相關項目主要來源於資產負債表,受會計並表和會計確認規則的影響很大,在各國會計准則有較大差異的情況下,該指標難以在不同國家進行比較。由於杠桿率具有以上內在缺陷,不可能簡單替代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作為獨立的資本監管手段,但其作為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補充手段,可以從另一角度反映銀行資本充足狀況和資產擴張規模。

去杠桿化(De-leveraging)

簡單來說,「杠桿化」指的就是借債進行投資運營,以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地方政府,企業和機構所採用,特別是投資銀行,杠桿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當經濟繁榮,資本市場向好時,這種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經濟下滑,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對債務依賴過大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本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減少對債務的過度依賴。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企業減少投資,貨幣供應量減少,銀行放貸謹慎,信用緊縮,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去杠桿化」下的抉擇

那麼面對「去杠桿化」,各路投資者的對策是什麼呢?

部分機構投資者認為,考慮到去杠桿化導致的通貨緊縮後果,在去杠桿化集中釋放的階段,應該盡量堅持「現金為王」的態度,如果要選擇股票,也要盡量選擇那些現金充裕,資產杠桿低的公司,因為,他們可能是未來兼並潮中的食人鯊。

還有投資者認為,要關注短期通縮後部分新興地區的中長期通脹可能。當然,這是較長時期的一個考慮。而目前達成共識的是,資產價格將結束浩浩盪盪的上漲波段,轉而進入下跌。

去杠桿有很多方面。

其一,從資本金要求率上來說,假如要投資一個項目,在對項目看好的前提下,融資分股權和債權。如果我出5元錢,然後借95元,就是用5元撬動了100元的投資,杠桿20倍。

這種情況下如果出風險的話,杠桿越大風險越高,波及面越廣。於是貸款方開始不願意給這么高比例的杠桿出資,要求借款方多出資本金。國家也對杠桿率上限作規定,比如規定給做保障房的項目做直接融資,最少資本金要是40%,就是最多2.5倍的杠桿。這樣一來,從市場風險偏好和監管層面都在降低杠桿比率防範風險。

保證金制度也與這個類似:2013年6月的錢荒引起金融機構去杠桿化, 這是指某些企業用100萬的權益借入300萬甚至500萬的負債進行經營,放大了自身經營風險。遇到流動性危機或者經營有問題的時候就很難應對,由於杠桿率高,影響也會很大。為了促使這些企業穩定的經營,不要太激進,一場錢荒,讓他們開始收縮杠桿,也叫做去杠桿化,比如我只有100萬,我就只借200萬,別借多了,借多了危險。

其二,從社會融資結構上來說,我國目前間接融資比重大。間接融資將通過銀行體系進一步放大貨幣量,這是貨幣乘數效應。舉例:銀行只有100元,你從銀行貸款100元,然後存在銀行。然後銀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貸給別人…… 這就是創造了廣義貨幣供應M2。銀行有一個准備金率,20%的准備金率,就是說 你存到銀行100元,銀行最多隻能貸出去80元,這樣就不能無限創造貨幣。然後這時候,在准備金率是20%的情況下,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銀行,通過反復的借貸,最多可以創造100/20%=500元的貨幣。這就是間接融資的一個杠桿效應。如果是直接融資,你直接把100元借給企業。這並沒有增加貨幣供應。目前我國社會融資結構正在從間接融資以往直接間接融資並重的情況發展,而且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速度非常快。隨著直接融資比重的增大,貨幣乘數效應將降低,從而是一個減少M2的方法。近兩年國務院出台的多項政策中都提出,要「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這也是去杠桿化的一種解釋。

去杠桿化,當前最常見的風險名詞就是「債務」,就本質而言,債務其實就是對信用的一種過度透支,濫用信用就會造成債務風險,並最終導致債務危機。目前,雖然中國債務危機的風險不大,但是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增長非常之快,主要就是因為利率太高,也就是說,融資成本太高。融資成本太高,確實影響了企業的運營。

我國實體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增加、企業困難加劇的風險將因此凸顯。與之對應,我國主要的金融風險,集中體現為杠桿率攀升、債務負擔加重和不良資產增加,(今年以來,國內債券違約狀況頻出,目前已有38隻債券兌付違約,涉及18家發行主體,違約金額高達247.61億元。不管是從違約債券數量還是違約金額,均已達到去年全年的2倍)。

如果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繼續膨脹下去,總有難以支撐的一天。盡管目前來看不存在債務危機,不過債務問題也是必須要警惕的,如果任其蔓延會使得經濟活力受到約束,對經濟發展長期肯定不利。債務問題必須放在重要位置解決,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某部門可以解決的,需要從整體上著眼。我們對問題已經有意識,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債務問題和高杠桿問題。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杠桿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去杠桿的含義就是要解決和處置債務問題。在5月初《人民日報》對「權威人士」的采訪中,權威人士明確指出,各地要明確具體任務和具體目標……處理「僵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與世界六大經濟金融機構負責人共同舉行「1 6」圓桌對話會上表示,「中國將多措並舉積極穩妥降低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引發市場關注。 7月26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要採取正確方略和有效辦法推進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關鍵是深化國有企業和金融部門的基礎性改革,去庫存和補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導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工市民化有機結合起來,降成本的重點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宏觀稅負。因此,密切結合實體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和處理「僵屍企業」的步伐,以處理不良資產為抓手,穩步「去杠桿」,防止債務問題觸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應成為我國今後一段時期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務。

中國目前的債務問題,屬於「成長的煩惱」。如果,中國能有章法地專業地解決債務問題,解決國企問題,規范地方融資平台,穩定房地產,培育新的支柱行業和經濟增長點等等,中國就能避免金融風險,防止債務危機的出現。

【來源:中國企業金融研究院】

❹ M2增長目標是什麼

北京時間25日路透社稱,《中國日報》周一援引參與高級別政策討論的經濟學家的話稱,中國可能將2018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目標設定在9%的創紀錄低位,以遏制債務風險並控制資產泡沫。

過去一年,金融系統的去杠桿努力已將M2貨幣供應增速降至自199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11月,M2同比增長9.1%,低於政府12%左右的全年目標。中國央行表示,隨著政府打擊風險更大的銀行活動,M2增速放緩可能成為「新常態」。

過去10年,中國政府一直將年度M2目標設定在12%至17%之間。


總結:M2的增速目標是反映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也能有效的遏制債務風險並控制資產泡沫。

❺ 海外一直因為什麼看空中國現在卻改變了論調

杠桿率過高以及去杠桿力度過大對經濟可能產生明顯的收縮效應,一直是海外看空中國經濟前景的重要理由之一。

但現在,他們的論調發生了改變

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稱,從中國銀行業近期發布的三季度業績報告可知,中國政府推動金融體系內杠桿明顯降低。

中國去杠桿已取得不小的進展。不僅用於購買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理財產品存量下降,金融機構相互間拆借的增速也明顯放緩。


趙錫軍對記者表示,不管是「去」也好,還是「穩」也好,現在最重要的是精細化地區分杠桿。在新時代,去杠桿不是要強調規模和水平,而是杠桿要用在何處、資源配置在何處著力的問題。

他同時強調,未來的金融工作不是單純地擴大規模、增加利潤,更不是簡單地通過加杠桿刺激投資和消費,更重要的著力點在於如何配置好資源,使經濟社會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得到補充、均衡,形成高質量的供給體系。

「在應對金融危機期間,形成了大量的杠桿和債務,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在下一階段金融領域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把杠桿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化解好已經形成的高杠桿和杠桿風險」趙錫軍說。

對於風險隱患,鄧海清同樣表示擔憂。鄧海清認為,銀行機構之間的同業往來不應受到過多的監管壓制,這與央行主導的「利率市場化」背道而馳。另一方面,如果「利率市場化」脫離銀行體系,反而通過APP、互聯網金融等來實現,將對金融系統產生嚴重後果,這同樣也是未來監管思路里要做的修正。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曉晶認為,通過杠桿轉移,糾正杠桿錯配,可以實現在保持總杠桿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盡量將杠桿風險降到最低。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表示,今後一段時間,我國風險管理和加強監管的任務主要集中在去杠桿上,而增加GDP,即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也是去杠桿的治本之道。

見了成效了,肯定會轉變看法了。

❻ 評論:去杠桿對匯率仍有信心 人民幣貶值不值

6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即期匯價連續兩日雙雙調升,其中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漲59個基點,連續三日上漲,擺脫了上周人民幣連續下跌的趨勢。一時間市場意見擺脫上周灰色論調,又開始集中認為人民幣有望繼續延續穩定,甚至有意見提出人民幣應該成為避險貨幣。
近兩年來,人民幣幣值變動一直是市場的關注點。相對來說,海外投機者看法搖擺比較快,從2014到2017年上半年看空到2017年下半年看多,再到現在相對中性。總結下來,主要有三個角度,金融體系崩潰論,貨幣超發論與海外分散投資論。崩潰論主要發自於對中國杠桿水平的擔憂,超發論拿M2說事兒,而海外投資論基於中國居民金融資產的自發性全球配置敘述。
短期來看,因為巨大的外匯儲備與並未全面開放的資本賬戶,人民幣幣值依然處於可控水平,但這顯然不是大家最關心的。筆者試圖從三個角度分析下,中長期來看人民幣的走勢可能也並不似上面三種論點所預期的弱勢,相對每個論點都可以找到反例。筆者將這三個角度歸納為人民幣(RMB)的利率(Rates)貨幣(Money)與信仰(Belief)。對應上述三個論點,可以理解為利率對應配置,貨幣對應超發,信仰對應崩潰。
中國利率配置的優勢
首先談利率(Rate)。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多,但不管業界還是學界,利率一直被認為具有重要的影響。可比利率水平上,近兩年中國比美國高很多。這裡面不僅有美國QE遺留下來的因素,也有中國為了去杠桿所執行的中性從緊貨幣政策的影響。
銀行層面,中國三個月SHIBOR為4.35%而美國三個月LIBOR比中國要足足低兩個百分點,只有2.31%。市場另外一個擔心是美聯儲持續加息的影響。按現在的dot plot,聯儲利率會在3.375%見頂然後會下降,加上常態的libor-ois價差25bp,三個月LIBOR利率的頂點也不過3.625%,依然遠遠低於中國的SHIBOR或者AAA級NCD的利率水平。零售端,美國貨幣基金利率在1.8%左右,而中國的貨幣基金利率持續維持在4%附近。另外一個可比利率是美國10年聯邦機構債的3.2%與國開債的4.45%(因稅收差異國債不直接可比),利率相差1.25個百分點,中國債券依然具有明顯優勢。
人民幣的利率優勢不僅反映在名義利率差,同時也反映在實際利率差上。截至4月,美國CPI與核心CPI分別為2.5%與2.1%,而中國的對應數字僅為1.8%與2.0%。因此,人民幣的實際利率優勢比名義利率還要高上0.1到0.7個百分點。
利率吸引力之外,中國債券與其他國家的債券相關性也非常低,利率變化13周滾動相關性過去5年的時間里基本在-0.5到0.5之間震盪。而其他國家的債券相關性如此之高,有些機構去年甚至放棄了分散投資而專注於少數幾個發達市場。同樣的,中國股票與其他國家的股票相關性也非常低。金融學原理告訴我們,金融唯一的免費午餐就是風險分散。因為中國債券股票與其他國家相關性低,因為外資在中國債券股票市場佔比低,隨著中國資產規模的壯大(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規模),隨著中國資產逐步進入各種指數,外資對中國的資產配置會有相當大的增長。放眼望去,外資在開放的債券市場,如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尼,佔比都在25%以上,最高甚至到70%。即使是日本歐元區這種零利率負利率的國家,外資佔比也接近總市場的10%到20%,拋去日歐央行所持,外資佔比更高。所以,中期的視角來觀測,外資流入中國光是債券市場至少是萬億美元規模之上。此類配置型流入會對沖中國的配置型流出,對人民幣形成支撐。
高M2並未導致通脹
第二個角度,貨幣(Money)。市場上流行的觀點是,中國的M2如此巨大,按現匯價格,中國可以買下全世界,所以人民幣必須貶值才行。這種說法雖然貌似有理,但更多是情緒化宣洩。同樣的論述曾經應用到日本,但日本經濟停止增長近30年,日元雖然大幅波動,但並沒有趨勢性貶值。
從中國台灣的角度來看,特別關注M2也沒有道理。事實上,很多熱衷於炒作中國M2/GDP比例2以上的人並不了解中國台灣的M2/GDP比例在2010年左右達到了2,現在已經上升到2.4。中國台灣的M2存量規模接近世界第十大經濟體的加拿大的GDP規模,介於俄羅斯與澳大利亞之間。同期美元對新台幣基本在29到33之間波動,一個多月前還曾回到了29。
貨幣貶值與否,相當程度上決定於新創貨幣是否帶來足夠的產出。一個簡單的貨幣超發度量可以定義為M2增速——名義GDP增速。中國貨幣超發通常在正的2%,但去年是負數,年底8.1%的M2增速對應11%的名義GDP。按此指標,去年中國的貨幣超發速度遠遠低於美國,於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也許並不完全出人預料。今年以來,美國的M2增速在下滑,名義GDP在回升,而中國的M2增速穩定,但名義GDP增速略有下滑,所以美元的回升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中國,貨幣發行帶來的另一個擔憂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實際物價很高,出國對比覺得比發達國家都高。具體到某個特定產品上,這很有可能,比如說豪車,豪包,豪表。但這些觀察都有明顯的選擇誤差。這些偏差分為兩類,一是稅收效應,奢侈品中國的關稅高。二是購買效應,出國旅遊與媒體具有話語權的以高收入群體為主,而此類人群容易為高端品牌支付溢價。
兩個觀察點說明中國的整體物價雖然比以前上升了很多,但依然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第一個觀察點是IMF、世行甚至CIA按PPP計算的中國GDP都遠高於名義匯率計算的GDP;第二個觀察點是最近UBS的一個報告,給77個全球大城市的物價與收入排名。物價方面,中國最貴的兩個城市,北京與上海僅僅排在45到50之間,落在了後半段。
去杠桿對匯率仍然有信心
最後一點,信仰(Belief)。中國近些年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杠桿問題。這方面,經濟體杠桿速度增長過快確實帶來了更高的風險。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防範風險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但是,中國的杠桿水平是否一定必然會對匯率帶來威脅,這點是值得商榷的。
日本,如此高的負債率,國際市場上有個風吹草動,大家第一想到的是買日元,看日元升值。
所以,這里的核心不是中國的絕對負債率高低,而是中國到底是個傳統的新興市場國家,還是一個跟美國一樣「例外」的大國經濟。按新興市場國家經驗,如此高負債率的國家最後都崩潰了。但按照發達國家經驗,很多經濟可以在高負債水平下穩定一個相當穩定的匯率。
這里澄清一個常見的錯誤概念,正如我們看股票除了看PE,更要看PEG一樣,看一個國家,我們除了看其負債水平,更要看其增長水平。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中國的負債率與發達國家處於同等水平,但其名義增長至少為發達國家的2倍,那麼為什麼不是發達國家先出危機而一定要是中國呢?匯率是比誰更好同時也是比誰更爛,比爛的話,很多發達國家更不樂觀,其債務率遠高於新興市場,但增長率卻低很多。
過去很多年國際投資者豪賭做空人民幣失敗的一個核心原因並不一定完全是因為中國政府的干預,而是其屢試不爽的模型出了問題。傳統的新興市場危機演化路徑是資產價格下跌帶來資本外逃帶來本幣貶值帶來通脹上升帶來加息帶來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的閉環。這個閉環應用在中國有兩處鏈接被打斷,一是資本外逃(法理上,中國的資本賬戶依然沒有開放),二是匯率貶值並不必然地帶來通脹,給了中央銀行支持經濟恢復信心的空間。
還有一個層面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含金量。傳統的經濟發展演化路徑是第一到第二到第三產業,前兩個佔比越低,經濟就越發達。但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國家在反思這個問題,美國與各國最近的貿易爭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國希望製造業回歸的舉措。如果把製造業作為一個經濟韌性的度量指標,那中國自加入WTO後的演化是驚人的。中國製造業附加值全球佔比從2001年的7%不到上升到了2015年的近30%,幾乎等於美國日本與德國的總和。全產業鏈結構,也使得中國可以更有效地抵禦沖擊。
製造業是中國匯率穩定的基礎
最近的貿易爭端還可以提供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人民幣的估值。自2005年人民幣升值以來,中國出口產品佔全球貿易份額一直在上升。直到今天,中國出口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產品沒有競爭力,而是貿易壁壘。很多企業抱怨人民幣升值導致利潤缺失,但同時他們所面臨的競爭對手經常不是鄰國而是鄰居。鄰國與鄰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需要低匯率保持國家的競爭力,後者不用,只需要時間調整。
關注未來,全球對美國的「信」及對中國的「不信」也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第一層面可能來自赤字。事實上,今年幾乎所有的賣方經濟學家都開始拿美國的雙赤字說事,順差逆差這個事實很難用來短期交易,很多分析師今天可能希望他們並沒講過美元弱的故事。但這個問題會一直存在:一個雙赤字的貨幣其支撐或底氣從哪裡來?答案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答案也可以反過來:有則信無則不信。反過來這個角度,中國是「有」的國家,一個製造業佔比如此之高的國家生產出足夠多的產品提供了讓其他人持有其本幣的「有」的基礎。一個進口量最大的面對眾多出口方的中國,也許不一定有原油定價權但有一定的買方貨幣選擇權不足為奇。這里順便提一下上海的人民幣原油期貨交易。短短的兩個月,上海原油期貨持倉量已接近紐約或者倫敦原油期貨持倉量的2%,而其交易量已經達到了後兩者的15%~20%。未來幾年內,部分原油貿易的人民幣化可能會讓市場從「不信「到」信「,進而影響到美元與人民幣的供需格局。
匯率水平一直是個多維度的難題,預測匯率跟預測很多金融產品的價格一樣,通常結果是讓人失望的。筆者的目的不是預測,而是想提供一個分析角度,討論下為什麼人民幣貶值並不像近幾年很多分析所講的與很多人預期的那麼必然。其實,貶值甚至不值得期待,就像人們不該期待其所持物產貶值而是應該把辦公樓或者住宅裝修得更有吸引力。天下國家,本同一理。

❼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

❽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加杠桿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信貸投放結束後,2009年開始信貸收緊,不少項目後續資金緊缺,銀行為規避監管指標考核,通過銀信合作變相拓展信貸業務。
從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一些商業銀行為規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藉助銀信、銀保、買入返售等通道,通過受益權轉讓方式實現資產出表。
2013年,中國銀監會出台8號文限制非標資產投向,同業和理財業務出現三新變化:一是資金開始由非標類資產轉向債券等標准化資產,通過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桿實現套利。二是理財資金通過配資進入二級市場,這一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達到頂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災後規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銀行理財資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隨著地方 *** 融資模式改變,大量 *** 引導基金、 *** 平台基金和PPP項目出現。銀行理財產品進入 *** 引導基金、 *** 平台和PPP項目等。銀行業從單純的債權融資逐步股權融資或者類股權融資。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已突破原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進入更廣闊市場。客觀上,造成金融體系的復雜性、多樣性明顯提高,風險管理和監管的難度也隨之升高。

海通宏觀:為何去杠桿 如何去杠桿

杠桿資金需要繳納融資費用,所以不會長期持有,而且,杠桿資金額度很大,股市的瘋長瘋跌多是杠桿資金的原因,所以只會擾亂證券市場。所以,必須去杠桿。
去杠桿不難,待杠桿資金入場後,大幅度砸盤,使杠桿資金爆倉。

2016去杠桿怎麼去?地方 *** 和企業如何去杠桿

在經濟領域,「杠桿」就是通過借債,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 *** 發行國債、地方債等,都是「加杠桿」的行為。通俗地說,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反而會拖累發展,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 *** 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去投資風險。」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從大處看,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從小處看,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
首先,地方移中央,這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增級過程。中央 *** 的財權比較大,但是地方 *** 的事權又比較大,很多本來應該由中央 *** 承擔的事權都交給地方 *** 。由於中央 *** 的資產負債表總體來看非常健康,它能夠發行或者代理發行項目債或者特別國債,把一部分符合標準的地方債務承接過來,而且中央 *** 的信用等級最高,所以融資成本最低。因此,2016年3%的赤字率對於 *** 來說,加杠桿的空間就要大很多了。當然,也需要適時安排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目的是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
其次,平台移開行。其實地方 *** 之所以杠桿特別大,預算內的「吃飯財政」不是一個大問題,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設功能。融資平台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的杠桿操作,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那麼一端是長期才能有微薄回報的基礎設施資產,一端則是短期的銀行借貸和性價比更差的影子融資。因此,地方融資平台可以把債務轉給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最大的中央融資平台)。

中國的金融杠桿不足嗎?應該如何實現杠桿化?有沒有商業銀行杠桿化這個說法。

中國金融市場的金融杠桿利用不足,主要從銀行系統的存貸比,投資銀行的杠桿率,商業銀行的杠桿率與 *** 的國債與gdp比率與西方國家的金融體系的比較來說明。具體的,我想知道要實現一個金融體系的杠桿化或著說是更好的利用金融杠桿主要應從哪些方面入手?特別地,我想知道商業銀行的杠桿化又該怎樣實現?因為商業銀行本身受巴塞爾協議的資本充足率約束,杠桿理論上不應高於12.5倍;同時我國在銀行監管這塊是比較嚴格的。要實現杠桿化,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有怎樣的要求?具體起來又該是怎樣操作呢?若說在中國,商業銀行的杠桿化是個瓶頸。那對於其他金融機構,如信託公司或者投資銀行的杠桿化該如何進行呢?

中國股災如何去杠桿

A股牛市因杠桿而生,最高上漲幅度超過150%,其間推動股市上漲的資金不少是杠桿資金。杠桿起初得到默許甚至鼓勵,官方媒體亦鼓吹「國家牛市」,當更多散戶以及資金湧入市場之際,監管層卻在6月突然強力驅逐杠桿資金,預期驟然變化之下,指數急速下挫。這是一個負向正反饋過程,擔心杠桿檢查從而賣出,而賣出壓力越大導致更多融資盤被迫平倉,平倉資金的賣出進一步導致股指下挫,於是股災醞釀而成。
至於救市成敗,也在於杠桿。如果要成功,很可能不得不維持加杠桿,若任由股市繼續下挫,其實是在降杠桿。7月初那個周末人心惶惶,我周日午夜寫下一則專欄《強力救市?還是末日清算?》,夜班倫敦同事看了說能否明確一下是否應該救市——問題確實很復雜,我的心態也很矛盾,其實救市與否並非一個道德選擇,而是一個現實兩難,不救融資盤層層殺出必然血流成河,救市的話則意味著吹大泡泡,權衡之下,忍痛不救或許最終更為正確,但我預計最終 *** 會在壓力之下出手。
時到今日,國人已經無需樸素的市場常識啟蒙。事後來看,雖然預測到壓力之下必然救市,但未曾意識到國家隊入場開頭幾天居然不支敗落。只有當股市指數成為穩定首義之時,清算惡意做空以及民間自發停牌復牌甚至公安部出面等招數之後,股指開始穩定。令人感慨的是,幾天上漲之後,又有改變人生觀的散戶蠢蠢欲動,關於短線交易盈利50%等帖子再度席捲社交媒體。
還是那句老話,最終人們還是會走上自己擅長的道路,哪怕這條道路暫時看不到盡頭。至於中國經濟,其實也是一樣道理。
三周之內,中國股市跌去18萬億元有餘,市值損失超過十個希臘。有資深財經媒體人私下問詢,股市跌去的究竟是不是真財富?提出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需要勇氣,身邊比比皆是一口斬釘截鐵表示有或者沒有的人,難免有理性的自負。談股市是否蒸發財富,要點在於財富的定義為何。我認為財富本身是對資產的估值,上漲時刻的數字並非全是紙上富貴,下跌時刻的損失也不全都是真金白銀,即下跌的損失與上漲的收益對應,資產或許依舊,但損失是確實是財富。人們通過價格代表集體判斷,而價格在非常時刻往往由小部分邊際買家決定——如同一座小區,哪怕一年只成交一套房屋,這套房屋的成交價很大程度就決定了其他房屋的價格,哪怕這些房屋的價值本身並沒有任何變化,這就是財富的變化。
也正因此,說股市漲跌只是虛擬經濟變化,未免太過武斷。股市繁茂湮滅之間,不僅使得國家杠桿轉移到居民端的想法落空,反而迫使居民甚至企業更多考慮人民幣之外的資產配置,這方面如果成為趨勢,將會對於人民幣形成空前壓力,這是未來需要警惕的方向。至於此前熱炒的資本賬戶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可以預計在在這次股災之後,步伐將會放慢。目前如果還期待通過股市上漲為人民幣國際化開路,甚至在泡沫中去杠桿,那麼顯然是鏡花水月。
當下核心問題在於,股災對於對於實際經濟影響幾何?既然財富損失切實存在,股災當然會影響實體經濟,那麼影響多大。目前不少經濟學家覺得影響不大,估算邏輯主要有三條,分別是針對金融機構、消費以及居民財富而言。首先對金融機構影響不大,目前市場大致估計場內外融資約在4到5萬億人民幣,對比之下金融機構潛在損失有限,有分析師估算極端情況虧損4千億,但對比商業銀行總資產131萬億元,可謂「九牛一毛」。其次是股市財富效應對於消費的影響,考慮到中國消費驅動主要在於收入,從消費數據來說沒有明顯影響,股市的財富效應對於經濟影響不大。第三則是覺得炒股人數而言,股民介入股市的比例有限,那麼不會進一步影響房地產等重大因素,因此影響不大。根據中國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5年一季度僅6%的中國家庭持有股票。
這三條理由代表了目前市場的主流邏輯,當然也不乏迷信唱空中國做空中國等慣性看法,價值不大,在此不做分析。上面三條理由,第二條成立,股市財富效應對於消費確實有限,雖然強調總需求的經濟學家總是看重消費,其實從股市到消費的鏈條很長,亦如從消費到經濟增長的鏈條很長一樣。關於第一條與第三條,則需要仔細斟酌。
僅僅從數據層面看,銀行資金直接入市確實不多,家庭層面持股看似不多(姑且不去質疑這一數據的准確性),這也使得多數人相信股災不會蔓延到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那麼對於實體經濟也影響不大。問題在於,經濟是一個系統而不是各項簡單加總等式,家庭和銀行在實際經濟之中並非分隔個體,家庭與銀行資金間接進入股市的不可估算,經濟體之間各個單元密切咬合,甲之支出即乙之收入,A之存款即B之負債;民間投資明顯受到動物精神的驅動,而後者則與物質資產的財富估值密切相關。股災消滅的財富不僅挫傷民間投資沖動,降低信貸抵押物價值,連帶也壓低未來投資回報預期,影響整體人民幣資產的可能估值。更進一步,再加之金融體系風險厭惡程度上升、可預見性降低等等潛在影響,如此情況之下,單純以直接進入股市數據考察股災帶來的損失,顯得過於線性思維。
當極端情況爆發之際,慣常分析的邏輯就會出現漏洞。回看美國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歲末,當時美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危機跡象,但是多數經濟學家在費城美聯儲一項調查中還是預計2008美國會實現2.4%增長,事實上當年美國經濟是負的3.3%。直到今天,多數人都知道美國金融危機起源於高杠桿,對於各類高杠桿「毒資產」印象深刻,但是如果從非 *** 負債而言,目前中國經濟的杠桿率整體水平並不低於美國。
不僅股市如此,經濟也是如此,杠桿仍舊是核心問題。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公司(Bridge water)創始人雷?戴利奧(Ray Dalio)對於去杠桿頗有心得,橋水以宏觀對沖見長,而且也挺過了美國金融危機以及其後的衰退。他認為去杠桿有四個方式:財富轉移、減少支出,債務重組、債務貨幣化。去杠桿一般是四種方式並存,往往意味著痛苦的過程,但是也有「美麗的去杠桿」,四種方式達到平衡,使得經濟重新回歸接近潛在生產率的過程,至於「醜陋的去杠桿」則也不罕見,要麼過分緊縮引發大蕭條,那麼是恣意印鈔引發大通脹,哪一種後果都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
無論醜陋還是美麗,長痛還是短痛,減少杠桿其實就三個門路,要麼轉移杠桿,那麼清算債務,那麼通過通貨膨脹來減少杠桿比例。數據很重要,但是數據背後經濟邏輯更為更重要。隨著經濟走軟,越來越多人關心宏觀數據,但多數人並不明確宏觀數據往往具有滯後性。剛剛公布中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為7.0%,高於市場平均預測為6.8%,這看起來類似復甦的跡象,但與實際情況感受已經是冰火兩重天,當前工業增加值目前僅僅為6.8%,與以往兩位數增速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未來的去杠桿之路如何誕生?或許存在兩種可能,要麼類似80年代日本式的緩慢去杠桿,以漫長的低增長來熨平杠桿的傷害,要麼類似90年代韓國式的通過金融危機方式,通過一次性清洗換得日後的重生。
無論哪一種道路,或許都不得不留意,日本韓國爆發危機之際的人均GDP以及人口結構都好於中國,具體分析可以看我兩年前專欄《中國,下一站韓國》。
已經發生必然再發生,當股災如預期爆發,當救市也如意料發生,當杠桿還沒有完成清算之際,已經暴露的風險已經足以令人生畏,投資者應該更加小心沒有完全暴露的風險。如同黑暗的劇院人頭攢動,一旦突然有警報拉響,此刻應該如何做?逃走是一回事,搞清楚警報的原因也很重要,但沒有明白狀況就大呼別慌多少有點不負責任,至於抱怨拉響警報的人更是自欺欺人。在充分的信息沒有暴露之前,不能抱怨人們做最壞的打算,此刻貿然斷言樂觀也可能帶來誤導。

中國銀行業今年是如何去杠桿的

你可以帶上本人身份證,在上班時間到中國銀行櫃台辦理或查詢,中國銀行服務熱線 95566

金融過度寬松結束 2017年銀行業如何去杠桿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個主要任務中,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去杠桿方面的情況則稍顯復雜。如何在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去杠桿的工作,將成為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

如果M2仍舊處於放大的態勢,銀行業去杠桿的意義能有多大?MPA考核,首先要搞定自家的事情。再去管別家的事情。

企業融資如何去杠桿降成本

融資能夠降低成本嗎?
能夠分擔公司的風險。
加入第三方監督,或許可以加強別人對企業成本運營的監管。
但不一定能夠降低成本。

地方 *** 和企業如何去杠桿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古希臘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在發現杠桿原理後曾興奮地寫道。在經濟領域,「杠桿」就是通過借債,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 *** 發行國債、地方債等,都是「加杠桿」的行為。通俗地說,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速過快,反而會拖累發展,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地方 *** 和企業去杠桿勢必會進一步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有必要適當提高中央和居民杠桿來平緩地方和企業去杠桿帶來的經濟波動。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 *** 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去投資風險。」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從大處看,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從小處看,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

閱讀全文

與M2貨幣去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劉備線 瀏覽:355
北京融資有能放款的么 瀏覽:803
同信證券網點 瀏覽:448
鯤鵬產業股票 瀏覽:987
金融服務5A 瀏覽:779
硫酸鐵鋁股票 瀏覽:238
股票中長陽 瀏覽:318
上海期貨交易所交割預報定金 瀏覽:758
項目融資服務 瀏覽:696
中國黃金協會會員單位 瀏覽:948
學年論文期貨5000字 瀏覽:227
東風汽車融資分析 瀏覽:821
老方主圖指標 瀏覽:145
集團2013年度內部審計工作計劃 瀏覽:19
個人外匯關注名單的期限 瀏覽:437
杠桿型是什麼意思 瀏覽:51
亞威股份科創 瀏覽:805
外匯入場規制 瀏覽:681
工行貴金屬買跌怎麼操作 瀏覽:592
芝麻鯨選傭金怎麼提現不了 瀏覽: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