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過度舉債與去杠桿

過度舉債與去杠桿

發布時間:2023-10-29 00:45:36

㈠ 企業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控制資產負債率

1、 嚴格控制企業資負債率的增長;

首先要看企業當年實現的利潤是否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利潤的增長幅度是否大於資產負債率的增長幅度。如果大於,則是給企業帶來的是正面效益,這種正面效益使企業所有者權益變大,隨著所有者權益的變大,資產負債率就會相應降低。

2、提高流動資產占企業總資產的比重,這樣企業資金周轉速度較快、讓變現能力強的流動性資金佔主導位置。調整流動資產結構,流動資產結構主要是指企業的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等資產佔全部流動資產的比重。

3、合理投資是企業通過分配來增加財富,獲取更多的利益。投資規模要適中,合理安排企業資金。首先要分析企業投資額佔全部資產的比重是否合理。

如果投資比重過高,說明企業投資規模過大,投資規模過大就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變現能力和支付能力,特別是在資產負債率極高的情況下,迫使企業償債受到限制,以至影響企業的信譽。其次要分析企業投資項目是否可行,即所投資回報率是否高於融資利率,如果投資回報率高於利息率,則說明該投資是可行的。

4、固定資產的規模,對於企業很重要。

固定資產的數額應小於企業凈資產,佔到凈資產的2/3為好,這樣可使企業凈資產中有1/3流動資產,到頭來不至於靠拍賣固定資產來償債。固定資產比重過高,說明企業變現能力差,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就差。

㈡ 如何優化債務結構防止出現債務危機

(一)規范政府與金融市場的關系,強化債務擴張的行政考核約束
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規范銀行信貸市場,加強對商業銀行地方分行和城商行的監督管理,必須杜絕地方政府對轄區內商業銀行的干預,避免商業銀行成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同時,修改和完善現行的對政府官員的考核激勵制度,特別是對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較大的地方政府更要加強這方面的考核。在政府換屆或更換主要負責官員時,必須經過嚴格的債務審計,對官員任期內和離任後一段時間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行考核,減少官員將債務向繼任者轉移。對違規擔保、過度舉債造成資金浪費、損失,虛報、瞞報材料惡意套取債務資金,以及因工作失職而引起無法按期還本付息的,應追究有關責任人責任。
(二)完善資本市場,加強金融服務,逐步降低債務杠桿
從企業角度,除了破產等債務減記方式之外,對於具備盈利能力但債務負擔較重的企業,可以採取債轉股、並購等方式,依靠實力較強的企業注入資金解決高負債問題。同時,建議政府加強資本市場建設,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在價格發現和價格重估上的功能,為多種股權、類股權融資工具與產品的設計、發展以及應用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未來資本市場的重要目標在於如何將居民儲蓄與非金融企業杠桿進行有效對接,以低成本去杠桿,實現資金供求雙方的雙贏。
(三)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促使債務結構分布均衡
國際比較顯示,中國居民部門債務杠桿處於較低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我國偏低的居民債務率,與我國「量入為出」的較為保守的消費觀念和模式有關。同時,我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不具備貸款消費的能力和動機,也是居民債務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從提高居民部門債務比例的角度出發,建議政府大力加強養老保險、失業救助、醫療保險等民生保障工程,提高居民償債能力和貸款意願。同時,可鼓勵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積極發展個人消費信貸、信用卡業務,提高居民部門債務杠桿,促使債務分布均衡,通過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動力向消費拉動模式轉型。

㈢ 經濟學里的「杠桿」和「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求解釋

經濟學里的「杠桿」和正閉「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求解釋

【經濟學術語】
在經濟學里,杠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指「財務杠桿」。一個企業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借貸籌集資金,投入生產,獲得更多的收益。就是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但這樣風險也大,如果生意賠了,虧損大過自有資金的量,就成了資不抵債。一般企業都會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既能多掙錢,又保證可控的風險,指標就叫做「資產負債率」。
廣義的杠桿涵蓋所有「以小搏大」的經濟行為,但核心還是借貸。比如在期貨市場,你有一塊錢,但市場允許你下十塊錢的單。期間如果虧損到了一塊錢,你就強制退出。
宏觀經濟中的杠桿利用的是資金流動倍唯清液數產生作用。比如加息減息。加減0.1%的利息率看起來是很少的,但資金流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復多次的,所以效用會放大很多倍。為什麼這么說呢。比如張三從銀行借十萬塊錢,可能馬上去商場購物,而商場到了晚上就把錢又存進了銀行。銀行又把錢借給李四,李四開公司,錢借出來了可還存在銀行戶頭里。銀行的錢還是那麼多,只是多了兩層債務關系而已。
當 *** 提高或者降低利息時,會同時對多層借貸關系起到作用,從而產生放大效應。
改變銀行准備金率也類似。
「去杠桿化」(Deleveraging),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這種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經濟學里「杠桿」和「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分別解釋如下:

一、杠桿,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主要表現為: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合理運用杠桿原理,有助於企業合理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營運效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三種形式,即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復合杠桿。

金融杠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收益預期和可能遭遇的風險。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杠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則可能會增大,常見的比如有福匯環球金匯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否則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資者也必須要提前出局。

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在2007年為33倍。

二、「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指物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經濟學中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Deleveraging),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這種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釋義:
減少使用以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的過程
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
特別是投資銀行,杠桿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危機下的現象。簡單來說,杠桿化,以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特別是投資銀行,杠桿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的。
阿基米德[1]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費力杠桿例如:剪刀、釘錘、拔釘器……杠桿可能省力可能費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這要看力點和支點的距離:力點離支點愈遠則愈省力,愈近就愈費力;還要看重點(阻力點)和支點的距離:重點離支點越近則越省力,越遠就越費力;如果重點、力點距離支點一樣遠,如定滑輪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費力,只是改變了用力的方向。
省力杠桿例如:開瓶器、榨汁器、胡桃鉗……這種杠力點一定比重點距離支點近,所以永遠是省力的。
「去杠桿化」是從「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開始的。金融創新繁榮時期,在眾多證券化的資產基礎上,產生了大量衍生結構性金融產品,如CDO、CDS等,這就是「金融產品的杠桿化」。當美國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行、房貸違約率上升時,其影響首先體現在各種建立在次級按揭房貸基礎上的衍生產品的價格上。這是由於杠桿化操作,衍生產品能夠放大內在資產價值的變化。「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就是此類衍生性金融產品市場灰飛煙滅的過程。
「去杠桿化」的第二階段,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一段時間以來,不僅投資銀行,連商業銀行都購買了大量杠桿化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包括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資銀行在短期資金市場(如票據)上的融資。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由於投資衍生產品造成的巨大損失,迫使銀行減記不良資產,並大幅減少其資產負債表整體對風險類資產的暴露。這就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具體表現在信貸成本大幅上升,借貸條件變得異常苛刻。這使那些長期依賴金融機構,獲得部分短期資金來源的各類機構投資者(如對沖基金),成了無源之水,從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資產(尤其是風險較高的資產)來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如投資者的贖回)。這就是「去杠桿化」的第三階段——「投資者的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的第四階段,是「消費者的去杠桿化」。投資者出售資產,加劇了各類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縮水並產生負財富效應,這使以英美家庭部門為代表的消費者所能做的惟一選擇,就是增加凈儲蓄,以緩沖家庭凈財富的萎縮,而這只能通過減少舉債或提高儲蓄率來實現。以消費的放緩為代價的儲蓄增加,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臨經濟基本面的惡化,各國 *** 紛紛出台 *** 經濟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僅是 *** 主導的支出規模的函數,而且也取決於其「乘數效應」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數效應」,則要求有關 *** 的支出,盡量用於購買在本國製造的產品。否則, *** 效應會通過進口而「漏出」到本國經濟系統之外,不能使本國經濟受益。這就為貿易保護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國 *** 「各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是導致「去杠桿化」的第五階段,也是其最高階段:「全球經濟的去杠桿化」,或稱之為「去全球化」。

去杠桿化什麼意思

杠桿化是借別人的錢,來幫自己賺錢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較高風險的投資策略,投資人若個性保守,或不能承擔虧損的後果,就盡量少利用為好。
去杠桿化表示該雖然目前還有利潤,但是利潤正越來越小而風險卻越來越大,再使用杠桿原理就不行了!

「中國經濟去杠桿化」具體是什麼意思

意思:
降低信貸規模,主要是指表外的信貸規模和影子銀行業務。

㈣ 什麼是三去一降一補全文解釋

一、三去一降一補就是:

1、去產能

主要講的是鋼鐵、煤炭等行業,該破產的就破產關掉。失業的企業職工,安排轉崗和再培訓再就業。目前這些僵屍企業都是靠銀行貸款,還有一口氣。

2、去庫存

主要說的是房地產開發的空置樓房,要賣掉空房、去掉庫存。據說各地政府都有去庫存的任務指標。

3、去杠桿

就是減低負債,政府、企業、個人都可以有負債,政府舉債搞某某項目即在加杠桿。

4、降成本

就是降低整體的稅負水平,5月1號開始實行的營改增即為具體的舉措。

5、補短板

諸如脫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二、「三去一降一補」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所謂去杠桿,即減低負債。持續虧損,資不抵債的大型企業,持續向銀行借錢,不會因為「債轉股」而好轉,窟窿只能越來越大,銀行自身的風險就越來越大。個人方面的負債,主要還是供房一族。

(4)過度舉債與去杠桿擴展閱讀:

1、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當前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2、三去一降一補得三去中措施是什麼「三去」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去產能:是指為了解決產品供過於求而引起產品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尋求對生產設備及產品進行轉型和升級的方法。去杠桿:以既主動、又穩妥為要義的。 具體來說,就是在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增長中改善債務結構。

3、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還是要以市場機制和手段為主,有形之手為輔。重點在於將市場的倒逼機制充分發揮出來。必須明確的是,「三去一降一補」都是市場主體企業的事情,企業是主角,企業必須有原動力或者有足夠的外部壓力。這個外部壓力就是市場的倒逼機制要發揮作用。

4、政府在「三去一降一補」中確實要發揮作用,主要作用是讓市場機制的魅力充分發揮出來,掃除妨礙市場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的一切障礙。在「三去一降一補」中,政府主要職責是保護好市場,保護好市場機制。

㈤ 歐債危機的深層分析

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金融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於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於國際宏觀經濟的沖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於枯竭的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評級機構不再受西方國家約束,正確調整評級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2011年7 月末,標普已經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義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義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主權評級被下調使上述四國借入資金的利息變得相當高,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沖擊。在歐盟國家中,希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主要支柱產業。一方面,為了大力發展支柱產業並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希臘對旅遊業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其投資規模超過了自身能力,導致負債提高。2010年服務業在GDP中佔比達到52.57%,其中旅遊業約佔20%,而工業佔GDP的比重僅有14.62%,農業佔GDP的比重更少為3.27%。加上2004年舉辦奧運會增加的91億美元赤字,截止2010年希臘政府的債務總量達到3286億歐元,佔GDP的142.8%。另一方面,從反映航運業景氣度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看,受金融危機影響從08 年底開始航運業進入周期低谷,景氣度不斷下滑。航運業的衰退對造船業形成了巨大沖擊。由此看出,希臘的支柱產業屬於典型依靠外需拉動的產業,這些產業過度依賴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機的沖擊面前顯得異常脆弱。
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義大利經濟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的70%)。2010年義大利成為世界第7大出口大國(出口總額4131億歐元,佔世界出口額比重3.25%),主要依靠出口拉動的經濟體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金融危機的爆發對義大利的出口製造業和旅遊業沖擊非常大,2009年其出口總量出現大幅下滑,之後有所回升,但是回升的狀況還主要依賴於各國的經濟復甦進程。隨著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和競爭加劇,義大利原有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近10 年義大利的經濟增長緩慢,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
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築業、汽車製造業與旅遊服務業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產業。由於長期享受歐元區單一貨幣體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產業和建築業成為西班牙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產價格翻了一番,同期歐洲新屋建設的60%都發生在西班牙。房地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西班牙失業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業率從兩位數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席捲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西班牙失業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其中25 以下的年輕人只有一半人擁有工作,另外西班牙的高失業率也存在體制性因素,就業政策不鼓勵招收新人。而海外遊客的減少對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產業-旅遊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愛爾蘭一直被譽為歐元區的「明星」,因為其經濟增速一直顯著高於歐元區平均水平,人均GDP也比義大利、希臘、西班牙高出兩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2010年底同樣出現了流動性危機,並接受了歐盟和IMF的救助,究其原因主要是愛爾蘭的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投資拉動。2005年愛爾蘭房地產業就已經開始浮現泡沫,且在市場推波助瀾下愈吹愈大,2008年愛爾蘭房價已經超過所有OECD國房價,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愛爾蘭房地產價格出現急速下跌,同時銀行資產出現大規模的縮水,過度發達的金融業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受到了巨大打擊,愛爾蘭高速運轉的經濟受到重創,從此陷入低迷。
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葡萄牙在過去十幾年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服務行業持續增長,這與其他幾個歐元區國家及其相似,2010 年葡萄牙的農林牧漁業只創造了2.38%的增加值,工業創造了23.5%的增加值,而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達到了74.12%(受大西洋影響而形成溫和的地中海天氣以及綿延漫長的海岸,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得葡萄牙旅遊業得以很好的發展)。近幾年葡萄牙開始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從傳統的製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汽車及其零部件、電子、能源和制葯等高新技術行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業上面投入了大量資金,而這些資金通常都是通過低息貸款來實現。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融資成本隨之飆升,從而使葡萄牙企業受到沖擊,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種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不斷上升,最快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出現拐點,隨之出現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我們判斷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也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長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
首先,從主要國家出生率(每1000 人中出生的嬰兒數)和生育率(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孩子個數)看出,歐盟國家的嬰兒出生率和生育率近幾年來低於絕大部分地區,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出生率降低最快的區域。
其次,1996-2010 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從76.1 歲上升至79.4 歲。美國聯邦統計局預計到2050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將達到83.3歲。最後,由於二戰後生育潮已經開始接近退休年齡,並且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歐元區人口年齡結構從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轉變,人口佔比的峰值從1990 年的25-29 歲上移至2007 年的40-44 歲,而且這一趨勢仍在進行,從今往後老齡化問題將進一步惡化。
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於歐盟內部來講,既有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西歐地區)與拜占庭帝國(東歐地 區)之間的問題(同屬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歐和北歐之間的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講,主要的矛盾體現在南北歐問題上。天主教在與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來,變得稍具靈活性,而新教是一個忠於聖經的嚴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歐人比南歐人更嚴謹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氣候因素,把這兩種文化的人群捆綁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必然會帶來以下南北歐格局:北歐製造,南歐消費;北歐儲蓄,南歐借貸;北歐出口,南歐進口;北歐經常賬戶盈餘,南歐赤字;北歐人追求財富,南歐人追求享受。
表:部分歐盟區各國儲蓄消費的差異 人均儲蓄(歐元) 進口(百萬歐元) 人均消費(歐元) 出口(百萬歐元) 經常賬戶盈餘(百萬歐元) 丹麥 2400 20300 118540 106158.9 12381.1 芬蘭 1800 17500 72643 70298 2345 瑞典 4200 17500 173287.3 152336.8 20950.5 冰島 -4400 14600 5320.1 4267.3 952.8 挪威 12100 26300 130787.6 8927 952.8 愛爾蘭 400 16100 17673 127900.9 29772.1 希臘 -2400 15300 48879.9 69057.1 -22994 西班牙 300 13900 279001 301995 -22994 義大利 -300 15600 414728.4 442162.8 -27434.4 葡萄牙 -1400 10900 53462.3 65828 -12365.7 法國 1000 16700 9153 537498 -45345 德國 2400 16500 1159800 102450 135450 資料來源:歐盟統計局
南歐消費格局得以維持必須有較高保障和福利為支撐(中國消費水平上不去就是個例證)。近幾年來歐盟各國的社會福利佔GDP 的比重有趨同的趨勢(如圖8),許多南歐國家由佔比小於20%逐漸上升到20%以上,其中希臘和愛爾蘭較為突出。2010 年希臘社會福利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0.6%,而社會福利在政府總支出中的佔比更是高達41.6%。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並不會出現問題,但在外在沖擊下,本國經濟增長停滯時,就出現了問題。從2008到2010年,愛爾蘭和希臘GDP都出現了負增長,而西班牙近兩年也出現了負增長,這些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並沒有因此減少,導致其財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臘財政赤字佔GDP比重達到了10.4%,而愛爾蘭這一比重更是高達32.4%。
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
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於德國和法國的態度。法國是堅決支持對危機國實施救援的,因為法國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歐元區債券,如果這些國家違約的話,法國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從三大評級機構下調法國兩大銀行評級可以看出)。德國是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格的成本控制。在歐元開始成為統一貨幣的12 年裡,德國國內工資上漲速度緩慢(年均2%左右),導致國內消費不振,但是赤字控制的比較好。歐洲五國從加入歐元區之後,為了縮短與歐元區其他國家各方面的差距,工資一直在上漲,平均每年上漲10%以上。勞動力優勢的存在使得南歐各國的人均GDP 水平也在不斷的上漲,與法德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隨著工資上漲,競爭力也不斷減弱,後期各國只能靠旅遊房地產等項目來拉動經濟,這些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異常脆弱,在受到外部沖擊時顯得不堪一擊。 德國這些年忍受著福利削減,工資長期不上漲的痛苦,卻要讓他們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資的國家,本國民眾顯然會心有不甘,為了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率,德國政府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呼聲。但是如果不救的話,又會面臨本國銀行業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大量銀行倒閉,危急到本國經濟,這個局面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德國正面臨艱難的選擇,歐債危機如何演繹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的態度。 第一種觀點: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單一貨幣下不同國家競爭力差異拉大才是導致歐元區「內爆」的真正原因
標普在2012年1月13日宣布降低法國信用評級。聲明中殺傷力最強的並不是降級決定本身,而是其對降級理由的說明。標普認為,歐洲對債務危機成因認識片面,因此在應對思路上誤入歧途,通過財政緊縮解決債務危機是「自我毀滅」的方法。由此看來,標普的降級決定並非僅僅針對個別國家,而是對歐元區的危機應對努力投了政治不信任票。
標普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並非僅是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換言之,歐債危機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歐國家花得太多,而是掙得太少;並不僅是財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是競爭力下滑,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標普的這一觀點並不孤單。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圍繞如何解決危機存在兩種不同思路:一種認為債務危機是個別國家財政紀律欠佳造成的,解決方法是通過削減赤字,訂立財政契約強化財政紀律;一種則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因此在降低長期赤字比例的同時,短期應更關注經濟刺激和改革方案。
值得擔心的是,如果投資者開始日趨認同標普的降級理由,則意味著歐洲將迎來更大的信心打擊
第二種觀點: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第一,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根據有效市場分配原則,貨幣政策服務於外部目標,主要維持低通脹,保持對內幣值穩定,財政政策服務於內部目標,主要著力於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失業問題,從而實現內外均衡。歐元區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區域貨幣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歐元區長期被隱藏的問題凸現出來。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需要平衡各成員國的利益,導致利率政策調整總是比其他國家慢半拍,調整也不夠到位,在統一的貨幣政策應對危機滯後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為了盡早走出危機,只能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許多歐元區成員國違反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公共債務佔GDP 比重上限60%的標准,但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懲罰措施,由此形成了負向激勵機制,加強了成員國的預算赤字沖動,道德風險不斷加劇。具體傳導路徑為:突發美國金融危機貨幣財政制度的不統一造成貨幣政策行動滯後;各國通過擴展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主權債務激增;財政收入無法覆蓋財政支出;危機爆發。
第二,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最初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是以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為前提,並以要素的自由流動來代替匯率的浮動。歐元體系只是在制度上放鬆了人員流動的管制,而由於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歐盟內部勞動力並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從各國的失業率水平來看,德國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7%以下,低於危機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21.2%。另一方面,歐盟國家只統一了對外關稅稅率,並沒有讓渡公司稅稅率,目前法國的公司稅率最高為34.4%,比利時為34%,義大利為31%,德國為29.8%,英國為28%,其他邊緣國家及東歐國家的公司稅率普遍低於20%,這些稅率較低的國家也正是勞動力比較充足的國家,資金和勞動的結合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不斷膨脹,資金主要投資在支柱性的產業,比如加工製造業,房地產業和旅遊業,從而導致了國內經濟的泡沫化。從歐元兌美元走勢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歐元一直是處於一個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南歐國家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和製造業更少受到資金的青睞,造成這些國家貿易赤字連年增加,各國通過發債彌補,同樣是因為歐元的升值,歐債受到投資人的歡迎,舉債成本低廉,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第三,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由於在歐元區建立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退出機制,這給以後歐元區危機處理提出了難題。個別成員國在遇到問題後,就只能通過歐盟的內部開會討論,來解決成員國出現的問題,市場也隨著一次次的討論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討論使得危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歐元區銀行體系互相持有債務令危機牽一發動全身,近幾年來歐洲銀行業信貸擴張非常瘋狂,致使其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其總資產與核心資本的比例甚至超過受次貸沖擊的美國同行。

閱讀全文

與過度舉債與去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期貨和橡膠 瀏覽:354
金融居間服務合同格式 瀏覽:948
昆明貴金屬研究所博士 瀏覽:95
大魚旅遊網5億融資 瀏覽:540
公司金融學究竟是什麼 瀏覽:611
融資中國2018 瀏覽:60
恆大集團與恆大人壽 瀏覽:884
上市公司利潤分配順序 瀏覽:878
融資性金融資產可作為公司資產 瀏覽:446
山東金融息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922
八萬澳元兌換人民幣匯率 瀏覽:340
南京銀行理財產品開放日 瀏覽:932
安徽盛泉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386
保險公司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856
我國滬深交易所 瀏覽:959
負責投融資副總經理任職條件 瀏覽:649
中寵股份股票行情 瀏覽:18
融資貸款客戶常問問題 瀏覽:618
中國社會融資結構 瀏覽:672
外匯拋物線戰法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