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杠桿是怎樣工作的 教案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五年級一班共一個33人,他們經過二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簡單機械等;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系,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簡單機械與運動等。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體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的過程;能認識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意識到個人對身體健康負有責任能積極參加鍛煉,注重個人保健;了解人類需要那些營養及其來源,懂得營養合理全面的重要性;了解動植物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及特點;知道大腦在人的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作用,使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指揮部」。
3.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了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人光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知道光是顏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現象;了解光的三原色、光的合成;做調色游戲;了解光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及光的污染與防治;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能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傳播到達人的耳朵;能區分樂音與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止方法。
4.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5.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簡單機械,如斜面、杠桿、齒輪、滑輪的使用;能測量並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並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能做控制變數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4.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認識自己》、《光與聲》、《物質的變化》、《機械與運動》、《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機械與物體的運動、人體的生理機能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藉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發霉、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系的。《認識自己》單元從我們的身體切入到人體生理的研究,通過觀察、實驗、比較、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體生理的奧秘,讓學生了解肌肉和骨骼、人體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環、神經和信息傳遞,懂得人體器官衛生保健的重要性,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認識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人類復雜的信息傳遞系統和多種多樣的傳遞方式,逐步意識到要珍惜生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光與聲》單元通過認識光源及光的傳播、陽光的分解與合成、探究彩虹的成因、陽光與顏色、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等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對陽光、聲音有一個完整、清晰、系統的認識。《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系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機械與運動》單元引導學生研究生活中最常見的簡單機械所蘊含的科學道理,認識機械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延伸到物質的運動,通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研究與實踐》單元選擇「霉變」和「考察家鄉的水域」兩個研究專題。「霉變」專題藉助對物質發霉條件的探究,認識真菌,了解真菌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考察家鄉的水域」專題以「水是生命之源」單元為依託,主要進行有關家鄉水域狀況的調查研究活動,從考察的角度切入研究進程。給學生親身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在經歷實地考察研究的基礎上,獲得第一手證據。使學生從考察研究活動中認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同時也產生了負面影響,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簡單機械等;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系,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簡單機械與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發霉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系。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理解學習的意義,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 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游戲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列表法 暗示法
八. 各單元、各課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微小的生物
l.病毒 1課時
2.細菌 1課時
3.真菌 1課時
第二單元:認識自已
4.我們的身體 1課時
5.我們的呼吸 1課時
6.心臟和血管
7.食物到哪裡去了 1課時
8.食物與營養 1課時
9.腦與神經 1課時
第三單元:光和聲
10.奇妙的鏡子 1課時
11.認識光 1課時
12.彩虹的秘密 1課時
13聲音的產生 1課時
14.誰能傳播聲音 1課時
第四單元:物質的變化
15.水變咸了 1課時
16.蠟燭的變化 1課時
17.食鹽和水泥 1課時
18.鐵生銹 1課時
第五單元:機械與運動
19.斜面 1課時
20.杠桿 1課時
21滑輪 1課時
22.齒輪 1課時
23.靜止與運動 1課時
24. 距離和時間 1課時
研究與實踐
1.霉變 1課時
2.考察家鄉的水域 1課時
總課時:26課時
九.教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