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民幣前景如何未來匯率怎樣變動請分析預測並提出理由
如果看亞洲貨幣自1965年以來的走勢,我們會發現最近的8年顯得格外特別:無論是兌美元的加權平均匯率還是未加權的平均匯率,都幾乎是一條平坦的曲線,也就是說這8年裡亞洲貨幣兌美元幾乎沒有波動,而之前的年份都不是這樣的。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亞洲是不是真的打算就這樣長期盯住美元?如果不是,未來5到10年亞洲貨幣將走向何方?這又將對美國金融市場產生多少影響,亞洲會不會「拋棄」美元?
1新布雷頓森林體系?
我們的故事要從亞洲之外開始。
1944年,歐洲的經濟體繫到了無法運作的階段,急需一個外部動力啟動經濟重建。當年7月,45個國家在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討論戰後重建和國際金融體系秩序,並最終達成了布雷頓森林協議。
這個協議主要有兩個內容:第一,實行固定匯率體系,第二,規定由一系列國際機構推動這個體系,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以及日後的關貿總協定。
根據這個體系,歐洲將他們的貨幣與美元掛鉤,並實行固定利率,為了保證對美國的出口,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匯率被低估,結果是美國消費者不斷花錢,並形成了國際收支赤字,而這些赤字由歐洲央行的外匯儲備不斷流入美國資產來彌補。
這個體系運作良好並維持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淡出了歷史舞台,但那時歐洲已經成為一個發達成熟的經濟體並成為金融中心,也就是說,歐洲那時已經不再需要美國了。
聽上去是否有點似曾相識?過去8年亞洲的經濟增長正是這樣,亞洲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於美國,導致美國經常賬目赤字不斷增長,而亞洲經常賬目盈餘不斷增長,許多國家干預匯率,亞洲貨幣匯率也被低估(至少短期來說)。隨著亞洲外匯儲備快速增長,這些外匯儲備又迴流到美國資產。
這看上去與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十分相像:世界進入到一個新的以固定匯率換取增長的時代。
亞洲渴望經濟增長,而且需要以比光靠內需獲得增長快得多的速度,由於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龐大的農村人口,亞洲極需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出口。自然只有發達國家尤其美國能夠成為這些產品的最終市場,而亞洲最好的辦法就是以低估的幣值盯住美元,保持國內工資的低水平,以保證競爭力。
這種狀況能維持多久?理論上,只要亞洲願意這樣做,只要成千上萬的農村人口還沒有全部被吸收到工業勞動大軍中,只要亞洲仍然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工業,這種狀況就能一直維持。
這是普遍的解釋,但是我們認為,這不是事實。
2應付「蕭條經濟」的權宜之計
認為亞洲國家盯住美元以獲得巨額貿易順差這種觀點是錯的。事實上,除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外,在1998年之前的25年,不包括日元的亞洲貨幣一直在對美元浮動,官方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在這25年間(除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亞洲一直是貿易逆差,而不是貿易順差。
情況自1998年後而改變
但1998年開始整個形勢發生了變化。亞洲貨幣對美元幾乎沒有波動,現在亞洲龐大的貿易順差以前並沒有。
亞洲是否在8年前突然決定採取新的政策?我們不認為如此。
1998年以後的大多數年份,亞洲出口佔GDP的份額事實上沒有增長。實際上,貿易順差不斷擴大是因為亞洲進口比例的縮小,這正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的資本支出大幅縮減造成的。
大多數亞洲國家從正常的經濟發展軌道中進入了「蕭條」經濟,投資需求的驟降導致進口支出的下降,從而使貿易順差不斷刷新紀錄,這自然帶來了巨額外匯流入,引起貨幣升值的壓力,但政策制訂者面對的是內需乏力、產能過剩、通貨緊縮,而出口成為為數不多的能拉動經濟的引擎。如果讓貨幣升值,意味著更大的通貨緊縮壓力,並使出口受損,這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內需不足,進口需求不足,更大的貿易順差,從而導致更大的升值壓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我們認為,亞洲各國的央行在當時沒有選擇,只能讓匯率保持穩定。
如何結束?
如果國內需求和產能利用恢復正常,就沒有理由再沿用盯住美元的匯率,亞洲央行將減少外匯市場上的干預,讓匯率更加自由地浮動。
那麼實現這個過程可能要多久?這最好先從評估國內投資和貿易平衡狀況開始。我們的結論是,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但是進程仍將是緩慢的。
先看投資,投資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開始顯現恢復的跡象,更重要的是,實際的建設活動在過去2年中恢復為增長,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也表明亞洲供應過剩的時代正在結束。
另一方面,我們仍然在期待亞洲扭轉巨額貿易順差的局面,中國在2005年和2006年的順差使整個亞洲地區的順差也急劇上升,但是如果不包括中國,亞洲其他經濟體的順差也沒有下降的趨勢,只有兩個國家在2006年出現了貿易順差下降:印度和韓國。
這個事實似乎讓我們得出一個微妙的觀點:如果貿易順差達到GDP的6%,那麼該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就會容忍貨幣逐步升值,盡管也不一定會讓貨幣彈性大幅增強。
為什麼要逐步升值?因為外部要求升值的壓力非常大,而且亞洲的央行的確對這些外部壓力有所回應。觀察亞洲較小經濟體(即除了中國和印度)每月外匯儲備和貨幣升值步伐的關系,可以發現兩者相關性非常強,當外匯儲備超過GDP的3.5%時,匯率也升值了,當外匯儲備增長下降時,匯率升值也會暫停。
未來24個月我們相信這種情況會進一步發生。
哪些貨幣將升值?
那區內所有經濟體的貨幣都會很快升值嗎?我們的答案是「並非所有」,但我們也不認為某一種亞洲貨幣對美元高估了。沒有一個完美的決定匯率的方法,在實踐中方法各式各樣,但當我們討論短期時我們喜歡以國際收支平衡為基礎。
從各貨幣短期升值壓力表可以看出,港幣、印度盧比和韓元的升值壓力並不大,但其他貨幣看起來升值壓力比較大。
中國和印度
現在我們來說說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擁有全球最多的農村勞動人口,對出口增長的需求非常大。此外,這兩個經濟體是區內僅有的兩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沒有出現投資下降趨勢的經濟體。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並不屬於前面所說的「蕭條經濟」的陣營。中國和印度會不會成為新亞洲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呢?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並不屬於准盯住美元的體系,出口也不旺盛,在過去8年中印度是唯一有貿易赤字的亞洲經濟體。
盡管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是中國的戰略,但許多投資者忘了中國在1997年採用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是為了防止資本外流導致的人民幣貶值,直到2003年才出現外部順差,並導致外資流入。如果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幅躍升,並出現進口增長大幅下降,如2005年中的那樣,中國政府會允許匯率彈性有所增強。
3亞洲貨幣中期如何走?
亞洲經濟回歸正常發展意味著亞洲貨幣對美元也應該有更大的彈性,但亞洲貨幣將向哪個方向運行呢?
短期來說這個問題答案顯而易見,亞洲貿易順差如此之高,幾乎區內每個經濟體的貨幣都面臨升值風險,在如此環境下,我們預測在未來24個月至36個月還將進一步升值。
升值到何種程度?我們並不認為將有特別大幅度的升值,也許亞洲貨幣在今天看來是有點低估,但這只是個暫時現象,這是因為多數經濟體的進口不同尋常地乏力。隨著投資比例上升,升值壓力也將逐漸緩解,也不需要名義匯率升值20%到40%,我們認為亞洲的央行明白這點。
Balassa-Samuelson效應
當外部順差減少,儲蓄和投資的比例回歸正常,亞洲的央行也不會被迫再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來防止升值,而是可以增加貨幣雙向浮動的彈性。
理論上,我們認為亞洲貨幣的長期方向是明確的,對美元、歐元和日元都會上升。
所謂低收入國家,顧名思義就是「低收入」,菲律賓和孟加拉國這樣的國家的每小時工資水平遠遠低於法國或美國,所以在菲律賓和孟加拉國,非貿易服務的價格遠遠低於法國和美國,而名義匯率主要取決於製造業中的貿易品價格,所以這也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以美元計價的GDP遠遠低於「購買力平價」的GDP。
根據世界銀行進行的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比較,歐盟和日本這樣的發達經濟體,以及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這樣較成熟的經濟體,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差距很小,因為這些經濟體的工資水平和美國相差不大。而發展中國家這兩者的差距就非常大,像印度和越南,名義GDP只有購買力平價GDP的五分之一。
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會發生什麼?如果發展速度快於美國或歐洲,那麼其工資水平和收入也將快於美國和歐洲。由於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生產率增長要快於非貿易的服務業,這意味著國內通脹要超過名義匯率的變化,也就是說真實匯率升值。也就是說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之間的差距應該縮小,貨幣也將升值,這就是所謂的「Balassa-Samuelson效應」。
三大因素
上世紀70年代,日元對美元匯率從360上升到270,隨後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上升到140,韓元也在上世紀80年代大幅升值。
亞洲(除了日本)的匯率在上世紀60年代確實升值了一點,但此後30年卻貶值了許多。
這裡面有三個原因,而且正是因為這三個原因使我們不敢判斷亞洲貨幣的匯率未來數十年的走勢:
第一,通脹。亞洲經濟的通脹率一直高於西方發達國家,即使真實匯率在升值,名義匯率仍然有可能貶值。而1999年以來的低通脹正是亞洲貨幣能維持對美元穩定的一個原因。
第二,龐大的封閉式的經濟。以加權平均匯率來看,自1965年之後,真實有效匯率大幅度貶值,但是如果我們剔除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我們發現匯率是在升值,而中國和印度在過去40年中貨幣則大幅貶
值。這是因為印度和中國曾經都是封閉型的經濟,「Balassa-Samuelson效應」並不適用。而且中國和印度過去都對匯率進行了嚴格管制。
現在這樣的時期差不多已經過去了,中國和印度現在的匯率制度比以前靈活多了,出口佔GDP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兩國貨幣上升的可能性也增強了,但是對於最終要靠內需來拉動的大規模經濟體來說,並不能保證匯率將朝哪個方向波動。
第三,長期是指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最後一個關鍵問題是生產率的長期趨勢要很多年才能實現,我們認為亞洲貨幣的匯率從長期來說會升值,但並沒有足夠的理由認為亞洲匯率在未來10年或15年就一定會持續上升。
4拋棄美元?
至少在未來的兩年內,亞洲國家持續強勁的經常項目盈餘,持續的外匯儲備積累和亞洲貨幣的逐步升值都不會改變。亞洲某天或許會跟美元分道揚鑣,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我們在上文討論的是亞洲貨幣未來的走勢,以及匯率政策的主要驅動因素。我猜一些投資者可能已經開始抱怨,為什麼遺漏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亞洲央行會在官方外匯儲備持有方面繼續支持美元嗎?
實際上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包括日本在內,目前亞洲國家官方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短期內該地區的央行共同組成了全球外匯和固定收益市場最大的參與者。理所當然,亞洲央行的投資組合是所有經濟學家和投資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亞洲有多少美元?
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額度中,美元資產所佔比重是多少呢?大概是三分之二。實際上公布自己官方外匯儲備構成比例的國家非常少,但是我們有兩個信息來源,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IMF將全球大多數國家外匯儲備的季度信息匯總後在官方網站上公開。
IMF的數據不包括中國,而中國目前又是官方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也是外匯資產最大的購買者。盡管如此,IMF的數據仍然能為我們提供各國外匯儲備持有和策略的大致印象。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央行都傾向持有美元。IMF的數據顯示,美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66%,其中的61%被發展中國家持有。相比之下,歐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比例只有25%~30%,日元和英鎊各自只佔3%~4%。
另外我們還可以知道,這個比例相當穩定。2001年至2003年,各國央行將手中的美元轉換為歐元。但從那之後,盡管外匯儲備大量增長,美元和歐元構成比例上卻沒有明顯的變化。
另外一個數據來源也支撐了上述發現,那就是美國財政部的國際資本系統(TIC)。幸運的是,TIC數據提供的情況與IMF非常吻合。TIC的數據顯示2003年間美元資產明顯拋售,從那之後就比較穩定。亞洲國家持有了70%的美元資產,除日本以外的話是60%。
亞洲國家何時賣出美元?
上文將我們帶到下一個問題,亞洲國家對美元的穩定偏好,與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穩定的偏好之間有聯系嗎?隨著亞洲央行逐漸放棄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他們會賣出手中的美元嗎?美國金融市場有風險嗎?
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大致的回答是「不」。在我們看來,潛在的外匯儲備拋售或者明顯的央行引起的市場波動性被誇大其詞,原因如下:
首先,央行不是對沖基金。這個簡單的道理最容易被投資者遺忘。央行不會為了收益最大化而去持有外匯儲備,他們持有的目的是流動性最大化,這才是他們的宗旨。因此他們常常會忽略投資收益,或者作為第二目標。
第二,亞洲國家沒必要過度儲備美元。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過去亞洲國家為了調節本幣兌美元匯率,不得不持有高比例的美元。但目前亞洲國家正放棄盯住美元匯率,因此央行也必須賣出美元來使投資組合重新平衡。
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論,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很有難度。過去七年內,除日元外的亞洲貨幣與美元匯率的相關性明顯高於其他主要貨幣。由此推算出亞洲貨幣(除日本)盯住的一攬子貨幣中,美元的比重應該在80%以上。因此目前亞洲國家(除日本)美元60%的持有比例已經顯得不足了。換句話說,他們沒必要為增加匯率彈性而進一步賣出美元。
需要補充的是,亞洲國家會出手干預匯率來維持本國幣值穩定,但亞洲央行並沒有必要按照一攬子貨幣中的比例來調整外匯儲備。
第三,投資組合多元化是指資產類別,而不是幣種。目前各國央行已經增加了企業債券,抵押證券甚至股票的投資,向收益率和風險更高的資產轉移。但他們總資產的貨幣構成比例基本維持不變,至少G3國家的貨幣比例是穩定的。
第四,外匯儲備的積累沒有清晰的臨界點。目前雖然在討論官方外匯儲備的投資配置,但對於亞洲國家外匯儲備是否很快達到「飽和狀態」,我們並不能很快得出結論。
第五,資本流動的歷史不可能迅速改寫。目前很多人認為,美國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莫過於來自亞洲的新資金枯竭。隨著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擴大,任何亞洲新錢流入的大量減少,都能輕易地打擊全球外匯和固定收益市場。
這里需要重申的是,對於當前的情況,我們沒有預見到任何迅速的改變。我們整體的分析是,至少在未來的兩年內,亞洲國家持續強勁的經常項目盈餘,持續的外匯儲備積累和亞洲貨幣的逐步升值都不會改變。亞洲某天或許會跟美元分道揚鑣,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不過我們的預測框架也存在三個主要的風險,首先是亞洲地區的經常項目盈餘下降的速度可能超過預期。第二是亞洲經濟可能受大量資本急劇流出的沖擊,使外匯儲備增長下降。第三是各國央行可能使本國貨幣更快升值。但這些只是理論上存在的風險,實際在我們看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太可能發生。
5日元
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日本貨幣市場發展得更加成熟開放,私人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更加強烈。雖然日本官方也曾為避免過大的波動性而出手干預外匯市場,但這些干預是零星的。除了2003年末到2004年對美元的大量購買,日本財務省和日本央行在過去的6年基本上沒有涉足市場。
但這些並不代表接下來的幾年,日元會脫離亞洲貨幣兌美元升值的隊伍。恰恰相反,我們的全球經濟團隊預期,日元將在2007年和2008年快速升值。與其他亞洲貨幣的主要區別是,日元升值是基於市場力量推動,如相關收益率的變化等,而不是政策干預的結果。
⑵ 預測美元匯率未來走勢(跌漲)
4月份以來由於美國的經濟數據受到氣候因素影響走軟,美元經歷了較大幅度的貶值和調整,但是在5月中下旬重新回到之前的上升通道中,未來在年內加息預期的指引下,美元或將持續性走高
⑶ 預估2023年美元匯率是多少
美元人民幣預測在星期四十二月22日:匯率 6.94元, 最高 7.04, 最低 6.84。美元匯率預測在星期五十二月23日:匯率 6.95元, 最高 7.05, 最低 6.85。美元人民幣預測在星期一十二月26日:匯率 6.95元, 最高 7.05, 最低 6.85。美元匯率預測在星期二十二月27日:匯率 6.97元, 最高 7.07, 最低 6.87。
在1周內。美元人民幣預測在星期三十二月28日:匯率 6.98元, 最高 7.08, 最低 6.88。美元匯率預測在星期四十二月29日:匯率 6.95元, 最高 7.05, 最低 6.85。美元人民幣預測在星期五十二月30日:匯率 6.97元, 最高 7.07, 最低 6.87。美元匯率預測在星期一一月2日:匯率 6.96元, 最高 7.06, 最低 6.86。美元人民幣預測在星期二一月3日:匯率 6.95元, 最高 7.05, 最低 6.85。
在2周內。美元匯率預測在星期三一月4日:匯率 6.93元, 最高 7.03, 最低 6.83。美元人民幣預測在星期四一月5日:匯率 6.96元, 最高 7.06, 最低 6.86。美元匯率預測在星期五一月6日:匯率 6.90元, 最高 7.00, 最低 6.80。美元人民幣預測在星期一一月9日:匯率 6.88元, 最高 6.98, 最低 6.78。美元匯率預測在星期二一月10日:匯率 6.84元, 最高 6.94, 最低 6.74。
⑷ 7月以後人民幣匯率後續將呈現什麼態勢
根據目前的表現看,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人民幣「補漲」需求得到釋放,美聯儲仍處於加息周期及中國經濟韌性較強的背景下,預計人民幣匯率後續仍將呈現雙向波動格局。
綜合以上觀點來看,在下半年海外貨幣政策分化的背景下,美元指數繼續上行乏力;而中國經濟韌性仍然較強,人民幣匯率預期也明顯改善,預計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仍是運行的主基調。
⑸ 英鎊匯率走勢30天預測
目前天圖依然是上升趨勢,不過短期上升空間應該不大了。多關注下行情的變化,另外還注意下人民幣的變化。
【拓展資料】
一、匯率,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二、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上升,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下降,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三、匯率會因為利率,通貨膨脹,國家的政治和每個國家的經濟等原因而變動。而匯率是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市場開放予不同類型的買家和賣家以作廣泛及連續的貨幣交易(外匯交易除周末外每天24小時進行,即從GMT時間周日8:15至GMT時間周五22:00。
四、物價
從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來看,匯率的下降要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反之,其他條件不變,進口品的價格有可能降低,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五、資本流動
短期資本流動常常受到匯率的較大影響。當存在本幣對外貶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不願意持有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會將其轉兌成外匯,發生資本外流現象。
六、同時,由於紛紛轉兌外匯,加劇外匯供不應求,會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下跌。反之,當存在本幣對外升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引發資本內流。同時,由於外匯紛紛轉兌本幣,外匯供過於求,會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上升。
七、匯率定義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外匯匯率或外匯行市)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匯率又是各個國家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的金融手段。
⑹ 如何預估美元匯率變化
劉海影評估中國經濟的外在環境,離不開對美元匯率變化的預估。這不僅是因為對美貿易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更是因為美元匯率反映了全球資本配置風險偏好,對於全球資本流動方向有重大影響。與其重要性不相稱的,是經濟學家在把握美元走勢方向方面的無能。遠的不說,在2009年美聯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之後,大部分經濟學家預測,伴隨著美聯儲的天量印鈔,美國通貨膨脹形勢將會急劇惡化,相應地,美元匯率有可能崩潰,美債價格也將大幅跌落。事實卻截然相反:即使美聯儲將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擴大了2.2萬億美元,美國的通貨膨脹仍舊維持在低位,而美元不僅沒有崩潰,反而扭轉了之前的綿綿下滑,對歐元、日元、人民幣等全球主要貨幣大幅升值。
這種理論與現實的歧異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誰錯了?當然不是現實。
那麼,看看實際發生的數據告訴我們一些什麼信息。對美元匯率實際波動數據的量化分析表明,美元綜合匯率變動方向從強到弱受到如下經濟變數的驅動:如果生產物價、工業生產、發展空間等指標下滑,貿易逆差擴張、收益率曲線變得平緩時,美元容易走強;反之,當短期利率、生產率、失業率、債務存量增速等指標上升時,美元容易走弱。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在庫存短周期的時間尺度內,美元往往在蕭條期、復甦期走強,而在隨後的繁榮期、滯漲期走弱。
美元匯率的這一周期模式,與市盈率、收益率曲線、固定投資增速等經濟變數的周期模式具有很大的吻合度。
以上幾個指標(包括美元匯率)各自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投資回報率預期的變化軌跡:在滯漲期,高企的通貨膨脹(包括高企的生產物價)導致投資回報預期嚴重惡化,而在隨後的蕭條期(尤其到後半段)中,伴隨著經濟的不景氣,短期利率與通貨膨脹大幅下滑,制止了投資回報預期的繼續滑落。到復甦期時,生產率提升而生產物價繼續下滑,投資回報率預期繼續改善這一鏈條引導了資產回報率預期在蕭條期與復甦期的上行。
將美元的這一周期性表現與影響因素分析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可能的匯率波動替代理論。這一理論要求我們不再從美元購買力與其他貨幣購買力的對比的角度看待匯率問題,而是將美元匯率與美元資產的收益率預期及風險相聯系。換言之,各國貨幣匯率之變化,反映的是以這些貨幣計價的全體資產的潛在回報與風險。如果以美元計價的資產有更好的回報率前景,美元很可能升值;反之,美元很可能貶值。
美元具有特殊性,即它不僅是美國的貨幣,而且是全球的貨幣。這樣,美元匯率的決定,基本上反映了全球平均資本回報率(及其風險)與美國資本回報率(及其風險)的對比關系。因此,追問美元匯率波動方向,也就是追問,什麼時候美國資產可以取得比全球平均資產更高的風險調整回報。當全球經濟向好的時候,發展中經濟體的成績更好,投資於這些國家能夠贏得更高回報,經由全球美元循環機制的處理,全球資本此時具備更大的進取心與風險偏好,更多的資本流入發展中國家,美元匯率受壓。相反,當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全球資本風險偏好降低,美元的安全島溢價上揚,美元匯率走強。
美元歷史走勢將這一邏輯展示得十分清楚。如果美元的確走強,對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可能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人民幣綁定美元可能導致人民幣對其他貨幣過分走強,這需要管理當局採取更加靈活的匯率態度。其次,美元走強有可能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甚至紊亂。這將會沖擊全球各國中具有外部脆弱性的國家,並進而影響到中國的外部環境。
⑺ 什麼是人民幣即期匯價
即期匯率也稱現匯率,是指某貨幣目前在現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價格。
即期匯率(spot exchange rate)
The spot exchange rate is the quotation between two currencies for immediate delivery.
即是交易雙方達成外匯買賣協議後,在兩個工作日以內辦理交割的匯率。這一匯率一般就是現時外匯市場的匯率水平。
即期匯率是由當場交貨時貨幣的供求關系情況決定的。一般在外匯市場上掛牌的匯率,除特別標明遠期匯率以外,一般指即期匯率。
我國的即期匯率是在央行當日公布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基礎上產生的。目前,我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為千分之五,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五的幅度內浮動,銀行間外匯市場歐元、日元、港幣、英鎊等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非美元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3%的幅度內浮動;銀行對客戶美元對人民幣掛牌匯價實行最大買賣價差幅度管理,當日美元現匯(鈔)最高賣出價與現匯(鈔)最低買入價區間應包含當日中間價,並且現匯最高賣出價與現匯最低買入價的價差不得超過當日中間價的百分之一,現鈔最高賣出價與現鈔最低買入價的價差不得超過當日中間價的百分之四,在上述規定的價差幅度范圍內,銀行可自行調整現匯和現鈔的買賣價格,銀行對客戶非美元對人民幣掛牌匯價沒有浮動區間管理限制。[1]
外匯買賣的交割期限來劃分,匯率可分為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所謂交割,是指買賣雙方履行交易契約,進行錢貨兩清的授受行為。外匯買賣的交割是指購買外匯者付出本國貨幣、出售外匯者付出外匯的行為。由於交割日期不同,匯率就有差異。
即期匯率又稱現匯匯率,是買賣雙方成交後,在兩個營業日之內辦理外匯交割時所用的匯率。
遠期匯率又稱期匯匯率,是買賣雙方事先約定的,據以在未來的一定日期進行外匯交割的匯率。
在遠期外匯交易中,一般有幾種交易方式,分別是:
直接的遠期外匯交易:是指直接在遠期外匯市場做交易,而不在其它市場進行相應的交易。銀行對於遠期匯率的報價,通常並不採用全值報價,而是採用遠期匯價和即期匯價之間的差額,即基點報價。遠期匯率可能高於或低於即期匯率。
期權性質的遠期外匯交易:公司或企業通常不會提前知道其收入外匯的確切日期。因此,可以與銀行進行期權外匯交易,即賦予企業在交易日後的一定時期內 ,如5-6個月內執行遠期合同的權利。 即期和遠期結合型的遠期外匯交易。遠期交易的報價
在遠期外匯交易中,外匯報價較為復雜。因為遠期匯率不是已經交割,或正在交割的實現的匯率,它是人們在即期匯率的基礎上對未來匯率變化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