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浮存金杠桿

浮存金杠桿

發布時間:2024-10-07 20:23:25

A. 巴菲特哪裡來有不斷買入的資金

很多投資者都試圖復制巴菲特的成功模式,巴菲特模式除了要找到可以長期持有幾十年的好公司,還要有長期的低成本資金來源,對於巴菲特來說,這筆長期資金無疑就是伯克希爾的保險浮存金.
保險業務的浮存金是指客戶繳納的保費,這筆資金不屬於保險公司但是會體現在報表中。在伯克希爾歷年的年報和巴菲特相關書籍中,都曾多次提到保險浮存金,並認為獲得零成本甚至是負成本的保險浮存金是伯克希爾核心競爭力之一.
近幾年,伯克希爾保險浮存金規模都在600多億美元。顯然零成本的浮存金的使用,放大了投資杠桿,有益於提高投資收益,另一方面浮存金畢竟是負債,杠桿是雙刃劍,使用的不好也可能加大虧損。
也有不少投資者質疑,在剔除了浮存金因素之後,巴菲特年化投資收益率只有13%多,而事實上,即使能連續四十多年保持13%多的年化收益也已經是明星級的水平了。
國內保險公司不能如此運用浮存金一個重要原因是保險資金投資受法規限制,國內保險資金投資於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不能超過該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其次,巨大的保險浮存金如果使用不當,完全可能造成保險公司巨虧甚至倒閉。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們這個市場上,大規模資金的長期投資確實很難。

B. 保險股為何跌跌不休

(小塵4x/圖)

以大白馬、高成長為標簽的保險股似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至少資本市場是這樣認為的。

據保險概念板塊(BK0474),該指數已從2021年年初的1500餘點左右跌至1045點,跌幅達30%。該板塊囊括了國內六家上市保險公司,其中個股半數跌幅超過20%,個別股票甚至下跌近40%。

保險行業正面臨一場艱難轉型。傳統的保險代理人銷售被逐漸淘汰,改革帶來的陣痛正體現在險企的大數據上,上半年的保險不好賣了。

更何況,一些險企短期投資失利,又疊加整個投資市場利率持續下行等因素,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也難以維持往年的優勢。

2020年起,幾乎所有保險公司都開始推廣代理人升級計劃。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已有超20家保險公司發布了代理人精英項目。「精英」背後的隱含意義,是對原銷售體系的升級或者說淘汰。五大險企一季度報披露,險企代理人規模較年初縮減超13萬人。

這些精英項目的關鍵詞多為「年輕化」「高素質」「中心城市」等。「新的代理人中很多都是碩士學歷,甚至海歸也有不少。」擔任某大型險企區域市場總監的唐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所在的團隊從2020年就開始了分層合並。

以往保險銷售有「雙臂」,一是營銷隊伍,也就是常見的代理人渠道,二是銀行保險代理渠道。相比銀保渠道,大型險企更願意自建龐大的代理人隊伍。唐風解釋,主要是因為長期類的壽險產品設計較為復雜,直接面對客戶的銷售更有利於溝通產品細節。

但早年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險企對規模的過分追求,都導致了保險銷售為市場詬病。「 社會 投訴」成了行業摘不了的標簽,外加互聯網渠道的沖擊,整個市場的底層邏輯也在發生變化。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新生代保險代理人現狀調研報告》,壽險行業的客戶越來越年輕化,90%以上的客戶為45歲以下,92%的90後有 健康 支出,且年保費支出已經超過3000元。

「年輕人更願意花錢買保險了,但手機是首選渠道,大量同質化嚴重的產品不好賣了。」唐風說,尤其是近兩年的「百萬醫療」「惠民保」等網紅型產品出現,這類更注重保障功能而非投資功能的基礎產品大量占據了中低端市場。

為了應對變化,保險公司也開始對業務員進行調整,團隊向年輕化、高學歷轉變,以適應客戶群體的變化。「以後中低端的產品主要通過互聯網渠道,一線城市的中高端市場會是長期類壽險的主要戰場。」唐風預測。

人口紅利消失,以往的人海戰術難以為繼,代理人員結構隨著業務邏輯的改變出現轉變。但轉型過程中,陣痛開始顯現。

「行業苦代理人久矣,大家都知道長痛不如短痛。」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然而上市公司因為股東利益訴求,難以下定改革決心。

以擁有「百萬代理人」之稱的中國平安(601318.SH)為例,2019年3月末,公司的代理人數量為131萬人,而到了2021年同期只剩下98萬人。

清退30萬人的代價,是同期公司新增保單業務量比2019年減少近10%,這在仍在上升的保費規模數據面前異常「扎眼」。

在唐風看來,這種低效清退的「副作用」就是銷售下滑,「大家都知道應該這么做,可都怕業務下滑遲遲不想這么干」。

投資者也看到了這一點。

「你重疊這些保險股的K線,就能看到業務保費增速的下滑,幾乎和股價下跌是同步的。」北京東方引擎資本創始合夥人呂晗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呂晗曾在多家保險資管公司負責投資決策。

2020年11月,幾乎上市險企的股價都達到了近幾年的 歷史 高位。因為受2020年疫情影響,各大公司提前開始布局下一年的開門紅產品。業內將一季度的產品銷售稱作「開門紅」,是行業每年經營布局的重點之一。

2021年2月是監管部門對新舊重疾險定義的換擋期,舊產品即將「停售」成為最好的「噱頭」,各大公司都加大了宣傳力度和渠道的鋪開,整個行業沉浸在一種「謹慎樂觀」的氣氛中。

但到了3月,行業單月保費竟然同比下跌3.3%,出現了2020年疫情後首次負增長。之後的業務量更是「一瀉千里」,4月、5月的負增長還在持續擴大。

截至7月中旬,據南方周末記者粗略計算,6家上市險企的總市值已經蒸發了近萬億元。

險企們運氣不佳,行業轉型才剛剛開始,又迎來了一輪全球利率下調。

全球各國維持低利率是為了刺激經濟恢復,但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並非好消息,因為這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的投資收益。

如果對比A股申萬宏源28個一級行業指數,非銀金融板塊的表現是倒數第一,而在非銀機構中,保險又是墊底。

秦明從2020年就觀察到,幾乎每家券商針對保險的研究報告都會加上一句提示「注意利率風險」。秦明在上海的一家券商研究團隊擔任非銀金融機構分析師。

秦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利率長期走低意味著固定收益投資(如債券)和非標投資(如地產)都不會太好,而這正是保險資金投資的兩大重點。

保險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三差」,分別為費差、死差以及利差。費差可以理解為險企經營方面產生的利潤,死差是保險賠付小於預期產生的利潤,利差則是險企用保費投資產生的收益。

通常險企的盈利方式是,盡量降低運營成本(費差)和事故賠付率(死差)來提高負債端的利潤,同時加大投資端(利差)的盈利。將這一模式用到極致的要屬「股神」巴菲特,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將公司保費(也被稱作浮存金)作為本金,進行全球化投資。

但看似便宜的資金也有很大的限制。一是對風險把控要求高,大部分資產不能投向波動很大的領域,所以險企很大一部分投資了國債市場,低利率環境下,國債收益同樣很低,險企的這部分收入自然下滑。

對險企挑戰最大的是在另類投資領域,也就是商業地產市場。商業地產因每年能獲得穩定租金,和險企經營周期相當吻合。「(地產)與保險公司就是『天生一對』。」秦明說。

這條在全世界通用的投資理念卻在中國發生了些許「異化」。一是部分險資可能以名股實債的方式投資地產項目,表面是股權投資,實際卻通過各種附加條款變成房企的債權投資。

二是由於產品同質化嚴重,國內險企依賴利差作為收入來源。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近10年來,保險公司平均年化投資預期收益率達5.57%,是保險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

利率走低時,會導致利差部分利潤大幅度減少,為保險公司經營帶來一定的風險。尤其在當前對房地產行業去杠桿的大環境下,資金高度集中在地產行業的險企可能被爆雷的房企傷害,不排除險企進入買了爆雷、爆雷還得買的死循環。

2021年2月,房企華夏幸福(600340.SH)發生違約,公司總共負債2100億元。同屬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資管曾於2018年投資華夏幸福成為二股東,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兄弟公司中國平安的投資委託金。因受債務波及,中國平安不得不在2021年4月份為其計提撥備了182億元償還債務。

呂晗預計,平安很可能通過3—4年來完成一部分的債務重組,雖然幾百億對集團整體影響不算太大,「但182億明顯是不夠的」。

中國平安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總投資版圖約為3.74萬億,其中涉及房地產的股權投資約為1000億,不動產公司債券也有不到1000億。同期,公司年利潤超過千億。

不只平安投資了多家國內地產公司,幾乎所有險企都或多或少涉及房地產投資。「投資房地產不是一筆壞的買賣,但你投1000塊掙錢很容易,投1000個億就很難。」呂晗說。

(應受訪者要求,唐風、秦明為化名)

C. 保險為什麼會有浮存金

浮存金並不是只有保險行業有,比如某企業簽發支票給收票人,從收票人收到支票,到銀行將款劃出企業賬戶這段時間,支票上的資金就屬於企業的浮存金。當然,和保險浮存金相比,這類浮存金存在時間較短,沒有太大作用。

保險浮存金是指客戶向保險公司繳納的保費,這筆資金不屬於保險公司的資產但是會體現在報表中,屬於保險公司的債務,當保險客戶出險時,要拿出來付給客戶進行理賠。保險公司哪家強,我剛好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最新榜單!全國十大保險公司排名

客戶繳納保費後,保險公司在留有一定比例的近期理賠和支付金額後,其餘的浮存金可以拿去投資賺取收益。

談到保險浮存金,就要說到股神巴菲特,因為這個名詞就是他發明的。

2013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這樣解釋浮存金:「保險公司現在收取保費並在以後理賠,這種現在收集保費並等到以後才可能理賠的模式讓我們持有一大筆錢——我一直叫它『浮存金』」。

巴菲特認為,保險浮存金有兩個作用,它是一筆負利率資金,同時還是一個投資杠桿。一家保險公司在今天收取保費,承諾在未來某個時間支付賠償金,在賠償金付出之前,它就是巴菲特的投資資金。

這種融資方式不僅不用付利息,實際上還相當於從保險客戶那裡「借錢」獲得了利息,因為這些借款讓巴菲特擁有了更多的投資資金,零成本甚至是負成本的浮存金,放大了投資杠桿,有助於提高投資收益。

當然,杠桿只是投資的工具,投什麼、如何投才是真正的投資能力。即使一家保險企業成功創造了數量巨大的浮存金,投資能否成功才是真正的關鍵,很多投資者都試圖復制巴菲特的成功模式,卻發現很難。巴菲特模式除了有長期的低成本資金來源,還要有他鑒別優秀企業的能力以及他無人能及的對企業價值的評估本領。

在我國嚴格的監管體系下,保險公司是不能如此運用浮存金的,巨大的保險浮存金如果使用不當,完全可能造成保險公司巨虧甚至倒閉,所以監管部門規定,國內保險資金投資於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上限為20%。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們現階段的資本市場上,大規模資金的長期投資確實也很難。

D. 巴菲特傳書摘和評論



書名  BOOK TITLE

巴菲特傳

基本信息 BASICS

  2. 出版社:中信

  3. 閱讀進度:讀完

閱讀心得 LEARNINGS

  1.  延後滿足別花未來錢,生活中節儉攢第一桶金,因為現在的100萬元年化15%收益是30年後的6600萬元。那就三室一廳改兩室一廳。內環改中環住。不要過度消費。

  2.  要用低成本保險浮存金而非高杠桿高利率借貸資金來投資。如果個人沒有就用自由資金別上杠桿。

  3. 敢於和烏合之眾逆向思維,不貪心就能逆向思維,有時有些慷慨奉獻精神反而是買在底部賣在高位。想起故事,老和尚熊市悲天憫人說你們都不要的股票給我吧,牛市大家打破頭搶,老和尚則說不要爭了我賣給你們。

重點摘錄和閱讀心得 NOTES

  1.  大部分人要麼是企業家,要麼是投資家,只在一方面擅長。而巴菲特既是投資家又是企業家,兩手都很硬,這種獨有的交叉性經驗(crossover experience)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這種經驗使我在商業和投資領域都能從容地做出正確決策。」(用自己參股朋友企業的角度在買入前評估公司。我們買個空調還要做幾天網上購物調查,往往買股票只是看一下機構報告和上漲趨勢就迫不及待入手唯恐踏空。)

巴菲特並非生下來就同時具備這兩種才能,他的才能也並非是一下子獲得的,而是一步一步逐漸進化的:他先是小企業家,然後成為投資家,再成為既通過股市投資企業又在股市外收購企業的投資家加企業家,而且通過保險業務創造的巨大現金昌櫻流把股票投資和收購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的投資策略進化到一個新階段,他的財富也不斷上升到新的高度,最終成就了世界首富的驚人財富傳奇。(S型螺旋型上升,我們也可以試著做一下小生意來了解企業的財務報表,負債,杠桿,現金流的重要性,親身體會比看別人寫唯滑書要深刻多了)

這本書詳細描寫了巴菲特的三個進化階段:

青少年巴菲特:成功的小企業家,從零到9800美元

巴菲特在青少年時期(1930~1950年)創辦了一系列小企業。

巴菲特從小就持有強烈的賺錢慾望,12歲時發誓要在30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成不了百萬富翁,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樓上跳下去。」(設定明確的目標和完成時間,廣而告之,破釜沉舟,讓自己沒有退路。我們的目標都往往偷偷的不敢告訴別人怕完不成。被打臉後可以輕易原諒自己,反正沒有人知道)

6歲時,他會在晚上挨家挨戶地去兜售批發來的可口可樂,還把鄰居都動員起來去撿別人打飛的高爾夫球,清潔整理後轉手加價賣出。

他從13歲開始送《華盛頓郵報》,後來又送《華盛頓時代先驅報》。他一共建立了五條送報路線,每天早上要送將近500份報紙,同時還推銷雜志來提高收入。這個業余兼職的初中生每個月可以掙到175美元,相當於當時一個標准白領的收入。(先通過勞動,中國未工作的學生想積累原始投資本金可以去撿廢品,送外賣)

1945年,他只有14歲,就拿出自己積攢的1200美元,買了一塊40英畝的農場,當上了小地主。(擁有人生的第一份不動產或自住房是買股票前先要做的。要不然輸光了都沒有地方住)

讀高中時,巴菲特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小公司,買了好幾台舊彈子球機,放到威斯康星大道上的理發店裡,然後按小時收費,收入和理發店的老闆五五分成。結果他每周都能掙到50美元,盈利相當高,這時巴菲特已經當上了小老闆。耐山叢(借雞生蛋,而且不用買新的二手的挺好,錙銖必較,能二手絕不一手)

1947年6月從高中畢業時,巴菲特已經遞送了差不多60萬份報紙,掙到了5 000多美元。上大學前,他把彈子球公司轉手,賣了1200美元。

讀大學時他又找到了一份送報的工作。當時他開著一輛1941年款福特車在美國西南部奔波,為《林肯周報》監督6個縣城的50個報童每天的送報工作,工資是每小時75美分。巴菲特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管理者。(學習做管理者,假借別人的廉價勞動力,成為經理人擴大經營規模)

1949年冬天,巴菲特又搞了一個「巴菲特高爾夫球公司」。到1950年7月,他一共銷售了220打高爾夫球,從中賺了1 200美元。此時的巴菲特既是老闆,又是經理人。(多元化嘗試)

大學畢業時巴菲特把他各項經營的總收入加起來,已經攢下了9800美元,和其他只會花錢的同學相比他有錢得很,甚至比那些全職工作的成年人的收入都高得多。這個萬元戶,在當時算得上一個小小富翁。

這時的巴菲特年僅19歲,卻已經有13年的商業經驗。

盡管他就讀的沃頓商學院聲名遠播,但是那裡的課程讓人感到乏味。巴菲特毫不客氣地說自己比教授懂得還要多。那些大學教授雖然都有一套完美的理論,但卻對巴菲特渴望獲得的賺錢技巧一無所知。(敢於挑戰藐視權威,有批判性獨立思考能力,比爾蓋茨 扎克伯格都等不及哈佛畢業就創業去了,換了我們恐怕捨不得這個唾手可得的金字文憑,那可是哈佛,但差一二年可能就沒有微軟和facebook了。互聯網能早出來一天都是絕對性的頭部玩家,第二名就別想了。騰訊利用微信打敗新浪微博也是迭代而非同類競爭,當年騰訊微博客根本不能匹敵新浪微博)

正是這些寶貴的商業經驗,使巴菲特對企業經營有著深入的了解,而分析企業經營的競爭優勢,正是巴菲特一生投資成功的根本所在。

青年巴菲特:成功的投資家,從9 800美元到2 500萬美元

巴菲特在青年時期(1951~1969年)通過股票投資成為一名千萬富翁。

巴菲特的父親是一個股票經紀人,巴菲特兒時經常去父親的辦公室,從小就對股票交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10歲就開始進行股票投資。(及早浸淫熏陶在投資環境很重要,有些道理和哲學是要假以時日才能頓悟,沒有1萬小時專注地刻意練習是無法達到一定高度的)

到高中時,巴菲特已經是學校里的炒股高手。

但直到巴菲特大學畢業前,他和大多數散戶一樣,也只是看圖表、作技術分析、猜股價趨勢、到處打聽小道消息、追漲殺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股民,業績也相當一般。

在1950年大學快畢業時,巴菲特讀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資名著《聰明的投資人》,這讓他茅塞頓開,原來真正的投資之道是價值投資。於是,他投身到哥倫比亞大學格雷厄姆門下讀了研究生。1951年,巴菲特畢業後在父親的經紀公司做了3年經紀人,之後終於得到機會在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工作了兩年。在導師的言傳身教下,巴菲特終於得到了價值投資的真諦,他的投資業績大大改善,個人財富也從大學畢業時的9800美元激增到14萬美元。(不再追漲殺跌,進入價投6年14倍)

1956年春天,格雷厄姆解散了投資公司。巴菲特回到家鄉創辦了自己的投資公司,籌集到10.5萬美元,他個人象徵性地投入了100美元。他的報酬主要來自於作為投資管理人以一定的比例從投資利潤中分成。(開始用別人的資金抽成)

直到1969年巴菲特因為股市過於狂熱而解散合夥公司為止,在1957~1969年這13年期間,他取得了30.4%的年均收益率,遠遠超過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8.6%的年均收益水平。這13年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5次,而巴菲特的合夥公司卻從來沒有發生過虧損。

1969年,巴菲特決定解散合夥公司,因為他認為股票市場正處於極度的投機狂熱之中,真正的價值在投資分析與決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巴菲特對合夥公司的資產進行了清算,在牛市最高峰出現很早之前就徹底離開了股市。

這是巴菲特的理性的最好體現,本書第6章對巴菲特解散公司、退出牛市經歷的描述值得一讀再讀。(敢於激流勇退,把魚尾留給別人吃。不貪心從頭吃到尾才不會被大熊市咬住。當年2007年趙丹陽清盤。沒有做530前最後利潤最好的泡沫式瘋狂也是巴菲特式的退出)

中年到老年巴菲特:投資家+企業家,從2500萬美元到620億美元

管理合夥公司時,巴菲特的個人資產已達到2 500萬美元。公司解散後他把大部分資金都悄悄投到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上,巴菲特夫婦持股比例達40%以上。

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家上市公司,巴菲特開始大量投資股票和收購企業,從1965年到2007年取得了4008倍的投資收益率,遠遠超過同期美國標准普爾指數68倍的收益率,其良好的業績推動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從每股15美元上漲到驚人的每股13萬美元。在2008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增長到了62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

巴菲特的投資業績遠遠好於其他投資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不僅從事股票投資,而且還進行大量的企業並購,雙管齊下。

巴菲特投資股票和收購企業的方法和策略非常相似:「投資上市公司股票的成功秘訣與並購子公司沒有什麼不同。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都希望能夠以合理的價格取得擁有絕佳經濟狀況與德才兼備的管理層的公司。而在此之後,你需要做的只是監控這些特質是否還在繼續保持。」

需要說明的是,保險是巴菲特的核心業務,巴菲特稱之為「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巨額低成本資金,讓巴菲特能夠大規模收購企業或投資股票。在取得很高的投資回報後,巴菲特保險業務的資本實力大大增強,從而提供了更多的保險業務,帶來了更多的保險,而更多的資金又帶來更多的企業收購或股票投資,更多的回報再帶來更多的保險,如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從而使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企業版圖越做越大,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越聚越多。更准確地說,保險家、企業家、投資家三位一體,這才是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的關鍵。

巴菲特投資成功的三個因素

分析巴菲特成功的個人因素時,我將其總結為三個關鍵因素。

一是智商,更准確地說是智慧。巴菲特是非常聰明的,但絕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他對人、對事、對市場有著深刻的見解,總是能把握最根本的東西,用最簡單最輕松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高屋建瓴,模糊失焦凸顯重點)

二是財商。巴菲特在多年的經營和投資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綜合的商業投資思考模式。他總是能抓住最重要的因素,提前很多年就准確判斷出一家公司未來的長期發展趨勢,從而對其內在價值做出准確的估計。這使他能在價格合理的情況下大筆出手投資,從不虧損。而且巴菲特把股票投資、企業收購和保險經營三種商業模式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經營模式。

三是情商。巴菲特說:「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巴菲特在市場大漲大跌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理性,讓人敬佩。1969年,他在牛市狂熱中退出市場。1973年,他在市場暴跌後卻勇敢進入。1987年,在幾年前股市崩潰的牛市狂熱中,提早就大量拋出,而在崩潰後又大量買入可口可樂等股票。他稱自己成功的秘訣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個真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巴菲特之所以值得所有的投資人學習,不僅是因為他的投資業績最高、在投資中賺的錢最多,還因為他捐贈的款項最多。2006年,他把85%的資產,相當於380億美元,全部捐贈給了慈善事業。

巴菲特說,他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享受賺錢過程中的快樂。

我們學習巴菲特的目的並不全是為了賺錢,而是學習巴菲特做人、做事、做投資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不僅體現了大師的智慧,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擺脫人生、事業、投資中的迷惑,找到一條確保長期成功的正確的道路。

巴菲特跟導師格雷厄姆學習一年後其投資業績大大改善,這讓他十分感慨:向大師學習幾個小時,就勝過自己自以為是地苦苦摸索10年。(花錢參加專業培訓和同好們一起切磋遠遠好過一個人悶頭自學。這是為什麼那些成功的基金經理還要花巨資拍賣到巴菲特晚餐的權利,用多維度的方式堅定自己的信念和方向)

E. 我們該如何合理地使用杠桿

去年10月份時隨著A股和港股的持續下跌,雪球上爆出了很多大V被爆倉的新聞,無一例外都是因為不合理使用杠桿導致的。

談到杠桿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說一下巴菲特對待杠桿的審慎態度。但是他不是不用杠桿,相反地他太會用杠桿了,以至於看起來好像他沒有用一樣。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控股了大量的保險公司,這些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構成了他的無成本甚至負成本的「永久杠桿」。相比於一般人使用的杠桿,他使用的杠桿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

當然現實中我們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具備像巴菲特一樣的構建「永久杠桿」的能力。但是歷史上因使用普通杠桿而爆倉跳樓的人從來不曾斷絕過,那為何還有更多人選擇前赴後繼呢?

這就涉及到杠桿的放大作用。但是杠桿的放大作用不僅僅只針對盈利,它更會放大虧損,而且對虧損的放大作用會更明顯。那麼杠桿的誘惑和風險到底有多大呢?

杠桿對盈利的放大作用與當前的杠桿倍數、融資利率以及投資收益率這三者都有關系。以下我統計了不同杠桿倍數、不同融資利率和不同正投資收益率情況下的杠桿帶來的額外收益率。

表1:不同杠桿倍數和不同融資利率對不同正收益率的杠桿額外收益情況

上表選取的不同融資利率主要考慮的是不同券商所能提供的融資利率會有差別,目前大部分A股券商融資利率都是8.35%,極少數視情況能給到5%,而境外的盈透證券可以給出低至2%的融資利率。當然這里忽略了無息負債的情況。

由上表可以看出,當杠桿倍數夠高,融資利率夠低,杠桿能帶來的額外收益率相對於未加杠桿之前的投資收益率來說是非常可觀的。這也是為何那麼多人經受不住杠桿誘惑的原因所在。

以下我統計了不同杠桿倍數、不同融資利率和不同負投資收益率情況下的杠桿帶來的額外虧損率。

表2:不同杠桿倍數和不同融資利率對不同負收益率的杠桿額外虧損情況

對比表一和表二來看,因為有融資利息的存在,在相同的杠桿倍數、相同的融資利率和完全相反的投資收益率情況下,杠桿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和虧損並不是對稱的,額外虧損會大幅超過額外收益;而且杠桿倍數越高,融資利率越高,杠桿對虧損的放大就會越明顯。

所以我們在使用杠桿的時候不能單方面看到杠桿對盈利的放大作用,更應該看到杠桿對虧損的放大作用尤其的大。

這里會導致被動平倉的杠桿主要是指那些設置有平倉線的場內杠桿和有固定還款期限且無法展期的場外杠桿。當擔保比例低於平倉線或到期需要還款時,要麼自己壯士斷腕,要麼被動平倉。

前述被爆倉的大V們應該都是被動平倉的場內杠桿所導致。而歷史上那些即使擁有高智商的投資者也一樣無法倖免。擁有2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由於高度使用杠桿,借了大量的銀行貸款來操作,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俄羅斯國債違約期間損失慘重,四個月內虧了40多億美元。更慘的是這時候銀行前來不斷催債討債,一度使得「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陷入倒閉的邊緣。

即使後來這2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吸取教訓,卷土重來創建「白金木林資產管理公司」,行為處事要穩重謹慎得多,債務股本的杠桿率也只是以前的十分之一,但還是沒有躲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由於對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錯誤押注而最終敗走麥城。

曾有一種說法:「杠桿資金就像是氧氣,正常情況下我們都不會關注到它的存在,而一旦發生極端情況導致氧氣不足的時候,就足以讓我們致死。」

2017年度在致股東的公開信中,巴菲特再次強調避免用借來的錢投資:「在我看來搭上自己身家的風險去換取不屬於你的東西(暗指加杠桿)實在是瘋了,就算在這種情況下令投資凈值翻倍,也不會感到開心。」

雖然杠桿的誘惑確實足夠吸引人,但是如果我們為了追求額外的一點利潤而使家人面臨風險,那將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那麼有沒有既能享受到杠桿帶來的誘惑又避免發生杠桿危險的辦法呢?針對這個目標,我們設計了以下原則。

相信很多用過杠桿的人時間久了後都會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漸漸地把借來的錢也當成了自己的錢。既然是自己的錢,就不會想著在有能力的時候第一時間還掉,而是想著留在股市裡繼續博取更大的利益。

這樣就產生了如下情況:在股市高點捨不得賣股還掉杠桿,因此錯過了最佳時機,而在此後股市持續下跌的過程中更加捨不得賣掉股票,從此一步一步地掉入了地獄。

所以我想到的使用杠桿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始終要把借來的錢當成別人的錢而不是自己的,嘗到甜頭後要見好就收!

首先多大的波動才算極端波動呢?從之前統計的A股和港股的歷史熊市數據來看(參見: 熊市,股票還值得你擁有嗎? ),從牛市頂點到熊市底點的最大幅度將近80%。

其次這里所謂的抵禦極端波動指的是能避免被動平倉的發生,即即使發生了極端連續下跌的情況也不會導致被動平倉。

此外由於不同券商的平倉規則不一樣,也要有針對性的規劃。比如A股的券商一般採用的平倉線為130%的擔保比例,而盈透證券採用的平倉線同時考慮了維持保證金比例和借款杠桿。

以下是我計算的在不同計算方法和不同波動幅度下的最大杠桿。

表三:A股擔保比例計算方法下能抵禦不同波動的最大杠桿

表四:IB維持保證金計算方法下不同維持保證金比例能抵禦不同波動的最大杠桿

舉一個例子,根據表三和表四的數據,如果我們預測當前持倉仍有60%的下跌可能,那麼對於A股信用賬戶持倉來說,最大的安全杠桿為1.444倍;對於IB持倉來說,如果持倉的平均維持保證金比例為25%,那麼最大的安全杠桿為1.429倍。

原則2是在沒有任何資金補充的情況下所做出的杠桿規劃,但如果我們任何時候都有持續的現金流或者其他融資能力,那麼我們根本就無懼於極端波動的發生,甚至下跌的越多我們更開心才是,因為那意味著我們有了可以在更低點買入便宜貨的機會。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利用保險浮存金構建的「永久杠桿」一樣。在1974年美股大跌期間,伯克希爾利用保險資金在股市低位大量吸籌,直至其資本消化不了為止。據統計,在1974年入市的投資者,除了幾個倒霉蛋,其餘的人的回報率都在75%以上。這就應了巴菲特那句「別人恐懼我貪婪」的名言。

當然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像巴菲特那樣利用保險浮存金構建「永久杠桿」太過遙遠,但是我們一樣可以構建自己的現金流,它可以是一份工資,也可以是任何可能的其他收入;也一樣可以構建自己的融資渠道,它可以是親戚朋友的借款,也可以是銀行的貸款等等。當機會來臨時,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候!

前面在分析杠桿的誘惑和風險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影響杠桿放大作用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融資利率。在杠桿倍數和投資收益率相同的情況下,8.35%的融資利率與2%的融資利率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和虧損的差距是很明顯的,融資利率越大能帶來的額外收益越小,而帶來的額外虧損就越大。

除此之外對A股杠桿來說還需要考慮現金流須能覆蓋融資利息的支付,以免造成賣股還息的尷尬局面;而IB杠桿的利息會累計到借款中,造成杠桿倍數的推高,所以還得關注杠桿倍數是否超出安全范圍。

在前述的「白金木林資產管理公司」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由於其持倉的集中度較高,一旦其重倉的雷曼兄弟發生了黑天鵝事件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即使其杠桿已經降低了很多也一樣難逃平倉的厄運。

特別是施加杠桿以後,一旦發生極端情況,其對虧損的放大作用足以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相對分散地持倉則可以有效地避免黑天鵝事件對整體持倉的極端影響。

卸掉杠桿的時機可能發生在上漲期間的見好就收,也可能發生在下跌期間的壯士斷腕。這里引用雪球上的兩個大V對卸掉杠桿的經典做法。

「清一山長」在上一波的牛市中選擇了在2015年的4500點還掉融資;而在今年初的那波大漲中也一樣選擇了多次賣出股票還掉融資。

「HIS1963」在2015年的熊市裡在擔保率逼近150%時壯士斷腕對浦發下過手,即使第二天浦發就漲停了;而就在前不久(今年7月份),又在農行跌到3.3的低點選擇割肉減倉5%,只為了讓擔保率重回200%以上,好讓自己睡得更踏實。

而關於施加杠桿的時機,主要還是要基於自己對行情的判斷:繼續下跌的幅度還有多大、發生的概率有多少?然後就像前面在原則2里提到的,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合適的安全杠桿即可。

閱讀全文

與浮存金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如建工股票 瀏覽:52
特斯拉新浪股票 瀏覽:190
借貸名義從國外匯錢 瀏覽:196
惠州證券公司電話 瀏覽:184
生產電解錳上市公司 瀏覽:194
恆生金融財富公司 瀏覽:193
70年代英鎊兌港元匯率港 瀏覽:802
3000韓幣匯率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705
江蘇省亞邦塗料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405
九州證券金融市場部 瀏覽:824
銀行對金融機構授信額度 瀏覽:483
華西證券非現場開戶傭金 瀏覽:910
香港天風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346
華聞傳媒股東結構 瀏覽:580
外匯管理局申報收到境外非居民 瀏覽:342
投資黃金和貴金屬經常被政府控制 瀏覽:46
外匯123形態 瀏覽:729
投資理財經典著作 瀏覽:763
股票交易時間段結束買價和賣價 瀏覽:423
哪個銀行外幣匯率最低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