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決定長期匯率和短期理論的理論

決定長期匯率和短期理論的理論

發布時間:2024-10-27 02:30:41

A. 炒外匯,請問匯率是如何決定的。謝謝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開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 匯率
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匯率與進出口
一般來說,本幣匯率降低,即本幣對外的幣值貶低,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若本幣匯率上升,即本幣對外的比值上升,則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
匯率與物價
從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來看,匯率的下降要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反之,本幣升值,其他條件不變,進口品的價格有可能降低,從而可以起抑制物價總水平的作用。
匯率與資本流出入
短期資本流動常常受到匯率的較大影響。當存在本幣對外貶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不願意持有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會將其轉兌成外匯,發生資本外流現象。同時,由於紛紛轉兌外匯,加劇外匯供過於求,會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下跌。反之,當存在本幣對外升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引發資本內流。同時,由於外匯紛紛轉兌本幣,外匯供求緊張,會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上升。
從短期來看,一國的匯率由對該國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機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 從長期來看,匯率主要取決於商品在本國的價格與在外國的價格的對比關系。以一種商品為例,如果1單位商品在美國生產需要5美元,在中國生產需要50元人民幣,則就這單位商品而言,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就是5:50,即1美元兌換10元人民幣。匯率則是所有進出口商品本國價格與外國價格的相對比價。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匯率的確定方法隨國際貨幣制度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長期中,一國價格水平相對於外國價格水平的上升,將導致該國傾向貶值;而一國相對價格水平的下降,將導致該國傾向升值。 關稅和限額使得一國傾向在長期中趨於升值。 對一國出口商品需求的增加導致該國貨幣升值;相反,對進口商品需求的增加導致該國貨幣貶值。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1)國際收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如果為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2)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率高,則該國貨幣匯率低。 (3)利率。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則匯率高。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 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目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編輯本段匯率變動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下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匯率對物價的影響:匯率下降會引起國內價格總水平的提高;匯率提高起到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 匯率對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1)對貿易收支影響: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後,一國的貨幣貶值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從而改善國際收支。 (2)對服務貿易收支影響:貶值利於改善該項目。 (3)對資本項目差額影響:實際的市場匯率與人們預期的市場匯率不相等時,造成國際資本的流動。
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1)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本幣貶值,一方面導致進口的商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由於出口的商品需求增長,導致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漲。 (2)對國民收入、就業和資源配置的影響:本幣貶值,利於出口限制進口,限制的生產資源轉向出口產業,進口替代產業,促使國民收入增加,就業增加,由此改變國內生產結構。 (3)對微觀經濟活動影響
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匯率變動被視為一種國際競爭與擴張的手段:貨幣貶值可以達到擴大對外銷售的目的;貨幣高估可以實現對外掠奪的目的;因此匯率的頻繁波動可以加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 一、 對國際收支影響 貨幣匯率
(一)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下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2、匯率對物價的影響:匯率下降會引起國內價格總水平的提高;匯率提高起到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 3、匯率對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二)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 1、對無形貿易收支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外幣購買力提高,不過商品和勞務低廉。本幣購買力降低,國外商品和勞務變貴,有利於該國旅遊與其他勞務收支狀況改善。 2、對單方轉移收入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如果國內價格不變或上漲相對緩慢,對該國單方轉移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3、對資本流出入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4、對官方儲備的影響:①本國貨幣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②儲備貨幣匯率下跌,使保持儲備貨幣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遭受損失儲備國家因貨幣貶值減少債務負擔,從中獲利。 二、對國內經濟影響 (一)對國內物價的影響 1、匯率變動通過進口商品價格變化 2、匯率變動以後,如對外貶值,由於獎入限出,對出口有利,進口相對不利,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國內市場的商品供應趨於緊張,價格趨於上漲。 3、匯率變動後,如本幣對外貶值,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貿易逆差減少以至順差增加,導致必增加該國貨幣投放量,在其他因素不變下,推動價格上漲。 4、對於貨幣兌換國家,如本幣對外幣有升值之勢,使大量國外資金流入,以謀取利差,若不採取必要控制措施,也推動該國的物價上漲。 (二)對國民收入、就業和資源配置的影響:本幣貶值,利於出口限制進口,限制的生產資源轉向出口產業,進口替代產業,促使國民收入增加,就業增加,由此改變國內生產結構。 三、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1、匯率不穩,加深國家爭奪銷售市場的斗爭,影響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 2、影響某些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促進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的形成。 3、加劇投機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同時又促進國際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 四、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1、一些主要國家匯率的變化直接影響國際外匯市場上其他貨幣匯率變化,使國際金融動盪不安。 2、由於匯率頻繁變動,外匯風險增加,外匯投機活動加劇,這就更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 3、匯率大起大落,尤其是主要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本借貸活動

B. 匯率理論現代匯率決定理論的內容

二戰後,Mundell和Fleming在IS-LM模型中加入了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提出了靜態 Mundell-Fleming模型,它在商品價格固定的前提下通過貨幣市場平衡研究匯率。然而,價格不變的假設與現實有較大差距,限制了其實際應用價值。



70年代,穆薩和貝爾森考慮了商品價格的完全彈性與貨幣主義方法,構建了彈性價格貨幣模型,強調了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但對商品價格完全彈性的假設過於理想化,模型在實際檢驗中往往不成立。



Dornbusch在1976年提出了黏性價格貨幣模型,引入了市場失衡和預期等因素,解釋了短期匯率偏離長期均衡的現象,被稱為動態Mundell-Fleming模型。盡管在某些情況下存在較大偏差,但其對短期匯率解釋有一定意義。



進入80年代,Obstfeld和Rogoff的REDUX模型在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該模型通過跨期均衡分析,結合微觀經濟學理論,預測和解釋了名義匯率。REDUX模型的改進版在短期預測方面表現良好,對長期匯率走勢有一定解釋力,但總體解釋力仍有待提高。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相較於傳統理論,更傾向於使用一般均衡分析和動態分析,且假設前提更貼近現實。盡管如此,它們在解釋和預測名義匯率方面的誤差仍有待進一步減小。




(2)決定長期匯率和短期理論的理論擴展閱讀

匯率理論是貨幣的對外價格-匯率的決定及其變化的理論模型。其中心思想為:匯率決定於外匯供求。西方匯率理論錯綜復雜,流派紛呈,有傳統匯率理論,也有現代匯率理論;有論證匯率決定的,也有說明匯率變動的。匯率理論作為金融理論的一部分,伴隨著匯率制度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由一種附屬理論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理論。

C. 決定匯率的理論有哪些

決定匯率的理論主要有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國際收支理論、資產市場理論等。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匯率由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決定。這種購買力可以理解為物價水平,即貨幣在國內市場上購買商品和服務的能力。根據這一理論,如果兩種貨幣的購買力發生變化,那麼匯率也會相應調整,以保持購買力平價。簡單地說,高購買力的貨幣匯率會升值,反之則貶值。購買力平價可以是絕對購買力平價或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著眼於兩國的一籃子商品和服務,而相對購買力平價則關注兩國間交換特定數量的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數量。


利率平價理論主要關注不同國家的市場利率差異對匯率的影響。根據這一理論,如果兩國的利率存在差異,那麼投資者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會將資金從低利率國家轉移到高利率國家。這種資本流動會導致高利率國家的貨幣升值,而低利率國家的貨幣貶值。投資者通過比較兩國投資收益率和匯率變動風險來做出投資決策。


國際收支理論強調國際收支狀況對匯率的決定作用。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直接影響其外匯儲備和外匯需求。如果一國存在持續的貿易順差或逆差,這將對其貨幣匯率產生影響。貿易順差意味著外匯供應增加,可能使本國貨幣升值;而貿易逆差則可能導致外匯需求增加,進而使本國貨幣貶值。該理論強調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在匯率形成中的作用。


資產市場理論則認為匯率受到各國資產市場條件的影響。該理論強調了資產市場的投資組合調整對匯率的影響。投資者會根據各國經濟前景、政策環境等因素調整其資產組合,這種資產組合的調整會導致資本流動和匯率變動。資產市場理論還考慮了長期資本流動、投資組合重新配置等因素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


以上是決定匯率的主要理論,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因素。這些理論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局限性和假設條件,但在理解和預測匯率變動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D. 急求!匯率決定基本理論四個內容

(一)國際借貸說
國際借貸說,也稱外匯供求論,由英國經濟學家葛遜(G•L•Goschen)於1861年在其出版的《外匯理論》(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一書中提出的。這一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較為流行。
該理論認為,外匯和其他商品一樣,價格的變動取決於市場的供求,即將外匯匯率看作是外匯的價格,其波動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的供求又是由國際收支所引致的國際債權債務關系,即國際借貸決定的。國際借貸的差額是決定匯率變動的基礎。如果一國的債權大於債務,國際市場上對該國貨幣供不應求,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在國際借貸中,只有那些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即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關系。對於那些雖然形成了借貸關系但沒有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也叫固定借貸,並不會馬上對外匯市場的供求產生影響。一般認為該理論只能解釋短期匯率的變動,但無法解釋長期匯率的決定。
(二)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三)匯兌心理說
匯兌心理說是國際借貸說與購買力平價說的結合,由法國學者阿夫達里昂(A•Aftalion)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提出的外匯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們需要外匯是因為要購買商品與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具有效用)。效用是外匯的價值基礎,真正的價值在於其邊際效用。而這又是人們主觀心理決定的。人們主觀上對外匯的評價不同,造成了外匯供求的變化,導致匯率的變動。它說明了客觀事實影響主觀評價,而主觀評價又反過來影響客觀事實。如外匯供給增加,邊際效用下降,心理評價降低,匯率就會下跌。這種主觀評價下外匯供求均衡時形成的匯率,就是外匯市場上的實際匯率。該學說的基礎是主觀效用論,主要解釋了短期匯率的形成,但是不能說明長期匯率的決定基礎。
(四)利率平價說
利率平價說,又稱遠期匯率論或利率裁定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於1923年提出,後由其他的經濟學家如愛因齊格(Einzig)等發展而形成。
該理論認為,在兩國間利率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資金將從低利率國流向高利率國去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投資者在比較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的時候,不僅考慮兩種資產利率提供的收益率,還要考慮兩種資產由於匯率變動所造成的收益變動。套利者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往往將套利業務與掉期業務同時進行。即投資者將資金調往高利國獲取利差的同時,賣出遠期高利率國貨幣,買進遠期低利率國貨幣。結果造成遠期外匯市場上高利率貨幣貼水,而低利率貨幣遠期升水。隨著這種套利活動的不斷進行,遠期價差就會不斷擴大,直到兩種資產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這時遠期匯差正好等於兩國利差,利率平價成立。利率平價說在描述匯率與利率之間的關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視了外匯管制、交易成本、投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按照利率平價去預測遠期匯率往往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E. 決定人民幣匯率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建議看一下匯率決定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假定t0時期A 國的物價水平為PA0,B國的物價水平為PB0,A 國貨幣的匯率為e0,t1時期A國的物價水平為 購買力平價
PA1,B國的物價水平為PB1,A 國貨幣的匯率為e1。PA為A國在t1時期以t0時期為基期的物價指數,PB為B國在t1時期以t0為基期的物價指數,則依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 相對購買力平價意味著匯率升降是由兩國的通脹率決定的
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投資者投資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投資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投資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差異,投資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iA是A 國貨幣的利率,iB是B國貨幣的利率,p是即期遠期匯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資者採取持有遠期合約的套補方式交易時,市場最終會使利率與匯率間形成下列關系:p = iA ? iB。其經濟含 利率平價學說
義是:匯率的遠期升貼水平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 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A 國遠期匯率必將升水,A國貨幣在遠期市場上將貶值。反之亦然。匯率的變動會抵消兩國間的利率差異,從而使金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 非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投資者根據自己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計算預期的收益,在承擔一定的匯率風險情況下進行投資活動。假定,Ep表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則Ep = iA ? iB。其經濟含義是:遠期的匯率預期變動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非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意味著市場預期A國貨幣在遠期將貶值。
國際收支學說通過說明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作用到匯率上。假定Y、Y'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國民收入,P、P'分別表示本國及外國的一般物價水平,i、i'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利率,e是本國的匯率,Eef是預期匯率。假定國際收支僅包括經常帳戶(CA)和資本與金融帳戶(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國的進出口決定,主要由Y、Y'、P、P'、e決定。因此,CA = f1(Y,Y',P,P',e)。K主要由i,i',e,Eef決定。因此K = f2(i,i',e,Eef)。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 如果將除匯率以外的其他變數均視為已經給定的外生變數,則匯率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變化到某一水平,從而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即: e = g(Y,Y',P,P',i,i',Eef) 國際收支說指出了匯率與國際收支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有利於全面分析短期內匯率的變動和決定。國際收支說並沒有對影響國際收支的眾多變數之間的關系,及其與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並得出具有明確因果關系的結論。國際收支學說是關於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
資產市場說: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 資產市場說
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也即所謂超調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認為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調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點,這使得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能成立,經濟存在著由短期平衡向長期平衡的過渡過程。在超調模型中,由於商品市場價格粘性的存在,當貨幣供給一次性增加以後,本幣的瞬時貶值程度大於其長期貶值程度,這一現象被稱為匯率的超調。
資產組合分析方法
1977年,Branson提出了匯率的資產組合分析方法。與貨幣分析方法相比,這一理論的特點是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風險等因素使非套補的利率平價不成立,從而需要對本幣資產與外匯資產的供求平衡在兩個獨立的市場上進行考察。二是將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制約著對各種資產的持有量,而經常帳戶的變動會對這一資產總量造成影響。這樣,這一模型將流量因素與存量因素結合了起來。 假定本國居民持有三種資產,本國貨幣M,本國政府發行的以本幣為面值的債券B,外國發行的以外幣為面值的債券F,一國資產總量為W=M+B+e'F。一國資產總量是分布在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之中的。從貨幣市場來看,貨幣供給是由政府控制的,貨幣需求是本國利率、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本國債券市場來看,本國債券供給同樣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增函數,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外國債券市場來看,外國債券的供給是通過經常帳戶的盈餘獲得的,在短期內也是固定的。對外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減函數,外國利率的增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 在以上三個市場中,不同資產供求的不平衡都會帶來相應的變數(主要是本國利率與匯率)的調整。只有當三個市場都處於平衡狀態時,該國的資產市場整體上才處於平衡狀態。這樣,在短期內,由於各種資產的供給量是既定的,資產市場的平衡會確定本國的利率與匯率水平。在長期內,對於既定的貨幣供給與本國債券供給,經常帳戶的失衡會帶來本國持有的外國債券總量變動,這一變動又會引起資產市場的調整。因此,在長期內,本國資產市場的平衡還要求經常帳戶處於平衡狀態。

F. 匯率理論的相關學說

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看成是唯一的財富。因此,他們主張要盡量多出口、少進口,以防止貨幣的流出,甚至主張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的流失。故此,他們特別注意影響商品進出口和貨幣輸出入匯率變化。
梅林斯在1620年前後提出了匯率的「貨幣供應論」。他指出匯率是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他認為,如果匯率以每單位英國貨幣可兌換的外幣來表示,外幣稀缺時,英國貨幣價格下降而外幣價格上升。此外,他已經認識到投機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張實行外匯管制,以實現匯率的穩定。而匯率應當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上,這就是鑄幣平價。
米塞爾敦認為導致英國貨幣流失的並不是鑄幣的貶值和投機行為,而是英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外匯交易從而鑄幣的移動,純粹是貿易差額所決定。因此,米塞爾敦的理論又被人稱為貿易差額論。
托馬斯·孟並不主張由政府禁止金銀的輸出。他認為只要保持貿易順差,商品輸出和貨幣輸出沒有不同,因為他堅信貿易順差會把更多的貨幣帶回國內。他已認識到外匯的供求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 1.洛克的匯率理論
洛克在《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中,闡述了他的匯率理論觀點。洛克的理論基於他的貨幣數量論。洛克認為,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是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兩國各自擁有的貴金屬(白銀)的多少;其二是貿易差額。
洛克認為,貿易差額是否影響貨幣的匯率,取決於以下四種因素:第一,應從國外收回的貨幣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幣帶回國內的困難和危險程度;第三,把錢存放在國外的風險程度;第四,國內急需的資金狀況。
克里斯蒂寧指出,貨幣只不過是一種計價單位並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來計算商品勞務及貴金屬的價格。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能同時引起物價的上漲和匯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寧認為,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物價上漲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一般說來匯率的變動並不受國內物價變動的影響,而是直接受外國貨幣需求的影響。
2.大衛·休漠的匯率理論
十八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漠和康替龍提出了「鑄幣點機制理論」。他們在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認為商品的價格隨貨幣數量的變化而發生嚴格的正比例變動,所以他們認為匯率決定於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的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鑄發國際收支調節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
3.約翰·穆勒的匯率理論和馬歇爾的匯率理論
約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對匯率理論也作了論述。他認為,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貿易收支的差額。
馬歇爾也注意過匯率問題,他是第一個區別了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引起貨幣貶值的不同的人。
4.戈遜的國際借貸說
1861年,英國經濟學家戈遜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出版了《外匯理論》一書,提出了匯率的國際借貸說,或稱外匯供求說從而第一次出現了系統的外匯理論。
戈遜認為,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外匯市場外匯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而外匯的供求則起源於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借貸。戈遜認為,利率的變動會引起國際資金的流動,而國際資金的流動又會影響即期匯標的價格,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 馬克思認為,匯率的變動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綜合的過程,只要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收付,都會影響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現金收支的兩國之間的商品交易或債權債務關系,則不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同時,人們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響匯率的變動。
馬克思認為,匯率運動是客觀經濟運動的一部分,同時又同客觀經濟運動是互相適應的。當一國對外支付大於外國對該國的支付時,該國貨幣的匯率趨於下跌;反之,則該國貨幣的匯率則趨於上漲,但匯率的下跌和上漲不是無限地進行的,而是自動恢復平衡。
馬克思認為,匯率是一種市場價格信號,匯率能「表示國際支付狀態和不同市場利息率狀態」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國家的價值單位具有了可比性。 1.基本理論
購買力平價說是由瑞典的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一種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對比關系決定的,而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又可以用兩國各自的物價水平來表示。即是: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來確定。
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學說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購買力之比,則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商」。
R=PA/PB
其中: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
PA為A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PB為B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卡塞爾又進一步地指出,「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於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是:
R1=R0(IA/IB)
其中:R1代表通貨膨脹後兩國貨幣間的新的匯率;
R0代表兩國通貨膨脹前兩國貨幣的匯率,又稱基期匯率;
IA代表A國的通貨膨脹率,IB代表B國的通貨膨脹率。
2.對購買力平價說的評價
首先,卡塞爾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兩國的物價水平)可以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這說明卡塞爾正確地抓住了事物之間的真實的聯系。其次,如果兩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因某種原因而中斷以後,在恢復正常的貿易關系時購買力平價就能為均衡匯率的確定提供一個好的目標,而事實上也的確沒有比這更好的指標。再次,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即撇開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目標。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針對各國貨幣相繼貶值、匯率頻頻波動、外匯市場混亂無序的現象,以阿夫塔里昂為首的法國學派提出了匯兌心理說,來解釋匯率運動的這種無秩序的現象。
外匯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求,而外幣需求產生的原因則是由於它可以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或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因外幣對每個人的邊際效用不同,故每個人對外幣的主觀評價各異。但在外匯市場上,因受每個人的主觀評價的影響而變動的外匯供求,會自動地趨於平衡,在這個均衡點上供求雙方所接受的價格即是匯率,它是外匯供求雙方對外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表現。 1923年,凱恩斯在《論貨幣的改革》一書中指出,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如果按年百分率來表示,傾向於等於兩個不同金融中心之間利息的差額。並且,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還傾向於按照供求狀況,圍繞這些利息平價上下波動。
利息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這樣一個命題: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遠期外匯升水(亦即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百分率差額)必定等於利差(在同樣的時間區間上所度量的)。
利息平價理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這就是未抵補的利息平價。其含義是:在沒有風險規避的狀況下,如果投機者預期本幣的貶值率大於本幣匯率的遠期貼水,這時將拋售遠期外匯購買即期外匯通過這些套購活動,遠期外匯的升水可以反應本幣的預期的貶值率。
根據利息平價理論,得出如下結論:1.如果國內利率與國外利率相等,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也相等,即遠期差價(升水或貼水)等於零。2.若國內利率高於外國利率,則遠期外匯差必為升水。3.若國外利率高於國內利率,遠期差價必為貼水。4.升水約等於國內利率高於國外利率之差,而貼水則約等於國外利率高於國內利率之差。 1961年,蒙代爾發表了《論最適度貨幣區理論》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適度貨幣區理論。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可否自由流動來劃分區域。在某些區域內,如果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即可作為一個最適度的貨幣區。
麥金農就提出了另一種劃分標准,即按經濟的開放程度作為劃分最適度貨幣區的標准。對一些相互間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開放經濟來說,組成一個貨幣區,相互之間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十分有利的。而對於與其貿易往來不太密切的地區,則實行彈性匯率比較有利。 該理論認為匯率決定於外匯的供求,而經常項目的變動是決定外匯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不同,阿爾吉認為,經常項目的變動是受兩國的國民收入、兩國的物價水平及兩國貨幣匯率本身的影響。本國出口主要取決於匯率、兩國的相對價格水平、外國國民收入的影響。本國居民的國外資產的積累,它主要受兩國的利率差及對未來匯率變化預期的影響。
根據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當KA=CA時,外匯供需平衡,此時匯率處於均衡匯率水平上。均衡匯率水平是由本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貨幣工資率、外國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對兩國貨幣匯率預期等因素決定的。 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經濟學家約翰遜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該理論實際上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貨幣學派的貨幣理論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有如下幾個重要的假定:
1.存在著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即存在著資本的充分流動性及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的充分可替代性。
2.存在著高效率的商品市場,自由的商品套購活動能保證「一價定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世界各地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按共同的貨幣計算,價格相同。
3.存在著高效率的外匯市場,市場參加者能根據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預期,並且他們的預期能強烈地影響市場上的匯率。
根據貨幣學派的理論,貨幣需求量是決定於實際收入和名義利率。
匯率等於兩國名義貨幣存量之比,乘以本國與外國實際收入函數之比,再乘以本國與外國名義利率函數之比。
當一國名義貨幣存量(即貨幣供應量)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當一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當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上升時,本幣匯率上升。當外國國民收入上升時,本幣匯率下跌。當外國的名義利率上升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 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蘭森、多恩布希及弗蘭克爾等經濟學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各種資產之間(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並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著資產收益率的差別。人們一般最願意選擇的是三種資產: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當然這三種資產在各投資者財富總額中所佔的比例大小,則取決於:1.各種資產收益率的大小。2.財富總量的大小。匯率是在兩國資本相對流動過程中有價證券市場上達到均衡時決定的,一切影響資產收益率的因素都會通過影響證券市場上資產的組合而決定匯率水平及其變動。

G. 當今世界上研究匯率變化的經典理論有哪些

當今世界上研究匯率變化的經典理論主要有三個:英國學者葛遜的國際借貸說、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利率平價說。其中以利率平價說和購買力平價說對市場的影響最大。值得廣大從事個人實盤外匯買賣客戶注意的是,以上的學說都有許多前提和假設,理論色彩較重。

國際借貸說

國際借貸說()是由英國學者葛遜(GeorgeGoschen)於1861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匯率是由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而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是由國際借貸所產生的,因此國際借貸關系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這里所講的國際借貸關系不僅包括貿易往來,還包括資本的輸出和輸入。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系已經形成但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國際借貸說認為只有流動接待相等時,外匯供給也相等,外匯匯率保持穩定;當流動債權大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大於求,外匯匯率下跌;當流動債權小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小於求,外匯匯率上升。

葛遜的理論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從國際收支的角度解釋外匯供求的變化,分析了匯率波動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論又稱為國際收支說或外匯供求說。這一理論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從目前的角度看,國際收支仍然是影響匯率變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從另一方面看,國際借貸說存在其歷史的局限性,它並沒有說明匯率決定的基礎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

購買力平價說

1916年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ustavCassel)在總結前人學術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購買力平價說(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簡稱PPP理論)。購買力評價說分為兩種形式: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
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的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
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利率平價說

利率平價說(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Keynes)於1923年首先提出,解釋了利率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從而引起匯率的變化。投資者為獲得較高的收益,會把資金從利率較低的國家轉向利率較高的國家,資金的流入將使利率較高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凱恩斯的學說解釋了貨幣市場上的利率差異同即期匯率、遠期匯率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遠期匯率的推導過程就是應用了利率平價的理論。雖然該理論的前提假設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價說突破了傳統的國際收支、物價水平的范疇,從資本流動的角度研究匯率的變化,奠定了現代匯率理論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決定長期匯率和短期理論的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專項補償 瀏覽:335
工行區域理財產品 瀏覽:128
千足金比黃金 瀏覽:746
經典外匯電影有哪些 瀏覽:242
上海信託bbs 瀏覽:359
今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 瀏覽:894
2月25人民幣港幣匯率 瀏覽:471
民間股神黃金版白青山 瀏覽:831
瑞士法郎對日元匯率 瀏覽:999
黃金3g是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191
全球鈷行業上市公司 瀏覽:902
網進科技的大股東 瀏覽:871
中國信託案例分析 瀏覽:798
210萬貸款30年 瀏覽:139
金盛貴金屬手機聽直播 瀏覽:283
復華信託杜俊雄 瀏覽:121
我要買黃金 瀏覽:440
融資租賃差額年金法 瀏覽:990
分期購買車可以貸款嗎 瀏覽:285
什麼是車輛辦抵押貸款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