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底層邏輯》讀後感之三:個人進化永不止步
閱讀劉潤老師的書《底層邏輯》的第三章: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
個體進化應該是每個渴望進步成長的人都關心的一個話題。在這一章的內容中,劉潤老師依然用干貨滿滿的總結和生動的講解為我怎樣推動個體的進化。
針對「個體進化」,劉潤老師在他的另一本書《進化的力量》的序言中有非常好的詮釋:
有人說:「進化論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學。」
在這個看似越來越「卷」的當下,總有各種那個樣的力量有意無意地推動著我們。想躺平,也會有有各種因素讓我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支棱起來。
今天在和一位得到同學聊天時,她說在她的行業里,你不努力有的是人努力。
各行各業何嘗不是如此呢?
躺著啥也不幹,那肯定不是應對這個不斷進化的世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我們自己,我們作為個體,找到自己的生態位,並在這個位置上不斷進行個體的進化。而不僅僅是和別人斗個你死我活。
因此,與其與隨大流、不分青紅皂白地和別人捲起來、大亂斗,不如找到自己的熱愛,並不斷提升、進化自己。
劉瀾老師在他的領導力課程中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擅長、熱愛和機會,這三個環你能選一個,你選哪一個?」
關於這個問題,我他多次拿到線下領導力課堂上討論。一般學員會分成三派,並激烈辯論。
而劉瀾老師為了找到答案,專門去研究了管理大師、成功人士們的答案。他發現,這些大咖、大牛、大神的答案驚人的一致——熱愛!
「德魯克、喬布斯、巴菲特、稻盛和夫……他們都說——熱愛優先。」
管理學大師柯林斯說過:「要成就偉業,你要從熱愛出發。」
帶著這樣的認知,再來讀劉潤老師關於個人進化的底層邏輯就會對自己更具指導意義和針對性。
特別是老師提到的可怕的勤奮、高效的可怕的勤奮。
看看那些已經聰明到頂點的人,他們往往還非常勤奮、努力。當資質比我們好的人還比我們用功、勤奮、努力時,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連站的地方都沒了?
我想不是的。我們要在找自己熱愛、擅長、機會的同時,花時間、花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有一技之長,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我們要把時間精力放在提高自己上、自我增值上,而不是患得患失、與人糾結、和人八卦上。
我們要通過與優秀的人鏈接、共事來倒逼自己成長進步。
要看書、學習不斷拓寬認知的邊界、拓展觀察的視角,挖掘思想的深度。
我們要學習並時間管理,找到、學習並踐行對自己有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論和工具。
如劉潤老師所說:「選擇做那些對你來說最最重要的事情。然後,使用更高效的方法、更稱手的工具。……最可怕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最可怕的效率是伸縮時間的效率。最可怕的杠桿是撬動人心的杠桿。」
無戒學堂2022年日更第150天
B. 為什麼成功的外匯交易員都不建議別人做交易
很多新手覺得交易非常容易,不就是一買一賣,錢就到手了,不要說10%的盈利,可能瞬間賺到200%,或者300%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你到現在還是這么認為,勸你往下看。
交易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首先:交易規則。
200倍杠桿,多空交易,5x24小時不間斷的行情。只要你想交易市場從來都不缺少機會。很多交易品種的波幅巨大;黃金原油是公認的凶險的商品。
其次:交易反人性,交易行為難以掌控。
人心比市場更凶險。這個問題真的不需要刻意的去說太多,因為沒有經歷交易中失敗的人聽不懂。而因為人性不可控錯過和做錯行情的人不說也會懂。在交易中你真的對手不是市場,不是行情,其實是你自己。
再次:交易的慣性。
我做全職交易這些年見過很多交易多年卻因為同樣的原因穩定虧損的交易員。
身邊一位交易員7年時間依然做不到嚴格止損。每次在進場之前都能想好止損點,甚至都掛好止損單,但是價格逼近止損價時候,就會手動撤掉止損單;之後會補倉。很多時候這樣補倉都是對的。但只要有一次遇到單邊行情一夜回到解放前。
另外一位朋友頻繁交易,止損很嚴格,但是不停的在小級別找方向。止損設置的很小,設置在分鍾的級別,卻是奢望拿住日線級別的趨勢。並不是這樣不可以,而是成功率太低,頻繁止損之後,交易心理發生變化進入頻繁交易的狀態。
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嗎?不持倉的時候都知道,一旦持倉都管不住自己的手,越虧越多。
越錯越做,越做越錯;惡性循環。
我全職交易的10年時間,深深懂得市場中虧損的最終的源泉就是貪欲。很多人都覺得市場200倍的杠桿,動不動就想在市場中翻倍,貪欲。很多人不想止損不捨得止損,貪欲。很多人每天都待在市場中頻繁交易,貪欲。很多人奢望不切實際的以小博大,貪欲。
交易考驗的不是你是否是一個極度聰明,學習能力強的人,考驗的是你對自己慾望的把控。學習交易技術這件事情,只要花費時間都能完成,但如果你是一個無法控制住自己慾望的人,建議你慎重考慮。
交易難:看得破,忍不住;想的到,做不來。(以上內容來源於匯乎用戶【八位數花園】)
C. 中國股災如何去杠桿
你好,「杠桿」是指負債經營,「杠桿率」是指負債率,「去杠桿」是指避免企業負債經營或盡量降低企業負債率,「去杠桿化」是指用股權融資代替債權融資作為企業融資的主導方式乃至唯一方式。
D. 經濟下行為什麼堅持去杠桿
經濟下行情況下,去杠桿是因為過去經濟結構扭曲。不過,去杠桿重點應該是產能過剩行業。所以,去杠桿就是要使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會活的轉型轉出去,不會活的死去,即可獲得產需新的平衡。如果產能過剩行業繼續靠杠桿繼續維持下去,經濟結構難以得到捋順,只會加大企業庫存,不但產效低,而且對整體經濟轉型升級無益。
但實際問題往往是要看到兩方面的。事實上,國家不再拿「4萬億」投資拉動經濟,存款利率卻一降再降,存款利率收益跟不上物價上漲時,老百姓不能眼看著手中所存的錢在銀行存著不斷貶值,就不得不想辦法去投資做大眾創業,爭取保值增值。只要這些錢投到經濟領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就會保證一定動力。只是股票不行,就去投實業;實業不賺錢,就最終流向房地產。然後,導致保值可能性高的一線城市房價暴漲時,再發限令抑制房價。
經濟問題,真的很復雜,經濟學家真的沒有開出多少靈丹妙葯。況且以醫理看,「西葯」可能速效,但傷胃;「中葯」治病比較溫和,但葯效較慢,經濟政策也有有類似的選擇,看誰喜歡哪一口了。但不管採取什麼政策,一是不能讓人民的收入下降,二是不能造成失業大問題,脫離這兩個目標,失去人心,政策實施就難以為繼。
E. 世界上最老的中心銀行
「我站起來了,站在廣闊的地平線上,再沒有人,能把我重新推下去。」詩人舒婷,曾這樣謳歌奔涌澎湃的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百廢待興,但處處是青春的活力和追逐夢想的身影。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三十五年前,作為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代表——中信銀行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應運而生。
緣起:有擔當的開始
這家銀行的故事要從35年前北京國際大廈一間小小的會議室說起。
1987年4月14日,在北京國際大廈,時任名譽董事長榮毅仁先生主持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信銀行的前身——中信實業銀行成立。這是改革開放後成立的第一家全國性綜合性商業銀行。
作為我國較早參與國內外金融市場融資的商業銀行,成立伊始,年輕的中信銀行就走向國際,積極參與境內外金融市場競爭,並代表中信集團在東京、紐約、倫敦等資本市場上成功地發行了一筆又一筆債券,多次作為國際銀團參與行和牽頭行參加對國內外企業的銀團貸款,為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大力引進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書寫了中國金融發展史上的多個第一。
進入新世紀,以「入世」為起點,國內商業銀行跟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腳步獲得了飛速發展,其結果就是:我國銀行業規模不斷壯大,並逐步實現從小到大,由大到強的變革,並在全球金融市場有了自己的位置。期間,作為重要一員的中信銀行經歷了正式更名、改制上市,於2007年成功IPO,並在資本市場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奠定了如今股權多元化、經營特色化和治理現代化的基礎。
歷經三十五載芳華,初創時的企業牌匾依舊佇立在中信銀行行史展廳當中,但中信銀行如今的模樣和內在都已然發生了「巨變」: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銀行資產總額超過8.2萬億元,存、貸款規模雙雙突破5萬億元大關,並在國內153個大中城市設有1,423家營業網點,擁有員工人數近6萬名。同時不良貸款持續保持「雙降」,撥備覆蓋率繼續提升,資產質量持續向好。在近期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全球銀行1000強中,中信銀行一級資本攀升至全球排名第19位,在所有上榜中資銀行中增長規模排名第一,穩健與杠桿情況位居股份行第二。
換擋價值賽道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在過去5-10年的計算周期里,從追求「規模」增長轉變到探求「價值」突破,成為銀行從業者們的努力方向。這對於以往習慣於壘大戶、賺快錢的機構而言,放棄「規模情結」很難,「降速換擋」到新的價值賽道更不容易——這意味著放棄簡單粗放的「賺錢」模式,需要時刻以客戶為中心、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目標,統籌分配對公與零售、信貸與中收、傳統業務與金融科技等資源和能力,為市場、客戶和社會創造價值。
但形勢逼人——在經濟結構轉型、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我國金融體系向直接融資轉化的長期趨勢下,尤其是後疫情時代市場環境出現一系列新的變化,社會各相關方對銀行業在支持實體經濟、共同富裕以及加強風險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傳統上「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觀點深入人心,但隨著疫情反復以及穩增長的壓力,需要在零售業務增長放緩的壓力下尋求對公等其他板塊彌補。如何進行價值創造,實現銀行持續穩健發展,這考驗著銀行管理層經營智慧。
回顧中信銀行發展歷程的一些重要時刻——2015年,中信銀行開始制定、實施三年戰略規劃,在連續兩季三年規劃的實施中,中信銀行實現了對公、零售、金融市場業務從「一體兩翼」到「三駕齊驅」的業務結構轉變。2021年,在集團戰略領導下,中信銀行發布了最新的三年規劃,主動布局制定了「342強核行動方案」。該方案聚焦打造「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三大核心能力,形成了以財富管理為主體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價值鏈和互促體系。其背後就是要通過條線、業務、客戶、產品、服務以及內外部資源的協同聯動,形成對客戶全鏈條全維度的服務能力。
事實上,源於輕資本、弱周期的特性,近年來財富管理已經成為各家銀行的戰略業務、賽道業務。但中信銀行的特色路徑是從個人客戶和公司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出發,尋求資產管理解決方案;繼而通過資產管理有效銜接資金端與資產端,促進綜合融資服務能力提升,形成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三個齒輪的互相促進,共生共榮。同時,依託中信銀行素有的「對公優勢」以及與中信集團的「協同優勢」,三大齒輪的正向運轉更是獲得持續的「潤滑劑」和「加油站」。
數據進一步佐證價值賽道生長力,根據2022年中期業績顯示中信銀行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三大核心業務能力建設效果顯著。在財富管理端,在外部市場承壓的大環境下,中信銀行以財富管理為核心牽引打造「新零售」構建起「三全、四環、兩翼、五主」的戰略體系,截至2022上半年,中信銀行個人客戶管理資產余額(含市值)達3.70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49%;在資產管理端,中信銀行理財總規模1.65萬億元,其中新產品規模佔比提升至93.92%;非貨幣固收類產品規模增長3,318.07億元;在綜合融資端,融資余額達12.1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9%,已構建起完善的生態圈價值體系。
可以說,中信銀行通過三十五載的積累,尤其是近年來規劃和行動方案的戰略指引下,已經走上價值銀行的賽道。
特色經營
成功換擋價值賽道,除了中信銀行人自身的努力之外,還離不開「集團的協同」。
不同於一般的商業銀行,中信銀行35年的發展史從來不是「孤軍作戰」,更像是兄弟姐妹齊心協力的家族奮斗史。
在十八歲的「成年禮」之前,呈現於銀行業和客戶面前的中信銀行,一直名為中信實業銀行;即使十八歲成年「更名」之後,中信銀行在面對客戶時,還可以拉上自己的大家族——中信集團、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信託、中信保誠以及更多實業兄弟公司等。
在中信集團「一個中信、一個客戶」的原則下,中信銀行可以依靠集團「金融全牌照」和「產業全覆蓋」的差異化優勢開展特色經營,創新服務產品,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從同質化競爭中突圍。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在中信銀行成立35周年的特別節點,也成為中信金控元年。伴隨中信金控的成立,將帶來「三個有利於」,助力識別大風險,發現大機遇:一是有利於做強綜合金融服務,比如由各家金控子公司共同參與設立了財富管理委員會,群策群力,共同制定方案推進營銷;二是有利於做優客戶服務體系,提升客戶體驗,逐步形成團隊融合模式;三是做實全面風控體系,包括在更大范圍內更早地捕捉風險點,並且協同處置已經存在的問題等。
設想一個典型的場景:一位中信銀行的業務經理對接了一家科技企業的金融需求,除了常規的信貸融資外,他們還希望更進一步開拓在資本市場和產業生態的合作。對此,在融融協同方面,中信銀行可藉助各子公司牌照優勢,補齊經營短板,推動在財富管理、資本市場、資產託管、不良處置四大領域實現協同新突破;在產融協同方面,中信銀行可依託集團在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新型城鎮化四大實業板塊子公司的業務,與中信集團資本投資平台、資本運營和戰略投資平台強化聯動。
在「金融脫媒」與「去中介化」的趨勢下,中信銀行努力整合各種融資渠道和產品,綜合運用「商行+投行」「股權+債權」「境內+境外」「批發+零售」等模式,實現由傳統「信用中介」,向聚合型「服務中介」的升級蝶變。同時,藉助中信集團在實業領域多年深耕的寶貴經驗,為客戶提供專業的行業洞見,更好地賦能客戶發展,讓「不止於金融」的服務不斷延伸,這也是中信銀行特色經營的應有之義。
根據2022年中報數據顯示,中信銀行依託集團的協同優勢,對戰略客戶逐戶定製綜合金融服務方案,讓存款日均余額達13,296.09億元;又例如,中信銀行上半年通過集團協同拉動託管規模新增7,794.49億元,協同資產託管規模近2萬億元。可以說,中信協同之下的特色經營,成果頗豐,也讓中信銀行獲得更為持久的發展動能。
有溫度的傳承
金融背後站立的是千家萬戶,堅持金融為民,永遠是其初心和使命。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金融建設和發展的重大命題。
在此背景下,作為我國金融體系核心的商業銀行將肩負「新金融」的更大使命——廣度上,要覆蓋最廣泛的大眾,包括傳統金融可能忽略的普惠和弱勢群體;溫度上,不只是考慮「商業利潤」,還要轉向「人本」,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跳出金融做金融」,用「金融+社會」的雙重視角去審視所有的金融服務,去滿足大眾對金融服務和美好生活的期待。
回望中信銀行35年的發展史,服務大眾的新金融理念一開始就植入在其基因中,並在時代發展中始終保持初心和溫暖,並在金融科技等力量的加持下,愈發具有影響力。
在零售領域,近年來,中信銀行在保持對公優勢的前提下,零售業務突出溫度「異軍突起」,構建了特殊的客戶分層體系,在出國、養老、高凈值客戶、信用卡等細分客群市場上另闢蹊徑,並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與合作夥伴一起構建了能夠滿足用戶不同需求的生態圈。
在普惠金融領域,面對全球性的小微金融服務難點、痛點,中信銀行以科技能力為支撐,建立起一套貫穿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營銷獲客精準化、產品服務人性化、風險管理智能化和運營管理數字化,藉助於手上「溫柔的手術刀」去解決社會難點,讓自己變身一位有溫度的「社會醫者」。
實際上,有溫度從成立之初,便是中信銀行發展的底色——作為社會財富的匯聚平台,銀行既要為經濟社會「供暖」,挺起民族復興的脊樑,也要為全行業「供暖」,以資產配置拓展財富管理的寬度,還要為全行員工「供暖」,將自身發展與員工的幸福感緊密結合。恰如中信銀行的創始人、中國現代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榮毅仁先生一生心懷祖國、心繫人民的情懷以及回報社會、造福人民的崇高品質,這份對人民和社會的拳拳之心,在中信銀行的發展中得以薪火相傳。
結語:讓信任有傳承,讓財富有溫度
守初心、讓信任有傳承;鑄偉業、讓財富有溫度。
回顧歷史,世界銀行業300多年來歷經多次興衰沉浮,才得以成長出一些百年老字型大小。從中國銀行業來看,我國的商業銀行史還非常短暫。展望未來,只有不片面追求規模和利潤的最大化並積極進行價值創造,把自身的發展融入時代的潮流,時刻響應人民的呼應,才能迸發出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中信銀行35年的發展之路,就是這樣的歷程。
面向未來,面對共同富裕的時代考題、多元市場的個性需求以及協同發展的業務機遇,中信銀行近日發布了全新品牌口號「讓財富有溫度」——將繼續以「有溫度」的服務提供客戶全方位體驗,以「有溫度」的管理凝聚內部發展合力,以「有溫度」的品牌塑造值得託付未來的「價值銀行」。中信銀行35年的蝶變之路,也證明了這條道路,可以越走越遠。
F. 中國的金融創新現狀如何
淺談中國金融市場由於創新過度,而造成「脫實入虛」
我認為從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這個例子來看,金融市場過度創新是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造成的偏離實體經濟最具有論證的經驗教訓。從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教訓的角度,應重視以下問題: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克服市場自身的缺陷;二是要擺正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三是要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四是外匯儲備多元化和人民幣結算逐步走向國際化。
中國金融業發展或許已經過度——中國社科院
長期以來,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認識深入人心。但是,隨著金融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當金融體系脫離抑制進入深化甚至變得過於發展之後,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如何呢?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被普遍認為是金融過度發展的結果。以此為轉折點,對金融發展有利於經濟增長的質疑和批判之聲變得響亮起來。比如克魯格曼就認為「金融業的過度發展弊大於利」,「金融吸納了整個社會太多的財富與人才」,不少實證研究結論也轉而支持這一判斷。對此,我覺得,無論是美國名目繁多的衍生產品,還是中國日益「創新」的影子銀行體系,都意味著金融發展或許已經過度了。
近幾年來,中國金融業快速增長,工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快速下滑,表現為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我認為,這種現象反映出金融運行效率的低下,威脅著金融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預示著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正在提高,也暗示著金融市場存在創新過度偏離了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的方向。要從根源上防範這一風險,需要強化金融競爭,完善宏觀調控,控制資產價格泡沫,改革金融監管體系,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最後我想藉此文章引申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1. 穩步推進金融去杠桿,並與實體經濟的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相結合,才能有效消除金融市場創新過度的風險。
2.要向政府諫言改進和完善宏觀調控協調。推進金融領域的監管、改革與開放。
3.增加金融機構與產品供給,通過強化競爭來降低金融業的利潤率
4.遏制資產價格的過快上漲,嚴密防控資產價格泡沫,扭轉持有資產比投資實業更賺錢的局面;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讓金融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G. 炒股能用杠桿嗎
可以使用杠桿,當然也是有幾個條件的:
1.你必須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來源。這是你的膽。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沒有膽,在股票上是賺
不了錢的。要是你沒有穩定的現金流來源,你就不可能有膽,你用了杠桿很容易心態失衡,導
致盈利變虧損。
2.本次康波的確定性有多大?行業和個股的困境反轉是不是100%確定?
3.是否有能力進行簡單的估值?能判斷股價是在價值期內還是已經進入了泡沫區?當股價進入
泡沫區的時候,一定要先卸掉杠桿。
4.對於穩定增長型的估值不算低估的股票,哪怕它的向上趨勢走得很好,堅決不用融資杠桿。
比如現在的價格融資去買茅台的,或者是現在的價格仍然沒有去掉茅台的融資杠桿的,那絕對
是賭徒、賭博鬼,而且是賭紅眼的。
5.下跌趨勢的股票絕不用杠桿去押,不管它將來有怎樣的利好。
6.系統性風險出現的時候,第一時間去掉杠桿。
(包括整體泡沫嚴重而開始崩塌式下跌,包括
大的政策轉向一
重大的貨幣政策、行業政策、監管政策等轉向負面。)
H. 杠桿解,就是要站在更長遠的立場看問題,然後回到當前提升執行力,所以什麼
長遠考慮是杠桿解的關鍵。
有些人說,活在當下是無鬥志,沒有長遠追求的人
可是換個角度想,如果連當下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如何去考慮長遠的問題。
有時候還是需要把當下最緊急,最關鍵解決的問題處理好了,才有心思考慮長遠的問題。
因為很多遠慮必須是近憂處理解決好了,才能一步步靠近。
就像建房子一樣,雖然我們都知道最終的目的是房子,但是基底的基礎都沒有穩健扎實,就算建造起來的房子也是危危可及。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要急功近利,有些時候物必極反,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把當下的事做好,才有更多的空間及時間考慮長遠的計劃與目標。
俗話說:「先小人,後君子」、「親姐妹明算賬」,合夥公司的存在,主要是建立在各合夥人的口頭或書面協議上。為了日後合夥人之間減少不必要的糾紛與麻煩,合夥協議最好以白紙黑字的形式寫好,並進行法律公證,如遇到業務、利潤分配等問題上的重大分歧,合夥協議是唯一可以遵循的根本大法。
大家在一起就是一種緣分。合夥做生意就和談戀愛一樣,既不可能沒有爭執,也不會一帆風順,更不會天天過年,只要各合夥人都時刻牢記要寬容對方、體諒對方,知道怎麼樣去修補彼此間的矛盾、怎樣去彌補工作上的失誤,這才是最重要的。再說,既然哥兒幾個有緣在一起合作,總歸是一種緣分,「和氣生財」嘛,最好還是大家齊心協力賺大錢。
當然,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如果出現嚴重的分歧,各合夥人實在無法繼續合作下去,那就好合好散,若是勉強維持合作關系,不僅對公司效益沒有幫助,還可能加深甚至激化各合夥人之間的矛盾,到那時就會形成無法收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