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篇關於財務杠桿效應理論的文獻綜述
財務杠桿的文獻綜述
米勒的「MM理論」,在財務理論界引起較大反響,在於它與傳統財務理論的大相徑庭。早期的「MM理論」(「無關論」)包括如下三個重要結論:
1、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和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如果不考慮公司所得稅和破產風險,且資本市場充分發育並有效運行,則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資本總成本和公司價值無關,或者說,公司資本結構的變動,不會影響公司加權平均的資金總成本,也不會影響到公司的市場價值,這是因為,盡管負債資金成本低,但隨著負債比率的上升,投資者會要求較高的收益率,因而公司的股權資金成本也會上升,也就是說,由於負債增加所降低的資金成本,會由於股權資金成本的上升所抵銷,更多的負債無助於降低資金總成本。
2、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對股票上市公司而言,在完善的資本市場條件下,資本向高收益公司自由地流動,最終會使不同資本結構的公司價值相等。例如A公司沒有負債時,財務風險較低,投資收益率也較高,而B公司負債較多,財務風險較大,股價也較低,那麼其股東可能出售其股票,轉而購買A公司的股票,以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這種追求高收益的資本流動短期內看會造成A公司股價上漲、B公司股票下跌,但從長期來看,當投資者發現以較高的股價投資A公司的收益還不及投資B公司的收益時,情況卻會相反,從而導致A公司股票價值下跌而B公司股票價格上升。因此,「MM理論」認為,若以股票市價總值來衡量公司價值,那麼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
3、如果籌資決策與投資決策分離,那麼公司的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無關。「MM理論」認為,公司價值完全由公司資產的獲利能力或投資組合決定,股息與保留盈餘之間的分配比例不影響公司價值,因為股息支付雖能暫時提高股票市價,但公司必須為此而擴大籌資,這樣會使企業資金成本提高和財務風險上升,從而引起公司股價下跌,兩者將會相互抵銷。因此,米勒認為,股息政策僅能反映目前收入與未來期望收入的關系,其本身並不能決定股票市價或公司價值,這一論斷與傳統財務理論也是大相徑庭的。
「MM理論」的前提是完善的資本市場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不考慮公司所得稅,然而現實中不存在完善的資本市場,且還有許多阻礙資本流動的因素,尤其是所得稅對各個公司而言都是存在的,因此,米勒等人後來又對「MM理論」進行了一定的修正,他們認為:考慮所得稅因素後,盡管股權資金成本會隨負債比率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卻會慢於負債比率的提高,因此,修正後的「MM理論」認為,在考慮所得稅後,公司使用的負債越高,其加權平均成本就越低,公司收益乃至價值就越高,這就是修正後的「MM理論」,又稱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公司價值的相關論(簡稱「相關論」)。
按照修正後的「MM理論」,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是100%的負債,但這種情形在現代社會顯然不合理,因此,後來有些學者引入市場均衡理論和代理成本、財務桔據成本(因償債能力不足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損失)等因素,對「MM理論」進一步加以完善。首先是斯蒂格利茲(Stiglitz)等人將市場均衡理論(Market Equilibrium)引入資本結構研究,他們認為,提高公司負債比率,會使公司財務風險上升,破產風險加大,從而迫使公司不選擇最大負債率(100%)的籌資方案而選擇次優籌資方案;另一方面,隨著公司負債比率的上升,債權人因承受更大的風險而要求更高的利率回報,從而導致負債成本上升,籌資難度加大,這樣也會限制公司過度負債。在此之後,又有一些學者將代理成本、財務拮據成本等理論引入資本結構研究,結論是:當公司負債比率達到某一界限之前(如50%),舉債的減稅收益將大大超過股權資金成本上升的損失,隨著負債比率的升高,舉債的減稅收益與股權資金成本的增加將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超過此點後,財務桔據成本和代理成本會上升,在達到另一個峰值時(如80%),舉債減稅的邊際收益正好被負債提高的損失(包括股本成本、財務桔據成本、代理成本的提高)所抵銷,超過此峰值後,負債提高的損失將超過舉債的減稅收益。因此,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相關,但也不是負債越高越好,從而使資本結構理論更趨完善。
米勒教授所提出的資本結構理論盡管有一定的前提和假設條件,但對於開拓人們的視野,推動資本結構理論乃至投資理論的研究,引導人們從動態的角度把握資本結構與資本成本、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以及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MM理論」被西方經濟學界稱之為一次「革命性變革」和「整個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理論的奠基石」。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對米勒、夏普(Sharpe)、馬克維茲(MarkowitZ)三人(後兩人亦為財務經濟學家)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的聲明中所說:米勒在財務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對企業財務理論貢獻重大,獲獎乃實至名歸;聲明又說:米勒參與革新企業財務守則,將之從一系列鬆散的規則轉化成可盡量擴大股東價值的守則,影響深遠。米勒生前曾多次到我國香港訪問講學,尤其是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精彩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為如此,香港《情報》在評論米勒逝世的消息時說:「巨星隕落,影響長存」。
Ⅱ 怎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及創新能力
摘 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要把握科學探究程序,把握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實驗計劃的制定要具有開放性和可操作性,要將教學目標與科學探究有機的結合,要將物理方法與實驗教學相滲透,在實際的探究實驗中,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科學問題,要給學生交流與評價的互動空間,要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並要盡量肯定學生的創新能力,激勵學生獲取成功的信心,還要把探究實驗深入到課外和家庭中去做,這樣才能促進基礎知識向實際能力轉化,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科學探究 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
引 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及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內容,物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及創新能力方面又走在各學科前列。
所謂科學探究,就是讓學生去模擬科學家的工作過程,按照一定的科學思維程序去探索學習的過程,從中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體驗探究過程的心理感受。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知識在社會生活發展中的含量越來越高,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越來越受到世人的矚目,決定個人命運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識的多少,而在於更新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大小,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本身。新課標指出,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應適當增加設計性實驗,嘗試利用實驗手段和已知的規律進行有目的的實驗。因此物理實驗教學不能只局限於培養學生熟練的操作技能上,而應把教學的根本目的界定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等創新能力的具有開拓發展特點的復合型人才。
一、把握科學探究程序,將教學目標與科學探究有機的結合起來
科學探究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創造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因此,探究實質是一個思維的過程,這個思維的過程是模擬科學工作者進行科研的思維程序來進行的。這種思維程序也就是學生科學探究的程序步驟。這種思維程序有如下的各個要素組成: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這一思維程序對教師來講是進行探究教學的一種重要的參考模式,對於學生來講是他們進行探究學習、創造活動的重要參考步驟,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的學習目標。
另外,在探究過程中,為了完成探究的各個要素還離不開一些具體的方法,如控制變數法、等效替代法、歸納法等等。
但是科學探究課題的選擇以及活動的范圍、層次都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循序漸進。課題應該從小到大,活動要從簡單到復雜,要求從低到高,要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整個探究活動中要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同階段的探究實驗,有不同的達成目標。如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的掌握,在八年級物理中,安排了不同達成目標的探究實驗逐一展開。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循序漸進。學期過半時,探究物質熔化和凝固後學生的探究能力已初步具備。在八年級(上),最初的幾個探究都是非常簡單的、定性的,例如第14頁「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第21頁「探究: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幾個探究都是一兩步就能解決的。此後的幾個探究逐漸復雜,到八年級(上)的最後,關於串並聯電路電流、電壓關系的探究已經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動了。同時要對初中階段的探究實驗有總體的把握,將三維目標的達成滲透到各個探究實驗之中,最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二、把握科學探究方法,將物理方法與實驗教學相滲透
探究式學習,是通過探究過程,讓學生體會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探究式實驗教學中,要學生適時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十分必要。比如我在「磁場」一節的教學中,首先舉例:電流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怎樣知道它的存在?空氣也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怎樣感知它的存在?學生回答:用電流表測或接入小燈泡即可,而有風時我們知道空氣的存在。緊接著我馬上指出,這就是物理學中常見的轉化法,而我們今天開展的探究磁場這種物質的存在也要用類似的方法。用小磁針的轉動來說明磁體周圍的特殊物質磁場的存在。然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生探究後我們又順勢引如磁感線來描述磁場,這時又讓學生回憶光線的引入用到了什麼方法?學生馬上回答:建模法。我又問:那我們引入磁感線用到的正是這種方法,這樣物理研究的一些方法就順利地教給了學生。又如我們講過的等效電路、等效電阻、分力與合力等效等又應該滲透等效法,等效法是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所以在探究式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學習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並把這些方法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實際的探究實驗中,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科學問題
在實際的探究實驗中,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情景,使學生通過觀察、感知、體驗後發現問題;或者創設一定的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點燃智慧的火花,產生探究問題。
具體的操作步驟:
設置問題情景→分析歸納情境體現的內在規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例1 在電路連接方式的探究實驗中,在未講電路時,開始就讓學生到實驗室,進行分組實驗,每組3-4人,分給每組3-4個電鍵開關,三盞小燈泡及燈座,電池組,若干導線,給學生1個實驗要求,就是讓三盞燈都亮起來,另外每個小組都要就實驗提出1個以上表述正確的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後就記在黑板上,比賽哪個組提出的問題多。
例2 在研究摩擦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時,提出問題的過程如下:
設置問題情境1:多組相同壓力下摩擦力大小不同的例子。
分析歸納:壓力相同情況下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
設置問題情境2:多組接觸面相同的情況下摩擦力大小不同的例子。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何去表示這種現象。
例3 在進行「導體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來設計:
問題情景l:先在課桌上放置兩種不同規格的燈泡「220 V 100W」和「220 V 15 W」比較它們在正常工作時的亮暗情況,初步思考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
問題情景2:讓學生去觀察、比較兩個燈絲的外部特點,猜想一下導體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問題情景3:如何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你的猜想的正確性?實驗中需要哪些器材?
問題情景4:想像一下導體的電阻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研究電阻與溫度的關系。
四、探究實驗計劃的制定要具有開放性和可操作性
探究實驗計劃的制定過程中,教師不可急於告訴和引導到自己或教材的要求上,以體現人的智能結構的多元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達成對知識形成多角的、豐富的理解,從而使他們在面對新問題時,能靈活利用處理。讓學生制定好計劃做好實驗准備:包括器材、過程(表格)……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體現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做事目的明確,帶著問題去研究。學生把設計的方案提出後能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從而張揚了個性,會充滿自信心。設計實驗是一個創造過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直接影響到探究的結果。我們的做法是,先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設計,小組之間、組與組之間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哪組設計的方案好,對確實設計有困難的教師加以積極地引導。
例1 怎樣將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變為可以觀察比較的對象。學生的設計方案令教師驚嘆,有的讓燒杯里的相同的水吸熱不同而升高的溫度也不同,有的讓燒瓶里的空氣受熱膨脹而使玻璃管的紅水柱上升,有的讓燈絲發熱升溫而發光,有的讓火柴梗吸收電熱升溫達到著火點而燃燒,……在這五彩繽紛的答案背後,我們看到了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又一次的提升。
例2 在講「光的反射」時,有的組設計的方案看不出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傳播的路徑,只能看到反射光射出的一個點。這時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怎樣才能將入射光、反射光的傳播路徑顯示出來。
例3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有的設計了改變物體到透鏡距離的方案,有的設計了改變物距與像距的實驗方案,而在物距與像距的改變時,有的有設計了使物體與光屏的距離保持不變,移動透鏡來改變物距與像距的大小關系。對這些方案的探究,使他們領悟到了很多知識以外的東西。
五、探究實驗要給學生交流與評價的互動空間,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
滿足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得出實驗的結論不意味著科學探究的完成。對結果的評估、科學解釋、對實驗的反思必不可少。創造心理學信息催化理論認為: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我們兩個人將各佔有兩個思想,這是擴散性。信息擴散思想交換的結果,不只是各自佔有幾種思想,還可以通過組合改造已有的思想而產生新的思想,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過聯想作用激發一些有價值的觀念,這就導致創造。所以我想重點要提示各位同仁,對這個環節千萬不能忽視。評估與交流可以是自我反思、小組互評、組內互評、師生互評。
例1 在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完成以後,選擇固定物與光屏不動的同學,在實驗中走了不少的彎路,遇到了不同的困惑,在實驗時,有的始終找不到像,在我提示能不能把物與屏的距離加大時,才終於有了發現。交流與評估在這里對他們以及其他的同學來說就顯得非常必要。
例2 在完成平面鏡成像實驗探究後,有學生說:蠟燭點燃後煙霧污染教室、蠟燭熔化後的「油」污染桌面、蠟燭不容易固定等原因,用小手電筒代替蠟燭是比較恰當的。這又是一個多麼具有人性化的反思,這位同學能成為國家棟梁又何嘗不是百姓之福呢?
例3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實驗完畢後,請願意上台的學生講述自己的研究過程和得失。由於體驗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同學的發言總是與眾不同:有的學生講了自己研究得到的結果:動力乘以動力臂的積等於阻力乘以阻力臂;有的講了自己在實驗時的失敗之處;有的甚至講到了改用彈簧測力計做實驗的體會:測力計的方向一定要與杠桿垂直。
六、探究實驗要盡量肯定學生的創新能力,激勵學生獲取成功的信心
設計實驗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對於羽翼未豐的初中生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肯定表揚,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要鼓勵學生啟動發散思維與求異思維,大膽進行實驗設計。即使設計中有對有錯、有簡有繁也沒關系,因為這都是學生積極思維之後的結晶,教師要珍惜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對學生的不同見解、不同方案,只要能達到實驗目的,就應給予鼓勵和肯定,以激勵學生思考,增強他們思維、能力發展的主動性。
讓學生學會設計實驗,培養設計實驗的能力,僅靠教材上的幾個分組實驗是不夠的。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思多練。一是把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實驗變成學生隨堂實驗,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行隨堂設計實驗、隨堂操作。二是鼓勵學生對生活中遇到的現象或問題,根據已有知識設計出實驗研究方案進行探索,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如學習了「大氣壓強」後,幾位學生對「大氣壓強的大小」認識模糊、產生懷疑,就設計了「用注射器、鉤碼、刻度尺等來測定大氣壓強」的實驗方案,並進行了實際測量,結果是疑惑順利得到解決。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驗設計使學生的個性和協作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等素質得到了實質性的具體培養,創新能力也得以不斷提高。
七、把探究實驗深入到課外和家庭中去做,能促進基礎知識向實際能力轉化
學生從書本上學習了一些物理規律、原理以後,要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些規律、原理,光憑做習題是不行的,同時也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大力提倡學生探究實驗深入到課外和家庭中去做,作為課堂探究實驗的有效的一個補充,這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學過照相機原理後,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攝影小組活動,探究照相機的使用方法,這樣學生會對照相機的原理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學過凸透鏡,凹透鏡的光學性質後,組織學生到實驗室去探究望遠鏡的製作,學過照明電路後,組織學生探究簡單的照明電路安裝,學過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外力成正比後,可讓學生探究測力器的製作,學過杠桿的平衡條件後讓學生探究桿秤製作等等,學生會從物理實驗的大量探究中,看到物理知識的應用,看到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就會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
總之,加強探究性實驗教學既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提供學生探究學習的條件,去營造一個有利於探究的教學環境。教學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敢於並熱衷於發表見解,積極參與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討論與爭論,進行廣泛的交流,從而使探究順利進行。另外,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探究性學習要求
要搞好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深入理解探究學習的本質,並掌握一些教學策略和技巧.如怎樣設置問題情景,怎樣提問,怎樣收集整合信息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探討等.因此,教師必須全方面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作者簡介:申濤,出生於1971年11有2日,1995年畢業於襄陽師專高等專科學校。中學一級物理教師,現任襄樊市第二十八中學校(黨)辦主任、電教主任、八年級主任,連續多年任畢業班物理備課組長,對物理探究式教學頗有研究,並有多篇論文在各類教育雜志上發表。
參考文獻:1、劉學軍的《加強物理實驗教學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李明的《讓快樂走進物理課堂》
3、2008年的《中學生物理》第四期
Ⅲ 杠桿原理是誰發明
這個沒有記載,不過最早好像是阿基米德說過的什麼豪言壯語:「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因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而出名。
Ⅳ 誰發現了杠桿原理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很久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便是說杠桿原理。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
這些公理是: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
(5)相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船隻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早有關於杠桿的記載。戰國時代的墨子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兩條專門記載杠桿原理的。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