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加杠桿也叫杠桿炒股或杠桿交易。
杠桿交易在股票投資中是一種常用的策略,主要是投資者通過借入資金來擴大其投資規模,以此期望獲得更大的收益。具體來說,投資者使用自己的初始資金作為抵押,通過融資的方式獲取額外的資金來購買更多的股票。這種操作方式能夠放大投資者的投資能力,使其以較小的本金控制更大的資產。
在股票市場中,杠桿交易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由於投資者通過借入資金進行交易,其面臨的潛在損失和收益都被放大。如果市場走勢與投資者的預期相符,投資者可以通過杠桿交易獲得更高的收益;但如果市場走勢不利,投資者不僅可能損失其初始投資資金,甚至可能需要承擔額外的債務。
杠桿交易的具體操作方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如使用融資融券賬戶、參與股票配資等。然而,這種策略需要投資者具備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充分的市場認知。建議投資者在決定使用杠桿交易之前,充分了解其風險,並謹慎做出決策。
總之,股票加杠桿是一種通過借入資金來擴大投資規模的方式,也被稱為杠桿炒股或杠桿交易。雖然這可能帶來更高的收益,但同時也伴隨著更高的風險。因此,投資者在決定使用這種策略時應該充分了解和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Ⅱ 去杠桿的含義與措施
去杠桿,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減少負債。比如你買了一套100萬的房子,首付30萬,剩下的70萬從銀行借,這就有了70萬的負債,這就是所謂的「杠桿」。借錢擴大資產規模叫做「加杠桿」,還錢減少負債叫做「去杠桿」。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都在使用杠桿。
從個人角度看,加杠桿最多的就是借錢買房。比如一套200萬的房子,年薪5萬的人不吃不喝需要40年。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攢夠首付,然後向銀行借錢來提前入住。
從企業角度看,很多企業因為投資大,建設周期長,回款慢,資金需求量大,這時候就需要向銀行借錢來運作。
從政府角度看,修建基礎設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資金方面,地方財政不夠,所以需要向銀行借錢。
銀行也需要借錢,通過放貸賺錢,所以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不夠的時候就向其他金融機構拆借。
為什麼要「去杠桿」?情況好的時候,大家都能賺錢。情況不好的時候,借的錢還不上,出現大量壞賬,導致金融機構負債累累。利用高杠桿擴大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超過人們的需求,就會導致產能過剩,資源浪費。貸款沒關系,關鍵是怎麼用這筆錢。
大多數錢被用來炒股、炒房,或者搞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而沒有幾個人去搞高科技和創新。這會導致社會產能結構失衡。想要搞創新,搞高科技的人貸不到錢,有多方面的問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背後就是高杠桿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我國多年來一直加杠桿,尤其是2008年後,以高杠桿換取高增長。杠桿高到一定程度就會變得不可控。
為了減少金融風險,讓經濟回歸正常發展,必須去杠桿。去杠桿的方法包括不再貸款(縮緊信貸)和盡快還貸款(減少負債)。
央媽縮緊信貸,監管部門加強審核,不符合資格的一律不放貸,符合資格的少放貸,所以你可能貸不出款,因為市場上錢少了。
一些產能過剩的企業,能倒閉的就倒閉,賣了機器設備趕緊還錢。長期來看,這不行,根源在於國有企業管理模式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改革。
去杠桿就像盲人做飯,一不小心就會燙傷或割傷自己,不可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