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率變動怎樣影響匯率的變動
1、利率對匯率的傳導機制,利率對匯率產生影響主要從兩方面展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
①經常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企業成本進而影響出口,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時,企業成本增加,使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額減少,引起國際收支轉向逆差,帶來本幣貶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匯率下跌。
②資本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套利資本流動,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國際資本大量流入,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國際收支轉向順差,帶來本幣升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升值。
2、匯率對利率的傳導機制,匯率對利率的影響也可以從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兩方面展開。
①經常賬戶方面。匯率變動會通過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動影響到國際收支,最終影響利率。如本幣貶值,出口產品價格相對下降,進口產品價格相對上升,導致出口增多進口減少及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增加本幣投放增大,最後導致利率下降。
②資本賬戶方面。匯率變動會通過投資者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影響到國際套利資本的走向,最終影響利率。如本幣貶值,若投資者認為本幣將進一步貶值,導致資本外逃,為使本幣不過度貶值,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使得國內貨幣減少,利率上升。若投資者認為本幣貶值後會出現反彈,會導致國際套利資本流入,為了維持幣值穩定,可能會導致利率下降。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什麼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是指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
(一)貨幣在政策傳導機制的理論。
(1)利率傳遞途徑。
(2)信用傳遞途徑。
(3)非貨幣資產價格傳遞途徑。
(4)匯率傳遞途徑。
(二)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發展
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發展經歷了從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為主的貨幣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間接控制為主的貨幣控制方式兩個階段。
(1)以直接控制為主的貨幣控制方式。
從1953年中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以來,到1997年底中國實行的是以直接控制為主的貨幣控制方式。在這一階段,政府對信貸進行直接控制,並在不同時期為了適應當時的經濟環境和金融體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著不同。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你,即:「統存統貸」時期(1953-1978)。「差額包干」時期(1979-1984),和「雙向調控」時期(1985-1997)。在1984年中央銀行體制建立之前,從嚴格意義上鎖,中國沒有相對獨立的貨幣政策。
(2)以間接控制為主的貨幣控制方式。
1998年,中國取消了對信貸規模的限制,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得到了發展,並且運用了利貨幣資產價格多種渠道轉變。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了研究,基本對貨幣政策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傳導沒有存在異議,但對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貨幣渠道重要還是信用渠道重要的問題存在差異。對這方面的研究,國內多以實證研究進行分析。
3. 簡述貨幣政策傳導中的匯率傳導機制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前形成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_般理論包括兩條作用渠道:一是實際利率渠道;二是銀行渠道。開放經濟下的實際利率渠道即為匯率途徑。 Obstfeld & Rogoff(1995)、Corsetti&Presenti(2001, 2002)、Betts&Devereux(2000)、Kollmann(2001)、Lane (2001)、Engle(2002)等學者在以個體最優行為和浮動匯率為基礎的開放經濟兩國模型中引入壟斷競爭市場和菜單成本價格粘性假設,來說明實際利率傳導渠道中的匯率途徑。
以貨幣供給增加為例,這個過程可以表示為: 即貨幣政策首先通過實際利率影響到匯率,名義匯率下降使進口品價格上升,帶動本國一般價格水平上升,使生產增加,按永久收入假說,當期消費增加要小於生產增加,所以多餘的部分將用於出口,出口的收入增加意味著對未來貿易夥伴國的商品要求權在增加,由此使兩國之間的財富分配發生永久性的變化。
4. 貨幣政策三大傳導機制
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一般有三個基本環節。
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到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從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到社會各經濟變數,包括總支出量、總產出量、物價、就業等。
穩定物價目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定。穩定物價是一個相對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使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急劇的波動。
拓展資料:
一,利率傳導理論是最早被提出的貨幣政策傳導理論。利率傳導機制的基本途徑可表示為:貨幣供應量M↑→實際利率水平i↓→投資I↑→總產出Y↑。
二,貨幣政策傳遞過程中即使利率沒發生變化也會通過信用途徑來影響經濟總量。信用傳導機制的基本途徑可表示為:貨幣供應量M↑→貸款供給L↑→投資I↑→總產出Y↑
三,關於貨幣政策的匯率傳導機制的理論主要有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和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貨幣政策的匯率傳導機制的基本途徑可表示為:貨幣供應量M↑→實際利率i↓→匯率E↓→凈出口NX↑→總產出Y↑
四,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一般有三個基本環節,其順序是:
①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
②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到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中央銀行的政策操作調整自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己的行為,從而對各類經濟行為主體的消費、儲蓄、投資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
③從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到社會各經濟變數,包括總支出量、總產出量、物價、就業等。
金融市場在整個貨幣的傳導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銀行主要通過市場實施貨幣政策工具,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市場了解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調控意向;其次,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接受金融機構對資金供應的調節進而影響投資與消費行為;最後,社會各經濟變數的變化也通過市場反饋信息,影響中央銀行、各金融機構的行為。
5. 論述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有:
(1)國際收支
一國國際收支大體上能夠反映該國對外匯的供求狀況。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需求大於供給,從而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即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跌;反之,國際收支順差會導致外匯貶值、本幣升值,即外匯匯率下跌,本幣匯率上升。
(2)通貨膨脹率
國內外通貨膨脹率差異是決定匯率長期趨勢中的主導因素。它影響匯率的傳導機制包括:
①當一國通貨膨脹率高於其他國家時,該國商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引起貿易收支逆差,從而導致本幣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②通貨膨脹使一國實際利率下降,資本流出,引起資本項目逆差,從而引起本幣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總之,如果一國通貨膨脹率高於他國,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趨於貶值,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則趨於升值,即外匯匯率下跌。
(3)利率
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尤其在短期極為顯著。它影響匯率的傳導機制包括:
①一國利率上升會吸引資本流入,在外匯市場上形成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從而導致該國貨幣升值。
②利率上升意味著信用緊縮,會抑制該國通貨膨脹和總需求,這會使一國進口減少,從而有助於該國貨幣升值。
(4)總需求與總供給
總需求與總供給關系中結構與總量的不一致也會影響匯率。
①當總需求中對進口的需求增長快於總供給中出口的增長時,會惡化國際收支,導致本幣貶值。
②當總需求的整體增長快於總供給時,滿足不了的那部分總需求將轉向國外,引起進口增長,導致本幣貶值。
(5)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各項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都會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匯率。
政府幹預匯率的直接形式是通過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通常由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改變外匯供求關系,從而影響匯率。
政府的其他各項經濟政策也會間接地影響匯率。例如,擴張性財政政策會刺激總需求和經濟增長。通過進口增加帶來本幣貶值的壓力;反之,緊縮性貨幣政策則會通過抑制通貨膨脹和提高利率來推動本幣升值。
(6)心理預期
心理預期因素是短期內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市場預期本幣將會貶值,在外匯市場上便可能出現拋售本幣的風潮,助長本幣貶值的壓力,最終導致本幣的實際貶值。反之則會出現相反結果。
6. 利用匯率理論來分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原因:
1、我國在外匯管理上實行的是強制結售匯率制度,要求企業取得的外匯絕大內部分都要售給指定銀行以換容取人民幣;當企業需要外匯時再向銀行購買。因此,在這一制度下,對外貿易中獲得的大量外匯收入就必須換成人民幣,這就加大了外匯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從而促進了人民幣升值。
2、國際收支對匯率的傳導機制為:國際貿易順差→外匯收入增加→國際儲備增長→人民幣需求增長→人民幣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