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民幣對美元最高匯率曾是多少是1:2.6嗎有誰說道說道,這個匯率歷史
1949年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平均匯率):
年份 匯率(1美元合人民幣多少元)
1949=2.3
1950=2.75
1951=2.238
1952=2.617
1953=2.617
1954=2.617
1955=2.4618
1956=2.4618
1957=2.4618
1958=2.4618
1959=2.4618
1960=2.4618
1961=2.4618
1962=2.4618
1963=2.4618
1964=2.4618
1965=2.4618
1966=2.4618
1967=2.4618
1968=2.4618
1969=2.4618
1970=2.4618
1971=2.2673
1972=2.2401
1973=2.0202
1974=1.8397
1975=1.9663
1976=1.8803
1977=1.7300
1978=1.5771
1979=1.4962
1980=1.5303
1981=1.7051
1982=1.8926
1983=1.9757
1984=2.3270
1985=2.9367
1986=3.4528
1987=3.7221
1988=3.7221
1989=3.7659
1990=4.7838
1991=5.3227
1992=5.5149
1993=5.7619 (迅速貶值到8.600)
1994=8.6187
1995=8.3507
1996=8.3142
1997=8.2898
1998=8.2791
1999=8.2796
2000=8.2784
2001=8.2770
2002=8.2770
2003=8.2774
2004=8.2780(開始前後開始緩慢升值)
2005=8.1013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開始大幅度升值,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9月28日破7.900,---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
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00大關!之後繼續升值轉折出現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現了單月走勢略有貶值的情況。12月初,人民幣匯率更是出現了罕見的連續四日「跌停」
2009=6.8967~8月份6.8364~12月份6.8282
2010年今天是6.8262
⑵ 近年來,中美兩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存在的分歧是什麼為什麼說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
匯率政策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人民幣升值空間已不大。
日元升值過快過猛損失慘重
周世儉首先談到,戰後日本就是在超低固定匯率的條件下出口猛增,日本的產品打遍天下無敵手,在1969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實現了重新崛起。此後美國迫使日本實行浮動匯率,逼迫日元升值,到1995年4月,已從1971年12月的300日元兌1美元升到79日元兌1美元。
周世儉說,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都是有利有弊,利在有利於大家出國旅遊,有利於孩子出國留學,有利於到外國去買東西,有利於進口。曾經一度滿世界都是日本遊客,甚至有媒體驚呼日本在「購買」美國,但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況下,挫傷了日本出口,日本開始出現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最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日本資金以巨虧的代價整個從美國撤回,最終是日本在這場「貨幣戰爭」中打了敗仗。
匯率調整應把握節奏
周世儉表示,人民幣匯率政策應當以日本為前車之鑒。他談到,人民幣匯率從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的1.5元人民幣兌1美元貶值到1994年8.7元人民幣兌1美元,這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其中適度的低匯率政策功不可沒。
2005年4月6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提案,要求人民幣匯率必須在6個月內升值27.5%。人民幣從2007年10月19日開始進入了加速升值的階段,短短9個月人民幣便升了11個點。這給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損失,2008年7月16日,人民幣停止升值,一直持續到今年6月19日,以此挽救外貿出口企業。不僅如此,人民幣升值還招來了境外熱錢的湧入。
匯率政策是國家經濟主權
「我早在2006年4月16日,就喊出了匯率政策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不以別國的意志為轉移,貨幣的立場是要促進本國經濟發展,而不是有利於外國經濟的發展。」周世儉表示,中國要認真吸取日元大幅升值的慘痛教訓,日元升值最大的教訓是過快、過猛、過度。「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我國匯率改革實行的是主動性、堅定性和可控性三個原則,具體操作是窄幅波動。」
周世儉談到,今年下半年我國將恢復浮動匯率,加大人民幣彈性,目的是使之市場化,但不是一味的升值,人民幣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的外貿順差以每年減少一千億以上大幅度下降,並且去年我國的旅遊外匯60年來首次出現了逆差,周世儉由此判斷,未來人民幣升值的空間不大,充其量2個百分點。
⑶ 中美貨幣戰爭的前後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什麼時候開始,目前情況如何
2007年底美國就中國貨幣政策提出抗議,說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因些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迫於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壓力,放鬆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控制,結果就是從2008年初美元兌人民幣1:8.8,至目前是1:6.2,人民幣升值了將近30%左右,後果就是造成了我國目前出口萎縮嚴重,而我國大量的皮具廠,玩具廠倒閉.也壓縮了我國大部分做出口貿易工廠的利潤,因為,這升值的30%的成本壓力,幾乎全部是由我國來承擔的.也許有人會說,人民幣升值了,我國出口的產品可以提價,但我想說的是,我國製造的產品在國外受歡迎的唯一原因就是價格低廉,而不是像日韓靠的是品質上乘,所以,近期來說提價就等於銷量減少,甚至於沒有訂單,目前的情況正是如此.有的人又說,人民幣升值了,那我們出國買東西就便宜了,但我想說的是,中國又有多少人可以出國,又有多少人能消費得起進口的商品呢.我們還是低收入國家,目前還是靠出口來創造財富,所以,目前中國真的很困難.
⑷ 中美匯率戰大事件。急求!!!
正好最近整理了。給你吧。
中美匯率戰爭大事記
1973年 在以美元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後,許多國家採行了浮動匯率機制,容許由市場決定各主要貨幣的匯價,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
1985年1月1日 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匯率下調
1991年4月9日 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
1993年5月25日 美國財政部在一份遞交給國會的報告中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同年九月和七月中國均被置於匯率操縱國名單上
1994年1月1日 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初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當年人民幣兌美元約為1兌8.7
1996年12月1日 中國實施經常帳兌換,人民幣匯率小幅升值為8.3兌1美元。人民幣實現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但資本項下依然實行嚴格管制。在此之後,人民幣的匯價便固定在8.28兌1美元,上下浮動的幅度很小
1997至1998年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採取多項配套措施穩住人民幣
2004年2月 中國允許香港銀行提供有限的人民幣零售銀行服務,以促進跨進旅遊消費
2005年7月21日 中國將歷時十年的與美元掛鉤的制度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一夜之間升值2.1%,匯率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2006年5月15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8:1的心理關口,達到1美元兌7.9982元人民幣
2007年1月11日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突破7.8,同時人民幣匯率13年來首次超過港幣
2007年5月18日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3‰擴大至5‰。這是自2006年初銀行間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以來最重要的舉措,也是自1994年以來對人民幣對美元匯價波幅的首次調整
2007年7月 首批人民幣計價債券在香港發售
2008年4月10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達到6.9920元人民幣兌1美元
2008年7月 隨著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日益惡化,中國事實上將人民幣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6.83元,作為穩定中國經濟的緊急措施
2009年1月16日 奧巴馬要求中國調高人民幣匯率
2009年4月17日 人民幣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
2010年1月29日 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要求人民幣升值
2010年2月23日 中國官方媒體連發4文反擊人民幣升值
2010年3月12日 奧巴馬第三次呼籲人民幣升值
2010年3月17日 美參議員或提議案懲罰中國人民幣政策
2010年3月18日 世行與IMF稱中國應提高人民幣幣值
2010年3月20日 商務部副部長赴美為人民幣爭議降溫
2010年4月4日 美決定暫不將中國列為操控匯率國家
2010年6月19日 央行宣布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繼續按照已公布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
2010年9月15日 美國會召開人民幣匯率聽證會
2010年9月29日 美國會眾議院通過施壓人民幣法案
2011年10月11日 美國會參議院以63票贊成、35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
《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要
求美國政府對所謂「匯率被低估」的主要貿易夥伴徵收懲
罰性關稅。
2011年10月12日 央行撰寫報告反駁中國操縱匯率
2011年10月13日 澳財長:將在G20上對人民幣施壓
2011年10月13日 白宮擔憂人民幣議案與國際義務不符 與國會商討
2011年10月19日 商務部:中國將採取措施回應美國匯率法案
⑸ 今年以來中美人民幣匯率爭端事件全過程
事實上,中國自2005年開始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2006年人民幣升值3.35%,2007年和2008年升值均接近6%。但同期中國的貿易順差也在增長,2006年順差為1774億美元,2007年為2622億美元,2008年更是高達2954億美元。這樣的案例決非偶然。上世紀80年代,德國、日本的貨幣大幅升值,也沒有減少其貿易順差。
從1949年到1994年,美國發起組織了「巴統協議」,對中國出口實行限制;「巴統協議」之後,又制定了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9個國家的新限制;從2007年開始,美國把中國單列出來,實施更為嚴格的出口管制。陳德銘說,這種做法不僅對中國不公平,對美國人民、企業家,特別是出口商、製造商也非常不公平,對美國當前提高就業率、恢復經濟增長也不利。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也表示,2003年前後,中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18%來自美國,但目前卻只有7%左右。如果美國在技術貿易中能夠進一步放寬出口管制,特別是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中美貿易會有更加平衡的發展。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中美已從單純的貨物貿易擴展到經濟的各個領域,在會計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旅遊業等服務貿易方面,美國企業獲得豐厚收益。對華貿易投資還加快了美國就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移的步伐,為美國服務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美方從中美經貿合作中獲得的宏觀經濟利益也相當可觀。一方面,中美經貿合作有助於保持經濟穩定。美國從中國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使美國在巨額「雙赤字」的壓力下,得以維持比較低的通脹率,擴大了消費需求,為美國經濟保持增長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中國購買美國的國債也有利於美穩定金融市場。
⑹ 關於中美匯率之爭你有什麼看法
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轉移國內矛盾。08年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由於自身的原因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國內失業率不斷升高,這時候政府急需尋找一個替罪「狼」來轉移國內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這時與美國存在高額貿易逆差且最先走出危機的中國便成了美國政府最好的轉移民眾憤怒的替罪「狼」。「看,低成本的中國製造奪走了原本屬於我們美國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中國工廠里數以萬計的薪酬低廉工人奪走了原本屬於我們美國工人的工作。如果選擇我,我將改變這一切。」這就美國議員選舉中最流行的廣告詞。而要抑制中國製造的「入侵」,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迫使人民幣升值,從而降低中國出口美國產品的競爭力,改善美國內企業的競爭空間,從而緩解(或者說是「轉移」更恰當一些)國內矛盾。
2、通過逼迫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來稀釋美國對中國的債務。一般國際上說的「貨幣升值」也叫「貨幣增值」是指某國貨幣相對於其他國家貨幣來說價值增加或上升了。人民幣升值,我們可以理解為人民幣在外匯市場上相對美元來說更值錢了,換個角度就是說美元相對人民幣來說更不值錢了(再加上美國為了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還不斷的加大發行美元,更加速了美元的貶值),也就是說美元相對貶值了。而美國對我國的債務,以後還是用美元來還的。那在美元貶值的情況下,假設他欠我100萬美元,最後他雖然還我的還是原來的100萬美元,但其價值(即購買力)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這100萬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下降了。
3、通過逼迫人民幣升值,境外資本(主要是華爾街那幫人)大量湧入套利洗劫中國經濟。即假設當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6:1並且有強烈的升值預期,這時如果你是境外資本,用手上的100美元兌換成600元人民幣,然後坐等人民幣升值到5:1(當然時間不能太長),這時你再把手上的600元人民幣換成美元,這時就能換回120美元,短期內即實現套利120-100=20美元。
⑺ 美國次貸危機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中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