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93 年左右發生的人民幣大貶值是怎麼回事
外匯調劑市場匯率則走得更遠。在打破外匯統收統支,實行外匯留成與上繳制度的基礎上,1980年起中國逐步發展外匯調劑業務,並於1985年在深圳成立了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起初,對外匯調劑價格有限價,由地方外匯局在掛牌匯率的基礎上加價10%撮合交易。
自1988年4月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外匯調劑公開市場起,中國陸續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外匯調劑的公開市場交易,取消了外匯調劑限價,允許公開競價、隨行就市,外匯調劑市場匯率自由浮動。1993年2月,受經濟過熱影響,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官方對調劑市場重新限價。1993年7月,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整頓財政金融秩序,首次以拋售外匯儲備的方式平抑供求、穩定匯率,並重新放開調劑市場限價。
市場經濟時期,作為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匯管理體制也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94年初,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開始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至今。制度是相對穩定的,政策是相對靈活的。廣義的匯率選擇包括了匯率制度安排和匯率政策操作。1994年並軌以來,中國在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框架下,於不同時期採取了不同的匯率政策。
2015年「8·11」匯改之前,通常是外匯形勢好的時候,人民幣匯率小步快走、漸進升值;形勢差的時候,人民幣不貶值(如1998年至2000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或主動收窄波幅(如2008年至2010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這導致「8·11」匯改之前,人民幣匯率持續20多年的單邊升值,與並軌之初相比,累計升幅最多達40%以上。
「8·11」匯改之後,人民幣匯率堅持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匯改之初,人民幣匯率意外走弱,恰逢國內經濟下行、股市異動,外部美元走強,觸發了市場對外資產負債的集中調整,釀成「匯率貶值—資本外流—儲備下降—匯率貶值」的惡性循環。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升級,進一步延長了這輪調整。直至2019年8月第四次跌至7元人民幣對1美元附近,人民幣匯率應聲「破7」。到2020年5月底,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跌至7.20元人民幣對1美元附近,創下了12年來的新低。
自2020年6月起,人民幣匯率震盪升值,到2021年5月底重新升到6.30時代,創下近三年的新高。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重提「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21年5月底,央行多次重申人民幣匯率維穩的政策不變,堅持人民幣有管理浮動的匯率制度不變。
小結:關於最優匯率選擇(包括匯率制度和匯率政策)的國際共識是,沒有一種匯率安排適合所有國家以及一個國家所有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和政策操作,是這一共識的生動寫照。從發展趨勢看,人民幣匯率制度越來越具有彈性,匯率政策也越來越靈活。
由官定匯率轉向市場決定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外匯管理體制,外貿由國家統一經營,外匯收支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一切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國家,用匯由國家按計劃分配。配合外匯數量控制,人民幣匯率也由官方制定。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匯率不論盯住單一還是一籃子貨幣,匯率水平都不反映實際供求,也就無法起到外匯資源配置的價格杠桿作用,僅作為計劃核算工具。尤其後期在參考一籃子貨幣確定人民幣匯價時,採取了「中間偏上」的方針,導致人民幣匯率逐漸高估。
轉軌經濟時期,中國實行計劃分配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外匯管理雙軌制。相應的,實行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其中計劃分配使用官方匯率,市場調節使用調劑價格。到1993年底,隨著外匯留成比重不斷提高,使用外匯調劑市場匯率的外匯收支活動佔比達到80%,只有20%的外匯收支活動仍然使用官方匯率計劃分配。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人民幣官方匯率的有管理浮動,仍是官方通過某種演算法確定的匯率,而非市場交易形成的價格,與1994年匯率並軌之後的有管理浮動有天壤之別。
1993年底,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4年初匯率並軌,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後,按照主動、漸進、可控的「三性」原則,配合人民幣可兌換、國際化與資本賬戶開放進度,不斷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水平,加快培育和發展國內外匯市場。特別是2005年「7·2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上呈現單邊升值走勢,並伴隨著人民幣多邊匯率升值。
到2015年7月底,人民幣匯率較「7·21」匯改前夕累計升值35%,國際清算銀行編制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46%和57%。這表明「7·21」匯改後,參考籃子並非盯住籃子,外匯供求關系決定了人民幣匯率走勢。
到2015年7月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3.65萬億美元,盡管比2014年6月底峰值低了3419億美元,卻仍遠高於2006年底的1.07萬億美元。而200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做出了中國國際收支主要矛盾已經從外匯短缺轉為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重要判斷,提出要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
2015年「8·11」匯改之初,人民幣遭遇階段性貶值壓力。人民幣匯率三次跌到7比1附近、遇「7」不過後,第四次於2019年8月應聲「破7」。此次「破7」不只是人民幣貶值,而是打開了匯率可上可下的空間,提高了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因此,雖然「破7」不涉及中間價報價機制和匯率浮動區間的調整,卻仍被稱之為「不叫改革的改革」。
❷ 人民幣正式加入SDR對匯率有何影響
人民幣即將於十月一日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籃子(SDR),入籃對人民幣匯率以及國內貨幣調控的政策方向有什麼影響呢?
1人民幣十一正式入籃SDR中國融入全球金融一體化里程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戰略政策和評估部門主任西達爾特·蒂瓦里表示,10月1日人民幣加入IMF儲備貨幣籃子有利於中國和所有新興市場國家,並將鞏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蒂瓦里提醒,這是IMF「歷史上首次」擴大作為特別提款權基礎的貨幣籃子。他說:「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籃子是中國融入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這是對中國持續改革的認可和強化。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一體化的推進和深化將使國際貨幣金融體系變得更加穩固,從而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和穩定。」
穩匯率仍是政策核心
外匯專家認為,人民幣入籃SDR與監管當局是否調控匯率並無必然聯系。首先IMF從來沒有禁止SDR籃子貨幣發行國管理匯率波動。
其次,監管當局的政策調整必須首先考慮國內市場的穩定,當前匯率政策的核心仍是避免貶值預期失控誘發單邊購匯恐慌。
在匯率管理上,監管以穩為主,即匯率雙向波動波幅不要太大,不過,有學者反對匯率維穩的政策思路,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就提出,要兼顧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和防止匯率超調,盡快引入人民幣對籃子匯率寬幅區間波動的新機制。
雖然減少市場干預、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是改革大趨勢,但在全球經濟仍然動盪,國內市場信心不穩的環境下,中國的首要任務絕不是滿足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各種不切實際的要求。
2人民幣責任加重人民幣入籃從本質上不會過多影響匯市
各界對於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愈發關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幣入籃從本質上並不會過多影響匯市,關鍵在於,這將強化中國匯改的承諾,同時也加大了主要貨幣國所要承擔的責任。
從10月1日起,新的SDR貨幣籃子也將正式生效,人民幣將成為第三大權重貨幣。屆時,五大貨幣在SDR籃子中的佔比分別為——美元(41.73%)、歐元(30.93%)、人民幣(10.92%)、日元(8.33%)、英鎊(8.09%)。
人民幣將成為「可自由使用貨幣」,並在IMF有關交易中扮演核心角色。此外,中國國債三個月基準利率將成為SDR利率籃子中的人民幣計值工具。
入籃後,意味著人民幣享有儲備貨幣地位,同時中國政府也有責任在貨幣政策方面保持一致和協調的溝通。這些都是成為儲備貨幣後要負起的責任,這實則在暗示,中國的匯改「開弓沒有回頭箭」。
就入籃與人民幣未來匯率走勢的關系,更多的觀點認為不會產生實質影響,人民幣的匯率波動將更趨市場化,並體現外圍市場的波動。
當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機制,主要是參考「前一日的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即美元走強,一籃子貨幣弱,則人民幣弱;反之,美元走弱,一籃子貨幣強,則人民幣強。
3入籃」後 人民幣會貶值嗎?人民幣將放任貶值是誤讀
人民幣加入SDR後,有市場人士對人民幣貶值心存擔憂,對此,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中國的經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增長態勢沒有改變;我國貨物貿易還有較大順差,外商直接投資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都在持續增長;我國外匯儲備也非常充裕,這些因素決定人民幣沒有持續貶值的基礎。
人民幣加入SDR後,我國基本匯率制度不會改變,仍會朝著實現人民幣匯率清潔浮動的目標努力,讓市場在匯率浮動中起決定作用。
在此過程中,正常雙向波動不可避免,但如果國際收支或資本流動發生異動,央行還是會果斷進行適當的干預。
未來,相關部門將繼續完善利率、匯率形成機制,督促金融機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等方面,推動創新更多對沖和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將金融改革推向更深、更廣的領域。
4人民幣「入籃」怎樣影響你我生活?可能減輕你我錢包縮水壓力
出境旅遊、購物對許多中國老百姓來說早已不再陌生,人民幣匯率波動不免牽動大夥的神經。不錯,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會通過匯率渠道對普通人產生影響。
納入SDR貨幣籃子的貨幣通常被視為避險貨幣,人民幣」入籃「後,將增加公私部門對人民幣的需求。
這樣,市場預期就有了:人民幣「入籃」未必會馬上引起資產配置的巨大變化,卻會增強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
在美元升值預期增強背景下,「入籃」利於穩定人民幣匯率,減輕貶值壓力,而這顯然利多人民幣資產,減輕中國人對錢袋縮水的擔憂。
從中長期看,人民幣「入籃」將加速人民幣資本市場國際化,進而推動人民幣在更大范圍成為結算貨幣,並最終成長為國際儲備貨幣。
用人民幣全球購或將更便利
伴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今後一些大宗商品可能會以人民幣計價,這將有助於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最終造福終端消費者。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長期來看,持有人民幣的中國消費者出境旅遊、購物和投資將更便捷。換句話說,中國人今後或許可以在更多國家,直接用人民幣在境外消費,增加交易便利度,規避匯率風險。
也許,不久的將來,咱也可以帶上人民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出境旅行。
跨境投資可能更容易
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了主要用於貿易往來的經常賬項下可自由兌換,但資本賬目項下還沒有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這主要是用於投資的資金流動。而可自由使用,恰恰是IMF對SDR籃子構成貨幣的基本要求。
人民幣「入籃」可能促進中國加速推進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倒逼資本和金融賬戶加速開放,這可能有利於中國老百姓在全球范圍進行資產配置和交易。
對企業而言,跨境投資、收購也將更加便利,中外資本、技術、勞務等要素流轉效率可望顯著提升,給中外民眾帶來更多就業、經商機會。
當然了,所有可期待的收益和便利,還要仰仗人民幣撐腰的中國經濟。畢竟,中國經濟好了,大家才能好。
❸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趨勢及原因
由於美元指數走強,非美貨幣普遍表現低迷,人民幣持續貶值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