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匯率雙軌制

匯率雙軌制

發布時間:2021-03-13 23:15:26

A. 為什麼1981年要實行匯率雙軌制。。謝謝~

1.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黨和國家領導人認真分析了造成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顯著差距的原因。為了縮小這種差距,發展對外經貿關系就要以出口換匯、以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為目的。鄧小平同志的指示為新時期外貿的發展在政治上、體制上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禁錮。而隨之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則全面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至此,利用外資,努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2.國內關於「舉借外債」的爭論。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和「出口創匯,大力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思想的引導下,「大力鼓勵出口,保持較多外匯儲備」成為了當時匯率政策的首要目標。然而,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所執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和人民幣匯率的長期被高估極大地破壞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囿於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我國出口產品多以資源和初級產品為主,價格較低廉,無法滿足出口創匯以進口設備的需要。「六五」計劃所擬的許多大項目都需要大量的外匯以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先進設備,但在26.1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面前,顯得捉襟見肘。面對這樣的局面,一部分決策者開始考慮吸引外資或者舉借外債,但在「既無內債又無外債」思想的長期束縛下,此觀點很難在國內領導和幹部中達成共識,是陳雲同志明確指明了方向,他說:「從長遠來看,現在我們的外匯不是多了,而是緊了……現在一定要抓緊組織出口貨源,原則是國內銷售讓出口。至於國內銷售可以壓縮一部分,切實保證出口換匯。」

3.外貿體制改革與機構調整。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1979年,我國開始進行外貿體制改革,具體改革方案有以下三個方面:(1)整合外貿管理機制。我國的外貿管理部門原來分為四個部分,即:對外貿易部、對外經濟聯絡部、國家進出口委員會和外資管理委員。至1979年7月統一合並為——對外經濟貿易部。(2)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即進出口企業和其他外貿單位將收入的外匯一律按照統一的價格賣給國家,國家按一定的比例撥給相應的外匯留成。(3)放開搞活、權力下放,將外貿經營權分散到各部委及其所屬的外貿公司;允許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有外貿經營權,允許各地紛紛成立外貿公司,甚至出國門到外國設立分支機構。

B. 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歷史及背景

變革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影響匯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2015年:在制定當日人民幣中間價時,首先參考上日「收盤匯率」,即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匯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供需狀況。

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即在一籃子貨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變化情況下為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所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調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據對不同籃子的權重選擇不同從而報出不同中間價。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

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2)匯率雙軌制擴展閱讀: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利於縮小國際收支差距,對於我國金融市場的維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一些層面方面看,這一匯率制度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人民幣匯率因素貿易巨額順差關系太過密切。

「外需」變身為「內需」將推動國內資產泡沫迅速形成,還有一旦人民幣匯率出現拐點,升值預期的消失將導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外資大量出逃等,這些問題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應適用浮動匯率安排,而近中期內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人民幣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C. 我國改革開放後的匯率計劃雙軌制是什麼意思

要把這個東西講清楚可真不容易。 不知道大家對國際貿易的知識知道多少, 因為匯率的影響因素挺多的,最根本的當然是購買力平價( 不懂的話自己去看書),第二個當然就是供給關系了。 匯率用最簡單的話來描述就是這個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格, 當然也受供給關系影響了。 不知道大家看過謝國忠的文章沒有,此人了不起啊,敢說實話, 和郎咸平一樣,是個敢於說真話的人。 其實他們說的難道政府不知道,說得不客氣點,關於國有資產流失, 我比郎咸平知道得多得多了。只不過大家都不說而已, 怕觸犯某些利益群體,自己吃不了兜著走。 而且老百姓也不願意聽真話,他們寧願活在睡夢中( 還記得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的那個鐵屋子的故事嗎?)。 記得我去銀廣夏考察回來的時候,告訴自己的同學, 000557造假時,有誰相信啊?特別是我剛說完, 該股就從25元漲到了歷史最高價37元,別人都說我神經病。 現在是多少呢?1.2元。我同學至今還持有。不好意思說得遠了。 話說回來,為什麼要說謝國忠呢, 他有篇文章說萬億游資炒作人民幣升值。 我國的那些專家和所謂經濟學家(某些利益團體的代言人) 就大批特批。也不想想, 像謝國忠這樣的人如果沒有根據的話會亂說話嗎? 他可不是那些卑鄙的中國經濟學家。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到中國人民銀行的網站上看看,查《 黃金和外匯儲備報表》,5年來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 幾千億美元啊!!!為什麼會爆發式增長呢? 這就要從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說起了。 這方面大家看看索羅斯進攻英鎊和97東南亞金融危機, 就會有感性的認識了。這里我就說得通俗易懂些吧, 固定匯率就是計劃經濟,由權力部門行政定價, 浮動匯率就是市場經濟,由供給關系市場定價, 當影響匯率變動的基礎(即購買力平價)發生變動時, 浮動匯率制通過市場具有自動修復功能,而固定匯率制沒有。 也就是匯率由於行政干預嚴重脫離購買力平價的基礎, 這就成為危機爆發的原動力。

D.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程

匯改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在下一步推進匯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引入合格境外主體,促進形成境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匯率。

E. 解釋一下人民幣雙軌制

人民幣雙軌制即是人民幣匯率雙軌制。
1979年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部門一家經營改為多家經營。由於我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規定,長期沒有變動,許多商品價格偏低且比價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且出口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並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製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從 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我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前者主要適用於進出口貿易及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後者主要適用於非貿易外匯的兌換和結算,且仍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雙軌制」匯率:企業的出口收匯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必須按較低的官方匯率上繳國家,餘下部分可按調劑市場匯率售出或可自行根據市場供求信號進口盈利商品

F. 人民幣匯率哪一年第一次並軌

1994年匯率制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扭轉了人民幣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單邊貶值的趨勢,人民幣由弱轉強。1994年匯改之後,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所以是中國開始建立浮動匯率制度的重要一步。本階段人民幣匯率的一個特點是硬盯住美元,長期被維持在1美元兌8.28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隨美元有效匯率指數(名義與真實)同步波動。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G. 匯率並軌

建國以來,我國實施嚴格的外匯管制和固定匯率制,匯率一般是間隔一段相當時間調整一次。這是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顯然與改革、開放、發展對外經濟貿易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多變不相適應。80年代作過一些改革,如1981年起實行官方牌價與貿易內部結算價並存,開始出現變相的雙重匯率;後來又改行外匯留成制,開設外匯調劑中心,出現外匯調劑價,實際上形成雙重匯率。

結束1988年設立外匯調劑市場以來我國正式實行的匯率雙軌制,將牌價匯率(1美元兌換5.8元人民幣)和調劑匯率(ius兌換8.7¥rmb)在接近調劑匯率的水平上合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 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匯率的形成主要靠銀行之間的外匯買賣進行,形成以銀行為主體的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代替原來的外匯調劑市場,央行入市向外匯交易吞吐外匯,保持各銀行掛牌匯率的基本一致和相對穩定。

H. 匯率改革的匯率制度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此後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
2005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人民幣匯率制度平穩實施充分證明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反而大幅增長。
2008年,我國適當收窄了人民幣波動幅度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I. 什麼叫雙軌制工資制度

所謂「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

用李玉和當年的那句名言說,機關事業單位退下來的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下來的養老金,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道。具體講表現為三個不同。

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目前差距大概是3~5倍。

拓展資料:

新雙軌制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資金價格管制和資金配置失衡。表徵資金的價格,無非是利率和匯率,遺憾的是,利率市場化還沒有走完,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則坎坷難言。

從2002年至今,中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累計約有1.1萬億,比其它各類所有制企業的效益提升都來得猛烈得多。那麼國有企業的確在脫胎換骨嗎?分析員認為也許將這種財務狀況的大幅度改善,歸結為資金的「新雙軌制」所賜更為合理一些。

過去到現在的3年間,銀行系統的信貸投放約為7.1萬億元,但是這種資金定價是非市場化的。如果考慮到匯率問題,那麼無疑,「新雙軌制」之下,權力對資金的集中、定價和配置,已經日漸以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集聚為代價而暴露出來。

第二層含義,是用地制度扭曲的市場化和征地制度明顯的權力尋租化。在供地方面,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改革了供地政策,政府通過出讓國有土地收取土地出讓金;

在征地方面,一切幾乎未變,各級政府仍然沿用計劃經濟的辦法低價甚至強行征地。左手通過權力低價征地,右手仍然是通過權力在以「市場化」的方法出讓土地,其實質,用陳錫文的話來形容,就是「賣你的地,掙我的錢;徵得越狠,掙得越多。」

第三層含義,是勞動力價格的惡性競爭和資方利益的難以撼動。或者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即資金和土地的確有行政權力直接介入和配置的問題,但勞動力市場似乎一開始就是市場化定價和配置的。這也許是出自於對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誤解。

正常的市場競爭狀態既不是行政壟斷,也不是不公平競爭或者過度競爭,在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明顯的過度競爭現象,如果說在資金和土地方面存在公共權力濫用的狀況,在勞動力市場方面則存在著與此截然相反的公共權利不作為的狀態。其中以進城務工者遭受的盤剝最為嚴重。

J. 什麼是價格雙軌制

我國境內目前使用兩種貨幣:人民幣和港幣。近20多年來,筆者觀察到一種實際存在的現象——人民幣匯率在不斷地貶值(從1978年合0.357美金到2003年合0.121美金),即貶值到原有的三分之一;而港幣匯率不斷地升值(從1978年合0.29元人民幣,到2003年合1.06元人民幣)即升到三倍還要多。2006年以後,人民幣對美金的匯率才趨向於逐步(小幅度)升值。

這種現象是怎麼、為什麼發生的呢?

歷年來人民幣對美金的匯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統一發行的人民幣,是一種不能自由兌換的貨幣。幾十年間,對外貿易的匯率,由國家外匯管理局統一制定和調控。

從1949年1月到1953年初,人民幣對美金的匯率是根據中國出口商品比價、進口商品比價和華僑日用品生活費比價三者的加權平均數來確定的,並按照國際市場相對價格水平的變化來調整。

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時期,轉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穩步發展工業、開展城鄉建設,物價趨於穩定。從1953年以後,人民幣匯率不再充當調節對外經濟交往的工具,對外盈虧全部由國家財政負擔與平衡。當時國際上「固定匯率制度」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此後十幾年匯價固定在1美金=24618元(舊幣)=2.4618元(新幣),也就是人民幣1元=美金0.40元

然後,按照1978年全國出口平均換匯成本計算,1美元兌換人民幣2.80元。

1979年開始外貿體制改革,1980年12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1980年4月1日中國銀行開始發行「外匯券」,用來在友誼商店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之類家用電器,以及洋煙、洋酒等等進口物品。

港幣早就跟美金掛鉤

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實施「聯系匯率制度」,將港幣跟美金掛鉤,中心匯率為1美元兌換港幣7.8元。

1984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2角9分,調劑價格為3角3分,而黑市價格平均為4角至6角人民幣。

1980年10月中國開辦了外匯調劑業務,規定外匯調劑價格在官方匯率之上加10 %,形成了匯率的雙軌制。此後10年來,匯率調整的依據,是國家的出口換匯成本的變化。匯率雙軌制的基礎是價格雙軌制。官方牌價和調劑市場價格並存,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此外,還存在外匯黑市或灰市,屢禁不止。

從1985年起,對境外匯給國內居民的匯款或從境外攜入的外匯,准許全部保留,在銀行開立存款帳戶。調劑外匯的匯率,原由國家規定在官方匯率的基礎上加一定的(如10%)幅度。

1988年3月放開匯率,由買賣雙方根據外匯供求狀況議定,中國人民銀行適度進行市場干預。1991年11月起允許個人所有的外匯參與外匯調劑。個人出國探親、移居出境、去外國留學、贍養國外親屬需用外匯,可以憑出境證件和有關證明向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經批准後賣給一定數額的外匯,但批匯標准較低。

人民幣的匯率貶值到三分之一

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呼聲一直很高。這有非常明顯的利益背景,即國有外貿部門的出口利益集團,希望藉人民幣貶值而擴大出口,從中獲利。

從1991年4月9日起,中國政府對官方匯率的調整由以前大幅度、一次性調整的方式轉為逐步調整的方式,即實行有管理的浮動,

到1993年底調至1美元兌5.72元人民幣,比1990年11月17日下調了9%;同時,放開外匯調劑市場匯率,讓其隨市場供求狀況浮動,匯率波動較大,調劑價格一度達到1美元合11元人民幣。

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和中國人民銀行入市干預下,1993年底調劑價格返回到1美元合8.72元人民幣。

1994年1月1日,實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並軌,人民幣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牌價猛地由1: 5.8貶為1:8.67,一下子貶值50%,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次貶值太過分了。

在匯率大貶值的刺激下,出口大幅度增長,國營外貿部門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也加劇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

1995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創造了增長44%的歷史最高記錄。

20年來港幣隨同美金迅速升值

1985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4角左右,調劑價格為4角5分,而黑市價格平均為8角人民幣。

1988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6角左右,調劑價格為7角左右。

1993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7角左右,而調劑價格與黑市價格拉平,為1.12元人民幣。

1995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將港幣匯率波動區間限定在1美元兌換港幣7.75元至7.85元。這是22年來香港首次調整「聯系匯率制度」。

1997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1.06元,調劑價格相同。此後,1元港幣兌換人民幣的官方匯率,一直為1.06元。

最終,1元港幣=人民幣1元。也就是認定20年來港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升值了三倍……

港幣的實際購買力

我們知道,各種貨幣的實際購買力、跟它的匯率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兒。那麼港幣的實際購買力究竟值多少呢?

1999年9月,香港的「經濟學家」張無常說:「香港的困境是我們的工資、房價、物價等比中國大陸的高出四倍以上,而本領卻高不出那麼多。」

這就是說——港幣的實際購買力,只有它面值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1元港幣的實際購買力,只相當於人民幣0.25元。

豈不是咄咄怪事!……

閱讀全文

與匯率雙軌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油存儲股票 瀏覽:338
2019年第一季度股東人數減少 瀏覽:381
成都瑞士銀行高收益理財 瀏覽:520
個人上海黃金交易所 瀏覽:663
第一創業期貨客服電話 瀏覽:726
中銀理財樂享天天的投資范圍 瀏覽:732
船舶運力指標 瀏覽:473
理財產品的利息和分紅是兩個么 瀏覽:392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贖回時間是幾點到幾點 瀏覽:54
聯通基金理財 瀏覽:299
八年級物理下冊杠桿視頻講解 瀏覽:255
哪個劵商傭金比較低 瀏覽:408
深圳市前海達飛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69
格林大華期貨有限公司首頁 瀏覽:478
信託公司崗位層級 瀏覽:203
海康威視股票歷史行情 瀏覽:105
哈葯集團組織機構 瀏覽:991
冠群旗金融服務 瀏覽:518
招聘國內期貨高手 瀏覽:613
中色股份薪酬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