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涵喬財富杠桿炒股大家參與過嗎哪裡能加杠桿
如果需要補倉的話,覺得九五配這家的利息低。
⑵ 羅伯特·清崎的個人理論
羅伯特·清崎先生從收入來源的角度揭示了這個世界上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人。他把人們分別放在直角坐標系的四個象限中,左上方的象限稱為「工薪一族」(Employee),左下方稱為「小生意人或自由職業者」(Self-employee),右上方為「企業擁有人」(Business owner),右下方為「投資者」(Investors)。他說,在很大程度上,每個象限的人按照類似的方式習以為常地安排著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從收入來源上看,他們很不相同,生活也因此有很大的差異。 到底羅伯特·清崎想說明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E象限——工薪族
「單打獨斗,靠能力吃飯;
投入一份勞動,賺一份收入。」
工薪族常說:「找份工作,好好乾。」現在有一份工作不容易。為了能在職場上立足不敗,大家不斷裝備自己。但無論怎麼努力工作,賺的錢總是不夠用,而且預期收入很有限。希望在正式工作之外能有一份額外收入的工薪族越來越多。他們最大的開支是子女教育和買房子。對許多人來說光這兩項開支壓力就很大。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許多家庭的預期開支也會加大。工薪族花錢也越來越謹慎。工薪族往往不敢想40歲以後會怎麼樣,說不定會突然發家?也許也還是那樣?或者越來越差?
可以看到,工薪族單打獨斗,靠能力吃飯。給老闆幹活,賺的都是自己的錢。一份勞動,賺取一份收入。在他們那兒能聽到,「談什麼自由啊,旅遊啊,家庭未來的開支能有份保障就不錯了。」他們生活往往很被動。
總的來說,這些人期待著生活能有所改變,但是很多人只是「期望」著,並沒有實踐。工薪族往往把自己生活過的不好的原因歸於「老闆小氣」「沒有好機遇」等,當看到好的機遇的時候,有些人抓住了,漸漸地離開這個象限;而有的人則是不敢改變,害怕失敗,想的太多。
從現實生活來講,多數人都是從工薪族開始的,世界上很多富翁生長的環境都是很窮的,但是敢於改變的人漸漸離開了這個工薪層,不敢改變的人就盲目地過一輩子,並且安慰自己說「成功總是少數人的事」「大多數人都是這么過的啊」「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沒關系,夠花就行。」「我天生就這命」等。從眾思想是工薪階層沒有翻身的根本原因,工薪階層只有改變了從眾思想,往少數人的方向去發展,才能改變生活。
S象限——小生意人和自由職業者
「有幫手,但還得靠自己;
投入一份勞動,賺取一份收入。」
小生意人和自由職業者在生活中邁出了一大步,他們當老闆,自己干。忙不過來的時候也找些幫手。希望生活能由此多一些保障,多一份自主。但他們很難給予「搭幫的人」更多的信任,結果再多的幫手,回頭還是發現,「啥事不還得靠自己。」他們的生意也因個人而起伏。精力充足的時候,生意可能很興隆;身體垮了,生意就跟著歇業。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生意好,人倒;生意不好,店倒。」有錢的時候擔心錢會溜走;沒錢的時候只能開脫「做生意就是有賺有賠」。在他們看來,生意場上有起有落,凡事難料。別人看著自己有錢,自己真不覺得快樂。
可以看到,小生意人和自由職業者基本上仍然是在單打獨斗。有時候員工給自己打工,有時候自己給員工打工。做「老闆」的酸甜苦辣他們都嘗盡了。生活說主動也主動,說被動也被動。
所以這些老闆也常想「生意怎麼能走上平穩發展」?
好了,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左邊兩個象限。
這兩個象限的人更多的時候是單打獨斗,靠能力吃飯。一份勞動,一份收獲。不自主不自由,在社會經濟中處於從屬地位。這兩個象限約佔世界總人口的95%。,其中E象限的人佔80%以上;
那另外5%的人怎麼賺錢,怎麼生活呢?接下來,我們看看右邊兩象限的人有什麼不同:
B象限——企業(系統)擁有人
「打造生意系統,建立資產;
一份辛勞,持續受益。」
這部分人縱觀商海沉浮,體察民心所向,知道什麼是定海神針。他們廣納賢良、人盡其才,對做生意充滿信心。他們關注什麼能產生持續不斷的收入、怎麼來做到這一點。即使歷經挫折,他們仍然熱情不減。他們付出不懈努力打造一個生意系統,積聚資產。生意穩中有升,收入源源不斷,心態也相當富足。
目前社會上對系統擁有人的認同並不多,但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和社會並不缺少信任,在生意上勇於開拓。社會因他們而富有活力,並走向有序經營。對他們來說,工作是一種樂趣,也是一份事業。他們奉獻人生,也享受著人生。
I象限——投資者
「投資於生意系統,鞏固並擴大資產;
一份辛勞,持續受益。」
現在許多人都願意出資來參與投資活動,表面上這個人群在不斷擴大,但真正的投資者仍然稀少。他們具有企業/系統擁有人的素質,能夠識別什麼是潛在的企業領袖,知道什麼是可靠的資產和有效的生意運作系統。他們把錢放在合適的人所做的合適的事上,來保值增值。他們要的是強強合作,壯大別人,成就了自己。「富者越富」的現象在他們身上最能充分展現。
他們信步人生,享受著無限自由。
我們也總結一下右邊兩個象限:
這兩個象限只佔世界人口總數的5%,但他們滿懷自信,也肯在別人身上投下信任。他們專注於建立或支持可靠的資產和生意系統,不斷加長手中的財富杠桿。他們投入一份辛勞,換來的是持續收益。他們的生活自由自主,給社會經濟帶來活力和秩序,人人也能享受這種好處。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了,羅伯特·清崎想說的是,財務自由才能帶來人生自由,要獲得財務自由,就要具有企業擁有人的素質,關注你的資產,打造你的生意系統。最後,我真誠地祝願大家能夠成為一個企業擁有人,過上自由自主的生活。
⑶ 什麼是財富杠桿作用
杠桿起放大或者是縮小的作用,財富杠桿就是用很少的精力賺了比較多的錢。精力乘以杠桿成數就是結果。
⑷ 如何看懂公司財務報表
財務三大報表: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是展示一個公司財務狀況最為主要的幾個報表,如何才能看懂,這里教你幾個技巧.
▌ 一、利潤表的8條投資密碼
1
好企業的銷售成本越少越好
只有把銷售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夠把銷售利潤升到最高。
盡管銷售成本就其數字本身並不能告訴我們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優勢,但它卻可以告訴我們公司的毛利潤的大小。
通過分析企業的利潤表就能夠看出這個企業是否能夠創造利潤,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力。
企業能否盈利僅僅是一方面,還應該分析該企業獲得利潤的方式,它是否需要大量研發以保持競爭力,是否需要通過財富杠桿以獲取利潤。
通過從利潤表中挖掘的這些信息,可以判斷出這個企業的經濟增長原動力,因為利潤的來源比利潤本身更有意義。
2
長期盈利的關鍵指標是毛利率
企業的毛利潤是企業的運營收入之根本,只有毛利率高的企業才有可能擁有高的凈利潤。
我們在觀察企業是否有持續競爭優勢時,可以參考企業的毛利率。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如何。
如果企業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其毛利率就處在較高的水平;
企業就可以對其產品或服務自由定價,讓售價遠遠高於其產品或服務本身的成本。
如果企業缺乏持續競爭優勢,其毛利率就處於較低的水平,企業就只能根據產品或服務的成本來定價,賺取微薄的利潤。
如果一個公司的毛利率在40%以上,那麼該公司大都具有某種持續競爭優勢;
毛利率在40%以下,其處於高度競爭的行業;如果某一個行業的平均毛利率低於20%,那麼該行業一定存在著過度競爭。
3
特別關注銷售費用
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都會產生銷售費用,銷售費用的多少直接影響企業的長期經營業績。
關注時可與收入進行掛鉤來考核結構比的合理性,另外,對於固定性的費用可變固定為變動來進行管控。
4
衡量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的高低
在公司的運營過程中,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不容輕視。
我們一定要遠離那些總是需要高額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的公司,努力尋找具有低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的公司。
一般來說,這類費用所佔的比例越低,公司的投資回報率就會越高。
⑸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現貨): T+0交易,進出自由 雙向交易,隨意做多做空 以小博大,5倍的財富杠桿 簡單快捷
河北航證紡織 大宗現貨免費開戶高返佣
⑹ 財務杠桿的作用有那些
財務杠桿是一個應用很廣的概念。在物理學中,利用一根杠桿和一個支點,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體,而什麼是財務杠桿呢?從西方的理財學到我國目前的財會界對財務杠桿的理解,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
其一:將財務杠桿定義為"企業在制定資本結構決策時對債務籌資的利用"。因而財務杠桿又可稱為融資杠桿、資本杠桿或者負債經營。這種定義強調財務杠桿是對負債的一種利用。
其二:認為財務杠桿是指在籌資中適當舉債,調整資本結構給企業帶來額外收益。如果負債經營使得企業每股利潤上升,便稱為正財務杠桿;如果使得企業每股利潤下降,通常稱為負財務杠桿。顯而易見,在這種定義中,財務杠桿強調的是通過負債經營而引起的結果。
另外,有些財務學者認為財務杠桿是指在企業的資金總額中,由於使用利率固定的債務資金而對企業主權資金收益產生的重大影響。 財務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dfl=ebit/[ebit-i-b/(1-t)]
財務杠桿系數可說明的問題如下:
①財務杠桿系數表明息前稅前盈餘增長引起的每股盈餘的增長幅度。
②在資本總額、息前稅前盈餘相同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高,財務風險越大,但預期每股盈餘(投資者收益)也越大。
(3)控制財務杠桿的途徑。
負債比率是可以控制的。企業可以通過合理安排資本結構,適度負債,使財務杠桿利益抵消風險增大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企業的財務杠桿,一般可以表現為三種關系:
即負債與資產的對比關系(即資產負債率)、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的對比關系、或長期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的對比關系。
在企業過高的杠桿比率的條件下,企業在財務上將面臨著以下壓力:
一是不能正常償還到期債務的本金和利息。
二是在企業發生虧損的時候,可能會由於所有者權益的比重相對較小而使企業債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是受此影響,企業從潛在的債權人那裡獲得新的資金的難度會大大提高。
假設企業的每年獲利210萬(未剔除債務利息前),是通過企業100萬的自有資金與50萬的借入資金運轉而來。此時的資金結構是2/1。剔除10萬元的息稅後,可供分配利潤為200萬,每一萬元自有資金可獲2塊錢利潤。(假設企業把所有可供分配利潤全部給普通股股東)
若資金結構發生變化,變為50萬的自有資金與100萬的借入資金。息稅前利潤還是210,那麼肯定就不止剔除10萬元息稅了。撐破天20萬。還剩190萬的可供分配利潤。每一萬元的自有資金可獲利3.8元。
這是你就要決策一下用那種資金結構比較好?除了考慮獲利,還要考濾償債。
給你一個例題,讓你具體體會一下。
某公司欲籌集400萬元以擴大生產規模。籌集資金的方式可採用增發普通股或長期借款方式。若增發普通股則計劃以每股10元的價格增發40萬股。若採用長期借款,則以10%的年利率借入400萬元。已知該公司現有資產總額2000萬,負債比率40%,年利率8%,普通股100萬股。假定增加資金後息稅前利潤500萬,所得稅率為30%。我們用財務杠桿的方法來分析下,到底採取什麼方式增資。
不知你有沒有掌握每股利潤無差異點法?
通過計算,得當息稅前利潤為204萬時,採用何種方式增資都是一樣的,如果超過204萬,那麼採用長期借款方式,對普通股股東有利。
我們也可以用財務杠桿來進行決策。
主要用的是DFL的簡化公式:DFL=EBIT/(EBIT-I)
計算出的DFL肯定是採用長期借款時的大。
參考資料:http://www.ooyao.com/bbs/html/20075/3479.htm 簡單的說 就是固定的利息費用對每股凈利潤的影響 由於存在固定性利息費用 放大了這種影響 使得每股凈利潤的變動幅度超過息稅前利潤的變動幅度
在資本總額及其結構既定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從息稅前利潤中支付的賬務利息通常都是固定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如利息、融資租賃租金等)就會相對減少,就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反之,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增加,就會大幅度減少普通股的盈餘。這種由於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杠桿效應,稱作財務杠桿。
財務杠桿系數(DFL)=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
⑺ 什麼是財富杠桿原理
經濟中的杠桿主要通過負債,用較少的本金支配更多的資產,撬動更大利潤。具體的經濟杠桿有: 1、政府杠桿:地方政府債務; 2、宏觀杠桿:銀行資產對GDP佔比; 3、企業財務杠桿:企業負債。
⑻ 私募股權投資如何利用杠桿
所謂私募股權並購基金,是專注於對目標企業進行並購的基金,其投資手法是,通過收購目標企業股權,獲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然後對其進行一定的重組改造,持有一定時期後再出售。並購的前提是有充足的資金,那麼,私募股權並購基金該如何利用杠桿呢?
以杠桿收購為主要模式的並購基金的收購可以創造公司價值,會讓企業變得更加有效。這種價值的創造來自卓越的管理——好的計劃、好的風險控制體系和好的經營方式;價值的創造來源於能動的董事會、管理層持股、資產整合和債務約束四者的協同作用。
杠桿收購(Leveraged-Buyout,簡稱LBO)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並迅速成為美國80年代並購高潮中影響巨大的一種並購模式,目前已成為並購基金的主要運作模式。
杠桿收購,是指收購主體(常常是並購基金或產業投資者)以目標公司(通常是上市公司)的資產和未來現金流為抵押和擔保舉債融資取得收購資金,收購目標公司的一種企業並購形式。杠桿收購的財務結構中,股權投資佔10%~20%,負債佔80%~90%。而並購基金並不為相應的債務融資提供擔保,完全以目標公司資產和未來現金流作為融資擔保。
與經濟生活中大量的重要創新一樣,杠桿收購是在經濟主流領域以外發展起來的。杠桿收購處在金融的邊緣地帶,但由於它運用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和財務杠桿,使它演變為一種強有力的融資收購技術,同時又是一項對資本市場、公司治理與價值創造產生巨大影響的金融工程。
杠桿收購影響企業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
第一,資本結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通過利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中的金融工具和機構投資者,杠桿收購融資使公司新的資本結構能起到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其中,債務的約束控制了代理成本的提升,促進了主動性提高現金流機制的形成,從而也創造了股東價值。
事實上,一方面,不同的資本結構影響著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也影響著資本結構的制度安排。正如米勒教授所言:適當資本結構的選擇可促進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治理效率, 而好的治理結構又能確保公司經理層得到正好為其投資所需,但又不是更多的資金來完成有利可圖的項目。也就是說,資本結構可通過股權和債權特有作用的發揮及其合理配置來協調出資人與經營者之間、出資人內部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和行為。
第二,債務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詹森等學者認為,債務支出減少了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 (Free Cash Flow), 從而削減了經理從事低效投資的選擇空間。在公眾公司收益下滑的過程中,負債的核心問題是自由的現金流。
詹森(1991)對債務的作用得出了如下三個結論: 一是對現金流流失的控制。債務約束會幫助限制現金流的流失,通過強迫管理者償還他們應該保留的資金,債務實際上是權益資本的替代品,在這種機制下,管理者會分散現金流而不會投資在低回報率或者是虧損的項目上。
二是債務是一個有力的適應變化的代理制度。對於所有為過度舉債而陷入焦慮的公司而言,過度使用杠桿會起到副作用。它會使一個公司破產,賣掉部分公司股份,再重新關注於少量的一些核心業務。
三是預警作用。在其它環境中,債務合約的背離會創造出更大范圍內的危機,從而促使高層做出更快的反應。
四是債務能夠迫使管理者們採取一些價值創造的政策,他們通常不願意採用這種政策。
在杠桿收購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債務約束作用,帶來了公司治理的變革和股東價值革命,這已被理論界和企業界所廣泛接受。自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公司採用了杠桿收購的治理模式。
杠桿收購向世人展示了金融結構對於公司價值創造的積極意義:融資方式不僅影響到現金流的分布,也影響到它的管理方式;價值創造過程是一個長期的追求,杠桿收購的財富積累,不是短期的行為,也不是一種非理性的投機行為;它是積極的努力和對周圍事態長期警覺的結果;是管理者與所有者利益和諧統一的結果,也是對突發事件危機處理能力的結果。
杠桿收購對價值創造影響深遠
收購的成功,最終取決於以價值創造戰略為核心,把所有權激勵與收購的財務結構、監督機制聯系在一起,並促使它們的相互作用。杠桿收購中的價值創造是基於金融資本家作為股東所提供的咨詢、決策和激勵與控制。
第一,收購和掌控董事會——控制權約束。杠桿收購組織代表著擁有公司大量普通股的投資人,其掌控董事會的一個重要動機,在於使公司長期價值創造計劃能夠不受干擾地實施。在管理層和杠桿收購組織之間的責任分工一般是,經營戰略的決定權和操作的選擇權在管理層,而公司財政支出的控制權則在杠桿收購組織。
一是為了調動管理層的積極性,要適度給經理自主權,遵守避免干預過程管理的原則;二是並購基金控制著董事會,而董事會應高度重視價值創造的決策和管理;保留著對董事會的多數控制權;三是董事會與管理階層間不斷進行溝通與討論。
些控制董事會的措施,確保了董事們致力於達到股東所要求的目標。美國越來越多的公司現在正部分或全部採用這些措施,股東也越來越多地根據他們的意願來評價公司董事和管理者這方面的行為。
第二,達成利益共同體——(MBO)利益協同。收購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使目標公司中盡可能多的人成為股東。如果經理們確實為股東(包括他們自己)的最大利益著想,他們就會正確地平衡公司所有成員的利益,會更加有效地致力於增加企業的長期和短期價值。將經營者和股東利益統一起來的經營目標,是杠桿收購投資於任何企業的一個前提。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一是管理層持股(MBO)。並購交易結束後,管理層持股使收購後的公司能夠大大提高績效,即通過使經理們將相當多的個人財富(80%以上是借來的錢)投資於他們所管理的企業中,把他們變成為所有者,他們就有相當大的動機所有股東的最大利益服務;二是建立股票期權機制。股票期權(Stock Options)是以股票為標的物的期權合約。股票期權使雇員能夠享受公司股票增值所帶來的利益增長並承擔相應的風險;三是股票增值(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機制,即雇員可以以現金或股票或兩者兼有的形式獲取期權差價收益;四是建立管理薪酬機制。
實證分析顯示,杠桿收購中非常關鍵的一步是使用財富杠桿把股權中一部分分配給管理階層,構建管理激勵機制,與管理層達成利益共同體,使股東價值最大化。另外,由於在大多數杠桿收購案例中,這些公司的管理人員也參與了收購活動, 所以大多數杠桿收購同時也是管理人員收購(MBO)。杠桿收購使處在邊緣中的MBO成為公司治理的主流工具。在MBO中,由於收購活動的發生,使得管理人員的管理動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他們開始更加關注股東價值的增加。
第三,結成夥伴關系——經營協同。成功的收購必須使所有者認同經理們的價值觀。杠桿收購的合夥人機制通過MBO,以一種迫使每個人都關心企業長期生存能力和價值創造的方式把外部投資者(戰略性買主或金融性買主)和經理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其目的是使其中的每個人不僅把獲利能力和短期經營業績的改善相權衡,而且與投資、創新和保值的長期戰略相聯系。
資產整合與價值創造
杠桿收購後,企業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剝離資產、削減勞動成本和再次上市來取得現金流和創造價值。研究表明通過整合能給公司帶來更豐厚的現金流,整合是最有可能進行價值提升的工作。
Jensen(1989)認為杠桿收購的管理、補償和金融結構直接導致了效率的提高和價值的回報。他認為,資產負債比率是杠桿收購的一大優勢。究其原因,一部分可能是由於為了償還債務而不得不努力賣出資產而收回現金,歷史經驗的證據也能對上述陳述做出相應的支持。Kaplan(1989)對杠桿收購者出售重組目標企業的頻率做出了統計。在一年內,42家杠桿收購公司中的16家賣掉了至少10%的被全部買斷的公司。美國學者Bhagat,Shleifer,Vishny(1990)提供了杠桿收購方比非杠桿收購方更傾向於將資產變現出售的證據。
有關整合創造價值的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證據是,馬斯卡里拉和維茲派恩對重組活動的研究。他們發現,自杠桿收購操作後,全部企業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72個中有54個)都進行過至少一次的公司整合活動。這些活動中有資產重新調整(生產設施的重組、資產剝離等)、成本降低計劃的啟動、以及營銷戰略的改變(包括產品組合、產品質量、定價以及顧客服務)。這些公司重組的結果是,所有權私有的企業在經營績效上實現了大幅度的提高。在35個數據可得的案例中, 處於杠桿收購和再次公開上市(SIPO)中間狀態的企業(期間中值為29個月)以不變價格計算的銷售額增長了9.4%,毛利潤和經營利潤分別增長了27.0% 和 45.4%。
杠桿收購的資產整合,主要有以下幾項措施:剝離和出售低效資產和部門, 從價值毀滅型項目中抽回資本;削減和控制管理費用,降低代理費用;裁減冗員,簡化公司管理機構;調整資本結構,降低資本成本;提高市場附加值(即公司的市場價值)。
⑼ 高杠桿基金都有哪些
毫無疑問,牛市來臨時,精明的投資者通常會選擇業績彈性和估值彈性較大的小市值股票、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運用積極的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活動,甚至直接投資於期權或者期貨,通過這些「投資杠桿」給自己帶來財富的精彩放大。
對於穩健乃至保守的基金投資者來說,如何尋找牛市時期的「財富杠桿」,以最低風險獲得最大收益?
封閉式基金:「強杠桿效應」優勢明顯
如果投資者沒有能力判斷出未來的「冠軍基金經理」來自哪只基金,那麼封閉式基金或許是唯一,也是最佳的選擇;如果投資者擁有預見未來「冠軍基金經理」的水晶球,那麼選擇買入一些封閉式基金,在未來3年內也同樣將有助於提升收益/風險比。
整體而言,當前封閉式基金生存環境已出現重大轉折,並且正顯示出巨大的投資價值,其中的奧妙就是封閉式基金牛市初期大幅折價帶來的風險極低的「強杠桿效應」。
譬如,你有1.5萬元,如何投資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若投資於某隻封閉式基金(交易價格為1元,而基金凈值為1.5元,剩餘年限10年),可以購買1.5萬份額,而投資於開放式基金(假設基金凈值為1.5元),僅可獲得1萬份額。從短期來看,假設兩年後封閉式基金凈值僅上漲20%,為1.8元,而開放式基金凈值上漲30%,能達到1.95元。但封閉式基金進行分紅和折價率隨期限縮短而降低,兩者只要發生其一,就有較大可能趕上甚至超過開放式基金收益水平。事實上,封閉式基金兩年內只要分紅0.30元,即使折價率不變,也可以獲得與開放式基金相當的30%收益率。隨著時間推移,按平均計算(實際情況可能是加速的)兩年折價率至少縮小6%以上,收益又將因此增加10%以上,因此即使僅依靠折價縮小,封閉式基金的兩年累計收益同樣超過30%。因此短期來看,若封閉式基金分紅和折價縮小同時發生,那麼封閉式基金整體跑贏開放式基金幾乎是必然的。
從長期持有角度來看,持有封閉式基金的杠桿優勢更加明顯。該杠桿最大的優勢是上漲時有杠桿效應,下跌時杠桿作用消失,因為下跌時有期限契約提供足夠保護,只要持有到期幾乎無風險。當初按照凈值2/3價格買入的封閉式基金,持有到期後相當於每年都提供5%的收益保護。
小盤基金:巧用資金杠桿中的「快魚」
牛市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板塊輪動,熱點不斷,較小的資金規模有利於打游擊戰和運動戰,只要操作得當,往往能夠通過緊隨熱點而賺取更多的超額收益。因此,在牛市時期選擇一個由良好管理人運作的、規模在20億以下的中小盤基金,往往能夠通過基金管理人有意識地提高資金周轉率而獲得資金杠桿效應,取得更大的投資收益。
但對於開放式基金而言,小盤基金凈值的迅速上升,往往會招來大量申購,導致基金份額急劇上升,小盤基金最終演變成中盤基金、甚至大盤基金。這不但對原有基金管理人的資金運用能力提出新的考驗,也降低了資金實際周轉率,從而導致基金從擁有資金杠桿的「快魚」演變成為了行動遲緩的「大象」,其繼續獲得超額收益的難度加大。一個可供替代的選擇就是購買小盤封閉式基金。
考慮到近年來封閉式基金一旦凈值表現出色,基金經理就升任去管理開放式基金,這可能導致小盤封閉式基金的業績增長缺乏持續性。如果選擇那些非明星經理制的基金管理公司,這種明顯滑坡現象出現的概率就小很多,較典型的就是易方達旗下的幾只小盤封閉式基金。
指數基金:中小盤指數基金是首選
牛市中,小市值股票表現通常遠遠超過大市值股票,因此買入大盤指數基金的收益可能遠遠落後於買入中小板指數基金的收益。目前,中小企業板市場股票數量不足60隻,且市值規模嚴重不平衡。蘇寧電器在中小板中的地位類似於主板市場的中國石化,而中國石化受到中國銀行等不斷發行的大盤藍籌股挑戰,其市場地位不斷降低。
這對於中小板指數基金將產生非常顯著的影響:一是未來的中小板指數基金將更容易被操縱,波動比預想更大;二是作為一個高成長基金,未來急劇擴大的基金規模非但不會像主動型基金那樣產生超額收益的攤薄效應,相反很可能出現自我增強和自我膨脹效應,導致中小板指數的持續大幅飆升。
因此從短期來看,未來中小盤指數基金面臨著較大的過度波動風險,但從長期來看,小市值股票所提供的更高成長性仍會體現為持續超額收益,中小指數基金也理所當然成為牛市時期可供選擇的重要杠桿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