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觀審慎管理的最新進展
在政策工具方面,二十國集團(G20)於2010年末批准了巴塞爾協議Ⅲ的基本框架,包含了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增強逆風向調節的諸多進展。一是在最低監管資本要求之上增加基於宏觀審慎的資本要求。要求銀行保留2.5%的資本留存緩沖,以更好地應對經濟和金融沖擊。各國可根據「信用(貸)/GDP」超出其趨勢值的程度等要求銀行增加0%-2.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以保護銀行體系免受信貸激增所帶來的沖擊,起到逆周期調節的作用。系統重要性銀行還應在上述最低資本要求的基礎上具備更強的吸收損失能力。二是加強對流動性和杠桿率的要求。提出了流動性覆蓋比率(LCR)和凈穩定融資比率(NSFR)兩個標准,以提升金融機構管理流動性風險的能力。作為最低資本要求的補充,新的杠桿率測算納入了表外風險,以一級資本占表內資產、表外風險敞口和衍生品總風險暴露來計算杠桿水平。
在國際金融管理改革實踐方面,表現出由中央銀行主導宏觀審慎政策的趨勢。根據金融改革法案,美國建立了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負責
識別和防範系統性風險。法案強化了美聯儲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授權美聯儲負責對大型、復雜金融機構實施監管,並對金融市場清算、支付、結算體系進行監管,發現、衡量並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英國政府授權英格蘭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管理,通過在英格蘭銀行內設立金融政策委員會來制定宏觀審慎政策,並把金融監管權從金融服務局轉移到央行。英國將金融監管職責重新歸入中央銀行,表明其金融管理理念發生了重要變化。2011年9月新修訂的《韓國銀行法》也進一步強化了韓國銀行的宏觀審慎職能,賦予其維護金融穩定的必要工具和手段。日本銀行通過多種方式履行宏觀審慎職能,包括定期評估金融體系穩定性,將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層面的現場檢查、非現場監測相結合,發揮最後貸款人職能為金融機構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從宏觀審慎視角出發制定貨幣政策,監測支付結算體系等。國際清算銀行(BIS)在有關央行治理和金融穩定的報告中指出,宏觀審慎職責更適於劃歸央行,這主要是因為央行更適於承擔宏觀和系統性分析責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在反思宏觀政策框架的報告中也指出,中央銀行具有理想的能力來監測宏觀經濟的變化,同時由於貨幣政策可能對杠桿和風險行為產生影響,因此也有必要把宏觀審慎職責集中在中央銀行。
作為G20成員,中國正在著力加強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
當前,中國實行數量型和價格型相結合的金融宏觀調控模式,中央銀行既重視利率等價格型指標變化,也重視貨幣信貸增長狀況,並運用信貸政策、差別准備金、調整按揭成數等手段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注重通過窗口指導等方式加強風險提示,取得了較好效果。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按照中央有關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部署,中國人民銀行從2009年年中即開始研究進一步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措施,2011年通過引入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措施,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的總量調節與強化宏觀審慎政策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提升了金融機構的穩健性。下一階段,將在借鑒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和國際上有效做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進一步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協調配合、互為補充的體制機制,發揮中央銀行在加強逆周期宏觀審慎管理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完善相關管理手段。
②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觀調控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2020年宏觀經濟怎麼走?財政政策如何與貨幣政策更好地協同發力?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日前在發布的報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順利實現「決勝小康」目標。同時,報告還指出,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體現穩增長的底線是防風險。
專項債仍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8%,增幅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財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463億元,增長7.7%,高於收入增幅3.9個百分點。
「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的主要抓手仍為地方政府專項債,預計2020年專項債限額在2.8-3萬億之間。」報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國務院提前下達了2020年專項債新增額度。今年年初專項債發放額度將會大幅超過去年。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顏色表示,雖然今年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於從2019年七月份開始中央就一直強調儲備一批大項目,因此預計今年便會有部分已准備好的戰略性項目提前落地,專項債規模擴張疊加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比例下調政策的影響,其對基建投資的撬動作用將顯著加強,對經濟拉動作用或於今年二季度開始見效。
貨幣政策將更加註重穩增長
貨幣政策方面,報告認為,2020年央行貨幣政策風格或將有所轉換,寬松信號也將更加明確。
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到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與之前的「松緊適度」有所不同。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定調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經濟下行與通脹壓力並存下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度調節。另一方面,對於通脹,由於結構性通脹擴散能力有限,預計物價雖然在今年上半年仍會維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為貨幣政策風格的調整提供了空間。
報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流動性的表述仍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對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提出要求,要「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另外,國常會明確提出2020年要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加之我國中小銀行風險上行,均為央行進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顏色也表示,相較於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我國的存款准備金率較高,因此仍有較大降准空間。除此之外,今年財政政策穩增長的發力點為專項債,規模較大,貨幣政策需要通過降准來保障流動性充裕,從而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需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報告還提出,中長期看,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能否完成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尤為重要。
「而全要素生產率能否繼續提高,取決於能否找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過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力量。
第一,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進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
第二,「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雲計算設備等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第三,大國工業還有發展空間。未來諸如民用航空、飛機發動機、集成電路等的發展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術外,「制度改革」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能形成制度紅利空間,讓全要素生產率保持較高增速
③ 未來三年有關部門將如何控制宏觀杠桿率
據報道,國家發復展和改革委負責制人在1月24日會議上表示,在中國面臨的各類風險中,金融風險尤為突出,中國將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
中國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針對影子銀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突出問題,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結構適應性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範,經濟體系良性循環水平上升。
分析人士表示,打好這場攻堅戰,中國有諸多有利條件:中國經濟出現企穩向好的態勢,基本面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國未來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既包括城市化的潛能,也包括改造傳統產業和創新發展的潛能等;中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全,儲蓄率較高。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持續實現高質量發展!
④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是哪三大
三大攻堅戰是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是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表述。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2018年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將三大攻堅戰「作戰圖」和盤托出:推動重大風險防範化解取得明顯進展、加大精準脫貧力度、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4)實現宏觀杠桿率的有效管控擴展閱讀: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後,必須邁過的三道關口。2019年以來,三大攻堅戰針對突出問題,打好重點戰役,縱深推進各項任務部署,不斷闖關奪隘,取得一系列關鍵進展。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連續6年每年減貧規模都在10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1.7%。預計到2019年底,全國95%左右現行標準的貧困人口將實現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將實現摘帽。
⑤ 宏觀杠桿率是什麼,它與融資有什麼關系
你的具體融資是微觀行為,而杠桿是指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的利率、准備金率等宏觀經濟調控內手段。容
因此二者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僅有間接關系。間接關系是當降低准備金率時獲得貸款稍微容易一點,畢竟貨幣有效流通量增加了。而降低利率,關系是你的融資成本可以低一點。
⑥ 國家審計如何推動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建立
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主要經濟體和國際組織都在著力加強以宏觀審慎監管為重要內容的金融監管改革,我國在「十二五」規劃中,也正式提出要「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逐步展開以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為核心內容的金融監管改革。而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環節,在開展重大金融監管改革的背景下,理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從而推動建立有效金融宏觀審慎監管制度,實現其抵禦、改進和預防等「免疫系統」功能。
一、我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一)我國缺乏混業經營的金融監管經驗,監管難度越來越大。
盡管我國仍然實施嚴格的分業經營體制,並形成了以一行(中國人民銀行)、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為主體的較為完整的分業監管體系。但目前在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的實踐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混業經營性質的金融服務項目,混業經營已經萌芽,這對先行的分業經營監管體製造成了強大壓力。不同監管部門既按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又按金融業務進行監管,交叉監管的現象突出,不僅制約了金融業務的創新活動,也經常給市場發出互不協調、相互矛盾的信號,極大的影響了金融監管的成效和金融改革的進程。隨著中國未來逐漸融入國際金融體系,許多國內現有的管制或規定將被強行突破,金融分業監管的難度將越來越大。
(二)逆周期操作將對資本充足率有更高要求。
金融風險的發生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金融機構應該在經濟繁榮時期儲備更高水平的資本,以便在經濟蕭條時期擁有更大的緩沖餘地。提高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作為一個典型的宏觀審慎工具,就是逆周期操作的體現。特別是當借貸總額超過經濟上或某個領域上應有的平均值時,由於用於購買資產的借貸不斷增大,將導致資產價格上升從而引起系統性危險的持續擴大。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雖然不能結束繁榮衰退周期,但將有助於減少幅度。
在人民銀行2009
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提出,「只有銀行在經濟高漲時計提充足的損失准備,在衰退到來時才不至於因准備不足而被迫緊縮貸款。」這意味著,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標准很可能提高,以限制杠桿率。
(三)我國宏觀審慎監管的重點應放在對系統風險的預警,強調「市場准入」、「過程監管」和「市場退出」的監管。
由於歐美國家混業經營、金融控股公司大量存在,系統風險主要存在於風險在金融市場間的傳播,而中國的系統性風險主要是由金融體制的「信貸配給異化」(間接融資市場更發達且信貸資源主要投向國有大中型企業)造成的宏觀經濟周期引發的。因此,對系統風險的防範上,與歐美國家將防範重點放在對「系統性重要機構施加額外資本」和「破產隔離機制」上不同,我國應放在對「宏觀系統風險」的預警上。同時,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模式是保證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有力支撐,中國金融體系要重視的不是美國「大而不能倒」的問題,反而是太多的「小而不倒」的問題。中國應加強「市場准入」和「市場退出」的監管,允許國內民營資本自由進入各類金融機構,建立國有金融機構的有效退出機制,並加強「過程監管」,防止監管黑洞。此外,與傳統金融風險預期模型不同,宏觀審慎風險預警的重點應放在分析金融體系的信貸增長、資產價格和杠桿率等指標相互影響的機制、主要特徵及演變趨勢,以及宏觀經濟大幅波動對金融體系可能造成沖擊的渠道,並進一步分析金融體系之間如何反作用於宏觀經濟等。
二、國家審計如何推動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
宏觀審慎監管最直接的目標是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金融系統對經濟體系的負外部溢出而採取的一種自上而下的監管模式。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的推動我國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建立,國家審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國家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助力。
(一)強化宏觀意識,關注金融監管體系中重復監管與監管缺失並存的問題,促進建立各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逐漸推進一體化監管體制。
此次金融危機表明,宏觀審慎監管只有在央行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保持密切聯系的情況下,才能在承受壓力時有更迅速的反應並做出更好的決策。因此,國家審計應該關注「一行三會」重復監管和監管缺失的問題,及時予以反映,促進金融監管部門對各自現有的金融統計資料庫結構和統計網路進行改造,建立統一的、獨立的、可自動生成統計指標和金融監管指標的宏觀審慎監管共享資料庫,形成統一、集中、高效的金融信息來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從而避免監管不協調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審計還可採取審計調查的方式,探討逐步推進一體化監管的可能性。因為一體化監管不僅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可以節約監管成本,消除監管真空並避免監管套利,更好地適應混業經營的要求;還能更加迅速的發現金融系統風險並對風險做出高效反應,及時採取逆周期的貨幣和財政政策。
(二)將銀行業包括地方融資平台公司的資本金充足情況和不良貸款比率作為一項常規審計內容,及時反映銀行業潛在系統風險,充分發揮審計免疫功能。
我國銀行體系的高脆弱性主要表現在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和不良貸款比率過高,但由於銀行受到政府的隱性擔保、高儲蓄率和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原因,使得商業銀行體系並未出現大規模的擠兌風險。但隨著證券市場以及其他資本市場對儲蓄的分流,銀行體系的風險將逐漸顯露。特別是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調查結果顯示,資本金缺位是地方融資平台公司的主要風險。
因此,將銀行業包括地方融資平台公司的資本金充足情況和不良貸款比率作為一項常規審計內容,重點揭示資本金「名存實亡」的問題,可以為逆周期政策的選擇和決策提供依據,也可以補充監督金融行業的運營安全,降低金融系統風險。
(三)國家審計通過對金融監管機構的審查和監督,對於完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審計對金融監管機構的審查監督,對於促進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國家審計可以發現各種不利於宏觀逆周期政策執行的問題和隱患,並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評估,為實施恰當的政策提供基礎的、可靠的信息,促進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建立;其次,國家審計對於「准入監管」、「過程監管」等政策的執行情況和效果進行審查和監督,為政府提供合理建議,促進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完善;最後,國家審計對於金融監管機構及其相關工作進行審查和監督,可以提升金融監管機構的信息質量和管理水平,從而協助其實現宏觀審慎監管。(孟嶺)
⑦ 中國經濟杠桿率處於穩定狀態嗎
據報道,隨著去杠桿進程的推進,我國總體杠桿率雖然保持基本穩定,但國有企業版杠桿率權和地方政府債務依然是當前我國最突出的債務問題和去杠桿工作的重點領域。
據悉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央企、國企去杠桿確實已取得積極成效。數據顯示,2017年國企資產負債率為65.7%,相比上一年下降0.4個百分點。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5%,相比上一年下降0.3個百分點。
目前國資委已制定了中央企業降杠桿、減負債、控風險的指導意見,並明確到2020年前中央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要再下降2個百分點。
⑧ 宏觀杠桿率上升勢頭明顯放緩帶來的積極意義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去杠桿
一系列政策在多個領域共同發力。市場化債轉股、處置僵屍企業、調整考核評價標准……多措並舉之下,截至今年6月末,中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較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
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為去杠桿、防風險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6月末,我國M2餘額177.02萬億元,同比增長8%,增速較上年同期低1.1個百分點。
一系列旨在遏制資金脫實向虛的強監管政策出台,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大幅萎縮,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等去杠桿重點領域的不規范融資減少。上半年房地產貸款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貸款比重較上年低1.9個百分點。
「隨著金融監管加強,影子銀行等導致杠桿率上升的狀況將有較大改變,對地方政府隱形債務的清理、整頓和規范力度也在加大,預計未來我國杠桿率將總體趨穩,並逐步有序降低。」劉世錦說。
風險可控 去杠桿深刻影響中國經濟金融
隨著去杠桿工作穩妥有序推進,風險防範的藩籬正在逐步築牢。
一度持續攀升的銀行業不良貸款出現企穩向好的態勢。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9%,遠低於國際水平;貸款損失准備余額3.5萬億元,撥備覆蓋率183%,風險抵補能力充足。
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遏制,截至5月末,銀行業在保持12%以上信貸增速的同時,總資產規模少增20多萬億元;同業理財在上年減少3.4萬億元的基礎上,繼續縮減1.2萬億元,已累計削減三分之二以上。
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金融機構,去杠桿,正對中國的經濟金融產生深刻影響:越來越多的資金從傳統產能過剩領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術產業等新動能聚集。
「我們對鋼鐵、水泥、煤炭等五大產能過剩行業融資余額較2013年末高峰時點下降近五成。與此同時,近兩年來對先進製造業貸款增長超過10%。」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從全國情況看,6月末,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1%,比同期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高5個百分點。
「集中抽貸和蜂擁授信都容易產生信用風險,吸取前些年的教訓,雖然我們的資源在往新興產業方面轉,但也不能一哄而上。」一家城商行行長助理表示。
去杠桿,也正在潛移默化影響企業的發展理念。
「國家去杠桿的決心和力度很大,不會是一陣風,企業應適應形勢,先把自己的『泡沫』擠掉。」人福醫葯融資主管李陽帆告訴記者,今年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資產剝離,把精力聚焦在發展醫葯主業上,出售資產帶來的收益改善了公司的資產結構和現金流,公司發展更有底氣了。
根源治理 牢牢守住風險底線
盡管已初見成效,但去杠桿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點,需要通過有力但有序的措施,使宏觀杠桿率逐步回落到合理水平。
去杠桿,國有企業是重中之重。但高杠桿的國企集中在鋼鐵、煤炭、電力等行業,去杠桿與去產能、補短板等任務相交織,情況復雜。
「市場化債轉股和兼並重組應成為重點攻堅方向。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陸續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未來應擴大到更多負債率較高、產品有市場、有競爭能力的企業。」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學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去杠桿,要發揮企業自身的積極性。「如果企業自身不走出過度擴張、過度負債的傳統路子,不主動聚焦核心業務,那麼去杠桿就成為金融企業的獨角戲,成效不會明顯。」一名銀行業人士表示。
高杠桿的形成,與我國的金融、財稅和國企等體制機制緊密相關。去杠桿要堅持著眼長遠、深化改革,強化根源治理。
在金融領域,要豐富金融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在財稅領域,明確地方政府財權事權;在國企領域,要深化國企改革優化資本結構……從根源上去杠桿、防風險,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去杠桿從本質上來說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金融生態,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董希淼表示。
守住底線,才有底氣。只要我們直面挑戰,主動作為,就一定能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為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來自新華網
⑨ 央行允許宏觀杠桿率提升對股市利好嗎
央行允許宏觀杠桿率提升對股市利好。
在杠桿率調整和資產價格變化的相互作用下內,金融周期容的波動容易被放大。當資產價格上升時,由於金融機構採取以市定價的會計方法,資產負債表增強,杠桿率下降,金融機構一般不願意持有過多的權益資本,他們會努力地把杠桿率恢復到原位。
因此,需要購入資產以期提高杠桿率,對資產的需求增加,會促使其價格進一步上漲;相反,當資產價格下跌時,杠桿率上升,這時需要出售資產來降低杠桿率,這一行為可能加劇資產價格的下降。
(9)實現宏觀杠桿率的有效管控擴展閱讀:
股市靠資金帶動的,CPI過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場上的資金太多,所以要提高准備金和加息來收緊流動性,這樣的話也會影響到投入到股市的資金量。
由於杠桿率的相關項目主要來源於資產負債表,受會計並表和會計確認規則的影響很大,在各國會計准則有較大差異的情況下,該指標難以在不同國家進行比較。
由於杠桿率具有以上內在缺陷,不可能簡單替代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作為獨立的資本監管手段,但其作為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補充手段,可以從另一角度反映銀行資本充足狀況和資產擴張規模。
⑩ 央行最新報告如何定調中國貨幣政策的走向
中國貨幣政策將如何走向?央行這個最新報告定調。
央行: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
如何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要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完善宏觀審慎評估,擬於2019年第一季度評估時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下金融機構發行的同業存單納入MPA考核。
如何進一步深化利率、匯率改革?
探索利率走廊機制,增強利率調控能力;加強對金融機構非理性定價行為的監督管理,採取有效方式激勵約束利率定價行為;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接下來怎麼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
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集中力量,優先處理可能影響經濟社會穩定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問題。抓緊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有效控制宏觀杠桿率和重點領域風險,積極化解影子銀行風險,等等。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