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杠桿的原理(科學)小學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㈡ 杠桿原理是在哪本科學書上學的
初中物理就會學習杠桿原理了。
杠桿可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沒有任何一種杠桿既省距離又省力。
㈢ 科學中的杠桿原理和數學有什麼關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省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不省力也不費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費力。
3、杠桿原理在生活中廣泛使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省力和方便。 過程與方法:
1、科學小游戲:提供一根金屬撬棍和金屬支點,由學生上台分別用食指按壓撬棍兩端,激發全體學生的探究熱情。
2、學生用自己的文具擺一擺杠桿,揭示杠桿的三個基本點,引出杠桿尺的研究。 3、杠桿尺的探究實驗:教師說明和演示杠桿尺的實驗探究方法,學生進行杠桿尺實驗探究並填寫實驗記錄,最後進行杠桿尺實驗的數據分析得出杠桿原理。 4、換位實驗:數字化撬棍原理器的實驗探究,分析數據,進一步理清杠桿原理。 5、找一找生活中杠桿類工具的杠桿原理。包括:井水抽水機、羊角榔頭拔釘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有效體驗,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2、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在科學學習中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3、體會科技提升生活質量,熱愛科技創新的科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體會和理解杠桿原理,找出生活中的杠桿原理。 教學難點:用實驗探究的方法理解杠桿原理。 【教學准備】 △ 學生實驗:
1、游戲實驗材料:一根金屬棒、一個金屬支點。
2、學生分組實驗材料:每組准備杠桿尺(機械實驗盒)、兩盒砝碼。 3、學生實驗材料:數字化撬棍原理器(教師自製教具)
㈣ 杠桿原理 科學製作
,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其中公式這樣寫: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這樣就是一個杠桿。
動力臂延伸
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
(力臂
>
力距);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㈤ 科學課杠桿原理實驗步驟
用木棍做一個起重機 就行了 支點.主動臂.阻力臂
㈥ 對於小學生來講,杠桿的原理是什麼
力乘以桿的長度等於另一邊的力乘以桿的長度 就是說你這邊長了你費的力小
㈦ 初中科學 杠桿原理
在初中物理中一般情況下無特殊說明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會被簡化的,方便學生理解書本中要告訴他們的知識。
㈧ 談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學習杠桿知識
小學生學習初三的也太強大了吧
㈨ 科學杠桿原理
杠桿的原理就是,動力臂,阻力臂和支點,組成一個簡單實用的機械裝置,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㈩ 小學六年級科學書中杠桿原理課中規律有哪些
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
杠桿可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沒有任何一種杠桿既省距離又省力,這幾類杠桿有如下特徵:
省力杠桿
L1>L2,F1<F2,省力、費距離。
如拔釘子用的羊角錘、鍘刀,開瓶器,軋刀,動滑輪,手推車 剪鐵皮的剪刀及剪鋼筋用的剪刀等。
費力杠桿
L1<L2,F1>F2,費力、省距離。
如釣魚竿、鑷子,筷子,船槳裁縫用的剪刀 理發師用的剪刀等。
等臂杠桿
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又不多移動距離,
如天平、定滑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