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杠桿機制是什麼意思,還有杠桿貸款
一些投資具有的以少量資金就可以進行較大價值額的投資特點(如現貨專、期貨、期權)屬,被形象的成為:杠桿機制。杠桿機制使期貨交易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點。
杠桿貸款是指一些私募公司通過向銀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貸款,以大額舉債的方式去收購一些成熟行業中具有穩定資金流的公司。
Ⅱ 什麼是杠桿貸款
杠 桿 貸 款 是 銀 行 對抄 個 人 投 資 與 外 匯 提 供 的 一 種 融 資 貸 款 。 利 用 這 種 外 匯 投 資 貸 款,客 戶 要 在 銀 行 存 入 一 定 數 量 的 定 期 存 款,這 種 定 期 存 款 也 稱 之 為 「 原 始 保 證 金 」,其 作 為 客 戶 向 銀 行 借 入 資 金 的 抵 押 品 。 客 戶 借 入 資 金 的 信 用 額 度 一 般 是 原 始 存 款 的 5 至 1 0 倍,客 戶 從 銀 行 提 取 的 貸 款 總 額 不 能 超 過 銀 行 給 他 的 這 個 信 用 額 度 。
由於問題缺乏足夠資料,所以我也只知道這么多了!
Ⅲ 房貸加杠桿是什麼意思
一,異地購房是指購房者的戶口所在地和要購房屋的所在地不在同一個省份回。二,異地購答房所需材料:1,借款人夫妻身份證原件、戶口本原件、結婚證原件、2,借款人收入證明、連續一年以上的養老保險繳存單,或者和是滿一年以上的納稅證明。三,異地購房政策:4月17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要求對不能提供1年以上當地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停發放購買住房貸款。這意味著異地購房客利用信貸杠桿炒房的可能性已不存在。異地購房者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全額付款,要麼在當地納稅1年後拿到證明或提供社會保險繳納證明。如果證明齊備,首付比例30%,利率執行85折。
Ⅳ 大家說的高杠桿一般貸款額多少
正規銀行辦理的流程是:首先,借款人需向銀行提交除身份證以外的一系列材料,版包括
(1)貸款申請審批表;權(貸款人在貸款機構直接填寫)
(2)居住地址證明;(居委會開具的證明或繳納的水電氣繳費發票)
(3)工作和收入證明;
(4)銀行規定的其他資料。
其次,銀行對借款人提交的申請資料審核通過後,雙方簽訂借款合同。
最後,銀行以轉賬方式向借款人發放貸款。
Ⅳ 房地產開發貸款的杠桿原理
杠桿,將借到的貨幣追加到用於投資的現有資金上;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主要表現為: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合理運用杠桿原理,有助於企業合理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營運效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三種形式,即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復合杠桿。
杠桿比率
認證股的吸引之處,在於能以小博大。投資者只須投入少量資金,便有機會爭取到與投資正股相若,甚或更高的回報率。但挑選認股證之時,投資者往往把認股證的杠桿比率及實際杠桿比率混淆,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投資時應看什麼?
想知道是否把這兩個名詞混淆,可問一個問題:假設同一股份有兩只認股證選擇,認股證A的杠桿是6.42倍,而認股證B的杠桿是16.22倍。當正股價格上升時,哪一隻的升幅較大?可能不少人會選擇答案B。事實上,要看認股證的潛在升幅,我們應比較認股證的實際杠桿而非杠桿比率。由於問題缺乏足夠資料,所以我們不能從中得到答案。
杠桿比率=正股現貨價÷(認股證價格x換股比率)
Ⅵ 「加杠桿」是什麼意思
加杠桿是指以借款方式取得資金來購買的股票,特別是指利用保證金內信用交易而購買的股票。容也就是貸款買股票的意思,假如有50萬本金,如果4倍杠桿就能買250萬股票200萬就是借的。
在投資中,所謂的杠桿作用,就是指在資本結構中,利用一部分固定利率的資金,如公司債,優先股等,來提高普通股的投資報酬率。
支付公司債利率或付於優先股的股利是事先約定的,如果企業經營所獲利潤,高於此項固定利率,則支付公司債利息或優先股股利以後,所余歸普通股股東享有的利潤便大為增加。
(6)林地加杠桿貸款擴展閱讀
杠桿股票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一是採用現金保證金交易購買的股票。
2、二是採用權益保證金方式購入的股票。
3、三是採用法定保證金方式購入的股票。影響保證金的因素很多,這是因為在交易過程中由於各種有價證券的性質不同,面額不等,供給與需求不同,所以,客戶在交納保證金時也要隨因素的變動而變動。
Ⅶ 什麼是「杠桿貸款」,他對於金融機構的作用怎樣的
何為杠桿貸款?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杠桿收購(簡稱LBO)。杠桿收購通常指私募公司通過大額舉債的方式來收購公司,而自己只投入一小部分的資本。這些債務通常由銀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來提供,其數額可高達收購價的90%。杠桿貸款在此情形下應運而生。其游戲規則並不復雜,私募公司通常會選擇一些在成熟行業,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公司,通過向銀行融資買下該公司,並抬高其負債率,以達到提高內部報酬率和稅盾的目的。而銀行則把這些貸款賣給對沖基金、擔保貸款憑證 (CLO)等,以轉移風險。
在去年次貸危機爆發前,LBO曾一度輝煌,5月份歐美杠桿貸款交易量超過1000億歐元;但在7月次貸爆發後,交易量下滑到不足100億歐元。據標准普爾統計,2007全年歐美杠桿貸款的交易量達到了近7500億美元,這是自2003年來的最高峰。其中由銀行提供的3000億美元由於信貸危機,二級市場的疲軟無法消化,以致出現所謂的貸款堵塞。雖然目前這一狀況有所緩解,但實質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銷售出去的只是一些風險小的資財,而風險大的仍留在銀行手中。這一切恰恰證明了杠桿貸款存在與次貸泡沫一樣的問題:流動性危機。
雖然,次貸主要面向個人而杠桿貸款主要面向公司,但兩者猶如孿生兄弟一樣相似:兩者都擁有很高的貸款額度價值比,通俗點說,是指貸款者承擔的風險大;對於次貸,個人只需付利息,杠桿貸款雷同,比如一些一次還本貸款(bullet loan),公司只要付利息,而本金則可以等到八九年後付清;在次貸里有抵押貸款再融資,是指用新的貸款來替代舊的貸款,而這在杠桿貸款被稱為紅利再融資,如果公司在債務到期時,沒有足夠的資金償還,就可以通過此手段來延期;最後,次貸與杠桿貸款最相近也最致命的地方就是維持其存在的大前提:次貸在藉助便宜信貸來買房並假設房價會不斷上漲;而私募也在利用銀行的低利率並假設經濟永遠不會蕭條。
作為次級貸款的難兄難弟,杠桿貸款恐怕將要重蹈次貸的覆轍,因為維持其生存的環境和前提已經慢慢消失。就當前看,全球金融業動盪不安,相信銀行會加強貸款政策管理,而世界經濟增長減緩也逐級成為事實,如果公司無法保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高額利息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估計到2008年將有1500億美元的杠桿貸款到期,雖然公司可以用各種金融手段來延緩問題的到來,但常言道: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提前消費明天的後果,恐怕就要在今天償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