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支付給客人傭金要交個人所得稅嗎
首先,要明確「來對外」的自定義,不知樓主的「對外」是指向國內居民企業支付傭金還是向國外注冊的非居民企業支付傭金?如果是前者不用代扣代繳,如果是後者,則應按應付傭金*10%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
二樓的,不對喔,15%是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
2. 銷售人員的傭金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
銷售人員的傭金按5000的起征點開始繳納個人所得稅。
新個稅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後計算繳納稅款,並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2)支付的傭金如何報稅擴展閱讀:
個稅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點)-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2018年8月31日,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
起征點確定為每月5000元。新個稅法規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減稅向中低收入傾斜。新個稅法規定,歷經此次修法,個稅的部分稅率級距進一步優化調整,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三檔較高稅率級距不變。
多項支出可抵稅。今後計算個稅,在扣除基本減除費用標准和「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外,還增加了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新個稅法規定: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准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個人所得稅
3. 業務傭金100萬元需要報稅嗎
業務傭金100萬元需要報稅的。
如果是個人取得業務傭金按個人所得稅申報。
如果是企業取得業務傭金一般按增值稅申報,產生的利潤合並企業利潤,一起申報企業所得稅。
4. 支付傭金需要交稅嗎
交易費用包括券商傭金和政府及其它機構收費
不同的券商收的傭金不一樣,從萬分之五到千分之二都有,最低限制50到100港幣
政府及其它機構收費包括:
交易徽費 0.003%
交易費 0.005%
結算費 0.005%,最低5.5港元
股票印花稅 0.1%,不足1港元按1港元計 (窩輪權證不收)
支付傭金是不需要交稅的。印花稅已經交過了
5. 給個人的銷售傭金,按什麼交個稅
2019年1月1日前是看合同類型,如果是勞動合同,是按照底薪加傭金來扣個稅,如果是勞務合同,按照勞務合同報酬交稅。
自2019年1月1日起,新個稅法規定,不管是什麼收入,都叫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是一起按5000的起征點開始計算個稅。
新個稅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
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後計算繳納稅款,並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這就是說,個人取得的所得,只要是與任職、受雇有關,不管其單位的資金開支渠道或以現金、實物、有價證券等形式支付的,都是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課稅對象。
(5)支付的傭金如何報稅擴展閱讀:
個稅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點)-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6. 關於支付傭金納稅的問題
傭金屬於勞務報酬所得,納稅時,按次計算;如果該所得具有連續性,則以每月取得的收入為一次,請你根據你自己的情況選擇
應納稅額的計算:一次所得在4000元以下的,扣除800元費用,一次所得在4000元以上的,扣除20%的費用
例如:
你支付給某業務員傭金3000元,計算時,先扣除800元費用,
得出 應納稅所得額=3000-800=2200元
稅率為20%,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2200×20%=440元
如果一次支付的傭金畸高,則要加成徵收,稅率如下:
超過2萬不到5萬的部分, 稅率為30% 速算扣除數為2000
超過5萬的部分, 稅率為40% 速算扣除數為7000
例如:你一次支付給某業務員10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100000×(1-20%)=80000元
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80000×40%-7000=25000元
法律依據就是《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