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央行宏觀加杠桿

央行宏觀加杠桿

發布時間:2021-09-23 07:28:36

Ⅰ 若央行加足杠桿中國房價會漲成什麼樣

讓我們算筆賬,如果央行給房貸加足杠桿,會發生什麼情況吧。
根據央行官網上數據,到2015年年底,全國人民幣貸款余額為94萬億元(外幣比較少,為了計算簡單忽略不計)。其中房地產(停牌)(000736.SZ)類貸款余額為21萬億元,佔比22.4%。
房地產類貸款又分為:房產開發貸款余額5萬億元,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5萬億元;個人購房貸款余額14.2萬億元。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出,中國的個人住房貸款占總貸款比例是15%,符合周行長在發布會上的說法。
假如將個人住房貸款的比例提高到30%(仍然略低於周行長說的國外水平,但加上開發貸款,接近40%),靜態測算,大概還能增加15萬億貸款。如果全國平均住房首付是3成,那麼加上購房者支付的首付,大約能給房地產行業最多帶來20萬億的新增資金。
但問題是,中國的貸款余額是不斷增長的,2015年的增速就達到了14.3%。按照這個速度增長,到2020年中國貸款余額可以達到180萬億元。這時候,30%的貸款比例就是54萬億。
54萬億減去目前的14萬億,未來5年全國個人房貸增長空間還有40萬億。如果加上30%左右的首付,能在未來5年裡給中國樓市帶來的資金總量是53萬億左右。
天哪!5年可以給樓市新增53萬億資金,每年超過10萬億。這種狀況即便持續不了5年,僅僅持續一年,將給樓市帶來怎樣的刺激?!
更何況,現在樓市的增量集中在數十個大中城市裡。這輪加杠桿的結果,不僅可以拯救相當一部分開發商,還將把一批中心城市的房價高高托起,並帶來更為巨大的城鄉差距、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差距。
三、
但如果繼續深入分析,你又會發現,給樓市加足杠桿固然可以在短期內激活大中城市樓市,並在上下游產業帶來刺激,但仍然無法改變中國樓市長遠的命運。
我們接著算賬。
2015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8.7萬億元。5年53萬億的資金總量,其實也只能支持樓市在未來5年裡有微弱的增長。這似乎還不錯,能夠皆大歡喜。
但問題來了: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的數據,全國商品房均價在每平米6800元左右。按照未來5年均價8000元計算,每套房子100平米,每套銷售額為80萬元。53萬億的銷售額,大概是6625萬套房子。如果每套房子安置3口人,則可以容納1.9億人口。

按照產能計算,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2015年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是11.2億平米,未來5年即便不增長也可以達到56億平米,大約可以安置1.9億人(注意,這里沒有包含小產權房、集資房、軍產房)。
2015年到2020年國家計劃新增加的城鎮人口是1億人,而要完成6625萬套房子的銷售則需要將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提高1倍!
2015年中國城鎮人口大概是7.5億,如果再增加1.9億人,則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8%以上。
70%的城鎮化率,是中國2030年的目標。
也就是說,即便未來5年房地產市場增速接近零,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可以把2020年到2030年那10年的「城鎮化蛋糕」提前吃完!
按照2015年的產能,中國未來15年可以生產出15×11.2=168億平米的商品住宅。大概足以裝下6億人。這樣,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就可以接近100%(7.5億+6億=13.5億人),而不是此前計劃的70%。
即便到2030年中國的全部農村人口都可以遷入城市。但問題是,2030年以後中國房地產怎麼辦?此前農村的住房怎麼辦?
所以,央行開足馬力給樓市加杠桿,也僅僅是寅吃卯糧,用未來的蛋糕喂飽今天的肚子而已。至於由此帶來的資產泡沫問題,衍生出的更多M2所帶來的人民幣貶值問題,也都是難以解決的。
樓市加杠桿,固然可以救一時,但這無疑是個危險的游戲,必須見好就收。
房地產去產能,中國經濟告別房地產這個「安撫奶嘴」,已經是必然的、不可逃避的大趨勢了!

Ⅱ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加杠桿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信貸投放結束後,2009年開始信貸收緊,不少項版目後續資金權緊缺,銀行為規避監管指標考核,通過銀信合作變相拓展信貸業務。
從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一些商業銀行為規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藉助銀信、銀保、買入返售等通道,通過受益權轉讓方式實現資產出表。
2013年,中國銀監會出台8號文限制非標資產投向,同業和理財業務出現三新變化:一是資金開始由非標類資產轉向債券等標准化資產,通過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桿實現套利。二是理財資金通過配資進入二級市場,這一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達到頂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災後規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銀行理財資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隨著地方政府融資模式改變,大量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基金和PPP項目出現。銀行理財產品進入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和PPP項目等。銀行業從單純的債權融資逐步股權融資或者類股權融資。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已突破原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進入更廣闊市場。客觀上,造成金融體系的復雜性、多樣性明顯提高,風險管理和監管的難度也隨之升高。

Ⅲ 央行允許宏觀杠桿率提升對股市利好嗎

央行允許宏觀杠桿率提升對股市利好。

在杠桿率調整和資產價格變化的相互作用下內,金融周期容的波動容易被放大。當資產價格上升時,由於金融機構採取以市定價的會計方法,資產負債表增強,杠桿率下降,金融機構一般不願意持有過多的權益資本,他們會努力地把杠桿率恢復到原位。

因此,需要購入資產以期提高杠桿率,對資產的需求增加,會促使其價格進一步上漲;相反,當資產價格下跌時,杠桿率上升,這時需要出售資產來降低杠桿率,這一行為可能加劇資產價格的下降。



(3)央行宏觀加杠桿擴展閱讀:

股市靠資金帶動的,CPI過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場上的資金太多,所以要提高准備金和加息來收緊流動性,這樣的話也會影響到投入到股市的資金量。

由於杠桿率的相關項目主要來源於資產負債表,受會計並表和會計確認規則的影響很大,在各國會計准則有較大差異的情況下,該指標難以在不同國家進行比較。

由於杠桿率具有以上內在缺陷,不可能簡單替代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作為獨立的資本監管手段,但其作為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補充手段,可以從另一角度反映銀行資本充足狀況和資產擴張規模。

Ⅳ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觀調控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2020年宏觀經濟怎麼走?財政政策如何與貨幣政策更好地協同發力?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日前在發布的報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順利實現「決勝小康」目標。同時,報告還指出,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體現穩增長的底線是防風險。

專項債仍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8%,增幅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財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463億元,增長7.7%,高於收入增幅3.9個百分點。

「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的主要抓手仍為地方政府專項債,預計2020年專項債限額在2.8-3萬億之間。」報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國務院提前下達了2020年專項債新增額度。今年年初專項債發放額度將會大幅超過去年。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顏色表示,雖然今年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於從2019年七月份開始中央就一直強調儲備一批大項目,因此預計今年便會有部分已准備好的戰略性項目提前落地,專項債規模擴張疊加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比例下調政策的影響,其對基建投資的撬動作用將顯著加強,對經濟拉動作用或於今年二季度開始見效。

貨幣政策將更加註重穩增長

貨幣政策方面,報告認為,2020年央行貨幣政策風格或將有所轉換,寬松信號也將更加明確。

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到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與之前的「松緊適度」有所不同。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定調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經濟下行與通脹壓力並存下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度調節。另一方面,對於通脹,由於結構性通脹擴散能力有限,預計物價雖然在今年上半年仍會維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為貨幣政策風格的調整提供了空間。

報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流動性的表述仍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對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提出要求,要「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另外,國常會明確提出2020年要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加之我國中小銀行風險上行,均為央行進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顏色也表示,相較於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我國的存款准備金率較高,因此仍有較大降准空間。除此之外,今年財政政策穩增長的發力點為專項債,規模較大,貨幣政策需要通過降准來保障流動性充裕,從而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需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報告還提出,中長期看,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能否完成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尤為重要。

「而全要素生產率能否繼續提高,取決於能否找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過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力量。

第一,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進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

第二,「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雲計算設備等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第三,大國工業還有發展空間。未來諸如民用航空、飛機發動機、集成電路等的發展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術外,「制度改革」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能形成制度紅利空間,讓全要素生產率保持較高增速

Ⅳ 央行: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6月28日,根據央行官微消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1年第二季度(總第93次)例會於6月25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加固、穩中向好,但國內外環境依然復雜嚴峻。要加強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研判分析,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範外部沖擊,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把握好政策時度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維護經濟大局總體平穩,增強經濟發展韌性。進一步發揮好再貸款、再貼現和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等措施的牽引帶動作用,落實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延期工作,綜合施策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和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持。
會議還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增強金融市場的活力和韌性,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優化存款利率監管,調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確定方式,繼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潛力,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
會議強調,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堅持「風險中性」理念,加強預期管理,促進內外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研究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以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推進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

Ⅵ 從中國經濟杠桿率看央行未來會採取哪些動作

面臨目前的經濟情勢,央行的貨幣政策還需繼續寬松。為防止宏觀加杠桿,一年存款利率需降至1.00-1.25%,實際存款准備金率需從現在的13.5%降至10%左右。我們預計今年還會有一次降息和一次降准。
同時,中國還面臨杠桿率高企,大量資金沉澱在產能過剩的低效部門,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傳導不暢。我們認為央行需要輔助使用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採取曲線的、定向的量化寬松方式,激活信貸市場,盤活存量資金,使其流向實體經濟真正需要的部門。比如定向降准、對商業銀行抵押再貸款+抵押品擴大、注資政策性銀行+定向放貸、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再貸款+收購銀行不良資產,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刺激銀行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放貸意願,其中,通過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再貸款來處置銀行三農、小微企業等的不良貸款是重中之重。同時配以強改革破舊立新,堵住三大資金黑洞,發揮市場調配資源的作用,加快新經濟替換老經濟的速度。

Ⅶ 宏觀杠桿率是什麼,它與融資有什麼關系

你的具體融資是微觀行為,而杠桿是指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的利率、准備金率等宏觀經濟調控內手段。容
因此二者之間沒有直接關系,僅有間接關系。間接關系是當降低准備金率時獲得貸款稍微容易一點,畢竟貨幣有效流通量增加了。而降低利率,關系是你的融資成本可以低一點。

Ⅷ 經濟杠桿和國家宏觀調控區別是

二者的含義不同
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經濟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它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制定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引起經濟活動主體的利益關系變動來實現的。經濟手段包括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經濟計劃在我國包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年度計劃等。政府制定經濟計劃後,便可選擇相應的經濟參數來具體實施經濟政策。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如稅率的變動)、貨幣政策(如利率、匯率、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區域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它表現為由宏觀調控主體 機構頒布的有關條例、規定。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宏觀調控主體機構往往通過調整價格、稅率、利率、匯率、存款准備金率等經濟參數來影響市場的供求關系,以實現國家的調控目標。
行政手段是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標、指示、規定、查封、扣押、檢查、監督、審批、行政許可等行政措施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它的實施主要是國家憑借政權的力量,通過行政系統、行政層次及行政區域中的一些主管單位及其所屬職能部門進行調節來實現的,這種調節是通過縱向性的逐級下達而實現的。
二、二者的地位不同:
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受價值規律的支配的。如果要使企業實現國家的計劃目標,就只能採用物質利益誘導的調節方式,使企業的行為與國家的計劃目標相一致。而經濟手段正是這樣的調節方式,它不僅使企業的活動納入國家目標范圍,也使企業能夠保持獨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地位。因此,經濟手段是市場經濟中比較理想的調控手段,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行政手段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補充。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還不能放棄必要的行政手段。因為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和的調節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法律手段有相對穩定性,不能靈活地調節經濟活動;經濟手段具有短期性、滯後性和調節後果的不確定性。當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調節經濟活動時,就只能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當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失調或社會經濟某一領域失控時(例如2008年的南方雪災和四川地震),運用行政手段調節將能更迅速地扭轉失控,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當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規的手段,不可濫用,必須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加以運用。
三、二者的特點不同:
經濟手段最終要通過市場機制來起作用。國家通過制定實施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對經濟活動參加者進行制約和引導,從而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通過經濟手段對經濟進行調節具有靈活性、間接性和滯後性的特點。經濟手段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和匯率等經濟杠桿,不同的經濟杠桿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靈活運用。經濟手段一般不直接作用於經濟活動主體,而是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調節市場供求關系,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其調節是一種間接調節,是一種溫和的引導性質的調節。正是因為這樣,經濟調節的效果不能很快體現出來,而是要過一段時間後才能體現出來,帶有滯後性的特點。
行政手段的運用一般不通過市場機制起作用。行政手段由國家掌握和控制,體現著國家的統一意志和行為。與經濟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點:①強制性。由於行政手段是通過國家政權的力量對經濟進行調節的,國家調節經濟的指示、命令、規定一經發布,所有的經濟活動主體就必須執行,不能自由挑選。②直接性。運用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作用於調節對象而不必通過市場機制。③快速性。行政手段直接作用於調節對象,因此它能較快地實現預定的目標效果。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行政手段主要側重於解決市場秩序問題,而經濟手段主要側重於解決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再回過頭來做上面的這道高考題就不難了。在宏觀調控手段中涉及到價格問題時,如果價格的調整是為了調節市場供求關系進而影響資源配置,則是經濟手段,如提高糧價、降低農葯、化肥價格以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水價以促使人們節約用水等;如果調整價格要經政府有關部門核准,如公共交通、通訊、電價、水價由國家物價管理部門核准確定,則屬於行政手段

閱讀全文

與央行宏觀加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溫室股份業績 瀏覽:90
華錦股份公司 瀏覽:738
深蘭科技歷次融資 瀏覽:208
青島小橋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281
australia與cny的匯率 瀏覽:83
資本杠桿比率 瀏覽:219
金融機構法律界定 瀏覽:999
幣諾交易所 瀏覽:184
長安銀行的理財怎麼樣 瀏覽:415
第一家開展網上個人理財業務的銀行 瀏覽:171
山東中小企業融資 瀏覽:893
雷亞爾對美元遠期匯率 瀏覽:672
首開股份2015年中報 瀏覽:103
炒期貨的人多麼 瀏覽:489
信貸杠桿 瀏覽:318
外匯余額2017 瀏覽:290
支付寶中基金和理財區別 瀏覽:544
浮動匯率下的減稅 瀏覽:635
沈陽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152
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儲備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