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外幣折算匯率會計處理

外幣折算匯率會計處理

發布時間:2021-09-23 10:35:39

⑴ 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

一、外幣賬戶的設置

外幣統賬制方法下,對外幣交易的核算不單獨設置科目,對外幣交易金額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差額可在「財務費用」科目下設置二級科目「匯兌差額」反映。該科目借方反映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兌損失,貸方反映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兌收益。期末余額結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後,一般無余額。

二、會計核算基本程序

發生外幣交易時,其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為:

第一,將外幣金額按照交易日的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按照折算後的記賬本位幣金額登記有關賬戶;在登記有關記賬本位幣賬戶的同時,按照外幣金額登記相應的外幣賬戶。

第二,期末,將所有外幣貨幣性項目的外幣金額,按照期末即期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並原記賬本位幣金額相比較,其差額記入「財務費用——匯兌差額」科目。

第三,結算外幣貨幣性項目時,將其外幣結算金額按照當日即期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並與原記賬本位幣相比較,其差額記入「財務費用——匯兌差額」科目。

三、主要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

(一)兌換業務的會計處理

外幣兌換業務是指企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購入外幣(對於銀行來說,則是賣出外幣)或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售出外幣(對於銀行來說,則是買入外幣)。企業賣外幣時,一方面將實際收取的記賬本位幣(按照外幣買入價折算的記賬本位幣金額)登記入賬;另一方面將賣出的外幣實際收到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付出的外幣按當日市場匯率(或當日平均匯率,又稱當日市場匯率,下同。不包括外幣資本折算)折算為記賬本位幣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

【例14-1】乙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將50 000美元到銀行兌換為人民幣,銀行當日的美元買入價為1美元=6.25人民幣,當日市場匯率為1美元=6.35元人民幣。

本例中,企業應當在銀行存款美元賬戶記錄美元的減少,同時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將售出的美元折算為人民幣,在銀行存款美元賬戶記錄人民幣賬戶記錄美元的減少;按實際收到的人民幣金額,對銀行存款人民幣賬戶記錄人民幣的增加,兩者之間的差額作為當期的財務費用。有關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人民幣戶)(50 000×6.25) 312 500

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5 000

貸:銀行存款—美元戶(50 000美元)(50 000×6.35)317 500

企業買入外幣時,要按外幣賣出價折算應向銀行支付的記賬本位幣,並記錄所支付的金額;另一方面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將買入的外幣折算為記賬本位幣,並登記入賬;同時按照買入的外幣金額登記相應的外幣賬戶。實際付出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收取的外幣按照當日市場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當期匯兌損益。

【例14-2】甲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因外幣支付需要,從銀行購入10 000美元,銀行當日的美元賣價為1美元=6.40元人民幣,當日市場匯率為1美元=6.30元人民幣。

本例中,應對銀行存款美元賬戶做增加記錄,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折算為人民幣,對該銀行存款相對應的人民幣賬戶做增加記錄;按照實際付出的人民幣金額對銀行存款賬戶做減少的記錄。兩者之間的差額作為當期財務費用。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10 000美元)(10 000×6.30) 63 000

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1 000

貸:銀行存款(人民幣)(10 000×6.40) 64 000

(二)外幣購銷業務的會計處理

企業從國外或境外購進原材料、商品或引進設備,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將支付的外幣或應支付的外幣折算為人民幣記賬,以確定購入原材料等貨物及債務的入賬價值,同時按照外幣的金額登記有關外幣賬戶,如外幣銀行存款和外幣應付賬款賬戶等。

【例14-3】乙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從境外購入不需要安裝的設備一台,設備價款為250 000美元,購入該設備時市場匯率為1美元=6.35元人民幣,款項尚未支付。會計分錄如下:

借:固定資產——機器設備(250 000美元)(250 000×6.35)1 587 500

貸:應付賬款——美元戶(250 000美元) 1 587 500

【例14-4】甲股份有限公司屬於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其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從美國購入某種工業原料500噸,每噸價格為4 000美元,當日的市場匯率為1美元=6.3元人民幣,進口關稅為1 660 000元人民幣,支付進口增值稅3 104 200元人民幣,貨款尚未支付,進口關稅及增值稅由銀行存款支付。會計分錄如下:

借:原材料(500 噸×4 000美元×6.3+1 660 000)14 26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 104 200

貸:應付賬款——美元戶(2 000 000美元) 12 600 000

銀行存款 4 764 200

企業出口商品或產品時,按照當日的市場匯率將外幣銷售收入折算為人民幣入賬;對於出口銷售取得的款項或發生的債權,按照折算為人民幣的金額入賬,同時按照外幣金額登記有關外幣賬戶,如外幣銀行存款賬戶和外幣應付賬款賬戶等。

(三)外幣借款業務的會計處理

企業借入外幣時,按照借入外幣時的市場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入賬,同時按照借入外幣的金額登記相關的外幣賬戶。

【例14-5】乙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折算。本期從中國銀行借入港幣1 500 000元,期限為6個月,借入的外幣暫存銀行。借入時的市場匯率為1港幣=0.9元人民幣。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港幣戶(1 500 000 港元)(1 500 000×0.90)1 350 000

貸:短期借款——港幣戶(1 500 000港元) 1 350 000

6個月後,乙股份有限公司按期向中國銀行歸還借入的港幣 1 500 000元。歸還借款時的市場匯率為1港幣=0.88人民幣。會計分錄如下:

借:短期借款——港幣戶(1 500 000 港元)(1 500 000×0.88)1 320 000

貸:銀行存款——港幣戶(1 500 000港元) 1 320 000

發生的匯兌損失,會計分錄如下:

借: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30 000

貸:銀行存款 30 000

四、外幣賬戶的期末調整

各外幣賬戶的外幣金額,期末時應當按照期末匯率摺合為記賬本位幣,按照期末匯率摺合的記賬本位幣與賬面記賬本位幣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計入當期財務費用;屬於籌建期間的,計入長期待攤費用;屬於與構建固定資產有關的借款發生的匯兌損益,按照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原則進行處理。

【例14-6】丙股份有限公司外幣業務月初的余額為:

銀行存款——美元戶外幣余額60 000美元,人民幣余額376 500元;

應收賬款——外商外幣余額36 000美元,人民幣余額225 900元;

應付賬款——外商外幣余額28 000美元,人民幣余額175 700元。

本月月初的美元匯率為6.2750,月末的美元匯率為6.2950。本月發生以下涉及外幣的業務:

(1)3日,償還以前所欠某外商的應付賬款 16 000美元,當日美元匯率為6.3250。

16 000×6.3250=101 200(元)

借:應付賬款——某外商(16 000美元) 101 200

貸:銀行存款——美元戶(16 000美元) 101 200

(2)15日,收到某外商償還欠款一筆,金額為20 000美元,當日美元匯率為6.2850。

20 000×6.2850=125 700(元)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20 000美元) 125 700

貸:應收賬款——某外商(20 000美元) 125 700

(3)21日,以10 000美元支付專項工程設計費用,當日的美元匯率為6.3000。

10 000×6.3000=63 000(元)

借:在建工程(10 000美元) 63 000

貸:銀行存款(10 000美元) 63 000

(4)月末,各有關科目的美元、人民幣余額分別為:

「銀行存款——美元戶」科目:

美元余額=60 000-16 000+20 000-10 000=54 000(美元)

人民幣余額=376 500-101 200+125 700-63 000=338 000(元)

按月末匯率計算的人民幣余額=54 000×6.2950=339 930(元)

差額部分=339 930-338 000=1 930(元)

「應收賬款——外商」科目:

美元余額=36 000-20 000=16 000(美元)

人民幣余額=225 900-125 700=100 200(元)

按月末匯率計算的人民幣余額=16 000×6.2950=100 720(元)

差額部分=100 720-100 200=520(元)

「應付賬款——外商」科目:

美元余額=28 000-16 000=12 000(美元)

人民幣余額=175 700-101 200=74 500(元)

按月末匯率計算的人民幣余額=12 000×6.2950=75 540(元)

差額部分=75 540-74 500=1 040(元)

產生的匯兌損益為:

1 930+520-1 040=1 410(元)(匯兌凈收益)

月末調整的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 1 930

應收賬款——外商 520

貸:應付賬款——外商 1 040

財務費用——匯兌差額 1 410

⑵ 外幣資本折算差額形成資本公積的會計處理

企業接受外幣資本投資時,收到的外幣款項等資產作為資產登記入賬,同時對接受外幣資本的投資,應作為投資者的投入增加實收資本。

將外幣資本按約定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與按收到外幣資產投資當日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之間就會產生差額,對此差額應將其計入資本公積。

對於外幣資本按約定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小於按收到外幣投資當日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的部分,應貸記「資本公積—外幣資本折算差額」科目;

對於外幣資本按約定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大於按收到外幣投資當日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的部分,應借記「資本公積—外幣資本折算差額」科目。

(2)外幣折算匯率會計處理擴展閱讀:

舉例說明:某企業接受一投資者投入外幣資本100000美元,收到投資款當日的匯率為1:8.3,投資合同約定匯率為1:8.5。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100000×8.3)即830000

資本公積—外幣資本折算差額即20000

貸:實收資本即850000

若投資合同約定匯率為1:8,則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美元戶(100000×8)即830000

貸:實收資本即800000

資本公積—外幣資本折算差額即30000

⑶ 關於外幣的會計分錄

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1、初始確認時折算匯率的選擇.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或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
A、即期匯率:指當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外匯中間價,或稱市場匯率.
B、即期匯率近似匯率:通常指當期平均匯率.
2、資產負債表日匯兌差額的處理
A、外幣貨幣性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與初始確認時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率差額計入財務費用.
外幣貨幣性項目包括外幣貨幣性資產(現金、銀行存款、應收款項等)和外幣貨幣性負債(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長期應付款等)
B、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仍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不產生匯兌差額,非貨幣性項目指除貨幣性項目以外的項目,包括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等.
C、對於外幣價值發生變動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其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其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的,相應匯率變動的影響應當計入所有者權益.
D、外幣投入資本不產生匯兌差額.外幣投入資本屬於外幣非貨幣性項目,企業收到投資者以外幣投入的資本,採用交易日即期匯率折算.

⑷ 收到外幣投資如何做賬務處理,結匯的匯率差異如何處理!多謝大家了!

按照收到投資當日的即期匯率進行折算成人民幣,不會產生匯兌差額。

借 銀行存款 (外幣*投資當日即期匯率)
貸 實收資本

⑸ 關於企業外幣折算的會計處理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第三章 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第九條 企業對於發生的外幣交易,應當將外幣金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

第十條 外幣交易應當在初始確認時,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將外幣金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也可以採用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折算。

第十一條 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對外幣貨幣性項目和外幣非貨幣性項目進行處理:

(一)外幣貨幣性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因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者前一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二)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仍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不改變其記賬本位幣金額。

貨幣性項目,是指企業持有的貨幣資金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或者償付的負債。

非貨幣性項目,是指貨幣性項目以外的項目。

(5)外幣折算匯率會計處理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第四章 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

第十二條 企業對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進行折算時,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所有者權益項目除「未分配利潤」項目外,其他項目採用發生時的即期匯率折算。

(二)利潤表中的收入和費用項目,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也可以採用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折算。

按照上述(一)、(二)折算產生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在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單獨列示。 比較財務報表的折算比照上述規定處理。

第十三條 企業對處於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應當按照下列規定進行折算:

對資產負債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予以重述,對利潤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變動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進行折算。

在境外經營不再處於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時,應當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價格水平重述的財務報表進行折算。

第十四條 企業在處置境外經營時,應當將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 權益項目下列示的、與該境外經營相關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自所有者權益項目轉入處置當期損益;部分處置境外經營的,應當按處置的比例計算處置部分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轉入處置當期損益。

第十五條 企業選定的記賬本位幣不是人民幣的,應當按照本准則第十二條規定將其財務報表折算為人民幣財務報表。

⑹ 什麼是即期匯率交易日的外幣折算會計處理資產負債表日的外幣折算會計處理

是指即期外匯買賣的匯率。即外匯買賣成交後,買賣雙方在當天或在兩個營業日內進行交割所使用的匯率。即期匯率就是現匯匯率。即期匯率是由當場交貨時貨幣的供求關系情況決定的。一般在外匯市場上掛牌的匯率,除特別標明遠期匯率以外,一般指即期匯率
另兩個問題一時在這也說不清

⑺ 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在會計處理上,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對外幣貨幣性項目和外幣非貨幣性項目進行處理:
外幣貨幣性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因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者前一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貨幣性資產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長期應收款等。貨幣性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對於外幣貨幣性項目,因結算或採用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折算而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增或調減外幣貨幣性項目的記賬本位幣金額。
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仍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不改變其記賬本位幣金額。非貨幣性項目,是指貨幣性項目以外的項目,包括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由於已在交易發生日按當日即期匯率折算,資產負債表日不應改變其原記賬本位幣金額,不產生匯兌差額。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如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基金等),採用公允價值確定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折算後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原記賬本位幣金額的差額,作為公允價值變動(含匯率變動)處理,計入當期損益。
在稅務處理上,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和《實施條例》第二十二條的規定,企業的匯兌收益,應計入收入總額中的其他收入,作為應稅收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第二,根據《實施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企業在貨幣交易中產生的匯兌損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准予扣除。這些交易活動包括:企業買人或者賣出以外幣計價的商品或者勞務,通常情況下指以外幣買賣商品,或者以外幣結算勞務合同,如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的居民企業向國外出El商品,以美元結算貨款;借入或者借出外幣資金,如企業借入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表示的資金、發行以外幣計價或結算的債券;其他以外幣計價或者結算的交易,如接受外幣現金捐贈等。在這些交易活動中,由於交易發生與確認實現時的匯率變化。將會產生匯率差,可能產生的匯兌損失允許在稅前扣除。
第三,根據《實施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納稅年度終了時將人民幣以外的貨幣性資產、負債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算為人民幣時產生的匯兌損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准予扣除。企業所擁有的貨幣性資產、負債。可能是以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計量的,在納稅年度終了時,需要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標准,折算為人民幣計算納稅,此時期末即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若不同於企業取得貨幣性資產、負債的匯率時,就可能產生匯兌損失。這屬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正常的、必要的支出,准予在稅前扣除。
但稅法只規定貨幣性資產、負債的匯兌損失允許在稅前扣除,外幣非貨幣性項目的匯兌損失沒有規定允許在稅前扣除,應作納稅調整。
第四,根據《實施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已經計人有關資產成本以及與向所有者進行利潤分配相關部分的匯兌損失,不允許在稅前扣除。企業發生的匯兌損失,如果已經計人有關資產成本的話,那麼這部分匯兌損失可以通過資產的折舊或者攤銷等方式予以稅前扣除,假如直接作為匯兌損失在稅前扣除。就違背了稅前扣除不得重復扣除的原則;如果發生的匯兌損失,是由向所有者進行利潤分配相關部分所產生的,這部分損失應所有者負擔,屬於稅後利潤分配問題,故不允許在稅前扣除。

⑻ 外幣匯兌損益會計處理是什麼

採用統賬制核算,各外幣貨幣性項目的外幣期(月)末余額,應當按照期(月)末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按照期(月)末匯率折算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原賬面記賬本位幣金額之間的差額,如為匯兌收益,借記有關科目,貸記本科目;如為匯兌損失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匯兌損益定義:

匯兌損益亦稱匯兌差額,就是由於匯率的浮動所產生的結果。企業在發生外幣交易、兌換業務和期末賬戶調整及外幣報表換算時,由於採用不同貨幣,或同一貨幣不同比價的匯率核算時產生的、按記賬本位幣折算的差額。簡單地講,匯兌損益是在各種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過程中,因採用不同的匯率而產生的會計記賬本位幣金額的差異。

分類:

按業務歸屬劃分

企業經營期間正常發生的匯兌損益,根據產生的業務,一般,可劃分為四種:

1、交易損益

在發生以外幣計價的交易業務時,因收回或償付債權、債務而產生的匯兌損益,稱為"交易外幣匯兌損益";

2、兌換損益

在發生外幣與記賬本位幣,或一種外幣與另一種外幣進行兌換時產生的匯兌損益,稱為"兌換外幣匯兌損益";

3、調整損益

在現行匯率制下,會計期末將所有外幣性債權、債務和外幣性貨幣資金賬戶,按期末社會公認的匯率進行調整而產生的匯兌損益,稱為"調整外幣匯兌損益";

4、換算損益

會計期末為了合並會計報表或為了重新修正會計記錄和重編會計報表,而把外幣計量單位的金額轉化為記賬本位幣計量單位的金額,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匯兌損益,稱為"換算外幣匯兌損益"。

頻道。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外幣匯兌損益會計處理是什麼?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⑼ 什麼是外幣報表折算差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應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指在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把國外子公司或分支機構以所在國家貨幣編制的財務報表折算成以記賬本位幣表達的財務報表時,由於報表項目採用不同匯率折算而形成的匯兌損益。外幣報表折算損益是一種未實現損益,它一般不在賬簿中反映,只反映在報表中。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會計處理大致有兩種方法:

1、遞延處理。

在遞延法下,將折算差額列入所有者權益,並單列項目反映。遞延處理有利於保持會計報表有關項目原有的比例關系,便於進行財務比率分析。

2、計入當期損益。

將折算差額計入損益,列入利潤表。這樣做的優點是能真實反映企業所承受的匯率風險,但是將未實現的損益記入當期損益,有可能引起對會計報表的誤解。

除以上兩種方法外,還有一些方法,比如:將折算差額借方發生額,即折算損失,記入損益;將折算差額貸方發生額,即折算收益,加入遞延,記入所有者權益。

採用現行匯率法(我國),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作遞延處理;採用時態法時,外幣報表折算差額列為當期損益。

(9)外幣折算匯率會計處理擴展閱讀

需要進行外幣報表折算的事項主要有:

1、編制跨國公司的合並會計報表的需要

由於編制合並報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母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等的需要,因而合並報表通常應以母公司報表所用貨幣來表述。

2、母(總公司)公司為了考核、評價國外子公司(分支機構)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情況 ;也需要將國外子公司用外幣表述的報表轉換為按母公司(總公司)所用貨幣表述的報表。

3、在國外資本市場有證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必須按上市地區的貨幣對外報告。或有義務向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報告財務信息。

閱讀全文

與外幣折算匯率會計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溫室股份業績 瀏覽:90
華錦股份公司 瀏覽:738
深蘭科技歷次融資 瀏覽:208
青島小橋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281
australia與cny的匯率 瀏覽:83
資本杠桿比率 瀏覽:219
金融機構法律界定 瀏覽:999
幣諾交易所 瀏覽:184
長安銀行的理財怎麼樣 瀏覽:415
第一家開展網上個人理財業務的銀行 瀏覽:171
山東中小企業融資 瀏覽:893
雷亞爾對美元遠期匯率 瀏覽:672
首開股份2015年中報 瀏覽:103
炒期貨的人多麼 瀏覽:489
信貸杠桿 瀏覽:318
外匯余額2017 瀏覽:290
支付寶中基金和理財區別 瀏覽:544
浮動匯率下的減稅 瀏覽:635
沈陽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152
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儲備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