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結構性去杠桿對銀行貸款

結構性去杠桿對銀行貸款

發布時間:2021-09-27 16:05:22

『壹』 結構性去杠桿正在穩步推進嗎

去年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上升勢頭明顯放緩。2017年杠桿率增幅比2012—2016年杠桿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杠桿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個百分點。去杠桿初見成效,我國進入穩杠桿階段。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認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多地關注就業、企業盈利、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等指標,不能再通過人為抬高杠桿率追求過高增長速度,這將在宏觀上帶動杠桿率下行。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來我國杠桿率將總體趨穩,並逐步有序降低。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貳』 去杠桿有多難,連央行與財政部都吵架了

中國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與新中國同日誕生,地位之尊不言而知。而中國人民銀行的歷史則比較復雜,雖然一直叫著這個名字,但自1948年成立到80年代中期,實為部分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之責,直至1984年1月1日,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中央銀行的職能,其商業銀行業務由同日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繼承,這才應該算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




所以,市場人士通常調侃說央行是媽、財政是爸無不道理,標準的老夫少妻搭配。正如夫妻間沒有不拌嘴的,央行和財政相互之間吵吵鬧鬧的歷史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追溯到有中央銀行開始的30多年前,也頗為正常。

普通人只知道央行是釋放流動性的源頭,殊不知財政存款也是另一股可以釋放出流動性的蓄水池,財政收入、名目繁多的基金、按赤字計劃發行的國債等,都存在央行表報上。所以,才有李博士早幾年就說財政要盤活存量,這兩天又說要加快財政資金支出進度、解決存量資金閑置的說法。財政只要支出了,就相當於增加廣義貨幣,對減輕央行流動性壓力不言而喻。

這次央行和財政互懟,客觀說,央行還是略占理的,她是看著信用投放急轉直下,諸多企業因流動性斷裂而違約甚至倒閉,系統性金融風險近在眼前,捉急啊!

在央行看來,貨幣不能大放水,就算放了也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對銀行來說,則面臨整體的表外資產回表內,導致傾巢之下沒有完卵,各家銀行紛紛惜貸;站在財政部角度,則是地方隱形負債太多,又管不了地方政府,你丫銀行也跟著一起幹了不少壞事,所以也不想管。

這種情況下,內心戲都是想讓對方去穩信用,不要讓自己最後擦屁股。恰如本刊早在這場曠世之懟之前,就提出的「都在甩鍋,誰來接盤?」這一發聾振聵的對天當歌!

文章指出,當前這種囧境無非是三個層面導致:一是表外理財,銀行甩鍋不管,到期不續;二是地方政府對各類平台風險的甩鍋;三是監管只顧政治正確,政策層層加碼,不考慮緩沖,其實也是對過去監管弱化存在的問題甩鍋。

所以說,目前的僵局,不僅是貨幣政策抬,財政、監管同時都得抬。特別是商業機構自己造出來的幾十萬億的表外,也不能當甩鍋俠,不管了。現在表外之前穿透後的主體,多多少少還有一些白名單,自已還要制定回表的計劃,穿透後多多少少還有白名單,不能當甩鍋俠。

好吧,現在央行、財政部都出來公開表達過觀點了,負責監管的銀保會,也該你們出來走兩步了。難道不知道嗎,整個市場眾望所歸、同仇敵愾地一致認為:這鍋,其實應該銀保監來背。

『叄』 什麼是「杠桿貸款」,他對於金融機構的作用怎樣的

何為杠桿貸款?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杠桿收購(簡稱LBO)。杠桿收購通常指私募公司通過大額舉債的方式來收購公司,而自己只投入一小部分的資本。這些債務通常由銀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來提供,其數額可高達收購價的90%。杠桿貸款在此情形下應運而生。其游戲規則並不復雜,私募公司通常會選擇一些在成熟行業,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公司,通過向銀行融資買下該公司,並抬高其負債率,以達到提高內部報酬率和稅盾的目的。而銀行則把這些貸款賣給對沖基金、擔保貸款憑證 (CLO)等,以轉移風險。
在去年次貸危機爆發前,LBO曾一度輝煌,5月份歐美杠桿貸款交易量超過1000億歐元;但在7月次貸爆發後,交易量下滑到不足100億歐元。據標准普爾統計,2007全年歐美杠桿貸款的交易量達到了近7500億美元,這是自2003年來的最高峰。其中由銀行提供的3000億美元由於信貸危機,二級市場的疲軟無法消化,以致出現所謂的貸款堵塞。雖然目前這一狀況有所緩解,但實質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銷售出去的只是一些風險小的資財,而風險大的仍留在銀行手中。這一切恰恰證明了杠桿貸款存在與次貸泡沫一樣的問題:流動性危機。

雖然,次貸主要面向個人而杠桿貸款主要面向公司,但兩者猶如孿生兄弟一樣相似:兩者都擁有很高的貸款額度價值比,通俗點說,是指貸款者承擔的風險大;對於次貸,個人只需付利息,杠桿貸款雷同,比如一些一次還本貸款(bullet loan),公司只要付利息,而本金則可以等到八九年後付清;在次貸里有抵押貸款再融資,是指用新的貸款來替代舊的貸款,而這在杠桿貸款被稱為紅利再融資,如果公司在債務到期時,沒有足夠的資金償還,就可以通過此手段來延期;最後,次貸與杠桿貸款最相近也最致命的地方就是維持其存在的大前提:次貸在藉助便宜信貸來買房並假設房價會不斷上漲;而私募也在利用銀行的低利率並假設經濟永遠不會蕭條。
作為次級貸款的難兄難弟,杠桿貸款恐怕將要重蹈次貸的覆轍,因為維持其生存的環境和前提已經慢慢消失。就當前看,全球金融業動盪不安,相信銀行會加強貸款政策管理,而世界經濟增長減緩也逐級成為事實,如果公司無法保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高額利息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估計到2008年將有1500億美元的杠桿貸款到期,雖然公司可以用各種金融手段來延緩問題的到來,但常言道: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提前消費明天的後果,恐怕就要在今天償還了。

『肆』  如何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

如何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

董希淼認為,結構性去杠桿應特別注重「精準滴灌」,既要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又要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這就需要在結構性去杠桿的過程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進行。只有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發力,才能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擴內需、保增長的大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應充分發揮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統籌把握各領域出台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形成政策合力,高度警惕去杠桿中的「次生風險」,平衡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來自《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0日 02 版)

『伍』 銀行業去杠桿化 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從「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開始的。金融創新繁榮時期,在眾多證券化的資產基礎上,產生了大量衍生結構性金融產品,如CDO、CDS等,這就是「金融產品的杠桿化」。當美國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行、房貸違約率上升時,其影響首先體現在各種建立在次級按揭房貸基礎上的衍生產品的價格上。這是由於杠桿化操作,衍生產品能夠放大內在資產價值的變化。「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就是此類衍生性金融產品市場灰飛煙滅的過程。
「去杠桿化」的第二階段,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一段時間以來,不僅投資銀行,連商業銀行都購買了大量杠桿化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包括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資銀行在短期資金市場(如票據)上的融資。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由於投資衍生產品造成的巨大損失,迫使銀行減記不良資產,並大幅減少其資產負債表整體對風險類資產的暴露。這就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具體表現在信貸成本大幅上升,借貸條件變得異常苛刻。這使那些長期依賴金融機構,獲得部分短期資金來源的各類機構投資者(如對沖基金),成了無源之水,從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資產(尤其是風險較高的資產)來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如投資者的贖回)。這就是「去杠桿化」的第三階段——「投資者的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的第四階段,是「消費者的去杠桿化」。投資者出售資產,加劇了各類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縮水並產生負財富效應,這使以英美家庭部門為代表的消費者所能做的惟一選擇,就是增加凈儲蓄,以緩沖家庭凈財富的萎縮,而這只能通過減少舉債或提高儲蓄率來實現。以消費的放緩為代價的儲蓄增加,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臨經濟基本面的惡化,各國政府紛紛出台刺激經濟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僅是政府主導的支出規模的函數,而且也取決於其「乘數效應」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數效應」,則要求有關政府的支出,盡量用於購買在本國製造的產品。否則,刺激效應會通過進口而「漏出」到本國經濟系統之外,不能使本國經濟受益。這就為貿易保護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國政府「各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是導致「去杠桿化」的第五階段,也是其最高階段:「全球經濟的去杠桿化」,或稱之為「去全球化」。

『陸』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

『柒』 實施什麼是推動結構性去杠桿的重要途徑

從去杠桿到結構性去杠桿,體現了分類對待的明確信號。結構性去杠桿政策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相適應,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市場金融風險採取差異化、有針對性的辦法,優先處理可能威脅宏觀經濟金融穩定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問題,有利於避免出現「一刀切」、部分領域過度去杠桿等情況。

『捌』 結構性去杠桿是什麼意思 對股市金融有什麼影響

股市中的高杠桿工具指配資、融資、融券。
1、配資是指配資公司在原有資金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提供資金供使用。雙方簽訂的是《賬戶委託協議》等類似文本,如果配資則必須用公司的賬戶操作,當然,也可以選擇使用自己的賬戶,但是需要給公司抵押物,如房子、車子之類的抵押物。
2、融資買入是對股票進行買賣操作的一種方法,用很直白的話講:就是用借錢的辦法買入股票。當投資方需要買入某個股票時,由於資金不足,不能完成股票交易時,可以通過融資的辦法實現。
3、融券 securities lending。亦作:出借證券。名詞,不可數。證券公司將自有股票或客戶投資賬戶中的股票借給做空投資者。投資者借證券來出售,到期返還相同種類和數量的證券並支付利息。

「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玖』 銀行貸款對負債率有何要求

看你是什麼性質的公司,是銷售貿易的,還是生產企業,是房地產還是鋼貿,不同的行業的公司銀行要求是不一樣的,房地產,能源,鋼貿銅貿這些我就不說了,因為現在絕大部分銀行都限制准入,也就是基本這些行業是無法和銀行融資的,一般的生產銷售企業,資產負債率肯定是有要求,不能過高,要根據行業來看,比如銷售行業一般百分之七十以下都是正常的,生產的百分之五十多都算正常,但是也不是資產負債率越低越好,甚至為零更好,這個是不對的,要根根據企業經營年限和企業發展階段來看,企業是初始資產積累還是穩定還是衰退,不同的階段資產負債率的合理范圍都不一樣,但是適當的負債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經營這個是肯定的,我個人的習慣,判斷一個企業是否經營正常及資產負債合理,一般國內的企業我認為30%到70的資產負債率都是正常的,但是資產負債率高需要關注就是了,很多銀行系統財務報表錄入自己會算,如果高於比如70%,可能會把你的風險等級調到關注或可疑,所以最安全的,40%或50%多都OK

『拾』 如何理解「結構性去杠桿」

經濟學家潘向東分析,「結構性」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從總量看,我國宏觀內杠桿率容趨穩,結構性去杠桿的目標是努力實現宏觀杠桿率穩定和逐步下降,不再追求宏觀杠桿率的快速下降。二是分部門、分債務類型提出不同的去杠桿要求。我國國有企業杠桿率比較高,要實現國企杠桿率的穩步下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比較大,要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在做好「堵後門」的同時也做好「開前門」;我國居民杠桿率上升較快,要抑制居民杠桿率的上升勢頭。

如果政策過度緊縮、融資快速下滑,會導致信用風險集中爆發,引發市場避險情緒上升,進而出現市場低迷、成交量萎縮,甚至導致市場失去正常的價格發現和融資功能,這不僅不利於企業正常融資、不利於實體經濟增長,還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如果去杠桿節奏過慢,則會使杠桿率進一步上升。因此,在杠桿率上升趨緩、經濟增速有所下行的情況下,「穩杠桿」是較為合適的政策選擇。

閱讀全文

與結構性去杠桿對銀行貸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融券保證金100解讀 瀏覽:20
比特幣杠桿公式 瀏覽:752
公司購買股東個人資產 瀏覽:530
2月港幣匯率走勢 瀏覽:549
上海代辦融資租賃公司注冊轉讓 瀏覽:256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
中國msci的股票 瀏覽:59
遼寧遠東集團董事長 瀏覽:869
醫院股份合作可行性報告 瀏覽: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匯率 瀏覽:321
回租融資租賃 瀏覽:9
美國摩根銀行的外匯平台 瀏覽:282
固定匯率接標價法 瀏覽:920
安利傭金分配製度比較 瀏覽:470
杠桿閱讀術的意思 瀏覽:620
外匯mt4紅色代表賺錢嗎 瀏覽:912
三峽銀行近期理財產品 瀏覽:547
2014年12月港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633
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自查報告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