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金融風暴對期權期貨的影響(最好是材料,我寫論文用,謝謝)
金融界11月6日訊 在過去的10月對所有期貨人來說都是無法忘懷的,國際期貨「空襲不斷」,國內期貨更是應聲暴跌,出現了全部品種跌停的奇觀,「我們正在瘋狂平倉」已經成為大多數人必要工作
隨著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商品期貨市場風聲鶴唳。本文關注的重點在於探討金融危機給商品期貨市場帶來的具體影響,以及不同商品應採取的應對策略。
一、金融危機對商品期貨市場的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正逐漸從美國本土擴散至全球,包括歐洲大陸、亞太地區、南美地區甚至大洋洲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它對於商品期貨市場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雖然各種商品不一而足,但金融危機對他們的影響也表現出一些共性。
首先,金融危機爆發的短期內,由於流動性緊縮,信貸市場的緊張程度空前,導致所有的投資市場都遭受資產拋售的壓力,商品期貨市場的直接反映就是集體暴跌。因為次貸危機導致金融機構信譽下降,從而引發信貸市場整體收縮,直接導致機構減少在商品市場中的頭寸,以獲得更高資金流動性。資金流失是市場急跌的罪魁禍首。
其次,隨著恐慌情緒的蔓延,原有金融體系受到體制性的質疑,令多數市場過度反應,進一步放大了風險,很多品種連續跌停,市場信心無處可覓。信用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但此次危機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金融體系賴以生存的基礎。風雨飄搖的華爾街引爆了一個又一個的重磅炸彈,同時也牽動金融市場脆弱的神經。然而信心打擊容易,恢復困難,絕非一日一時之功,市場依然疲弱難振。
再次,實體經濟最終必將受到牽連,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將不同程度地打擊大宗商品的消費,經濟增長的恢復以及市場信心的建立將是一個緩慢而曲折的過程。當今社會,金融與實業已經難以分割,信貸緊縮將會直接影響企業生產,流動性匱乏將降低商品消費,一旦信貸、生產和消費三者之間形成惡性循環,就會導致經濟衰退。實際上,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製造業企業面臨腹背受敵的困境已經明確發出了經濟放緩的風險預警信號。雖然此次金融危機目前還未演化成真正的經濟危機,但是它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可低估,尤其是它發源於房地產市場,那麼與之相關聯的大宗基礎商品市場的復甦必將備受煎熬。
二、商品期貨在金融危機下的不同反應
但在這種普跌的格局下,各種商品由於自身的特性和供需決定了其受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開放性強的品種受到的牽連和打擊大,而國內相對封閉的品種其走勢仍然具有自己的獨立性。
由於全球經濟明顯放緩,大宗工業品消費備受打擊,尤其是能源化工類產品的價格在此輪暴跌中損失慘重,且後市仍不樂觀。此次商品大幅走熊基本是以原油價格跳水領跌的,截至目前原油價格回落幅度已經接近50%。預計在發達國家經濟穩定以及中國未來增長模式變得明朗之前,原油及油品期貨將難於尋獲底部,而相關能源化工類品種弱勢難改。
金融危機導致有色金屬價格大幅下跌,其中影響路徑不外乎兩條。首先,始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市場恐慌情緒彌漫,作為金融市場組成的一部分,金屬市場受到的沖擊自然不可避免,系統性風險對投資者信心造成嚴重打擊,直接導致了金屬價格的下跌。其次,從更長遠更深層次的角度考慮,金融危機波及實體經濟,將導致全球工業品需求下降,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波跌勢當中工業品的跌幅要大於農產品的原因。資金撤離金屬期貨市場的意志顯得較為堅決,在這種情況下金屬的供需基本面暫時失效,金屬的金融屬性特徵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本輪經濟周期變化中,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是一種必然,中期而言不論是銅價、鋁價還是鋅價都仍然具備進一步的下跌空間,只是不同品種其下跌空間有所差異。
對於農產品而言,由於大部分為必需品,其需求彈性較低,金融危機更多體現在資金層面的影響頗大,但對於商品自身的價值影響較小,最終歸根於其自身的供求關系。其中,強麥期貨價格,除了取決於政策主導的小麥現貨價格的走勢外,作為市場化運作的期貨品種,國際金融商品市場變化的影響不容忽視。當然,從根本上說,現貨價格是期貨定價的基礎,相對於現貨市場中硬麥與強麥約100——150元/噸的價格差距而言,經過9月以來行情的大幅回落,期貨價格基本得到修正。預期強麥期貨價格將在政策與外盤的雙重影響下尋求與現貨小麥價格的「均衡點」,並隨後步入小麥現貨穩中攀升的同步軌道。
大豆方面,原油價格回落減少了對豆油作為生物燃料的需求,但對大豆的食用需求並不會因為經濟危機而大幅減低,所以相對於其他工業等商品走勢,大豆在跌到一定程度時,市場將重新回到大豆的供需基本面上來考慮。
在多數商品受累於金融危機大幅下挫的過程中,黃金的走勢特立獨行,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金融屬性決定的。近期黃金市場的走勢令人難以捉摸,波動的幅度擴展以及多空頻繁轉換,並且表現出不同以往的猴性。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黃金正是唯一一種沒有信用風險的投資品,因此信用體制的風險規避似乎除了黃金別無選擇。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全球金融市場上最突出的問題是流動性緊縮仍然未得到緩解,歐元三個月借貸成本仍然在歷史高點附近,這就使得各大投資市場上都缺乏資金的推動,黃金期貨市場亦不例外。目前黃金期貨的基金多頭持倉連續下降,凈多持倉水平仍未恢復到2007年10月以後的高位水平,顯示了基金在金市的做多意願仍然不強。因此,金價雖然數度沖高,然而戰果有限,即便是在全球股市以驚人的幅度崩跌的過程中,黃金亦未能守住900美元水準。
另外,因全球市場遭受恐慌性拋售,引發投資者全線出售資產以滿足其流動性需求,黃金自然首當其沖。並且,美元兌歐元上漲,令以其計價的黃金相對於其他國家投資者來說更加昂貴。風險厭惡情緒升溫也加速了金市的賣盤。金融危機對黃金帶來的影響多空都有,具體的行情走勢需要視當時的主導因素來定,而長期來說,由於救市措施帶來了美元增發勢必埋下通貨膨脹的種子,將來還將引發新的一輪商品價格上漲,那麼金價將重獲支撐。
三、後市展望與應對策略
總體來說,筆者認為,金融危機將會促成商品價格的泡沫清洗,加速商品價格的觸底。從長期來看,由於各國政府尤其是美聯儲在控制危機的階段不計代價濫用信用,將為未來種下通貨膨脹的禍根,下一輪商品牛市仍將由通脹引爆。在金融風暴延續的階段,建議投資者順勢而為,控制倉位,同時等待觀察整個商品市場觸底時刻的到來,我們預計這一過程大約要持續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雖然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但我國經濟發展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的經濟形勢整體仍然維持健康的發展,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有限。並且國內的農產品期貨除大豆以外,其他品種的運行都相對封閉。因此,對於一些受國際價格變化趨勢影響有限的品種,我們更多需要考慮國內政策以及內需對它的影響,相信在國家相關扶持農業的政策出台以及宏觀調控的指引下,今年年底以及明年我國的相關期貨品種將會呈現觸底反彈的走勢。
② 關於迪拜的一個問題
國際市場流動規則。首先金融市場監管問題,在現在的市場上,是審慎監管不足,還是監管過度。
次貸危機爆發之前,對於對沖基金的投機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大起大落,已經引起國際收回的關注。 德法主張嚴加監管, 美英發對, 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發展, 還主張放鬆安然事件後制定的,《薩克斯法》。結果是放縱了對沖基金的瘋狂的投機行為,「成就」了這次次貸危機。
殘酷的事實證明,金融自由化, 不是隨心所欲,不是自由放任。監管不到位的代價是非常沉重的。嚴格的審慎監管應該與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同步。監管不是干預。
而且最近有觀點認為,某些國際金融機構的CEO應該繩之以法。次貸泡沫的製造者與欺詐沒有什麼不同,把虛擬的財富當作財產賣給投資人,應該負法律責任。
如果把泡沫產品定義為「財產」, 就得保護產權。泡沫破滅,「財產」「消失」了, 應該有人負責。投資者應該負責,泡沫製造者更應該負責。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制裁和約束那些始作俑者。維護公平的金融秩序和經濟秩序。
政府是否要加強泡沫的前瞻性監管,而不是泡沫破滅以後花巨大的代價包括不顧巨大的道德風險去救。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至今無法判斷。泡沫形成過程中把泡沫刺破, 而不是等到泡沫膨脹的巨大無比爆破, 讓損失降到最小。過去格老年代主張不要管泡沫, 說也不知道泡沫什麼時候形成。事實是,等到泡沫形成以後,局面就不可控了。是否應該創新思考監管思路。
國際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要重新修訂。金融資本不能大規模金融以供求關系定價的商品市場。否則擾亂經濟秩序,擾亂金融市場。最重要的適, 金融資本大規模的金融商品市場, 影響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均衡價格的基本價格形成機制,違背了經濟學基本原理,極大的扭曲商品的價格形成機制。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美國國會的要求下所作的調查顯示, 近期石油價格上漲70%是由於投機資本的推動。這些金融證券資本即沒有對石油的任何需求, 也不需要石油供給, 純粹炒作價格賺錢。 所以投機資本有強烈的動機推動石油價格上漲。最近有報道,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調查報告向上, 非行業交易持倉81%。
金融資本或者投機性資本運作的市場是一個資產市場, 不是一個一般商品市場。換句話說, 這類市場根本沒有商品的效用特性, 不可能靠商品的使用效用的滿足來達到供求平衡, 從而形成均衡價格。投機資本與商品市場不分開,經濟學的基本價格理論的前提條件全部被破壞, 結果就是投機資本利用似是而非的需求供給關系, 不斷推高價格。全球金融的新秩序的突破, 可能要從商品市場與資產市場的相對分割開始。
商品市場, 包括大宗商品市場, 應該與純粹投資性市場隔開, 允許對沖性質的資金進入。
比如中國要形成以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匯率機制,就不能受即沒有人民幣需求,也不需要人民幣供給的NDF市場預期的干擾。
金融資本不參與任何實際的經濟活動, 金融活動對貨幣職能的需求屬於「投機需求」 。投機需求不像一般商品需求, 效用是有限的能夠達到均衡水平。商品供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充分滿足效用最大化需求以後,市場就會達到供求均衡,價格就穩定在供求的均衡的水平上。投機需求實際上是」賺錢需求」, 「賺錢需求」的效用函數應該是趨於無窮大,是不存在找不到均衡價格的。
我們注意到,「投機需求」, 特別是現在國際市場上的對人民幣「投機需求」, 實際上根本沒有對人民幣的需求, 也不需要人民幣的供給。NDF市場最終進行的是美元交易, 完全是一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價格上的「游戲」或者「賭博」。
所以依靠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商品市場和匯率,融資本出除對沖需求的金融資本,應該限制大規模金融資本的進入,否則會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一支證券化產品是分散風險的,一家銀行證券化產品是在分散折價銀行的風險, 所有的銀行所有的貸款都證券化, 上千家的機構,創造數萬億,數十萬億的證券化產品,產品市值超過GDP總量, 就不是在分散風險了。 特別是如果所有產品的持有人最後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 風險分散的空間是給定的。只是分割給各個部分的風險不同而已。結果是一個系統風險, 是整體市場的風險。
就像每單獨一輛車的尾氣排放都合格,但是三百萬輛車的尾氣排放就是污染。特別當排放的空間是給定的時候。
統計學中間有一個著名的結論,小樣本和大樣本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大數定理,小樣本是發散的,大樣本是收斂的。單個「創新」的產品是達到所設計的目的, 但是規模不能無限放大。任何產品都應該有設計產能, 達到產能極限強行增加生產, 安全就要出問題。交易系統, 發生交易差錯, 沒有任何操作程序上的問題, 原因就是超過單位時間交易能量,交易信息的反饋延遲,是完全正確的操作導致了嚴重的失誤。東京交易所曾經幾次發生突然停止交易的事件, 都與超過交易系統的最大設計容量有關。
這次次貸危機也是一次金融創新無風險的神話的泡沫。
有兩個觀念要轉變。首先,金融創新, 還是要回到基本觀念上,金融創新不能消除風險, 說的比較溫和一點是只能管理風險, 說的比較直接一點是轉嫁風險。所以一定要有金融產品創新的市場可以承受的轉嫁風險總的容量的設置。金融創新超過市場容量, 就是創造系統風險, 創造市場風險, 製造金融危機。
其次,從金融創新的轉嫁風險的基本作用出發, 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是一個零和游戲。所以衍生產品應該以對沖風險的目標推出,而不是十分合適從投資工具的目標推出。杠桿交易的特點, 放大資金,放大收益的同時,放大風險。
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的比較優勢非常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中介機構主要是美國和歐洲的金融機構,推動金融自由化符合金融強勢國家的經濟利益。美國和歐洲有巨大的動機全面推進金融全球化迅速擴張,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張。採取爆炸式全球性的金融擴張。
所謂金融大爆炸的核心內容是推動新興市場加速全面開放金融市場,包括,銀行, 證券,保險,所有的金融領域, 放鬆外國金融公司准入門檻,放鬆資本管制,資本自由流動,最終實現國內金融體系全球化。
這種全面開花的,爆炸式的全球性的金融擴張對新興市場式非常危險的。新興市場的金融自由化過程,應該有序發展。漸進發展,不能超前,不能過激, 不能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跑。
外國的銀行機構的適當比例的准入, 真正提供有價值的金融服務產品,比如, 上市公司,或者准上市公司的價值提升的財務顧問服務,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的技術和咨詢服務,更靈活的匯率機制的改革,本幣逐漸的完全可兌換, 等等。總之需要有序,需要加快的是國內金融體制的建設和完善, 與金融開放的同步適非常重要的。在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中,要保持主動的,可以控制任何外部沖擊的地位。
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重新思考,不但泡沫危機會一次一次製造出來,新興市場國家會一次一次被動地危機沖擊,為危機買單。更重要的是,不對製造次貸危機的原因和金融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重新思考,繼續沿著危機思路,新興市場的金融發展, 就不是簡單重復錯誤的問題,是製造危機,我們承擔不起。要保護自己,建立公平的適合給發展階段的國家金融業發展的國際金融體制,新興市場要經濟參加游戲規則的制定。像WTO的多邊談判協商,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一樣,建立多邊協商機制,考慮各國利益,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規則不能僅僅由強勢國家和地區制定。
中國已經成功地避開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應該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減震次貸危機的沖擊。我們要研究自己的經驗和次貸危機的教訓,使中國成為國際上和一些國家更好,另外一些國家不受傷害的金融大國. 內需拉動應提高糧食價格
《瞭望》記者:中國應如何在次貸危機中使自己損失達到最小?中國的金融如何創新,還怎麼創新?
提問:在次貸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如何採取一些對策,使自己損失達到最小?所謂金融創新是一直被金融行業所推崇的非常重要一個方面,在我們認知范圍之內,金融創新最重要一點就是衍生產品,是一種虛擬的東西。您曾說金融創新華爾街經濟已經崩潰了,如果在這種前提下,中國的金融如何創新,還怎麼創新?
左小蕾:我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中國如何去防範金融危機,我剛才說可能一直減震它的影響,它對中國的影響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是出口,因為外需。
這個外需的影響,我覺得我們沒有直接的辦法,因為它是外部的問題,我們自己沒有問題。
出口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受到影響,外需受到下降,那你用內需,從經濟增長穩定來說,外需下降了,出口受到影響,那我們內需增加。
怎麼刺激內需?這就有很多話題了,我今天在長安俱樂部說了這個話題,刺激內需主要刺激什麼呢?
刺激一般消費,這一般消費主要是農民和低收入群體他們的消費有很大成長空間。從城市來說一般消費品東西還是比較大程度的得到滿足,如果你從提升消費角度來說,一定要關注低收入群體和農村的。
怎麼樣提升他們的消費者水平呢?最關鍵他們的收入要成長,因為這些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很大的,你給他增加200塊錢,他這200塊錢都拿去買吃、買喝、買穿,城裡人給他增加1000塊錢,他未必拿出50塊錢去,因為他基本消費已經滿足。這種情況下要提高農村低收入水平的收入。
那麼怎麼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呢?政府有資產補貼,還有農村教育全部免費,支出的減少也算收入的增加。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這個不夠的。因為你不能永遠補貼他,而且你對他生產資料的補貼,現在化肥、農葯增長幅度非常大,你補貼趕不上它的上漲。所以種糧食不掙錢,你補貼他也不種糧食了,這樣對糧食安全也有影響,你只有讓他種了糧食才有長期、穩定的成長機制。
我們應該不管從哪個角度,鼓勵他種糧食,提高他的收入,要把糧價收購價格提起來,提高的幅度要高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也就是化肥和農葯、種子這些價格的上漲幅度,讓他種糧食有錢賺,一定要這樣子,這樣農民的收入就會增長,農民的消費一定會增長,一定帶來經濟增長的貢獻。
另外糧價收購提高了,那通貨膨脹呢?我們說提升收購價格,到流動環節的時候,政府可以不要漲銷售價。
比如收購價格提高兩塊錢,銷售價格不提升還賣原來的價格,但是政府補他兩塊錢,錢從哪來呢?我們現在把油價提起來了,油價提起來不是把中石化補貼就減少,我們就拿這筆財政的資金來補貼流通環節食品和糧食的價格,因為食品價格和糧食價格在CPI中占非常大的比例,我們這樣補貼以後CPI不會漲,通脹不會漲。
隨著農民收入增長,持續增長,消費增長,經濟也漲上去了,而且這種補貼方式從轉移支付公平性上來說也是非常公平。糧食和食品每個人都要吃,從公平和效益上來說都是非常好,我說這一點希望被採納。次級貸危機對外需的影響我覺得我們可以採取這種方式來弄。
中國創新是這樣的,我們不能一竿子把它打死了,創新不對了,不是這個意思。我剛才說了,要對規模加以限制。
最開始衍生產品的發展不是以投資品的概念推出來的,70年代衍生產品有很大的發展,它是為了防範匯率和利率變化的風險。所以很多的衍生產品在那時候誕生,它是沖著怎麼幫著出口企業防範匯率風險,幫助企業防範利率風險這樣的思路產生的,所以基本是對沖性質的產品,那個產品實際上是不賺錢的。但是它能夠保證貿易企業不會虧損,很長時間裡面華爾街產品是這樣發展的。
但到了21世紀,說得好聽一點是蓬勃發展,說得不好聽衍生產品開始瘋狂發展。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可能要防範衍生產品風險。
我們的股指期貨推出的思路也不太對,因為我們這個市場是單邊市場,只有市場上漲才能賺錢,市場下降不能賺錢,所以我們推出看空機制——下跌的時候大家也能賺錢。
但股指期貨作為一個投資品推出來的風險很大。最初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防範風險,最初的時候散戶不能進去,為什麼不能進去?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觀念糾正過來,在很長時間裡面這個產品就是防範風險。
我們的市場很初級,我們的投資者還要不斷地成熟,在這個時候我們特別特別要小心,我們創新不要創風險,一定要防範風險。絕對不是我們不要創新,我是說不能神話,可以分散風險但不能神話,事實證明你把它神話了會造出來大風險。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經濟學家太理性。
內需拉動應提高糧食價格
《瞭望》記者:中國應如何在次貸危機中使自己損失達到最小?中國的金融如何創新,還怎麼創新?
提問:在次貸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如何採取一些對策,使自己損失達到最小?所謂金融創新是一直被金融行業所推崇的非常重要一個方面,在我們認知范圍之內,金融創新最重要一點就是衍生產品,是一種虛擬的東西。您曾說金融創新華爾街經濟已經崩潰了,如果在這種前提下,中國的金融如何創新,還怎麼創新?
左小蕾:我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中國如何去防範金融危機,我剛才說可能一直減震它的影響,它對中國的影響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是出口,因為外需。
這個外需的影響,我覺得我們沒有直接的辦法,因為它是外部的問題,我們自己沒有問題。
出口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受到影響,外需受到下降,那你用內需,從經濟增長穩定來說,外需下降了,出口受到影響,那我們內需增加。
怎麼刺激內需?這就有很多話題了,我今天在長安俱樂部說了這個話題,刺激內需主要刺激什麼呢?
刺激一般消費,這一般消費主要是農民和低收入群體他們的消費有很大成長空間。從城市來說一般消費品東西還是比較大程度的得到滿足,如果你從提升消費角度來說,一定要關注低收入群體和農村的。
怎麼樣提升他們的消費者水平呢?最關鍵他們的收入要成長,因為這些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很大的,你給他增加200塊錢,他這200塊錢都拿去買吃、買喝、買穿,城裡人給他增加1000塊錢,他未必拿出50塊錢去,因為他基本消費已經滿足。這種情況下要提高農村低收入水平的收入。
那麼怎麼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呢?政府有資產補貼,還有農村教育全部免費,支出的減少也算收入的增加。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這個不夠的。因為你不能永遠補貼他,而且你對他生產資料的補貼,現在化肥、農葯增長幅度非常大,你補貼趕不上它的上漲。所以種糧食不掙錢,你補貼他也不種糧食了,這樣對糧食安全也有影響,你只有讓他種了糧食才有長期、穩定的成長機制。
我們應該不管從哪個角度,鼓勵他種糧食,提高他的收入,要把糧價收購價格提起來,提高的幅度要高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也就是化肥和農葯、種子這些價格的上漲幅度,讓他種糧食有錢賺,一定要這樣子,這樣農民的收入就會增長,農民的消費一定會增長,一定帶來經濟增長的貢獻。
另外糧價收購提高了,那通貨膨脹呢?我們說提升收購價格,到流動環節的時候,政府可以不要漲銷售價。
比如收購價格提高兩塊錢,銷售價格不提升還賣原來的價格,但是政府補他兩塊錢,錢從哪來呢?我們現在把油價提起來了,油價提起來不是把中石化補貼就減少,我們就拿這筆財政的資金來補貼流通環節食品和糧食的價格,因為食品價格和糧食價格在CPI中占非常大的比例,我們這樣補貼以後CPI不會漲,通脹不會漲。
隨著農民收入增長,持續增長,消費增長,經濟也漲上去了,而且這種補貼方式從轉移支付公平性上來說也是非常公平。糧食和食品每個人都要吃,從公平和效益上來說都是非常好,我說這一點希望被採納。次級貸危機對外需的影響我覺得我們可以採取這種方式來弄。
中國創新是這樣的,我們不能一竿子把它打死了,創新不對了,不是這個意思。我剛才說了,要對規模加以限制。
最開始衍生產品的發展不是以投資品的概念推出來的,70年代衍生產品有很大的發展,它是為了防範匯率和利率變化的風險。所以很多的衍生產品在那時候誕生,它是沖著怎麼幫著出口企業防範匯率風險,幫助企業防範利率風險這樣的思路產生的,所以基本是對沖性質的產品,那個產品實際上是不賺錢的。但是它能夠保證貿易企業不會虧損,很長時間裡面華爾街產品是這樣發展的。
但到了21世紀,說得好聽一點是蓬勃發展,說得不好聽衍生產品開始瘋狂發展。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可能要防範衍生產品風險。
我們的股指期貨推出的思路也不太對,因為我們這個市場是單邊市場,只有市場上漲才能賺錢,市場下降不能賺錢,所以我們推出看空機制——下跌的時候大家也能賺錢。
但股指期貨作為一個投資品推出來的風險很大。最初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防範風險,最初的時候散戶不能進去,為什麼不能進去?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觀念糾正過來,在很長時間裡面這個產品就是防範風險。
我們的市場很初級,我們的投資者還要不斷地成熟,在這個時候我們特別特別要小心,我們創新不要創風險,一定要防範風險。絕對不是我們不要創新,我是說不能神話,可以分散風險但不能神話,事實證明你把它神話了會造出來大風險。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經濟學家太理性。
p.s 我真沒有找到這方面的材料..但是很想幫你額..就瞎搜來著...
這種東西也許真的應該自己去總結八...建議你多看看一些對迪拜問題的評價
然後結合中國的情況..看看能不能自己總結點什麼..反正這種事因為只有你才會有這種想法...雖然我想幫,,,也就只能幫你查一些資料了
其實這種資料笨鳥你也能查的到的八...我知識面也不很廣..也沒有接觸到這個金融方面的問題呢...抱歉拉..我盡力了
③ 什麼是股指期貨,怎麼玩請教高手!
股指期貨(Stock Index Futures,即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也可稱為股價指數期貨),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版資產的權標准化期貨合約。雙方約定在未來某個特定的時間,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股指期貨交易的標的物是股票價格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