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目前採用的貨幣政策
因為美國目前出現了次級債危機,,美圓的流通性出現了緊缺,所以美國目前採取加大流動性的策略,常用的就是減息--注資等!減息又會導致美圓匯率下降,經濟預期也會導致美圓貶值!
⑵ 世界各國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1).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本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目前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3).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4).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世界各國所採用匯率制度的主要劃分有那些
交易家認為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3、浮動匯率制度
下面是詳細的!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1).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本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目前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3).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4).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⑷ 美國目前實行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什麼為什麼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貨幣政策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
⑸ 美國實行什麼匯率制度不是自由浮動匯率制是什麼
美國的匯率制度(american exchange rate system/American Exchange Rate Regime)
美國的匯率制度是二戰後由固定匯率制度逐漸演變成浮動匯率制度。美國憑借其經濟實力,建立了黃金一美元本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
1971年8月15日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後,國際貨幣本位就變為純粹的美元本位,各國對維持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採取了積極的合作態度,這是因為:沒有其他替代辦法;美元仍能兌換其他通貨,即它具有「市場可兌換性」;由於在有N個國家通貨的世界裡,只有N-l種匯率,而美國一直願意承擔第N 個國家的被動角色,其他國家則傾向將其貨幣低估。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臨時委員會1976年1月在牙買加召開會議,通過了以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主張的自由選擇匯率制度的「牙買加協定」。實際上,該體系是當時的一種權宜之計,但浮動匯率使美元有貶值權利;通過黃金非貨幣化,使美國賴掉其所欠外債;而SDR一直不能成為主要儲備資產,國際貨幣制度出現事實上的美元本位。
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下降和美元的貶值,1995年美國開始實行強勢美元政策,美國聯合日本、法國等七國集團成員國央行,聯手干預外匯市場,拉抬美元,奠定了強勢美元的基礎,並將該政策維持至今。在追求強勢美元的七年裡,美國獲得了極大的益處,外國人大量持有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資產,致使美國的資本市場實力雄厚,流動性更強。
因此,從美國的匯率制度可以看出:美國的匯率制度隨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的環境而變化;美國的匯率政策以及經濟力量是支持其現行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強有力的保證。
⑹ 中國美國香港三個地區的匯率制度分別是
中國,美國,香港三個地區的費率制度分別是我覺得您應該是說中國跟美國的比的話是一比,其中中國跟香港比的話好像是多少來著,應該是洋洋對的去b
⑺ 現在的美元貨幣體制是什麼
我最後回答你的問題、、沒的機會了兄弟。 膚淺的認為美元是很重要的國際支付貨幣,布雷頓森林體系中一直是美元和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所以現在仍是稱呼美元叫美金、、但是你應該知道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盡管對美元有點不小的沖擊,但是也絲毫未影響他在國際的地位,據我所知現在的石油貿易應該是有美元結算的吧、問題在於購買美國債券是要支付利息的。當利息越來越多的時候,美國將承擔很大的經濟壓力。怎麼解決?呵呵,大量印製美鈔其後果就是貶值在貶值、、假如中國當初購買美國國債300億元,10年後美國應該支付400億。但是10年後美國通過印刷美元使得美元貶值了50%,即現在的600億相當於當初的300億。現在即使是支付了400億,付了利息之後,吃虧的還是中國!也就是現在為什麼中國及其它國家要提出建立超主權國家貨幣,擺脫美元剝削的原因。 有引用的別人的段落、、我認為美元最終將結束它的統治地位,因為美元的匯率不斷走低,國際金融市場將走進一個高動盪的時代。毋庸質疑。。恩完成,有點驢唇不對馬嘴呵呵
⑻ 美國為什麼對中國採取匯率制度
pfixbeohlv5175572361 盯住美元j,美國貨就貴,這樣,美國的東西就賣不d動。中1國貨就更好賣。因為4中7國對美國始終順差,一k個j原因就是中2國貨便宜。現在美元o如果貶值,世界范圍內2來講,美國貨就便宜了o,美國的東西就會好賣,但是,如果中0國的人k民幣7也j貶值,中5國貨也x會便宜,這樣,中8國貨就不d會滯銷。
⑼ 美國的貨幣政策
美國的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職責,長期以來由美國的中央銀行即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FRS)承擔。貨幣政策是美國調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宏觀政策工具。美國法律規定,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實現充分就業並保持市值的穩定,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在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美聯儲積極運用有關金融工具以盡量減少利率和貨幣信貸量的變化,努力達到兼顧 「充分就業、市值穩定」的兩大目標的目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和發展,美聯儲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經濟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聯儲出台二次量化寬松政策後,又下調了對未來兩年的經濟預測,表明美國的貨幣政策在明年之後仍會繼續保持寬松。預計零利率政策將持續更長時間,這也加大了全球范圍內南北之間在經濟以及貨幣政策層面的對立和關系緊張。北方經濟疲弱與南方經濟過熱傾向並存。新興市場經濟體需求旺盛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形成了強力支撐,居高不下的商品價格反過來一方面造成新興市場輸入通脹壓力的加大,另一方面也給西方經濟復甦設置了障礙。通常投入品價格的上升會最終傳導到工資收入的上升並給私人消費提供支持,但受私人部門減債壓力拖累,西方主要經濟體就業市場仍可能持續疲弱,工資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因而,未來一段時間全球通脹壓力加大,但惡性通脹的可能性不大。 所謂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加快印鈔機的運轉來刺激經濟活動的土辦法,是徹頭徹尾的通脹刺激措施。在相當程度上,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也是一種投機性的貨幣政策。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直接的目的在於刺激美國的經濟復甦,對美國經濟能夠直接從中獲得多少活力,恐怕連伯南克自己也沒有底,但它無疑會對其他新興經濟體造成相當大的不利沖擊。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的近零利率與無節制開動美元印鈔的做法無疑會導致全球美元泛濫,要麼造成新興國家本幣升值的壓力,要麼是通脹與資產價格泡沫,也就是說,美國實際上是利用美元貨幣強權轉退通脹的辦法來刺激其國內經濟的復甦,因而是投機性的貨幣政策。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急劇地降低了日元利率,結果導致日元套利交易的興起,並刺激了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結果釀成了後來的亞洲金融危機。現在美國及發達國家的低利率正在推動新興經濟體新的資產泡沫,這對未來全球經濟是非常危險的。就此而論,美國口口聲聲要求中國承擔大國的責任,起碼它本身在貨幣政策操作上就是對全球未來宏觀經濟的穩定極不負責。
⑽ 美國現行貨幣政策的內容
美國的貨幣制度
(一)美國的中央銀行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成立於1913年12月23日,主要職責是保障美國貨幣和金融體系的安全、靈活和穩定。
《美國聯邦儲備法》規定,成員銀行需向聯邦儲備銀行繳納相當於其資本和盈餘總和的6%數量的資本。聯邦儲備銀行則被要求每年向其成員銀行支付其繳入資本的6%的紅利,通常每年分兩次支付。截止2006年12月31日,聯邦儲備銀行的注冊資本為135.36億美元,占其總資本的51.2%。
根據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規定,美國在12個主要城市設立儲備銀行,成為聯儲體系的組成部分。這12家地區儲備銀行的職責包括為其成員銀行進行支票交換、回收損毀貨幣並發放新幣、對合並申請進行評估、向該區的成員銀行投放貼現貸款、審查屬於聯邦儲備成員的州立銀行、就地方銀行和經濟狀況提出分析和報告,以及進行一般的銀行與經濟研究並出版部分刊物。 聯邦儲備理事會是聯邦儲備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事會由七位理事組成。他們均由美國總統任命並經參議院確認,任期14年。聯邦儲備理事會辦公地點設在華盛頓,通常每周會晤若干次商討與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有關的問題。
(二)美元
美元硬幣由美國財政部發行,幣值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六種;美元紙幣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發行,面額為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七種。
二、美國的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目標
根據《美國聯邦儲備法》,美國的貨幣政策目標是控制通貨膨脹,促進充分就業。目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是聯邦基金利率。
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國同業拆借市場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這種利率的變動能夠敏感地反映銀行之間資金的餘缺,美聯儲瞄準並調節同業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並且將同業拆借市場的資金餘缺傳遞給工商企業,進而影響消費、投資和國民經濟。
(二)美國貨幣政策的決定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是美聯儲系統中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制定部門。其由7位聯邦儲備理事會成員以及5位地區儲備銀行行長組成,其中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為固定成員。一般來說,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任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主席,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任副主席。委員會通常每五到八星期在華盛頓會晤一次,對具體貨幣政策操作進行投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政策指令及會議概要於會後六周對外公開。
(三)美國貨幣政策的實施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執行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貼現率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公開市場業務
聯邦儲備系統的公開市場業務包括買入和賣出證券(通常為政府債券(TB)、資產支持證券(ABS)和按揭抵押證券(MBS))。這些業務工具是聯邦儲備系統所使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政策工具,用以改變經濟中貨幣與信貸的成本和可得性。聯邦儲備系統通過購買證券增加銀行系統的准備金,使銀行能夠擴大其貸款與投資;通過賣出證券從銀行系統抽出准備金,從而削減銀行進行貸款和投資的能力。
貼現貸款
貼現貸款是美聯儲向商業銀行、存款類機構的貸款。商業銀行和存款類機構向聯儲借款時,聯儲所收取的利息率稱為貼現率。聯儲通過調整貼現率,可以影響銀行體系准備金的水平,繼而影響聯邦基金利率的水平。
法定存款准備金
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是一個非常直接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聯儲向銀行系統注入或抽取流動性,直接影響貨幣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