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科學教師如何撰寫教學反思(五)求解
五、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
與教學能力、研究能力一樣,反思能力更是新理念帶給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較高層次的能力,也是當今教師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有關研究證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和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
為此,我概括為「四要」:(一)要提高個人的科學反思素質
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但要積極開展教學反思,而且還要進行科學的反思,提高教學反思能力。只有科學的教學反思,才能達到專業發展的目的。科學的反思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具有積極的情感素質。教師要具有科學而堅定的教育信念、不斷進取的時代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不自卑、不漂浮,工作扎扎實實;要具有強烈的職業道德感,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要具有合作精神,善於聽取同事甚至學生的意見。二是要具有教師應有的基本知識。主要是四大方面的知識:教育知識、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實踐性知識。此外,還要適當地擴大知識面。三是要具有科學的反思方法。這可以採用以下方法:找准參照目標;記反思日記(尤其是不足內容);與同事或學生交流;教育行動研究(主要是探索教學經驗,不斷吸取教訓,以指導自己的實踐);閱讀教育期刊。
(二)要形成超前反思的良好習慣
反思教學實踐不僅要求教師從教育教學技術上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求教師運用反思的結果矯正其不良的教學行為,並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美國教育家布魯巴赫(
J.W.Brubacher
)等人認為反思性教學實踐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實踐的反思」;二是「實踐中反思」;三是「為實踐反思」。「對實踐的反思」是指反思發生在教學實踐之後,「實踐中反思」指的是反思發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而「為實踐反思」則是前兩種反思的預期結果,即「實踐後反思」與「實踐中反思」的目的,最終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習慣。
(三)要在研討教學反思中得到提高
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教學是一種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可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並使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名稱職的人類靈魂工程師。要提高教學反思能力,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課後備課課後,教師要主動徵求學生的意見,反饋自己的教學情況,然後進一步修改、完善教案,提煉、升華自己的經驗,不斷增強教學效果。2、寫反思日記
在一天繁忙的教學工作結束後,教師要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教研組成員共同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點。另外,教師也可在上課和作業批改後主動徵求、了解學生的意見,並詳細記錄教育教學的背景、效果、上課的具體感受、存在的問題以及通過反思後得出的解決辦法等。寫反思日記為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的改進計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新教師而言,有許多方式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自我反省,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錄下自己的一部分課堂教學內容,看完錄制的授課情況後寫下自己的看法,指出優點與改進之處,並提出改進計劃。指導教師應當在相應的訓練過程中培養新教師的反省和探究的習慣。3、課堂觀摩學科組(包括校內和校際)教師之間相互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觀察到的情景,並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形成一個最佳解決方案。參加研討的教師把研討的方案帶回各自的課堂或學校,應用於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景中。有助於在整個學校教師集體中形成一種調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圍。(四)要提高教師教學反思的寫作水平
通過反思,促使教師主動地將與教育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自己教學活動的設計中來,慎重審視自己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維、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將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教學反思的寫作也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課後反思——研究性反思——專題性反思報告」,這三個類型是教師寫作教學反思的發展過程。1、課後反思寫課後教學反思,雖然內容較為淺顯,主觀性強,但也要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如教學後記、教學心得、教學體會、教學小結、教學日記等,這就是前面提到的自發性反思、前反思水平的反思。這種教學反思,如果
·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還可以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寫不足之處
這是教學反思最常見、最有效的形式。只有反思教學的不足之處,教師才能得到提升。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為今後再教學積累經驗,吃一塹,長一智。
·寫教學機智
隨著課堂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迸出「智慧的火花」。這些不由自主、不期而至的靈光,急需課後捕捉,以反思的形式去提煉。否則,就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俯首長嘆不已。教學機智是師生共同體驗、感悟後創造出的「奇思妙想」,為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讓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更讓學生從中獲得一定的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豐富今後教學材料養分。
·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教師要靜心沉思:摸索出了什麼教學規律;教法上有無創新;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重新整合,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2、研究性反思
這種教學反思屬於理性式反思、准反思水平的反思。教師可圍繞著某一教學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分析教學的症結以及產生的背景和原因。試圖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澄清個人的理解。這類教學反思比較客觀,帶有一定的探究性。它積淀的時間要長,非「厚積薄發」不可。3、專題性反思報告
此類型的教學反思屬於發展性反思、反思水平的反思。它是以報告的形式撰寫的教學反思,理論性要強,含金量要高。這是最富有創建性的教學反思。實驗學校的教師、承擔國家級、省級、市級等課題的教師都應運用這種類型的反思。既要結合學校實際,也要站在宏觀的高度來認識、研究。要努力嘗試著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背景下審視並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能夠揭露潛在這些問題中的意識形態,為教學改革呼籲,從教學理論上支撐教育的發展。
教師個人情況的不同,寫作教學反思的形式必定不同。
Ⅱ 小學科學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小結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是屬於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覆蓋於地球表面的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考慮過土壤是怎樣形成的。本課的教學活動承接《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閱讀過的科普讀物、接觸過的實驗器材不多,但在課堂上能積極參與學習,只是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教學目標
1、了解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4、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引入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三、土壤和生命
四、課外拓展活動
1、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麼?
2、觀察乾燥的土壤。
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圖片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的順序?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
怎麼解釋這一觀點?說說自己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
3、說說土壤和人類的關系。
閱讀《我們的土壤媽媽》。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腐殖質、鹽分
學生閱讀學習。
小結。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腐殖質、鹽分
教學反思
科學課程標准要求通過科學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既包括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也包括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注意挖掘科學的人文內涵,滲透道德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知道珍愛並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在《土壤中有什麼》一課教學中,我對德育融入科學教育的做法進行了實踐,效果良好。
Ⅲ 五年級科學杠桿是怎麼樣工作的優秀教案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專,同時也可能包含屬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