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動力學與運動學的區別
①動力學與運動學兩者處理的結果不同:運動學主要是處理各種運動;而動力學主要是處理各種使物體運動的力。
②動力學與運動學兩者先後順序不同:物體運動,就必須有動力支持。所以,動力是因,運動是果。有運動一定用力,用力不一定運動。
③動力學與運動學兩者研究對象不同:動力學研究即既涉及運動又涉及受力情況的,或者說跟物體質量有關系的問題。常與牛頓第二定律或動能定理、動量定理等式子中含有m的學問。而運動學不涉及這一點。
⑵ 怎樣提出一個反應的動力學模型
反應動力學是研究化學反應速率以及各種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學科。傳統上屬於物理化學的范圍,但為了滿足工程實踐的需要,化學反應工程在其發展過程中,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反應動力學大量的研究工作。絕大多數化學反應並不是按化學計量式一步完成的,而是由多個具有一定程序的基元反應(一種或幾種反應組分經過一步直接轉化為其他反應組分的反應,或稱簡單反應)所構成。反應進行的這種實際歷程稱反應機理。
一般說來,化學家著重研究的是反應機理,並力圖根據基元反應速率的理論計算來預測整個反應的動力學規律。化學反應工程工作者則主要通過實驗測定,來確定反應物系中各組分濃度和溫度與反應速率之間的關系,以滿足反應過程開發和反應器設計的需要。
按化學反應的不同特點和不同的應用要求,常用的動力學模型有:
基元反應模型根據對反應體系的了解,擬定若干個基元反應,以描述一個復雜反應
反應動力學
(由若干個基元反應組成的反應)。按照擬定的機理寫出反應速率方程,然後通過實驗來檢驗擬定的動力學模型,估計模型參數。這樣得到的動力學模型稱為基元反應模型。合成氨的鏈反應機理動力學模型即為一例。
分子反應模型根據有關反應系統的化學知識,假定若干分子反應,寫出其化學計量方程式。所假設的反應必須足以反映反應系統的主要特徵。然後按標准形式(冪函數型或雙曲線型)寫出每個反應的速率方程。再根據等溫(或不等溫)動力學實驗的數據,估計模型參數。這種方法已被成功地用於某些比較復雜的反應過程,例如乙烷、丙烷等烴類裂解。
經驗模型從實用角度出發,不涉及反應機理,以較簡單的數學方程式對實驗數據進行擬合,通常用冪函數式表示。
對於有成千上萬種組分參加的復雜反應過程(如石油煉制中的催化裂化),建立反應動力學
描述每種組分在反應過程中的變化的分子反應模型是不可能的。近年來發展了集總動力學方法,將反應系統中的所有組分歸並成數目有限的集總組分,然後建立集總組分的動力學模型。集總動力學模型已成功地用於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氫裂化等石油煉制過程。
⑶ 杠桿原理中動力F1和阻力F2怎麼求
杠桿原理公式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 l1=F2· l2.
要計算動力F1和阻力F2要根據具體的題意,帶入公式求.
一般的解題思路:
杠桿平衡時,
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若還存在疑問,可繼續追問;若對本回答滿意,請選為滿意答案,並給予一定的分數,
⑷ 一級動力學模型、偽一級動力學模型和准一級動力學模型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偽一級動力學模型不知道
一級動力學模型就是一級反應
准一級動力學模型就是一種反應物大大過量,使其濃度可視為不變,原本的二級反應就變成了一級反應
⑸ 動力學建模是什麼
動力學(Dynamics)是經典力學的一門分支,主要研究運動的變化與造成這變化的各種因素。換句話說,動力學主要研究的是力對於物體運動的影響。運動學則是純粹描述物體的運動,完全不考慮導致運動的因素。更仔細地說,動力學研究由於力的作用,物理系統怎樣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改變。動力學的基礎定律是艾薩克·牛頓提出的牛頓運動定律。對於任意物理系統,只要知道其作用力的性質,引用牛頓運動定律,就可以研究這作用力對於這物理系統的影響。在經典電磁學里,物理系統的動力狀況涉及了經典力學與電磁學,需要使用牛頓運動定律、麥克斯韋方程、洛倫茲力方程來描述。自20世紀以來,動力學又常被人們理解為側重於工程技術應用方面的一個力學分支。動力學是機械工程與航空工程的基礎課程。
⑹ 杠桿原理及公式
杠桿的平衡來條件:動力×動源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變形式:F1:F2=L1:L2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麼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都叫做杠桿平衡。
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從支點O到動力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1叫做動力臂
從支點O到阻力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2叫做阻力臂
杠桿平衡的條件(文字表達式):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變為F1/F2=L1/L2杠桿的平衡不僅與動力和阻力有關,還與力的作用點及力的作用方向有關。
假如動力臂為阻力臂的n倍,則動力大小為阻力的1/n"大頭沉"
動力臂越長越省力,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
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用它來稱量。在力學里,典型的杠桿(lever)是置放
⑺ 怎樣判斷杠桿原理中的動力和阻力
動力與阻力其實是相對的,即定義好了動力,那麼相對的就是阻力。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省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費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即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也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
杠桿可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沒有任何一種杠桿既省距離又省力,這幾類杠桿有如下特徵:
1、省力杠桿
L1>L2,F1<F2,省力、費距離。
如拔釘子用的羊角錘、鍘刀,開瓶器,軋刀,動滑輪,手推車 剪鐵皮的剪刀及剪鋼筋用的剪刀等。
2、費力杠桿
L1<L2,F1>F2,費力、省距離。
如釣魚竿、鑷子,筷子,船槳裁縫用的剪刀 理發師用的剪刀等。
3、等臂杠桿
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又不多移動距離,
如天平、定滑輪等。
⑻ 動力學模型的模型簡介
動力學是研究化學反應速率以及各種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學科。傳統上屬於物理化學的范圍,但為了滿足工程實踐的需要,化學反應工程在其發展過程中,在這方面也進行了 大量的研究工作。
⑼ 動力學的三大基本公式是什麼
1、動量矩定理
動力學普遍定理之一,它給出質點系的動量矩與質點系受機械作用的沖量矩之間的關系。
2、動能定理
動能具有瞬時性,是指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動能是狀態量,無負值。
合外力(物體所受的外力的總和,根據方向以及受力大小通過正交法能計算出物體最終的合力方向及大小) 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即末動能減初動能。
動能定理一般只涉及物體運動的始末狀態,通過運動過程中做功時能的轉化求出始末狀態的改變數。但是總的能是遵循能量守恆定律的,能的轉化包括動能、勢能、熱能、光能(高中不涉及)等能的變化。
3、動量定理
如果一個系統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為零,那麼這個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守恆定律。
(9)杠桿動力學模型擴展閱讀:
質點動力學有兩類基本問題:
1、已知質點的運動,求作用於質點上的力。
2、已知作用於質點上的力,求質點的運動。
求解第一類問題時只要對質點的運動方程取二階導數,得到質點的加速度,代入牛頓第二定律,即可求得力;求解第二類問題時需要求解質點運動微分方程或求積分。
⑽ 關於物理學中功杠桿的機械模型W總=Fs杠桿是可以省力為什麼公式中F是提起重物的重力杠桿不是省力嗎
回答:先要理解:使用任何機械的時候,都存在三種功。
1.有用功:使用機械為完成工作任務,達到目的所要做的功。
題中克服重物重力做功就是有用功。計算公式是:W有用=Gh。
2.額外功:為完成工作任務,不得不克服機械自重和摩擦而做的沒有用的功。
題中杠桿重心升高,有摩擦,需要消耗的功就是額外功。
3.總功:動力對機械做功。
題中外力F提升杠桿做功就是總功。計算公式是:W總=Fs。
三者的關系是:
W總 = W有用 + W額外
本題中,如果動力作用在C點,杠桿的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是省力杠桿,動力F一定小於G。
根據機械功的原理,省力一定費距離。即拉力F上升的距離s一定大於重物升高的高度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