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驗證杠桿平衡條件時,某實驗小組得到了如圖所示的杠桿平衡狀態.已知每個鉤碼的質量均相等:(1)實驗
(1)實驗前應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便於測量力臂,實驗過程中,為了使杠桿保持平衡,不可以再使用上述調節的元件;
(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3G?L1=6G?L2,即:
L1 |
L2 |
2 |
1 |
F1 |
F2 |
L2 |
L1 |
F1 |
F2 |
L2 |
L1 |
❷ 做杠桿平衡試驗時,先在杠桿的兩端掛帶鉤發碼開始
由圖可知,若彈簧測力計向右傾斜時,拉力不再與杠桿垂直,這樣力臂會相應變短,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阻力與阻力臂不變,拉力會相應增大,才能使杠桿仍保持平衡.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❸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在已經調平的杠桿左右兩邊掛鉤碼,當左側鉤碼處於如圖所示的A位置時,可
如圖,杠桿的右端上翹,所以鉤碼掛在右側.
設一個鉤碼的重是G,杠桿一個小格代表L,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所以,2G×3L=F2×2L,
所以,F2=3G,所以再在右側加掛2個鉤碼.
所以,2G×3L=1G×l2,
l2=6L,所以右側鉤碼向右再移動4個小格.
故答案為:右;2;4.
❹ 實驗室若使用鉤碼則鉤碼應掛在杠桿兩端若只在杠桿一端掛鉤碼則可以在同一端用
在杠桿平衡實驗時,若有兩串鉤碼,則應把鉤碼掛在杠桿- -兩---端,若只把一串鉤碼掛在杠桿的一端,則應在同一端用彈簧測力計向--上---拉,且應該--豎直-----拉;或用彈簧測力計在另一側向--下---拉
❺ 小明在做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時,先在杠桿兩側掛鉤碼進行實驗探究,再用彈簧測力計取代一側的鉤碼繼續
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叫力臂,在杠桿兩側掛鉤碼,由於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力臂在杠桿上可以直接讀出,當用彈簧測力計拉,若彈簧測力計傾斜時,拉力不再與杠桿垂直,這樣力臂會發生變化,相應變短,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力會相應增大,才能使杠桿仍保持平衡,這樣做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力臂的正確認識.
故選C.
❻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利用在杠桿兩端掛鉤碼的方法做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調節杠
解:(1)杠桿右端下沉,左端上翹,應將平衡螺母向左端移動;
(2)實驗時仍然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更容易測量力臂;
(3)表格通過3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所以結論應具有普遍性;
(4)若兩端都用鉤碼,則需不斷調節鉤碼的位置及數量使杠桿平衡,可能操作有些麻煩,若另一端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的方法做實驗,這樣只要確定測力計的位置,通過改變力的大小便可很快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更加方便.
故答案為:(1)左;(2)便於測量力臂;(3)是;實驗中測出了3組數據進行分析;(4)確定動力作用點後,可以通過改變拉力的大小使杠桿更快地在水平方向平衡.
❼ 小明和小紅一起做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5)實驗前,將杠桿的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杠桿
(1)杠桿左端下沉,應將杠桿重心向右移,所以應將兩端的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調節;
(0)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時,多次改變力和力臂的八小主要是為了獲取多組實驗數據歸納出物理規律,使結論具有普遍性.
(3)根據以上數據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nb3p;(或大1×l1=大0×l0)
(7)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大1L1=大0L0得:
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左邊=3中×0L=6中L;
右邊=0中×3L=6中L;
如果在兩側鉤碼下再各取下一個相同的鉤碼後:左邊=0中×0L=7中L;
右邊=中×3L=3中L;
杠桿不再水平平衡,左邊會下沉.
(中)杠桿左側的兩個鉤碼取下,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大1×L1=大0×L0,左邊=中×0L=0中L;則右邊=0中×L,即向左移動0格;
(6)A、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於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直尺平放在刀口(支點)上,平衡後,此處為重心;
B、由於原來處於平衡,將質量為M1的物體掛在刻度尺左邊某一位置,則杠桿會左端下降,
所以根據大1L1與大0L0可知:在大1、L0不變的條件下,需要增加L0,L1減小,即向右移動刻度尺.
C、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可知中1L1=中×L0,
即M1中L1=m中L0,
所以直尺的質量m=
M1L1 |
L0 |
M1L1 |
L0 |
❽ 某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在杠桿支點的兩邊分別掛上鉤碼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
(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平衡,左端向下傾斜,則重心應向右移動,故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實驗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杠桿的重心恰好通過支點,消除杠桿自身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同時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因此第二組實驗設計的好,此時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與杠桿垂直,力臂直接從杠桿上直接讀取.
(3)因為表格中第2次實驗F1L1=1×0.02=0.02,而F2L2=0.5×0.01=0.005,所以F1L1≠F2L2,故第2次實驗數據有誤;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4)如果實驗次數太少,實驗研究得出結論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實驗結論必須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得出,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實驗結果偶然性出現.
故答案為:(1)右;消除杠桿自身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2)二;能在杠桿上直接讀出力臂;(3)2;F1L1=F2L2;(4)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
❾ 某實驗小組做「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不考慮杠桿自重和摩擦)(1)實驗前,在沒有掛鉤碼時,小明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如圖1所示,因為杠桿是靜止的,所以杠桿處於平衡狀態,發現杠桿左端下傾,應將杠桿兩端的螺母向右端移動,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設一個鉤碼重為G,杠桿上一個格為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2G×3L=F2×2L,所以F2=3G,即b點應該掛3個鉤碼;
(2)①圖中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2N,指針指在3N下面第3個小格上,因此彈簧測力計讀數為3N+0.2N×3=3.6N;
②第3次實驗中,拉力的方向向右傾斜,導致阻力臂偏小,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不變時,阻力臂變小,阻力就會變大,因此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
(3)他們只測出了一組數據並且還將兩個單位不同的物理進行相加,這是錯誤的;
(4)釣魚竿是費力杠桿,動力臂小與阻力臂,目的是省距離,應用了實驗中的第2次實驗原理.
故答案為:(1)平衡;右;水平;3;(2)3.6;彈簧測力計沒有豎直向下拉;(3)實驗只憑一組數據得到結論;將單位不同的兩個物理量相加;(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