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房地產行業的財務杠桿一般較高
周期長,投入太大。
㈡ 房企去杠桿勢在必行,將會有哪些措施落地
房企去杠桿勢在必行,國家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說讓房企自己出錢多一點,銀行放貸佔比少一些,這樣的話就能夠有效的防止爛尾樓的出現,也增加了房企的承擔責任風險。
現在有些地方的房價高得離譜,普通的老百姓是根本買不起的,就算是想買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大半輩子的積蓄。所以現在買房對於普通人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就算是靠自己每個月月供的幾千塊錢的貸款也可能要還上十或者二十幾年,所以說現在的房價太高了,年輕人都失去了鬥志,婚也不敢結孩子也不敢生,這就是現在年輕人的壓力,很多人覺得難道國家就不應該出手管一管嘛!其實國家已經為大家出台了很多的相關政策,只是大家沒有及時的去了解而已,就比如說房企去杠桿這件事情。社會的趨勢就是這樣,即使現在的房價再高,彩禮再貴,我們年輕人也得奮斗,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生存下去。
㈢ 杠桿率較高影響了房企的利潤率,房地產板塊未來會如何呢
從股市來看,未來房地產市場會持續走低。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去年全年商品銷售面積增長了8%,銷售額也同比出現增長,但該向好的數據,卻並沒有在股市引起反響。房地產板塊依舊股價低迷,市盈率低下。有相關人士表示,主要還是因為監管單位收緊了銀行對房企的貸款額度,而且再加上頭部的房企財務狀況都不樂觀,杠桿率太高,所以投資者普遍對房地產板塊不看好。其實從去年的三道紅線政策開始,到後來的銀行房貸集中管理,房企的貸款額度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投資者也是基於對其長期的考量,所以才保持謹慎的。
有分析人士表示,今年房企到期的債務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是去年的一倍多,高昂的債務,導致房企的利潤被大量消耗,而國內借新還舊的渠道又被管控,所以房企的債務問題,更加令人擔憂,相信未來這一年,房地產板塊的走勢也不會太好,相關基金的收益可能會更低。
㈣ 2021地產三條紅線名單完整版是什麼
如圖:
「三道紅線」政策實施一周年來,地產行業底層邏輯發生根本變化。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房企融資環境持續收緊,「紅線」與「補丁」越來越密集,房地產金融監管力度不斷加強。
例如房企的「三道紅線」、銀行房地產貸款的「兩道紅線」、房企商票監管、供應鏈ABS發行限制,以及近期《關於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對高杠桿企業過度發債的限制,針對房企融資的補丁越來越多。
調整期間,「降負債去杠桿」成為多數大型房企的第一要務。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7月22日表示,試點企業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現金短債比三項核心經營財務指標明顯改善,負債規模穩步下降,經營融資行為更加審慎自律,整體經營趨於穩健。
然而,一部分中小房企債務違約風險也在持續上升。上半年,多家房企出現實質性違約,評級遭到下調,高負債帶來的風險逐漸暴露,高杠桿率的企業很難繼續藉助再融資維持資金流動性。商票、ABS逐漸被納入監管范圍,藉助無息負債補充資金的能力也面臨控制。
可以預見下半年房地產行業融資環境只會繼續加壓降溫,房企只有加強自身「造血」能力才能保持平穩發展,加速回款、分拆上市補充凈資產都是較為安全有效的措施。
㈤ 什麼是財務杠桿房地產開發中所謂的「高財務杠桿」是什麼意思
房地產開發中所謂的「高財務杠桿」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負債高。財務風險大。
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財務杠桿影響的是企業的稅後利潤而不是息前稅前利潤。
財務杠桿系數(DFL)= 息稅前利潤EBIT/[息稅前利潤EBIT-利息-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1] 1、財務風險主要由財務杠桿產生。
「風險是關於不願發生的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之客觀體現」。這一定義強調了: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不確定性」的。而財務風險是指未來收益不確定情況下,企業因負債籌資而產生的由股東承擔的額外風險。如果借入資金的投資收益率大於平均負債利息率,則可從杠桿中獲益。反之,則會遭受損失。這種不確定性就是杠桿帶來的財務風險。
從理論上講,企業財務杠桿系數的高低可以反映財務風險的大小。這里需要指出,負債中包含有息負債和無息負債,財務杠桿只能反映有息負債給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而沒有反映無息負債,如應付賬款的影響。通常情況下,無息負債是正常經營過程中因商業信用產生的,而有息負債是由於融資需要借入的,一般金額比較大,所以是產生財務風險的主要因素。如果存在有息負債,財務杠桿系數大於1,放大了息稅前利潤的變動對每股盈餘的作用。由定義公式可知,財務杠桿系數越大,當息稅前利潤率上升時,權益資本收益率會以更大的比例上升,若息稅前利潤率下降,則權益利潤率會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此時,財務風險較大。相反,財務杠桿系數較小,財務風險也較小。財務風險的實質是將借入資金上的經營風險轉移給了權益資本。
2、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自有資金的籌集數量有限,當企業處於擴張時期,很難完全滿足企業的需要。負債籌資速度快,彈性大,適當的借入資金有利於擴大企業的經營規模,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由企業負債而產生的利息,在稅前支付。若經營利潤相同,負債經營與無債經營的企業相比,繳納的所得稅較少,即節稅效應。所以,債務資本成本與權益資本成本相比較低,負債籌資有利於降低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但是,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使借入資金必然承擔一部分經營風險,即債務資本的經營風險轉嫁給權益資本而形成的財務風險也必定存在;其次,閑置資金的存在也促進的借貸行為的發生。資金只有投入生產過程才能實現增值。若把一筆資金作為儲藏手段保存起來,若不存在通貨膨脹,隨著時間的推移是不會產生增值的。所以,企業將閑置資金存入銀行以收取利息,由銀行貸出投入生產。因此,財務杠桿以及財務風險也將伴隨著債務資本而存在。
㈥ 房企去杠桿勢在必行
進入2021年,銀行業與房地產行業熱議的話題莫過於近期有關部門出台的房地產貸款管理和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融資管理規則。這些「硬核」的房地產金融調控措施將給房地產行業帶來哪些變化?房地產行業走勢如何?
限制貸款過度進入房市
2020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對房地產貸款余額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分為五檔進行分類管理,設置了房地產行業貸款余額佔比上限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佔比上限。房地產貸款余額主要針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主要針對購房者的購房貸款。通俗地講,貸款新規旨在限制銀行貸款過度進入房地產行業。
眾所周知,房地產行業是高度資金密集型行業。近20餘年,房地產行業通過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實現快速發展。而其中蘊藏的高風險日益引起重視。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一文中提出,堅決抑制房地產行業泡沫。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占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房地產行業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馮俊表示,不少房地產企業負債率過高,銷售受阻、回款大幅下降,導致現金流承壓,再疊加到期的債務,企業運營風險驟增。在此次疫情影響下該問題更加凸顯。因此,房地產企業應該重視杠桿率過高的問題,這不僅影響房地產行業高質量發展,也是宏觀經濟的潛在風險。
資金大規模、過多地進入房地產行業,不僅讓房地產泡沫不斷積累,也擠佔了對實體經濟的投入份額。
實際上,此次貸款新規已經不是近期首次對房地產領域進行金融調控。2020年8月,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形成了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此次調控對重點房企進行融資監管設定的「三道紅線」是:房企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房企的凈負債率不得大於100%;房企的「現金短債比」小於1。房企一旦「踩線」,則不能增加或需嚴控有息負債規模,且完成上述目標的期限為2023年6月底前。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三道紅線」與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雙向管控,既規范了資金使用方,也規范了資金供應方,有利於房地產業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房企高杠桿難以為繼
對於「三道紅線」,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曾表示,這是行業重大游戲規則的改變,是對所有開發商的挑戰,它預示著房地產金融紅利時代的結束。
恆大則用千方百計打折促銷等實際行動,努力解除「踩線」危機。數據顯示,2020年,恆大實現合約銷售額7232.5億元,同比增長20.3%;實現銷售回款6531.6億元,同比增長38.5%。其七折賣房、0元購商鋪等措施頻上熱搜。業內人士認為,恆大努力「出貨」、降低負債體現了行業面臨的共同境況,也是房地產行業努力降負債的「縮影」。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彭立峰表示,建立房企資管新規的目的,在於增強房地產企業融資管理的市場化、規則化和透明度,促進房企形成穩定的金融政策預期,合理安排經營活動和融資行為。同時,矯正一些企業盲目擴張的經營行為,增強房地產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廣東省房地產協會會長王韶認為,在房地產金融調控的背景之下,量、價、利已今非昔比。頭部企業集中度和區域市場分化更加激劇,對企業的品牌建設、財務運作、產品把控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王韶說,「高杠桿、高負債」是對企業資金運作能力的嚴峻考驗,稍有不慎將會「周轉」失靈。防範風險,改變增長方式是房地產企業必須跨越的一道檻,以往開發商樂此不疲的「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運作模式將成為「絕唱」。
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行業將真正進入大洗牌、大分化的階段。隨著金融資源的稀缺,中小房企獲得金融資源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
住房租賃將獲更多支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在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表示,2021年將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並要求各地認真落實主體責任,密切跟蹤市場形勢,相機啟用儲備政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這表明,未來房地產長效機制將穩妥實施並不斷完善。已有的限購、限貸、土地、稅收、金融監管政策將持續適用,針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儲備政策或許還將登台。「房住不炒」仍需牢牢堅持,房地產市場的總體平穩運行值得期待。
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這表明,未來租賃住房將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將成為發展重點。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租賃住房發展將在增加租賃房源供給,租賃權益的保障及擴大,規范及支持租賃企業的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屆時租金更平穩,租住將成為另一種長期居住選擇
㈦ 降杠桿去債務會不會引發房產公司倒閉潮
今年提出了「去杠桿」政策,是很必要的也是及時的,因為此前2017年萬達房產就陷入債務危機不得不出售旗下酒店業務償還債務,而恆大房產2017年也先後3次融資1300億元,用於償還1129億永續債。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碧桂園又出事了,據某媒體報道,為了提高盈利率,碧桂園個別樓盤偷工減料,質量嚴重不合格,更重要的是碧桂園債務壓力巨大,截止2017年末,碧桂園合計擁有資產10496.69億元,負債9330.57億元,總負債89%,這才是最可怕的,此時碧桂園還能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嗎?恐怕自己的家都保不住了?毫無疑問不止碧桂園,很多房企債務壓力都很大,不然年初國開行的一個政策讓很多棚戶區改造停滯也不會出現,這都是因為房產企業過多的債務壓力,但是無論如何是必須降杠桿,去債務的這是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為何這樣說呢?
毫無疑問,高杠桿,高債務說明房企是依靠銀行貸款進行經營活動的,也就是俗話說的「借雞生蛋,」可是房產商就是單純借的國家的雞嗎?我想不是,因為銀行很多貸款都是老百姓的存款,如今很多銀行進行商業改制,也就是說是存在倒閉風險的,而銀行相當部分貸款都是借貸給和房地產相關聯的企業,如果企業還是這樣持續「借雞生蛋,」不知危機,老百姓的錢袋子就危險了。那麼去杠桿,去債務會不會引發房地產商倒閉呢?
我想是會的,因為很多房產商如今都是空殼公司,就是基本停止了房產開發,也有一些企業企業本身風險承擔能力就過低,一旦遇上資金流受阻很容易陷入困境。但是還是有必要繼續去杠桿,去債務,俗話說「長痛不如短痛,」我們不能一直靠房地產維系經濟發展,這是不正常的,那麼到底多少債務比例比較合理呢?
在我看來,考慮到通貨膨脹,資產貶值以及房產短期效應,還是有必要讓房產商把債務壓制在50%以下的,債務壓力小,ZF有時就可以做出相應的扶持政策,也有能力扶持。
㈧ 為什麼房地產企業的財務杠桿一般比較高
您好1
這個就好比軍隊的等級制度,每一級都有區別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