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固定匯率有利於抑制啟動通貨膨脹的政府行為
固定匯率也就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規定了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比率。eg:1$=8¥ 那麼在外匯市場上美元對人民幣的兌價只能是1:8或者有小幅波動。然後各國在從事對外貿易時,自然會出現貿易順差或逆差,這樣就導致外匯市場的本國貨幣有升值或者貶值的壓力,這個時候央行就要通過在外匯市場上的買入和賣出外匯和本國貨幣,作反向操作,來穩定官方的固定匯率。固定匯率導致的結果是:1.當本國利率=國際匯率時,外國游資就不會進入,從而解決了外部性通脹。2.當本國利率>國際匯率時,國外游資進入,導致本國貨幣升值壓力,那麼央行就要維護貨幣固定匯率,作反向操作,這就要求本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但是總的來說國內貨幣供給M=D+R(本國貨幣供給+國外貨幣供給),此消彼漲,所以固定匯率下,國內的貨幣供給是穩定的,就不會出現供給型通貨膨脹,也就是你說的政府行為型通貨膨脹。
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泰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里就不多說,你去查查就知道了。索羅斯之所以沒把香港經濟搞垮,就是因為97年香港剛好回歸,有大陸在後面撐著,這也是在2005年之前,我國實行固定匯率時,一直要求出口創匯的原因。
草,打了半天的字,才發現才給5分,不採納太對不起我了,有什麼疑問,接著問,要加點分啊!
㈡ 固定匯率制的固定匯率制度的利弊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匯率具有相對穩定性,匯率的波動范圍或自發地維持、 或人為地維持,這使進出口品的價格確定、國際貿易成本計算和控制、國際債權債務的清償都能比較穩定地進行,減少了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此外,匯率比較穩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匯投機活動。因此固定匯率制度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⑴有利於經濟穩定發展
⑵有利於國際貿易、國際信貸和國際投資的經濟主體進行成本利潤的核算,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 在固定匯率條件下,要維持匯率不變,必須處理好內外平衡問題:即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以便能夠使匯率維持不變和控制總需求以便接近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的狀態。實行真正的固定匯率制度需要各國付出很大的調整代價。
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不能及時地通過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平衡,而往往引起該國大量黃金外匯外流,國際儲備大大下降。此外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會在國際間傳導通貨膨脹。因為價格一律是商品交換的普遍規律,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時,該國貨幣對內貶值而由於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不能及時調整匯率,必然因國內物價上漲引起其他國家向該國大量出口,導致出口國出現貿易順差,這樣出口國貨幣供給量因外匯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國一方面商品供應減少,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增加,極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與固定匯率制度密切相關。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法定平價及匯率波動的上下限都是確定的,因此匯率並不能總是正確反映兩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通過干預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必然使貨幣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脫節,影響到幣值對內和對外的同時均衡。
⑴匯率基本不能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經濟杠桿作用
⑵為維護固定匯率制將破壞內部經濟平衡。比如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本幣匯率將下跌,成為軟幣,為不使本幣貶值,就需要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但這種會使國內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失業增加。
⑶引起國際匯率制度的動盪和混亂。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就是一例。
㈢ 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的通貨膨脹上升,物價上漲,本國對內幣值下降,此時可能出現的情況是
A、B、C
通脹導致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失去競爭優勢,故A,因A而B,
為保證購買力,在匯率不變的前提下,資本會流出保值,故c,因c而B,
--------
利率低位運行,即寬松政策,貨幣供給即流動性充足,投資活躍,如過度寬松,流動性過多,將不可避免通脹,通脹預期,匯率下降,利於出口!
--------
目前國際環境過於復雜,按照供需關系來思考市場已經失去有效性,政治資本的運作,經濟資本的套利才是一切貨幣政策左右因素!
㈣ 通貨膨脹是怎樣影響匯率波動的
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供遠小於求】。 .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匯率與通貨膨脹模型:
下面我們具體討論匯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我們假設本國A與外國B之間進行貿易,外國B可以為單國也可以為多國,也可以以貨幣范圍區分貿易國,如歐元區。在匯率自由兌換的情況下,本國A對外國B匯率下降,本國貨幣增值,出口型企業越強匯率越低。本國A的所有企業及行業對外國B的相對成本總體上升,由於本國A所有的企業及行業利潤率已經實現了差異最大化,本國A的強勢企業對本國國內價格基本保持不變或略有上升;本國A國內弱勢企業及行業對本國國內價格上升(需求大於強勢企業產品需求),因而本國國內強勢企業或行業的單位產品利潤率下降;本國弱勢企業及行業的單位產品利潤率小幅下降或上升,本國強勢企業及行業單位產品利潤率下降快於本國弱勢企業及行業單位產品利潤率下降的幅度。強弱企業及行業利潤率差縮小,本國弱勢企業及行業收益率高於本國強勢企業及行業收益率,無論本國企業及行業的總體利潤率是升高還是降低。通常情況下是所有企業或行業利潤率普遍降低;由於匯率降低,出口型企業及行業對外國出口的價格實際上升了,所以出口受到抑制,出口型企業及行業利潤率開始下降,收益減少。
從外國B來看:外國B對本國A匯率的上升,外國B貨幣貶值,出口型企業越弱匯率上升得越高,外國B的所有企業及行業對本國A的相對成本總體下降。由於匯率上升,外國B所有的企業及行業利潤率差異化越拉越大,外國B的強勢企業相對本國國內價格基本保持不變或略有上升;出口到A國的產品價格可以提高(外國需求旺盛);外國B國內的弱勢企業及行業對本國國內價格上升(外國產品價格高,如果受到外國產品的傾銷,則相反),因而外國B國內強勢企業或行業的單位產品利潤率上升;外國B國內弱勢企業及行業的單位產品利潤率大幅度上升,外國B的強勢企業及行業單位產品利潤率上升慢於外國國弱勢企業企業及行業單位產品利潤率上升的幅度。強弱企業及行業利潤率差拉大。外國B弱勢企業及行業收益率低於外國B的強勢企業及行業收益率;外國B的企業及行業的總體利潤率上升。由於匯率上升,出口型企業及行業對外國的價格實際上下降了,所以增強了出口,出口型企業及行業利潤率開始上升。
從上面可以看出:A國對B國的貿易順差通過匯率的變化促進了企業或行業壟斷的加劇,A國的弱勢企業比B國的弱勢企業消亡的更快。分工導致了貿易順差或逆差,貿易順差或逆差又進一步強化了分工;因為分工(行業競爭)導致了行業或企業的利潤率差異化。因而強化國際分工的國家經濟結構單一,順差較大。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對本國A來說:由於成本上升產品生產過剩,本國A的總體利潤率不能繼續上升,有可能回落;利潤總量可能繼續上升。這時有:一本國A與外國B的企業及行業成本與匯率升降成反比。二本國與外國企業及行業成本的差異化由專業化分工產生,匯率不是本質。三企業生產力不提高,價格很難回落,況且企業通過創新淘汰舊產品使價格不易回落。通貨膨脹存現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即錢越來越貶值;利潤平均化在對外貿易下是全球性的。一國通貨膨脹可以引起貿易多國的通貨膨脹,貿易多國的通貨膨脹可以引起全球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在各國周期波動,各國生產總量也不斷上升。物價上漲在各國的內容不一樣,一國可能是工業價格指數,另一國可能是消費價格指數。
從上面AB兩國模型中,我們看到:匯率下降與利潤率下降,匯率上升與利潤率上升相互抵消,所以把同行業的利潤率換算為單國貨幣表示時,利潤平均化規律仍然存在,因而對匯率的投資與干涉或對外國資本的投資會影響本國各行業的競爭力。從現代金融來看,A國對B國的持續投資如果在匯率自由狀態化下,A國對B國匯率上升意味著B國的利潤率會高於A國,這會增加B國產品出口到A國。同樣A國對B國持續出口產品也會導致同樣的結果。通常表現為A國利潤率普遍下降,B國利潤率普遍上升,B國投資被刺激,這是因為之前A國利潤率高於B國的結果。如果是短期匯率波動(如投機行為),則不會影響產品進出口,無論那一種情況都會提高通貨膨脹率。中國通過加大匯率靈活性來抑制通貨膨脹是明智的,但要放寬商品進口的限制;這有可能降低某些行業或企業的競爭力。
由於談到對外貿易,這里提出國際之間的通貨膨脹的轉移,前面我們提到菲利普斯曲線,及通貨膨脹與失業率存在反向關系,但現實中我們又發現反菲利普斯曲的情況,如美國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存在對外貿易。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的關系是,當發展經濟時通貨膨脹率上升,失業率下降;當經濟發展緩慢(不發展經濟)時通貨膨脹下降,失業率上升。如果一國採取出口時大量進口;或外資投資增長時大量出口,及保持匯率平衡,就可以轉移失業,從而轉移通貨膨脹率並發展經濟,這種代價是把失業與通貨膨脹率轉移到其它一些國家,但這種轉移可能引起全球性經濟危機。美國上世紀90年代就通過大量出口,使出口略小於進口保持了快速增長,代價是上世紀末發生了全球金融危機,21世紀經濟增長放慢。小國對大國的貿易將這種轉移發揮的很充分,如韓國,台灣,新加坡上世紀的快速發展,同時保持失業率低與通貨膨脹率低;由於小國人口基數與經濟總量都小,將失業轉移到大國後,大國人口基數與經濟量都大,不會明顯影響大國的失業率與經濟增長,如小國轉移5%的失業率,可能只相當於大國增加0.5%的失業率。如果大國對小國轉移,可能引起全球性經濟危機,被轉移國家可能同時失業率高,通貨膨脹高,貧富差距被拉大。
農產品的價格受自然災害對主要農作物供需的影響及人口增加的影響;另外用途改變也是不小的影響,如玉米加工飼料,用大豆製造生物燃料等。
㈤ 對於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國家,國外資本大量湧入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判斷正誤,也請稍微解釋一下,謝謝啦~~
教科書上講的沒用。其實,資本大量湧入,肯定會導致通脹壓力。但是,要看這個國家的資本市場的容量是否多。如果是中國,肯定很有限。如果是美國,情況就不一樣了。更何況,美國還在大量吸納海外移民,大量的資本湧入美國,同時也是大量的有錢的移民湧入美國定居,結果就是他們的資本不僅具有投資作用,還具有消費作用。
㈥ 固定匯率下,如果外國發生通貨膨脹,這對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國出現通貨膨脹,將會引起該國的國際收支出現貿易逆差,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
因此,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當徹底轉變觀念,放棄以出口創匯、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確立以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政策。
如果一個國家經常出現貿易赤字現象,為了要支付進口的債務,必須要在市場上賣出本幣以購買他國的貨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這樣,國民收入便會流出國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
政府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把國家的貨幣貶值,因為幣值下降,即變相把出口商品價格降低,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因此,當該國外貿赤字擴大時,就會利淡該國貨幣,令該國貨幣下跌;反之,當出現外貿盈餘時,則是利好該種貨幣的。
因此,國際貿易狀況是影響外匯匯率十分重要的因素。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充分說明這一點。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連年出現逆差,致使美國貿易收支的惡化。
為了限制日本對美貿易的順差,美國政府對日施加壓力,迫使日元升值。而日本政府則千方百計阻止日元升值過快,以保持較有利的貿易狀況。同樣的,關於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也有這方面的斗爭因素。
㈦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能抑制通貨膨脹
比如說信用擴張,那麼這個時候貨幣供應是過量的,本幣有貶值的趨勢,為了維護固定匯率制,需要動用外匯儲備買入本國貨幣,這時候本幣供給減少,從而抑制了通貨膨脹。
㈧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容易引起國外通貨膨脹輸入本國
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 , 不能及時地通過匯率變動使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平衡 , 而往往引起該國大量黃金外匯外流 , 國際儲備大大下降。此外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會在國際間傳導通貨膨脹。因為價格一律是商品交換的普遍規律 , 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時 , 該國貨幣對內貶值而由於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不能及時調整匯率 ,必然因國內物價上漲引起其他國家向該國大量出口 , 導致出口國出現貿易順差 , 這樣出口國貨幣供給量因外匯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國一方面商品供應減少, 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增加 , 極容易引發通貨膨脹。
㈨ 匯率上升怎樣影響通貨膨脹的
一般情況下,我們講匯率如何如何,說的是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也就是一單位外幣等於多少本幣。
匯率上升,即外幣升值,本幣貶值。
你說的問題其實就是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問題,它有多個渠道導致通脹壓力:
1、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當外幣升值,本幣貶值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導致該國對外商品出口的增加,從而增加該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又會減少本國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消費,而轉為增加對本國商品的消費,由此,一增一減,最終引起整個社會總需求的增加。
2、貨幣供給途徑: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使得該國的對外貿易將出現大量順差,而大量的貿易順差存在,又會使該國的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在固定匯率制下,大量的外匯儲備將導致國內貨幣供給大大增加,通貨膨脹。
3、成本傳導途徑:由於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輸入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的價格上漲,並最終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