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權質押是不是下一個「杠桿炸彈」
「水能載舟,水也能覆舟」。融資高杠桿既是當前中國股市與以往中國股市最大不同的點,也是推動這一輪股市飈升及瘋狂的動力,同時也是當前中國股市暴跌的主因。當前中國股市之所以會越跌越是嚴重,即使是政府出來救市也效果不佳,原因就是在於融資高杠桿的的強制平倉。
我們可以看到,在股市上漲時,兩融余額成幾何級數地快速增加。而在股市暴跌時,兩融余額也在快速減少。截至7月6日上海深圳兩市兩融余額1.7萬億元,較前一個交易日減少1,300億元,降幅為6月19日首次下降以來最大,且連續11個交易日下降,及兩融余額累積減少了近5000多億元。如果股市價格再下跌,兩融余額仍然會減少,目前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節點。
至於場外融資的暴倉,估計現有的風險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但實際結果如何,由於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要准確地來估計其風險仍然是不確定。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已經不是影響股市暴跌的主要因素了。
不過,從這兩天中國股市出現史上最大的上市公司停牌潮來看,股權質押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融資杠桿強制平倉的主要風險點。這兩天,中國A股持續多日千股跌停,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自救」「自保」,紛紛停牌「自救」。截至7月7日晚11時30分,已停牌及擬於今日停牌的股票數目達1241隻,佔全市2808家上市公司超過44%,單日急增477股停牌。也就是說,每7家上市公司便有3家停牌。如此大規模上市公司停牌的異象,令讓市場感覺到十分詫異。這也是中國股市又一大奇觀。
那麼,國內這些上市公司為何紛紛都打出停牌這一招?其實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把其手中的股票作為一種重要的融資工具,即股權質押,以便手上獲得更多的流動性,但這些流動性會干什麼是不定,或許還是在金融市場循環。
所謂的股權質押就是指出債權人以持有的股票作為融資的抵押物,當債務人到期不能夠如約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就可把股票折價獲得賠償,或將作為抵押的股票賣出作為優先賠償的一種擔保方式。
今年3月11日至6月15日,上海綜合指數累積上漲54%,上市公司大股東參與股權質押融資的熱情高漲,這個區間股權質押融資占年內總額60%以上。6月15日以來上海綜合指數累計下跌27%以上,30%以上的股票價格下跌5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可能會要求大股東補倉,有的甚至會拋售質押股票以避免借貸損失。
如果質押率為30%,預警線150%,那麼一旦質押股票跌幅超過了50%,股價就會逼近預警線。目前,在今年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中,有37家公司股票的價格跌幅已經超過50%預警線。如果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繼續下跌,這些以股票質押融資公司的股票就有可能被強制平倉庫,從而引爆又一波股票暴跌。
有市場分析指出,上周五(7月3日)的大跌,不少股票價格已經逼近到1:1杠桿的融資盤,有些臨近強制平倉線。如果股票價格再下跌,這些融資盤就面臨著爆倉的極高風險。無論是兩融業務還是股權質押都是如此。這就是為何最近,兩融余額快速減少。這就是一些高杠桿的投資者在補倉或正在退出市。
根據中國經濟網報道,僅是5月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就達到366次,56%質押給券商,17%質押給銀行。如果這些公司的股市下跌超過50%,就面臨的強制平倉的巨大的風險。以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的規模也不會太小,如果股票再下跌,國內股票市場同樣面臨暴倉的巨大風險。而且,這些上市公司能夠躲過初一,卻躲不了十五。投資者及監管者對此得密切關注。
(來自網路百家)
❷ 是金融去杠桿 還是實體去杠桿
關於金融加杠桿和去杠桿的問題,市場討論的非常的多,不過目前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相對完整的分析,市場的解讀也比較混亂,為了幫助投資者理解和跟蹤這個體系,我們撰寫了這個報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於債券市場,對金融加杠桿的過程進行了三個層次的簡單拆分:
1)負債端套利過程的持續,即理財與委外的擴張;
2)央行利率走廊維持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穩定與寬松;
3)實體的剛兌,因為金融加杠桿,最終對應了實體信用的擴張。
而這三個層次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比如理財與委外的擴張,在同業資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廣義拆借」變多,它與貨幣市場流動性的松緊會有密切的關系,而貨幣市場流動性的寬松與否也會影響到理財委外擴張的可持續性,因此未來這兩個過程如何演變,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流動性創造機制的變化將對債券市場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而就第三個層次,金融加杠桿最終加在實體上,因此實體經濟的剛兌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如果實體開始去杠桿,信用條件惡化,也會影響到負債端的問題,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後剛兌持續,是債市上漲的重要條件,當然,房地產的上漲,也是金融加杠桿過程中的重要話題。
當下的債券市場,最關鍵和最重要的一個邏輯,是「錢多+資產少」。錢多的含義,市場普遍認同的是理財(委外)資金多,而資產少,則是指滿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債券資產。
如果理財資金主要是來自於企業和居民的收入,那麼從宏觀上來說,「錢多、資產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貨幣多,經濟差」的代名詞。這里的貨幣,不是基礎貨幣,而是指廣義貨幣,而從貨幣銀行學的角度,我們知道廣義貨幣,是通過基礎貨幣派生的,而這個過程,需要實體經濟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行為,或者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行為來實現,所以基礎貨幣環境,也就是貨幣市場流動性環境的松緊,會對這個派生過程有重要的影響,而央行正是通過調控貨幣市場流動性,來影響這個派生過程,從而達到調控金融機構行為和實體經濟的目的。
回到債券市場,當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財資金持續擴張,並且委外的動力很強,非銀行金融機構拿到這一筆錢,買入債券資產,再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加杠桿,這應該是一個相對簡明的完整的過程。
當下金融加杠桿和去杠桿,是市場討論的最為熱烈的名詞,但什麼是金融的加杠桿和去杠桿,卻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這里我們不妨基於這個過程,對金融加杠桿的概念進行一些總結,我個人傾向於,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個層次,大致可以理解成為回購市場的融資層面。即金融機構買入債券,然後以債券作為質押,到回購市場上進行融資,這可能也是債券和貸款兩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即同樣作為企業的融資工具,但債券可以通過回購市場來提升杠桿。當下,回購市場的融資規模迅速擴張,並且金融機構多縮短負債的久期來進行杠桿操作,就是這個層面的加杠桿行為的體現。
❸ 股權質押融資怎麼辦
1、申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股權出質設立登記申請書》、;
2、申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託代理人證明》及指定代表或委託代理人的身份證件復印件;應標明委託代理人的辦理事項、許可權、授權期限;
3、記載有出質人姓名(名稱)及其出資額的有限責任公司騰訊眾創空間股東名冊復印件或者出質人持有的股份公司股票復印件(均需加蓋公司印章);
4、股權質押合同;
5、出質人、質權人的主體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證明復印件
6、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股權出質登記事項如下:
股權出質登記事項有三項,即出質人和質權人的姓名或名稱;出質股權所在公司的名稱;出質股權的數額。出質人和質權人的姓名或名稱事項,出質人和質權人是自然人的,是指其法定身份證件上記載的姓名。
出質人和質權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是指其登記證書或者合法成立證明上記載的名稱,如企業營業執照上記載的企業名稱、事業單位登記證書上記載的事業單位名稱等。
出質股權所在公司的名稱事項,是指公司營業執照上記載的公司名稱。出質股權的數額事項,是指質權合同中記載的出質股權財產的數量。
(3)質押融資去杠桿擴展閱讀:
股權出質流程
1、 可以申請股權出質的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及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 填寫表格等材料(填寫《股權出質設立申請表》等表格:提交執照復印件,質權合同,質權人、出質人身份證明等文件、證件。)
3、 現場材料提交(攜帶齊所有提交的材料,預約成功後於電話提示的受理時間到投資服務大廳取號辦理。)
4、 領取股權出質通知書(受理後取得股權出質通知書。您的登記申請材料被受理後,請按工作人員的提示到投資服務大廳一層發照窗口領取股權出質通知書。)
❹ 融資融券和質押融資的區別
你好,主要區別有以下幾點:一、融得的標的物不同融資融券顧名思義,可以融版得資金,也可以融得權證券,融得的資金再買股票就增強了多方力量,融券則增強了空方力量,因此融資融券是一種即可做多也做空的雙刃劍。股票質押融資只能融得資金,無法做空。二、融得資金的用途不同這點可能是兩者最大的區別。三、擔保物不同融資融券和股票質押融資都是是對融入方的授信,故都需要擔保物。四、資金融出主體不同融資融券在各國採取了不同的運作模式。五、杠桿比例與風險控制不同一般而言,融資融券相比股票質押融資而言,風險可控程度更高。六、產品屬性不同融資融券是一種標准化的產品,在交易規則和合約細節上,都有比較明確具體的安排或規定。七、對機構投資者的影響不同就個人投資者而言,如果融資的目的是用於購買股票,融資融券和股票質押融資都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但兩者對機構投資者的影響就不一樣了。
❺ 股權質押融資,融來的錢要干什麼,質押率是多少
質押融資主要是以取得現金為目的,公司通過實物資產、股票及有價券質押融資取得的資金通常用來彌補流動資金不足。
以股票質押融資為例:股票質押融資不是一種標准化產品,在本質上更體現了一種民事合同關系,在具體的融資細節上由當事人雙方合意約定。正常情況下,無論股票是否處於限售期,均可作為質押標的。限售股質押,在限售期先於行權時間結束的,應當認定質押合同有效。
質押價不會高於凈資產。
所謂質押率,就是融資額和質押股票市值的比例。質押率越低,對投資人越安全。由於每一股融到的資金越少,意味著在將來必要的時候,每股可以收回的資金都應該有保障。
在股權收益權的信託產品中,所質押股權一般分為上市公司流通股和非上市股權,後者因尚未解禁,風險較前者更大一些。
❻ 股權質押是加杠桿風險最大的妖孽
在去杠桿聲聲緊的情況下,金融企業去杠桿異常重要。決策層緊緊扭住金融企業、產品等核心加大金融去杠桿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中國銀監會力主整頓金融亂象的思想與做法都是完全正確的。
金融去杠桿必須抓住核心和重點,抓住眼前就可能導致市場風險的環節和重點領域與金融產品。比如銀行同業業務、存貸款賬外的理財產品亂象、銀行與信託保險證券相互「勾結」倒騰空轉金融資源的監管套利行為,特別是銀行與信託公司的信託買入返售產品等。值得慶幸的是,監管部門正在有條不紊地清理整頓,並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在金融去杠桿中,有一個加杠桿危害性較大的產品必須給予重點「關照」。這就是股權質押融資,銀行業叫做股權質押貸款。
股權質押是指股東將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作為質押擔保,從債權人處融資的行為。股權作為一個質押品或者融資的第二第三信用背書與保證,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問題出在循環加杠桿風險上。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案例是此前包括寶能、恆大利用股權質押加杠桿融資的問題。初次利用保險產品吸收的資金或者發債融資融來的資金,在股市二級市場舉牌購買上市公司股份,然後利用這些股份抵押到證券公司再融資再舉牌,循環往復,其杠桿率可以無限放大。一旦股市出現下跌,瘋狂加杠桿的企業與個人資金鏈條就可能斷裂。邏輯是,股市下跌到平倉線時,受質方就會果斷平倉收回資金,導致質押方鏈條斷裂,流動性雪崩,甚至引爆市場風險。
中證登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20日,A股市場共有4847.93億股上市公司股份被質押,佔A股市場股份總數的約一成,上述被質押股份目前市值合計達5.45萬億元。這么大的股權質押加杠桿規模,對市場影響非常之大。一旦市場出現「雪崩、閃崩」現象,這5.45萬億元規模的股權質押絕對是A股市場的一顆核彈頭,非常之危險。
近期,A股出現跌跌不休行情,一些股權質押品種已經出現風險徵兆。2017年5月25日,多家上市公司「扎堆」發布補充質押公告,股權質押風險警報再次拉響。5月25日,興業皮革、金杯電工、能科節能、高偉達、諾力股份等上市公司發布補充質押公告披露,股東對前次股票質押進行補充質押。當股價出現大幅下跌後,上市公司股東需被動增加質押股票提供更多抵押擔保,以防止被強行平倉,這種行為稱為補充質押。
截至5月26日,今年以來有104家公司合計發布了170份補充質押公告,其中有141份來自4月份之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04家公司中,上市不足三年的次新股超過30家,佔比約三分之一。風險信號就像悶熱天氣的熱風在乾草地里悄悄的吹著。
從目前受質結構分析,證券公司、銀行、信託公司、其他,其對應的質押股權規模分別為2.11、0.72、0.49、0.65萬億元,分別占質押股權規模的53.1%、18.2%、12.4%、16.3%。
證券公司是股權質押大戶,占質押總市值的50%以上。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券商在拓展股權質押融資業務時,客戶早已不僅僅局限於控股股東,5%以上的股東、前十大股東甚至單只股票持股市值達到500萬元的股東,都是其潛在的客戶對象。
券商股權質押的優勢在於其本身或沒有多大風險,因為一般券商設置的平倉線都安全保守,同時券商有及時平倉的業務能力,一般不會把風險砸在自己手上。但對市場與投資者的影響非常之大。
集中對股權質押進行平倉時,將導致股市集中賣出,引發市場大跌的大利空。隨著近期A股市場整體走弱,部分股票「閃崩」不斷,股權質押這把鋒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又開始搖搖欲墜。5月23日(周二)A股再現「閃崩潮」。早盤,洪匯新材、西部資源、農發種業盤中直線下挫,股價快速跌停。朗迪集團、百傲化學、大唐電信、艾迪精密等股盤中「閃崩」。午後次新股再掀跌停潮,碳元科技、豐元股份、天域生態、中持股份、美力科技、博邁科、華鋒股份等多隻次新股跌停。股權質押被認為是誘發近期「閃崩潮」的一大誘因。特別是次新股流通性差,在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向下修正的殺傷力更大,股權質押風險也相對較大。
因此,對股權質押融資必須進行徹底清理整頓,迅速出台管理規范,在股權質押融資規模、杠桿率、平倉線、融資對象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比如,一個企業只能進行一次股權質押操作等。
特別要規范券商的行為,大幅度壓縮股權質押融資的規模,大幅度提高券商股權質押的平倉線,收緊券商本身的貸款等融資行為。
總之,必須盡快降服過度股權加杠桿融資這個妖孽!
❼ 股票質押融資風險有多大
股票質押融資實質是質押貸款,其資金用途雖然可能會有限制,但監控難度顯然大得多,當股票市值下跌時,借款債權的風險就隨之增加。
股票質押融資一般由銀行、典當行等機構辦理,資金融出主體與融資融券有明顯區別。融資融券在各國採取了不同的運作模式。例如,在美國市場化分散授信模式和日本專業化模式下,融出資金的中介有證券公司和證券金融公司,但最終的資金融出方通常是銀行。我國採取的運作模式則規定資金融出的直接主體是證券公司,即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證券向客戶融資融券;同時,確立了證券金融公司向證券公司提供轉融通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