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利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率較高時存款利率會相應的提高,起到一個降低通貨膨脹率的作用。
物價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以通貨膨脹為准)。以氣球來類比,若其體積大小為物價水平,則通貨膨脹率為氣球膨脹程度,通貨膨脹率為貨幣購買力的下降程度。
當貨幣供應量增加,在短期市場價格還沒有做出即使調整,所以市場價格還是(p1),所以實際貨幣供應量增加(MS2/P1)當貨幣量增加後貨幣供需交於點2。所以有增加了貨幣量,貨幣的回報就會變少,所以R1減少到R2,就可以看到R2和外幣交於3。
(1)通貨膨脹率匯率利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當總價格水平以每年20%,100%甚至200%的2位數或3位數的比率上漲時,即產生了這種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局面一旦形成並穩固下來,便會出現嚴重的經濟扭曲。
最惡性的通貨膨脹,貨幣幾乎無固定價值,物價時刻在增長,其災難性的影響使市場經濟變得一無是處。
㈡ 通貨膨脹、利率與外匯匯率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系
利率與匯率是資金的兩個價格,它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利率的走勢也是外匯市場的焦點。但是,通貨膨脹、利率與匯率的關系相對要復雜一些,不象經濟增長、外貿赤字與匯率的關系那麼簡單,因此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把握住匯率的波動趨勢。如果美國物價不斷上漲,美國的中央銀行聯儲就會提高利率以對抗潛在的通貨膨脹,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美國的貨幣美元就由於和其他國家貨幣的利率差擴大,在資金市場上的吸引力相對提高,資金就會從歐元、日元等其他貨幣流向美元,使美元受到追捧而升值,從這方面看美國提高利率對美元的匯率有支持;但是,提高利率會引起美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下跌,表明在美國金融市場進行投資的收益率下降,由於國際游資是要尋找投資回報的,面對一個開放的國際金融市場,這些游資在美國不能獲得理想的回報,必然要離開美國,到別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諸如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去尋找新的投資機會,這樣又會對美元的匯率構成貶值的壓力。另外,利率的上升會對經濟的增長產生阻礙作用,從這些方面看,加息最終使匯率受到損害。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995年,美國因為擔心經濟過熱而提高利率,導致道瓊斯股票指數的暴跌,最終使美元的匯率在當年創下歷史最低記錄。
以上信息由EFD為您提供
㈢ 通貨膨脹與利率。
調整利率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經濟手段。貨幣貶值會引起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會導致物價上漲,降低人民購買力,打擊消費者積極性,不利於市場發展。政府一般會提高利率,吸引群眾把資金投入銀行,減少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回籠資金。
【補充】
此外,應對通貨膨脹,政府還可以:
減少財政支出,控制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
增加財政收入,增加稅收
減少貨幣的發行量
提高存貨利息,使大型企業減少資料 亦可提高存款利息,減少公民非必須消費,達到節約生產資料的目的
提高基準利率和銀行存貸款利率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上漲,造成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㈣ 實際利率和通貨膨脹怎樣計算
計算公式:(1+實際利率)*(1+通貨膨脹率)=1+名義利率
從表面的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的數字,即公式為:1+名義利率=(1+實際利率)*(1+通貨膨脹率),也可以將公式簡化為名義利率-通脹率(可用CPI增長率來代替)。
一般銀行存款及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的利率都是按名義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儲戶或投資者收到的利息回報就會被通脹侵蝕。
當計息周期為一年時,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相等,計息周期短於一年時,實際利率大於名義利率。名義利率不能完全反映資金時間價值,實際利率才真實地反映了資金的時間價值。
(4)通貨膨脹率匯率利率擴展閱讀:
由於中國經濟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很容易引發較高的通脹,而名義利率的提升在多數時間都慢於通脹率的增長,因此時常處於實際利率為負的狀態。也就是說,如果考慮通脹因素,儲戶將錢存入銀行最終得到的負回報-虧損,既負利率。
負利率環境將誘使儲蓄從銀行體系流出,刺激投資和消費,很容易引起資產價格的泡沫並有可能進一步推升通脹,央行一般都會通過持續加息的方式來改變經濟體的負利率運行狀態,抑制通脹,資產市場的泡沫也會逐步消退。
所以,股票投資者在實際利率為負的初期還可以繼續加碼,但如果負利率持續時間過長,由宏觀調控引發的風險就會加大,需要隨時考慮退場。
㈤ 通貨膨脹與利率的關系
單純的通貨膨脹和利率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我們知道通貨膨脹是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也就是社會中流動的貨幣太多了,那麼為了抑制繼續通脹,國家會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提高利率,提高利率一是可以讓更多的人把錢存在銀行,因為利息高了,二是減少貸款,因為貸款的利率高了,成本也高了,這樣減少貨幣供給,可以起到抑制通脹的作用,今天剛剛公布的消息,利率又提高了0.5%,就是因為近期通貨膨脹的原因。
通貨膨脹表現形式
一般說,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家三盅說:通貨膨脹書寫價格歷史,供求關系描繪價格波段。(The decision of the price history is inflation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price curve is supply-demand relation.)
①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②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③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④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⑤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
網路--通貨膨脹
㈥ 通貨膨脹率和匯率的變化關系是同方向變化嗎
是同方向變化的。如果通貨膨脹率增長,則匯率會隨著通貨膨脹率的增長而增長;如果通貨膨脹率降低,則匯率會隨著通貨膨脹率的降低而降低。
經濟學上,通貨膨脹率為物價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以通貨膨脹為准)。以氣球來類比,若其體積大小為物價水平,則通貨膨脹率為氣球膨脹程度。或說,通貨膨脹率為貨幣購買力的下降程度。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外匯匯率或外匯行市,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上升,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下降,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6)通貨膨脹率匯率利率擴展閱讀:
匯率的影響因素:
1、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
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2、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3、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4、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5、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㈦ 匯率,利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
關於三者的研究有很多,說法也不太一致。我把我知道的一些可能算是最基礎的知識說一下吧。
總體來說,通脹率高時,往往意味貨幣供應多,利率降低;匯率取決於兩國間的利率的對比,因此要看兩國利率的變化。
幾個公式:
關於利率與通貨膨脹。有名的是費雪效應和泰勒規則。
根據費雪效應:i=r+βp。
其中i為名義利率,r為實際利率,p為通貨膨脹預期,β為名義利率因通貨膨脹預期而做出的反應。
根據泰勒規則:i=π+gy+h(π-π『)+i』。
其中,i為短期利率,π為通貨膨脹(相當於P的百分比),y為實際收入對其預期的偏離程度的百分比,π『和i』為常數,前者一般是人們計劃實現的通脹目標,後者為估計得均衡利率水平。利率對通貨膨脹的斜率為(1+h)。
泰勒規則很明確地顯示了利率與通脹的關系,往往被用來作為貨幣政策的指導性公式。
關於利率與匯率。比較有名的是以一價定律為基礎。
由於一價定律,實際收益在交易後各國應趨同。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
則Y(1+Rh)=Y*E0(1+Rf)/Et
其中,Y表示貨幣量,Rh為本國利率,E0為本國當期匯率,Rf為外幣利率,Et為遠期匯率。
整理得:Et/E0=(1+Rh)/(1+Rf)。
關於匯率與通貨膨脹。有很多理論,其中購買力評價說和貨幣分析說比較有名。
絕對購買力平價:r=Pa/Pb。
其中r為匯率,Pa為A國物價總指數,Pb為B國物價總指數。
相對購買力平價:r1=r0*【(Pa1/Pb1)/(Pa0/Pb0)】。
其中r1為遠期匯率,r0為基期匯率。Pa1、Pb1、Pa0、Pb0分別為AB兩國遠期和基期物價總指數。
物價總指數與通貨膨脹密切相關,因此上述公式就將匯率與通貨膨脹聯系起來。
貨幣分析說是在購買力評價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進一步強調了貨幣供給(通脹)對匯率的影響。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
或許關於三者還有其他公式證明其關系,但俺就不知道了。。。
上述內容僅做參考。
㈧ 通貨膨脹率和匯率的變化關系
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關系非常復雜,因為存在著理論和現實不符的事實。
首先說說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通脹水平高的國家其貨幣必然對通脹水平低的國家的貨幣貶值。但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個不足,其一在於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並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適用於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
在我的理解角度,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的關系。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A國流通貨幣為X,B國流通貨幣為Y,其中A國的通脹水平高於B國的通脹水平。這里不妨再假設A國的通脹率為20%/年,B國的通脹率為0%/年,目前X對Y的匯率為1:5。若有一種商品M,在第一時期在A國的價格為20單位的X,在B國為110單位的Y,那麼按照名義匯率計算,從A國進口M時,只要用100單位的Y換成20單位的X就可以以比國內的價格低的價格得到商品M,那麼進口比使用國內的要合算,因此B國的貿易商就會選擇進口M,使得資本比B流到A,使X升值。但隨著通脹,1年後,商品M在A國的價格變成24單位的X而在B國的價格不變還是110單位的Y。再假設匯率在1年的變動又回到X:Y=1:5,那麼在B國從A國進口M時,就要用120單位的Y換24單位的X,因此進口M的價格比國內價格要高,但反過來看,在A國向B國進口M就變得有利可圖,因為只要用22單位的X就可以換到110單位的Y,比國內價格要低,從而資本向B國流動,使得X對Y貶值。
這里說一下實際匯率的計算方法:實際匯率=名義匯率*P^/P,其中P^為以外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水平。在上例中,第一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0/110=0.909,第二時期X:Y的實際匯率e*=5*24/110=1.091,可見本國通貨膨脹上升可使實際匯率上升,從而不利本國商品在國際中的競爭力。相對於名義匯率,國際貿易中更看重的是實際匯率,根據公式,當外國的通脹水平高於本國時,*P^/P大於1,外幣實際匯率上升,刺激本國商品出口,使本國貨幣升值;當本國的通脹水平高於外國時,*P^/P小於1,外幣實際匯率下降,刺激本國進口,使本國貨幣貶值。
以上是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負相關,但通常通貨膨脹的發生會讓該國的央行制定嚴厲的貨幣政策,通常的表現形式為高利率。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環境下,若本國利率高於外國而存在利差則會吸引資本大量湧入,從而推高本國匯率。
其實這說到底就是貿易帳和資本帳的問題,若資本流入大於貿易逆差,則貨幣依然可以穩定升值,正如美國和英國的情況一樣。反觀日本,這個國家是最能證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局限性的。日本10多年來的通貨緊縮,理應使日元強勢。然而實際匯率的低迷而帶來順差的好處因為日本低利率政策所引起的流動性陷阱所抵消,造成日本資金結構性外流,從而使日元長期處於低位。
經濟學的
㈨ 知道通貨膨脹率和名義利率,實際利率怎麼算
名義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資金借貸的機構所公布的未調整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即利息(報酬)的貨幣額與本金的貨幣額的比率。即指包括補償通貨膨脹(包括通貨緊縮)風險的利率。實際利率(EffectiveInterestRate/Realinterestrate)是指剔除通貨膨脹率後儲戶或投資者得到利息回報的真實利率。哪一個國家的實際利率更高,則該國貨幣的信用度更好,熱錢向那裡走的機會就更高。比如說,美元的實際利率在提高,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在繼續,那麼國際熱錢向美國投資流向就比較明顯。投資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債券,股票,地產,古董,外匯……。其中,債券市場是對這些利率和實際利率最敏感的市場。可以說,美元的匯率是基本上跟著實際利率趨勢來走的。
應答時間:2020-10-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