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香港的房價沒有崩盤
香港並非沒有崩盤。香港的房價曾經崩盤過,而且一崩就好幾年,經濟也完蛋了,要不是中央補貼政策,香港可能不會有今天的繁榮,早就和泰國越南差不多了。樓市有漲就有跌,根據全世界各地的統計,不買房真的不會死,但是加杠桿買房最後供不起跳樓的,真的會死。樓市是有風險的,這也是全世界各地都沒有像中國這樣的樓市的主要原因。平頭老百姓是怕死的。
但是我想說中國的房價不太可能崩盤。不少人每年說崩潰,然而中國從來就沒崩潰過。這裡面除了陰謀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忽視了中國人的儲蓄。中國經濟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中國經濟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一樣,都存在很大的問題,但是中國人的儲蓄是抵抗經濟泡沫的最大保障。無論是香港的樓市崩盤,還是美國的金融危機,還是亞洲的經融危機,中國其實沒出什麼特別有用的招數,就是把大泡沫切成小泡沫,分散風險。
無論存在多麼大的泡沫,分攤到14億人口身上,都會變成小泡沫。其實要知道房價會不會崩,看你身邊的人就行了,看看他們最近有沒有消費?沒有找不到工作的。有沒有整天上班閑著沒事做的。如果有大量這樣的人,說明經濟不行了,就算房價還在漲,也是要崩了的最後一躍了。只要大家還是在忙得不要不要的,放心好了,房價不會跌的。也許你買不起,但是能買得起房子的有錢人太多了,房價還沒漲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❷ 普通人沒錢如何通過杠桿買房逆襲
使用-桿買房是有風險的,普通人最好不要這么做,萬一失敗了那就可能要負債。
❸ 如果房價崩盤會導致通貨膨脹嗎
兄弟。你遇到我算是有緣了!
房價崩盤會導致大量中產階級財富縮水,甚至變為負翁,消費不振,社會會進入長久的通縮階段。看看日本,房價跌了二十年了,現在的房價不到高峰期的30%,有的甚至不到20%了,可是房價還沒有見底。如果作為長期的投資,現在千萬不要買房,會套牢一輩子的。房地產和股市有些類似,但是房市場的規模和牛市周期要長的多,平均牛市能長達17年左右,香港的記錄最長,長達23年,但自從98年泡沫破滅後,至今仍未回復到前期高價。房地產牛市長,但一旦進入熊市,周期也會非常長。如果又趕上人口老齡化,沒有足夠的年輕一代接盤,房地產就會進入長期熊市,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多人覺得日本的房子有投資價值,租金回報比銀行利息高,2000後年大舉殺入,結果慘套。每年的租金回報還抵不上房價的跌幅。中國的房價之所以沒有崩盤是因為地產還處於牛市中後期,牛市不結束,價格是不會跌的,全世界調控房地產都是失敗的,調控只能改變短期走勢,不能改變長期趨勢。同樣地產一旦進入熊市,怎麼救都救不起來,即使強大如美國,2008年印了那麼多鈔票,又是減稅,又是降息,仍然阻止不了房價下跌,至今有500萬間房屋因無力償還被收回。日本那是更慘,跌了二十年還在跌。中國從1998年房改算起,以18年的牛市計算,牛市要到2015年才結束,而2015年又正好是中國人口進入負增長的第一年,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投資送你一句巴菲特的名言:「如果你沒有參加一個人的婚禮,那麼也請你不要參加他的葬禮!」
要避免通脹,最好的方法是買指數型基金,從全球的歷史經驗看,能長期跑贏通脹!
❹ 有個日本華裔在日本杠桿並購,後來崩盤了,叫啥來著
漲到60%以上的人買不起房子了,就崩盤了,炒房客之間是不會互相賺利潤的,他們都精明,就轉買房住的人,也就是希望崩盤的人的錢,其實崩不崩盤,是買房住的窮人決定的,買不起房子了,七大姨八大姑的湊錢,銀行貸款成奴隸,一邊喊著崩盤,一邊到處看房,准備買,怕再漲了買不起了,這就是一直不崩的原因,有你們這幫笨豬在支持著樓市呢,窮死活該,3個月都不買房,看看會不會崩,不崩的話。你摳我眼珠子,
怪不得我那個哥們手裡弄了9套房子再炒,我說會崩盤的,他卻說,和一幫只會叫嚷沒腦子的豬較量咱還會輸?!現在我覺得他的話有道理,窮人,就是希望天上掉餡餅,活在夢想里,期待天王老子給你們做主,其實你們自己就能左右市場,讓它崩,必須崩,作出實際行動,為什麼窮?因為,又懶,又怕事,又不團結,就希望別人都去強銀行,被打死幾個,後來銀行良心發現給大家降息,給大家發錢,你做享其成,沒事還嚷嚷幾句,這事可能發生嗎
❺ 居民加杠桿買房還有很大空間是什麼意思
關於居民個人、企業和政府三個部門在中國經濟中的杠桿率(債務/GDP比重),因為統計數據等原因,難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但基於公開信息,在兩個方面是有共識的:一是全社會杠桿率超過200%,在全世界居前列;二是,在三個部門之間,企業杠桿率最高,政府次之,居民的杠桿率最低。
具體說來,企業杠桿率被認為在120%~170%,領先於很多大經濟體;政府杠桿率在30%~70%(如果算上更多隱性債務,可能更高);居民杠桿率在40%以內,落後於主要國家。
從上述數字上看,三個部門中,居民加杠桿的空間最大;且居民杠桿形成的銀行資產,質量優於企業部門,是銀行偏愛的安全產品。央行行長周小川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記者會上的表態,正應和了這一現實:「從宏觀層面看,中國如果想控制杠桿率,應掌握好整個杠桿率,關鍵還是要如何應對企業杠桿率過高的問題。也有一部分人比較關注地方政府的杠桿率是否偏高的問題,從總量上講個人消費貸款的杠桿率不太高」。
分析造成三個部門之間杠桿率差別的原因,有助於判斷居民的杠桿空間到底有多大。
三個部門之間的杠桿率差別如此之大,特別是企業部門如此之高,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企業代替政府和居民部門,提高並維持了其部門的杠桿率(當然,2009年之後企業貸款增加的直接原因在於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而不在於中國企業主要依賴於間接融資、不像美國有那麼發達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同樣不如美國發達的其他幾個金磚國家,企業杠桿率甚至不及中國的一半。
如果只考慮政府認可的賬面的債務,政府杠桿率在30%左右,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相信這是各種分析認為政府仍有加杠桿空間的理由。但如果考慮到地方政府的各種融資平台債務及全國范圍內社會保障的隱性負擔,情況顯然不容樂觀。也因為此,中央對地方債務擴大比較謹慎,在推出地方債務置換的同時,力保全國地產市場不大幅下跌,因為後者是維系地方乃至全國債務狀況穩定、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
同樣,企業的杠桿率幫助降低了居民的杠桿水平。不是每個居民都有資格加杠桿。穩定的現金收入應是首要條件。因此,對於加杠桿,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是被排除在外的(包括被寄予厚望的農民工)。周小川行長希望鼓勵的群體,應是大部分工薪收入階層。而他們的收入均直接、間接來自於企業。可在經濟不景氣、PPI連續幾年負增長的情況下,企業要保證不虧損已經很難,維持運營、繳上稅費、發下工資,銀行貸款是最優選擇。
企業部分承擔政府和個人的杠桿率的成本有多高呢?其每年銀行貸款利息支出在6萬億元左右(如計算上銀行外的融資,成本會更高),超過名義GDP的年度增加額;貨幣供應量(M2)增量的近一半要用於支付這些利息。就是說,貸款的利息,也要用貸款來還了。經濟疲弱、企業無現金利潤、虧損,滾雪球般的債務模式不可持續。
是否可以不維持這種模式呢?那就是企業去杠桿(破產,退出市場),對上述的邏輯做一個調整,企業的杠桿率降下來、政府的杠桿率上升。個人的杠桿率也會下降,因為該破產的企業破產了、有些個人收入下降甚至沒有了收入,就失去了承擔債務的條件,其歷史債務將轉嫁給銀行。最後的債務接盤者仍是政府,但真正的損失者是居民個人:如果不讓銀行破產,那債務只能通過全社會通脹的方式消化;如果允許銀行破產,通脹的幅度稍小,銀行的儲戶損失更大。同時伴隨的,將是GDP萎縮,資產價格暴跌。
兩害相權無輕者。這恐怕也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自去年起就吹風降低企業社會負擔(五險一金)的原因。
周小川行長在前述會議上同時提及:「從中國的情況看,個人住房貸款占銀行貸款中的比重還是相對偏低的,有很多國家個人貸款特別是住房貸款可能占總貸款的40%~50%,中國只有百分之十幾,比例比較低。」不難理解,政府希望通過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
要實現這個預期,須考慮三個問題:房地產行業是否能發揮期望的作用?居民的杠桿空間是否足以滿足政府期望?期望房地產引領的經濟增長是否能在未來維持居民的杠桿水平?同時,這種具有明顯選擇性的政策暗示,也應考慮其他因素,比如中國企業經營性現金流是否可與這些國家比?中國是否有這些國家差不多比重的收入穩定、可加杠桿的居民群體?中國是否能承受大量的企業破產?
❻ 房貸加杠桿是什麼意思
一,異地購房是指購房者的戶口所在地和要購房屋的所在地不在同一個省份回。二,異地購答房所需材料:1,借款人夫妻身份證原件、戶口本原件、結婚證原件、2,借款人收入證明、連續一年以上的養老保險繳存單,或者和是滿一年以上的納稅證明。三,異地購房政策:4月17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要求對不能提供1年以上當地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停發放購買住房貸款。這意味著異地購房客利用信貸杠桿炒房的可能性已不存在。異地購房者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全額付款,要麼在當地納稅1年後拿到證明或提供社會保險繳納證明。如果證明齊備,首付比例30%,利率執行85折。
❼ 什麼是買房杠桿什麼是房價杠杠
買房杠桿簡單來說就是買自己賣不起的東西,比如說一套房100萬,但是你只有回30萬怎答么辦,沒事銀行能給你貸款70萬,你只要付個首付30萬就能成為百萬富翁了,這就是買房杠桿。指房地產首付降低。以較低的首付獲得其產權。引用股市名詞房地產加杠桿
❽ 加杠桿買房是什麼意思
指房地產首付降低。以較低的首付獲得其產權。引用股市名詞房地產加杠桿
買房條件
1、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
2、貸款到期時男士年不超過60歲,女士年齡不超過55歲;
3、有穩定合法的職業和收入來源,有還本付息能。
❾ 點評:股市樓市加杠桿,玩殘股市玩樓市:不知千城崩盤何時出現
中國居民房貸佔比顯著低於發達國家,恐怕有三個原因:
1、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居民金融意識不夠強。也就是銀行不敢貸,居民不想借。
2、貧富差距過大,形象地說,美國的一半房子靠貸款,中國只有10%的房子靠貸款。可見,中國住宅總市值盡管已經超過美國,但中國房東們幾乎都不欠債,比美國人有錢多了。但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中國人的9倍啊,這意味著,中國購房者大部分屬於富人階層,且其中一批持有大量房產者的富裕程度難以想像。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進城農民工購房的,僅佔2.75億農民工中的1%,幾乎可以忽略。
3、民間房屋抵押融資規模未納入統計。過去幾年來,民間融資發展迅猛,不僅有個人之間的抵押融資合約大量增加,更有各類理財機構也以此來開展P2P業務。
政府希望居民加杠桿來擺脫經濟困局
如果我們把投資或消費主體分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企、非國企和居民這四大主體,並編制這四大主體的資產負債表,就不難發現,中央政府的債務率比較低,佔GDP大約20%多些,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較重,狹義的大約22%,廣義的應該在30%左右。
國企的債務負擔更重,超過100%。民企的債務率應該低於國企,但透明度不夠,債務成本較高,也容易引發債務危機。但所有企業的債務佔GDP比重估計在170%左右,超過美國的一倍,全球最高。
相比之下,中國居民的債務率較低,大約不到GDP的50%,明顯低於發達國家。但考慮到中國貧富差距過大這一獨特因素,中國居民中具備加杠桿的人口其實很少。但政府今年提出了去杠桿、去庫存等五大任務,如果老百姓不加杠桿,那麼,如何完成任務呢?
因此,去年中央就提出要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即促進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故小川提到的降低購房首付比例有空間,無疑可以刺激居民住房消費的需求。
原本以為這樣情況下,政府的意願很難會有大家積極去相應。但這些天,隨著不少城市房價的大漲,真的有很多人想去加杠桿了。微信朋友圈裡,均在熱議房價和買房。房產交易中心也被擠得水泄不通。
此刻加杠桿:贏面大還是輸面大
本人曾在10年前,也就是06年寫過《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提倡個人投資加杠桿。但10年之後的今天,還要不要加杠桿,或杠桿加在哪個品種上,需要三思。
從06-16年,過了10年,重工業化結束了,粗鋼產量從近30%的增速變為負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勢結束了,流動人口數量減少了,城鎮化到後期了。但是,M2卻從34.6萬億(06年年末)增加到155.6萬億(今年年末按12%增速預估),10年增加了3.5倍。同時企業與地方政府已經負債累累,居民債務率雖然低,但這幾年也是快速上升。
15年的股市泡沫破滅還歷歷在目,主要原因也是由於居民投資加杠桿,一個是通過兩融的場內加杠桿,另一個是通過場外配資加杠桿,但由於市場整體股價水平過高,又沒有盈利支撐,即便是後來國家隊在4000點左右大力度救市,也力不從心,目前股指只有2760多點。可見,無論是政策救市還是真金白銀救市,在估值水平大幅偏離的情況下,都是無效的。
目前,中國的房市也同樣存在泡沫,盡管泡沫很難衡量,但如果股市和債市均有泡沫的話,那無孔不入的資金流也應該會導致房價泡沫。而且,以往房價指數的年漲幅與GDP增速是正相關,如今則是負相關。
過去,房價上漲是人口現象,與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大城市人口更加集聚有關。如今,人口流入城市的數量大幅減少,只有貨幣增量在大幅增加。故這些年的房價與去年的股價一樣,似乎都是貨幣現象,或「水牛」行情。
目前,上海、北京的房價已經接近紐約或東京的水平,不排除超越。原因可能在於富人階層的人數和財富總額超過紐約或東京。此外,中國的大城市化進程還沒有結束,大東京的GDP占日本的30%,人口佔比也接近30%,紐約的GDP也要佔美國的10%左右,人口佔8%左右。而上海與北京的人口佔全國人口均不到2%,GDP佔比也不足4%。
但對於其他三、四線城市而言,貨幣現象就不會陽光普照了。這與過去三年的股市類似,創業板指數漲了3倍,而上證綜指卻只漲了50%左右。因為人口不再流入,貨幣則主要流向一、二線城市。
因此,我的觀點是,如果買房加杠桿,也要加在一線城市,或杭州、廣州等有錢人多的二線城市,或賭限購未放開,或賭資金還在集聚。
但既然是貨幣現象,那麼,去年股市的教訓應該吸取,千股跌停對於加杠桿的投資者而言,慘不忍睹。這些熱錢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因此,貨幣現象就是泡沫現象。股市沒有盈利支撐,房價則沒有人口支撐。
房地產市場已經走了16年牛市,這個牛市越延緩一年,下跌的概率就增加一點。美國的房地產投資增速見頂是2000年,房價則是06年開跌,次貸危機是08年爆發。中國的房地產投資增速是2010年見頂(33%),房價下跌的時間恐怕也不會滯後太久吧?
真要關注通脹:考慮在商品領域加杠桿
美國1月份總體CPI同比上漲1.4%,比上月增長0.7%;核心CPI同比上漲2.2%,升幅為2012年6月以來最大。同時,1月份中國的CPI漲至1.8%,PPI漲幅也收窄,估計2月份CPI會到2%。此外,最近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反彈。
最近發現,大家討論的熱點越來越多地在黃金價格、錢幣郵票價格。而有幾位做實業的朋友也打電話來詢問我對於大宗商品價格的看法。所以,在PPI已近4年為負的情況下,在M2的長期遠超名義GDP的背景下,新一輪通脹或在醞釀中。
從歷史看,中國的M2高增長在很多時候都沒有導致物價上漲,這被稱之中國貨幣之謎。本身很不正常。但我的解釋是,通過資產價格的上漲而部分消化了M2。CPI漲幅少,與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有關,與貧富差過大有關。因此,房價指數是富人指數,股價指數是中產指數,物價指數是平民指數。M2 過多地流向富人,故房價漲幅大。
但物極必反,大宗商品價格已經沉寂多年,資源國的貨幣也經歷了長期貶值,有見底跡象。而央行為了防通脹,必然會收緊貨幣。目前來看,確實有貨幣脫虛向實跡象。
此外,需要關注的是,兩會即將召開,政府工作報告中一般會提出M2增速目標,去年是12%,今年不可能高於該目標,因為今年的GDP增速目標略低於去年。也就是說,降准幾乎不可能了,因為目前的M2是14%,理論上講,需要通過上調准備金來實現12%的目標。
鑒於此,我覺得配置黃金等貴金屬的贏面可能大些。理由是,1)相對於全球貨幣的超發,黃金理應上漲;2)中國的貨幣供給相對於全球的貨幣供給,更是驚人擴張,這是人民幣貶值的理由。那麼,用人民幣買黃金等貴金屬,也是應對人民幣貶值的一個手段,尤其在貨幣管制的情況下。
此外,鐵礦石、煤炭、石油等大宗的價格也需要關注了。
總體而言,在連續經濟高增長30多年之後,經濟終於面臨多重困境,工具箱里的工具,真的不太多了。剩下的是中央政府加杠桿和居民加杠桿,而後者,是殘局中的一著險棋。對政府而言,下不好會有危機;對大眾而言,一旦失誤,將有負資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