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財務管理中雙杠桿模式

財務管理中雙杠桿模式

發布時間:2021-10-09 03:01:40

㈠ 財務管理有哪幾個杠桿原理

財務杠桿效應包含著以下三種形式:三種方式為: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

經營杠桿的含義
經營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經營杠桿的計量
對經營杠桿的計量最常用的指標是經營杠桿系數或經營杠桿度。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相當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計算公式為: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經營杠桿系數的簡化公式為:
報告期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經營杠桿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經營杠桿系數、固定成本和經營風險三者呈同方向變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況下,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越大,企業經營風險也就越大。其關系可表示為:
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基期固定成本)

財務杠桿的概念
財務杠桿是指由於債務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的計量
對財務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財務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潤的變動率相當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
計算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財務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效應
=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息)
對於同時存在銀行借款、融資租賃,且發行優先股的企業來說,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融資租賃積金-(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為取得財務杠桿利益而利用負債資金時,增加了破產機會或普通股每股利潤大幅度變動的機會所帶來的風險。財務杠桿會加大財務風險,企業舉債比重越大,財務杠桿效應越強,財務風險越大。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可通過計算分析不同資金結構下普通股每股利潤及其標准離差和標准離差率來進行測試。

復合杠桿的概念
復合杠桿是指由於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和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復合杠桿的計量
對復合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復合杠桿系數或復合杠桿度。復合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相當於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其計算公式為:
復合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或:復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復合杠桿與企業風險的關系
由於復合杠桿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潤大幅度波動而造成的風險,稱為復合風險。復合風險直接反映企業的整體風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復合杠桿系數越大,復合風險越大;復合杠桿系數越小,復合風險越小。通過計算分析復合杠桿系數及普通股每股利潤的標准離差和標准離差率可以揭示復合杠桿同復合風險的內在聯系。

㈡ 財務管理組織如何優化

論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優化
摘要 :本文通過研究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理論的關系 ,對如何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財務管理目標應為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杠桿利益是衡量企業資本結構的重要指標 ,並在分析影響企業資本結構有關因素的基礎上 ,對如何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問題提出了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 ,對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的完善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學地設置財務管理最優目標 ,對於研究財務管理理論 ,確定資本的最優結構 ,有效地指導財務管理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擬從確定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出發 ,分析財務管理最優目標 (企業價值最大化 )與資本結構的關系 ,並運用資本結構的計量指標 (財務杠桿利益 ),對我國企業的負債經營狀況進行分析研究。

一、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管理目標 ,是在特定的理財環境中 ,通過組織財務活動 ,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目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財務管理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根據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 ,並通過關於財務管理目標的幾種主要觀點的比較 ,筆者認為企業價值最大化應作為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企業價值是指企業全部資產的市場價值 ,它是以一定期間企業所取得的報酬 (按凈現金流量表示 ),按與取得該報酬相適應的風險報酬率作為貼現率計算的現值來表示的。企業價值不同於利潤 ,利潤只是新創造價值的一部分 ,而企業價值不僅包含了新創造的價值 ,還包含了潛在或預期的獲利能力。如果用V表示企業價值 ;t表示取得報酬的具體時間 ;NCF表示第t年取得的企業報酬 (企業凈現金流量 ),i表示預計風險報酬率 ,則企業價值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V = nt=1 NCFt 1(1 +i)t。若假定企業持續經營 ,即n→∞ ,且每年的NCF相等 ,則V =NCF/i。由此可見 ,企業總價值V與NCF成正比 ,與i成反比。即企業價值與預期報酬成正比 ,與預期風險成反比。由財務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知 ,報酬與風險是呈比例變動的 ,所獲得的報酬越大 ,所冒的風險也就越大。而風險的增加又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狀況和獲利能力。因此 ,企業的價值只有在其報酬與風險達到較好的均衡時才能達到最大。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 )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彌補了利潤最大化的不足如果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一方面 ,沒有考慮企業所創造的利潤與投入資本之間的關系 ,不利於不同資本規模的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之間的比較 ;另一方面 ,它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 ,取得的同一利潤額所用的時間不同 ,其價值不同 ,承擔的風險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還可能會忽視產品開發、生產安全、履行社會責任等工作 ,導致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進行財務管理就是要權衡報酬與風險的得失 ,實現二者的最佳平衡 ,使企業價值最大。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可以將企業取得的報酬按時間價值進行計量 ,考慮了報酬與風險的關系 ,使企業的前當收益與未來收益都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 ,有效地避免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

(二 )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更符合我國國情

在我國 ,有人認為應將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因為經濟效益是指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即以一定限度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益。這是一個比利潤更廣義的概念 ,它是三類量化指標的綜合 :一是以資本、成本、利潤的絕對數及相對數表示的價值指標 ;二是以產量、質量、市場份額等表示的實物量指標 ;三是以勞動生產率、資產利潤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標。並認為第一類指標反映的是企業現實的盈利水平 ,第二類、第三類指標反映的是企業潛在的盈利水平或未來的增值能力 ,因此該指標在利潤中加入了時間因素 ,可以認為該指標考慮了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筆者認為 ,由於反映企業盈利水平的利潤指標是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的 ,並沒有考慮時間價值。這種認為潛在的盈利能力或未來增值能力反映了時間價值的觀點在理論上是缺乏依據的 ,在實踐上也是難以計量的。而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體現了對經濟效益的深層次認識 ,不僅考慮了
風險與報酬的關系 ,還將影響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及各利益關系人的關系協調起來 ,使企業所有者、債權人、職工和政府都能夠在企業價值的增長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 ,從而使企業財務管理和經濟效益均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因此 ,企業價值最大化應是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二、資本結構理論與企業價值最大化

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當代財務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由於企業採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形成的 ,表現為企業長期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即企業資產負債表右方的長期負債、優先股、普通股權益的結構。各種籌資方式及其不同組合類型決定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變化。資本結構的變化與企業價值處於怎樣的關系 ?當企業資本結構處於什麼狀態能使企業價值最大 ?這種關系構成了資本結構理論的焦點。其中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創立的MM定理 ,被認為是當代財務管理理論的經典。

(一 )MM理論的發展階段

1 最初的MM理論 (無稅條件下的資本結構理論 )

最初的MM理論 ,即由美國的Modigliani和Miller (簡稱MM )教授於 1 958年 6月份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的「資本結構、公司財務與資本」一文中所闡述的基本思想。該理論認為 ,在不考慮公司所得稅 ,且企業經營風險相同而只有資本結構不同時 ,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的市場價值無關。或者說 ,當公司的債務比率由零增加到 1 0 0 %時 ,企業的資本總成本及總價值不會發生任何變動 ,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 ,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

2 修正的MM理論 (含稅條件下的資本結構理論 )

修正的MM理論 ,是MM於 1 96 3年共同發表的另一篇與資本結構有關的論文中的基本思想。他們發現 ,在考慮公司所得稅的情況下 ,由於負債的利息是免稅支出 ,可以降低綜合資本成本 ,增加企業的價值。因此 ,公司只要通過財務杠桿利益的不斷增加 ,而不斷降低其資本成本 ,負債越多 ,杠桿作用越明顯 ,公司價值越大。當債務資本在資本結構中趨近
1 0 0 %時 ,才是最佳的資本結構 ,此時企業價值達到最大。最初的MM理論和修正的MM理論是資本結構理論中關於債務配置的兩個極端看法。

3 米勒模型理論

米勒模型是米勒於 1 976年在美國金融學會所做報告中闡述的基本思想。該模型用個人所得稅對修正的MM理論進行了校正 ,認為修正的MM理論高估了負債的好處 ,實際上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銷了個人從投資中所得的利息收入 ,他們所交個人所得稅的損失與公司追求負債 ,減少公司所得稅的優惠大體相等。於是 ,米勒模型又回到最初的MM理
論中去了。

4 權衡模型理論

該理論認為 ,MM理論忽略了現代社會中的兩個因素 :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 ,而只要運用負債經營 ,就可能會發生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在考慮以上兩項影響因素後 ,運用負債企業的價值應按以下公式確定 :運用負債企業價值 =無負債企業價值 +運用負債減稅收益 -財務拮據預期成本現值-代理成本預期現值上式表明 ,負債可以給企業帶來減稅效應 ,使企業價值增大 ;但是 ,隨著負債減稅收益的增加 ,兩種成本的現值也會增加。只有在負債減稅利益和負債產生的財務拮據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間保持平衡時 ,才能夠確定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即最佳的資本結構應為減稅收益等於兩種成本現值之和時的負債比例。

(二 )資本結構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資本結構理論的重要貢獻不僅在於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資本結構」這一財務命題 ;而且認為客觀上存在資本結構的最優組合 ,並使我們對資本結構有了以下幾點明確認識 :

1 負債籌資是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在企業的各項資金來源中 ,由於債務資金的利息在企業所得稅前支付 ,而且 ,債權人比投資者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 ,要求的報酬率較低 ,因此 ,債務資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當存在公司所得稅的情況下 ,負債籌資 ,可降低綜合資本成本 ,增加公司收益。

2 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 ,未必是最佳籌資方式

由於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和影響 ,過度負債會抵消減稅增加的收益。因為 ,隨著負債比重的增加 ,企業利息費用在增加 ,企業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 ,企業的財務風險在加大。這時 ,無論是企業投資者還是債權人都會要求獲得相應的補償 ,即要求提高資金報酬率 ,從而使企業綜合資本成本大大提高。

3 最優資本結構是一種客觀存在

負債籌資的資本成本雖然低於其它籌資方式 ,但不能用單項資本成本的高低作為衡量的標准 ,只有當企業總資本成本最低時的負債水平才是較為合理的。因此 ,資本結構在客觀上存在最優組合 ,企業在籌資決策中 ,要通過不斷優化資本結構使其趨於合理 ,直至達到企業綜合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 ,方能實現企業最大化這一目標。

三、衡量資本結構重要指標———財務杠桿利益

由於企業一般都採用債務籌資和股權籌資的組合 ,由此形成的資本結構一般稱為「杠桿資本結構」 ,其杠桿比率即為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比例關系。因此 ,財務杠桿利益就成為衡量企業資本結構 ,評價企業負債經營的重要指標。

財務杠桿利益是企業運用負債對普通股收益的影響額。財務杠桿理論的重心是負債對股東報酬的擴張作用。其計量公式如下 :
普通股利潤率 =投資利潤率 +負債股東權益×投資利潤率-負債利率× (1 -所得稅率 )由上式可見 ,當企業全部資金為權益資金 ,或當企業投資利潤率與負債利率一致的情況下 ,企業不會形成財務杠桿利益 ;當投資利潤率高於舉債利率時 ,借入資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潤 ,表現為正財務杠桿利益。當投資利潤率低於舉債利率時 ,則普通股的利潤率將低於稅後投資利潤率 ,股東收益下降 ,表現為負財務杠桿利益。為充分運用正的財務杠桿利益 ,限制或消除負的財務杠桿利益 ,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

(一 )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因為企業投資利潤率與財務杠桿利益呈正方向變動 ,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於正財務杠桿利益的提高。企業應通過合理配置資產 ,加速資金周轉 ,降低產品成本 ,改進產品質量和結構等措施 ,促進企業盈利能力的增長。並將企業各類負債的加權平均利率作為投資利潤率的最低控制線 ,以防止發生負的財務杠桿利益。因此 ,企業在追求高投資報酬率時 ,應注意投資報酬與經營風險的協調平衡。

(二 )降低企業負債利率

企業負債利率與財務杠桿利益呈反方向變動關系 ,降低負債利率能增加財務杠桿利益。企業應通過比較各金融機構的信貸條件和各種舉債方式的特點 ,選擇適合企業生產經營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較低的負債資金。如預計今後利率有上升趨勢時 ,企業應選用固定利率計息的借款 ,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 ,反之 ,選用浮動利率計息的借款。另外 ,企業還可以通過選擇合理的還本付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實際利率 ;根據企業資產配置的要求 ,優化借款結構 ,在不增加籌資風險的情況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貸款。四、優化資本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衡量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的關鍵是確定負債與股東權益的適宜比例 ,當企業資本結構最優時 ,財務杠桿利益最大。從理論上來講 ,投資利潤率與負債利率差額為正 ,負債比例越高 ,則正財務杠桿利益越大。反之 ,差額為負 ,負債比例不宜過高 ,以防普通股股東遭受更大的損失。企業負債比例應以多大為宜 ,這固然沒有也不應該有統一的標准。在實際工作中除要考慮財務杠桿利益外 ,還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

(一 )經濟周期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既不會較長時間的增長 ,也不會較長時間的衰退 ,而是在波動中發展的。這種波動大體上呈現復甦、繁榮、衰退和蕭條的階段性周期循環 ,即為經濟周期。一般而言 ,在經濟衰退、蕭條階段 ,由於整個宏觀經濟不景氣 ,多數企業經營舉步維艱 ,財務狀況常常陷入窘境 ,甚至惡化 ,經濟效益較差。在此期間 ,企業應盡可能壓縮負債 ,甚至採用「零負債」策略 ,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而在經濟復甦、繁榮階段 ,一般來說 ,由於經濟走出低谷 ,市場供求趨旺 ,大部分企業的銷售順暢 ,利潤水平不斷
上升 ,此時 ,企業應增加負債 ,以抓住機遇 ,迅速發展。

(二 )市場競爭環境因素

即使處於同一宏觀經濟環境下的企業 ,因各自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同 ,其負債水平也不應一概而論。一般來說 ,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壟斷性行業的企業 ,如我國目前的煤氣、自來水、電力等企業 ,以及在同行業中處於壟斷地位的企業 ,由於這類企業的銷售不會發生問題 ,生產經營不會產生較大的波動 ,利潤穩中有升 ,因此 ,可適當提高負債比率 ,以利用債務資金 ,提高生產能力 ,形成規模效益 ,鞏固其壟斷地位 ;而對於一般競爭性企業 ,由於其銷售完全由市場來決定 ,價格易於波動 ,利潤難以穩定 ,因此 ,不宜過多地採用負債方式籌集資金。
(三 )行業因素

不同的行業 ,由於生產經營活動的內容不同 ,其資金結構相應也會有所差別。商品流通企業因主要是為了增加存貨而籌資 ,而存貨的周轉期較短 ,變現能力較強 ,所以其負債水平可以相對高一些 ;而對於那些高風險、需要大量科研經費、產品試制周期特別長的企業 ,過多地利用債務資金顯然是不適當的。

(四 )預計的投資效益情況

如果預計投資效益好 ,且該行業或產品處於上升時期 ,應適當提高負債比率 ,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利用財務杠桿利益 ;反之 ,如果預計生產經營及效益將要下滑 ,應適當減少負債 ,縮減生產經營規模 ,防止財務杠桿風險。此外 ,企業對待風險的態度也是影響企業負債比率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些對經濟發展前景比較樂觀 ,並富於進取精神 ,喜歡冒風險的企業往往會安排比較高的負債比率 ;而那些對宏觀經濟未來趨勢持悲觀態度 ,或者一懼以穩健著稱的企業 ,則會只使用較少的債務資金。

㈢ 財務管理中的財務杠桿是什麼意思

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財務杠桿影響的是企業的稅後利潤而不是息前稅前利潤。

記得採納啊

㈣ 財務管理方面的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效應包含著以下三種形式:三種方式為: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 經營杠桿的含義 經營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經營杠桿的計量 對經營杠桿的計量最常用的指標是經營杠桿系數或經營杠桿度。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相當於...」

㈤ 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哪幾種,各自的含義是什麼

財務杠桿效應是由於固定性資本成本(利息費用、優先股股利)的存在,使得企業的普通股收益(或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是指由於特定固定支出或費用,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它包括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總杠桿三種形式。財務杠桿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1):只要企業存在固定資本成本,每股收益的變動率就會大於息稅前利潤的變動率,就存在財務杠桿效應。(2):不同的息稅前利潤水平具有不同的財務杠桿程度(息稅前利潤水平越高,財務杠桿程度越低)——用財務杠桿系數(DFL)衡量。

㈥ 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哪些形式

財務杠桿效應包含著以下三種形式:三種方式為: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
經營杠桿的含義
經營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經營杠桿的計量
對經營杠桿的計量最常用的指標是經營杠桿系數或經營杠桿度。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相當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計算公式為: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經營杠桿系數的簡化公式為:
報告期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經營杠桿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經營杠桿系數、固定成本和經營風險三者呈同方向變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況下,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越大,企業經營風險也就越大。其關系可表示為:
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基期固定成本)
財務杠桿的概念
財務杠桿是指由於債務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的計量
對財務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財務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潤的變動率相當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
計算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財務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效應
=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息)
對於同時存在銀行借款、融資租賃,且發行優先股的企業來說,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融資租賃積金-(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為取得財務杠桿利益而利用負債資金時,增加了破產機會或普通股每股利潤大幅度變動的機會所帶來的風險。財務杠桿會加大財務風險,企業舉債比重越大,財務杠桿效應越強,財務風險越大。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可通過計算分析不同資金結構下普通股每股利潤及其標准離差和標准離差率來進行測試。
復合杠桿的概念
復合杠桿是指由於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和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復合杠桿的計量
對復合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復合杠桿系數或復合杠桿度。復合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相當於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其計算公式為:
復合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或:復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復合杠桿與企業風險的關系
由於復合杠桿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潤大幅度波動而造成的風險,稱為復合風險。復合風險直接反映企業的整體風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復合杠桿系數越大,復合風險越大;復合杠桿系數越小,復合風險越小。通過計算分析復合杠桿系數及普通股每股利潤的標准離差和標准離差率可以揭示復合杠桿同復合風險的內在聯系。

㈦ 財務管理中杠桿的基本原理

杠桿基本原理主要體現一個息稅前利潤的放大效益,經營杠桿中固定成本越大,息稅前利潤變動幅度也越大;經營風險也越大。財務杠桿中利息越大,息稅前利潤變動幅度也越大,財務風險也越大。

㈧ 財務管理中經營杠桿、財務杠桿、綜合杠桿是什麼

1.經營杠桿是指由於固定生產經營成本的存在所產生的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大於產銷量變動率的現象

2 財務杠桿則是由於負債融資引起的。較高的財務杠桿意味著企業利用債務融資的可能性降低,這可能使企業無法維持原有的增長率,從而損害了收益的穩定性;同時較高的財務杠桿也意味著融資成本增加,收益質量下降。故較高的財務杠桿同樣會降低收益質量

3綜合杠桿是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共同所起的作用,用於衡量銷售量的變動對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的影響程度。

綜合杠桿系數(DTL)=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銷售量變動率
=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債務利息-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非股份制企業綜合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DTL=Tcm/EBIT-I
=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債務利息

閱讀全文

與財務管理中雙杠桿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
中國msci的股票 瀏覽:59
遼寧遠東集團董事長 瀏覽:869
醫院股份合作可行性報告 瀏覽: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匯率 瀏覽:321
回租融資租賃 瀏覽:9
美國摩根銀行的外匯平台 瀏覽:282
固定匯率接標價法 瀏覽:920
安利傭金分配製度比較 瀏覽:470
杠桿閱讀術的意思 瀏覽:620
外匯mt4紅色代表賺錢嗎 瀏覽:912
三峽銀行近期理財產品 瀏覽:547
2014年12月港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633
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自查報告 瀏覽:185
鋼材買賣個人傭金合同範本 瀏覽:882
87年黃金價格 瀏覽:440
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外管理辦法 瀏覽:429
企業融資網湖北 瀏覽:392
2017萬達集團最新新聞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