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以後的房價會跌
【其一】
現在很多人買房子,他們認為這是保值資產的最佳方法,而且認為政府不會讓房價降下來,因為那會引起嚴重的後果。的確,政府是不想讓房價下跌的,但要想不讓房價下跌,就得繼續貨幣寬松,而這將加大貨幣貶值的壓力。所以說,目前的情況是匯率與房價政府只能保一個。
那麼,政府會保哪一個?我以為是匯率。如果匯率崩盤,貨幣大幅貶值,中國的經濟、民生將因恐慌而在短期內陷入混亂,局面很可能一發不可收拾。而由房價下跌引起的連鎖反應則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產生全面影響,過程比較長,控制起來也相對較容易,所以「權威人士」否定了以印錢灌水的方式維持經濟,這意味著貨幣可能將逐漸轉向緊縮,房價自然要下降。
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蕭條必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倒閉,進而帶來失業潮以及債務違約潮,影響將波及第三產業,引發更多的倒閉失業和更多的銀行壞賬。很多工薪階層將因失業而供不起樓,房子會被銀行收走,還有些人則會因為移民、還債或資金周轉等原因而不得不賣房,而那些買了許多套房的投機者必將隨之拋售手中的房子,總之樓市將進入買方市場,供大於求。
【其二】
按照「權威人士」的意見,接下來應該要改變大印鈔票的做法,開始減速模式了。雖然目前看來,貨幣還是在寬松,房價還是在上漲,債務規模還是在擴大,但我想這主要是因為騎虎難下,最後終究還是得刺破房地產泡沫的,只不過政府的習慣向來是能撐就撐,能拖就拖。
當匯率快要撐不住的時候,政府就不得不加息,而這將成為房價下跌的信號。而如果房價下跌,銀行就會成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商。銀行是國家的,也就是說這些房子怎麼處理將會由國家來安排。為了銀行的資金周轉,必須想辦法把房子銷出去,而公租房就是一個主要的方法。
【其三】
關於為什麼政府會保匯率而棄房價,再補充一點:對政府而言,國家的穩定始終是首要的。那麼,房價暴跌與匯率崩盤哪一個影響更大?表面看好像是前者,但實際上是後者。
房價下跌,會引發經濟震盪,帶來陣痛,但還不至於導致暴亂,因為有房者,以中產階層為主,這些人不是社會暴動的主力。暴亂者,歷來以工人、無產者為主,這些人大多是沒有房產的,實體經濟蕭條,工廠倒閉,他們將失業,本來已沒什麼錢,再來個貨幣貶值、物價飆升,讓他們怎麼生存?無路可走,他們就會搶劫,犯罪,製造種種惡性社會治安事件。如果有人煽動,他們隨時都可能群體性事件。政府一定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情形發生,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的選擇只能是刺破房價泡沫,重振實體經濟,以陣痛換取新生。
B. 全球最觸目驚心的房地產崩潰輪回,什麼時候降臨到中國頭上
潮起
二十世紀初,美國經濟進入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
首先是工業革命的升級,汽車、電話、電力工業不斷進步,帶來了生產效率的飛躍。其次是歐洲的一戰,帶來對軍工設備、食品、醫葯等的強烈需求。資本家們拚命擴建工廠,招攬從農村涌進城市裡來的孩子,將城市化浪潮推向了高峰。
▲20年代美國汽車工人
到了20年代,一個強大的美國中產階層形成了。到處都是工作機會,獎金豐厚,假期眾多,人們都可以買得起小汽車玩自駕遊了,買房增值保值更加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這種現象在半個世紀之後的日本同樣上演。
1973年的石油危機過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其節能型小汽車在全球廣受歡迎,尤其是在美國市場上將通用、福特、克萊斯勒打的丟盔棄甲。家電、高鐵、電子游戲等產業也得益於新技術的進步,迅速興起。持續的貨幣貶值,使得出口業的競爭力更加強大。
▲80年代大蕭條前的日本
1980年代中期,日本外匯儲備超過4000億美元,占當時世界外匯儲備的一半。日本也取代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豪起來的日本人到全世界去收購、旅遊、爆買,當然最剛需的還是日本的房子。
東南亞也有過這一段似曾相識的榮光。
▲80年代,喬治敦,檳城,馬來西亞
80年代日本富起來之後,大量的資本跑到東南亞去投資,那時候的新馬泰就像一片處女地,工資低廉,民風淳樸。豐田、日立、東芝的工廠紛紛在泰國、馬來西亞建起來,工業化迅速發展。熱帶的陽光海灘,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也使得這里成為了極具誘惑力的旅遊勝地和養老地產開發地。
中國的黃金十年更是歷歷在目。
每年的春運期間,浩浩盪盪的農民工返鄉潮和奔赴沿海打工的人潮,都讓人感概這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遷徙。推動這一切的改革開放、匯率貶值、入世、人多力量大、亞太產業轉移、公路港口機場電廠建設……就像一曲震耳欲聾的宏大交響樂,將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需求交織在一起,也釋放了新富起來的一代人對買房的強烈熱情。
每一段的浪潮湧起,都是來自真實需求的推動。尤其是技術革命、工業化、產業轉移帶來的快速生產力提升,極大的膨脹了全社會的財富購買力,而其中最大的一項支出通常就是房子。
洪水
1925年,大英帝國恢復戰前的金本位制度,英鎊兌美元由之前的1兌3.4 升值至1兌4.866 。這件事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美國對英出口的加速上漲,歐洲資本大量流入美國。洪水開始泛濫。
另一方面,1920-1929年期間美國連續出台有利於富人的減稅政策 ,再加上壟斷家族對中小企業的擠壓,使得整個社會的財富越來越集中到了上流階層的手中。這群人的財富大部分都不會花在消費上,而是用於各種可以資產增值的投資,比如股市、房市,哪邊升值得快就往哪邊砸。
在日本,這樣的現象本來是殊途,後來竟奇妙的同歸了。
廣場協議之後,日元開始大幅升值,三年的時間就漲了86%。眼看日元天天漲,依靠出口的日本企業唉聲嘆氣,關懷備至的好家長日本政府連忙出台了一系列「穩增長,擴內需」政策。 這種政策全天下都是一個套路:降利率。
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利率,將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了2.5%,為當時世界之最。利率降下來,貨幣洪水就開始泛濫了。但實業仍然是不好做啊,於是在此間的數年,日本國內的資金開始大量進入股市和房地產,股價扶搖直上,樓市四處暴漲。
日元升值,最得益的就是新馬泰地區了。
因為這些地區採取的是和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從1986年開始陸續放鬆了對金融進出的限制。於是日元長驅直入,有投資工廠的,也有隻為賺快錢而跟著來坐等升值的。1989年,泰國的住房貸款額是459億泰銖,到1996年這個數字超過了7900億泰銖,漲了17倍。
在馬來西亞,領導人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20年跑步進入發達國家的計劃,強力開動固定資產投資的大殺器,到1997年時已為這些基建項目欠下了高達452億美元的國家外債,其中30%都是短期債務。
匯率貶值和出口暢旺,會帶來大量國際資本的湧入,比如美國、東南亞,也比如黃金十年前半段的中國。但是,貨幣升值與出口承壓,並不意味著洪水就有可能消失,因為政府為了穩增長的需要,通常會逆周期降低利率,使得洪水的輸出龍頭從國際市場轉向了中央銀行。
日本是如此,金融危機之後的中國同樣是如此。今年以來,我國地王頻出,北上深房價問鼎世界前十,南京、蘇州、合肥、廈門房價四小龍接力,此起彼伏,地產中介在城市小區中三五成群,越開越多,莫不是資金泛濫的表徵。
這就像是股市,本來是由基本面驅動的長牛起舞,隨著行情的深入,平均市盈率一步步攀高,這個時候的驅動力量,就從基本面需求轉向了資本的流動性過剩。
泡沫
資金多了,總是要流入有升值空間的投資渠道的。但是有些時候,政府的放縱和市場的金融創新則讓問題進一步邁向滾燙的沸點。
在美國,一方面是政府的不作為,內幕交易不止,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摩根家族等豪強利用其資源買空賣空,大獲漁利。另一方面,是全新消費信貸制度的實行。1916年的《聯邦儲備法》修正案和1927年的《麥克法登法案》,允許國民銀行可以發放非農業不動產貸款。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金融創新,本來買不起房的中低收入階層也可以買得起了,成倍的擴張了市場的規模,而杠桿的放大效應也讓這泡沫變得更大、更虛幻。
在日本,一方面是銀行資本金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此制度之下,銀行必須大量補充資本金,但是由於房地產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設定較低,通常只是公司貸款的一半,這使得銀行對房貸資金的去向更加鼓勵。據統計,1984至1989年,日本銀行對房貸的年均增長率為19.9% ,而同期的總體貸款增速只有9.2% ,增速高出了整體的一倍。
另一方面,則是日本的財閥結構,企業與企業之間互相持股,使得一家企業通過房地產或股市獲利了,其他持股企業的賬面資產也同時增加,在向銀行貸款的時候就可以拿到更高的要價。這其實也是一種杠桿,不斷放大著整個社會的財富泡沫。
1985 年,東京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為120.1,到了1988 年暴漲至334.2,在短短三年內增長了近兩倍。1990 年,東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橫濱和神戶六大城市中心的地價指數比1985 年上漲了約90%。
在東南亞,一種從香港傳入的「炒樓花」游戲就像瘟疫一般盛行起來。
所謂炒樓花,就是在房子開建的時候交了首付,等房子還沒有建成的時候,已經把它轉手賣掉了,在房價漲得猛的時候,快進快出,以小博大,其中的復利效應是非常明顯的。老一輩的中國人都應該有印象,這種炒樓花游戲也曾經廣泛在90年代的沿海地區盛行,只不過在後來被建設部的一紙休書給禁了,明令房子必須封頂才能買賣。
而在東南亞,炒作氣氛越來越濃厚,1994年,房地產貸款在總貸款中的佔比,新加坡33%、馬來西亞30%、泰國50%。同期房價,馬來西亞和泰國都出現了三年漲3倍的幅度,而到1996年的時候,曼谷的商業辦公樓空置率已經高達50%。
只要有錢賺,資本總是在變著戲法創新,放大杠桿,那是一種類似於吸毒的癮,讓整個社會興奮不已,陷入一種集體性的癲癇與迷幻意識里。
在我國的變種,則是首付貸和抵押貸,前者在上半年已被封,但後者正如野火春風般,遍地開花。房地產由於其昂貴的價格,高杠桿已是不可避免,最怕的,則是銀行在業績壓力下的非理性放貸失控,通過房價上漲--抵押物升值--進一步推動放貸的攀升,將泡沫一步步吹向雲端。
暗涌
泡沫的吹大並不必然會立即破裂,事情總是在悄悄的起變化。
1922年,美國參議員斯特姆起草了一個關稅法案,目的是為了保護本國自主品牌抵禦歐洲跨國公司的沖擊。1927年,關稅法案在斯特姆的推動下再次提升。事實上,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直到1930年6月才最終獲得通過,但是早在一年多前,其危害已經被放大。
原因就在於,該法案將2000多種的進口商品關稅提升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引來歐洲國家的強烈抵制,1929年,美國政府收到了34份外國正式抗議,和大量的報復性關稅措施。當年,美國的出口額就大幅下降了50%。
日本的問題,則是在於低利率並沒有讓企業的出口競爭力獲得改善,反而鼓勵了更多的企業將資源投向來錢快的股市和樓市。於是出口更加艱難,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股市平均收益率不斷下滑,可以繼續流入投機市場的水龍頭慢慢就枯竭了。
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的結束,老齡化的到來,龐大存量二手房的積累,剛需市場悄悄的關上了大門。
和美、日這種大國不同,東南亞小國們則是身不由己。
新馬泰的工業化階段仍然處於青春期,人口紅利和工資價格都很有競爭力,但是禁不住北方巨龍騰飛所引發的強烈海嘯。1994年的人民幣強制貶值,匯率從5.7調整為8.6,一下子貶值了50%,亞太產業轉移的方向很快就從南流改為了北上。
另一方面,和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也讓東南亞各國的出口業在中國面前失去了價格競爭力,實體企業的收益率開始一步步惡化。
在上個二十年的競爭中,中國大獲全勝,然而時移世易,今天的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同樣嚴峻。
最值得警惕的,就是人口的「90後陷阱」。90世代的人口出生量比80世代大幅下滑了接近一半,帶來的三個後果就是——
1、工人減少,議價能力提升,引發漲薪潮,製造業成本上升,失去出口競爭力。
2、房地產剛需市場減少,連鎖效應則是鋼鐵、水泥等重工業萎靡,大量產能的過剩和虧損。
3、財富效應減少了,能夠投資到房地產市場的水龍頭也在慢慢的擰緊。
人口也好,老齡化也好,很多問題都是一點點積累的,開始的時候人們並不在意,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直到有一天,暗涌席捲為巨浪,轉化成毀天滅地的海嘯。
刺破
隨著房價的加速上漲,越來越脫離基本面的真實需求,更多的大眾堅信房價會永遠漲下去,將所有的財富押寶在上面,甚至借債買房,危機就將一步步逼近。
在房地產的泡沫高峰期,通常是全社會都在討論房子,聚會在討論,媒體在討論,即使是最理性的人,原來完全不屑一顧的人也被這洶涌的房價所擊潰,傾其所有獻上首付款。人們都堅信一點,「今天不買,明天就買不到了」!
這和牛市巔峰期的輿論氛圍如出一轍。
摧毀這一切心理基礎的,一定不是某個智者的吶喊,狂熱中的賭徒是聽不進任何理性的聲音的。那根針,通常是赤裸裸的現實:錢不見了。
因為錢突然不夠用了,買方無法推動房價繼續上漲,終至引發整個市場天枰的逆轉,看到不對勁的投機者趕緊撤出,由此導致恐慌性的社會踐踏事件。
1929年一季度,美聯儲收縮銀根,力圖抑制過度的投機氣氛,半年後股市崩潰,大蕭條降臨。
1989年,日本央行連續5次加息,並且在政策上嚴厲限制對房地產的貸款,一年後股市崩潰,房價也同步反轉。
1996年,索羅斯為首的對沖基金大量拋售泰銖,泰國政府為穩定匯率,被迫動用大量外匯儲備吸納,並調高利率嚴防死守。錢迅速被抽空,股市房市雙雙崩潰。
2004年,美國開始加息,經過兩年多,連續17次加息以後,聯邦利率從1%上調至5.25%,低收入階層終於還不起房貸了,次級債違約開始,逐步醞釀成又一輪的金融風暴。
縱觀歷次金融危機,幾乎每一次的泡沫刺破都和「加息」緊密相關。利率的每一次升高,都抽走了一部分錢,當連續多次之後,大家忽然就會發覺,錢不夠用了。
於是泡沫,「啪」一聲炸裂!
深淵
房地產崩潰之所以可怕,就在於其市值規模在整個國家財富佔比中的份量。
一般來說,房地產由於貸款杠桿效應,其市值總規模通常是國家GDP的2-3倍,在社會總財富中佔到一半左右的份額。相對來說,股市總市值通常只有前者的五到十分之一,而債市、期貨、收藏品市場等就更少了。
更重要的是,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牽涉甚廣,其相關投資會佔到一個國家全社會固投的一半左右,不僅僅是搬磚的,還有挖煤的,造船運鐵礦石的,造傢具窗簾的,甚至國道邊服務於運輸司機的沙縣小吃,無不被一根隱形的鎖鏈緊緊扣住。
而這根鎖鏈盡頭,最重要的一環則是銀行。因為銀行貸款中,房貸的佔比通常是最大的,泡沫一旦破裂,不僅是房地產企業破產,銀行也將因為巨量壞賬而深陷其中。當銀行出現問題,那麼所有的人都將逃不脫這噩夢的纏繞。
1929年的大蕭條中,10萬家企業破產,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失去工作,無數的富豪、投機者淪為乞丐。麥當勞創始人雷·克洛克,被迫做了17 年的紙杯推銷員來還債,《股票大作手回憶錄》里的主角傑西·利弗莫爾,吞槍自殺。據《光榮與夢想》記載,胡佛總統打電話給參議員波默林,任命他主持復興金融公司。在接到電話時,波默林的口袋裡只有九角八分錢,而且在他前往宣誓就職的路上,就有十個叫花子跟他要錢。
嚴重的房地產危機、股市危機、銀行業危機,最終演化為社會危機、軍事危機,席捲全球。
1990年代日本失去的十年中,日本全國住宅地價下跌了一半,商業用地價格下跌了七成,而跌幅最巨大的則是泡沫最嚴重的東京都地區。
迅速蔓延的危機,推倒了東京協和信用社、宇宙信用社、北海道拓殖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山一證券等180多家金融機構。
1990 年 6-12 月,僅證券業就裁減了 14000多人。1992年,失業人口高達80-100萬人,失業率直線飆升。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無數家庭淪為負資產階層,而最嚴重的印尼,則陷入了政府倒台,社會騷亂,種族屠殺等的一系列動盪之中。
2009年的美國次貸風暴,甚至席捲到歐洲、阿拉伯世界,引爆了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敘利亞等無數國家的內戰和政治危機。
我們將向何處
回顧歷史,十次危機九次地產,在一開始,通常都來自技術革命、產業轉移等帶來的經濟繁榮,然後在社會財富的增長過程中,喚醒買房的剛性需求。接著,房價開始漲,投資屬性凸顯,越來越多精明的投資者入局。
漲的時間越長,人們越堅信「房價永遠會漲」的真理,其支持論點大致有二:
1,「政府不會允許房地產崩盤」;
2,「房價已經漲了20年,如果還要漲20年才會崩盤,那我管那麼多幹嘛?」
我們的人生經驗中,見過了太多資產價格的暴漲暴跌,商品期貨跌過,股市漲跌都好幾輪了,只有房地產,一直在經歷著慢牛。因此人們越來越願意將所有的資產投入到這看起來唯一安全的避風港中,於是推動了房價的進一步暴漲。
房價漲的越快,人們便越失去理性,生怕再也買不起房子了,於是借錢、抵押也要將首付交上,當一個痛並快樂著的有房者。這個階段中,房價租售比越來越高,就像股市一樣,平均市盈率不斷抬升,全社會都陷入了狂熱之中。
但房價是否一定會崩盤呢?
如果讀完上面的這些現象描述,你一定會覺得今天的中國和他們太像了,幾乎每一個問題和徵象都已出現。崩盤,或許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讀的歷史還不夠深。
我們再讀一次歷史, 刪繁就簡。
1997年的東南亞,工業化剛剛進入青春期,因為在與中國的資源競爭中敗北而盈利惡化,危機加深,再加上索羅斯的攻擊,國家儲備枯竭導致流動性短缺,意外崩盤;
1929年的美國和1991年的日本,都已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城市化完成,工業化結束,需求停滯,再遇上加息、加稅等一系列的政策疊加,最終泡沫刺破。
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呢?
1、對於小國來說,競爭形勢復雜,命運由天不由我。就像小盤股,波動會很劇烈,崩盤說來就來。
比如香港,70年代以來的半個世紀中,房地產周期每十幾年左右輪回一次,1973年石油危機後房價下跌40%,1981年中英談判之後房價暴跌60%,1998年的金融危機中又跌了70%,2016年的這一輪旅遊業寒流中,房價半年時間已經下挫20%。
房地產崩盤就像過家家,什麼樣的世面沒見過。
2、對於大國來說,競爭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結局則完全不同。就像大藍籌,穩定性要好得多。
特別是對於全球第一第二的大國來說,在追趕先進的過程中由於市場規模、潛力等各種資源都是最佳的,競爭力強大,因此通常能夠獲得持續的「轉型優先權」。
比如中國,雖然有著這樣與那樣的諸多問題,但是環顧全球,與同樣經濟發展水平的金磚國家相比,無疑是最強的,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GDP又仍然較低,因此仍然可以享有技術轉移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紅利」。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這使得中國仍然是所有發展中國家裡轉型前景和潛力最好的。這就確保了中國有極大的機會走出轉型陷阱,全產業的平均收益率不會跌到負數。於是房價,高高在上的房價,就得到了支撐,雖泡沫而仍不至於破裂。
事實上,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階段,只是1970年代中期的日本。1974年的能源危機過後,日本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轉型低迷,匯率貶值。但是此後,隨著轉型的成功,產業競爭力提升之後,企業利潤大漲,社會財富劇增,房價的泡沫就得到了緩解,繼續維持著又漲了十幾年。
3、在如今這個市道環境下,超過一半的行業都在蕭條,政府不可能加息。在中國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面前,也不可能有哪個對沖基金敢飛蛾撲火。
這就是中國與美日東南亞崩盤時的重要區別。由此我們可以相信, 這泡泡,大概數年之內還看不到破裂的可能性。
4、對於大國來說, 房價的崩盤通常來自其國家走向世界巔峰之後。
1929年的美國,1990年的日本,都已經是當時世界大國中最發達的一員,產業競爭力強大,看似無堅不摧。但危機往往就此而孕育。
因為這個時候的社會生產力提升將不再能夠依靠「轉移」來獲得,於是增速逐漸停滯,再也無力追上膨脹的泡沫,在慣性作用下將泡沫吹向了無窮大。
1929年的美國,1990年的日本,房價泡沫事實上遠遠比今天的中國更加誇張。對比一下就知道了,1990年的日本,光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全美國的地價,1920年代後期的美國,邁阿密市7.5萬人口中就有2.5萬名地產中介,兩千多家地產公司。
承認吧,今天的中國房價,雖然泡沫,但就整體而言,顯然還達不到美日當年的高度。以美日當年的泡沫程度來說,北上深的房價,對應的或許將是紐約房價的兩倍。
就是這么瘋狂的不可思議,就像6000點的A股,2000年的納斯達克,消滅10元股,市盈率千倍萬倍,雞犬升天。
之所以會達到這樣的瘋狂狀態,因為大國盛世,信心膨脹到了極點,股市、樓市、幾乎所有的資產市場都在漲,更加容易讓所有人都陷入迷失狀態之中。
只有極盛,才會狂妄,才會將危機推向萬劫不復,任何人都無法阻擋。與他們相比,中國目前的這點泡沫,仍然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C. 匯率崩潰,房價會跌嗎
那麼,回顧日本保匯率模式和俄羅斯保房價模式,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
一是里子比面子重要。
保匯率和保房價,無非是面子和里子的問題。保匯率的話,在國際市場贏得了面子;保房價的話,對內需來說保住了里子。
在貿易爭端不斷加劇的國際環境下,面子已經不太值錢,所以保房價的意義要明顯高於保匯率。
二是保匯率的負面影響是經濟崩盤,保房價的負面影響是通脹走高。
保匯率的話,緊縮政策最終會刺破資產價格泡沫,那麼後續引發的經濟衰退就很恐怖,可能需要長達數十年的時間來恢復元氣。
保房價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小,影響是通脹會走高,因為貨幣貶值後進口商品更貴了。
三是大幅貶值對普通居民影響較小。
匯率大幅貶值,對產業來說,依賴進口原材料的行業受損,但依賴出口的行業受益。因為貨幣貶值,更有利於出口。
對居民來說,頂多每年一次的出國旅遊需要積攢更多的人民幣。
如果是房價出現暴跌,那對普通人會有非常大的影響,甚至有房貸的人會選擇違約。
D. 匯率跟房價有什麼關系
實際匯率與房地產價格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但並沒有因果關系。實際匯率是經濟結構的重要變數,它體現了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相對比價。實際匯率升值往往對應著服務業價格的上漲,實際匯率貶值則對應著服務業價格的下跌。房地產行業是中國經濟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匯率升值和房價上漲有時會同時發生,但這種相關關系只能說明人民幣匯率和房價共同取決於相對勞動生產率等基本面因素,並不意味人民幣匯率能夠影響房價。
(4)匯率崩盤和房價崩盤擴展閱讀:
人民幣匯率與利率的相關性:
人民幣貶值的原因
1.美元正處在加息周期,美元匯率持續走高,相對於人民幣就會貶值
2.美國持續升高的基準利率與中國持續的低利率之間的利差會導致美元從中國流出。
3.國內不斷的釋放流動性,會導致人民幣計價的資產發生貶值,這些資產既包括中國人的資產,也包括外國人的,外國人不希望看到不斷增加的流動性使自己的資產縮水,所以就會選擇以美元的形式離開中國,從而導致人民幣貶值。
4.不斷加強的貿易戰,會打擊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的信心,從來打擊對人民幣的信心,導致人民幣貶值。
以上幾個因素人民幣持續貶值,如果人民幣貶值破七以後會帶來更大的貶值壓力。要想阻止人民幣貶值,就需要在國內進行加息操作或動用外匯儲備買入人民幣。所以人民幣的利率是人民幣匯率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不進行加息,會帶來人民幣匯率更大的貶值壓力,但是房價不會下跌。人民幣利率如果加息,就會減輕人民幣貶值壓力,但是對房價造成很大的打擊。房價就會下跌。這就是通常大家說的,到底是保房價還是保匯率。其實是由中間的利率決定的
E. 經濟學者張堯浠;中國的匯率如果崩盤,會有什麼後果
匯率崩盤即是人民幣崩潰,也就是經濟硬著陸。對於目前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崩盤的後果是無法用文字來描述的。會引爆中國的債務危機,銀行業的危機,參照1949年國民黨政府貨幣崩潰時,物價飛漲、幣值日跌,貨幣逐漸喪失了價值儲藏和交換媒介職能。
人們拿到紙幣後就象拿了燙手山芋盡快扔掉。企業在核算成本、利潤時紛紛改用米、金、銀、外匯等為單位,支付工資採用米、生活指數或者外匯。大宗交易如買賣房屋、地產、機器等,都以黃金計價。
目前的人民幣崩盤將會引發世界性的貨幣崩潰,所有的外匯儲備喪失殆盡,世界金融體系也差不多崩潰,之後世界性的債務危機隨之發生,債務體系瓦解,與此相關的金融體系也必然崩潰;再者世界貿易受到不可逆影響,不少東南亞國家和俄羅斯已經使用人民幣離岸結算,一旦人民幣崩潰,貿易體系瓦解等;股市,實體經濟,樓市等等的就不用說了,這種情況也太可能發生。
F. 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房價 匯率 物價等如何變化走勢
破滅之後是怎麼個狀態呢?對老百姓的生活有哪方面的影響?比如物價,房價,就像剛倒出來的啤酒,泡沫的形狀大小是區分啤酒好壞的標志。泡沫經濟是脆弱的
G.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跌到多少房價會降
從這里可以看出在某些條件下人民幣匯率和房價還會形成負相關關系,其實這些都是在先決條件下才成立,人民幣匯率只會影響房價的賬面價值,而這個賬面價值是用美元計價,跟房價的關系不大
H. 房價不崩盤貨幣貶值的俄羅斯窮得驚人
1、之前知乎上有大量的問題,說的是,人民幣貶值,可能導致房地產價格下降甚至崩盤,因為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降,熱錢外流等各種原因。
2、最近瘋傳的日本模式和俄羅斯模式,保匯率和包房價之爭中,說如果保房價,也就保不了匯率,即匯率貶值,房價就可以保住,不至於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