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英國人民公投結果是離開歐盟呢 卡梅倫首相辭職 這些對英鎊的匯率,英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40多年,英國人為什麼執著於退歐
每一個學過高中地理或政治的中國人,都知道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也是歐盟的成員國之一,不過大部分英國人可不是這么想的。歐盟委員會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的數據告訴我們,從1992年開始,「歐洲人」的身份就是歐盟國家裡大部分人的共識(51%-63%之間徘徊),2015年卻只有35%的英國人願意承認自己或多或少算是個歐洲人。
在歐盟國家,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歐盟,但是英國人對歐盟格外地缺乏好感。歐洲晴雨表的民調做了幾十年,不管是問到「歐盟成員國身份是好事還是壞事」或者是「對歐盟的印象」,英國人幾乎總是要比其他國家的人更不待見歐盟。當2011年最後一次被問及「作為成員國,本國是否從歐盟中獲益」時,歐盟國家平均有52%的人認為有所獲益,英國這一數字只有可憐的35%。
上述枯燥的民調數字,反映的是英國幾十年如一日的懷疑歐盟情緒——也就是疑歐主義(Euroscepticism)。疑歐主義哪裡都有,只是英國獨樹一幟。為什麼英國要在6月23日舉行退歐公投?一句「英國首相卡梅倫兌現上次競選的承諾」,肯定不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而了解英國的疑歐主義,就能理解英國退歐公投究竟是怎樣由生米煮成了熟飯。
從一開始,英國對融入歐洲就沒什麼興趣。
絕大多數國家,當初決定加入歐盟或者其前身,都是出於清晰而長遠的理由。法國和德國等6國於1951年創建歐洲煤鋼共同體,是為了消除恐懼,讓歐洲大國之間再無戰事;6國中弱小的比利時,則希望自己有更大的話語權;1980年代西班牙、葡萄牙還有希臘因為擔心重返右翼獨裁,才要加入歐洲共同體;對於新近的東歐國家,如波蘭、匈牙利和愛沙尼亞,歐盟成員國身份是免遭俄羅斯欺凌的屏障,也是後共產主義時代新生活的開始。
但是從一開始,英國就對歐洲一體化作壁上觀。1946年,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瑞士蘇黎世發表了戰後演講,他不僅呼籲法國和德國和解,還呼籲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雖然這么說,丘吉爾並沒有把英國考慮在內。1944年諾曼底登陸前夜,丘吉爾與法國將軍戴高樂(de Gaulle)爭論道,如果英國必須在歐洲和大海中做出選擇,「她總是會選擇大海」。
20世紀前半葉歐洲大陸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災難,相比起來,英國從1783年就沒有輸過一場重大戰爭,從1066年就沒有被征服過,二戰對英國來說更多的是榮耀,而不是恐懼。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英國的反應都十分冷淡,英國甚至只派出了二流的貿易官員前去觀察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訂。
直到1961年時任英國首相、保守黨人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被歐洲經濟共同體優異的經濟表現所打動,才開始尋求加入。1950-1971年,西歐12個經濟體GDP年增長4.7%,即使是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也不能阻擋日趨一體化的歐洲享受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也就是說,英國最初尋求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基於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是分析成本與收益之後得出的理性結果,而不是像別的國家那樣感性地追求一個「更緊密的聯盟」。
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後,感覺自己處處受排擠而且格格不入。
英國把自己同歐洲的關系視為一場交易,等到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並入歐洲共同體,以及等到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時,英國發現自己和歐洲之間實在是有些「同床異夢」。現在英國疑歐派的許多立場,其實就是40多年前英國人抱怨的回響。當時的歐共體盛行區域性貿易保護主義,對歐洲大陸外的世界漠不關心,這和英國的經濟自由主義理念不符。歐共體採取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以及預算攤派政策,為此英國每年都要支付一筆錢用於其他成員國的農業及漁業補貼,以至於英國年年都是歐共體的預算凈貢獻國,不少人直呼「上當受騙」。
付出很多,收益很少,英國自然對歐盟及其前身產生了更多的不滿和敵意。1975年,英國舉行退出歐共體的公投,如果不是時任英國首相、工黨人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與歐共體進行重新談判,引入預算修正等機制,就不會有高達67%的英國人選擇留在歐共體。至於人盡皆知的英國首相、保守黨人撒切爾夫人,在整個1980年代都繼續致力於削減英國天文數字般的「攤派」費,堅持「把我們的錢要回來」,英國最終得以享受歐共體預算攤派的一部分折扣與補償。
除了經濟利益上的考量,許多英國人至始至終都在懷疑,加入歐洲共同體/歐盟會使英國國家主權遭到侵蝕。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議會主權原則,也就是議會擁有至高無上的立法權力,1972年英國為加入歐洲共同體而引入的《歐洲共同體法案》(European Communities Act)卻規定,歐洲法律凌駕於各成員國國內法律之上。盡管如此,撒切爾夫人還是在1975年為公投留在歐共體搖旗吶喊,她覺得每個大國都不得不讓渡一部分主權權利,以創造更有效率的政治單位。
正當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派政府為建立一個歐共體單一市場而努力時,法國、西德、義大利等國卻想對歐共體進行改革。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也將注意力放在了歐共體機構改革上,撒切爾夫人於是怒發沖冠地在比利時布魯日發表了1988年的著名演講,表示英國希望看到主權國家之間自願聯合的歐洲,而不是像美國那樣聯邦主義的歐洲。她不願意看到英國被一個位於布魯塞爾的超國家組織所遙遙支配。可惜撒切爾夫人孤掌難鳴,英國註定是歐共體(以及未來的歐盟)一個尷尬的成員國。
歐盟的確需要痛改前非,但如今的退歐派大多是自相矛盾的空想家。
英國天生對歐洲政治一體化不感興趣,根深蒂固的疑歐主義很大程度上註定了英國不會加入歐元區、申根協定。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促成了歐盟的成立,但由保守黨人約翰·梅傑(John Major)領導的英國政府卻堅持要求在加入《馬約》規定的單一貨幣體系——歐元區問題上有選擇權。1997年,工黨人托尼·布萊爾就任英國首相,繼續讓英國待在歐元區外,而2010年上台的保守黨人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乾脆解散了布萊爾時期建立的加入歐元籌備小組。時至今日英國都沒有加入歐元區。
事實證明,1980-1990年代英國的疑歐派們是正確的。那時候的挺歐派都是十足的空想家,他們天真地幻想一個沒有邊界的歐洲、有著單一貨幣體系的歐洲,會神奇地進化成「歐洲合眾國」,就像50年前丘吉爾設想的那樣。疑歐派們指出了只有貨幣統一,而沒有財政統一的結構只能導致災難。歐元區長期相對英國的高通貨膨脹、高失業、低經濟增長,以及著名的歐債危機就是對歐元說不的最有力理由。
不過歐盟不再是20年前的歐盟,歐洲更不是二戰剛結束時的歐洲,獨一無二英式疑歐主義,如今也延伸到了移民等議題上。遺憾的是,今天的那些退歐派,反過來卻成了空想家。許多信奉自由市場的退歐派,給出了自相矛盾的退歐理由。
英國保守黨成員、歐洲議會議員丹尼爾·漢納(Daniel Hannan)炙手可熱的退歐文章里認為,英國退出歐洲,可以將英國從一個由布魯塞爾官僚運行的不民主超國家組織中解放出來,盡情享受歐洲自由貿易區的好處。但是現實情況是,一個非歐盟國家,只能有限地接入歐盟單一市場。你拒絕歐盟的規制,你就得接受英國對歐盟出口下滑的經濟現實。要想保證退歐後英國經濟最大程度不受損害,你就得乖乖接受歐盟的規制,那這和留歐又有什麼區別?
退歐派另外一個重要論據是退出歐盟就不用再向歐盟其他國家「進貢」,根據英國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數據,2014/2015英國繳納的預算攤派費僅為公共開支的1.2%。這同時讓退歐派的主戰場——主權讓渡問題黯然失色,因為多虧了保守黨和工黨政府一如既往地不加入歐元區,才使得英國保留了貨幣政策的主權。英國盡可能保留了最大的主權,而讓渡了小部分主權給了歐盟、北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換取更大的回報。難怪縱使歐盟有千百種不如意,許多長期堅持疑歐主義卻頭腦清醒的英國人,這次的表態都驚人一致:「我是一個疑歐派,但是我不支持退歐。」
——網易上這么說的
❷ 英國當時脫離歐洲貨幣機制後為什麼立馬匯率會崩潰
英國脫歐是經過他們全民公投的,
他們匯率怎麼就會崩潰呢?
根本就沒有這種事,好嗎?
❸ 英國當年為什麼一定要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從而造成英鎊被狙擊
環球外匯溫馨建議:可以網路下《索羅斯狙擊英鎊》 文章中描述的很清楚,
❹ 索羅斯是如何在1992年狙擊英鎊的過程中獲利的呢請講得詳細點,謝謝~~
1990年索羅斯觀察到英國採取了加入新的西歐貨幣體系——即匯兌機制——的決定性的一步。他認為英國此舉是一個失誤。英國的經濟本來不強大,加入匯兌機制,將使英國幾乎同西歐最強大的經濟力量——統一的新德國——聯系在一起。
這種聯系,有利有弊,而英國將完全依賴德國。作為這個區域中的經濟最強國,德國將有權決定何種經濟措施對其他西歐國家有利。索羅斯認為,此舉最終將證明對英國來說是致命的。
因為英國可能想要在其貨幣政策上向前邁進一步,而它又沒有這種能力。於是,將不得不使其政策同佔主導地位的德國的貨幣政策相聯系。
正如索羅斯所預言的那樣,1992年西歐遭受了金融危機。包括大英帝國在內的許多經濟體系出現滑坡。英國企圖降低其利率。
然而,德國人因為其國內原因不願意降低利率:他們深深懼怕通貨膨脹會再次出現在德國。20年代的恐懼,他們至今記憶猶新,正是那場通貨膨脹導致德國的經濟走向崩潰。
如果德國不降低其利率,其他歐洲國家也不會降低。這樣做會使它們陷入削弱其貨幣的危險境地之中。而且貨幣一旦削弱。只會使袖手旁觀的國家漁翁得利。
所以,英國正陷入窘境。
它的經濟情況很槽糕,英鎊面臨日益升值的壓力。英國力圖改善其經濟情況,但這樣做的話,它就必須讓英鎊貶值,使其出口更有利。
依據匯兌機制的條款,英國被迫保持1英鎊兌換2.95德國馬克的比率。
1992年夏季過後,英國政府堅持要在這次風暴中求得生存——將不貶值英鎊,不脫離匯兌機制。反正,他們會混過去的。
喬治•索羅斯認為這實屬一派胡言。
他更了解情況。他知道英國經濟已處於何種可怕的境地。他們不可能繼續保持匯兌機制。他們不得不棄船而逃。
9月中旬,危機開始了。
謠言四起,說義大利人要讓里拉貶值。於是紐約的經紀人蜂擁著拋售手中的里拉。9月13日,星期六,義大利里拉貶值,但只是下降了7%,仍在匯兌機制條款所規定的限度內。
認為歐洲中央銀行將承諾使其貨幣保持在匯兌機制限度的投資者,因為此舉賭注大賺了一筆。認為匯兌機制聯盟的國家會超出條款限度而不下賭注的,看起來似乎很糟糕。
但如果義大利人如其所言使里拉貶值,可能還會有第二次浪潮……可能這次該要開始拋售先令了。
一時間,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投資者和公司紛紛對西歐諸國政府決意讓匯兌機制決定兌換率,大失所望。現在,他們急於想使那些被削弱的各種貨幣脫手,包括先令在內。隨著9月15日的過去,喬治•索羅斯關於英國會使英鎊脫離匯兌機制的信心在日漸增加。
斯但萊•德魯肯米勒認為時機已成熟,應該下賭注對付先令。他將想法說給索羅斯聽。索羅斯開了綠燈,甚至讓他賭下一筆比預想要大得多的賭注。
於是,斯但萊•德魯肯米勒遵照索羅斯的囑咐,拋售了價值100億美元的先令。
索羅斯看來非常自信,動身去了第五大道他的寓所。那晚他睡得很香甜。
次日清晨7時,索羅斯住所的電話響了起來。那是斯但萊•德魯肯米勒打來的,告訴他一切順利。當索羅斯人睡之時,他已獲得9.58億美元的利潤。在這場匯兌機制危機中,索羅斯獲利的總值接近則億美元。
英國人稱9月15日一他們被迫將英鎊從匯兌機制抽出的那天——為「黑色的星期三」。
而索羅斯則稱它做「白色的星期三」。
正是這個賭注,認為英國將會使英鎊貶值而賭入100億美元這一舉動,使得索羅斯聞名於世。
❺ 試述歐洲貨幣體系歷史背景,主要內容,英國為什麼要退出歐盟
一、歐洲貨幣體系歷史背景,主要內容:
(1)固定匯率制在70年代初解體後,整個西方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便處於一種學會如何適應浮動匯率制的狀態中,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國家更是如此。浮動匯率使歐洲聯合進程中又冒出一個貨幣問題。
(2)對歐共體國家來說,歐洲貨幣體系首先是一個政治考慮,它是歐洲全面聯合的一個組成部分。只要歐洲聯合的進程不放棄,歐洲貨幣體系就得維持。1970年10月,歐洲共同體就提出了"沃納報告"(the Werner Report),建議共同體到1980年建立經濟和貨幣聯盟。由於這一目標要求有完全統一的中央銀行和純自由的資本流動,這一報告的設想並不現實。歐共體因而在1972年4月提出了貨幣匯率"蛇形浮動"的設想,即把歐共體成員國貨幣匯率的浮動限制在一個范圍內,就像蛇在一管道內爬行一樣,超出這個范圍,中央銀行就得不斷進行干預。這便是歐洲貨幣體系的早期設想。以後隨著歐洲聯合的目標越來越高,歐洲統一貨幣的問題就變成一個很現實的政治和經濟問題。根據1999年歐洲大聯合的設想,歐洲貨幣體系要不斷縮小和固定成員國之間的貨幣匯率,以至到1999年,能達到歐洲貨幣同盟的最終目標,歐共體只有一種貨幣和一個統一的中央銀行。
(3)對於歐共體來說,實行歐洲貨幣體系當然還有更多的經濟原因。首先,歐洲的現代史經常使許多歐洲人對匯率的大動盪所觸發的經濟災難記憶猶新。在本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世界經濟蕭條曾觸發工業國家靠貨幣貶值來擴大出口的貿易戰。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為,當年的這種貿易戰擾亂了國際經濟和貿易活動,導致了當年歐洲民主的崩潰,使法西斯上台。有鑒於此,二次大戰後西方建立了固定匯率制。
(4)歐共體本身的存在使它的成員國更需要貨幣匯率的穩定。歐共體並不是一個經濟和貿易對外十分開放的實體,進口在90年代初占歐共體國內生產總值的10%略多,與美國和日本的差距並不很大,所以歐洲貨幣與美元或日元的匯率波動並不是歐共體經常憂慮的問題。但是,歐共體內部卻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實體,相互之間基本上沒有關稅壁壘,成員國之間的外貿額都占國內生產總值很高的比重,有的甚至高達70%。因而,任何匯率上的大波動都會直接影響到歐共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經濟發展。歐共體對匯率大幅度波動的憂慮實際上從歐共體一成立就產生了。歐共體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而共同的農業市場首先就得依靠穩定的匯率才能維持。因為法國的穀物和德國的穀物並沒有什麼區別,而穀物價格在歐共體國家也應該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匯率的變化勢必造成價格變化,使糧食貿易在歐共體內部受到干擾。
(5)對歐共體的各個成員國來說,加入歐洲貨幣體系也各有自己的考慮。對德國而言,歐洲貨幣體系可以保護德國的外貿競爭力。德國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它的出口不僅數量最大,而且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因此,德國馬克一直有升值的壓力。歐洲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穩定了德國的貿易條件。根據對德國貿易統計資料的分析,德國的外貿競爭力在歐洲貨幣體系建立後,已明顯地比以前穩定。
(6)對其他國家如法國來說,參加歐洲貨幣體系有助於穩定國內的物價。從70年代開始,法國、義大利、英國等一直受到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本國貨幣也就受到貶值的壓力。而德國馬克堅挺,德國中央銀行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一直有很高的信譽。歐洲貨幣體系是把這些國家的貨幣匯率相互間固定住。因此,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對法國等來說,就意味著能從德國的反通貨膨脹政策中借"信譽",即德國中央銀行會致力於維持低通貨膨脹的政策,而法國等則致力於維持本國貨幣如法郎與馬克的匯率,那麼,法國等的通貨膨脹壓力就會受到抑制,本國工資增長就不致於太快。
二、退出歐盟的原因:
(1)英國退歐的種子早在加入歐盟時就已埋下,其根源在於流淌在英國人血液中的主權意識。英國曾經日不落帝國榮耀加身,日不落帝國夢碎但余念猶存,對歐盟保持政治獨立、牢牢控制主權是其不忘大英帝國初心之體現。
(2)無奈英國在逐漸衰落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使其不得不面對現實。為求經濟繁榮的「實用主義」思想萌芽,促使其調整對歐政策並在1961年申請加入歐盟。法國總統戴高樂稱其為美國用來打入歐共體的「特洛伊木馬」。
(3)退歐的導火索:歐債危機的持續發酵使歐盟愈發認識到,只有歐元區實行統一的財政政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實行統一的社會政策,歐元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在這一理念推動下,歐洲大陸經濟體要求加強歐洲政治聯盟的呼聲增強,而其正是英國一貫反對的。
❻ 為什麼英國得因為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遷就德國維系高利率,而不是德國遷就
為什麼英國的因為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遷就德國維系高利率而不是德國遷就?因為英國是歐洲歐盟的一個經濟體,他是必須要遷就德國的。
❼ 為什麼英國不用歐元
首先,英國政界難以達成共識。工黨政府傾向於盡早加入歐元區,但反對黨———保守黨堅決反對加入歐元區;
其次,歐元正式流通並沒改變英國人不喜歡歐元的態度。在歐元正式流通後進行的第一次民意調查表明,只有21%的人認為英國應該加入歐元區,而73%的英國人反對加入,反對者所佔的比例比過去所進行過的任何調查都來得大;
第三,雖然在利率、通貨膨脹率及經濟增長速度方面,英國與歐元區國家相差不大,但是在財政政策上雙方仍存在較大差異。歐元區實行的財政政策趨緊,而英國工黨傾向赤字財政,顯然與歐元區的財政政策不符。
另外,從經濟角度來看,歐元區的年通貨膨脹率較高,主要國家德國和義大利的經濟持續放緩。相比之下,英國整個經濟運行良好,失業率和通脹率保持較低水平。歐元區完善內部市場動作較緩慢、養老金制度改革艱難等,也都成為英國國內反對加入歐元區的理由。
❽ 英國當年為什麼一定要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從而造成英鎊被狙擊
題主這個問題,才是問到了點子上的好問題。
大家都在說SOROS如何英明神武,狙擊了英鎊,但狙擊英鎊的前提是英國政府寧願花巨大代價去維持本身已經被高估的英鎊價值而不願意主動退出歐洲匯率體系,主動貶值貨幣。
應對SOROS狙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退出貨幣體系,但是英國卻沒有採用。
❾ 英國是否退出歐盟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摘要】2016年6月24日,英國公投最終結果宣布退出歐盟,這一結果必將對英國、歐盟甚至全球的經濟造成重大沖擊。本文從英國退出歐盟的原因入手,分析英國退歐成本,並探析短期內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態勢,以及中長期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的負溢出效應。
【關鍵詞】英國 退歐 全球經濟 影響
2016年6月23日,在全世界的矚目下,英國就是否繼續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次日公布的結果超出廣泛預期:51.89%的投票者支持英國退出歐盟,這也預示著英國將啟動脫離歐盟的按鈕。英國作為歐盟貢獻率最高、最有影響力的成員國之一,其退歐決定必將引起全球的普遍關注。
一、英國退出歐盟的原因
英國加入歐盟40多年來,與歐盟的關系一直比較微妙,脫歐的情愫始終存在,其中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國際關系等多方面原因。就經濟成本方面來看:
(一)直接財政成本
高昂的直接財政成本是英國退出歐盟的首要原因。2015年,據歐洲委員統計,歐盟預算合計1450億歐元,英國的貢獻率佔比高達12.57%,約182.3億歐元,僅次於德國(21.36%)及法國(15.72%)。更讓英國感到不滿的是,在經歷了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重創後,一些歐盟成員國的貢獻度顯著降低,歐盟應對危機的舉措好比拿著英國納稅人的錢去拯救「問題國家」。因此節約向
❿ 92年英國人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是怎麼回事
英國當時處於一種經濟疲軟期,英鎊在是被被高估的,
德國央行當時為防止出現的通脹,開始加息
歐洲匯率機制實行聯合浮動匯率,對外實行浮動匯率,成員內部實行固定匯率,
英國不具有維持英鎊的足夠儲備,如果想要保持英國和德國的固定匯率,英國必須同德國利率政策保持一致,德國堅持不肯採用低利率
英國唯一的途徑是提高利率,但如此無力保證經濟政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權衡之後,最終結果英鎊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