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通貨緊縮去杠桿

通貨緊縮去杠桿

發布時間:2021-10-12 05:28:44

『壹』 通脹去杠桿還是通縮去杠桿

一般都是通脹的時候去杠桿,這樣可以減少經濟泡沫,然後通縮的時候加杠桿刺激經濟發展。美國當年就是乘著經濟危機的時候去杠桿的,剔除泡沫,然後QE,保證經濟周期健康發展。(敝人鄙見,僅供參考!)

『貳』 如何緩解去杠桿引發的信用緊縮:別老想放水,該減稅

從宏觀上看,一個國家陷入流動性陷阱主要有三個特點:(1)整個宏觀經濟陷入嚴重的蕭條之中,需求嚴重不足,居民個人自發性投資和消費大為減少,失業情況嚴重,單憑市場的調節顯得力不從心。(2)名義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為零,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杠桿作用失效,只能依靠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支出、減稅等手段來擺脫蕭條。(3)貨幣需求利率彈性趨向無限大,指的是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人們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變得很大,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的時候,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沒有辦法改變市場現狀,與此同時,往往還會出現通貨緊縮。 我認為,這種接連在一起的兩次蕭條,應屬於同一周期里的經濟現象。從2007年到現在,擴張期月份累計已達73個月,如果截止到2008年底來看這個時間段,月份總數則會達到85個月。這意味著我們面臨的大蕭條可能將不僅僅是一次大規模的蕭條,也不是一個很短的蕭條周期就能解決問題的。在這個蕭條期過後,很有可能再次出現一個稍微和緩些的蕭條期。如果放在一個整體來看,這兩次蕭條的時間將會延長到非常長的時間,這當然也是我們為什麼說會出現一個「危機10年」的原因之一。

『叄』 通貨緊縮的案例告訴給我一個

1997年10月份,全國零售物價指數首次出現負增長(-0.4%),以後持續6個月保持這一趨勢。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到1999年7月,我國物價已經連續22個月下降,物價不振,商品積壓嚴重,而且到2001年初這種現象還沒完全消失,這在建國的歷史中也沒有出現過的。按經濟學的解釋,這是典型的通貨緊縮。

(3)通貨緊縮去杠桿擴展閱讀:

通貨緊縮產生原因

盡管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發生通貨緊縮的具體原因各不相同,但從國內外經濟學家對通貨緊縮的理論分析中,仍可概括出引起通貨緊縮的一般原因:

1、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

2、經濟周期的變化

3、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

4、新技術的採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5、金融體系效率的降低

6、體制和制度因素

7、匯率制度的缺陷

『肆』 民營企業頻現債務違約中國如何實現「良好的去杠桿」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在《關於去杠桿化的深入理解》(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一文中,將去杠桿過程分成了「糟糕的通貨緊縮去杠桿」「良好的去杠桿」「糟糕的通貨膨脹去杠桿」三個類別。而所謂良好的去杠桿是指貨幣增加供給,以緩解因債務減少及緊縮形成的通縮壓力,形成正增長,負債/收入比率下降,名義GDP增長率超過名義利率。
達利歐發現,有些國家去杠桿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社會劇變,甚至引發戰爭,有些則能通過有序的調整,經濟恢復到生產與消費的平衡狀態。而好的去杠桿能平衡好債務減記、緊縮政策、財富轉移和債務貨幣化的關系。

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直言,如果不改變營商環境,不做其他要素市場的改革,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只是一個口號。
去杠桿進入新階段,最佳的圖景是中國能夠通過「和諧去杠桿」,不僅將經濟恢復到平衡狀態,還能推動生產率持續增長,實現「美好生活」。「結構性去杠桿」的提出讓整個去杠桿的路徑更為清晰,然而相應的配套改革卻是缺位的,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民間資本將有可能在未來有進一步收縮的風險,經濟活力也會黯然失色。

內容來源:鳳凰網

『伍』 如何應對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治理
(一)寬松的貨幣政策
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從而刺激總需求。
(二)寬松的財政政策
擴大財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還可以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
(三)結構性調整
對由於某些行業的產品或某個層次的商品生產絕對過剩引發的通貨緊縮,一般採用結構性調整的手段,即減少過剩部門或行業的產量,鼓勵新興部門或行業發展。
(四)改變預期

政府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增加公眾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信心。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適當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中下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以增加消費需求。
(六)惡性緊縮模型

國家綜合物價指數,只發行與國民數量相當的貨幣,後果貨幣無限升值,如戰國時齊刀幣,王莽篡漢時發行的法幣。

『陸』 中國會出現通縮嗎

擾攘了中國經濟2年多的通脹風險正逐步的消逝而去。 不過,通脹威脅過後,通縮的憂慮卻悄然襲至。CPI大幅放緩,而另一邊的PPI更是連跌5個月。PPI不斷的下滑,代表著內地製造業境況十分疲弱,原材料需求大減,同時反映企業的投資氣氛薄弱。事實上,中國經濟放緩的事實已在不少經濟數據中反映出來,而製造業提振不起,首推的便是產能過剩的問題。 理論上,一個經濟體一旦出現產能過剩,只要通過經濟放緩,減少產出便能逐步消耗存貨,令生產重回升軌。中國在過去十多年共出現三次大規模的產能過剩,第一次是1998年到2001年,第二次是2003年到2006年,而今次則為第三次。前兩次有驚無險的化解,其一歐美經濟增長當時仍十分強勁,外需動能十足,第二是其時中國的投資氣氛十分暢旺,新的投資能快速消化早前過剩的產能。可是,今次的情況或許有所不同,且看,今番產能過剩由2009年開始,但是至今日,問題不但解決不了,而且當中的麻煩卻越來越大。歸究原因則由外圍所引起,歐美經濟疲弱,外需動力逐步消失,而且歐美經濟所遇的為結構性的問題,斷非一年半載便能解決得了的事,中國出口長期萎縮,產能與消耗立時對應不上。於是,中央政府立時實施4萬億元刺激方向,把產能及投資應用在基建之上,當中的資本大部份由地方政府的負債承擔。可是近年發覺,當中不少項目的經濟回報卻是出其的低,短期內難以償還債務。因此,這方面的投資變得不可持續。同時,這一波的刺激方案,卻導致20多個行業,如鋼鐵、水泥、多晶矽的產能出現嚴重過剩。反之,地方政府的負債卻是變得十分繁重。 本來,中央政府意欲以內需取替出口及投資,以圖消耗過剩的產能,可是,隨著中央大力調控房地產市場,房價下跌,加上銀行在地方政府、民企借貸等壞帳浮面,信貸收縮,令民間的消費意欲不升反跌,故此欲以內需消化多餘產能的算盤,恐怕難以打響。 或許,不少投資者想到,現時通脹放緩,中央政府能以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市場的消費意欲。可是,隨著出口及投資失靈,內需又接不上去的時候,實體經濟的需求便難免會下跌,即使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多餘的流動性也只會刺激市場的炒賣氣氛,而非流入實體經濟,同時更會誘使銀行的壞帳繼續滾存。結果,大舉放寬信貸,或許只是有害無利之舉。另一邊廂,美國正經歷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受災的范圍不斷擴大,農產品價格正蠢蠢欲動,這樣或會為中國通脹放緩的情況帶來阻礙。綜合上述的原因,筆者認為,中央在放寬貨幣政策的立場上,或許會比想像來得保守。 暫時看來, 內地在這一輪周期中釋放的過剩產能應該難以被快速消化,預期國內企業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去庫存及去杠桿化的時期。或許在未來CPI的數字上未必會出現通縮,但實體經濟出現通縮的風險,卻是不容忽視。

『柒』 PPI連續31月負增長 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了嗎

應對中國經濟斷層線的風險,關鍵是要推進改革,加速結構轉型。按照剛剛去世的制度經濟學家科斯的話,就是要通過「邊緣革命把企業家和市場帶回中國」。所謂「邊緣革命」,就是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引入市場化的力量。再引用周其仁教授的話,改革是有成本的,重要的一項成本,就是「如何發展市場經濟來節約權力高度集中的國家超級公司極其高昂的組織成本」。既然如此,我們要十分關注改革和結構調整如何避開和跨越中國經濟的斷層線,如何從斷層線的角度來建立一套改革成本和政策效果的評價框架。建立如下的風險監測框架(圖1):圖1的上方是實體經濟的各個驅動因素,圖上看,相關驅動力因素拉動經濟下行的勢頭明顯。下方則代表了社會融資膨脹的力量,相關因素有信貸、信託和委託貸款、票據融資、企業債券發行等。中間表示的是中國經濟斷層線所面臨的承壓。圖1的示例集中反映了融資和實體經濟的相互作用。但通過稍微的變化,我們也可以在圖1兩側的「改革」和「結構轉換」的標記內注入政策變數,從而可以適用於分析去杠桿、去產能及結構改革對斷層線的考驗。因此,對於觀察中國經濟未來風險,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框架。

閱讀全文

與通貨緊縮去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
中國msci的股票 瀏覽:59
遼寧遠東集團董事長 瀏覽:869
醫院股份合作可行性報告 瀏覽: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匯率 瀏覽:321
回租融資租賃 瀏覽:9
美國摩根銀行的外匯平台 瀏覽:282
固定匯率接標價法 瀏覽:920
安利傭金分配製度比較 瀏覽:470
杠桿閱讀術的意思 瀏覽:620
外匯mt4紅色代表賺錢嗎 瀏覽:912
三峽銀行近期理財產品 瀏覽:547
2014年12月港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633
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自查報告 瀏覽:185
鋼材買賣個人傭金合同範本 瀏覽:882
87年黃金價格 瀏覽:440
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外管理辦法 瀏覽:429
企業融資網湖北 瀏覽:392
2017萬達集團最新新聞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