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營杠桿系數究竟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越小越好,為了反映經營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經營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
經營風險
的高低,必須要測算
經營杠桿系數
。一般而言,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對經營杠桿利益的影響越強,經營風險也越大。
財務杠桿系數大小與財務風險大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財務杠桿系數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主要取決於企業具體的生產經營狀況、對財務風險承受力以及發展潛力。
(1)息稅前利潤越小經營杠桿效應越大擴展閱讀
公式的推導:
經營杠桿系數=(銷售收入-
變動成本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
)
其中,由於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即為息稅前利潤(EBIT),因此又有: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EBIT+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EBIT=(EBIT+F)/EBIT=M/(M-F)
為了反映經營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經營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經營風險的高低,必須要測算經營杠桿系數。一般而言,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對經營杠桿利益的影響越強,經營風險也越大。
⑵ 息稅前利潤
實際上, 在任何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產銷量的增加雖然不會改變固定成本的總額,但會降低單位固定成本,從而提高單位利潤,使息稅前利潤的增長率大於產銷量的增長率,這種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率變動大於產銷量變動率的杠桿效應,稱為經營杠桿.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銷售量的變動率.產銷業務量增加時,息稅前利潤將以經營杠桿系數倍的幅度增加,同樣產銷量減少時,息稅前利潤也會以經營杠桿系數倍的幅度減少。如果,企業的息稅前利潤E=(p-b)×X-A,其中p表示售價,b表示單位變動成本,X表示銷售量,A表示固定成本。通過公式推導可知,經營杠桿系數=(△E/E)/(△X/X)=[(E1-E)/E]/(△X/X)
=[(p-b)×X]/E=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基期銷售單價-基期單位變動成本)×基期產銷量(基期銷售單價-基期單位變動成本)×基期產銷量-基期固定成本。
影響經營杠桿系數的因素包括產品銷售數量,產品銷售價格,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總額等.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就越大.
經過分析,餃子館的成本總額中客觀上總存在一部分固定成本,如定額稅、房租、折舊費、市場管理費和衛生費、人員的固定工資等,它們不隨著產品生產銷量的增減而增減,在企業既定的生產經營規模範圍內基本保持不變;同時客觀上必然也存在著變動成本,如生產銷售餃子所耗用的麵粉、菜、肉、調料、衛生筷、煤、電等費用,隨著產銷量的變化而基本相應呈正比例變化,但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基本不變。
⑶ 財務管理題,求解答
營業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固定成本)/息稅前利潤=(80+32)/80=1.4
負債利息=200*40%*12%=9.6萬元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80/(80-9.6)=1.136
聯合杠桿系數=1.4*1.136=1.59
公式的推導:
經營杠桿系數=(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其中,由於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即為息稅前利潤(EBIT),因此又有: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EBIT+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EBIT=(EBIT+F)/EBIT=M/(M-F)
為了反映經營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經營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經營風險的高低,必須要測算經營杠桿系數。一般而言,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對經營杠桿利益的影響越強,經營風險也越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經營杠桿系數
⑷ 如果息稅前利潤為負值,財務杠桿和經營杠桿有意義嗎
如果息稅前利潤為負數的話你可以看出經營風險過大,邊際收益率低或者單位固定成本較高,負數越大經營風險就越大,正常情況下經營杠桿等於1+固定成本/EBIT
⑸ 什麼是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或者: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主要用來計算的,比如: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
(5)息稅前利潤越小經營杠桿效應越大擴展閱讀
根據經營杠桿系數的定義公式推導如下: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產銷量增長率;所以,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經營杠桿系數*產銷量增長率;當單價一定時,產銷量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所以,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經營杠桿系數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
息稅前利潤保障比率即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現金流量=(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支出)/利息費用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⑹ 為什麼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總額/基期息稅前利潤
經營杠桿系數的推導過程如下:
EBIT是息稅前利潤,△是變動額,P是價格,V是單位變動成本,F是固定成本,M是邊際貢獻。
基期息稅前利潤:EBIT=(P-V)Q-F
預計息稅前利潤:EBIT1 =(P-V)Q1-F
二者相減為:△EBIT=(P-V)△Q
經營杠桿系數:DOL=(△EBIT/EBIT)/(△Q/Q)
=((P-V)△Q/EBIT)/(△Q/Q)
=(P-V)Q/EBIT
=M/EBIT
則,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6)息稅前利潤越小經營杠桿效應越大擴展閱讀:
定義計算公式為DOL=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EBIT/EBIT)/(△Q/Q),△EBIT是息稅前利潤變動額,△Q為產銷量變動值。
公式的推導:
經營杠桿系數=(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其中,由於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即為息稅前利潤(EBIT),因此又有: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EBIT+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EBIT=(EBIT+F)/EBIT=M/(M-F)
為了反映經營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經營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經營風險的高低,必須要測算經營杠桿系數。一般而言,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對經營杠桿利益的影響越強,經營風險也越大。
演化規則:
1.在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經營杠桿系數說明了銷售額增長(或減少)所引起的營業利潤增長(或減少)的幅度;
2.在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銷售額越大,經營杠桿系數越小,經營風險也就越小;反之,銷售額越小,經營杠桿系數越大,經營風險也就越大。
3.在銷售額處於盈虧臨界點前的階段,經營杠桿系數隨銷售額的增加而遞增:在銷售額處於盈虧臨界點後的階段,經營杠桿系數隨銷售額的增加而遞減:當銷售額達到盈虧臨界點時,經營杠桿系數趨近於無窮大,此時經營風險趨近於無窮大;
4.在銷售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影響經營杠桿的因素主要是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金額。固定成本或變動成本加大都會引起經營杠桿系數增加。
這些研究結果說明,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公司應採取多種方式增加銷售額,這樣利潤就會以經營杠桿系數的倍數增加,從而贏得「正杠桿利益」。否則,一旦銷售額減少時,利潤會下降的更快,形成「負杠桿利益」。
⑺ 為什麼增加息稅前利潤,財務杠桿作用越弱。沒有負債是不是就沒有財務杠桿作用
這里是假定存在利息的。
財務杠桿系數=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固定資本成本)=1/(1-固定資本成本/基期息稅前利潤)
當固定資本成本不變的時候,息稅前利潤和財務杠桿系數成反向變動(在分母上),即息稅前利潤越高時,1/(1-固定資本成本/基期息稅前利潤)越小,即財務杠桿系數越小。
⑻ 有關於經營杠桿的問題 為什麼經營杠桿里,息稅前利潤的增長(下降)率大於產銷量的增長(下降)率 求解釋
是因為固定成本的原因,是為固定,即不隨產銷量變動。在保本點邊際貢獻剛好抵補固定成本;假定產銷量從保本點開始變動,增加或減少的邊際貢獻額即為息稅前利潤的增加或減少數。但在計算變動率時,產銷量的變動率以保本點為基數,EBIT的變動率是以0為基數。換一個說法:計算變動率時採用的分子是相等的,但分母是一大一小的,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數值反而小。
⑼ 為什麼在資本結構不變的前提下,EBIT值越大,DFL的值就越小.
資本結構不變,代表財務利息不變。由公式DFL=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支出)可知,
資本結構不變的前提下,EBIT值越大,DFL的值就越小。說明,資本結構不變前提下,息稅前利潤越大,財務杠桿作用越小,財務風險也就越小。
⑽ 營業杠桿系數和息稅前利潤有什麼關系從哪兒能體現出來
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在於產銷量變動率的杠桿效應,稱為經營杠桿
(定義公式)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
(簡化公式)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