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一政治的匯率問題 有關概念 希望大家說下 最好能舉些例子說明
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使用外匯必須了解匯率,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的匯率升高,反之,則說明外幣的匯率跌落。
如2007年8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基準價為756.91,2008年4月18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基準價為698.36.
100美元換得的人民幣減少了,說明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上升了。
㈡ 一道高中政治題 關於匯率的
根據本題的答案計算:
1.勞動生產率提高50%,在其他條件同樣的情況下,生產成本下降50%,以人民幣標價的商品價格應該下降50%;以美元標價應該為:21.6/(1+50%)/7.2=2美元
2.人民幣升值20%,應該是對於國際匯率來說,人民幣升值了,用外幣兌換本幣減少20%,為了保持利潤,提高標價.原標價21.6元,人民幣升值後變為21.6/(1+50%)*(1+20%),以美元標價:21.6/(1+50%)*(1+20%)/7.2
3.美元貶值20%,美元總體在國際市場貶值20%,單位美元兌換到的人民幣數量減少20%,,以美元標價的商品應該升值20%.(除1-20%)
標價:21.6/(1+50%)*(1+20%)/7.2/(1-20%)=3
㈢ 急要高中政治計算題!(有關匯率,社必時和個別勞動時間的)十分感謝!!
高考《經濟生活》計算題歸類解析及啟示
縱觀近幾年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以及全國高考地方試卷政治學科試題都普遍涉及計算題,在考查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掌握的同時也考查了學生更強的綜合運用各方面知識的能力,應該說這是一種命題趨勢,廣大師生務必引起高度關注。下面我們來看看今年高考中政治學科的計算題。
(一)關於流通中實際所需貨幣量(紙幣發行量)或紙幣購買力的計算
例1:如果在一年裡全社會用現金支付的銷售商品總量為5000億件,平均價格水平為8元,在這一年裡貨幣平均周轉5次。那麼,這一年裡貨幣發行量應為 億元。如果這一年實際發行了16000億元紙幣,這時的1元錢相當於 元,這會引起 。
A.8000 0.5 通貨膨脹 B.4000 0.25 購買力降低
C.16000 2 紙幣升值 D.2000 3 購買力提高
【解析】根據流通中實際所需貨幣量的計算公式:流通中實際所需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次數,可知,這一年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為:(5000×8)/5=8000(億元),而這一年實際發行紙幣為16000億元,為實際所需貨幣量的2倍,所以會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此時1元錢的購買力只相當於8000/16000=0.5(元)。
(二)關於貨幣升值(貶值)或匯率升降的計算題
例題2:在國際外匯市場,2007年7月份,美元對換日元的比率為100美元=14000日元,到了2008年1月,匯率是100日元=0.909美元。這就是說( )
①日元升值了②美元升值了 ③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下降了④美元對日元的匯率下降了
A.① ③ B.② ③ C.① ④ D.② ④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將題中等式:100美元=14000日元,折算成:100日元=0.714美元,由此看出:2008年1月與此2007年7月相比,100日元換得的美元更多了,即意味著美元貶值,日元升值,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提高了,美元對日元的匯率降低了。
例3:(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天津卷26)天津「泥人張」彩塑形神畢肖、栩栩如生,被譽為民族藝術的奇葩,深受中外人士喜愛。如果該商品以人民幣表示的出口價格上漲5%,其它條件不變,美元貶值後該商品以美元標價為( )
A.上漲不足5% B.上漲5%以上 C.下降不足5% D.下降5%以上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匯率的有關知識。美元貶值後,即我國人民幣匯率上升,意味著等量的人民幣將會換得更多的美元,以人民幣表示的出口價格上漲5%,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用美元來表示其價格,則上漲在5%以上。此題正確答案為B。或者這樣理解:人民幣比美元可以表示為 X:Y=(1+5%)X:(1+5%)Y 美元貶值後意味著數量X的人民幣換得的美元在數量Y以上,數量(1+5%)X的人民幣換得美元在數量(1+5%)Y以上,即在美元貶值後,增加5%的人民幣意味著增加5%以上的美元。
例4:(全國高考文科綜合重慶卷)我國某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按10美元/件的價格售出100萬件某商品,該企業生產該商品的成本為人民幣14元/件。假設結算當日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人民幣7元,則該企業可以獲得利潤為人民幣( )
A、1400萬元 B、5600萬元 C、7000萬元 D、9800萬元
【解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了外匯匯率、企業的經濟效益等知識點。首先,結合匯率知識算出用人民幣表示的每件商品價格為10×7=70,其次算出該企業的生產總值為70×100萬=7000萬,最後減去成本就是利潤,7000萬—14×100萬=5600萬。
(三)關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計算
例5:(全國高考海南政治卷第1卷第2題)假設某國生產M商品的企業只有甲乙兩家。2007年甲企業的產量為10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6小時;乙企業的產量為8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10小時。如果2008年甲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2008年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 )
A.5小時 B.7小時 C.7.5小時 D.8小時
【解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了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含義的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從題中可知生產M商品的甲乙兩家企業都是在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要求出2008年單位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要求出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下生產單位商品M的勞動時間。首先要計算出甲乙兩家企業2008年生產M商品的數量和,10×(1+20%)+8=20萬件。並計算出2008年兩企業生產所有商品所耗費的總時間 6÷(1+20%)×12萬+10×8萬=140萬小時。最後就可算出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140萬÷20萬=7小時。
(四)關於價值量的計算
例6:(補充題)生產同樣一個茶杯,甲耗費3小時勞動時間,乙耗費2小時勞動時間,丙耗費1小時勞動時間,則三人生產出來的茶杯的價值量( )
A.同樣大 B.甲比乙大,乙比丙大
C.丙比乙大,乙比甲大 D.甲、乙、丙之間不能比較
(五)關於恩格爾系數的計算
例7:(2008廣東卷9)甲省和乙省的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3%和36.1%,這表明( )
A.從收入水平來看,甲省城鎮居民略高於乙省城鎮居民
B.從收入水平來看,乙省城鎮居民略高於甲省城鎮居民
C.從生活水平來看,甲省城鎮居民略高於乙省城鎮居民
D.從生活水平來看,乙省城鎮居民略高於甲省城鎮居民
【解析】國際上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恩格爾系數就越小。
例8:(補充題)2006年上海市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狀況為:交通、通訊、教育及醫療佔33.4%;衣著及家庭用品佔14.0%;食品佔37.2%;其他佔15.4%。該市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是多少?
(六)關於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的計算
例9:(07年全國卷)假定生產一件甲商品的社會要勞動時間為2小時,價值為40 元。如果生產者A生產該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為1小時,A在4小時內生產的使用價值總量、生產出的商品的交換價值總量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分別是( )
A.2 80 40 B.2 40 20 C .4 80 20 D.4 160 40
【解析】該題考查考生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的理解,對商品價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的關系的理解,涉及價值總量、交換價值總量和使用價值總量的認識。可以分三步解決:第一步,先求出勞動生產率提高後4小時所生產的商品總數。根據題意可知,生產者A在4小時內生產的商品數量為4件,即使用價值總量為4。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價值總量,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題目中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而社會勞動生產率未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未變,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仍為40元,價值總量應該為4×40=160元。第三步求出交換價值總量。商品價值總量160元,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商品的交換價值總量也因該是160元。
例10:(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Ι)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20%(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知識點,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及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幣值的大小與商品價格的高低成反比。本題把數學知識與政治經濟學知識做了有機的結合。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這是今年高考中考生認為比較難的一道選擇題。下面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方法一: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白「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時,單位商品價值量為15÷(1+50%)=10(元)。其次,貨幣貶值20%,意味著等量貨幣只具有了原來80%的購買力,故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20%(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10÷(1-20%)=12.5。方法二:運用數學方法進行計算,假設2007年該國在單位時間內能夠生產x件商品,價格為15元。現在,由於生產該種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那麼,單位時間內該國能夠生產(1+50%)x件商品,假設每件M商品價格為y元。又因為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所以15X=(1+50%)xy,從而得出:y=10(元),即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後、貨幣貶值前,該國一單位M商品的價格為10元,由於現在該國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即2008年1元的實際購買力只相當於2007年的0.8元,注意此時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在10元的基礎上增加20%。假設在貨幣貶值前,一單位M商品的價格10元只相當於貶值後的N元,那麼用比例關系表示,可以看出,1:0.8=N:10(注意等式前後的比例相等)通過計算,得出:N=12.5(元)。
例11:(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北京卷)2006年、某商品價值為1元。2007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5%,其它條件不變,該商品的價值是( )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此題相對於全國卷Ι和四川卷要容易的多。此題考查價值總額,單位商品價值量,及其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把1元看成1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25%,即商品數量為1+25%,價值總量依然為1元,則單位商品價值量為1元÷(1+25%)=0.80元。
例12:(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四川卷)假設某國2007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單位商品的價格為10元,M商品的價值總額和價格總額均為100億元。如果2008年從事M商品生產的勞動者數量增加10%,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它條件不變,則2008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和價格總額分別為( )
A.100億元和110億元 B.110億元和110億元
C.110億元和121億元 D.121億元和121億元
【解析】此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有: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價值總額的關系,價格和價值的關系。如果把2007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100億元看成一個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其它條件不變,2008年勞動者數量增加10%,即為M商品的使用價值量增加10%,使用價值總量為1+10%,則2008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為100億×(1+10%)=110億元。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M商品的價值總額不變,但M商品數量增加10%,即現在的數量為1+10%。把110億元看成1單位商品價格總額,則1+10%個單位的M商品的價格總額為110億×(1+10%)=121億元。即M商品在2008年的價值總額=100億×(1+10%)=110億;價格總額=100×(1+10%)×(1+10%)=121億。
例13:(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寧夏卷)某國2007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價值總額為100億元。如果2008年從事M商品生產的勞動者數量增加10%,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它條件不變,則2008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為( )
A.110億元 B.120億元 C.130億元 D.132億元
(七)關於存款(債券)利息或銀行利潤的計算題
例14:某居民將2萬元人民幣存入銀行,存期為1年,年利率為2.25%,到期扣除利息稅(稅率為5%)後可得到利息為( )元。
A、20360 B、 427.5 C 、360 D、450
【解析】解答此題,可根據公式:稅後利息=本金×利率×(1—利息稅率)=20000×2.25%×(1—5%)=427.5(元)。
例15:某商業銀行在2007年吸收存款2000萬元,發放貸款1500元,那一年銀行存、貸款利率分別是3%和8%,其中各種開支50萬元。請問該銀行2000年利潤是多少?
(八)關於分配方式的計算題
例16:某員工在外資企業工作,年薪5萬元;利用業余時間在民營企業兼職,年薪2萬元;購買股票,年終分得紅利1萬元;出租住房,年收入2萬元。該員工一年的勞動收入為 。
A、10萬元 B、9萬元 C、8萬元 D、7萬元
【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把握「勞動收入」,即通過付出勞動而取得的收入。試題中,只有年薪才是勞動收入,即5+2=7(萬元)。紅利收入和出租住房的收入都是非勞動收入,不合題意。
例17:某公有制企業職工劉國慶每月工資800元,獎金200元,投入10000元作為企業的股份,每年可得股息2400元,同時劉國慶以技術入股,每年可得股息12000元。劉國慶臨街還有門面2間,每月要得租金600元。請問劉國慶每月的按勞分配收入是多少?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是多少?
(九)關於個人所得稅的計算題
例18:如果某員工月工資為6000元,那麼他每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 。
A、300元 B、440元 C、475元 D、600元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1
不超過500元的部分
5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註: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2000元後的余額)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算出該員工的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為:6000—2000=4000(元);其次,根據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分段進行計算,得出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500×5%=25(元),1500×10%=150(元),2000×15%=300(元),25+150+300=475(元)。
(十)關於股票價格的計算題
例19:某股票的上市流通盤為2000萬股,當預期股息為0.4元時,股票的市場價格為20元。如果銀行利息率提高1倍,當預期股息為0.6元時,該股票的市場價格是( )
A、15元 B、20元 C、30元 D、40元
【解析】解答此題需三步:首先,明確股票價格計算公式:股票價格=預期股息/銀行利息率;其次,根據公式算出銀行利息率,即銀行利息率=預期股息/股票價格=0.4/20=2%;再次,根據公式算出股票價格,即股票價格=預期股息/銀行利息率=0.6/(2%+2%)=15(元)。
通過對高考計算題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更加註重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這是歷年高考政治試題命制過程中比較穩定的方面;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更加突出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考查,考查學生對學科基本理論的理解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綜合運用和調動各方面知識的能力,這便是當前高考試題最容易求新求變的方面。在高考中政治學科以計算題形式出現的試題,作為一種趨勢將長期貫徹,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高考政治中出現的計算題就是考察學生對最基本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我們在平常的學習或復習中要強調這方面的練習,復習中要進行強化訓練。
㈣ 高中政治 匯率的知識不懂
美元兌換人民幣的比率就是1美元能換多少人民幣,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就是1人民幣換多少美元。這兩個匯率是倒數。1美元=6.4267人民幣元1人民幣元=0.1556美元
㈤ 高中政治題:匯率A對B貶值,C對B升值,那麼A對C貶值么
那是一定的。
㈥ 高中政治<匯率概念>問題
美元外匯匯率是100單位美元換外幣
人民幣外匯匯率是100單位人民幣換外幣
㈦ 高中政治匯率怎麼確定分子和分母
確定基數,搞清匯率表示方式,分清幣值的升與貶。
舉例,人民幣兌美元,美元兌人民幣,表示方式,都是單位外幣=若幹人民幣。
人民幣升值,等式右邊不變,左邊乘以(1+百分比);人民幣貶值,左邊乘以(1-百分比)
美元升貶值,左邊不變,右邊乘以(1加減百分比)。
㈧ 關於高中政治的人民幣中間匯率,人民幣匯率那些搞混了
(1)關於外匯匯率
匯率可以理解為價格,匯率上升則價格上升。
在匯率的表示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單位外幣摺合成多少本幣來表示,為直接標價法,如中國100美元=637.35人民幣,這種方法下匯率上升的含義是單位外幣摺合成本幣數增加了,即本幣貶值了;另一種為單位本幣摺合多少外幣來表示,稱為間接標價法,這種表示方法下,外匯匯率上升是指本幣升值了。
國際上極大多數國家用直接標價法,因此沒有特別說明,直接標價為默認標價,匯率上升為本幣貶值。一般所說的匯率是指單位外幣兌換人民幣。
(2)從專業的角度,「人民幣對(兌)美元匯率」與「美元對(兌)人民幣匯率」是不同的,前者是單位人民幣摺合美元數,後者是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中國來說,前者為間接標價,後者為直接標價。但是由於直接標價的默認表示,在非專業性的表達中,兩者的含義變成了一樣,均是以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