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啤酒開瓶器運用了杠桿原理 那它的動力點 支點 阻力點各是哪裡
動力點在握把處,動力的方向是斜向上,如圖所示:紅線標識
(1)啤酒桿杠桿圖擴展閱讀
杠桿原理: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
阿基米德曾講:「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找不到那麼長和堅固的杠桿,也找不到那個立足點和支點。所以撬動地球只是阿基米德的一個假想。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其中公式這樣寫:支點到受力點距離(力矩) * 受力 = 支點到施力點距離(力臂)* 施力,這樣就是一個杠桿。
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力臂 > 力矩);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
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使用杠桿時,如果杠桿靜止不動或繞支點勻速轉動,那麼杠桿就處於平衡狀態。
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變為F1/F2=L2/L1杠桿的平衡不僅與動力和阻力有關,還與力的作用點及力的作用方向有關。
假如動力臂為阻力臂的n倍,則動力大小為阻力的1/n"大頭沉"
動力臂越長越省力,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
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用它來稱量。例如:天平
許多情況下,杠桿是傾斜靜止的,這是因為杠桿受到幾個平衡力的作用
B. 啤酒扳手是什麼杠桿
A、啤酒扳手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是省力杠桿.
B、天平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等於阻力臂,是等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C、掃帚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費力杠桿;
D、釣魚竿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費力杠桿.
故選A.
C. 起啤酒蓋時的杠桿示意圖、幫忙畫一下
D. 求各種杠桿示意圖
abc是省力杠桿↗D是費力杠桿費力杠桿動力臂小於阻力臂
E. 瓶起子杠桿示意圖
【分析】 用起子撬瓶蓋時,人握住起子向上用力。起子與瓶蓋左側的接觸處是支點,人對起子的力是動力,瓶蓋對起子的力是阻力,根據力臂的定義,可從支點分別向動力和阻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可得二力的力臂,如圖所示。 1、 支點O、動力 、動力臂 、阻力 及阻力臂 的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點評】 有的同學未使用過瓶起子(又稱開瓶器),可能會認為起子與瓶蓋右側的接觸處是支點,人握住起子向下用力。這是錯誤的。最好實際體會一下。
F. 啤酒板是費力杠桿還是省力杠桿
A、鑷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A錯誤;
B、天平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等於阻力臂,是等臂杠桿,故B錯誤;
C、啤酒板子使用時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是省力杠桿,故C正確;
D、筷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D錯誤.
故選C.
G. 釣魚竿的杠桿示意圖
基本來和魚竿的方向一致,自畫一個杠桿,沿釣魚繩的方向垂直向下畫一段阻力,支點在魚竿的末端(假定用左手支撐),稍向上拉釣魚竿的右手處就是動力作用點,力的方向沿手臂斜向上。
之後,過支點、並且垂直於力的作用線分別畫出兩個力臂就完了。
H. 杠桿示意圖
用網路搜
畫出如圖所示漁民扳魚網的杠桿示意圖
就能找到
(圖不能復制到這上,sorry)
I. 開啟瓶蓋的杠桿示意圖
在使用瓶起時,支點在最前端,而AB的支點搞錯,所以錯誤;
動力F 1 方向向上,而阻力F 2 方向向下,所以C錯誤、D正確.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