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高爾夫揮桿從上桿頂點到擊球點過程的動作原理
揮桿動作的全部內容包括桿後擺或後擺桿--上揮桿--揮桿頂點--下揮桿--沖擊取--順勢動作--結束動作幾大部分。
(1)後擺桿
是指將桿頭從擊球准備時的狀態開始向球的後上方擺動的動作,從開始啟動到進入屈腕動作為止。後擺桿是上揮桿的起始部分。
使左臂與球桿成為一個整體,不要屈腕屈肘,保持兩臂與肩構成的三角形,左肩和左手與球桿形成一體,以左肩依次帶動臂、手、球桿,將球桿桿頭慢慢向球的飛行方向正後方引擺三十厘米左右。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保持桿面始終正對球的飛行方向。
(2)上揮桿
從揮桿動作的整體來看,後擺桿和上揮桿之間並沒有區間界限,也沒有任何停頓,後擺桿是上揮桿的起始,上揮桿是後擺桿的延續,甚至可以說後擺桿就是上揮桿的一部分。繼後擺桿之後,繼續保持肩與兩臂構成的三角形,以桿頭帶動兩臂及左肩向右轉動,在兩手到達右腰部高度時,左臂如同向右上方伸出一樣繼續上舉。左腋夾住,右臂的上臂基本保持固定,右腋夾住,肘部隨左臂的上舉徐徐彎曲。左肩繼續在左臂的帶動下向右轉動,同時帶動左腰和左髖也向右扭轉。在上體和髖的轉動作用下,左腿向內旋扭,左膝內扣,大腿內惻肌肉被拉緊。右腿在扭轉力的作用下,仍然保持內扣,維持兩膝間的距離,以阻抗右腿也被迫向右扭轉的趨勢,所以右腿如同彈簧般被充分扭轉壓緊。右足內側承擔大部分體重,其餘部分由左足前腳掌內側承擔。在上揮桿過程中,頭頸部與脊柱保持一體,可以假定身體扭轉運動的中心軸即是從頭頂部穿過頸、背、腰,最後到達骶尾部的。兩眼注視球,頭頸部固定,保持正直,不要有任何左右搖擺或扭轉,左肩最終迴旋至下頦的下方。
在揮桿過程中,左臂要一直要保持擊球准備時的狀態,肘部不要彎曲,手腕要伸直。如果肘部彎曲,就會使揮桿的幅度變小,這樣而且很可能導致左肩轉動不足,使擊球的沖擊力減小;手腕若不伸直,會影響揮桿的軌跡,從而造成各種各樣的失誤球。屈肘屈腕是一般初學者最容易出現的錯誤,需要特別注意。
(3)揮桿頂點
因為揮桿動作很快,上揮桿和下揮桿兩個動作之間沒有明顯的時間劃分,它們的轉換只是在一瞬間完成的,我們就把兩者轉換的瞬間視為揮桿頂點。
在上揮桿要完成時,左手的手腕保持正直,向拇指方向屈曲,拇指跟部處形成皺折,拇指的指腹頂住球桿握柄,中指、無名指、小指緊握球桿,左手手背朝向前上方,手背背面與前臂面在統一平面上,手腕無向掌側或背側的屈曲。左肘內側稍朝上,右肘微向內扭,左右兩腋均輕輕夾住。左肩內轉九十度,位於下頦處,指向球的右側。腰部向右扭轉,右膝保持稍向內扣,左膝向右膝靠近,左踵略提起,體重要由右足內惻支掌,完成揮桿頂點。
(4)下揮桿
下揮桿可以簡言之為因上揮桿而向右迴旋的身體的"發條"向左還原的動作。上揮桿的啟動順序為桿頭、臂、肩、腰、膝,而下揮桿時則恰好相反,即從下半身開始啟動,帶動腰、肩、臂、桿進入下揮運動。
以在上揮桿時提起的左足跟著地動作為開端,左膝固定住,左腿用力支撐,構成一堵能夠耐受強力沖擊的牆壁,使下肢被迫扭壓緊的彈性動量和積極用力的力量向上體轉移。腰部做向擊球准備時的狀態復原的扭轉。左肩也在下肢及腰部的工作作用下,自然向左轉動,帶動在上揮桿時被拉伸的左臂作為杠桿向下拉引球桿,在揮桿頂點時被迫向拇指側彎曲的左手腕角度更加縮小,桿頭仍然被留在上面,但身體運動的力量被迫積聚,等待著沖擊球瞬間的爆發,身體重量逐漸向左側移動,兩手拉引球桿至腰部的高度,腰部如同牆壁頂住身體工作的重量,保持身體的安定。在下揮桿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身體的左半身領先,首先是由左下肢啟動,並固定支撐,然後右半身在左半身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轉動,一定不要在開始下揮桿時就過於主動地使用右臂。
(5)沖擊球
沖擊球的動作實際上可以說是下揮桿動作的一部分。在兩肩轉動到與球的飛行線基本平行的瞬間,左手拉引球桿至腰部的高度,此時下揮桿時積蓄的力量集中於手腕向拇指的屈曲上,在這股強大的凝聚力及下揮桿的慣性力的作用下,兩臂繼續向擊球准備時的狀態做還原運動,桿頭也以極快的速度開始下落。恰好在兩臂位置到達擊球准備時的姿勢時,球桿的桿頭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沖擊力到達揮桿軌跡的最低點--球的位置,飛快地從球的位置正直掃過,將球擊出。在下揮桿過程中逐漸朝向前方的左手手背在沖擊球的瞬間朝向目標方向,然後在下一瞬間隨著兩肩的轉動向左後方向轉換,而右手背側由擊球是朝向目標反向轉為朝向右前上方,身體重量集中於左腿,頭部保持固定不變動,眼晴注視球的位置。
② 高爾夫揮桿原理是什麼
完美的狀態其實就是最適合自己的狀態。腹肌為軸心,背肌為動力,臂力為最終發力;必須配有強壯的下肢作為底盤。以全身協調為最終目的。無竹筒效應為佳。
③ 高爾夫球桿是省力杠桿嗎
高爾夫球桿不是省力杠桿,而是費力杠桿。
高爾夫球桿雙手握桿的位置為支點,從手握的地方到高爾夫球桿上端這一段較短的距離為動力臂,從手握的地方到高爾夫球桿末較遠的距離為阻力臂。
根據杠桿原理,阻力臂長度大於動力臂,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越短費力越大,所以高爾夫球桿為費力杠桿。
類似的如釣魚竿、鑷子、筷子等,也都是費力杠桿。
(3)高爾夫下桿的杠桿原理擴展閱讀:
1、費力杠桿
特點:費力,省距離動力臂比阻力臂短,動力比阻力大,可以把它叫做費力杠桿。公式:L1×F1=L2×F2時,L1<L2,則F1>F2
好處:費力杠桿並非真正「費力」,而是節省動力移動的距離。這樣在移動很小的情況下,可以使另一段的距離移動很多,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也就是說:雖然費力,但是動力移動距離比阻力移動距離小,省了距離。
2、省力杠桿:動力臂大於阻力臂,平衡時動力小於阻力。雖然省力,但是費了距離。生活中開瓶器、榨汁器、胡桃鉗……這種杠桿動力點一定比重力點距離支點近,所以永遠是省力的。
④ 高爾夫球場的標准桿是怎樣算出來的
我們知道高爾夫球場是由十八個洞組成,這十八洞按長短來分,有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都是根據標准桿設定的。所謂的標准桿就是球員根據設計應當完成的桿數。那麼這中間有短洞、中洞和長洞。短洞是標准桿為三桿的洞;也就是說,你打三桿,就應該從發球區上通過三桿擊球入洞。依次類推,四桿洞、五桿洞。這就是標准桿。也就是說:短洞的標准桿是三桿;中洞的標准桿是四桿;長洞的標准桿是五桿。
Par, represents the expected number of strokes it should take to play each hole, 它通常是由兩次推桿和若干次擊球es組成。比如, 一個三桿洞,就需要球手一桿上果嶺, 然後兩個推桿two putts擊球入洞。
par,就是球員這個洞的成績打平了標准桿,如果標准桿是三桿或四桿,他就打了三桿或四桿;
birdie就是打了一隻小鳥,它是比標准桿少了一干,也就是說,如果標准桿是四桿,他用三桿就完成了這個洞。他就是打了一個birdie,就是少了一桿的意思。
eagle就是比表准桿少了兩桿的意思。距離來說,表四三完,表五四成。這樣比標准桿少兩桿,就打了一個eagle.還有一種就是,double eagle雙鷹,這是在高爾夫球場上非常罕見的一個成績。就是說比標准桿少了三桿。…只能發生在四桿或五桿洞。也叫golden eagle, Albtrass 就是信天翁,這是根據成績來定的。
bogey在英文中指妖怪,那一定是指倒霉,多用了桿數。
果嶺(putting green)是高爾夫球運動中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小山丘。球洞就在果嶺之中。
⑤ 高爾夫球中幾桿幾桿是什麼意思
高爾夫球中幾桿是打球的成績,69桿表示打了69桿完成18洞。
打多少桿是指球員上次一場球的成績,根據多少桿可以判斷水平的好壞,高爾夫的成績是桿數越少,代表成績越好。
一座國際標準的球場是18洞72桿,偶爾也會有70桿或71桿的球場。18洞標准桿評為3桿、4桿或5桿;球洞分別有4個三桿洞,10個四桿洞,4個五桿洞。
打球時常規第一盤打二洞,第四盤打五洞,第五盤打二洞,每次內外各打36盤,共打72盤,來定勝負。最終總桿數少的成績越好。
(5)高爾夫下桿的杠桿原理擴展閱讀:
高爾夫的成績,如果用總桿數來計算的話,就是指完成18個洞所用的總桿數;如果用正負桿來計算,則參照每一洞標准桿的差距來作為總成績。
比如某一洞設定的標准桿是5桿完成,如果是用了5桿進洞,即所用桿數與標准桿持平。選手比賽時用6桿完成成績記為+1桿;如果用5桿完成成績為0桿;如果用4桿完成成績記為-1桿;3桿完成的話成績為-2桿;2桿完成成績為-3桿。
如一個標准桿是72桿的18洞球場,一名選手完成全部18洞的總桿數是66桿,如果按總桿數來計算,那麼他的總成績就是66桿;如果按照正負桿來計算,那他的成績就是-6桿。
⑥ 關於高爾夫下桿發力的問題!
很多人都忘了,我們是要揮桿,而不是揮身體。高爾夫不是用身體去打球。身體在揮桿裡面的作用的確很重要。身體的姿勢、站位等很重要。但大家想一下,「力度」從哪裡來,從哪裡「發力」?每位新學員初次來上課,我要先問他們一些問題,我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准備要做什麼。「你認為揮桿中什麼很重要?」一個我特別不喜歡的答案是「轉胯(腰)要快」,「要轉胯(腰)去發力」,每次聽到這樣的回答我都很無奈。大家應該都聽過「下桿的時候要轉胯」,我需要澄清一下,身體在上下桿的時候都會轉動的。用高速攝像機錄下來的動作,可以看出胯部轉動特別快。胳膊、肩膀和球桿的動作也很快。上桿過程中,在轉動肩膀與胳膊的同時,肩膀要轉動很大,一般轉動很好的人會超過90度,或至少轉到90度。老虎伍茲會轉到120度。但同時下半身,也就是腿和胯要盡量限制上半身的轉動。不能上身轉90度下半身也轉90度。因為這樣一來,身體沒有抑制力沒有緊張感。我們需要上半身盡量轉到最大,而下半身盡量抑制住轉動。這並不是說下半身完全靜止不動,你要找到一個平衡。這位職業球員,他在上桿到頂時很難長時間保持這樣一個位置,肌肉與身體是在擰,非常緊張。這個叫扭力或抑制力。那為什麼在下桿的時候看起來身體轉的特別快啊?那是因為在上桿到頂時,我們的背部腰部等的肌肉很緊,這樣的扭力在下桿一瞬間會像彈簧一下釋放出去,所以才會看起來有明顯的快速轉胯的動作。而且在上桿時,胯部並沒有肩膀的轉動大,下桿也不會有肩膀的轉動大。下桿的時候很快轉跨並不會讓你的速度更快,它只能給你造成更多的問題我們要記住,我們是揮桿,會聽到「嗖」的一聲。我7號鐵的揮桿速度是85英里/小時,我的胳膊肯定揮不了這么快,胯也是一樣的,它轉不了那麼快。揮桿中上半身是會轉動的,但下半身是要有抑制力的。高爾夫是動作(注1)與反應動作(注2)的組合,下桿100%是上桿的反應動作,因為發生的時間很快,所以你控制不了下桿的每一個動作。力度(發力)不是從胯(腰)那裡來的,而是從下半身的抑制轉動與最大轉動上半身之間的扭力帶來的。而且很多人都忘了,完成一個揮桿動作有多快,從起桿到上桿頂端只有一秒,而下桿到觸球只有0.2秒,女士有0.3秒。即便你想控制轉胯(腰),你也無法在0.2秒內將這樣的信息傳達到。轉胯(腰)是一個反應動作,是前面動作的反應。所以不要迅速轉胯(腰),而是下半身要有力度,上半身盡量轉。注1:動作:預備姿勢與起桿動作 注2:反應動作:起桿之後的所有動作
⑦ 扛桿的原理是什麼。
杠桿的平衡公式,就表明了杠桿的原理。
F1XL1=F2XL2
F1是作用力,F2是阻力。
L1是力是力臂的長度,L2是阻力臂的長度
⑧ 高爾夫球如何上桿
高爾夫球上桿時讓球桿上至正確位置的要點:
1、肩膀轉至下巴下面,起桿時讓肩膀轉向下巴下面,左手臂、手和球桿從球處移開。
2、盡量讓球桿沿著目標線,同時盡量讓球桿沿至目標線,不要讓球桿太快往裡。
3、右腿為支柱,以右腿為支柱,轉動肩膀,左腳跟離開地面一點,以便上至頂點時大部分的重心至右腳。
4、上桿頂點,右肘部指向地面,上桿時右手臂離開身體,但在頂點時,肘部指向地面。
5、上桿頂點,桿面指向目標。在上桿至頂點時球桿指向目標線。
6、脊柱角度不變,在整個揮桿過程中,頭保持靜止,脊柱角度保持不變。
此外,業余球手使用沙坑桿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當用桿頭擊球的時候將頭部抬起。將頭部抬起並不是一個大的錯誤,但是實際上這會使左肩抬起來往外轉。
不管多麼努力,如果將頭部抬起來,那麼左肩的姿勢就不正確。當揮桿時右肩處於下頦下時,可以讓頭部跟隨其一起轉動。
這將使重心轉移到左側,幫助脊椎保持靜止,讓右肩轉向目標。當球擊走的時候,可以用右眼沿著目標線跟隨目標。
(8)高爾夫下桿的杠桿原理擴展閱讀:
高爾夫下桿擊球的幾個技巧
1、球桿位於頂點 , 准備回轉身體
上桿的頂點就像賽跑運動員在起跑槍鳴響之前做的預備姿勢,身體轉動,手臂伸展;手置於完美的位置,重心在右邊球後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像獵豹一樣往前沖。
這時胯部也蓄勢待發。上桿的頂點就像以每小時 100 英里速度旋轉的快球,剩下的就是回轉身體。
2、下桿時要保持 「L」的角度
行動受到大腦的使喚,所以從頂點將球桿摔下,身體撲向前面,腿綳得緊緊的以便擊球,這樣導致球在球道上亂滾甚至偏離球道。
這很自然,因為球桿在手裡,所以認為應該用手擊球。這過早失去「L」 的角度並使球桿偏離揮桿的平面,這樣的揮桿失去了速度;由於沒有保持「L」的角度,擊球時桿面方正的可能性很小。
好的高爾夫揮桿,下桿由下半身啟動。通過轉動左胯,讓左腳跟回到地面,將下半身轉向目標,肩膀,手臂和球桿拖至完美的擊球前的位置,「L」字保持不動,重心由右邊移至在邊,將整個身體的力量都集中在擊球上。
3、找對下桿的感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下桿感覺,下桿是由左胯轉向目標,就像左腳穩實地扎到地里,啟動下半身轉向目標,右腳蹬起,啟動下半身轉動和重心的轉移。但是所有這些感覺有一個共同點:都集中在肚臍以下。
沒有頂級球手感覺由手和手臂下桿。他們都是用身體的大肌肉來產生力量,即在肚臍與膝蓋間的部分。
⑨ 高爾夫球桿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支點在哪
費力杠桿,肩膀是支點也是動力臂所在地,阻力臂在球與桿的頭的接觸點...
⑩ 運動解剖學怎麼分析高爾夫動作,要詳細的,上桿下桿的動作分析說一下。
建議你去練習場學習一下最好,看著很簡單 但是到自己做的時候就發現根本打不起來,而且動作錯了的話全身酸痛。找教練的話建議你找一個人教就好。
要不就到網上找找視頻,圖片看一下研究一下。最好是自己去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