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幾個月的糧油價格猛漲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特別是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較大。全球糧食減產和石油價格上漲,直接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去年全球穀物產量19.85億噸,減產3300萬噸,其中小麥減產2700萬噸,全球糧食庫存降到20多年的最低點。近年來,隨著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和棕櫚油製造生物柴油增加,今年6月份,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豆期貨價格同比分別上漲53%、60%和40%。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國內期貨市場價格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已經相當緊密,價格基本與國際市場同步變動。現貨市場,除糧棉等重要農產品實行進口關稅配額管理以外,大豆等產品已沒有經濟限制性措施,因而,國際市場糧油等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必然會傳導到國內,帶動國內相關農產品價格上升。
二是國內農產品的恢復性、補償性上漲。一方面,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達到峰值後,一直在較低水平上運行,到目前仍有部分品種(如大豆等)的價格尚未達到1996年水平,然而,同期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卻在不斷上漲,致使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另一方面,隨著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收入增多,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比較收益在下降,因此,農產品價格上漲,實際上是對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和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增加收入的一種合理補償。
三是成本推動價格上漲。一方面,糧食是基礎性產品,「一糧帶百價」。糧價漲,必然帶動以糧食為原料的食品價格上漲,並推動畜禽飼料價格走高;另一方面,隨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農產品生產的物質成本在逐年提高,隨著農民外出務工、薪金標準的逐步提高,農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也在上升。因此,糧油、生豬等農產品價格上漲有成本推動的影響,部分餐飲業及糧油製成品的價格上漲也具有明顯的成本推動特點。
❷ 經濟學者張堯浠;中國的匯率如果崩盤,會有什麼後果
匯率崩盤即是人民幣崩潰,也就是經濟硬著陸。對於目前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崩盤的後果是無法用文字來描述的。會引爆中國的債務危機,銀行業的危機,參照1949年國民黨政府貨幣崩潰時,物價飛漲、幣值日跌,貨幣逐漸喪失了價值儲藏和交換媒介職能。
人們拿到紙幣後就象拿了燙手山芋盡快扔掉。企業在核算成本、利潤時紛紛改用米、金、銀、外匯等為單位,支付工資採用米、生活指數或者外匯。大宗交易如買賣房屋、地產、機器等,都以黃金計價。
目前的人民幣崩盤將會引發世界性的貨幣崩潰,所有的外匯儲備喪失殆盡,世界金融體系也差不多崩潰,之後世界性的債務危機隨之發生,債務體系瓦解,與此相關的金融體系也必然崩潰;再者世界貿易受到不可逆影響,不少東南亞國家和俄羅斯已經使用人民幣離岸結算,一旦人民幣崩潰,貿易體系瓦解等;股市,實體經濟,樓市等等的就不用說了,這種情況也太可能發生。
❸ 為什麼近期物價飛漲呀
通貨膨脹和市場規律。保值就好的辦法就是換成黃金來儲存。
❹ 國際糧食價格暴漲引發關注,這是否會影響國內的物價呢
我認為國際糧食價格暴漲肯定不會影響到國內的,顏色的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國際的糧食價格之所以會出現暴漲,是因為需求比供給要大,我們國內的糧食的供給量是非常多的,所以我們國內的糧食的價格並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的。
國際糧食價格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上漲,這對於全世界來說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情,說明有更多的人將會挨餓了,糧食價格上漲必然會導致非法交易的產生,從而會讓更多的人面臨著生活上的困境,國際上還是有很多貧窮的國家的,這些國家所受到的影響是更大的。
一、糧食價格的變化受到供給和需求的影響。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會受到供給和需求的影響的,供給和需求一旦出現不匹配的情況的話,那麼價格肯定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或者大幅度下跌的,糧食是這個社會當中最基礎的一種需求,而且是每一個人每天都需要的,如果糧食一旦出現問題的話,那麼價格肯定會出現暴漲的,到那個時候即使有再多的錢也不會買到糧食的,所以我們國家必須要堅持守住糧食充足的這條紅線,對於我們國家的長遠發展來說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雖然國際的糧食的價格對於我們國內的糧食的價格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通過這件事情我認為國內必須要有所警惕了,糧食危機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是致命的,所以我們國內必須要保持不浪費糧食的傳統美德,因為浪費糧食會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的有風險。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其實最基礎的工作就是保證糧食的產量能夠給得上國內人民的消費,在我們國家已經做到了。
❺ 多國糧食價格大幅上漲,我國的糧價也會隨之上漲嗎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現代已經越來越明顯了,這就會導致一個國家的物價出現大的波動,別的國家也可能會隨之產生變化。鑒於此,許多人看到奈及利亞、巴西、美國等許多農作物的銷售價格都在上漲後,紛紛擔憂國內的糧食價格也會隨之上揚。那麼,我國的糧食價格會不會也因此變得水漲船高呢?下面就讓小編來進行一番分析,有不合理之處大夥可以直接在文章的末尾指出來喲。
三、有關部門給出回應:大可不必擔憂價格上漲的問題。
雖然事實上我們購買大豆、玉米或雞蛋等食品時,會發現價錢比去年略高一點,不過這種漲幅基本上都是在大家可接受的范圍內。與此同時,有些人也產生“吃飯更貴”了的想法,故而他們會擔憂此後的糧食價格會不會也跟國際接軌,形成同步上漲的趨勢?按照目前國家有關部門給出的回應,我國95%以上的糧食都是能自給自足的,所以不存在糧食價格會大肆上漲的可能。
❻ 中國糧食收儲價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出現了這種國內外價格反彈的情況,已經引起了官方和民眾的關注。陳錫文表示,實際上這種現象發生沒多久。從理解的數據來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出現了。在此之前,中國的大部分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作物產品,並不比國際市場高。對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陳錫文認為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陳錫文表示,過去伊拉克戰爭時原油價格上漲到每桶150美元,最近低於每桶50美元,中間100美元的差額對運費有很大影響。與之相對應的是,2005年5月從美國墨西哥灣新奧爾良運往中國的大豆運費每噸138美元,今年5月的一噸運費僅為34美元。一噸的價格差是一百美元。他不能說,通過這種分析來說明目前中國糧食價格高於國際市場是復雜的,因此中國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會導致價格上漲。其中許多因素值得進一步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對症下葯解決問題。
❼ 今次全球性的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新華網北京4月17日電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站4月16日刊登題為《糧食危機誰之過?》的文章,分析了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的三大原因。文章摘編如下:
世界市場上最危險的趨勢是什麼?信貸危機惡化,銀行陷入困境,美元匯率暴跌,抑或是原油價格超過每桶110美元?也許用不了多久,一個新的答案便會後來者居上——不斷上漲的糧食價格。
僅過去的一個月,國際市場稻米價格就上漲超過50%。與去年同期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麥價格漲幅超過140%,稻米價格漲幅超過80%。暴漲的糧價相繼在海地、菲律賓和埃及等37個國家和地區引發抗議和騷亂。甚至在中國香港特區這樣的成熟經濟體,也出現了搶購大米的風潮。
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正在悄然襲來。世界銀行警告,全球超過一億人口面臨因糧價劇增而陷入赤貧。為保證本國市場,阿根廷、烏克蘭、印度等國政府先後推出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近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糧價上漲亦受到廣泛的關注,中國國內關於糧食問題的討論也在升溫。
令人迷惑的是,近年全球糧食產量一直溫和增長,並未出現嚴重的歉收。2007年達到創紀錄的21.3億噸。既然產量未減,目前糧價暴漲、糧食短缺的局面又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7年,被直接用作人類食物的糧食僅占當年世界糧食產量的一半不到(10.1億噸)。而在全球消除飢餓所需填補的糧食缺口僅0.5億噸,問題是剩下的糧食到哪去了?
首先,更多的糧食被用作飼料。隨著人類變得更加富裕,食物結構中肉蛋奶等副食的比重大幅上升。生長1公斤牛肉大約需要8公斤穀物飼料,1公斤雞肉大約需要2公斤穀物飼料。去年,全世界用作飼料用途的糧食達7.6億噸。
近年來,這一趨勢在亞洲和拉美的新興市場國家日益凸顯。人們以間接的方式更快地消耗糧食。在中國,糧食除飼料之外的另一大用途是釀酒,生產1公斤普通白酒大約需要糧食2-3公斤,而釀造1公斤茅台或五糧液這樣的高檔白酒則需要消耗近5公斤糧食。
第二,能源價格暴漲是造成糧食緊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農民為化肥、柴油(使用農業機械和運輸)支付更高的成本,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生物燃料技術的發展,和一些國家對生物燃料的補貼,使大批糧食被轉化為燃料,如玉米乙醇。世界銀行一份報告稱,給一輛SUV的油箱加滿生物燃料所需的糧食大約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口糧。
隨著油價暴漲,越來越多的糧食正被人類「燒掉」。2007年,全球被用作生產燃料的糧食超過1億噸。恰恰是這1億噸,打破了世界糧食市場維持多年供需平衡關系。2007年,全球糧食儲備總量已經下跌到3.09億噸,僅僅相當於54天的全球消費量,而1999年全球糧食儲備水平相當於115天的全球消費量。
第三,農產品的貿易壁壘加劇了世界范圍的糧食危機。採取限制出口或高額出口關稅的措施可以在短時間內緩解國內市場的漲價壓力,同時也加劇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矛盾,給全球糧價帶來更大波動。受害最深的便是那些需要將大部分收入用於食物消費的非洲貧窮國家。
近年來,中國盡管面臨耕地面積下降和異常天氣增多,糧食產量依然保持在5億噸左右的高水平。總體供需基本平衡,短期內出現糧食危機的風險很小。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上述推動此輪國際糧食危機的三大因素,完全適用於中國國內市場。
國內豬肉價格的上漲可以視作第一個因素的作用。玉米加工業(燃料乙醇等)擴張推動玉米價格上漲,可以視作第二個因素的作用。盡管中國的稻米和小麥基本自給自足,但大豆則大量依賴進口(超過70%)。大豆是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受國際市場影響大幅漲價,直接推動國內市場食用油價格上漲。從長期看,替代效應也會進一步推動其他農產品漲價(農民可以選擇不種小麥種大豆),國際市場的影響也會逐步顯現。
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標。穩定糧價當然不能靠提倡少吃肉。而針對後兩個因素,中國已經取消了對糧食出口的補貼,且開始徵收出口關稅。國家發改委也多次表示,對玉米乙醇項目的審批實施嚴格控制,防止糧食能源化。
❽ 為什麼美元匯率下跌會引起糧價上漲和糧荒
噢~~ 挺有意思講的`~ 美國是最的糧食輸出國,他們每年給農民N多的補貼, 他們開始的時候地價賣糧食給外國,結果導致外國的糧食依靠進口50%以上, 美國先是讓美元跌, 接著他們把自己應該出口的糧食用來做乙寸汽油,導致糧食的供大大的減少,美國有四大糧食公司 他們產生了寡頭市場 基本壟斷, 開始大抬糧價, 這個是主要原因 還有次要的 很多 比如金融期貨, 這個也是主要原因~`
前天更個網友聊天時他給我分析的
感謝(敢動你ら美女)吧
❾ 人民幣持續升值,但物價卻持續上漲,誰能說下這什麼怎麼個政策。
人民幣升值,物價怎麼變:人民幣升值→外資流入→貨幣供應增加→物價上漲。
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增加→貨幣供應增加→物價上漲。
歸根揭底人民幣升值是由貿易順差引起的。所以
第一條路徑是由人民幣升值引起的物價上漲,是支流。
第二條路徑是由貿易順差引起的物價上漲,是主流。
物價上漲的內外推手
無風不起浪。此輪波及大江南北的物價上漲,究竟由何推動?
在諸多因素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流動性過剩。錢多了東西自然會漲價。
中國目前的貨幣環境非常寬松。
據統計,2007 年6 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37.78 萬億元,同比增長17.06% ;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3.58 萬億元,同比增長20.92% 。M1 同比增速在今年2 月和6 月達到20.99% 和20.92%,為2001 年以來的新高。
M1 主要由流通中現金(M0)和企業活期存款構成。企業活期存款增加反映了經營較為活躍,對用於日常周轉的流動資金需求增加。從信貸來看,貸款增速在上半年累計增長16.48% ,為2003 年以來新高。
寬松的貨幣環境不一定是通脹發生的充分條件,但往往都是物價全面上揚的必要條件。
中國為什麼會有這么多錢呢?其中既有國際市場的外部因素,也有源自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結構性頑症。
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仍然是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由於國內投機尚有空間,再加上部門壟斷,國有資源對外資的吸引力很大,權錢交易泛濫成災,造成投資熱和購買熱,比如對地產的追求和開發商的惡毒抄作。2008中國作為奧運會主辦者對金融的拉動也在很大程度刺激了通貨膨脹,尤其是地產的泡沫增長。
在全球流動性泛濫的局面中,中國扮演的角色較為獨特。一方面,中國通過其廉價商品的出口,抵消了全球流動泛濫原本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保持出口競爭力,中國人民銀行又不得不不斷干預外匯市場,從而釋放出大量的流動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國內流動性的增加是世界流動性泛濫的結果。 人民幣升值了,為何物價卻在上漲?
大米漲價了,食用油漲價了,肉類也漲價了,水電煤氣漲價,甚至香煙也漲價了!時下,我們隨時可以聽到人們對物價在持續上漲的抱怨,面對漲價,甚至有市民作好了「囤積防漲」的准備.我們知道,今年11月份以來,全國各地的糧油價格持續上漲,也引發了蔬菜、肉類等生活必需食品價格的上漲。國家也在不停地向市場拋售糧食,希望通過此舉達到緩解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
通俗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物價上漲就意味著人民幣的貶值.而事實上,這段時間人民幣卻在迅速升值,美元下跌,而以美元為基準的港幣,和人民幣的兌換牌價也達到了1:1,這表明人民幣真的升值了。
面對這樣兩種相對矛盾的狀況,老百姓就納悶了:既然人民幣升值了,那麼物價應該下降才對,可目前的局面是物價不降反升!不可否認,在此之前,很多老百姓一直有這樣樸素的心理預期:一旦人民幣升值,咱自己手中的錢就更值錢了.說得通俗一點,升值前1元錢可以買2個饅頭,升值後1元錢就可以買3個饅頭了.正因如此,也有很多人甚至希望人民幣早日升值,可人民幣真正升值了,卻發現物價反而上漲啦!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分析起來,成因復雜,歸根到底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大約有這些成因.其一,就快過年了,每個年關前,相關生活品的價格都會有習慣性上揚,今年自然也不會例外.其二,近期小麥、麵粉價格上揚的主要原因有: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到位;麵粉加工企業原料存量較少而提價收購;國家拍賣托市小麥,底價和成交價格較高;前期小麥主產區乾旱少雨影響產量。其三,肉類漲價,是因為之前"肉價賤賣"挫傷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加上受禽流感的影響,豬肉產量欠缺,從而導致價格上揚.其四,液化氣等受國際市場大氣候影響,導致價格攀升.
有意思的是,就在物價普遍上漲的同時,一些關心"三農問題"的人們表示出理解甚至認可.理由很簡單,城市裡的房價漲了幾倍,公務員工資也在上調,學校的學費也在上漲,為何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與豬類產品就不能上漲?難道活該農民受罪?同時,在這場漲價風中,有人發出了這樣的責問:水價,電價,煤氣價等也在上漲,這種通過增加百姓生活負擔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國有企業的虧損問題,必然結果就是通貨膨脹!我們知道,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象徵,而一定程度內的通貨膨脹是允許的,過分的通貨膨脹則會造成經濟危機。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民幣升值,會對恩格爾系數產生輻射,恩格爾系數將隨之降低,即生活支出費用占收入總額的比例降低.對於老百姓來說,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市民生活尤其是消費、旅遊、留學等領域也逐漸開始受到影響,即這些費用成本將隨之減少。如果現實生活中果真如此,那就表示老百姓手裡的錢更加硬通了,否則就是貶值.
我們不妨從理論上來認識一下人民幣升值的利弊.首先,人民幣匯率升值大概有這么幾個利好:1.有利於中國進口;2.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3.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4.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5.中國資產出賣更合算;6.中國GDP國際地位提高;增加國家稅收收入;7.中國百姓國際購買力增強.其次,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負面影響大概有這些:1.人民幣在資本帳戶下是不能自由兌換的,也就是說決定匯率的機制不是市場,改變沒有意義;2.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3.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4.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極大的傷害;5.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6.財政赤字將由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
那麼,是不是說本幣升值就是好事呢?顯然不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初,日本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而美國經濟發展卻遇到困難,於是美國等迫使小日本簽定《廣場協議》允許日元升值,之後,日本的經濟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時至今日,日本經濟仍受日元升值的負面影響。中國人民幣升值,不可否認,有著歐洲等國家的壓力.
伴隨著人民幣對外升值,人民幣對內卻在持續的貶值。在人民幣對內貶值中,絕大多數老百姓都將從中受損。在人民幣對外升值中,絕大多數老百姓是很難從中受益的,因為絕大多數老百姓不會購買國外的產品和服務;相反,絕大多數老百姓將從中受損,在國際上有已獲得實證的公認理論認為,本幣升值將引發國內失業率上升。
應該說,人民幣的升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人民幣對外升值,這對普通老百姓並無什麼好處,相反還會有一定的損害,這一點從目前的漲價局勢可以得到印證.另一個是對內升值,這對本國老百姓來說才是真正的升值,或許會帶來某些實惠,這時,恩格爾系數或許會降低,這就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 看中國的物價上漲與人民幣升值 大家都知道,中國政府實行固定匯率制,也就是政府可以自行設定人民幣和外幣之間的匯率,而不受市場的影響。其實浮動匯率(市場自動調節)是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的,就目前我在美國的生活來看,在美國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中國3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其實人民幣和美元的真實匯率應該在3:1左右。目前中國政府故意將人民幣和美元保持低匯率來增強出口的優勢。雖然人民幣在緩慢的不斷升值,但離其真正的價值還遠著呢。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了,國內的物價卻在瘋漲呢?看似人民幣在貶值。
這二者看似本是沒有關系的,人民幣匯率上升只是讓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下降了,而物價上漲則是國內人民幣對商品的購買力。
其實,這兩者是有相當大的關系的。 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人的行為不能左右的。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所以一個總的趨勢是這樣的: 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會不斷下降,而中國人在國外的購買力會不斷增強。
雖然政府可以使用政策手段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不變,但是經濟規律會自然調節國內的物價上漲,從而達到和匯率上升一樣的效果: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下降了。同樣,國內的物價上漲了,也就相當於國外的物價相對我們來說不那麼高了,我們在國外的購買力相對提高了。當然物價上漲應該包括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也就是工資提高。通貨膨脹降低的只是過去賺來的錢的購買力,比方說銀行存款。很多人會說,什麼都漲了,就是工資不漲。 其實中國的工資還是在漲的,但是漲不過物價,那是因為供求關系(勞動力太多)。但是像教師,工資就在漲,這兩年很多教師的工資都翻倍了。 經濟規律是怎麼調節導致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幣未來必然升值,卻還沒有升值。也就是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正是因為這種預期,很多外商都把外幣換成人民幣,坐等升值,到大幅升值以後再換回外幣,賺一個差價。 因為中國政府的外匯政策是:外匯可以無條件換取人民幣,但是人民幣換外匯是有管制的。成百上千億的外匯到中國來換人民幣,必然導致現發行的人民幣不夠用,於是央行被迫不停的發行新的人民幣。過多的發行人民幣,最終導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出現。 只要人民幣沒有升到位,那麼這種升值預期就仍然存在,也就還會有外匯來換人民幣,通貨膨脹就會繼續。直到有一天,物價一直漲到,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7.5人民幣的購買力,那麼匯率也就不用調了,因為購買力平價變了,人民幣的匯率已經符合它的價值。當然,現實中,匯率和物價會同時上漲,最終達到一個平衡點。
❿ 全球糧食價格暴漲,哪幾種穀物的價格增長最多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食品價格在2020年整體上漲20%,大部分主要農產品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聯合國糧農組織編制的食品價格指數已經連續9個月上升,達到2月116點,這是2014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國際高粱價格同比上漲82.1%,國際玉米價格同比上漲45.5%,小麥價格同比上漲19.8%。與此同時,國際牛羊肉行情正在上漲。從具體國家來看,美國今年2月幾乎所有肉類零售價均比去年同期上漲,其中漲幅最大的是火腿和新鮮雞肉,漲幅超過16%,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將進一步上漲。
中糧、眉山直屬倉庫拍賣的二等玉米投標價格為每噸3160韓元,最終以3400韓元(1.7韓元/斤)的高價全部交易。一方面,它反映了目前市場的食物短缺程度更大。另一方面,高儲備價格和高交易繼續刺激國內玉米價格上漲。今天國內玉米市場持續強勁,部分地區玉米價格每噸上漲20 ~ 50韓元,山東局部略有回調。東北山區玉米價格持續穩定,黑龍江省每噸上漲20元。華北黃淮山區玉米價格上漲勢頭放緩,河北、河南、山東部分糧食企業玉米收購價格每噸上漲20 ~ 50元,山東個別企業試驗性下調10元/噸。北方港口部分貿易商提高了20元的價格。南部部分地區玉米價格每噸上漲10-20元。雖然市場再次出現回調跡象,但從目前的山東供需情況來看,帶有全國性質的下調很難,預計玉米價格將保持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