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跨部門協調工作,應該先做哪幾點
跨部門協調工作其實非常不輕松,因為大家一般沒有什麼過多的交際,部門之間互不了解,容易產生分歧。我覺得要想做好這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明確溝通好每個部門自己的任務還要讓部門之間明白彼此都是一個集體應該團結互助,這樣才免得推卸責任,最後不好收場。
然後對項目的一個計劃當中,可以讓參與的部門一起來抒發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就不能只讓一個部門來定,這樣的話才能夠吸取大家好的地方,還能讓每個人參與到發言當中,最後大家集體選出最好的一個解決辦法。
只有首先先做到這幾點,才能讓大家彼此信任,互相理解,讓跨部門的工作做得更加的和諧,有效率。
2. 適度引導居民部門加杠桿有多重好處
你可以參考一下!
關於居民個人、企業和三個部門在中國經濟中的杠桿率(債務/GDP比重),因為統計數據等原因,難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但基於公開信息,在兩個方面是有共識的:一是全社會杠桿率超過200%,在全世界居前列;二是,在三個部門之間,企業杠桿率最高,次之,居民的杠桿率最低。
具體說來,企業杠桿率被認為在120%~170%,領先於很多大經濟體;杠桿率在30%~70%(如果算上更多隱性債務,可能更高);居民杠桿率在40%以內,落後於主要國家。
從上述數字上看,三個部門中,居民加杠桿的空間最大;且居民杠桿形成的銀行資產,質量優於企業部門,是銀行偏愛的安全產品。央行行長周小川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記者會上的表態,正應和了這一現實:「從宏觀層面看,中國如果想控制杠桿率,應掌握好整個杠桿率,關鍵還是要如何應對企業杠桿率過高的問題。也有一部分人比較關注地方的杠桿率是否偏高的問題,從總量上講個人消費貸款的杠桿率不太高」。
分析造成三個部門之間杠桿率差別的原因,有助於判斷居民的杠桿空間到底有多大。
三個部門之間的杠桿率差別如此之大,特別是企業部門如此之高,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企業代替和居民部門,提高並維持了其部門的杠桿率(當然,2009年之後企業貸款增加的直接原因在於刺激經濟的政策);而不在於中國企業主要依賴於間接融資、不像美國有那麼發達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同樣不如美國發達的其他幾個金磚國家,企業杠桿率甚至不及中國的一半。
如果只考慮認可的賬面的債務,杠桿率在30%左右,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相信這是各種分析認為仍有加杠桿空間的理由。但如果考慮到地方的各種融資平台債務及全國范圍內社會保障的隱性負擔,情況顯然不容樂觀。也因為此,中央對地方債務擴大比較謹慎,在推出地方債務置換的同時,力保全國地產市場不大幅下跌,因為後者是維系地方乃至全國債務狀況穩定、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
同樣,企業的杠桿率幫助降低了居民的杠桿水平。不是每個居民都有資格加杠桿。穩定的現金收入應是首要條件。因此,對於加杠桿,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是被排除在外的(包括被寄予厚望的農民工)。周小川行長希望鼓勵的群體,應是大部分工薪收入階層。而他們的收入均直接、間接來自於企業。可在經濟不景氣、PPI連續幾年負增長的情況下,企業要保證不虧損已經很難,維持運營、繳上稅費、發下工資,銀行貸款是最優選擇。
企業部分承擔和個人的杠桿率的成本有多高呢?其每年銀行貸款利息支出在6萬億元左右(如計算上銀行外的融資,成本會更高),超過名義GDP的年度增加額;貨幣供應量(M2)增量的近一半要用於支付這些利息。就是說,貸款的利息,也要用貸款來還了。經濟疲弱、企業無現金利潤、虧損,滾雪球般的債務模式不可持續。
是否可以不維持這種模式呢?那就是企業去杠桿(破產,退出市場),對上述的邏輯做一個調整,企業的杠桿率降下來、的杠桿率上升。個人的杠桿率也會下降,因為該破產的企業破產了、有些個人收入下降甚至沒有了收入,就失去了承擔債務的條件,其歷史債務將轉嫁給銀行。最後的債務接盤者仍是,但真正的損失者是居民個人:如果不讓銀行破產,那債務只能通過全社會通脹的方式消化;如果允許銀行破產,通脹的幅度稍小,銀行的儲戶損失更大。同時伴隨的,將是GDP萎縮,資產價格暴跌。
兩害相權無輕者。這恐怕也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自去年起就吹風降低企業社會負擔(五險一金)的原因。
周小川行長在前述會議上同時提及:「從中國的情況看,個人住房貸款占銀行貸款中的比重還是相對偏低的,有很多國家個人貸款特別是住房貸款可能占總貸款的40%~50%,中國只有百分之十幾,比例比較低。」不難理解,希望通過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
要實現這個預期,須考慮三個問題:房地產行業是否能發揮期望的作用?居民的杠桿空間是否足以滿足期望?期望房地產引領的經濟增長是否能在未來維持居民的杠桿水平?同時,這種具有明顯選擇性的政策暗示,也應考慮其他因素,比如中國企業經營性現金流是否可與這些國家比?中國是否有這些國家差不多比重的收入穩定、可加杠桿的居民群體?中國是否能承受大量的企業破產?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3. 在利益問題下,跨部門協作怎麼做到協調一致
1、明確各部門的職能范圍,劃分部門之間協作的范疇,能更加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2、有效整合各部門的目標,在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去分配調整各個部門的目標,保證符合企業的大方向,達到各部門相協調的效果。
3、其實很多時候,員工溝通意識的缺乏很大程度來源於企業對溝通文化的不重視。從高層開始以身作則,能有效引導員工對於溝通的重視,並通過有效溝通機制和平台的建立,使員工在進行部門之間溝通時有有效的途徑。
4、跨部門之間的溝通更要重視溝通的藝術,溝通技能的提高途徑,包括有效傾聽及保持溝通的簡潔准確性。
在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問題,最主要的障礙來源於部門負責人強調部門利益最大化,忽略了企業平衡,而企業只有通過內部平衡,才會讓企業利益最大化。
(3)跨部門利益杠桿擴展閱讀:
搞好協作是一個單位完成總體目標的必要條件。其必要性表現如下:
1、嚴密性
各層次之間、部門之間、崗位之間,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密切的聯系,互相制約、互相影響。這種結構的本身,要求層次之間、部門之間及崗位之間必須有良好的協作和緊密的配合,才能是組織正常的運行,各項工作同步的進行。
2、完整性
總目標與分目標之間、分目標與分表之間有些連鎖關系,形成環環相扣的鏈條和網路。其中任何一環脫節,都會影響整個網路和鏈條,從而影響總目標的實現。
3、復雜性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專業化、綜合化程度越來越高,實現一項目標需要多個部門、多個崗位的共同努力、互相支援,不是只靠哪一個人不靠外界的幫助就能實現的。這也要求部門之間、崗位之間有很好的合作、有力的協作配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協作
4. 哪些領域和部門最應該去杠桿
應該是房地產市場和房貸吧,房地產熱綁架了實體經濟,是中國當下很多經濟問題的根源,而同時老百姓將錢都用到了房子上,擠壓了其他消費不說,從金融角度而言,更是非常危險的。
5. 如何看待中國企業部門的高杠桿率
以中國目前的狀態還看,人力資源還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上,這一方面與我國人力資源起步較晚,專業人員業務能力有限有關,最重要是的中國的企業多數是一人說了算,企業決策人的經營理念中沒有把長久發展中人所能起到的因素放到應有的位置上。實際上人力資源部門在企業中應是處於類似於決策人助理的位置,應該在企業體制中有著超然的地位,他所直接對應的是企業有決定權的領導人,這樣才能避免人力資源部門的業務大部分與別的部門的利益沖突而造成工作開展困難的不利局面。
6. 在利益問題上,跨部門協作怎麼做到協調一致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既然想做成大事.首先你要放下心理包袱.只要覺得自己是對的,無需理會那些閑話.自身沒有承受能力,怎麼在當今的競爭激烈的社會圈子裡生存,放下你的膽怯.拿起你的信心.做好你想做的事.久了,別人也會暗暗佩服i,你不要因為暫時的不解.所致了你成功的障礙.拿起你的勇氣,挑戰一下自我,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創造社會
7. 企業部門杠桿率什麼意思
杠桿率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
8. 跨部門的債務成本應該不同嗎
是的,跨部門的債務成本本來就不同,並且跨部門的利益和債務都是不同的,因為存在著不一樣的實際情況,區分
9. 居民部門杠桿率是怎麼計算的舉例說明
居民部門杠桿率=居民部門貸款余額/名義GDP
如:2016年我國GDP74.4萬億,居民部門貸款余額大約33.33萬億,相除後得2016年末居民部門杠桿率為44.8%。
杠桿率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權益資本與總資產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
杠桿率的優點
引入杠桿率作為資本監管的補充手段,其主要優點為:一是反映股東出資的真金白銀對存款人的保護和抵禦風險的作用,有利於維持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水平,確保銀行擁有一定水平的高質量資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潤)。二是能夠避免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復雜性問題,減少資本套利空間。本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在新資本協議框架下,如果商業銀行利用新資本協議的復雜性進行監管套利, 將會嚴重影響銀行的資本水平。有關數據顯示,一些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杠桿比率出現背離。
10. 政府部門加杠桿的話,機會在哪裡
杠桿通常是對於企業或是金融部門的,政府作為行政部門,所能產生的效益和價值是微小的,對於經濟的整體形勢作用不大,應該說機會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