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聯系匯率制有哪些特點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以下簡稱「香港」)匯率制度選擇的兩個基本因素:經濟基礎和信心基礎的闡述,以及對聯系匯率制度的內容及運行機製作簡單介紹,剖析了目前聯系匯率制度的內在矛盾,並結合現狀對聯系匯率制度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最後文章提出對香港未來匯率制度選擇的看法:短期,堅持聯系匯率制度;中期,也是過渡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長期,港幣與人民幣一體化,實行浮動匯率制度。
【摘 要 題】香港經濟
【關 鍵 詞】聯系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理性預期
一、香港匯率制度現狀
香港1983年實行聯系匯率制度,最初的主要內容是將港元和美元的匯率固定於7.8:1的水平,使市場匯率在預定官價的上下2%范圍內浮動。在此制度下,香港存在兩個平行的外匯市場,即由外匯基金,發鈔銀行與其他持牌銀行因發鈔關系而形成的公開外匯市場和發鈔銀行與其他持牌銀行因貨幣兌換而形成的同業現鈔外匯市場。相應地,存在官方固定匯率和市場匯率兩種平行的匯率。而聯系匯率制的運作,正是利用銀行在上述平行市場上的競爭和套利活動進行的,也即政府通過對發鈔銀行的匯率控制,維持整個港元體系對美元的聯系匯率;通過銀行間的套利活動,市場匯率圍繞著聯系匯率波動並向後者趨近。
聯系匯率制度建立之初,香港的經濟傳統上與美國經濟聯系緊密,將居民對港元的信心建立在對美元的信心的基礎上,這種制度安排使得匯率制度的經濟基礎與信心基礎相統一。但歷史發展到今天,這種統一是否依然存在?
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與香港經濟聯系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兩地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由20世紀70年代的平均0.75逐步下降到80年代的0.5,並於90年代進一步下滑接近於零。相比較而言,中國大陸與香港經濟的聯系程度不斷加深,兩者經濟增長相關系數在1990~1997年間上升到0.76,雖然這個趨勢在1998年金融危機以後反轉,但總的來說,香港經濟與中國大陸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香港的經濟越來越依賴於中國大陸經濟。(註:數據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國家統計局,美國商業部,中銀國際預測。)
二、聯系匯率制度利弊分析
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人們對香港的未來不確定,港元匯價曾在1983年秋天出現暴跌。為了恢復居民對港幣的信心,穩定香港局勢,聯系匯率制度誕生。這種將港幣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極大地增強了香港居民對港幣的信心。聯系匯率制度的優點主要表現在:1.固定匯率制度適合小型開放經濟體。2.聯系匯率制度下採取港元釘住美元這一國際貨幣的手段,增強了人們對港幣的信心,減少了因投機而引起的匯率波動,降低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使個人、企業、政府都有穩定的預期,從而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還可以束縛政府,使其理財小心謹慎。3.聯系匯率制度非常簡單,與其他匯率制度相比,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聯系匯率制度是高度規則化的金融制度,它的運行規則可以為普通公眾所監督。
但是,聯系匯率制給香港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讓香港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特別是在經濟基礎與信心基礎背離的今天。
1.在聯系匯率制度下,香港貨幣當局貨幣政策獨立性喪失。以1991~1992年為例,當時香港為高通脹所困擾,本應以加息來抑制通脹率,但此時美國經濟疲弱,美聯儲不斷減息,香港只好緊隨其後,從1991年初到1992年底共減息9次,普通居民飽受負利率之苦,1991年和1992年以加權消費指數計算的物價上漲水平更是達到11.7%和9.6%的高水平。
2.財政政策工具運用受到限制,不利於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固定匯率是向公眾清楚地表明政府的意向,為了維持這種信譽,政府的財政政策就受到限制,而不能使用財政赤字政策調節經濟發展,因為財政赤字使維持聯系匯率制的基礎——外匯儲備減少,而外匯儲備的減少使聯系匯率制備受質疑和擔心。但事實是,香港政府為了加快香港經濟的復甦,已經連續3年出現結構性財政赤字,這在客觀上動搖了聯系匯率制度的基礎。
3.在聯系匯率制度下不能通過匯率變動來調節國際收支狀況,匯率杠桿功能放棄,而均衡的國際收支卻是維系聯系匯率制必不可少的條件。固守聯系匯率不利於香港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做出調整。香港的有形貿易在過去一段時期一直處於逆差狀態,由於得益於無形貿易的發展才使得整個國際收支呈順差狀態。而且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香港對外貿易盈餘有減少的趨勢,這與多年采香港的對外競爭力削弱,出口增長乏力有關。根據馬歇爾—勒納條件,香港可以通過貶值來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是,在聯系匯率制度下,匯率固定,香港無法對之進行調整以適應變化的經濟情況。
4.金融系統脆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聯系匯率制度下發行基礎貨幣({圖})是有相應的美元外匯作為後盾的。但是這一基礎貨幣經過商業銀行體系的乘數信用擴張後,流通中的現金與存款數額就會大大超過外匯儲備。從理論上來說,只有外匯基金完全覆蓋住{圖}而不是{圖}時,才可能徹底避免投機沖擊。如果有某種外來沖擊使公眾信心動搖的情況,香港就有可能發生信用危機。二是香港在聯系匯率制度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一旦出現銀行危機,沒有最後的貸款人,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經營中出現臨時性困難時無法及時解決,從而加深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
三、香港未來匯率制度選擇分析
從匯率制度選擇的兩個基礎因素出發,我們將對香港未來匯率制度走勢分兩個部分進行分析。首先是在短期和長期的選擇,對於這兩個時期匯率制度的選擇,學術界的看法比較一致,我們只作簡短說明。至於中期(過渡期)的匯率制度選擇,學術爭議比較多,我們對此作比較詳細的論述。
(一)香港匯率制度在短期和長期的選擇
短期內,聯系匯率制有著極強的抗外部沖擊能力,而香港作為一個受外部影響很大的小型開放經濟體,保持匯率制度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聯系匯率制度給香港帶來的收益大於成本是短期內繼續實行聯系匯率制的根本原因。僅從純經濟意義上的成本——收益權衡,香港興許現在就應該放棄聯系匯率制度。沒有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制度變遷成本,這種成本首先是有盯住匯率制度的「路徑依賴」慣性,使得放棄它的機會成本太大。其次是聯系匯率制度對香港境內不同經濟主體產生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由於堅守聯系匯率制有利於大動產所有者和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資產免受匯率貶值引致的損失,這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匯率制度變遷需要付出很高的政治成本,最後是國際游資的環伺。雖然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際游資在香港沒有佔到多少便宜,但它們並沒有死心,時刻虎視眈眈聯系匯率制度,稍有機會就會發起新一輪的攻擊。綜合考慮以上情況,聯系匯率制度在短期內應該繼續保持。
長期,港元應該與人民幣一體化,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這是因為:首先,香港的經濟從長期看將會跟大陸聯系更為緊密,這種經濟基礎決定了港元應該與人民幣一體化。其次,居民對港元信心的問題。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將使其在長期內成為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如再加上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原有的障礙被掃清,港元與人民幣一體化使得香港貨幣的經濟基礎與信心基礎完全的統一,香港將迎來一個新的黃金時期。
(二)香港在中期(過渡期)的匯率制度選擇
中期的選擇應該是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這樣選擇的客觀原因有:1.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過程將是復雜而漫長的,在一系列國內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人民幣是不可能貿然自由兌換的。香港的經濟將與大陸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按照匯率制度選擇的經濟基礎因素,港元應該實行對人民幣的聯系匯率制度。但是,由於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所以這是不可能的。2.經濟基礎與信心的背離加深,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的成本越來越大。香港的經濟將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中國大陸,而港元仍以固定比率盯住美元,居民對港元的信心仍建立在美元的基礎上。隨著這種背離程度的深化,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的成本越來越大,最終將超過收益。
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具備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條件,貿然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不但不能享受到其好處,反而會損害國家經濟。而香港在中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是有著現實基礎的。聯系匯率制度在短期不能動的一個原因就是現在香港的經濟情形不是很好,而且全球經濟形勢比較低迷。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必須首先有個比較好的宏觀經濟環境。此時,即使國際游資想興風作浪也無機可乘。聯系匯率制度的放棄只能是香港政府主動的放棄,而且這種放棄的時機選擇必須不給炒家機會。在中期,香港經濟可能達至比較好的狀態,那時,可以考慮改聯系匯率制度為浮動匯率制度。其理由如下:
1.浮動匯率制度實施的首要條件就是理性預期。理性預期理論有兩個特點:一是人們對經濟未來變化的理性預期總是盡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現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僅僅靠過去的經驗和經濟的變化。二是理性預期理論並不排除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不排除不確定因素的隨機變化會干擾人們預期的形成,使人們的預期值偏離實際值。但是,人們在預測未來時不會犯系統性錯誤。如果人們的預期行為遵循理性預期,則選擇浮動匯率制度為優,原因在於中央銀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無維護某一匯率值的義務,因此,作為理性預期的社會公眾只會按照市場規律來買賣外匯,確定均衡的匯率,即使存在匯率超調,也會迅速恢復外匯市場的均衡。香港雖然沒有達到理性預期的理想狀態,但也可以認為是次優狀態。首先,香港是一個崇尚自由的經濟體,歷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香港都是名列前茅,自由競爭在香港有著悠久的傳統,自由競爭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信息暢通,這也是理性預期形成的必要條件:其次,香港有著完善的法律制度。最後,有著產生理性預期的環境,還要有理性預期的人。人們有能力認識業已存在的種種信息,這樣才能形成理性預期。香港經濟發達,人們受教育水平比較高,總體素質比較高,相對而言可以認為近似達到該條件。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理性預期的先決條件全部實現,只要接近就可以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已有的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2.香港完善的金融體系。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著完善的金融體系,短期外匯市場、外匯期貨和期權市場都存在。這為實現理性預期提供了現實基礎。當匯率發生非正常波動超出人們的理性預期時,人們按照自己的理性判斷,通過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交易而獲利,並在客觀上使匯率回到理性預期的水平。在直接標價法條件下,當匯率水平高於預期水平時,理性經濟人將買入遠期外匯合約和期貨合約或者買入外匯看漲期權;當匯率水平低於預期水平時,理性經濟人則賣出遠期外匯合約和期貨合約或者是買入看跌期權。在這種市場力量拉動下,非正常波動將被熨平,匯率在正常的區間內浮動,這可以有效避免浮動匯率所帶來的非正常波動的缺點。
3.浮動匯率制度的實施既有橫向的成功參照,也有縱向的成功經驗。新加坡與香港一樣也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它實行的是浮動匯率制度,而且取得了成功。新加坡經濟高速增長,同時,新加坡也成長為亞洲的金融中心。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新加坡沒有受到太大沖擊,浮動匯率制度起到了很好的隔離作用。縱向上,香港在1974年11月26日~1983年10月17日之間就是實施浮動匯率制度。在最初運行的28個月內,浮動匯率制度運作的相當好。後來的解體是由於多重因素所致,這其中包括國際經濟因素,如石油危機等,但使其被聯系匯率制度所取代的決定性力量是政治因素。這些說明,香港實行浮動匯率制同樣可以取得成功。
4.香港在中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可以為將來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積累經驗。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將成為世界上主要貨幣之一,而世界上的主要貨幣都是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也將是人民幣自由兌換後必然的匯率制度選擇,這跟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情況相稱,符合國家利益。從一種匯率制度轉變到另一種匯率制度是要付出成本的。通過香港中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降低匯率制度變革的成本。由於在長期,隨著香港經濟與大陸經濟的不斷融合,港幣與人民幣一體化是其惟一正確的選擇。基於這點考慮,香港中期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使人民幣走向國際主要貨幣的過程更加平穩,成本更小。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香港未來匯率制度短期內仍是聯系匯率制度,中期(過渡期)浮動匯率制度可能是更好選擇;在長期,港元將與人民幣一體化,走向統一貨幣,匯率制度為浮動匯率制度。
【參考文獻】
(1) 李心丹.傅浩《人民幣——港幣匯率連動機制研究》,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版。
(2) 饒余慶《走向未來的香港金融》,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3) 丁劍平《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與調整空間的思考》,《國際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原文出處】稅務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200411
【原刊頁號】75~77
【保留欄位】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o1bjy096「人民幣——港幣匯率聯系及其相關政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2. 請你們介紹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35個小島組成。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就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國領土,但相繼於1842年至1898年間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至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根據中英兩國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執行「一國兩制」政策;回歸後50年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將不會在香港實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個人口僅5000人的小漁村,時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每年訪問香港的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1997年回歸後有自己的香港區旗和香港區徽。
名稱由來:香港,意為「清香的海港」,大概與很早以前在島上製造檀香和香燭所散發出的香氣有關。
民族:華人佔97%,大部分是廣東籍;外籍佔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語言: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譽稱:東方之珠、動感之都、購物天堂
區花:紫荊花
歷史概覽
1842年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 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1896年 英國強迫清政府再訂條約,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島嶼,租期9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國重新佔領。
1984年 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7年 香港回歸中國,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氣候溫度
香港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22.8攝氏度,平均降雨量為222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氣回暖潮濕,經常有霧和毛毛雨,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後是台風季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下午氣溫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平均氣溫二十八度,濕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氣晴朗,清涼乾爽,所以是抵港旅遊旺季。平均溫度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氣最涼爽乾燥,間中會有寒流從北面內陸吹來,屆時溫度可能會降至八度以下,至於冬季的平均溫度是十七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喜慶節日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體現在眾多的節日之中。這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的熱鬧與歡樂,也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驚喜。中國的傳統節日熱鬧、喜慶、吉利,當然不能錯過;西方的節日新潮、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興奮。
農歷新年(農歷正月):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除了合家團圓、拜訪親友等必不可少的內容;
香港的春節特色項目還有:
年宵花市:農歷新年前數天在多區舉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最熱鬧,出售桃花、菊花、 水仙花等各種賀歲鮮花及其他商品。
花車巡遊:大年初一,在市內舉行。每年的巡遊表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車,以及顯示不同地區文化和風情的巡遊隊伍,組合成多姿多採的大型表演,慶賀新一年繁榮豐盛。
煙花匯演:大年初二 ,在維多利亞港海面舉行。海港兩岸和高層建築臨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觀賞位置。
聖誕節 (12月25日) :聖誕節是香港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高大建築,提前個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繽紛的燈飾,各商店也換上聖誕裝飾,僅是這一風景,就引得不少遊人贊嘆不已。此時的香港,展現出最輝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對香港的繁華有興趣,那麼,最好的游覽時間一定是聖誕。
最熱鬧的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聖的平安夜彌撒,一些酒店和商場還有唱詩班獻唱聖誕歌,全港市民紛紛涌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濱花園長廊和臨近大街更是人潮湧動。
如果能在聖誕來香港,購物也是一大樂趣。這時各大商場都會實施大減價,可低至半價, 這已經成了香港的慣例,香港居民都會選擇這個時候購買聖誕禮物,為至愛送上濃濃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節(2月14日)、天後誕(農歷三月二十三)、佛誕(農歷四月初八)、太平清醮(農歷四月初八)、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盂蘭節(農歷七月十四)、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萬聖節(10月31日)。
香港歷史: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
主條目:香港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製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香港海岸線漫長,故香港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於今日的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鹽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大奚山發生騷亂。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台。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趕,遂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遂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戰爭爆發,戰役持續了四十天,葡軍陷入苦戰,但仍未肯撤退更於6月27日增派兩艘軍艦從馬六甲趕來增援,仍無法挽回敗局。最後,他們決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軍艦上,准備突圍。9月8日早上,三艦試圖天黑突圍,不幸遇上中國的戰船,雙方又發生了激戰,葡軍寡不敵眾,陷入了絕境。不久,海上颳起了風暴,敵艦因船體大,乘風逃脫,狼狽返回馬六甲。但葡軍不甘心失敗,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路上又增加了兩艘,企圖重新佔領屯門,於7月10日進犯中國海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由於中國海防實力已大大加強,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國海軍繳獲敵艦兩艘,生擒艦長於都盧等官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3]於上水設立報德祠[4]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岑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英治時期
早期統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閑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里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布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香港殖民地最後的一面旗幟,由英國藍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見光明的意思)後,在中環和平紀念碑前升起中華民國及英國國旗抗戰勝利以後,米字旗同時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幹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深水埗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繼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及受到同年11月於澳門的騷亂,迫使澳葡當局妥協的剌激,1967年,中國國內的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5],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咨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1973年由於受國際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故災和經濟大衰退,恆生指數從1700多點暴跌至400多點。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跡」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6]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歸功於中國的開放改革。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既改變了新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也給香港經濟發展的良機,讓香港發揮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中介人角色,從而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災, 和 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游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稍微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市及港元匯價大幅度波動,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聯系匯率制度[7],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布遷冊百慕大,這舉動被政經界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的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回歸後的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主條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大受打擊;直至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香港從「發生本地傳染地區」的名單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失業率升上至8.7%的歷史新高。政府處理抗疫過程備受批評,市民由從前只著眼經濟發展、轉而開始關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強行立法時,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的50萬人大遊行及視為親政府一方的自由黨於此時突然宣布反對,政府才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對港政策,再次變成著重經濟方面,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個人游」,容許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居民自由來港作短暫旅遊,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4年5、6月、香港成為「泛珠三角9+2」經濟整合的成員,繼續發揮原有的優勢。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繼續成為大陸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外國和香港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窗口」。人民幣可在香港兌換令香港成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中心。特區政府亦開始和中央、各級政府商討香港和內地的公路、鐵路規劃,加強兩地的陸路交通聯系,確保香港繼續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同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脹,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以健康為由辭職,同時獲中央委任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辭職的原因,社會普遍認為他是面對各種壓力,尤其面對七年來施政效果不理想的指摘,身心俱疲。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宣布參選行政長官以替代董建華辭職的空缺,最後成為唯一獲得有效提名的候選人,於6月21日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新的行政長官,並於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職。曾蔭權繼任之後,給香港政壇帶來新氣象,市民對香港政府的信心和評價普遍回升。
2005年9月12日,亞洲第二個迪士尼樂園於在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開幕,為香港的旅遊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理及授時
主條目:香港地理, 香港生態, 和香港時間
香港這名稱是來自位於珠江口外、南中國海的香港島。亦包括四周小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合共235個小島組成。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
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兩倍多的大嶼山。
授時
香港的授時服務自1885年1月1日下午一時起在尖沙咀警署1907年後遷訊號山[8]的鐵球作為授時之用,並由香港天文台負責。1904年正式確定為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快八小時(GMT+8)。但自1941年起至1979年香港是實施夏令時間,但除了日本淪陷期間,名義上實施夏令時間,實則以日本當地時間為准(GMT+9)、1973年12月30日至1974年10月20日因能源危機曾於冬天期間,以冬行夏令方式實施夏令時間,1977年及1978年沒有實施夏令時間外,每年皆有實施夏令時間。1972年1月1日,香港時間則改用協調世界時作為法定時間標准。現時,香港天文台以銫原子鍾報時系統作為香港時間的標准,誤差僅為每日1微秒之內,只要每隔數年在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午夜十二時,把時間較慢一秒作為閏秒便可。
土地利用
香港自1841年6月14日起直至現在,香港的土地由香港政府租出或以其他方式批出[1]。早年,香港土地契約的年期計有75 年、99年或999年三種,但有例外[9]。其後,香港島及九龍市區的土地契約年期劃一為75年,並容許該等契約續期,惟承租人每年須根據舊有的《官契條例》繳付重新評估的地稅。至於新界及新九龍的土地契約則由1898年7月1日起計,年期一般為99年減三天或75年加24年減三天。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本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開埠至二十世紀早期的開拓
香港島
自1841年6月7日公報可公開發售的土地並於同月14日由義律的主持下成功售出合共404幅土地,當中39幅為海旁地段、75幅為市區地段、22幅為郊區地段118幅為上市場段,150幅為下市場段[10]。1843年香港政府設立年薪1000鎊的總量地官一職,1844年5月9日A.T哥頓委任為總量地官負責基建及維修工程,包括港口建設、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兼管土地買賣等。
當中上、下市場段[11]被列為華人區,其後香港政府為收取更多地稅,以水坑口以東,皇後大道中以南的太平山區一帶,換取原上市場段的1.5英畝土地。1843年田土廳廳長哥頓(即總量地官A.T哥頓)把文鹹海旁至歌賦街及上市場一帶,並限華人於1844年7月前遷出。華商在沒有議價能力下被遷至水坑口以東城皇街以西一帶,但從事不道德行業的不能獲40元賠償及不準予1849年1月才需繳付為新地稅。1851年12月28日晚上10時至翌日5時半由東起皇後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南至皇後大道中、西至乍畏街與摩利臣街接壤,北至乍畏街以北海旁,火場面積達189792平方呎,1852年事後豁免共700鎊地稅,並把大火出現的瓦爍及附近山坡的泥土,放在自皇後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至摩利臣街的文鹹海旁及築一條闊50呎道路並再次進行拍賣,香港自開埠以來第一次官方填海完成。由於上述土地大多數業主皆為華人及土地約滿,業主不多作投資,故填海阻力較小,但政府仍未意識到原擁有海旁土地業權的業主對新填土地業權看法是填海最大的阻力。
雖然自1842年3月22日刊憲訂明新所有海旁新填的土地歸英皇所有作為賣地條款,但1841年6月14日售出的土地不受影向,但寶靈計劃推出後,旋即受到擁有3號及4號海旁地段的寶順洋行強烈反對,並申明於1841年6月14日購買的土地面績及范圍,不希增加地段面積及堅持擁有海旁業權,最後寶靈計劃在軍方及英商的反對下失敗告終。雖然擴展都市不成,但亦見規模,可分為四環九約,並繼續向東西發展。
繼1850年代,香港政府於1868年在文咸東街以西與摩利臣街37號A交匯點向西發展,建造文咸西街並於同年完工,是次填海還披露的早期的技術和建築特色如強調防禦台風的能力,建造的海堤用了堆石法,靠海一面斜度為2:1;陸地為1:1,提基用每塊不少於2立方米的大石,再用碎石填隙,提壁則用方石加三合土及黏土黏合劑築固提壁,而建造方法成為日後填海楷模。1870年至1875年填海工程伸延至西灣卑路乍街以北,海岸線向北推至德輔道西。但1875年東邊街及西邊街的填海計劃及一條由山道至掃桿埔的海堤因1874年的甲戌風災無法推行。
由寶靈計劃起至1880年代香港政府仍未能統籌各方利益,直至1887年7月13日九龍倉大班保羅遮打提出由西環的煤氣公司至中環美利碼頭填出一幅長10200呎,闊250呎,面積達58.7英畝,當中5.5英畝為政府土地、27英畝為道路,其餘可建1320幢樓房,供39000人居住,足夠紓緩人口壓力及改善衛生,最後幾經波拆及圖積修改,最後工程於1889年開始至1903年完成。同期,香港政府透過招標讓私人公司承辦西環堅尼地城的填海工程。及由19世紀末開始至20世紀早期長達二十年磋商由軒尼詩道與庄士敦道交界起填海至波斯富街,把位於灣仔醫院山及摩利臣山移平,騰出一幅廣闊空地,最後工程隨著軍部同意把醫院山的海軍醫院遷至昂船州及業主協調,相關法例通過於1921年動工,但工程較預期艱辛,要到1931年才完成。較原先的1927年完工日期遲及要374.4萬超支167.7萬。
自從1841年香港開埠至上世紀初,華人雖於在政治上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但在財政上已可與英人匹敵,如商人李升逝世時,其後人所繳的遺產稅是李升逝世前一年香港政府的歲入三倍。故很多富裕華人不斷遷往原有的歐借人士區域居住,亦使原先居於上址的歐借人士不斷向山上遷居,直至1904年,立法局通過《保留山頂住宅區條例》,禁止華人居住山頂[12],該法例直至1947年才取消。由1904年至1947年間華人想遷居至山頂,需得到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批准,才能遷居至山頂。在殖民統治下,華人不能享有和西人同等的待遇,是殖民統治的痕跡之一。
九龍半島
政府於九龍半島與香港島的賣地條款合約,按土地劃分為海旁地段、內陸地段、郊區建築地段,花園地段,年期為一般是75年,而海旁地段亦分成兩種,一種是直接臨海及潮漲能接觸海水;一種是接近海旁地段,土地與海濱中間受公路所阻。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政府曾把填海計劃加入賣地條款,進行小規模填海。1876年政府拍賣東起廟街、南至甘肅街、西至新填地街,北至永星里一帶的海床出售,買家需按政府規格進行填海。後於1899年再次透過拍賣差館里以西一帶土地,與1876年那次一樣,買家需按政府規格進行填海並年繳地稅10022元,但自新填地街於1900年擴闊五十呎後,減至27元一年。
1882年九龍倉創辦人保羅遮打獲得尖沙咀兩幅地段,後於1900年、1904年透過補地價來修改地契,使面積倍增,奠下九龍倉在尖沙咀於二十世紀的商業地位。並誘使其他擁有海旁段的業主更積極參與填海工程,政府從中增加不少收入、減少填海工程開支及增加土地,使九龍半島大大地發展。
3.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利
一、聯系匯率制度簡介
(一)聯系匯率制度的產生
香港的貨幣制度與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在發展為貿易和金融中心期間,實行過不同類型的貨幣和匯率制度。
1.銀本位時期。英國在1841年開始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當時中國採用復本位貨幣制度分兩個層面實施:紅銅、青銅或鑄鐵錢幣-制錢用於小額交易;銀錠用於大額商業交易、交稅及儲存財富。此外,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銀元也成為國際貿易活動的主要交易媒介。香港是貿易中心,銀元被普遍採用,早期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曾經試圖推廣英鎊作為香港的官方貨幣,但由於英鎊並不普及而且供應短缺,無法以英鎊收稅,,港英政府遂於1863年宣布當時的國際貨幣-銀元為香港的法定貨幣,並於1866年開始發行香港本身的銀元,直到1935年,香港的貨幣制度都是銀本位。
2.與英鎊掛鉤時期。1935年11月,由於美國及其它地方銀價飆升,後來由於全球白銀危機,港英政府放棄銀本位制度,並於1935年11月9日宣布港元為香港本地貨幣,與英鎊的固定匯率為1港元兌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兌1英鎊的匯率與英鎊掛鉤。根據1935年頒布的《貨幣條例》,銀行須向外匯基金交出用於支持該銀行發行紙幣的所有白銀,以換取負債證明書,外匯基金則把受到的白銀投資於英鎊資產,這些負債證明書成為發鈔銀行發行紙幣的法定支持。實際上,這種安排就是貨幣發行局制度。發鈔銀行日後若增發紙幣,必須以英鎊購買負債證明書。
3.浮動匯率時期。1972年6月,英國政府決定讓英鎊自由浮動。其後,港元一度與美元掛鉤,由1972年6月開始,發鈔銀行可以港元購買負債證明書。1974年11月,由於美元弱勢,港元改為自由浮動。雖然浮動匯率制度實施後的最初兩年運做很順利,但自1977年開始,由於貨幣及信貸過度增長,導致貿易逆差擴大,通貨膨脹高企,港元匯率持續下降,加上投機炒賣的活動 出現了少有的搶購商品風潮,令港元貶值的情況進一步惡化。港英政府遂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穩定港元的新匯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
(二)聯系匯率的運作
1.貨幣發行局制度。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屬於貨幣發行局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支持,透過嚴謹和穩健的貨幣發行局制度得以實施。
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資金流入或流出會令利率而非匯率出現調整。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出售與本地貨幣掛鉤的外幣(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換取本地貨幣(即資金流入),基礎貨幣便會增加,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購入外幣(即資金流出),基礎貨幣舊會收縮。基礎貨幣擴張或收縮,會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會自動抵消原來資金流入或流出的影響,而匯率一直保持不變。這是一個完全自動的機制。為了減少利率過度波動,金管局會通過貼現窗提供流動資金。
2.金管局。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構內負責貨幣及銀行體系穩定的機構,於1993年4月1日合並外匯基金管理局與銀行業監理處而成立,由於香港沒有中央銀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銀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領導為金融管理專員(總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委任,金融管理員依據《外匯基金條理》、《銀行業條例》、《存款保障計劃條例》、《結算及交收系統條例》及其它有關條例及法規行使職能和權力。在金融管理專員所獲轉授或賦予的法定權力下,金管局的日常運作高度自主。
3.外匯基金。香港貨幣制度和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貨幣制度的核心是穩定港元的匯率,而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外匯基金,外匯基金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港幣發行,調節和穩定港元匯率的政府基金。
最初是港英政府於1935年廢除銀本位制時根據《貨幣條例》設立的。根據該條例,發鈔銀行需將庫存的白銀、銀元及有價證券上繳外匯基金,換取外匯基金開出的負債證明書,才能發行港元紙幣,這種貨幣制度是以100%英鎊為准備金的英鎊匯兌本位制。1974年港元與英鎊脫鉤自由浮動後,發鈔銀行該為記帳方式換取負債證明書而發行港幣,港幣發行時往往沒有充足的外匯准備。1983年聯系匯率制度建立之後,外匯基金為了維持港元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承諾無限量地買賣港元現鈔,成為了港元的實質性發行機構,發鈔銀行實際上只是扮演外匯基金代理人的角色。
根據《外匯基金條例》,財政司司長授權金管局管理外匯基金,財政司司長掌握外匯基金的控制權,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就外匯基金的投資政策和策略向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外匯基金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合來管理,分別為支持組合及投資組合。支持組合為貨幣提供支持,投資組合則保障資產的價值及長期購買力。外匯基金僱傭全球外聘基金經理負責管理外匯基金約三分之一的總資產及所有股票組合。
4.外匯基金的運作機制包括「六項來源」、「四種用途」:「六項來源」是港元發行准備金、硬幣發行准備金、撥入的財政儲備、銀行體系結算余額、外匯基金票據發行額、投資利潤滾存。「四種用途」是調節港元匯價,充當最後貸款人,挽救金融市場,進行投資活動。
二、聯系匯率制度的鞏固
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雨和考驗,聯系匯率制度日趨完善。為鞏固聯系匯率制度使其可以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並抵禦外界沖擊,金管局在1987年開始陸續推行了多項貨幣改革措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次是:1998年9月推出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七項技術性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的聯系匯率制度的三項優化措施。
1998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香港金融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投機壓力,銀行同業拆借利息飆升,市場上廣泛流傳人民幣將貶值及聯系匯率不保的消息。金管局於1998年9月及時推出了七項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技術性措施:其中兩項主要的措施是:提供總結余的弱方兌換保證,即金管局保證在港元轉弱至指定水平時,可以按固定匯率把港元兌換為美元;另一項是調整貼現窗機制,貼現窗指銀行向金管局買出證券,以借出金管局隔夜港元的機制,過程中雙方協定將由銀行按照協定價格及日期回購該證券。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利率過度波動及由此造成的不利影響。
2003年底到2005年期間,由於美元疲弱,同時市場估計人民幣升值及香港經濟強勁復甦,大量資金流入香港。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港元利息均低於同期美元利息,仍無明顯的資金流出。為了加強利率調節功能,金管局於2005年推出三項優化聯系匯率制度運作的措施,包括:推出1美元兌換7.75港元的強方兌換保證,即金管局保證在港元轉強至指定水平時,可以按固定的匯率把美元兌換為港元;將弱方兌換保證的匯率定為7.85港元;金管局可在兌換范圍內(即7.75~7.85之間)進行符合貨幣發行局原則的市場操作。
三、聯系匯率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香港屬於小規模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體,商品及服務貿易總額約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三倍,其中外資和外貿在經濟中佔有極大比重,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實踐表明,聯系匯率制度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當初「政治應急」的作用,而發展成為使香港能夠有效地承受來自外部的金融震盪和政治沖擊的經濟手段。對香港而言,由於其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其經濟對外有著強烈的依附性,本地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種情況下,維持聯系匯率制度非常重要,香港能受惠於美國大致穩定的貨幣環境及其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貨幣政策,可以有效地減少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和合同的締結以及國際資本的積聚。在這種情況下,用港元釘住美元,穩定匯率,減少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及經濟合同的締結及國際資本的匯集,從而給香港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和機會。這些也可以說是導致聯系匯率制度得以產生並持續下來的內在根源。
但聯系匯率制度也有對香港的不利影響。首先,在聯系匯率制度下,貨幣管理當局不能推行獨立的貨幣政策,運用匯率變化作為經濟調節機制,與實施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的情況比較,香港面臨競爭對手的貨幣大幅貶值或出口市場經濟衰退等情況時,香港的產品面臨競爭力下降的局面;還有就是香港要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但由於香港與美國的經濟周期卻可能不一致,香港的利率水平可能會不大適應本地的宏觀經濟形式,港元利率短暫偏離美元利率,產生利率差,而利率差波動有時可能會影響貨幣穩定,甚至被投機者操控以圖利;港元在貨幣上繼續與美元掛鉤,同時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卻受內地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香港現行貨幣政策愈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不協調性,像熱錢湧入,息口差距擴大正是這種不協調性的集中表現。
聯系匯率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減少了因投機而引起的匯率波動,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使個人、企業、政府都有穩定的預期,從而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還可以束縛著政府,使其理財小心謹慎。在80年代中英談判前後和90年代香港回歸過程中,聯系匯率制度就起了積極的穩定作用。
聯系匯率制度的弱點也是很明顯的。分析如下:
首先,港幣的發行是以100%的美元現鈔為儲備金的,而現鈔只是最狹義的貨幣(M0)。現鈔之外,加上各種存款,共同構成廣義貨幣(M3)。目前,香港流通中的現鈔為820多億港幣,香港的廣義貨幣(M3)為28000億港幣左右(1997年三季度數字),其中有16000多億港幣存款(約占廣義貨幣的60%)和相當於11000多億港幣的外幣存款(主要是美元存款,占廣義貨幣的40%)。 所以,香港雖然有超過7000億港幣的外匯儲備,但是,如果有某種強大的外來沖擊使公眾信心動搖,從而有相當比例的港幣存款要擠兌美元的話,香港就有可能發生信用危機。
第二,聯系匯率制度使香港貨幣當局喪失了調整經濟的靈活性。在貨幣政策方面, 由於實行聯系匯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以來的香港貨幣當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喪失了運用貨幣政策調整經濟的能力。譬如,90年代以來,香港經濟有過熱現象,貨幣當局應適當調高利率,使經濟降溫,健康發展。但是,因為港幣與美元是固定匯率,套利行為迫使香港貨幣當局無法調高利率。港幣的利率只能大體等於美元利率。所以,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聯系匯率制度的薄弱環節就會變得明顯起來,也就容易成為投機者進攻的對象。
第三,且不談港幣利率高對香港經濟的抽緊作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對港幣的影響也有兩重性。一般說來,港幣利率高有利於穩定港幣。但是仔細想一想,港幣與美元是固定匯率,港幣為什麼能比美元利率高?回答是,港幣的風險高,公眾認為聯系匯率有可能失守,港幣與美元的利差是對港幣的風險補償。如果注重於對港幣匯率的分析,不妨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利差:假設港幣與美元利率相同,而港幣匯率偏高(港幣貶值),即,在浮動匯率的條件下理解聯系匯率(固定匯率)下港幣利率偏高的問題——對真實浮動匯率的壓力被轉移到利率上去了。這樣算來,港幣與美元的利差越大,說明港幣的匯率風險越高,聯系匯率制下的港幣所面臨的累積的貶值壓力越大。所以提高港幣利率一方面對港幣有穩定作用(攬存港幣),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關於港幣風險累積程度的預警指標(Indicator)。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利差過大,港幣利率偏高不但不能穩定港幣,反而會動搖公眾對港幣的信心。
四、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未來
聯系匯率制度制度自1983年實施以來,港元匯率經歷了1987年全球股災、1990年波斯灣戰爭、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5年墨西哥貨幣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非典」風波仍能保持穩定,主要原因是香港經濟具有的幾個特點:
1.香港的經濟結構靈活性,能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2.香港金融體系健全、資金充裕、交投活躍、效率高,而且金融基礎設施先進,金融監管標准高,能有效應付因實施聯系匯率制度而可能出現的利率波動情況。
3.香港奉行審慎的理財政策,稅制簡單且稅率低,公共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0%,特區政府的外債極少,積累了龐大的財政贏余,並以平衡預算為中期目標,匯率制度不會因為要支持政府赤字而受到不利影響。
4.香港官方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為聯系匯率提供充分支持,這些儲備由外匯基金管理,2005年9月底達到1,228億美元,達到本地貨幣基礎的3倍以上。
沒有任何一種匯率制度會在任何時候都能適應任何經濟體系,一個經濟體不管推行何種匯率制度,都必須適應與其整體的宏觀經濟政策。每當香港的出現財政和經濟問題時,人們對聯系匯率的討論就越熱烈,並建議推行其它匯率制度,包括與另一種貨幣如歐元或人民幣掛鉤、與一籃子貨幣掛鉤、港元自由浮動、港元美元化等。在目前香港經濟剛剛開始復甦,宏觀經濟形式持續向好的情況下,不論採用任何一種新的匯率制度,勢必會引起香港貨幣和經濟結構的劇烈震盪,嚴重打擊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觸發大量資金流出,影響香港經濟的長期發展。所以,聯系匯率制度制度是香港貨幣制度的最佳選擇,聯系匯率制度必將持續運作下去。
4. 港元匯率的制定
2005年5月1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對特別行政區的匯率安排做出歷史性轉變。即日起,港幣交易正式啟動對美元的「雙向限制」掛鉤機制。
簡單的說,港幣採取的是典型的掛鉤匯率安排,這意味著兩個方面:其一,掛鉤匯率。港幣與美元的交易匯率是固定的,香港金管局隨時准備按照該固定匯率不受數量限制地賣出買入外匯;其二,進口利率。金管局不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因此香港貨幣基礎始終以外匯儲備為支持,港幣與離岸美元利率完全相同。
但在實際操作中,港幣在兩個重要方面偏離了典型的做法。首先,香港本地貨幣利率並非始終與美元相同;在過去兩年中,三個月期香港同業拆借利率(HIBOR)大大偏離美元的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自1998年以來,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短期HIBOR與LIBOR之間存在顯著的利差,也是本地利率首次持續低於海外美元利率。
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港幣實際上並未完全釘住美元——這在全球掛鉤匯率安排中幾乎獨一無二。事實上,香港金管局今年5月前一直維持所謂「單向掛鉤」機制,匯率「封頂」固定在7.8港元∶1美元的「基準」水平。這就是說,金管局會自動干預市場,賣出美元以避免港元貶值超過這一水平;但金管局在另一方向上則有較多的自由處置權,這意味著港幣可對美元升值。
港幣也的確經常升值。過去15年的平均匯率更接近7.76港元∶1美元,略高於官方的兌換基準。事實上,金管局只是在1998年後才將匯率保持在基準兌換率左右。
因此,港幣的匯率制度實質上既有掛鉤,也有浮動。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安排呢?一般認為,這有助於增強對港幣的信心。如果你知道港幣對美元匯率絕對不會貶值到7.8∶1之下,而且有可能升值(事實上,金管局的政策也的確使港幣匯率不時略高於基準水平),那你就更有可能持有港幣資產。
這樣做有什麼不妥嗎?反對的觀點認為,這給香港貨幣體系帶來過多的波動;如果港幣能在基準匯率以上波動,就仍然會有投機性資本流入和流出,利率也會上下波動。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最好的做法是轉向全面的雙向限制掛鉤政策。
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這純粹是一個學術辯論的問題。港幣匯率在平均匯率上下的波動幅度從未超過0.7%,而且本地利率除在亞洲金融危機期外也從未大幅偏離離岸美元利率。
但現在不再是這樣了。自2003年以來,香港利率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流入(和流出)香港的資金有更多的波動性。這使得關於該問題的辯論不再僅限於學術探討。為了使香港利率水平恢復正常並避免投機資金大量充斥市場,填補貨幣體系的漏洞,轉向嚴格控制在7.8港元∶1美元左右的雙向限制掛鉤政策,不失為明智之舉。
現在我們轉到最重要的問題——這樣做能取得成效嗎?我們認為這是可能的,但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考慮一下目前的市場狀況:在5月18日之前的一周,三個月期HIBOR利率平均在每年2.20%,比三個月期美元LIBOR利率(3.26%)約低100個基本點。這意味著市場預期港幣將在未來三個月內對美元升值0.25%,從7.798港元∶1美元上升到7.791港元∶1美元。
採取雙向限制後這就不大會發生了——的確,過去兩周內短期HIBOR利率已經上升到與美元LIBOR相同的水平。我們預計港幣未來的利率波動將減少,投機資本的流量也將減少。
不過,這個結論有個需要注意的因素。導致近來香港HIBOR利差的主要推動因素實際上並不是大量資金「流入」香港,而是對人民幣匯率的投機。如果大量資金可能在審視人民幣採取調整舉措後馬上退出港幣市場,那金管局即使收緊對港元匯率的控制,也可能對利差無法產生實際影響。
港幣採用完全的雙向限制掛鉤非常明智,這將給市場帶來更高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從近期看,這也會使港幣利率更接近美元的水平。但同時,不要低估對人民幣的投機對香港市場的影響。
5. 香港如何發行貨幣
1.貨幣發行局制度。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屬於貨幣發行局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支持,透過嚴謹和穩健的貨幣發行局制度得以實施。
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資金流入或流出會令利率而非匯率出現調整。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出售與本地貨幣掛鉤的外幣(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換取本地貨幣(即資金流入),基礎貨幣便會增加,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購入外幣(即資金流出),基礎貨幣舊會收縮。基礎貨幣擴張或收縮,會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會自動抵消原來資金流入或流出的影響,而匯率一直保持不變。這是一個完全自動的機制。為了減少利率過度波動,金管局會通過貼現窗提供流動資金。
2.金管局。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構內負責貨幣及銀行體系穩定的機構,於1993年4月1日合並外匯基金管理局與銀行業監理處而成立,由於香港沒有中央銀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銀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領導為金融管理專員(總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委任,金融管理員依據《外匯基金條理》、《銀行業條例》、《存款保障計劃條例》、《結算及交收系統條例》及其它有關條例及法規行使職能和權力。在金融管理專員所獲轉授或賦予的法定權力下,金管局的日常運作高度自主。
3.外匯基金。香港貨幣制度和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貨幣制度的核心是穩定港元的匯率,而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外匯基金,外匯基金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港幣發行,調節和穩定港元匯率的政府基金。
最初是港英政府於1935年廢除銀本位制時根據《貨幣條例》設立的。根據該條例,發鈔銀行需將庫存的白銀、銀元及有價證券上繳外匯基金,換取外匯基金開出的負債證明書,才能發行港元紙幣,這種貨幣制度是以100%英鎊為准備金的英鎊匯兌本位制。1974年港元與英鎊脫鉤自由浮動後,發鈔銀行該為記帳方式換取負債證明書而發行港幣,港幣發行時往往沒有充足的外匯准備。1983年聯系匯率制度建立之後,外匯基金為了維持港元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承諾無限量地買賣港元現鈔,成為了港元的實質性發行機構,發鈔銀行實際上只是扮演外匯基金代理人的角色。
根據《外匯基金條例》,財政司司長授權金管局管理外匯基金,財政司司長掌握外匯基金的控制權,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就外匯基金的投資政策和策略向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外匯基金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合來管理,分別為支持組合及投資組合。支持組合為貨幣提供支持,投資組合則保障資產的價值及長期購買力。外匯基金僱傭全球外聘基金經理負責管理外匯基金約三分之一的總資產及所有股票組合。
4.外匯基金的運作機制包括「六項來源」、「四種用途」:「六項來源」是港元發行准備金、硬幣發行准備金、撥入的財政儲備、銀行體系結算余額、外匯基金票據發行額、投資利潤滾存。「四種用途」是調節港元匯價,充當最後貸款人,挽救金融市場,進行投資活動......
6. 港幣聯系發行制度
1.貨幣發行局制度。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屬於貨幣發行局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支持,透過嚴謹和穩健的貨幣發行局制度得以實施。
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資金流入或流出會令利率而非匯率出現調整。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出售與本地貨幣掛鉤的外幣(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換取本地貨幣(即資金流入),基礎貨幣便會增加,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購入外幣(即資金流出),基礎貨幣舊會收縮。基礎貨幣擴張或收縮,會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會自動抵消原來資金流入或流出的影響,而匯率一直保持不變。這是一個完全自動的機制。為了減少利率過度波動,金管局會通過貼現窗提供流動資金。
2.金管局。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構內負責貨幣及銀行體系穩定的機構,於1993年4月1日合並外匯基金管理局與銀行業監理處而成立,由於香港沒有中央銀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銀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領導為金融管理專員(總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委任,金融管理員依據《外匯基金條理》、《銀行業條例》、《存款保障計劃條例》、《結算及交收系統條例》及其它有關條例及法規行使職能和權力。在金融管理專員所獲轉授或賦予的法定權力下,金管局的日常運作高度自主。
3.外匯基金。香港貨幣制度和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貨幣制度的核心是穩定港元的匯率,而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外匯基金,外匯基金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港幣發行,調節和穩定港元匯率的政府基金。
最初是港英政府於1935年廢除銀本位制時根據《貨幣條例》設立的。根據該條例,發鈔銀行需將庫存的白銀、銀元及有價證券上繳外匯基金,換取外匯基金開出的負債證明書,才能發行港元紙幣,這種貨幣制度是以100%英鎊為准備金的英鎊匯兌本位制。1974年港元與英鎊脫鉤自由浮動後,發鈔銀行該為記帳方式換取負債證明書而發行港幣,港幣發行時往往沒有充足的外匯准備。1983年聯系匯率制度建立之後,外匯基金為了維持港元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承諾無限量地買賣港元現鈔,成為了港元的實質性發行機構,發鈔銀行實際上只是扮演外匯基金代理人的角色。
根據《外匯基金條例》,財政司司長授權金管局管理外匯基金,財政司司長掌握外匯基金的控制權,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就外匯基金的投資政策和策略向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外匯基金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合來管理,分別為支持組合及投資組合。支持組合為貨幣提供支持,投資組合則保障資產的價值及長期購買力。外匯基金僱傭全球外聘基金經理負責管理外匯基金約三分之一的總資產及所有股票組合。
4.外匯基金的運作機制包括「六項來源」、「四種用途」:「六項來源」是港元發行准備金、硬幣發行准備金、撥入的財政儲備、銀行體系結算余額、外匯基金票據發行額、投資利潤滾存。「四種用途」是調節港元匯價,充當最後貸款人,挽救金融市場,進行投資活動。
7. 港幣的發行情況!
1.貨幣發行局制度。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屬於貨幣發行局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支持,透過嚴謹和穩健的貨幣發行局制度得以實施。 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資金流入或流出會令利率而非匯率出現調整。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出售與本地貨幣掛鉤的外幣(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換取本地貨幣(即資金流入),基礎貨幣便會增加,若銀行向貨幣發行當局購入外幣(即資金流出),基礎貨幣舊會收縮。基礎貨幣擴張或收縮,會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會自動抵消原來資金流入或流出的影響,而匯率一直保持不變。這是一個完全自動的機制。為了減少利率過度波動,金管局會通過貼現窗提供流動資金。 2.金管局。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構內負責貨幣及銀行體系穩定的機構,於1993年4月1日合並外匯基金管理局與銀行業監理處而成立,由於香港沒有中央銀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銀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領導為金融管理專員(總裁),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委任,金融管理員依據《外匯基金條理》、《銀行業條例》、《存款保障計劃條例》、《結算及交收系統條例》及其它有關條例及法規行使職能和權力。在金融管理專員所獲轉授或賦予的法定權力下,金管局的日常運作高度自主。 3.外匯基金。香港貨幣制度和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貨幣制度的核心是穩定港元的匯率,而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外匯基金,外匯基金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港幣發行,調節和穩定港元匯率的政府基金。 最初是港英政府於1935年廢除銀本位制時根據《貨幣條例》設立的。根據該條例,發鈔銀行需將庫存的白銀、銀元及有價證券上繳外匯基金,換取外匯基金開出的負債證明書,才能發行港元紙幣,這種貨幣制度是以100%英鎊為准備金的英鎊匯兌本位制。1974年港元與英鎊脫鉤自由浮動後,發鈔銀行該為記帳方式換取負債證明書而發行港幣,港幣發行時往往沒有充足的外匯准備。1983年聯系匯率制度建立之後,外匯基金為了維持港元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承諾無限量地買賣港元現鈔,成為了港元的實質性發行機構,發鈔銀行實際上只是扮演外匯基金代理人的角色。 根據《外匯基金條例》,財政司司長授權金管局管理外匯基金,財政司司長掌握外匯基金的控制權,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就外匯基金的投資政策和策略向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外匯基金分為兩個不同的組合來管理,分別為支持組合及投資組合。支持組合為貨幣提供支持,投資組合則保障資產的價值及長期購買力。外匯基金僱傭全球外聘基金經理負責管理外匯基金約三分之一的總資產及所有股票組合。 4.外匯基金的運作機制包括「六項來源」、「四種用途」:「六項來源」是港元發行准備金、硬幣發行准備金、撥入的財政儲備、銀行體系結算余額、外匯基金票據發行額、投資利潤滾存。「四種用途」是調節港元匯價,充當最後貸款人,挽救金融市場,進行投資活動。
8. 港幣匯率
時間:2009.07.12 00:00:09 ,100港幣抄兌換人民幣
貨幣名稱 現匯買入價 現鈔買入價 賣出價 基準價 中行折算價 發布時間
港幣 87.97 87.27 88.31 88.14 88.14 2009.07.12 00:00:09
用人民幣兌換港幣用賣出價,100元人民幣可兌換100*100/88.31=113.24港幣
匯率經常在變,可參考http://www.boc.cn/sourcedb/whpj/
9. 為什麼香港還保留港幣
我國實行「一國兩制」,香港等地就是這特殊地方之一,所以必需加以限制。在許多146個國家,比如英國,對香港實行免簽證入境的,所以如果大量內地居民進入香港再偷渡出境。
必然對中國形象有不良影響。 內地居民去香港,必須持港澳通行證和有效簽注(必須事先申請有效簽注)才能赴港。旅遊簽注每次最多停留7日。
跟當年一國兩制,港人制港的承諾有關,另外香港是窗口,有港幣這種自由通兌的貨幣,使得RMB和外幣之間有了紐帶(在人民幣調成一籃子貨幣之前),所以還是不取消了。
現在有港幣這種能自由通兌的貨幣還是很意義的,比如在香港可以開通國際炒股帳戶炒很多國家的股票,現在我們可以旅遊去香港開通。
要是沒有港幣的話,就得去東南亞國家開通了,其實港幣比RMB好多了,RMB的投資渠道太少,港幣的投資渠道太多了。
其實這件事情也是我們國家深思熟慮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是為了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而且考慮香港所經歷的歷史原因,所以才允許香港實行港幣,而且港元還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定貨幣。
(9)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匯率制度擴展閱讀:
香港是繼紐約和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因此使港幣成為體系健全、幣值穩定的貨幣之一。雖然港幣發行歷史不算長,區域也不大,但其發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另有新款紫色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
硬幣則由金融管理局負責發行。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發行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發鈔銀行在發行任何數量的港幣時。
必須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兌換匯率向金管局交出美元,記入外匯基金賬目,領取了負債證明書後才可印鈔。這樣,外匯基金所持的美元就為港元紙幣的穩定提供支持。
如今香港與大陸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密切,尤其是再加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許多的人都會去香港購物。
一國兩制,不同的行政、不同的貨幣,像是澳門也是有自己的貨幣的。
不過現在香港也是有收人民幣的,只是那兌換是100人民幣=115港幣(超市內貼的)。
10. 外匯匯率的匯率制度
所謂有效匯率,是指由貿易權重確定的外幣的加權平均價格。組織測算成員有效匯率時,一般選擇該國前20名貿易夥伴國,按照每一貿易夥伴國在該進出口貿總額中所佔的比重確定貿易權重,該國貨幣的名義有效匯率等於這20個國家本幣對所求外幣的名義匯率的加權平均數。將名義有效匯率剔除該國當年的物價上漲因,就得到實際有效匯率。由於實際有效匯率不僅考慮了本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國貨幣的變動,而且剔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與單純運用名義匯率相比,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值。如果一國的實際有效匯率上升,意味著該國的貨幣對外貶值較主要貿易夥伴國貨幣對外貶值的平均幅度更大,該國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相對提高,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貿易收支容易出現順差,反之則相反。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該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是各國或國際社會對於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和機構等所作出的系統規定。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按照匯率變動幅度的大小,匯率制度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匯率制度。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匯率制度。
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國不規定本幣與外幣的黃金平價和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貨幣當局也不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關系變化而自由上下浮動的一種匯率制度。該制度在歷史上早就存在過,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後。 a. 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b. 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c. 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d. 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過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⑴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度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該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金本位下匯率制度的特點:
是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該體系的匯率制度安排,是釘住型的匯率制度。
a. 黃金成為兩國匯率決定的實在的物質基礎。
b. 匯率僅在鑄幣平價的上下各6‰左右波動,幅度很小。
c. 匯率的穩定是自動而非依賴人為的措施來維持。
⑵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制度的基本內容:
a. 實行「雙掛鉤」,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b. 在「雙掛鉤」的基礎上,《國際貨幣基金協會》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匯率平價+-1%的范 圍內波動,各國必須同IMF合作,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保證匯率的波動不超過該界限。
由於這種匯率制度實行「雙掛鉤」,波幅很小,且可適當調整,因此該制度也稱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或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adjustable peg system)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制度的特點:
a. 匯率的決定基礎是黃金平價,但貨幣的發行與黃金無關。
b. 波動幅度小,但仍超過了黃金輸送點所規定的上下限。
c. 匯率不具備自動穩定機制,匯率的波動與波幅需要人為的政策來維持。
d. 央行通過間接手段而非直接管制方式來穩定匯率。
e. 只要有必要,匯率平價和匯率波動的界限可以改變,但變動幅度有限。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制度的作用:
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從總體上看,在注重協調、監督各國的對外經濟,特別是匯率政策以及國際收支的調節,避免出現類似30年代的貶值「競賽」,對戰後各國經濟增長與穩定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制度的缺陷:
a. 匯率變動因缺乏彈性,因此其對國際收支的調節力度相當有限。
b. 引起破壞性投機。
c. 美國不堪重負,「雙掛鉤」基礎受到沖擊。
⑶浮動匯率制度
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a.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b.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該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該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c.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d.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4.匯率制度的創新應用——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1
香港歷史上曾實行了多種貨幣本位和匯率制度。1842至1935年為銀本位制;1935至1972年為英鎊匯兌本位制;1972年7月至1974年11月實行港元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1美元兌5.65港元);1974年11月1983年10月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1983年10月開始,實行聯系匯率制度至今。聯系匯率與市場匯率、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並存,是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最重要的機理。
准確來說,聯系匯率制度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規定,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須得到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換言之,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必須與外匯儲備的相應變動一致。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聯系匯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龐大的官方儲備、穩健可靠的銀行體系、審慎的理財哲學,以及靈活的經濟結構。
聯系匯率制的實施,有著深層的政治及經濟原因。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2
1982年9月,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正式開始談判。由於最初談判進展緩慢,導致謠言四起,人心浮動,房地產市場崩潰,港元不斷貶值。其間,香港各階層人士多次呼籲港府出面挽救港元,但港英當局以種種理由進行推諉。1983年9月24日,港元在外匯市場上暴跌,對美元匯價逼近1:10,港匯指數也銳挫至57.2的歷史最低水平。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港英當局不得不放棄其完全不幹預貨幣市場的原則,轉而接受經濟學家格林伍德的建議——建立一個釘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制。
簡言之,匯率水平就像其他任何商品的價格一樣,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如果一個國家感覺自己的貨幣匯率太高了,那麼只要多印一點自己的貨幣,投放到市場上,供應量增加,其價格也就是匯率自然會下來,所以要讓自己的貨幣貶值,政府是較容易做到的,但要讓自己的貨幣升值,就不是完全靠主觀意願能做到的,因為政府需要用外匯來支持自己的匯率,但它自己不能印外幣,所以它對該國貨幣的支持能力是由它所持有的外匯儲備量決定的。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印尼、韓國等最終不得不讓自己的貨幣大幅貶值,便是由於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聯系匯率制度就是以一系列制度來保證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去支持事先固定的匯率,並且在制度上保證供需關系最終會自動調整到固定的匯率水平,達到平衡。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一點,就是在發行該國或該地區貨幣時,其數量不能超過自己的外匯儲備,比如說香港政府最終把把港元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7.8港元左右,即每發行7.8港元,至少要相應地有1美元的儲備,這樣,它就能確保不至於在有人大量拋出港幣時,沒有足夠的美元以固定的匯率買入,由於金融體系的放大作用,盡管香港政府可能只發行了一定數量的港幣,但市場上實際的資金量,再加上銀行存款金額,要大大超過這一數字,所以,香港特區的美金儲備量要超過港幣的實際投放量。
而在日常運作中,一旦對美元需求增大,港幣要貶值時,香港政府便會用它的美元儲備買入港元,以維持固定匯率,這時候,隨著買入港元的活動越來越深入,市面上港幣越來越少,獲取港幣的成本越來越高,也就是港幣的利率水平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利率的大幅上升,也會最終使投資者感覺與其換成美元取得低利息,還不如以港幣賺取高利息,這也會使拋港幣、買美元的人減少,最終使其匯率穩定在固定匯率上,而無須政府繼續入市干預。相反,當港幣需求增大,產生升值壓力時,政府會拋出港幣買入美元,從而促使對港幣的需求減少,對美元的需求增大。
聯系匯率制度的實施,迅速地穩定了香港貨幣。十多年來,香港聯系匯率制度受到多次的挑戰。其間,經歷了1987年的全球性股災、1990年的海灣戰爭、1991年國際商業銀行倒閉、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風暴、1995年墨西哥貨幣危機以及1997年下半年以來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但香港貨幣都能一一化解風險,成功地經受住了考驗。港幣信譽卓著,堅挺穩定。與此同時,香港經濟運行良好,其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所有這些,聯系匯率制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作用。
對香港而言,由於其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其經濟對外有著強烈的依附性,外資和外貿在經濟中佔有極大的比重。因此,本地經濟的增長往往受到各種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這種情況下,用港元釘住美元,穩定匯率,減少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匯風險,有利於各類長期貿易及經濟合同的締結及國際資本的集系,從而給香港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和機會。這些也可以說是導致聯系匯率制度得以產生並持續下來的內在根源。
由此可見,聯系匯率制度可以調節市場,使匯率穩定在一個固定水平上,但同時也要看到,聯系匯率制度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由於政府特別關注外匯市場上的供需關系,它的貨幣數量不完全受到市場對其貨幣的供求關系的影響,比如,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港元受到投機資金的沖擊,在聯系匯率制度的作用下,港幣利率高漲,並影響到地產、金融等行業,但香港政府卻一時難以像別的國家或地區一樣,通過調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因為它的利率水平是由外匯市場決定的,所以聯系匯率制度是相當嚴格、彈性很小的一種體制,並非對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適合。
因此,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點。
①它使得香港的利率和貨幣供應受制於美國的利率政策和貨幣政策,從而嚴重地削弱了這兩個經濟杠桿的調節能力。
②聯系匯率制度還被認為是造成香港高通貨膨脹和實際上的負利率並存的主要原因。
③由於實行了聯系匯率,也無法通過匯率的手段來調節國際收支狀況等等。
但是,盡管存在著種種缺陷,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有著深刻和堅實的經濟基礎,歷史也肯定了其穩定經濟和市場的作用,同時,經過十多年的風雨和考驗,這一制度本身也日趨完善。
建國至今人民幣匯率年表(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年份匯率2.4622.2451.9891.9611.8591.9411.8581.6841.5551.4981.7051.8931.9762.320年份匯率2.9373.4533.7223.7223.7654.7835.3235.5165.7628.6198.351 8.3148.2908.279年份匯率8.2788.2798.2778.2778.2778.09228.19177.97357.52156.93856.836.6156. 3851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