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初三物理題
(2)不能;只有一組數據,得出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3)水平位置好,因為可以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力臂
(4)根據杠桿平衡原理,F1=2N,L1=4格,L2=2格,
F1L1=F2L2,所以F2=F1L1/L2=2N*4格/2格=4N
⑵ 初三物理杠桿實驗題
數據自己編吧,別太離譜就行
基本遵循 F1*L1=F2*L2就行,不用正好完全相等,畢竟試驗中有杠桿和軸的阻力等其他因素,這個公式是理想條件下的
⑶ 初中物理。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忽略杠桿自身重力的影響。
⑷ 急求:初三物理"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報告
某同學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設計了一份探究性實驗報告,報告的內容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含支架)、鉤碼盒一套、彈簧測力計、細線、和 A 。
探究假設 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有關。
實驗方案
設計 步驟1.調節杠桿兩端的 B ,使橫梁平衡。
步驟2.在杠桿的左右兩端分別用細線依次懸掛個數不同鉤碼,(假設左端砝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阻力F2,右端鉤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動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再選擇適當的阻力F2,然後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分別記錄下此時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步驟3.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改變阻力F2的大小,再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記錄下此時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記錄表格中。
步驟4.改變動力F1的大小,保持動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變,再改變阻力F2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記錄表。
步驟5.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保持動力F1和阻力F2不變,移動阻力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表中。
步驟6.整理實驗器材。
數據記錄 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
動力F1
(N) 動力臂l1
(cm) 動力×動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論證 根據實驗記錄數據,探究結論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報告中的A、B、C、D四個相應部分的內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實驗中,為什麼每次都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報告中,該同學所設計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進?
1)A、B、C B、螺母
C、0.1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於在杠桿上測量力臂(讀取力臂)(3)記錄數據只有一組,應多測多記幾組數據
(你自己想一下吧)
⑸ 初三物理:杠桿。
解:
(1)F=1/x,F隨x的增大而減小
(2)如圖,可知F1l1=1
所以F2l2=F1l1=1
因為F2=G=10N
所以l2=1/F2=1/10N=0.1m
(三)當測力計達到最大限度,F1=25N
此時由F1l1=F2l2可得 l1=F2l2/F1=0.1m×10N/25N=0.04m
所以測力計應控制在0.04m-3m的范圍內
⑹ 一道初三物理計算題(杠桿平衡),急!我會懸賞的!
F1*L1=F2*L2
1000*30=F2*120
F2=250N
如上式F1不變為
1000N。L2不變為
120cm。為使抬起車把式用力小些,既F2小些,需把L1減小,裝土時把車的中心靠近輪心即可。如減到0(車的中心與輪心重合),理論上就不需力抬起車了
⑺ 初三物理實驗題「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彈簧測力計
(2)平衡螺母、水平
(3)3N、1.5N、豎直向上
⑻ 杠桿平衡(初三物理)在線等。!!!!!
L1小於L2且平衡 所以銅重 因為銅的密度較大 所以鐵的體積比銅大 在液體中中受的浮力相對較多 所以1不平衡 向銅傾斜 2因為水銀密度大於兩者 所以平衡 4水銀密度比鐵大 銅沉了 鐵浮著 所以不平衡 向銅傾斜 3我懶得算了 很麻煩 5平衡 相當於把杠桿整個放在水中還是平衡 我是初三的 回答有問題請不要見怪 偶沒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