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在考慮貨幣作用時,臨界彈性條件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因為在浮動匯率制下,政策選擇,會導致浮動匯率的隔離作用,開放經濟中的資產組合平衡,自由調控,臨界條件就不再重要。
政府採取有限的干預措施,引導市場匯率向有利於本國利益的方向浮動。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完全自由浮動的匯率是不存在的。各國貨幣當局出於各種動機和考慮,都採取措施不同程度地對匯率的浮動進行干預,實際上都是管理浮動。只不過干預力度、干預頻率大小有別。
理論和經驗都表明,供求大體平衡時資源配置有效性高。如果供求不平衡,資源配置就難以實現最優。當總出口長期小於總進口,表明資源並未充分向出口部門配置,結果是外匯短缺,無法滿足包括消費品和生產投資品在內的進口需求。
當總出口持續明顯大於總進口,就表明資源過多向出口部門配置,出口爭取到的外匯無法通過進口消化,而是變為對外投資,當投資集中於境外低收益領域時,表明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自黨的十四大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起,就已明確了基於市場供求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市場化改革方向。
(1)臨界彈性條件匯率調節擴展閱讀
浮動匯率制擁有更為靈活型或高度彈性型。即匯率波動不受幅度的限制,以獨立自主的原則進行匯率調整。
⑴根據一套指標浮動。指標因國而異,但大都是以本國的外匯儲備、國際收支狀況、消費物價指數及與本國貿易關系密切的有關國家物價變動的情況等作為調整本國貨幣匯率浮動的依據。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有智利、厄瓜多、尼加拉瓜等國家。
⑵較靈活的管理浮動。指一國政府對匯價的制度與調走有一定程度的干預。但這種浮動方式常常達不到預期效果,從而使匯率處於持續的波動之中。採用這種浮動方式的有中國、新加坡、韓國等32個國家。
⑶單獨浮動。單獨浮動是指一國貨幣不與任何外國貨幣形成固定比價,其匯率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實行浮動。採用這種浮動方式的有美國、日本、英國等58個國家。
上述根據浮動彈性分類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歸納的方式,易於被人們廣泛地接受。
② 國內外籌資風險與控制的研究成果你找到了么
企業籌資風險的成因及控制策略
籌資風險是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籌資風險不可能被消滅或避免,但企業只要從自身出發就完全可以控制。本文在分析企業籌資風險的成因基礎上,提出企業籌資風險控制的策略。
一、籌資風險的成因
1.籌資風險的內因分析。
(1)負債規模過大。企業負債規模大,則利息費用支出增加,由於收益降低而導致喪失償付能力或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時,負債比重越高,企業的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越大,股東收益變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負債規模越大,財務風險越大。
(2)資本結構不當。這是指企業資本總額中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比例不恰當對收益產生負面影響而形成的財務風險。企業借入資本比例越大,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杠桿利益越大,伴隨其產生的財務風險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債務融資、配比好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對於企業降低綜合資本成本、獲取財務杠桿利益和降低財務風險是非常關鍵的。
(3)籌資方式選擇不當。目前在我國,可供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會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如果選擇不恰當,就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費用,減少企業的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而形成財務風險。
(4)負債的利息率。在同樣負債規模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企業所負擔的利息費用支出就越多,企業破產風險也就越大。同時,負債的利息率對股東收益的變動幅度也有較大影響。因為在息稅前利潤一定的條件下,負債的利息率越高,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股東收益受影響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當。在現代社會中,企業間廣泛存在著商業信用。如果對往來企業資信評估不夠全面而採取了信用期限較長的收款政策,就會使大批應收賬款長期掛賬。若沒有切實、有效的催收措施,企業就會缺乏足夠的流動資金來進行再投資或償還自己的到期債務,從而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6)負債期限結構不當。這一方面是指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資金和償還負債的時間安排。如果負債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例如應籌集長期資金卻採用了短期借款,或者應籌集短期資金卻採用了長期借款,則會增加企業的籌資風險。所以在舉債時也要考慮債務到期的時間安排及舉債方式的選擇,使企業在債務償還期不至於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而無法償還到期債務。
(7)籌資順序安排不當。這種風險主要針對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籌資順序上,要求債務融資必須置於流通股融資之後,並注意保持間隔期。如果發行時間、籌資順序不當,則必然會加大籌資風險,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2.籌資風險的外因分析。
(1)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於籌資風險,但又影響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採用股權融資時,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採用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時,由於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更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於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化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2)預期現金流入量和資產的流動性。負債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現金償還,因此,即使企業的盈利狀況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規定償還本息,還要看企業預期的現金流入量是否足額、及時和資產流動性的強弱。現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現實的償債能力,資產的流動性反映的是潛在的償債能力。如果企業投資決策失誤或信用政策過寬,不能足額、及時地實現預期的現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會面臨財務危機。此時,企業為了防止破產可以變現其資產。各種資產的流動性(變現能力)是不一樣的,其中庫存現金的流動性最強,固定資產的變現能力最弱。企業資產的整體流動性,即各類資產在資產總額中所佔比重,對企業的財務風險影響甚大,很多企業破產不是沒有資產,而是因為其資產不能在較短時間內變現,結果不能按時償還債務而宣告破產。
(3)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的場所。企業負債經營要受金融市場的影響,如負債的利息率就取決於取得借款時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情況。金融市場的波動,如利率、匯率的變動,會導致企業的籌資風險。當企業主要採取短期貸款方式融資時,如遇到金融緊縮、銀根抽緊、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會引起利息費用劇增、利潤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業由於無法支付高漲的利息費用而破產清算。
二、籌資風險的控制策略
1.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
企業在日常財務活動中必須居安思危,樹立風險觀念,強化風險意識,抓好以下幾項工作:①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變化情況,使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理財活動中能保持靈活的適應能力;②提高風險價值觀念;③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置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工作;④理順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
2.優化資本結構。
最優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這個最大的籌資風險可以用負債比例來表示。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籌資風險卻加大了。因此,企業應確定一個最優資本結構,在融資風險和融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只有恰當的融資風險與融資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3.巧舞「雙刃劍」。
企業要強化財務杠桿的約束機制,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系數,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範財務風險。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可以提高企業的價值;運用不當,則會給企業造成損失,降低企業的價值。
4.保持和提高資產流動性。
企業的償債能力直接取決於其債務總額及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經營需要和生產特點來決定流動資產規模,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採取措施相對地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企業在合理安排流動資產結構的過程中,不僅要確定理想的現金余額,還要提高資產質量。通過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凈流量÷債務總額)及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等比率來分析、研究籌資方案。這些比率越高,企業承擔債務的能力越強。
5.合理安排籌資期限的組合方式,做好還款計劃和准備。
企業在安排兩種籌資方式的比例時,必須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必須採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來滿足。這樣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
6.先內後外的融資策略。
內源融資是指企業內部通過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而形成的資金來源和產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資金來源。企業如有資金需求,應按照先內後外、先債後股的融資順序,即:先考慮內源融資,然後才考慮外源融資;外部融資時,先考慮債務融資,然後才考慮股權融資。自有資本充足與否體現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和獲取現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資本越充足,企業的財務基礎越穩固,抵禦財務風險的能力就越強。自有資本多,也可增加企業籌資的彈性。當企業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而外部融資的約束條件又比較苛刻時,若有充足的自有資本就不會因此而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
7.研究利率、匯率走勢,合理安排籌資。
當利率處於高水平時或處於由高向低過渡時期,應盡量少籌資,對必須籌措的資金,應盡量採取浮動利率的計息方式。當利率處於低水平時,籌資較為有利,但應避免籌資過度。當籌資不利時,應盡量少籌資或只籌措經營急需的短期資金。當利率處於由低向高過渡時期,應根據資金需求量籌措長期資金,盡量採用固定利率的計息方式來保持較低的資金成本。另外,因經濟全球化,資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日益增多,匯率變動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所以,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應根據匯率的變動情況及時調整籌資方案。
8.建立風險預測體系。
企業應建立風險自動預警體系,對事態的發展形式、狀態進行監測,定量測算財務風險臨界點,及時對可能發生的或已發生的與預期不符的變化進行反映。利用財務杠桿控制負債比率,採用總資本成本比較法選擇總資本成本最小的融資組合,進行現金流量分析,保證償還債務所需資金的充足。
③ 通常,公共巴士,自來水公司都會一再要求漲價,請以需求價格彈性的有關理論來說明
簡答:
1、什麼是供求規律?[練習冊P21頁2]
答:需求水平的變動引起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供給水平的變動引起均衡價格反方向變動,引起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這就是供求規律。它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價格是由供求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第二,價格對供求有調節的作用,調節的結果是實際上不均衡的供求關系趨於均衡。
2、通常公共汽車、自來水公司都會一再要求漲價,請用彈性理論說明理由。[練習冊P21頁4]
答:上述公司漲價的要求可以從廠商的收益與價格的關系來說明,而這種關系皆與相應的需求價格彈性有關。公共汽車和自來水公司之所以一再要求漲價,皆是因為這些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的需求價格彈性小於1,即缺乏彈性。所以通過漲價可以增加總收益,這樣他們就樂於提高價格來增加自己的收益。
3、根據均衡價格理論,分別論述政府實行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政策時的方法與效應。[練習冊P22頁6]
答:(參考課本,以下是答題要點)支持價格是指政府為扶持某一行業的生產而規定的高於該行業產品均衡價格的最低價格,主要用於保護生產者,但會出現過剩。對過剩的產品的處理辦法是政府按照支持價格收購市場上過剩產品。最高限價是指政府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價格上升而規定的低於這些產品的均衡價格的最高價格,主要用於保護消費者,但會出現短缺。對此,政府通過最高限價下向市場提供商品維持供求平衡。兩者都會對社會福利變化產生影響。
4、簡述無差異曲線的特點。[練習冊P42頁4]
答:(參考課本,以下是答題要點)
第一,無差異曲線具有負斜率;第二,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第三,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第四,無差異曲線是凸向原點的。
5、等產量曲線的特點。[練習冊P78頁3]
答:(1)離原點越近的等產量曲線代表的產量水平越低;(2)同一等產量曲線圖上,任意兩條曲線不能相交;(3)等產量曲線通常向右下方傾斜;(4)等產量曲線凸向原點。
6、為什麼完全競爭市場廠商的需求曲線是一條與橫軸平行的平行線?[練習冊P109頁4]
答:形成需求曲線形狀的原因: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廠商不僅很多,而且每個規模都很小,以至任何一個廠商的產量增減,對整個市場價格沒有影響。因此,每個廠商都只是既定的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所以,在既定市場價格條件下,盡管消費者對廠商產品的需求有多有少,但價格始終不變,從而形成一條與橫軸相平行的需求曲線。
7、壟斷廠商是價格的制定者,這是否意味著成為壟斷者的廠商可以任意定價?[練習冊P110頁13]
答:壟斷廠商是價格的制定者,並不意味著該廠商可以任意定價。從理論上講,壟斷者是價格餓制定者,其產品沒有替代品,其他廠商無法進入壟斷行業,廠商是產品的唯一賣者。然而在實際上,如果壟斷廠商定價過高,購買量就會下降,從而使總收益和利潤下降;其他廠商如看到有豐厚的利潤會眼紅,盡管沒有替代品,但相似的替代品總是會生產的,因而壟斷廠商如果定價過高,會使自己的產品失去銷路,市場被相似替代品奪走;國家也會對壟斷廠商的定價加以控制,有些國家會制定反壟斷法。
8、什麼叫「流動性陷阱」?[練習冊P236頁4]
答:凱恩斯提出,貨幣需求是利率的減函數,即利率下降時貨幣需求會增加,然而當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說臨界程度時,即債券價格上升到足夠高時,人們購買生息的債券會面臨虧損的極大風險。這時,人們估計,如此高的債券價格只會下降,不會再上升,於是他們不肯再買債券,而寧肯保留貨幣在手中。在這種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再降低,因為人們手中即使有多餘的貨幣,也不肯再去買債券,從而不會使債券價格上升,即利率不會再下跌。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正處於「流動性陷阱」之中。這時實行擴張貨幣政策對利率和投資從而對就業和產出不會有效果。
9、為什麼利率和收入的組合點位於IS曲線右上方時,反映產品市場上供過於求的情況?[練習冊P262頁5]
答:產品市場上供過於求是指儲蓄大於投資的情況,在IS曲線右上方的任何收入和利率的組合點之所以都表明儲蓄大於投資,這是因為相對於一定收入而言,利率太高了,從而使該收入提供的儲蓄超過了該利率所導致的投資,或者是相對於一定利率而言,收入太高了,從而該利率所導致的投資水平低於該收入所提供的儲蓄,這些情況可用圖12-3表示。在圖中,A點位於IS曲線上,相對於收入Y1,利率r2太高了,若利率為r1,則I=S,然而r2>r1,由r2所決定的投資小於r1決定的投資,從而使由r1決定的儲蓄大於r2決定的投資。S>I的情況也可以這樣說,相對於利率r2而言,收入Y1太高了,若收入為Y2,則I=S。然而,Y1>Y2,由Y1決定的儲蓄大於Y2決定的儲蓄,從而使由r1決定的儲蓄大於r2決定的投資。
10、為什麼名義工資不會經常變動?[練習冊P312頁3]
答:名義工資雖然和一般商品價格一樣要受供求關系調節,即供不應求時上升,供過於求時下降,但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畢竟還有所不同。工人在就業時要與企業簽訂1年或更長時間的僱傭合同,其中規定了合同期內工人的工資水平及其他就業條件。一旦就業,企業就不希望輕易調換工人,工人也不希望經常變動職業和工作單位。這樣,在勞動力市場上有失業存在時,企業也不會隨便辭退原有工人而以低薪僱傭新工人,因為新工人沒有原有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在勞動力市場上供不應求時,工人也無法要求提高工資,因為有合同限制。因此,即使當工人意識到價格水平在上升從而使自己的實際工資下降時,其名義工資也無法立即調整。
11、為什麼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時,人們寧願坐計程車而不願坐公交車?[練習冊P356頁2]
答:一般說來,坐公交車比較費時間,坐計程車比較省時。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時,相對價格變得極不穩定,貨幣流通速度極大地加快。人們手中的貨幣像燙手的山芋必須越快越好地把它使用出去,否則很快會貶值。人們坐公共汽車所節省的錢,也許遠比因坐公共汽車而耗費的時間里所發生的貨幣貶值所造成的損失要少得多。而坐計程車雖多費錢,但可以少受自己所擁有的貨幣貶值的損失。這樣,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考慮,人們就寧願坐計程車而不願坐公交車。
12、試述完全競爭市場長期均衡的實現過程和特點。[書P149、150頁]
答:
13、結合圖形說明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變成本、平均總成本之間的關系,並指出停止營業點和盈虧相抵點。[書P123、125頁]
答:
14、運用供求定理說明,如果政府對綜合市場進行管制,給房主限定一個低於均衡價格的房屋價格,短期內對供求市場有何影響?[書P59頁]
答:
15、請從經濟效益角度對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四種市場結構進行比較。[書P154、156、164、169頁]
答:
16、實現帕累托最優需要滿足哪三個條件?[書P220頁]
答:(1)消費的最優條件:符合經濟效率或帕累托最優狀態的消費的最優條件,是指產品在人們之間分配的最優條件,也就是交換效率的條件。消費的最優條件與滿足消費的一般均衡的條件一致:
要滿足消費的最優條件,上式對所有的消費者和所有的產品都一樣。競爭性的產品市場會保證這個條件的實現。
(2)生產的最優條件:符合經濟效率或帕累托最優狀態的生產的最優條件,是指生產要素在需要生產的產品之間分配的最優條件,也就是生產效率的條件。生產的最優條件與滿足生產的一般均衡的條件一致:
要滿足生產的最優條件,上式對所有的產品和所有的生產要素都一樣。競爭性的要素市場會保證這個條件的實現。
(3)生產和消費的最優條件:要同時滿足生產和消費的帕累托最優條件:兩種產品的邊際轉換率等於這兩種產品的邊際替代率和價格比率,即:
要滿足生產和消費的最優條件,上式對所有的產品和所有的消費者都一樣。競爭性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會保證這個條件的實現。
17、什麼是菲利普斯曲線?其在宏觀情況下如何應用?[書P488、489頁]
答:通貨膨脹與失業存在著一定的交替關系,當通貨膨脹率高的時候,失業率低;當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菲利普斯曲線揭示的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反方向變動的替代關系,為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提供了一個可以選擇的范圍:可以通過提高通貨膨脹率來降低失業。按照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的分析,在於為政府採取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政策提供分析的工具和理論依據。換言之,政府可以根據菲利普斯曲線所顯示的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關系,採取不同的調節政策:當經濟處於有大量失業的蕭條時期,政府應實行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要進行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在貨幣政策方面,要擴大貨幣供給量,以降低利率。而當經濟處於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期,政府則要實行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通過這樣的政策來增加或減少社會總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的目標。
18、用圖形表示擠出效益,簡要解釋其中原因。[書P455頁]
答:
19、比較凱恩斯和貨幣主義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書P443頁]
答:
20、試分析固定匯率制資本完全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活動效果。
答:
21、試用IS—LM分析在社會已經處於充分就業如果政府想提高總需求,那麼它應採取何種政策,才能在增加投資和消費的同時不引起通貨膨脹。[書P409、470頁]
答:
計算:
1、設供給函數為S=2+3P,需求函數為D=10-P。試問:[練習冊P22頁5]
(1)求解市場均衡的價格和產量水平
(2)求在此均衡點的供給彈性和需求的價格彈性
(3)若徵收從量稅t=1,求此時新的均衡價格和產量水平
(4)求消費者和廠商各承受了多少稅收份額
(5)用圖來表示上述結論
2、已知效用函數為U=logaX+logaY,預算約束為:Px*X+Py*Y=M,求:[練習冊P43頁4]
(1)消費者均衡條件 (2)X與Y的需求函數(3)X與Y的需求的點價格彈性
3、分析一名消費者消費X和Y兩種商品時,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處處是Y/X。Y是商品Y的量,X是商品X的量,試問:[練習冊P44頁6]
(1)說明對X的需求不取決於Y的價格,且X的需求彈性的絕對值為1
(2)Px=1,Py=3,該消費者均衡時的MRSxy為多少?
(3)對X的恩格爾曲線形狀如何?對X的需求的收入彈性是多少?
4、已知某廠商的生產函數為Q=L3/8K5/8,有假設Pl=3美元,Pk=5美元(這里L表示勞動投入,K表示資本投入,Pl表示勞動價格,Pk表示資本價格),試求:[練習冊P79頁6]
(1)產量Q=10時的最低成本和使用的L和K的數值
(2)總成本為160美元時廠商均衡的Q、L與K之值
5、假定某壟斷者面臨的需求曲線為P=100-4Q,總成本函數為TC=50+20Q,求:[練習冊P111頁4]
(1)壟斷者利潤極大化時的利潤、產量及價格
(2)假設壟斷者遵從完全競爭法則,那麼廠商的利潤、產量及價格是多少?並與第(1)問進行比較,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6、某壟斷者的產品在兩個市場上實行差別定價,其總成本函數TC=8Q+100,產品的需求函數為Q1=10-(1/2)P1,Q2=40-P2。試求:[練習冊P111頁5]
(1)廠商均衡時的P1、P2、Q1、Q2
(2)證明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的市場上銷售價格較高
(3)若兩個市場只能索取相同價格,求廠商均衡價格及產量
7、假設某經濟社會的消費函數為C=100+0.8Y,投資為50(單位:10億美元)。試計算:[練習冊P210頁6]
(1)均衡收入、消費和儲蓄 (2)若投資增至100,求增加的收入
(3)若消費函數變為C=100+0.9Y,投資仍為50,收入和儲蓄各為多少?投資增至100時收入增加多少?
(4)消費函數變動後,乘數有什麼變化?
8、假定某經濟社會的消費函數為C=100+0.8Yn,Yn為可支配收入,投資支出為I=50,政府購買G=200,政府轉移支付TR=62.5,稅收T=250,試求:[練習冊P211頁7]
(1)均衡的國民收入
(2)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稅收乘數、轉移支付乘數和平均預算乘數
(3)假定該經濟社會達到充分就業所需要的國民收入為1200,試問:
①增加政府購買;②減少稅收
③增加政府購買和稅收同一數額(以便實現預算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各需多少數額?
9、假定經濟由四部門構成,且Y=C+I+G+NX,消費函數為C=300+0.8DI,投資函數為I=200-1500i,凈出口函數為NX=100-0.04Y-500i,貨幣函數為L=0.5Y-2000i,其政府支出為G=200,稅率為t=0.2,名義貨幣供給為M=550,價格水平為P=1。試求:[練習冊P264頁5]
(1)IS曲線; (2)LM曲線;(3)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
10、已知某小國在封閉條件下的消息函數為C=305+0.8Y,投資函數為I=395-200i,貨幣的需求函數為L=0.4Y-100i,貨幣供給為m=150,試問:[練習冊P264頁7]
(1)定出IS曲線和LM曲線的方程;(2)計算均衡的國民收入和利息率
(3)如果此時政府購買增加100,那麼均衡國民收入會增加多少?
(4)計算(3)中的政府購買乘數
(5)寫出乘數定理中的政府購買乘數公式,利用這一公式計算(3)中的乘數
(6)比較(4)和(5)的結果是否相同,請解釋。
④ 什麼是匯率調節國際收支的臨界彈性條件
彈性分析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一種適用於紙幣流通制度的國際收支理論。
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後經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和美國經濟學家勒納等發展而形成的。
該理論把匯率水平的調整作為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緊緊圍繞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來探討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的條件。
彈性分析理論主要研究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貨幣貶值具有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貶值能否揚「出」抑「進」,進而改善一國的貿易收支,取決於供求彈性。
所謂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是進出口商品的供求數量對進出口價格變化反映的程度:彈性大,進出口商品價格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進出口商品的供求數量;彈性小,對進出口商品供求數量的影響較小。
為了使貶值有助於減少國際收支逆差,必須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即一國貨幣貶值後,只有在出口需求彈性與進口需求彈性的和大於1條件下,才會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改善國際收支。
(4)臨界彈性條件匯率調節擴展閱讀:
第一、貢獻
該理論的重要貢獻在於,它的分析糾正了貨幣貶值一定有改善貿易收支作用與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確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出口供求彈性條件下,貶值才有改善貿易收支的作用與效果。
第二、局限性
1、該理論把國際收支僅局限於貿易收支,未考慮到勞務進出口與國際間的資本移動。
2、該理論以小於「充分就業」為條件,因而做出了供給具有完全的彈性的假定。不適用於經濟周期的復甦與高漲階段。
3、它是局部均衡分析,只考慮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經濟變數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以及其他一些相互關系。
4、是一種靜態分析,忽視了匯率變動效應的「時滯」問題,匯率變動在貿易收支上的效應是呈「J形曲線」的。沒有看到貶值不是通過相對價格變動,而是通過貨幣供給和絕對價格水平的變動來改善貿易收支的。
5、彈性系數在該理論中是一個最重要的參數,但如何確定,是一個極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
⑤ 利率和匯率變動對房價的影響
它們之間實際上是復雜的宏觀經濟關系,在基本關繫上還要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但明白了基本關系才能分析清晰其他關系的影響。
基本關系:
1、利率:一般來講,一國提供利率是抑制社會對貨幣供應量的需求,達到降低貨幣供應量的直接目的。利率上升——融資成本加大——全社會貨幣供應量下降——房產需求下降——房價下跌。利率下降的方向與上述相反。
2、匯率:人民幣升值,說明國外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大,往往這時由於國內高利率吸引了投資者,國外資本進入中國房地產行業,那麼中國的房價應該升高。你這段的理解是對的。那麼是不是與前面的分析沖突呢?也不是,首先,利率的變化對房價的影響是直接的,其傳導比匯率快。其次,利率的影響必然的,其他因素的干擾小,但匯率產生的影響受其他因素干擾更大。
⑥ J積分理論
Rice應用塑性力學的全量理論,避開求解裂紋前緣塑性應力場時數學計算上的困難,於1968年提出了平面裂紋問題的J積分概念,1972年Begley與Landes實驗研究後指出:J積分可作為表示起裂的彈塑性斷裂判據。
J積分是一個定義明確及理論嚴密的應力、應變場參量,像線彈性斷裂力學中的應力強度因子一樣,J積分即能描述裂紋頂端區域應力、應變場強度,又容易通過實驗來測定。所以它是彈塑性斷裂力學中的重要參量。J積分有兩種定義或表達式,一是迴路積分定義,另一種是形變功率定義,在塑性力學全量理論的描述下這兩種定義是等效的。
一、J積分的迴路定義
設有一單位厚度的板狀試樣,其中有一貫穿裂紋,如圖4-1所示。因為板狀問題屬於平面應力狀態問題,根據能量平衡理論有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Π為系統勢能;U為彈性應變能;W為外力功。設裂紋面積擴展了dA,在這個過程中載荷所做的功為dW,體系彈性應變能變化了dU,裂紋擴展所需的塑性功和釋放的表面能可視為裂紋擴展所要消耗的能量dΠ,也即阻止裂紋擴展的能量。因此要使裂紋擴展,系統必需提供的能量為:-dΠ=dW-dU。定義裂紋擴展單位面積彈性系統釋放的能量為裂紋擴展能量釋放率,或稱為裂紋擴展單位長度時的裂紋驅動力,用G表示:
岩石斷裂與損傷
對於單位厚度的平面問題,A=B×a=a,其中B=1,a為裂紋長度。則有
岩石斷裂與損傷
在試樣上取一體積元dV=dxdy,則總應變能為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w為應變能密度。
設試樣邊界Γ上作用有面力T,在試樣周邊上取一微元弧長ds,邊界Γ上各點位移為u,則外力的功為
岩石斷裂與損傷
將式(4-4)和(4-5)代入式(4-1),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由式(4-3)和式(4-6)得到
岩石斷裂與損傷
上式在線彈性條件下是成立的,在彈塑性條件下G已失效,但是對任何彈塑性體,不管是大范圍屈服還是整體屈服,上式右邊的積分總是存在的,這個積分稱為J積分。
圖4-1 J積分定義簡圖
圖4-2 J積分守恆的積分路線圖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4-8)就是對於二維問題,Rice提出的J積分的迴路積分定義,它是一種能量線積分,式中:Γ為繞裂紋尖端的下表面反時針走到上表面的積分迴路(圖4-1);T為作用在積分迴路Γ上的面力矢量(單位弧長上的力);u為作用在積分迴路Γ上的位移矢量;ds為迴路上的弧元;w為應變能密度。
岩石斷裂與損傷
令x=x1,y=x2,面力分量:Tx=T1,Ty=T2。位移分量:u=u1,v=u2。用n=(n1,n2)表示迴路單位法線矢,則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θ為n與x方向的夾角。由應力邊界條件:
Tx=σxn1+τxyn2
Ty=τyxn1+σyn2
即:Ti=σijnj(i,j=1,2)
則J積分的標量式:
岩石斷裂與損傷
二、J積分的守恆性
J積分所以能成為描述彈塑性斷裂的參量,重要原因是J積分具有守恆性,即:J積分的積分值與所選擇的路徑無關。由於守恆性,J積分就像線彈性斷裂力學中的應力強度因子一樣,反映了裂紋頂端的某種力學特徵或應力應變強度,同時在分析過程中有可能避開裂紋頂端這個難以直接嚴密分析的區域。下面證明J積分的守恆性,即證明式(4-11)成立: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Γ、Γ′為圍繞裂紋頂端區的兩條不同的積分迴路,如圖4-2所示。取閉合路徑:。
由格林公式:
岩石斷裂與損傷
因為
岩石斷裂與損傷
所以
岩石斷裂與損傷
令:
化簡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當體力不計時:,
在小變形條件下:
代入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所以
岩石斷裂與損傷
由於:,在CD和AB上Ti=0,dy=0,L=Γ-Γ′。即有
岩石斷裂與損傷
此式即為J積分數值與路徑無關的證明,也即J積分具有守恆性的證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證明過程中運用了以下關系:
(1)w=∫σijdεij,。即要求εij由σij唯一確定,即彈塑性體按單調比例載入,不允許發生卸載(全量理論的要求)。
(2))。即要求小變形。
(3)。即不計體力。
由此可見,J積分的守恆性僅在上述條件下才能得到嚴格證明,這也是J積分理論應用的適用范圍,後來不少學者對J積分的適用范圍進行了研究,並證明在積分迴路通過大應變區域時,J積分數值與積分路徑無關仍然是近似成立的,從而使J積分參量的應用范圍擴大到三維非線性彈性體、軸對稱裂紋體等問題中。
三、J積分的物理意義
1.線彈性材料
對於線彈性材料,J積分守恆成立的幾個前提條件(不計體力、小應變、單調載入)都是自然具備的,因此J積分理論可用於分析線彈性平面裂紋問題。
由J積分的迴路定義式(4-10),線彈性平面應變狀態條件下,應變能密度為
岩石斷裂與損傷
將Ⅰ型裂紋尖端附近的應力分量表達式代入上式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取積分迴路為一個以裂紋尖為中心,半徑為r的圓周,求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由邊界條件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Ⅰ型裂紋平面應變情況下的位移分量:
岩石斷裂與損傷
代入式(4-10)第二項積分:
岩石斷裂與損傷
將式(4-12)和式(4-13)代入式(4-10)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平面應力狀態:
岩石斷裂與損傷
即在線彈性條件下J積分的物理意義就是能量釋放率,J積分的斷裂判據JⅠ=JⅠC與KⅠ=KⅠC、GⅠ=GⅠC等效。
2.彈塑性材料
前面介紹了J積分的迴路積分定義,雖然定義明確,又是比較嚴密的裂尖場參量,但在非線性情況下利用圍線積分求J值十分麻煩。工程上應用方便的斷裂判據參量,必須易於理論估算和實驗測定。因此往往使用的是J積分的形變功率定義。
J積分的形變功率定義也是由Rice首先提出的,其定義式如下: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積分迴路L為試樣的邊界圍線;B為試樣厚度;T、u為試樣邊界上的外力與位移;U為試樣中的應變能;ds為試樣邊界上的微弧元。可以證明式(4-16)與J積分的迴路定義是一致的。但式(4-16)中積分是沿試樣邊界進行的,其值也只與邊界的力的分量及位移分量的微分有關,因此按此定義計算的J積分比直接按迴路積分定義式的計算要方便得多,也便於實驗標定。
圖4-3 單邊裂紋拉伸試樣
在斷裂韌性試驗中,常用的簡單載入情況如圖4-3所示。一切口試樣厚度為B,上端邊界L2固定,下端載荷為F,左右邊界為自由邊界。
由式(4-16),在自由邊界L0上Ti=0;在固定邊界上L2,,所以自由邊界和固定邊界對上式中積分項無貢獻。在施載入荷F的活動邊界L1 上,(B為試樣厚度,W為試樣寬度),若令載入點的位移u=Δ,則:
岩石斷裂與損傷
根據能量平衡理論式(4-1)Π=U-W,其中:Π為系統勢能,U為彈性應變能,W為外力功,且W=FΔ。即:U=Π+FΔ,將此式代入上述J積分表達式中,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恆載條件下dF=0,上式變為
岩石斷裂與損傷
恆位移條件下dΔ=0,上式變為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4-19)與(4-20)在J積分的測試中應用較廣。
對於彈塑性材料,當裂紋擴展時,必然造成卸載,因而儲存在材料中的應變能不會全部釋放。下面通過對試樣載入過程中裂紋擴展和能量變化說明J積分的物理意義。
設有外形尺寸完全相同而裂紋尺寸不同的兩個試樣,其厚度為B,裂紋長度分別為a、a+Δa,在相同載荷F作用下,由於兩個試樣的柔度不同,其載入曲線具有不同的形式,如圖4-4(a)所示,由於彈塑性材料的載荷變形曲線呈非線性,可以得出兩個試樣在載入過程中所接受的形變功的差量為
圖4-4 彈塑性體F-Δ曲線及形變功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S表示面積,由於δΔ很小,F可認為是AB間的平均應力。由上式可得
SOABO=-δU+FδΔ
上式兩邊同除以Bδa,則
岩石斷裂與損傷
由式(4-17)可知,上式右邊即為J積分,所以有
岩石斷裂與損傷
由式(4-21)可見,曲線OA、OB之間陰影的面積即為JBδa。
在恆位移或恆載荷條件下,如圖4-4(b)、(c)所示,OA、OB曲線之間陰影的面積即表示兩個試樣之間形變功的差異。由式(4-21)可得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Bδa表示兩試樣相差的裂紋擴展面積;SOABO表示兩試樣間形變功的差異。由此可以說明J積分的物理意義。對於彈塑性體而言,J積分代表兩個相同尺寸的裂紋體,具有相同邊界約束和相同邊界載荷,但裂紋長度相差δa(a,a+δa),當δa⇒0時的單位厚度勢能的差率或所接受的形變功率的差異。
四、J積分判據
1.彈塑性條件下裂紋尖端附近區域的應力場和應變場
1968年Hutchinson、Rice、Rosengren在塑性力學全量理論條件下對冪硬化材料求出帶裂紋體的彈塑性應力、應變局部解——HRR理論。
冪硬化材料本構關系:
σe=A(εp)N
其中:N為硬化指數;A為材料常數。應力場和應變場分別為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為角因子,是θ、N的量綱為一的函數。
上述各式也可表示為
岩石斷裂與損傷
式中:In是N的函數,。σ0為屈服強度;E為彈性模量;α、In為材料系數;n為硬化指數。有
岩石斷裂與損傷
當r→0,,;故上式反映了裂紋尖端應力、應變場的奇異性。應力的奇異性為:階;應變的奇異性為階。當n=1時與線彈性情況相同。
2.J積分判據
由HRR理論知,在彈塑性條件下J積分的大小完全決定了裂紋尖端附近區域的應力場、應變場強度,可以用J積分這個參量來當做分析彈塑性體斷裂的判據:
岩石斷裂與損傷
JⅠC表示平面應變條件下J積分的臨界值,稱起裂韌度,它反映了彈塑性材料抵抗斷裂的能力。
J積分斷裂判據的使用條件:
(1)J積分的守恆性是在簡單載入條件下證明的,故使用時不允許卸載,只能應用於分析裂紋擴展的開始,即僅為起裂的斷裂判據,而不能用於裂紋的擴展過程(如亞臨界裂紋擴展)。
(2)在小變形條件下J積分具有守恆性,在大變形條件下可按增量理論近似證明J積分的守恆性。
(3)當n→∞時J積分不能當做彈塑性斷裂的控制參數。
在小范圍屈服條件下J=JⅠC可作為彈塑性裂紋開始擴展的判據,但在大范圍屈服時目前從理論上還沒有完全解決。但是,利用小試樣測出平面應變起裂韌度JⅠC與平面應變斷裂韌度KⅠC有:,由於J積分對塑性區敏感性小,因此在需要很大試件和足夠長裂紋才能准確測定KⅠC時,可由小試樣測出JⅠC,進而求出KⅠC。
對於地質材料,特別是非均質的岩石,由於存在層理、節理,具有明顯的各向異性,在測KⅠC時為保證塑性區相對較小需較長裂紋和較大試樣,而且非均質和各向異性導致測試結果的離散和較大誤差。利用JⅠC求出KⅠC則減少了非均質和各向異性對測定KⅠC的影響。
⑦ 國內外籌資風險與控制的研究成果
目前國內外籌資風險大致分為兩類:(1)資金性籌資風險(或稱現金性籌資風險)。它是指企業在特定時點上,資金流出量超過資金流入量而產生的到期不能償付債務本息的風險。如在資產收益率較低時安排了較高的債務,以及在債務的期限安排上不合理而引起某一時點的償債高峰等。這種風險只要通過合理安排資金流量即能迴避,而對所有者的收益影響不大。(2)收支性籌資風險。它是指企業在收不抵支情況下出現的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本息的風險。在負債規模和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虧損越多,以企業資產償還債務的能力也就越低,最終的收支性籌資風險表現為企業終止清算後的剩餘財產不足以支付債務。
國內外籌資都要綜合考慮籌資的規模、資金的時間段要求、籌資的時機信息、籌資方式與渠道、資金效益性、流動性、安全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並且大多運用財務杠桿,追求最佳企業資產籌資比例。另外,根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投資計劃,對資金運營情況進行預測,制定短、中、長期資金需求計劃,依此確定籌資總體方案,選擇合理籌資結構。很多知名企業都在努力提高內部資金使用效率,以減緩對外籌資壓力,化解問題。目前國外的籌資模式主要是間接籌資模式和直接籌資模式兩種。從保持距離型籌資模式與關系型籌資模式的內在效率分析,兩者都具有經濟合理性;從世界籌資模式的發展趨勢來看,兩者有相互融合的趨勢;由於我國的特殊情況,現階段企業的籌資模式應採取過渡模式,即間接籌資為主並逐漸減少,直接籌資為輔並大力發展的過渡模式;目標模式應符合世界籌資模式的趨勢,是融兩種籌資方式於一體的有中國特色的融資模式。
⑧ 由圖可知,中國GDP從2006年開始大幅增加,請告訴我用什麼政策GDP是大幅增加!!^_^
個人覺得中國GDP從2006年開始大幅增加。GDP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這與物品的價格有直接的關系。自2006年至今物價開始大幅增加,如今白菜是半斤豬肉的價兒,一斤豬肉是以前兩斤豬肉的價兒。GDP的快速增長,與物價的上漲個人覺得是分不開的。2005年以前,物價相對穩定。
當然政策年年有,每年都比較多。宏觀調控政策如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2006年的宏觀政策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土地方面。發布了《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有關部門也相繼出台相關具體措施。包括:認真落實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將包括農業用地以及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轉為建設用地,全部納入土地計劃管理並嚴格進行考核;發布實施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准;提高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取標准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單位稅額;將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總價款全額納入地方預算;制定發布禁止用地、限制用地項目目錄等。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用地行為。
金融方面。人民銀行2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3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發行定向票據、加大公開市場對沖操作力度,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銀監會加強窗口指導,引導商業銀行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並及時對部分銀行向包括城建在內的建設項目大量發放「打捆貸款」的行為進行整頓規范。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增強匯率浮動彈性,不斷完善外匯管理制度;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股權分置改革,促進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健康發展。
市場准入方面。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後出台了水泥、電解鋁、鋼鐵等11個行業的結構調整指導意見,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在能耗、環保、用地、生產安全、技術裝備政策等方面的市場准入標准,加大了差別電價實施力度。依法關閉了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小鋼鐵、小水泥、小煤礦等落後生產能力。對在建、新建和擬建項目進行了全面清理和審核,對不符合市場准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依法依規進行清理和查處。
外資外貿方面。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降低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對部分產品還加征了出口關稅,嚴格控制相關產品出口。調整完善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商品目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同時,運用稅收、進口信貸等措施,努力擴大關鍵設備和零部件,以及先進技術和部分重要原材料進口。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低水平外資進入。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境外投資。
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國家繼續堅持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在抑制「三過」等突出問題的同時,著力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促進社會和諧。一是支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在完善原有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新增對種糧農民農資綜合補貼120億元。糧食最低收購價范圍由稻穀擴大到小麥。二是支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全年投到西部地區的中央預算內和國債資金比重達41%,積極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採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三是支持發展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化重大專項。支持大型核電機組、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新型船舶等重大裝備的國產化。四是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組織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節能項目、電力行業老機組脫硫改造,以及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工業治污項目。五是調整消費與投資關系,努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方面,多方採取措施,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減輕居民在教育、衛生、社保等方面的後顧之憂,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預期;另一方面,積極培育和擴大熱點消費,促進居民增加文化、健身、旅遊等服務性消費。
⑨ 有學習匯率的書籍嗎
匯率與通貨膨脹過去幾年,中國的人民幣匯率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際金融界都是一個熱門話題,其間產生了很多爭議、建議和思考。尤其是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的爭議是個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也是兩國的經濟關系史上值得特寫的一個篇章。作者在文章「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經濟」中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背景及由來,同時結合美國經濟-石油價格-人民幣匯率論述了三者之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聯。
本文的中心論題為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其中主要闡述匯率問題、國際及中國匯率制度演變、匯率決定理論、美元匯率的走向與中國的CPI(全國居民消費指數)走向的驚人一致性及其內在機制、提出匯率決定的「價值統一說」,並預測了人民幣匯率走向與中國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關聯。
1、匯率制度簡介
隨著生產和貿易的國際化、全球化,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國際「清償力」及其「穩定」越來越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追求目標。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狹義上的國際金融體系,即由國際間資本流動及貨幣往來而引起的貨幣兌換關系,以及相應的國際規則或慣例組成的有機整體。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層是國際匯率制度。
國際匯率制度自從1880年的國際金本位制以來經過了125年的風風雨雨,經過了無數的創新、衰落和摸索,其間經歷了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以及現在的區域貨幣一體化,並且整個金融世界依然在絞盡腦汁、窮盡智慧,力圖尋找更加穩定的並能夠滿足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世界經濟要求的國際匯率制度。
1.1 國際匯率制度的演進
1) 金本位制
是一種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它包括三種形式:
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國際金本位體系開始於1880年,與1936年隨著英國、美國、法國等的放棄而徹底崩潰。國際金本位制要求各國遵守三條原則:
①貨幣自由兌換黃金,其含量保持穩定;
②黃金自由輸出入,對外匯或黃金的買賣不加限制;
③貨幣發行必須有一定的黃金准備。
2) 布雷頓森林體系
固定匯率的紙幣制度(1944年~1973):第二次大戰中的44個同盟國的代表於1944年7月1~22日在美國的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懷特系美國財長助理)為基礎並參照了凱恩斯計劃(凱恩斯系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和問題:
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匯兌平價體系。所規定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原則使美元等同於黃金,成為黃金的等價物,這實際上是一種美元—黃金本位制,美元成為實際的國際貨幣。 l
該協定主要通過三條途徑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依靠國內經濟政策、依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依靠匯率變動。 l
特里芬難題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在對布雷頓森林體系進行分析研究後指出,如果沒有別的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以美元為中心的匯兌平價體系必將崩潰。其原因是美元承擔了相互矛盾的雙重職能:一方面,美元為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提供清償能力和儲備的需要、保持美元的信用並且維持美元按照官價可兌換黃金;為了滿足上述各國清償力及儲備需要,美國只能通過對外負債的形式提供美元,即美國必須保持國際逆差。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續國際收支逆差,必然導致美元的貶值危機,從而不能按照官價兌換黃金,所以為了維持美元的信用及可兌換性,美國必須保持國際順差。這種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處境,被稱為「特里芬難題」。 l
3) 牙買加體系
紙幣制度下的浮動匯率制(1976年以後):1971年開始美元兌換危機不斷加深,加上接踵而來的石油危機,使得建立穩定並可調整的匯兌平價體系的希望徹底破滅。1976年1月,IMF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IMF理事會通過《IMF協定第二次修正案》,對國際金融體系做出新的規定,認可了1971年以來國際金融的重大變化,從此國際貨幣關系進入「牙買加體系」時代。
1) 牙買加體系的主要內容
①成員國可以自由選擇匯率安排,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
②廢除黃金官價,取消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IMF之間以黃金清償債權債務的義務。
③增加IMF的份額,提高IMF的清償能力,使SDRs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降低美元的國際儲備作用。
④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要求。
4) 國際金融一體化
國際金融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
5)歐洲貨幣一體化
經過長達45年的不懈努力,歐盟的其中12個成員國於2002年1月1日開始採用統一的貨幣(鈔票和硬幣)-歐元,實現了貨幣一體化。這十二個國家為德國、比利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愛爾蘭、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芬蘭、葡萄牙和希臘。
1.2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進
人民幣是中國的官方貨幣,單位以元表示。人民幣匯率是指人民幣對外幣的比價,又稱人民幣匯價, 是人民幣對外價值的體現。人民幣匯價通過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掛牌公布,分為買入價、賣出價和中間價。
我認為人民幣與西方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性時期,即第一時期為1949年至1994年,第二時期為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匯率新政,第三時期為2005年7月21日以後。
第一時期(1949~1993年):人民幣匯率在不斷的實踐和摸索中得到發展、完善,最終走出不確定的求索階段,建立了擁有中國自己特色的外匯體制。
第二時期(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1日):自此中國的外匯體制開始步入市場化道路,確立了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最終目標。主要事件或特點:
(1) 匯率並軌,不再實行公布匯率和調劑匯率,而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單一浮動匯率」,起點浮動匯率為1美元=8.70元。
(2) 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進了匯率形成機制。
(3) 1996年12月,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完全可兌換。
第三時期(2005年7月21日~至今):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年7月21日出其不意地宣布對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改革,從此,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同時人民幣升值2%,1美元=8.11元成為7月22日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的中間價。自此新的匯率形成機制決定人民幣匯率。2、紙幣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2.1 傳統的匯率的決定理論
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包括購買力平價理論、國際借貸理論、利率平價理論等等,它們從匯率的決定基礎、方向和機理等各個角度解釋匯率的決定機制。它們各有長短,但是又相互補充。現簡單闡述如下:
1)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的思想起源於16世紀中葉西班牙的薩拉蒙卡(Salamanca)學派,瑞典的經濟學家卡塞爾(K.G.Cassel)於1918年首次提出了購買力平價的概念,並於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中奠定了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主要觀點包括:
(1)貨幣的購買力:貨幣作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使得其具有購買力,即購買商品和服
務的能力。人們需求貨幣,根本上是因為其具有購買力。貨幣購買力與物價成反比,是一般物價指數的倒數。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兩國貨幣匯率應該由兩國貨幣 的購買力比決定,或者說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決定。
(2) 絕對購買力平價:匯率被定義為兩國價格水平的比率。例如「巨無霸指數」:一
個巨無霸麵包價格在美國是2.49美元,在中國是10.5元人民幣,那麼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 1$=4.22 CNY (10.5/2.49)。這是一個簡單化的例子。
(3) 相對購買力平價:匯率(E)被定義為基期匯率(E0)與兩國價格指數的乘積,即
E = E0 * (1+ Ih)/(1+If),其中,Ih和If分別為本國和外國的通貨膨脹率。
同時可以得到:匯率變化率= Ih - If,即兩國的通貨膨脹率之差決定匯率變化走向和幅度。
2)國際借貸說
由英國經濟學家戈森(G.L. Goschen)在1861年出版的《外匯理論》(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中系統地解釋了金本位制下匯率變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國際借貸說。國際借貸說的主要觀點:
(1) 國際借貸指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差額構成國際借貸差額。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國際收支順差稱為國際借貸出超,出超數額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凈債權;國際收支逆差稱為國際借貸入超,入超數額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凈債務。國際借貸反映一國國際收支的動態差量關系。戈森認為引發國際借貸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輸入和輸出、股票和債權的買賣、利潤和捐贈的收付、資本交易等。
(2) 戈森認為,匯率直接取決於外匯供求關系,國際借貸關系是影響匯率波動的關鍵。一國國際借貸出超,國際市場上該國貨幣供不應求,該國貨幣升值;反之,一國國際借貸入超,國際市場上該國貨幣供大於求,該國貨幣貶值。
(3) 戈森將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系已經形成,但是尚未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相當於長期債權債務關系;後者是指已經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相當於經常項目收支。戈森認為固定借貸對當期資本流動、外匯供求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只有流動借貸的改變才會對外匯供求產生影響。
(4) 戈森認為,其他因素如物價、黃金存量、利率水平、信用狀況等也會對匯率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決定匯率漲落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國際借貸關系。
3)利率平價理論
利率平價理論揭示了兩個國家的利率水平的差異與兩國的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及預期的即期匯率的密切關系。利率平價理論最早由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於1923年在《貨幣改革論》中首次提出,被稱為古典利率平價理論。後來經過英國經濟學家保羅.艾因齊格於20世紀50年代從動態角度提出了利率和匯率的關系,提出動態利率平價理論(或稱為「交互原理」)。隨後(20實際50~70年代)由於歐洲美元市場及離岸金融市場的興起,使得國際金融格局和資本流動出現了不同的特點,並對匯率決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產生了現代利率平價理論。主要包括:無拋補利率平價理論、拋補利率平價理論、動態利率平價理論、現代利率平價理論等。
2.2 價值統一規律
1) 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
貨幣具有的購買能力也稱為對內價值,相當於物價的倒數(物價越高,貨幣購買力越低,反之亦然);以另外一國貨幣表示的本幣價值(間接標價法)即為匯率,這也被稱為貨幣的對外價值。
理論上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應該一致。作者相信:就如同自由落體會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會被地球引力拉向地球,貨幣本身也會自然地追求對內與對外價值的一致。
1) 多種主客觀因素會使得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偏離,包括:
(1) 外匯在外匯市場上作為一種商品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並發生波動,從而導致貨幣的對內和對外價值發生偏離,甚至長期和大幅度的偏離。
(2) 通貨膨脹會降低貨幣的對內價值,從而使價值分離。
(3) 利率的提高會提升貨幣的對內價值,會產生價值分離。
(4) 在釘住及聯系匯率時,被釘住的貨幣升值或貶值從而使釘住貨幣發生內外價值偏離。
(5) 其他各種因素,如政府管制、投機及心理因素,等等。
2) 作者關於匯率決定的認識
作者認為,上述三種匯率決定理論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特定的經濟、金融和政治背景下對當時的匯率機制的最充分、最有效和最接近的描述。由於經濟、金融和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和問題,原有的模式以及相關的邊界條件需要重新界定,從而出現了新的理論。尤其是隨著二十世紀以來突飛猛進的信息化、金融一體化浪潮覆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使得浮動匯率體系變得更加復雜,瞬間萬變。
絕對購買力反映了匯率的決定基礎,是匯率的理論上的基礎,拋開各種其他因素的影響,購買力應該是兩種貨幣交換的基礎。但是由於實際操作中產品和價格的復雜性、動態性和相對性,很難絕對地確定兩種貨幣的匯率比價。相對購買力平價反映了匯率的變化趨勢與價格水平的關系,或者說與通貨膨脹水平的關系,可以動態地反映匯率的走向,但是基期匯率水平的確定是個問題。物價水平主要決定於供求關系和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供不應求時,物價上升;貨幣供應量增加過快,物價就會上漲。
國際借貸說從貨幣的國際支付的功能的角度來說明匯率的走向。外匯的一個根本的用途就是支付手段,即用以購買外國的產品、服務和資產(如房地產、債券等)。在過去的封閉經濟時代,沒有國際借貸的問題,因為人們自給自足,無需購買外國的產品和服務,所以也就沒有這么復雜的匯率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國際借貸所揭示的國際收支對於匯率的影響是必然的、也是顯而易見的。確實當今各國的匯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一國的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收支平衡,而且有時候資本項下的劇烈的短暫的失衡會對一國的金融體系造成災難性的打擊,如1997年的泰國等國的金融危機,香港1998年的金融保衛戰等。一國的出口競爭力和吸引外資的能力往往影響其國際收支條件。出口競爭力強、吸引外資能力強,就會改善國際收支,出現出超;反之出現入超。
利率平價理論反映了利率這個重要的金融指標對於匯率的影響。各國貨幣之間利率的差異引起套利行為,從而出現遠期升貼水和匯率浮動。同時利率的變動也受資本流動的影響,比如在出超時,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大量流入,基礎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大幅上升,使得市場利率下降,市場利率下降必然使得套利資金減少流入,減少貨幣供應量或者減緩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
3) 價值統一規律
雖然影響匯率水平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因素外,還包括一國的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心理因素、一國與匯率直接相關的政策(匯率非自由浮動國家的匯率決策如升值或貶值決定)、政治因素以及其他非人為因素等。但是所有的因素最終將影響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的關系和比率。我認為匯率是一個各種因素作用於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的結果,而貨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最終總是趨於一致和平衡。但是匯率的動態波動並非毫無方向、毫無規律的,而是追隨一種自然的經濟規律,那就是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的統一,如同一價定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自然地趨向統一,就如同自由落體在沒有阻力干擾時自由地落向地面一樣,而阻力(如風向、空氣浮力等)只是改變落體下落的速度、方向及路徑,但是那並未改變自由落體的自然規律。作者稱此為「價值統一說」或「價值統一規律」。
盡管兩種貨幣的匯率取決於諸多因素並且很難量化,但我認為決定匯率及其運行方向的根本因素主要為兩方面:
第一、 購買力平價定律。即兩種貨幣的購買力之比率是匯率決定的基礎。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價格水平、通貨膨脹因素、一國的經濟實力(如一國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率地生產產品會使得其貨幣購買力相對提高)、資源充裕度、生產力水平,等等。
第二、兩種貨幣的供求關系。如上述的國際借貸說、利率平價理論的本質是通過改變兩種
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廣義的非特定地理區域的)的供求關系而影響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這有點類似普通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如同「一隻無形的手」作用於外匯市場。只不過引起兩種貨幣供求變化的因素是多種的,包括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直接投資、證券市場融資、國際轉移支付等)、利率差導致的套利行為、金融投機行為等等。
4) 價值統一說的傳導機制
由於貨幣追求對內和對外價值的統一,當任何經濟因素使得對內和對外價值偏離時,貨幣就會通過升值、貶值或其他行為是的內外價值趨向一致。比如在釘住匯率制情況下,外幣的不斷貶值使得對外價值下降,本幣也會對內貶值,結果表現為通貨膨脹;反之當外幣升值時,可能會導致本幣對內升值,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理論上而言,當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達到一致和平衡時,該國的通貨膨脹應該為零-即不發生通貨膨脹也不發生通貨緊縮。5) 價值統一說的幾個例證
l 在本幣與外幣採取釘住或者准釘住(可浮動范圍很小)情況下,當外幣發生大幅度貶值時或者出現比較大的通貨膨脹時,本幣為了追求內外價值統一,本幣也會出現貶值即發生通貨膨脹。2003年和2004年,美元對歐元和日元連續貶值(見圖2.1和2.2),而中國匯率與美元釘住掛鉤,結果使得人民幣由過去一年多的通貨緊縮轉為通貨膨脹。
l 一價定律:簡而言之,就是同種商品無論出現在哪裡都是同一價格。據此定律,同一種商品在兩地的價格差不能超過兩地間的商品運費,否則會引發商品套利行為。
l 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人民幣堅持高位而沒有跟隨其它亞洲貨幣進行貶值,由於人民幣釘住美元使得人民幣對外價值高於對內價值,結果導致了此後的低通脹和通貨緊縮(2001~2002年)。
l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認為,2005年中國通貨膨脹率大大低於年初預期的原因,他認為這是因為今年中期開始的強勢美元造成的。美元貶值,中國通脹;美元升值,中國則通縮。(見圖2.1、2.2和2.3)
(來源:國家統計局)
3、美元匯率走向與中國的CPI
作者通過對中國2001~2005年11月的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列出表格制圖發現: 中國的CPI與美元匯率的走向驚人的一致,似乎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在此,作者採用了美元兌歐元的匯率來作為分析,因為歐元是世界上除美元以外最具有代表性的貨幣。
圖4.1: 中國2001年~2005年11月份的CPI數據及走向。
圖4.2:歐元兌美元匯率(2001~2005年)的匯率數據及走向。
我們不難發現如下規律:
1) CPI與美元/歐元匯率走向非常一致。
2) 美元兌歐元匯率於2004年1季度跌至新低谷(歐元兌美元達到1.2~1.3之間),同期中國的CPI創新高(超過103)。
3) 2004年的3季度和4季度美元兌歐元創新低谷(歐元兌美元達到1.2~1.4之間),同期中國的CPI一路超過1.05,創造過去5年的最高點。
4) 2005年2季度以來,美元兌歐元一路走強攀升(歐元兌美元從大約1.35跌至大約1.17),同期中國的CPI一路走低,徘徊在101和102左右。
另外,中國從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的16個月的期間處於通貨緊縮的陰影之中(其間只有01年10月CPI為100.2和02年2月CPI為100,其餘月份CPI均為100以下)。但是中國從2003年1月起走出通貨緊縮通道,從此逐步步入通貨膨脹通道。此時(2003年1月)歐元兌美元大約在1.02~1.03左右,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根據價值統一論,此時人民幣不存在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也就是人民幣對內與對外價值基本一致。粗略言之,當歐元兌美元處於1左右的時候,美元兌人民幣處在8.3的時候,人民幣的內外價值統一。如果美元繼續貶值,人民幣對內將跟著對內貶值,中國將面臨通貨膨脹壓力;如果美元出現升值,則中國將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事實上,美元兌歐元自從2002年1月份後持續貶值,直到2005年的一季度達到最低谷(歐元兌美元在1.35左右),此後開始反彈,但是目前依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歐元兌美元在1.18左右)。
目前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水平在8.07左右,人民幣相對2005年7月21日前的水平升值了大約2.6%。
根據設在美國華盛頓的「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師高士登(Morris Goldstein)於2004年5月在大連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中國外匯體制研討會上提出的「調整中國的匯率政策」 (Adjusting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ies)文章中提出,根據各種平衡模式計算,人民幣被低估程度為15%~25%之間。其實我認為,在評估人民幣被低估水平的時候應該考慮一個三角關系:美元、歐元及人民幣。當美元相對於歐元和日元不斷貶值的時候,人民幣相對美元的高估程度也會是動態的,當然關鍵是如何確立中間水平-即美元兌歐元處在何種水平的時候,人民幣的對內與對外價值趨於一致,或者說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接近於零。事實上從2002年初到2005年1季度期間,美元相對歐元貶值了大約40%,這大大提高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作者謹做如下觀察與推測:
l 當歐元兌美元處於1.0水平左右時,美元兌人民幣為8.3(釘住),此時中國處於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臨界點,根據上述「價值統一說」,此時人民幣對內對外價值相等。
l 整個2004年,歐元兌美元匯率處於1.2~1.35之間,相對於2003年1月的1.0的水平美元貶值為17%~26%。由於2004年人民幣釘住美元,匯率維持不變,也意味著人民幣也無條件地隨著美元貶值相同的幅度。所以如果在2004年以後美國抱怨人民幣被低估是可以被接受的。並且相對於2003年初,美元2004年以來的貶值幅度確實接近於上述高士登所證明的15%~25%的水平。
l 2005年以來,隨著美元利息上升以及經濟的走強,美元相對於歐元及日元反彈,歐元兌美元最近水平處於1.18左右,也就是說自2005年初以來美元對歐元已經升值約14%(這也無形中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同期中國的CPI也從2005年2月的3.9%下滑到9、10、11月份的0.9%、1.2%和1.3%的水平。作者認為根據價值統一說規律,人民幣隨著美元的升值,對內價值提高,對內進行升值,CPI幅度逐漸減小。
l 隨著人民幣相對美元的逐漸升值(目前已經升值約2.6%),以及美元對歐元的逐漸反彈,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逐漸減小。人民幣將之間提升對外價值,對內貶值壓力減小,通脹壓力緩解。如果美元持續走強,歐元兌美元達到1.0甚至更低水平,由於人民幣已經升值並且逐步上升,則可能導致人民幣對外價值高於對內價值之慮,從而引起人民幣對內價值提升即對內升值並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反之,如果美元兌歐元持續走低並維持較低水平,人民幣需要逐漸升值緩解通脹壓力。從目前的CPI水平(101.3)而言,如果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與美元走強同時持續發生,則中國會有發生通貨緊縮之慮。
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將在未來時間內逐步穩定升值-這是政府和商界的共識,但是作者在此提醒:人民幣逐步穩定升值的同時必須觀察美元對歐元和日元的走勢,如果出現美元對歐元大幅升值,則人民幣的升值策略必須慎重,應該本著綜合平衡、權衡利弊的精神適當取捨,選擇有利於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上述假設或推測是給予過去的實際經濟金融數據,而當時的經濟數據與當時特殊的經濟環境相關,並且作者不排除其中的偶然性巧合的存在。況且經濟問題本身是個無法百分之百定量的問題,存在著無數的變數以和不確定性,所以關於未來的經濟走勢,作者只是謹做推測,不敢妄加預言。
參考文獻:
1、「國際金融」,陳雨露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Adjusting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Morris Goldstein (高士登),(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雅虎財經網站
4、中國統計局網站
⑩ 井壁剪切破壞
(1)納維-庫倫(Navier-Coulomb)准則
對於平面問題的剪切破壞通常採用納維-庫倫(Navier-Coulomb)准則判別,對三維空間的剪切破壞採用推廣的Misses准則:
納維-庫倫(Navier-Coulomb)准則在井壁崩落問題中的應用
假設潛在破裂面的摩擦滑動系數和內聚力分別為μ、SO,σθ和σr是作用在潛在破裂面上的正應力和剪應力,則莫爾圓破裂包絡線的斜率等於μ,截距等於SO,在極坐標系下的納維-庫倫准則表示式如下:
σr=SO-μσθ (4-8)
也就是說,將計算的井孔周圍應力與(4-8)式中的應力對比,確定臨界剪切破壞條件。藉助莫爾圓的計算可以獲得井孔周圍的破裂位置和大小。當莫爾圓的半徑{[(σθ-σr)/2]2+τrθ}1/2大於或等於自圓的中心到破裂線的距離時,則破壞即將發生。為了計算井周圍破壞形狀和大小,應用納維-庫倫破壞准則(4-8),在給定現場地應力條件下,井壁岩石發生破壞的最大內聚力值由下式確定(Zoback等,1982):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根據Byerlee的實驗結果,大多數岩石的μ在0.6和1.0之間取值(Byerlee,1978),而SO則從幾個兆帕到幾十個兆帕之間變化(Handin,1966),所以選擇變數SO作為臨界破壞條件。當把合適的井孔周圍應力值和選定的μ值代入式(4-9)時,如果其右側小於SO,則是穩定的,如果等於或大於SO,破壞可能發生。
推廣的Misses准則在井孔崩落問題中的應用
中間主應力對岩石的壓縮破壞起重要作用(Mogi K,1972),可以用應力偏量不變數J2和有效平均應力表示中間主應力σ2對岩石破壞的影響,其表達式如下: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式中:
Bradley進行了幾種不同圍壓的岩石破裂強度實驗研究,得到了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式中:
方程(4-7)右邊大於零,井孔穩定,否則可能發生井孔崩落。當現場不能用平面應變模型處理時,可藉助於方程(4-12)在給定現場地應力和孔隙壓力條件下預測垂直井孔是否發生崩落。
(2)庫侖-摩爾准則
根據庫侖-摩爾的研究,岩石破壞時剪切面上的剪應力必須克服岩石的固有剪切強度C值(稱為粘聚力),加上作用於剪切面上的內摩擦阻力μσ,即:
τ≥C+μσ (4-13)
式中:μ——岩石的內摩擦系數,μ=tanφ;φ——岩石的內摩擦角,(°);σ——法向正應力,MPa。
式(4-13)稱為庫侖-摩爾強度准則,可用兩個以上不同圍壓的三軸壓縮強度試驗進行確定。
圖4-3 岩石剪切破壞和用主應力表示的強度曲線
此外,式(4-13)亦可用σ1和σ3坐標圖(圖4-3)上的直線來表示,因此,式(4-13)可根據主應力σ1和σ3改寫成: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當岩石孔隙中有孔隙壓力Pb時,庫侖-摩爾准則應用有效應力表示為:
(σ1-aPb)=(σ3-aPb)cot2(45°-φ/2)+2Ccot(45°-φ/2)(4-15)
(3)德魯克-普拉格准則
粘聚力和內摩擦角是表徵岩石是否破壞的兩個重要參數。庫侖-摩爾准則中沒有考慮中間主應力σ2的影響。如果計入σ2的影響,有三維庫侖-摩爾強度准則可資利用,不過公式十分復雜不便應用。兩者所得結果相差不大,因此三維准則極少使用。這時可採用德魯克-普拉格准則(比三維庫侖-摩爾強度准則簡單些),其表達式如下: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當有孔隙壓力時,採用I′1=(σ1+σ2+σ3)-3aPb代替上式中的I1,則: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對鑽開地層的井內應力狀態得到後,還可以簡單的應用井壁上徑向應力σr與切向應力σθ滿足的下述關系,判斷井壁發生剪切崩落的條件: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式中:τ0——粘滯力,MPa;φ——內摩擦角,(°)。
對於一地層來講,岩石剪切破壞與否主要受岩石周向應力和徑向應力控制,導致井壁失穩的關鍵是井壁岩石所受的周向應力σθ和徑向應力σr的差值,差值越大,越易產生剪切破裂,井壁越易坍塌。故在井壁上最大切向應力方向,即最小主應力方向上產生剪切崩落。崩落的寬度與深度和岩石的內摩擦系數、粘滯力、地應力大小、泥漿柱與地層的壓差等有關,且只在最小主應力方向形成拉長井徑。
(4)地層坍塌壓力
當井壁失穩時,地層將產生坍塌,地層坍塌壓力是指井壁產生剪切破壞時的臨界井眼壓力。
從力學角度講,造成井壁坍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井內液柱壓力太低,使得井壁周圍岩石所受應力超過岩石本身的強度而產生剪切破壞造成的,此時,對脆性地層會產生掉塊、井徑擴大和卡鑽,而對塑性地層,則向井眼內產生塑性變形,造成縮徑。因此,鑽井液密度值合理與否是衡量鑽井過程中井壁是否穩定的關鍵因素。為此,必須將地層坍塌壓力作為確定合理鑽井液密度值的依據之一。影響井壁不穩定的物理、化學因素和工程因素很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地應力是決定井壁穩定的主要因素,井壁坍塌與否與井壁圍岩的應力狀態、圍岩的強度特性等密切相關,儲層孔隙、裂縫越發育,其固有剪切強度就越小,坍塌壓力則越大;另外儲層水平主應力差越大,其坍塌壓力就越大。
假設地層是連續的、井眼周圍處於平面應變狀態,在完全彈性條件下,根據有關彈性力學理論,採用庫侖-摩爾強度准則可導出計算地層坍塌壓力(Pc)的公式: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式中:Kt——區域規則應力系數(可取為1);μ——岩石泊松比,無量綱;Pb——地層孔隙壓力,MPa;σ3——上覆岩層壓力,MPa;τS——岩石固有剪切強度,MPa;φ——岩石內摩擦角(一般取為30°)。
另外,也可以採用黃榮樽提出的地層坍塌壓力與地應力和孔隙壓力的關系式來計算地層坍塌壓力,其也採用庫侖-摩爾強度准則推出,具體公式為: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式中:σH、σh——所研究地層的最大和最小水平地應力,MPa;η——井壁岩石的非線形應力修正系數,η=0.9~0.95;a——有效應力系數,0<a<1(對於泥頁岩地層可取a=0.5~0.6,對於砂岩a=0.7~0.8,對高滲地層a=1);C——表徵地層強度的粘聚力,MPa;
應該指出,(4-21)式只代表保持井壁上該地層不允許有任何坍塌崩落的鑽井液密度值,如果允許地層有一定的井徑擴大率,這對某些易塌夾層有時是必要的,因為鑽井液密度的設計要考慮裸眼段大部分地層的穩定性的需要,對於少數強度低要求高密度鑽井液來保持穩定性的地層,若情況不是很嚴重,也只好讓其有些崩落掉塊。設其井徑擴大系數為β=r/ri(ri為鑽頭半徑,r為井眼擴大處的半徑)。
要計算允許有井徑擴大系數為β時的鑽井液密度公式,使用下式計算: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地層的力學參數C、φ值可由岩心的三軸試驗進行確定。如果沒有岩心,亦可根據聲波、密度、自然伽馬測井資料進行估算,其中: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式中:A——常數,根據所用資料的單位推算出,隨地區岩性而變的經驗系數;vP——地層的縱波速度,m/s;Vsh——地層的泥質體積分數,%;μd——地層的動態泊松比,小數。
坍塌壓力計算也常採用德魯克-普拉格准則,此時坍塌壓力計算公式為: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其中:
B=3σH-σh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式中:φ——岩石內摩擦角,(°);其他符號同前。
Bmnt.S.Aadnoy(1998)等研究結果表明,隨著井眼的幾何形狀從圓形變成其他形狀,井眼的臨界破裂壓力和臨界井眼坍塌壓力也將變化。
圓形井眼情況下,井眼周邊所受切向應力是不變的,而其他形狀的井眼、井眼的幾何形狀對井壁的切向應力將有很大影響。根據Lekhnitskii(1968)闡述的原理和定義,切向應力可以通過應力集中系數K來表達。Bmnt.S.Aadnoy(1998)得到的結論:隨著井眼從圓形井眼過渡到分支井的井眼連接井段,臨界地層破裂壓力減少到圓形井眼的8%~16%,其臨界地層坍塌壓力減少到圓形井眼的8%~28%,這說明井眼幾何形狀在研究問題中的重要性。Bmnt.S.Aadnoy(1998)給出了圓形井眼、一般形狀的井眼(橢圓形井眼、卵橢圓形井眼、雙毗鄰井眼等)坍塌壓力計算公式:
圓形井眼:Pc=σmin(1-sinφ)-τ0cosφ+Pbsinφ (4-25)
一般形狀的井眼: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式中:φ——岩石的摩擦角,(°);τ0——岩石內聚強度,MPa;K——應力集中系數;Pb——地層孔隙壓力,MPa;Pc——坍塌壓力,MPa。
當考慮地層滲透作用時,將考慮滲透作用時井壁坍塌處的三個主地應力,代入庫侖-摩爾強度准則,則地層坍塌壓力的計算公式為: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其中ξ=a(1-2μ)/(1-μ),
式中:φ——地層的孔隙度,小數;μ——岩石的泊松比,小數;a——Biot系數;η——應力非線性修正系數。
井壁產生坍塌崩落的另一個原因是井內鑽井液柱壓力小於低滲地層的孔隙壓力,使井壁岩石產生拉伸崩落。它多發生於過渡帶的欠壓實超壓低滲泥頁岩層中,井壁的垮塌形態可能不具有長短軸之分,因為它是由高的孔隙壓力驅使岩石向井眼內的變形造成的,這時井壁的失穩破壞主要由岩石的抗拉伸強度St所決定,此時坍塌壓力的當量鑽井液密度計算式為: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圖4-4 江沙7井壁坍塌壓力剖面
式中St可以用測井資料進行估算。
St=Ed(1+0.78Vsh)×3.75×10-3 (4-29)
式中:Ed——岩層的動態彈性模量,MPa;
因為德魯克-普拉格強度准則計入了中間應力的作用,並考慮了靜水壓力的影響,能夠反映剪切引起的岩石材料的彈塑性特徵,在實際研究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圖4-4是運用公式(4-24、4-28)建立的江沙7地層的坍塌壓力剖面,地層坍塌壓力對應的壓井液當量密度基本上較低,在0.8~1.4g/cm3之間。從1600m深開始,地層坍塌壓力逐漸變大,相應井壁擴大率也增大,當大約1990m深上下時,隨著泥漿密度的增大井壁擴大率減小,說明該井從1600m井深開始地層的穩定性有所降低,需要增大鑽井液密度才能維持井壁的穩定。
(5)井孔軌跡對其自身穩定性的影響
井孔傾角對破裂壓力的影響
圖4-5 井孔傾角對井孔破裂壓力梯度的影響
(據W.B.Bradley,1979)
曲線A—正常現場地應力井傾角的影響:σ1=22.6kPa/m,σ2=σ3=19.2kPa/m;曲線B—構造現場地應力井孔傾角的影響:σ1=22.6kPa/m,σ2=18.7kPa/m,σ3=17.0kPa/m
如果井孔不垂直或在構造活動區內的垂直井,則井壁初始破裂的井孔壓力PW低於垂直井孔的破裂壓力。圖4-5(曲線A)表示在正常應力區井孔的破裂壓力梯度隨井孔傾角增加而減小,當井傾斜角大於30°以後,破裂梯度隨傾角增加呈線性降低。圖4-5(曲線B)表示構造應力區井孔破裂壓力梯度遠低於正常應力區。且隨井孔傾角增加,破裂壓力梯度迅速下降,在30°~75°范圍內,降低的速率最大,在75°~90°之間井孔破裂壓力梯度接近常數。
井孔傾角對崩落應力狀態的影響
井孔傾角、岩性、壓力等變數都會影響井孔的崩落應力狀態。表4-1給出的均方根剪應力
圖4-6表示井孔傾角、井孔壓力及三種不同岩石性質對井孔有效剪應力
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據B.S.Aadnoy和M.E.Chenevert,1987)
圖4-6 Von Misses剪破裂圖
(據B.S.Aadnoy和M.E.Chenevert,1987)
井孔方位對井孔穩定性的影響
在構造活動區域,如活動斷層、山前擠壓帶、鹽丘等活動構造區內井孔方位也影響井孔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地應力的三個主軸不一定構成垂直和水平方向,大小一般不相等,一般來說是隨鑽井液相對密度改變。井孔破裂傾角和崩落傾角在0°和90°兩種井孔方位上變化不相同(圖4-7)。所以,對於穿過復雜構造應力岩層的井孔,不能忽略井孔軌跡對井孔穩定性的影響(W.B.Bradley,1979)。
圖4-7 在構造應力區井孔方位和傾角對井孔穩定性的影響
(據W.B.Bradley,1979)
綜上所述,井孔軌跡對井孔穩定性的影響分為兩種情況:①在正常地應力區域,最大和最小水平地應力值相等或近似相等時,井孔方位對其穩定性沒有影響,但井孔傾角對井孔穩定性有顯著影響作用;②在活動構造區域,井孔方位和傾角對井孔穩定性均起重要作用。
(6)特殊地層的井壁穩定性分析
破碎地層井壁穩定問題
所謂的破碎地層一般是指地層富含節理、裂隙或井眼橫穿斷層等情況。這些地層在其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大多經受了劇烈的構造運動。對於裂隙分布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者,只能用概率統計方法當作隨機介質進行分析。若能對所鑽地層,例如通過岩心材料或露頭岩石的觀察分析可以找出節理、裂隙等的分布規律,則計算起來就方便多了。這些規律包括裂隙的優勢方向、裂隙間距、縫寬、裂隙密度以及不同組裂隙間的交角和方位等以便提供設計編制計算模型。破碎地層的特點是鑽井液密度小時會使井壁岩石從母體中大量分離剝落下來,使井眼擴大、掉塊堆積卡在鑽桿台肩或鑽頭處造成卡鑽,如果裂隙中的流體壓力高於鑽井液壓力,便會助長岩石的剝落現象。但若鑽井液密度過大又會使鑽井液侵入裂隙。增大裂隙中的壓力,減弱裂隙面的強度,減小其間的摩擦系數從而增大井壁失穩現象。因此,對於這類地層,鑽井液的密度要適當,並不是越大越好,而且鑽井液中應含有能封堵裂隙的物質。
塑性地層的井眼變形收縮問題
由於塑性軟泥岩、含鹽膏泥岩和塑性灰岩地層(這些地層一般也具有蠕變特性,但其塑性變形更顯突出)。在應力和溫度作用下具有明顯的塑性變形的能力,在鑽井液密度不足以形成足夠的液柱壓力以抵抗其塑性變形時、井眼會迅速收縮,把鑽鋌或鑽桿包住,其特點是鑽具不能上提下放,轉盤轉不動而只能進行鑽井液循環。
為了確定合適的鑽井液密度,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利用已鑽取的舊岩心(本井或鄰井的)盡可能設法恢復其原始含水量後,進行模擬溫度和壓力下的三軸試驗獲取其全應力-應變曲線以求得其力學變形和強度特性,然後用數值方法求解。
流變地層的井壁穩定問題
流變性是一些地層在一定的應力和溫度環境下呈現應變隨時間而增大的特性。鑽井過程鑽遇的流變地層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泥質類地層,其蠕變特性主要是由於其含水量和應力大引起的;另一種是蒸發岩類和碳酸鹽岩類地層,在高應力和高溫條件下,蠕變特性也十分突出。
流變性和塑性是不同的特性,前者是依賴於時間的變形,變形的發展相對緩慢;後者主要是在應力作用下(超過彈性極限後)變形迅速發展。但往往在塑性變形中已包含有蠕變變形的成分,不過塑性變形佔了主導地位,因此在研究井眼塑性變形時可忽略流變的成分。
當水應力水平尚未達到使岩石發生塑性變形時,由於井眼裸露時間較長,對於流變性大的地層,例如岩鹽,就不能不考慮到其流變的發展會導致井眼收縮而卡鑽。中原油田文東地區的鹽層卡鑽就是屬於這種情況。通過對中原油田文東地區沙二段鹽層及塔里木油田英買力地區第三系鹽層的岩心在模擬溫度應力作用下蠕變規律的試驗和理論研究,獲得了這些鹽層的流變學參數,建立了井眼收縮規律的計算方法,並繪制出了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控制鹽層井眼不同收縮速率能保證安全鑽進的鑽井液密度圖版(或即隨深度變化的鑽井液密度剖面),如圖4-8所示,其對指導鑽鹽層技術起了重要作用。該圖只是S3-2鹽收縮速率為0.01/h的一個例子,不同收縮速率的圖版對於其它油田亦具有參考價值。
圖4-8 S3-2鹽層控制井眼收縮的鑽井液密度圖
(據高德利,1998)
更復雜的情況是鑽遇有泥膏鹽和砂混雜的「復合鹽層」,鑽井液中的水分將對鹽岩成分產生溶解作用從而使復合鹽產生分散剝落,而位於其上方的地層失去依託也有可能垮塌下來從而惡化卡鑽事故。因此鑽鹽層的鑽井液組分和配方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這個特點,一般要求最好使用油基鑽井液或過飽和鹽水鑽井液(須加鹽抑制劑)才能實現快速安全地鑽進。
應當注意到固井後鹽層會繼續蠕變從而使巨大的地應力(有時為非軸對稱的地應力)逐漸施加於已固結的套管上,如果在套管強度設計時未考慮到這種鹽層的蠕變外載,有可能因為套管設計強度(例如鋼級及壁厚採用過小)不夠而導致套管的擠毀。這也應當屬於流變地層井眼失穩問題的一種表現,在鑽井設計與施工時也是要加以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