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匯率決定理論有哪些有什麼分類
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兩種貨幣實際所代表的價值量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回,並在下列主要因素影答響下,匯率不斷變動。
(1)國際收支:其中外貿收支對匯率變動起決定性的作用。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貿收支直接影響外匯供求。
(2)通貨膨脹:既直接關繫到貨幣本身實際代表的價值與購買力,又關繫到商品的對外競爭能力與對外匯市場的心理影響。通貨膨脹減緩,本幣匯率就上漲;反之則下跌。
(3)利率水平對資本的流動的影響:一定條件下,高利率水平可吸引國際短期資金流入,提高本幣匯率;低利率則反之。80年代前半期美元堅挺,即美國實行高利率政策的結果。
(4)各國的匯率政策:匯率政策雖然不能改變匯率的基本趨勢,但一國根據本國貨幣走勢,進一步採取加劇本幣匯率的下跌或上漲的措施,其作用不可低估。
(5)投機活動: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外匯投機活動。有時能使匯率波動超出預期的合理幅度。
(6)政治事件:國際上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對匯率的變化也有重大影響。
❷ 在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中,哪些理論對匯率的長期走勢具有一定說服力
如果按長期走勢,也就是對遠期外匯市場來看,利率平價學說比另外幾種更具有說服力,但都不是完善的,利率平價說的研究角度從商品流動轉移到資金流動,指出了匯率與利率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具有特別的實踐價值,由於利率的變動時非常迅速的,同時利率又對匯率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這就為中央銀行隊對外匯市場進行靈活的調節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例如,當市場上存在著本幣將貶值的預期時,就可以提高本國的利率以抵消預期對外匯市場的壓力,維持匯率的穩定
❸ 匯率理論的現代概述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Modern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匯率決定理論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為一國貨幣當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主要包括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和均衡匯率理論。
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是20世紀60—70年代後問世的匯率決定理論,其特點是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探討均衡的名義匯率,而且側重於資產市場分析。
20世紀70年代之前,佔主導地位的匯率決定模型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凱恩斯模型。早期的代表性理論是Meade(1951)。隨後 Mundell(1963)和Fleming(1962)對Meade的模型進行了重要的拓展,形成傳統西方匯率決定理論的基礎。盡管 Mundell(1963)等早期匯率決定理論將資本市場和資本流動方面納入開放的宏觀經濟學體系之內,但他們在處理資產市場均衡方面存在一些嚴重不足。70年代期間及其以後的現代匯率理論與傳統理論的重要差別是研究匯率決定時考慮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存量均衡。
❹ 匯率決定理論包括
1、國際借貸學說
2、購買力平價學說
3、利率平價學說
4、國際收支學說
5、資產市場說
❺ 匯率理論的理論內容
(一)價格不變貨幣模型
二戰後,Mundell和Fleming把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引入經典的IS-LM模型,提出了靜態 Mundell-Fleming模型。該模型是商品價格剛性的假定前提下通過貨幣市場均衡得出的匯率決定模型,有一定意義。然而價格不變的假定與現實明顯不符,這使得該模型的實際運用價值有限。
(二)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20世紀70年代,弗蘭克·穆薩和貝爾森假定商品市場價格調整是及時和完全的,資本市場是高度發達和充分流動的,因此購買力平價成立,同時利率平價也成立,進而運用典型的貨幣主義分析方法,得到商品價格完全彈性條件下的兩國間匯率決定模型。該模型突出了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和變動中的作用。然而,該模型關於商品價格完全彈性的假定同樣不符合現實,因而該模型在許多場合通不過檢驗。
(三)黏性價格貨幣模型
1976年,Dornbusch提出了黏性價格貨幣模型。他假定,資本市場完全流動,資產可完全替代,短期內商品價格調整不具備完全彈性,因而購買力平價只有在長期內才能成立,而短期內匯率可以偏離長期均衡值,偏離幅度受市場首先是貨幣市場失衡和預期等因素影響。按照該模型,資本市場對經濟中的各種內外沖擊會做出瞬間反應,而產品價格存在粘性,因此匯率變動短期內存在「超調」現象, 這就一定程度地解釋了短期中匯率偏離由購買力平價決定的長期均衡匯率的現象。該模型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的Mundell-Fleming模型」。但遺憾的是,在許多場合,其對現實匯率的預測和解釋仍顯得偏差較大。
(四)REDUX模型
20世紀80年代,宏觀經濟學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是構造出了一個具有堅實微觀基礎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從而開創了「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共同提出了REDUX模型,這是一個跨期 (Intertemporal)均衡分析模型。該模型假定所有產品價格都遵循一價定律,從而本國與外國價格指數存在購買力平價關系,然後再將微觀經濟學中的個人效用函數引申到本國典型家庭終生效用函數、消費函數及價格指數中,通過最優消費、產出和貨幣持有量均衡保證家庭效用最大化,最後通過跨期分析尋求穩定狀態值,進而得出名義匯率的市場均衡值。按照該模型,均衡的名義匯率決定於兩國(對數形式的)各自均衡的貨幣供給之差以及兩國各自均衡的消費需求之差。 REDUX模型經過後人的改進後,對短期匯率的預測有一定準確性,而且其得出的「長期而言貨幣中性,超調的匯率會逐漸向長期均衡值靠攏」的結論對長期中名義匯率的走勢也有一定解釋力。但總的而言,該模型對匯率運動的解釋力還不能令人滿意。
我們不難看出,上述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模型與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相比,越來越傾向於用一般均衡分析代替局部均衡分析,用動態分析代替靜態分析,用側重存量分析代替側重流量分析,而且假定前提越來越貼近現實,因而對名義匯率的解釋力、預測力越來越強。但遺憾的是:總的來說,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對於名義匯率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仍然存在較大誤差。
❻ 急求!匯率決定基本理論四個內容
(一)國際借貸說
國際借貸說,也稱外匯供求論,由英國經濟學家葛遜(G•L•Goschen)於1861年在其出版的《外匯理論》(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一書中提出的。這一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較為流行。
該理論認為,外匯和其他商品一樣,價格的變動取決於市場的供求,即將外匯匯率看作是外匯的價格,其波動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的供求又是由國際收支所引致的國際債權債務關系,即國際借貸決定的。國際借貸的差額是決定匯率變動的基礎。如果一國的債權大於債務,國際市場上對該國貨幣供不應求,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在國際借貸中,只有那些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即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關系。對於那些雖然形成了借貸關系但沒有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也叫固定借貸,並不會馬上對外匯市場的供求產生影響。一般認為該理論只能解釋短期匯率的變動,但無法解釋長期匯率的決定。
(二)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說(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稱PPP理論,起源較早,後來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在《1914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書中加以系統闡述,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
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三)匯兌心理說
匯兌心理說是國際借貸說與購買力平價說的結合,由法國學者阿夫達里昂(A•Aftalion)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提出的外匯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們需要外匯是因為要購買商品與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具有效用)。效用是外匯的價值基礎,真正的價值在於其邊際效用。而這又是人們主觀心理決定的。人們主觀上對外匯的評價不同,造成了外匯供求的變化,導致匯率的變動。它說明了客觀事實影響主觀評價,而主觀評價又反過來影響客觀事實。如外匯供給增加,邊際效用下降,心理評價降低,匯率就會下跌。這種主觀評價下外匯供求均衡時形成的匯率,就是外匯市場上的實際匯率。該學說的基礎是主觀效用論,主要解釋了短期匯率的形成,但是不能說明長期匯率的決定基礎。
(四)利率平價說
利率平價說,又稱遠期匯率論或利率裁定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於1923年提出,後由其他的經濟學家如愛因齊格(Einzig)等發展而形成。
該理論認為,在兩國間利率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資金將從低利率國流向高利率國去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投資者在比較金融資產的收益率的時候,不僅考慮兩種資產利率提供的收益率,還要考慮兩種資產由於匯率變動所造成的收益變動。套利者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往往將套利業務與掉期業務同時進行。即投資者將資金調往高利國獲取利差的同時,賣出遠期高利率國貨幣,買進遠期低利率國貨幣。結果造成遠期外匯市場上高利率貨幣貼水,而低利率貨幣遠期升水。隨著這種套利活動的不斷進行,遠期價差就會不斷擴大,直到兩種資產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這時遠期匯差正好等於兩國利差,利率平價成立。利率平價說在描述匯率與利率之間的關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視了外匯管制、交易成本、投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按照利率平價去預測遠期匯率往往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❼ 簡述匯率決定說及其內容有哪些
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
❽ 關於匯率理論有哪些學說
傳統的有:
1、金平價
2、購買力平價
3、利率平價
4、國際收支(又名吸收說)
5、匯兌心理說
現代匯率理論有:
1、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2、粘性價格貨幣模型
3、資產組合模型
具體內容可參照姜波克的《國際金融學新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❾ 匯率理論是什麼意思啊
匯率理論是貨幣的對外價格-匯率的決定及其變化的理論模型,也稱之為回匯率決定理論。其答中心思想為:匯率決定於外匯供求。西方匯率理論錯綜復雜,流派紛呈,有傳統匯率理論,也有現代匯率理論;有論證匯率決定的,也有說明匯率變動的。匯率理論作為金融理論的一部分,伴隨著匯率制度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由一種附屬理論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理論。
匯率理論的產生發展,是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的。在中世紀,各國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貨幣制度也比較健全,貨幣兌換開始經常化,於是人們就開始關注匯率問題。從那時到現在,貨幣制度經歷了貴金屬本位制、金屬匯兌本位制及信用紙幣本位制,從中也可以追蹤匯率理論發展的軌跡。
❿ 當今世界上研究匯率變化的經典理論有哪些
當今世界上研究匯率變化的經典理論主要有三個:英國學者葛遜的國際借貸說、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利率平價說。其中以利率平價說和購買力平價說對市場的影響最大。值得廣大從事個人實盤外匯買賣客戶注意的是,以上的學說都有許多前提和假設,理論色彩較重。
國際借貸說
國際借貸說()是由英國學者葛遜(GeorgeGoschen)於1861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匯率是由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而外匯的供給和需求是由國際借貸所產生的,因此國際借貸關系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這里所講的國際借貸關系不僅包括貿易往來,還包括資本的輸出和輸入。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前者指借貸關系已經形成但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經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國際借貸說認為只有流動接待相等時,外匯供給也相等,外匯匯率保持穩定;當流動債權大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大於求,外匯匯率下跌;當流動債權小於流動債務時,外匯供小於求,外匯匯率上升。
葛遜的理論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從國際收支的角度解釋外匯供求的變化,分析了匯率波動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論又稱為國際收支說或外匯供求說。這一理論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從目前的角度看,國際收支仍然是影響匯率變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從另一方面看,國際借貸說存在其歷史的局限性,它並沒有說明匯率決定的基礎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
購買力平價說
1916年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ustavCassel)在總結前人學術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購買力平價說(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簡稱PPP理論)。購買力評價說分為兩種形式: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
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的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
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利率平價說
利率平價說(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Keynes)於1923年首先提出,解釋了利率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從而引起匯率的變化。投資者為獲得較高的收益,會把資金從利率較低的國家轉向利率較高的國家,資金的流入將使利率較高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凱恩斯的學說解釋了貨幣市場上的利率差異同即期匯率、遠期匯率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遠期匯率的推導過程就是應用了利率平價的理論。雖然該理論的前提假設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價說突破了傳統的國際收支、物價水平的范疇,從資本流動的角度研究匯率的變化,奠定了現代匯率理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