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匯率改革分為哪三個階段
先簡單介紹一下:
1979年,國務院決定改革我國匯率制度,除保留公布牌價外另外製定略高於公布牌價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
1994年,人民幣市場匯率和官定匯率並軌,實行浮動匯率制度。
1995年4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只公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交易幣種的市場匯率,各外匯指定銀行根據外匯市場行情自行制定人民幣對其他可兌換貨幣的牌價。
㈡ 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的時間有那些
新華網北京7月21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人民銀行21日發布公告稱,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經國務院批准,現就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關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二、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三、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四、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㈢ 關於匯率改革我國所謂的匯改目標是什麼要改到什麼樣的狀態為什麼要匯改呢
匯改的兩個里程碑:1)1994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2005年,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也就是重新述說了一下匯改的目標。
其實這么些年匯率改革的目標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就是讓匯率成為政府手中的一張牌而不是外國人手中的一張牌,我國的匯率改革一直在向更加靈活的方面發展,這樣別的國家就不能再以人民幣匯率受到政府操縱為借口而干預我國的匯率。
人民幣升值太快,會導致出口企業的成本上漲太高,中國的東西不再便宜了,出口下降會造成我過的GDP下降,失業率上升,因為我國目前還是出口導向型的,出口的拉動作用很大。
其次,人民幣如果持續升值,外國游資就會流入國內,享受升值帶來的利益,游資過多會造成經濟不穩定。
目前就這些,希望有幫助。
㈣ 我國匯率改革對外匯狀況產生了什麼樣子的影響
分析外匯儲備增長問題可以有兩個角度:一是從經常項目收支不平衡的高度出發,由於存在順差,從而會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從這個角度看,外匯儲備與匯率是相關的。二是從儲蓄率出發,如果儲蓄率較高,隨著國內投資邊際收益率的降低,儲蓄資金會傾向於投資到國外,尋找更高的投資回報。中國經濟中還存在外商直接投資的擠出效應。中國過去一
直實行出口強制結售匯制度,出口企業自留的外匯較少,使得更多的外匯資金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的形式表現出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央銀行會減少在市場上的購匯,使外匯資金更多地留在企業手中,居民、企業也就會以美元、歐元、日元等對外投資。在高儲蓄率的情況下,官方對外投資與民間對外投資之間存在替代關系,不僅僅取決於匯率。從長遠來看,一國的外匯儲備水平更多地取決於該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
㈤ 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歷史及背景
變革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影響匯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2015年:在制定當日人民幣中間價時,首先參考上日「收盤匯率」,即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匯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供需狀況。
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即在一籃子貨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變化情況下為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所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調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據對不同籃子的權重選擇不同從而報出不同中間價。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
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5)我國歷次匯率改革擴展閱讀: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利於縮小國際收支差距,對於我國金融市場的維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一些層面方面看,這一匯率制度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比如人民幣匯率因素貿易巨額順差關系太過密切。
「外需」變身為「內需」將推動國內資產泡沫迅速形成,還有一旦人民幣匯率出現拐點,升值預期的消失將導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外資大量出逃等,這些問題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應適用浮動匯率安排,而近中期內應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人民幣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㈥ 請問有誰知道中國匯率改革開始的時間
人民幣匯改四階段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復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復匯率回歸。
1994年: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2005年: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㈦ 金融危機會對我國產出和匯率產生什麼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的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由於我國經濟基本面較好、金融的國際參與度不夠高,所以從目前來看影響還不算大,但它將
造成我國海外投資受損、外匯儲備損失、股市下跌、出口下降、經濟下滑、銀行不良資產增加等系列不利影響,同時還將對我國的金融改革開放、經濟模式等產生影
響。可能是歷次金融危機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次。
國際游資認為中國大陸匯率和資產市場收益到頂而套現帶來的壓力以及熱錢
出現大規模迴流,可能給中國金融秩序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一些高度依賴機構投資者融資的企業和行業,可能在短期內就陷入流動性危機,甚至破產。而且這還會
成為危機跨國傳染的重要途徑。如果海外投資者大量拋售中國資產然後退出,可能對中國外匯市場施加沉重的下行壓力,這正是2007年至今韓國正在發生的事
情。
中國面臨的問題不止於上面提到的虧損風險,還有中國巨額熱錢的潛在流出。現在整體經濟形勢、地產和股票市場的低迷、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走低、利率形勢的走轉,都讓熱錢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果熱錢在短時間內流出,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沖擊將是嚴重的。
在
美國消費需求萎縮之後,沒有了更多的外部需求,中國國內相對過剩的生產能力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企業倒閉、就業形勢加劇等等,同時會給銀行業帶來很大的信
用風險。中國的生產過剩問題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出口、房地產和汽車行業。房地產和汽車行業這兩個行業的產業鏈條都是極其龐大。
㈧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程
匯改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在下一步推進匯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引入合格境外主體,促進形成境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