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匯率的波動跟什麼有關
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
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這是影響匯率的最直接的一個因素。關於國際收支對匯率的作用早在19世紀60年代,英國人葛遜就作出了詳細的闡述,之後,資產組合說也有所提及。所謂國際收支,簡單的說,就是商品、勞務的進出口以及資本的輸入和輸出。國際收支中如果出口大於進口,資金流入,意味著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增加,則本幣會上
升。反之,若進口大於出口,資金流出,則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下降,本幣會貶值。
第二,利率。
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
利率水平的差異,所有貨幣學派的理論對利率在匯率波動中的作用都有論及。但是闡述的最為明確的是70年代後興起的利率評價說。該理論從中短期的角度很好的解釋了匯率的變動。利率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套利資本流動的影響來實現的。溫和的通貨膨脹下,較高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同時抑制國內需求,進口減少,使得本幣升高。但在嚴重通貨膨脹下,利率就與匯率成負相關的關系。
第三,通貨膨脹。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競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差異,在紙幣制度下,匯率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貨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所決定的。按照購買力評價說,貨幣購買力的比價即貨幣匯率。如果一國的物價水平高,通貨膨脹率高,說明本幣的購買力下降,會促使本幣貶值。反之,就趨於升值。
第四,政治局勢。
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
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外匯匯率的波動,雖然千變萬化,和其他商
品一樣。歸根到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在國際外匯市場中,當某種貨幣的買家多於賣家時,買方爭相購買,買方力量大於賣方力量;賣方奇貨可居,價格必然上
升。反之,當賣家見銷路不佳,競相拋售某種貨幣,市場賣方力量佔了上風,則匯價必然下跌。
第五,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這是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的因素。根據凱恩斯學派的宏觀經濟理論,國民總產值的增長會引起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長。收入增加會導致進口產品的需求擴張,繼而擴大對外匯的需求,推動本幣貶值。而支出的增長意味著社會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有利於促進生產的發展,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刺激出口增加外匯供給。所以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會引起本幣升值。由此看來,經濟增長對匯率的影響是復雜的。但如果考慮到貨幣保值的作用,匯兌心理學有另一種解釋。即貨幣的價值取決於外匯供需雙方對貨幣所作的主觀評價,這種主觀評價的對比就是匯率。而一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則主觀評價相對就高,該國貨幣堅挺。
第六,市場觀點。
所謂的市場觀點是指外匯交易員對未來匯率短期波動方向的預期與認知,而匯率短期的波動往往就是反映市場觀點。市場觀點可以有「正面」與「負面」兩種。當某種貨幣的市場觀點被視為正面的時候,會較諸其他貨幣相對強勢;反之,當某種貨幣的市場觀點被解釋成負面時,則會比其他貨幣相對弱勢。外匯交易員會在已知的經濟情勢下,對市場消息做出最快速的反應,通常他們會預先考慮市場的消息與政府可能宣布的重大措施,並在信息正式公布前採取買進或賣出的動作。市場觀點將會影響消息正式公布後的匯率走勢。例如在政府公布GDP(國內生產毛額)數據之前,市場抱持相當樂觀的看法,該國的貨幣匯率可能因此而上漲,萬一公布的結果低於市場的預期時,即使此一數據對該國的經濟來說仍然是個好消息,匯率還是有可能因為失望性賣壓而下跌。相關的消息曝光後,將會影響現存的市場觀點。
第七,人們的心理預期。
這一因素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還包括政府的貨幣、匯率政策,突發事件的影響,國際投機的沖擊,經濟數據的公布甚至開盤收盤的影響。
第八,技術分析。
許多市場參與者認為過去市場價格移動的方向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的走勢,所以他們以過去市場價格變動的資料來交易,而非以經濟基本面或消息面為考量,這種方式稱為技術分析。在市場參與者今天會採取與以往相同策略的假設前提下,技術分析可以替投資人描繪出未來的市場走勢。關於技術分析的應用理論很多,但其精神可總結成以下這則格言:與市場趨勢為友。
B. 匯率為什麼會波動
匯率波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國際收支狀況。在間接標價法下:當一國對外經常項目收支處於順差時,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現為外匯(幣)的供應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反之,當一國國際支出大於收入時,該國即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示為外匯(幣)的供應小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下降,外國貨幣匯率上升。
(二)、通貨膨脹率的差異。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必然上漲,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削弱,引起出口減少,同時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造成進口增加,從而改變經常賬戶收支。此外,通貨膨脹率差異還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作用於資本與金融賬戶收支。反之,相對通貨膨脹率較低的國家其貨幣匯率則會趨於升值。
(三)、利率差異。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四)、財政、貨幣政策。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
(五)、匯率預期。對匯率的心理預期正日益成為影響短期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才會產生並起作用。
(六)、外匯投機力量。投機者如果預期某種貨幣將升值,就會大量購進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上升;反之,投機者若預期某種貨幣將貶值,就會大量拋售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即刻下跌。投機因素是外匯市場匯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
(七)、政府的市場干預
(八)、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市,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著本幣的強勁勢頭。
(九)、宏觀經濟政策。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與緊的搭配上。
C. 匯率在究竟是如何被確定的為什麼會波動
匯率是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市場開放予不同類型的買家和賣家以作廣泛及連續的貨幣交易(外匯交易除周末外每天24小時進行,即從GMT時間周日8:15至GMT時間周五22:00。即期匯率是指於當前的匯率,而遠期匯率則指於當日報價及交易,但於未來特定日期支付的匯率)。
匯率會因為利率,通貨膨脹,國家的政治和每個國家的經濟等原因而變動。一國外匯行市的升降,對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結構、生產布局等會產生影響。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匯率下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
(3)匯率出現波動應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影響匯率的因素
1、國際收支
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究其原因還是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元佔到全球支付體系份額39.35%(2018年6月份數據),巨大的美元需求導致美元匯率居高不下,當然這也與美國強大的實力分不開。
2、通貨膨脹率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
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
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4、經濟增長率
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
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
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投資者的心理預期
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D. 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如何干預呢
自從浮動匯率制推行以來,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來沒有對外匯市場採取徹底的放任自流的態度,相反,這些中央銀行始終保留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儲備,其主要目的就是對外匯市場進行直接干預。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價格出現異常大的、或是朝同一一方向連續幾天劇烈波動時,往往會直接介人市場,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外匯買賣,以試圖緩解外匯行市的劇烈波動。
我的外匯博客:
http://blog.xunlei.com/web/diary_index.html?uin=licai18
E. 請問各位高手,匯率一般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波動
一、 外匯的概念
外匯的概念具有雙重含義,即有動態和靜態之分。
外匯的動態概念,是指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外一個國家的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它是國際間匯兌(Foreign Exchange)的簡稱。
外匯的靜態概念,是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可用於國際之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解釋為:"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組織和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國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按照我國1997年1月修正頒的《外匯管理條例》規定: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
(一) 外國貨幣,包括紙幣、鑄幣;
(二) 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公司債券、股票等;
(三) 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
(四) 特別提款僅、歐洲貨幣單位;
(五) 其他外匯資產。
人們通常所說的外匯,一般都是就其靜態意義而言。
二、 外匯的分類
外匯有多種分類法,按其能否自由兌換,可分為自由和記帳外匯;按其來源和用途,可分為貿易外匯和非貿易外匯;按其買賣的交割期,可分為即期外匯和遠期外匯。在我國外匯銀行業務中,還經常要區分外匯現匯和現鈔。 外幣現鈔是指外國鈔票、鑄幣。外幣現鈔主要由境外攜入。
外幣現匯是指其實體在貨幣發行國本土銀行的存款帳戶中的自由外匯。所謂自由外匯,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在國際結算中廣泛使用,在國際上可以得到嘗付,並可以自由兌換其他國家貨幣的外匯。外匯現匯主要由國外匯入,或由境外攜入、寄入的外幣票據,經銀行托收,收妥後存入。
各種外匯的標的物,一般只有轉化為貨幣發行國本土的銀行的存款帳戶中的存款貨幣,即現匯後,才能進行實際上的對外國際結算。 外國鈔票不一定都是外匯。外國鈔票是否稱為外匯,首先要看它能否自由兌換,或者說這種鈔票能否重新迴流到它的國家,而且可以不受限制地存入該國的某一商業銀行的普通帳戶上去。當其需要時可以任意轉帳,才能稱之為外匯。
三、 外匯的作用
(一) 促進國際間的經濟、貿易的發展。用外匯清償國際間的債權債務,不僅能節省運送現金的費用,降低風險,縮短支付時間,加速資金周轉,更重要的,是運用這種信用工具,可以擴大國際間的信用交往,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國際經貿的發展。
(二) 調劑國際間資金餘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資金配置不平衡。有的國家資金相對過剩,有的國家資金嚴重短缺的,客觀上存在著調劑資金餘缺的必要。而外匯充當國際間的支付手段,通過國際信貸和投資途徑,可以調劑資金餘缺促進各國經濟的均衡發展。
(三) 外匯是一個國家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清償國際債務的主要支付手段。它跟國家黃金儲備一樣,作為國家儲備資產,在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可以用來清償債務。
四、匯率的概念
匯率是一國貨幣同另一國貨幣兌換的比率。如果把外國貨幣當商品的話,那麼匯率就是買賣外匯的價格,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因此也稱為匯價。
五、 匯率的標價方法
確定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准。由於確定的標准不同,於是便產生了幾種不同的外匯匯率標價方法。
直接標價法。又稱為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本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國貨幣數額固定不變,匯率的漲跌都以相對的本國貨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一定單位外幣折算的本國貨幣減少,說明外幣匯率下跌,即外幣貶值或本幣升值。我國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直接標價法。我國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根據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主要外幣的匯率。
間接標價法。又稱為應收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在間接標價法下,本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談,匯率的漲跌都以相對的外國貨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折算的外幣數量增多,說明本國貨幣匯率上漲,即本幣升值或外幣貶值。反之,一定單位本國貨幣折算的外幣數量減少,說明本國貨幣匯率下跌,即本幣貶值或外幣升值。英國一向使用間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所表示的匯率漲跌的含義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種貨幣的匯率和說明其匯率高低漲跌時,必須明確採用哪種標價方法,以免混淆。
美元標價法又稱紐約標價法,是指在紐約國際金融市場上,除對英鎊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他外國貨幣用間接標價法的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由美國在1978年9月1日開始實行,目前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通行的標價法。
六、 匯率的種類
(一) 從制定匯率的角度來考察:
1、 基本匯率。通常選擇一種國際經濟交易中最常使用、在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最大的可自由兌換的關鍵貨幣作為主要對象,與本國貨幣對比,訂出匯率,這種匯率就是基本匯率。
2、 交叉匯率。制定出基本匯率後,本幣對其他外國貨幣的匯率就可以通過基本匯率加以套算,這樣得出的匯率就是交叉匯率,(Goss Rate)又叫做套算匯率。
(二) 從匯率制度角度考察:
1、 固定匯率。固定匯率指一國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選擇一基本參照物,並確定、公布和維持本國貨幣與該單位參照物的比價。充當參照物的可以是黃金(現已不用),也可以是某一種外國貨幣或是某一組貨幣。當一國政府把本國貨幣固定在某一組外國貨幣上時,稱該貨幣釘住在一籃子貨幣上。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外匯匯率基本固定,匯率的波動幅度局限在一個較小的范圍之內。
2、 浮動匯率。浮動匯率指匯率水平完全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決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預的匯率制度。
(三) 從銀行買賣外匯的角度考察:
1、 買入匯率
又叫做買入價,是外匯銀行向客戶買進外匯時使用的價格。因其客戶主要是出口商,賣出價常被稱作"進口匯率"。
2、 賣出匯率
又叫做賣出價,是外匯銀行向客戶賣出時使用的價格。因其客戶主要是進口商,賣出價常被稱作"進口匯率"。
買入賣出價是根據外匯交易中所處的買方或賣方的地位而定的。買賣價之間的差額一般為1%~5%左右,這是外匯銀行的手續費收益。
3、 中間匯率
它是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平均數。報刊報導匯率消息時常用中間匯率
(四) 從外匯交易支付通知方式角度考察:
1、 電匯匯率。
電匯匯率是銀行賣出外匯後,以電報為傳遞工具,通知其國外分行或代理行付款給受款人時所使用的一種匯率。電匯系國際資金轉移中最為迅速的一種國際匯兌方式,能在一、三天內支付款項,銀行不能利用客戶資金,因而電匯匯率最高。
2、 信匯匯率
信匯匯率是在銀行賣出外匯後,用信函方式通知付款地銀行轉付收款人的一種匯款方式。由於郵程需要時間較長,銀行可在郵程期內利用客戶的資金,故信匯匯率較電匯匯率低。
3、 標匯匯率
標匯匯率是指銀行在賣出外匯時,開立一張由其國外分支機構或代理行付款的匯票交給匯款人,由其自帶或寄往國外取款。由於票匯匯率從賣出外匯到支付外匯有一段間隔時間,銀行可以在這段時間內佔用客戶的資金,所以票匯匯率一般比電匯匯率低。
(五) 從外匯交易交割期限長短考察:
1、 即期匯率
也叫現匯匯率。它是指買賣外匯雙方成交當天或兩天以內進行交割時使用的匯率。
2、 遠期匯率
它是在未來一定時期進行交割,而事先由買賣雙方簽訂合同,達成協議的匯率。到了交割日期,由協議雙方按預訂的匯率、金額進行交割。遠期外匯買賣是一種預約性交易,是由於外匯購買者對外匯資金需要的時間不同,以及為了避免外匯風險而引入的。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相比是有差額的,這種差額叫遠期差價。差額用升水、貼水和平價來表示。升水是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貴,貼水則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便宜,平價表示兩者相等。
(六) 從外匯銀行營業時間的角度考察:
1、 開盤匯率
這是外匯銀行在一個營業日剛開始營業、進行外匯買賣時用的匯率。
2、 收盤匯率
這是外匯銀行在一個營業日的外匯交易終了時的匯率。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外匯交易設備的現代化,世界各地的外匯市場連為一體。由於各國大城市存在時差,而各大外匯市場匯率相互影響,所以一個外匯市場的開盤匯率往往受到上一時區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的影響。開盤與收盤匯率只相隔幾個小時,但在匯率動盪的今天,也往往會有較大的出入。
F. 如果人民幣匯率出現大的波動會對國家經濟產生怎樣的後果
現在很多國人都很關心人民幣升值這個話題,但又不了解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的真正意圖何在,現在鄙人就此淺薄的發表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相信大家對80年代的「日本經濟衰退」和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及「香港的香港金融保衛戰」吧!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國際投機集團「美國索羅斯財團」搞的,但是,你就沒有想過它背後難道就沒有美國政府的支持了嗎?下面,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你就會明白了。
從1980開始的,特別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
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了美國去了。
G. 針對匯率波動,企業採取哪些措施知乎
為了降低匯率風險,企業通常可以使用以下三種方法:靈活運用國際貿易結算方式,申請國際貿易融資,以及使用外匯衍生品。
靈活運用國際貿易結算方式
從結算方式來講,常見的國際貿易結算方式主要有預付貨款和跟單信用證等,每種結算方式在降低匯率風險方面作用不同,需靈活掌握。
通過預付貨款方式結算,對出口商而言,在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時,可多使用預付貨款的結算,因為根據現行國家外匯管理規定,預付貨款屬於經常項目收匯,企業既可保留現匯,又可隨時辦理結匯,企業可根據自己對外匯市場的判斷決定何時辦理結匯。當然在出口商對人民幣有貶值預期時則少使用預付貨款的結算。
對於通過跟單信用證方式結算,當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時,應盡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證結算,以便盡早收匯;當人民幣有貶值預期時,應盡量多使用遠期或延期付款信用證結算,推遲收匯。
申請國際貿易融資
企業也可以通過向銀行申請辦理國際貿易融資來降低風險。當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時,貨物出口後,希望通過盡量快地收匯來規避匯率風險,為此可向銀行申請辦理出口押匯、票據貼現、出口保理等貿易融資來實現。
出口押匯指銀行有追索權地購買出口商發運貨物後提交的全套單據,即出口商發運貨物後通過向銀行申請辦理出口押匯,則可提前取得該筆出口貨物項下的應收外匯款項。根據現行國家外匯管理規定,出口商辦理出口押匯後所取得的外匯款項可辦理結匯手續,這樣就達到了降低匯率風險的目的。
票據貼現指銀行保留追索權地購入已經金融機構承兌的未到期票據,即出口商通過向銀行申請辦理票據貼現業務來實現遠期收匯即期化,出口商提前獲得的外匯,既可保留現匯,也可辦理結匯手續,從而達到降低匯率風險的目的。
出口保理業務指出口商發貨後,採用商業承兌交單或賒銷方式收取貨款的情況下,由出口保理商對出口商出口貨物後形成的應收賬款,提供賬務管理與代收、壞賬擔保和融資的綜合性服務。在出口商將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給出口保理商後即可獲得資金融通,出口商提前獲得的應收外匯賬款,根據現行國家外匯管理規定可辦理結匯手續,這樣就達到了降低匯率風險的目的。
使用外匯衍生品
企業還可以通過外匯衍生品交易來鎖定及降低匯率風險。目前比較常見的外匯衍生品包括外匯遠期、外匯期權及外匯掉期。
外匯遠期允許客戶與交易對手約定未來外匯交易的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從而提前確定匯率。外匯期權給予期權買方在一定時期內以確定價格買入或賣出特定貨幣的權利,幫助企業鎖定匯率變動引起的最大收益或損失。外匯掉期則允許企業和交易對手將自身承受能力較低的風險敞口替換為承受能力較高的風險敞口。
為了降低匯率風險,企業通常可以使用以下三種方法:靈活運用國際貿易結算方式,申請國際貿易融資,以及使用外匯衍生品。
靈活運用國際貿易結算方式
從結算方式來講,常見的國際貿易結算方式主要有預付貨款和跟單信用證等,每種結算方式在降低匯率風險方面作用不同,需靈活掌握。
通過預付貨款方式結算,對出口商而言,在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時,可多使用預付貨款的結算,因為根據現行國家外匯管理規定,預付貨款屬於經常項目收匯,企業既可保留現匯,又可隨時辦理結匯,企業可根據自己對外匯市場的判斷決定何時辦理結匯。當然在出口商對人民幣有貶值預期時則少使用預付貨款的結算。
對於通過跟單信用證方式結算,當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時,應盡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證結算,以便盡早收匯;當人民幣有貶值預期時,應盡量多使用遠期或延期付款信用證結算,推遲收匯。
申請國際貿易融資
企業也可以通過向銀行申請辦理國際貿易融資來降低風險。當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時,貨物出口後,希望通過盡量快地收匯來規避匯率風險,為此可向銀行申請辦理出口押匯、票據貼現、出口保理等貿易融資來實現。
出口押匯指銀行有追索權地購買出口商發運貨物後提交的全套單據,即出口商發運貨物後通過向銀行申請辦理出口押匯,則可提前取得該筆出口貨物項下的應收外匯款項。根據現行國家外匯管理規定,出口商辦理出口押匯後所取得的外匯款項可辦理結匯手續,這樣就達到了降低匯率風險的目的。
票據貼現指銀行保留追索權地購入已經金融機構承兌的未到期票據,即出口商通過向銀行申請辦理票據貼現業務來實現遠期收匯即期化,出口商提前獲得的外匯,既可保留現匯,也可辦理結匯手續,從而達到降低匯率風險的目的。
出口保理業務指出口商發貨後,採用商業承兌交單或賒銷方式收取貨款的情況下,由出口保理商對出口商出口貨物後形成的應收賬款,提供賬務管理與代收、壞賬擔保和融資的綜合性服務。在出口商將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給出口保理商後即可獲得資金融通,出口商提前獲得的應收外匯賬款,根據現行國家外匯管理規定可辦理結匯手續,這樣就達到了降低匯率風險的目的。
使用外匯衍生品
企業還可以通過外匯衍生品交易來鎖定及降低匯率風險。目前比較常見的外匯衍生品包括外匯遠期、外匯期權及外匯掉期。
外匯遠期允許客戶與交易對手約定未來外匯交易的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從而提前確定匯率。外匯期權給予期權買方在一定時期內以確定價格買入或賣出特定貨幣的權利,幫助企業鎖定匯率變動引起的最大收益或損失。外匯掉期則允許企業和交易對手將自身承受能力較低的風險敞口替換為承受能力較高的風險敞口。
尋匯由外資投行金融專家創立,藉助金融科技為企業提供海外收款和匯率管理服務。
H. 匯率大波動外貿人該如何行動
近期美元兌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匯率一直在6.50左右大幅度的波動,多空力量的比拼一直難分高低,加之美國經濟的復甦,大量資金迴流,不光離岸的外匯市場波動劇烈,國內的證券市場也出現了股災式的大幅下跌,有人表示股市的大幅下跌是受外匯市場的激烈波動影響導致的,也有人說股市大幅波動主要受國內宏觀面和投資者的恐慌心理導致的,還有人說是監管層面的制度制定有問題,還有人說是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反正說法很多,這里就不去評判誰對誰錯了,因為資本市場的復雜程度不是簡簡單單一句誰對誰錯能夠解釋的清楚的。
在這里只想來討論一下匯率波動劇烈的大環境下,外貿企業該如何規避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貿易成本問題。首先來了解幾個概念,為什麼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分離岸和在岸呢?簡單來說,在岸就是指國內的外匯市場,主要存在於銀行間的市場,這個市場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有兩個因素來決定,一個是市場因素,即貨幣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價格;另一個因素是央行的管理價格,即指導價,這個就是由政府部門來決定今天這個匯率是該高點還是低點了,所以這個在岸的匯率市場是受政府部門控制的。而離岸市場主要是指境外的所有人民幣的在市場上由於供求關系而形成的價格(大部分集中在香港),這個離岸市場匯率受政府影響較小,能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市場比較真實的供求關系。
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國外的機構對於中國經濟還是持比較悲觀的態度的,在美元對人民幣的價格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再加上美元的加息,而且美聯儲的態度是現在只是加息的開始,未來加息的空間還很大,如此行情下美元對人民幣的價格肯定會上漲。但作為代表政府意志的央行來說,確保幣值的穩定是央行的主要工作之一,所以就出現了這幾天離岸市場的跌跌漲漲的情況。
那麼從長遠來看,未來美元對人民幣的價格還是有很大的上漲空間的,有人預計會到7,我個人覺得7是有可能的,但短期之內還是很難出現,畢竟離岸市場的人民幣的數量還不是很巨大,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幣大幅貶值也是違背整個國家正在施行的人民幣走出去,以及一帶一路等大的國家戰略的。
所以,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當下這個階段,包括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持續震盪還會繼續。那麼在這個震盪的行情下,作為外貿企業來講該如何規避匯率風險呢?從目前的市場上看,比較有效和比較常用的避險工具就是套期保值,在這里我們來說一下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可以簡單理解為,當一個企業有一筆3個月後應收或者應付的外幣貨款時,我們假設這筆應收或應付的貨款為100萬美元;先以應收來說,這就意味著我今天要付出100萬美金對應的人民幣來換取3個月後的100萬美元,假設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1:6.5,那麼我今天就要付出價值650萬人民幣的產品。三個月後,美元對人民幣的價格會出現上漲或者下跌這兩種情況,如果匯率上漲(即人民幣貶值),從原來的1:6.5漲到了1:7,此時我原本付出的650萬人民幣的產品,在三個月以後,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付款,而此時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為1:7,那就意味著我將獲得的700萬人民幣貨款,因為匯率的波動我多獲得了50萬人民幣。
另外一種情況是,前提同樣是三個月後100萬美元的應收貨款,但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由原來的1:6.5變成了1:6,那麼在三個月後我收到100萬美金的貨款後,我只能兌換到600萬人民幣,但我這批產品的價值是650萬人民幣,於是我就虧損了50萬人民幣。問題出來了,我該如何規避這個匯率可能給我帶來的損失呢?那麼這時我們就可以引入套期保值的這個工具了,我可以選擇在外匯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即我在簽訂合同之日起在外匯市場上以1:6.5的匯價賣出價值100萬美元的期貨合約,直到合同到期我再以當時的匯價1:6進行平倉,則我在外匯市場上可獲得的盈利為:100萬*(6.5-6)=50萬,這樣我因為匯率的降低,而產生的50萬損失就可以在外匯市場上通過做空美元對人民幣來對沖。
再來看應付,當一個公司買了一批貨,三個月後需要付出100萬美元給供貨方,在合同簽訂時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1:6.5,即三個月後我只需付出650萬人民幣即可,如果三個月後匯價由原來的1:6.5漲到了1:7,那麼合同到期時,我需要用700萬人民幣才能換到100萬美元,這樣我就多付出了50萬。同樣這個時候我可以在合同簽訂時,在外匯期貨市場買入100萬的期貨合約,並在三個月後平倉,那麼我在外匯市場將獲得50萬的盈利,那麼這部分的盈利就可以對沖掉我因匯價變動而損失的部分。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外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然要承擔一定的匯率所造成的成本上升的情況,尤其在外匯市場波動比較大的時期,如近期離岸市場人民幣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勢必會給外貿企業增加很多貿易成本,那麼如何減少和降低匯率波動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呢?這就需要企業適時、有效、科學的利用好金融市場的一些對沖工具,來降低這些貿易成本。
I. 如果人民幣美元匯率出現了較大的波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匯率對貿易條件具有顯著地影,本幣升值時,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上升,對應的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不變,則貿易條件得到改善,而本幣值時,則意味著貿易條件惡化。這種影響是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名義價格改變貿易條件的。另外,匯率還可以影響進出口商品的成本,從而影響貿易條件。
匯率對消費品價格的影響渠道包括:匯率波動引起進口商品的價格變化,進口商品的價格變化影響國內消費品的價格水平;匯率變化導致本國商品和進口商品相互替代,從而 影響本國商品和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水平:匯率變化會改變國際收支情況,從而改變國內貨幣總量從而影響國內價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