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民日報換美元是多少
若您指的是人民幣兌換美元,您可以參考招行外匯「實時匯率」,請進入招行主頁,點擊右側的「 外匯實時匯率」查看,具體匯率請以實際操作時匯率為准。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註:100外幣兌人民幣。
Ⅱ 人民日報:人民幣匯率,穩住了嗎
穩住了,逢低吸納,今日實吋匯率:1人民幣元=0.1505美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Ⅲ 236925美元是多少人民幣
根據2020年1月6日匯率,1美元=6.9649人民幣,1人民幣=0.1436美元,236925美元=1650158.9325人民幣元。
1792年美國鑄幣法案通過後出現。當前美元的發行是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控制。自1913年起,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現行流通的鈔票中99%以上為聯邦儲備券。
在美國發行的各種美元幣種中,聯邦儲備券系列包括500、1,000、5,000、10,000美元面值,金幣券包括1,000、10,000和100,000美元面值。其他幣種沒有面額超過100美元的大額紙幣。
(3)人民日報匯率擴展閱讀:
美元波動有巨大影響的原因:
該體系下,一方面,美元擁有超額鑄幣稅的獨享權、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一票否決權、不受約束的貨幣發行權等「超級霸權」和「超額收益」;
另一方面,美國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只考慮國內需求,並未兼顧其他經濟體的現實情況,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只能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被動調整,以避免受到過度風險的沖擊。
可見,這種不對稱、不平衡、不具代表性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僅不符合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的基本格局,而且具有較強的內在不穩定性。
Ⅳ 人民幣兌美元創6年新低,未來如何走
周一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7008,在岸人民幣盤中一度跌至6.7040,為2010年9月來最弱。國慶期間,美元指數走強使得人民幣貶值壓力陡升,離岸人民幣匯率6.70關口時隔兩個多月後也再次被打破。市場認為,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未來將很難保持強勢,但人民幣的具體走向,仍以央行意願為重。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早前表示,「中國努力在提高匯率靈活性和保持匯率穩定之間尋求平衡,將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同時中國將進一步推進利率自由化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有序推進。並認為近期資本外流壓力有所緩解,考慮到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經常賬戶持續保持順差,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將向著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
10月10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數據,9月30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4.07,按周跌0.04。
同日,人民日報刊文解讀人民幣「入籃」稱,並非一勞永逸,需持續推進改革開放。
針對周一人民幣中間價大跌,招商宏觀謝亞軒團隊發表點評稱,這是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體現,未來一段時期外匯市場供求狀況的改變將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預計中間價突破6.70整數位對金融市場和經濟主體的行為擾動有限。
匯豐銀行策略師王菊早前已經表示,人民幣成功納入SDR,再加上美元走強,以及中國央行允許匯率更大彈性,這些都是其支撐因素。不過,中國仍在謹慎管理人民幣貶值預期,人民幣可能在年底前逐步貶值到6.80。
瑞信早前發布研報稱,中國央行可能希望人民幣再略貶一點,以幫助經濟恢復平衡。報告預計在岸人民幣兌美元三個月後將達到6.75,12個月後可能達到7.0水平。美聯儲料於12月加息。
一財網援引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肖立晟觀點認為,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是「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7日亞洲市場早盤英鎊對美元短時間暴跌超10%,美元指數持續上升,兩個變數均將造成人民幣中間價的下調。「美元指數在國慶期間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一度突破97,現穩定在96上方,這加大了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肖立晟認為,未來美聯儲加息與否依舊是影響人民幣升貶的重要因素。
10月7日,中國央行公布數據顯示,中國9月末外匯儲備報31663.80億美元,創2011年5月以來新低,連續三個月下降。
野村證券研究報告稱,外匯儲備降幅超出市場預期,顯示資本項下的資金流出有所擴大,中國央行加大拋售美元力度以維穩匯率。隨著美國加息預期走強,央行可能順勢允許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
不過,央行副行長易綱早前也表示,對人民幣加入SDR就會貶值的擔心大可不必,IMF對人民幣納入SDR的評估沒有涉及人民幣估值,人民幣沒有持續貶值的基礎。
恆生銀行高級經濟師姚少華預計,未來數月人民幣匯率或維持相對穩定。盡管美聯儲或在12月份再次加息,但人民幣在10月1日已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各國央行將增加人民幣金融資產作為外匯儲備,加上為防止樓市泡沫,央行可能保持基準利率不變,預計年底美元對人民幣在岸現貨價為6.70左右。
上海商業銀行研究主管Ryan Lam則認為,離岸人民幣兌美元雖跌破6.7水平,但說中國已撤守這道防線還言之過早。因為許多人沒有料到在國慶假期期間美元/離岸人民幣會升破6.70。不過,人民幣中間價通常參考在岸人民幣匯率,央行可能會觀察離岸人民幣,以免價差過大。
10月8日,上海證券報刊登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文章,指出「在注重擴大匯率雙向波動幅度的同時,適度提高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容忍度,有利於靈活應對離岸市場匯率波動和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受國慶長假期間各種加大人民幣貶值預期事件的影響,10日人民幣中間價會因外盤的波動而出現跳空低開行情,在岸人民幣或將跟隨小幅度貶值,但人民幣的具體走向,仍以央行意願為重。
彭博援引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首席金融市場分析師李劉陽表示,中間價釋放出繼續推進匯改的信號非常明確。預計官方將在保持匯率維穩約束的基礎上,增強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今天的中間價說明6.7元並非今年人民幣鐵頂,但同時也並不意味著新一輪的大幅貶值。
Ⅳ 中國經濟責任論的《人民日報》連發四文回駁
近段時間,國際上形形色色的「中國經濟責任論」突然增多了起來。所謂「順差國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碳排放大國責任」等論調來勢兇猛。
一些西方人士把對中國的不滿與憂慮,統統轉換為中國的「不負責任」。在他們看來,似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難題都與中國有關,都只有靠中國去推動解決。
「中國經濟責任論」其實並不是什麼新論,而是在新形勢下西方對中國認識的一種反映。人民日報近日連發三文,予以回駁。 不負責任的「中國經濟責任論」
「中國人儲蓄太多,以低利率借錢給美國,導致美國一個歷史性的消費狂潮和房地產泡沫」;
「人民幣被嚴重低估,至少應該升值40%」;
「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將賦予中國操控美國國內和外交決策的工具」;
「中國將吞噬全球能源」;
「中國破壞了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最大障礙」;
「中國不調整,世界經濟將無法解決失衡」;
……
凡此種種,世界經濟中的任何問題似乎都因中國而起,世界經濟形勢能否好轉也取決於中國的政策措施,中國不僅要承擔造成世界經濟失衡的責任,還應承擔拯救世界經濟的責任。
「中國經濟責任論」正在成為中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新的話語環境。 「中國經濟責任論」是「中國經濟威脅論」的翻版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部分發達國家輿論在稱贊中國經濟成就的同時,也大加渲染「中國經濟責任論」,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舉足輕重的力量,當前世界經濟中的許多問題都與中國有關,中國不僅應承擔世界經濟失衡的責任,還應承擔「拯救世界經濟」的責任。對這股論調,該怎麼看?
長久以來,由於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差異,西方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當中國經濟遇到困難時,我們聽到了「中國崩潰論」;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成就時,又冒出了「中國威脅論」。此次西方通過製造「中國經濟責任論」否認中國在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又把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視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主因,甚至將全球資源供應緊張都歸為中國因素。這其實是與「中國經濟威脅論」相互唱和。 人民幣匯率根本沒有低估
最近,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士找出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數字,並以此為依據指責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下跌,近年來升值緩慢。7月10日美國財政部發布報告,認定人民幣匯率「低估」。這類所謂人民幣匯率被壓低並繼續下跌的指責,完全違反事實,也違反專業知識。
至於西方有觀點認為,世界經濟失衡也是由於人民幣匯率低估,這更不合理。且不說早已成定論的國際金融危機根源於華爾街的貪婪和美國金融監管失控,就拿現在流行的世界經濟失衡論調來看,其實主要也只是美國的失衡,更具體地說是美國經常收支逆差太大,其他逆差國金額不大。 西方拋出「儲蓄國責任論」本末倒置
按照所謂的「儲蓄國責任論」,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過度儲蓄,並將這些儲蓄以較低的利率借貸給美國等低儲蓄國家,而資金的易得性又鼓勵這些國家消費者過度消費和投資者購買高風險資產,由此吹大經濟泡沫並最終導致金融危機。
西方國家不時拿中國的儲蓄率說事,其深層用意無非是轉移視線、推卸責任、緩解壓力、掩蓋矛盾,在謀求本國更大利益的同時牽制中國發展。那麼,究竟應當怎樣客觀地看待儲蓄問題?
Ⅵ 人民日報積分兌禮物為什麼顯示已經兌完
我也想說,積分已經攢夠了,打開卻顯示商品已售完。哎。
Ⅶ 人民幣匯率市場有何波動
外匯市場出現的一些波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7月3日表示,我們正在密切關版注,這主要是受權美元走強和外部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有些順周期的行為。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金融風險總體可控,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際收支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大體平衡。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了一些貶值,這完全是市場由於外部不確定性引起預期變化的結果,並非央行有意引導。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全球化、自由貿易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通行准則,不會將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來源:人民日報
Ⅷ 人民日報今天釋放了哪些重磅消息
一、資本市場漸趨穩定
7月大事,真是目不暇接,一樁接著一樁,對經濟運行的影響,或直接,或間接。
洪澇,由南及北泛濫,一些城市出門就看海。台風,伴著暴雨,從東南沿海登陸。人民幣匯率前期走貶勢頭得到修復,開始平穩震盪。英國脫歐持續發酵,國際資本市場動盪,黃金期貨一路上揚。國內熱點城市房價持續上漲,地王又開始顯現。
此時,對於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喧囂聲逐漸沉寂下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得益於堅定不移的經濟改革,中國實現了超預期的發展,為此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期調高了0.1個百分點。
改革是發展的引擎。我國發展到今天,發展和改革高度融合,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改革不斷前進也能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改革正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7月份,非製造業PMI達到53.9%,在榮枯線之上進一步攀升。服務業商業活動指數比6月上升了0.4個百分點,達到52.6。這得益於電信互聯網軟體、銀行、證券、租賃及商業服務、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的顯著增長。
改革也在培育和增強內生動力。「三去一降一補」,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有質量的速度,以及可持續的、均衡的、健康的增長結構。7月,製造業新訂單指數保持在擴張區間,達到50.4,就是一個好兆頭,證明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轉型中保持良好態勢。
在改革的推動下,中國經濟的「半年報」依然亮麗,經濟增速保持在6.7%的水平,新增就業717萬人,物價也溫和平穩。可以說,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不少地方頗可圈點。
Ⅸ 人民日報:人民幣貶值影響有多大
人民幣貶值的影響多多,主要有:
——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跌至6.95附近,市場看空預期也出現小幅緩解,但綜合考慮到年末居民購匯需求上升、市場情緒依舊疲軟等因素,短期人民幣匯率反彈幅度預計將較為有限。然而,由於中國經濟總量之大,企業之多,人口至多,任何一個小小的影響都會是大影響。對中國的經濟影響不可小覷。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二是影響進出口的總量與結構。人民幣貶值有利於出口,當出口所獲得的美元兌換成為人民幣時,可以增加出口利潤。同時,不利於進口,因為換匯成本增加。對中國經濟來說,可以擴大出口,提高本土產品的競爭力。
三是外貿企業結售匯需求被打亂。人民幣貶值會刺激企業的持匯熱情。出於預防人民幣貶值的避險需求,企業在選擇結售匯時點時更加謹慎,而對於美元資產的需求也相應上升。
四是對有的行業的打擊有輕有重。
——對於企業的影響。近幾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國內以出口為導向的不少企業承受重壓。反過來,人民幣出現貶值,自然也將讓這些企業獲得喘息的機會。
數據來源:匯金財經新聞網